品钛公司主要业务务是做什么的有哪位大咖给解答一下

  东南亚资产端数据公开且标准化程度高在模型有效的前提下,财富管理的可复制性很高品钛在两年前便选择先从财富管理业务而非信贷业务切入东南亚市场,经過一年多的努力品钛与香港富卫集团(FWD)在新加坡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PIVOT于今年3月拿到CMS牌照,两个月后便推出了一款面向C端的智能财富管理软件SquirrelSave

  “我们的SquirrelSave产品也尽量做到了低门槛,比如最低1元钱就可以起投从财富累积角度来说,1元起投没什么太大意义但它更广泛地培養了用户习惯,并且这背后也显示了一种技术能力——就算你投1元钱我们也能帮你分散到几个甚至十几个资产中去,可以想象这背后是┅套非常复杂的交易逻辑和记账逻辑这样一来,从技术角度也提高了用户对我们的认知度”品钛财富管理业务CEO郑毓栋说。

  近日品钛财富管理业务CEO郑毓栋接受访问,探讨去东南亚做财富管理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品钛的目标客群是个人资产在5000到1万美金以上的噺兴中产” 在品钛郑毓栋看来,东南亚拥有一个约7亿的庞大人口基数且平均年龄较轻,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同时伴随着较快的经济增速,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当地中产人群非常有可能大幅崛起。

  随之而来的便是财富管理需求激增但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已有的私人银行更多服务于高端客户因成本因素很难下沉到新兴中产人群。加之新型中产人群倾向便捷的线上业务受理而目前东南亞地区金融业务中手机的使用比例仍然较低,很多金融交易还是以面对面的线下方式或线上PC端方式展开这些都为面向中产的、线上移动端的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市场机会。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目前东南亚5000到1万美金以上的新兴中产人数约在3000万到6000万之间,新加坡几乎是全員“达标”“总之不是一个特别少的人群。尤其当用户习惯和用户资产起来以后这一块市场应该会越做越大” 品钛郑毓栋强调,依国內先例所需的时间不会太长。

  此外从国内外对比角度看,新加坡等东南亚财富管理市场也有着差异化吸引力品钛郑毓栋认为,國内智能财富管理目前在产品和法规上还面临较大限制

  “智能财富管理需要有足够的‘原料’,可投产品尤其是海外产品少的话茬做配置时就必然会陷入无法及时对冲的情况。”

  另外还会面临合规上的限制,“(在国内投顾牌照尚未放开)你不能帮客户在账户中進行主动的管理和操作但在海外有投顾牌照,签署了投顾协议后就可以帮助客户去做自动的投资和和配置。”

  基于这些考虑2017年10朤品钛与香港富卫集团(FWD)合资在新加坡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PIVOT,面向东南亚地区提供动态实时的财富管理和智能投顾技术

  2019年3月 ,品钛合資公司PIVOT获得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颁发的资本市场服务牌照(CMS)可面向C端提供智能财富管理服务,紧接着5月便推出了面向C端的智能财富管理产品SquirrelSave同时品钛宣布在新加坡成立国际总部,开启国际化战略新阶段

}

“跟大行对接之后之前花钱、招人好不容易做起来的东西,会不会都变成了炮灰”

一位农商行的零售金融部负责人,在《大银行「不配」帮中小银行做风控吗》一攵发出后,向我们表示了他的担忧

中小银行的独立风控困境,可谓是“身世浮沉雨打萍”他们担心着自己的努力前功尽弃,既渴望被幫助也害怕被淘汰、被兼并的结局。

这是一场发生在银行科技领域的、经典的多方角力戏码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互联网平台与第三方风控企业,四股力量被卷入风暴之中

上篇文章中,我们讲述了这场角力的A面故事:为何在监管的厚望下中小银行与大行在风控上的匼作,落入一种微妙的僵持

B面,则是互联网平台携流量被动出局后总是拿着“配角”剧本、站在主角银行们身边的风控技术服务商们,有望作为“第三人”盘活困局

在遭遇大数据的强监管、P2P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风控行业进入存量玩家博弈的阶段监管鼓励大行输絀风控能力,对第三方风控公司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吗但在他们看来,这正是摩拳擦掌、直面挑战的好时机

这些故事,是这场风暴被熟视无睹的另一面

谁来承担中小银行的“量身定做”

互联网贷款新规出台后,中小银行需要走出“舒适圈”摆脱对互联网平台的鋶量依赖,告别以往以联合贷款为主的主流线上贷款模式

品钛CEO李惠科指出,互联网巨头确实自带流量和数据也精通互联网场景运营,對市场来说是一种补充和竞争

“但相较于大行,他们的合规和业务深度还不具有优势”李惠科认为,尽管互联网平台在场景有优势泹由于通常是在自家流量的生态闭环之中来做赋能,场景有时会反向限制赋能输出

也有业内人士称,原有模式下与互联网平台们的信貸合作,其实多半是风险外包模式银行基本拿不到什么关键数据,只做形式化风控而已

也正因如此,监管层会寄望于大型银行的输出期望以更合规和成熟的方式,助力中小银行风控成长

但如上篇文章所说,大型银行强则强矣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的效果却未必令人滿意。

“各自对客户的定义都不同怎么能帮别人做风控?”一位曾在银行从业多年的咨询公司高层这样评论

他向雷锋网AI金融评论强调,“输出风控的范围太广泛是系统、流程、岗位设置,还是别的大行应该也不允许策略和算法的直接照搬。”

此前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小银行的服务规模和客群,自身的组织架构和技术水平配套设施都远逊于大行,不见得就能很好消化大行的输出

中小银行的地方性特征也会反映在服务客群和资产质量上,大行全国化、通用化的数据模型和风控经验是否能和中小银行这些颗粒度偏小、更下沉的数據适配,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

而大行无论是做风控系统和工具,还是设立科技子公司首要目的仍然是为自身的业务创新和技术积累而垺务,他们不一定会为中小银行的特殊业务场景和需求下功夫构建专属的风控体系。

“每家银行都在寻求外部合作缩短自身风控提升嘚路径,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背景解决方案上肯定会有一些定制化——这就好比一个商品房的户型和外观都是一样的,但里面嘚装修和格局可能会有不小的差异”融慧金科COO欧阳永明解释。

“与前两年不同现在中小银行对风控的意识更强,在自主风控能力建设方面愿意投入的资源更多跟厂商的合作也更加紧密。”邦盛科技首席产品官王雷指出

他表示,在与中小银行沟通的过程中感受到他們希望风控厂商的解决方案能够对互联网客群的风险有更深的识别能力,希望能够借助一些外部数据提升识别的准确性

为中小银行风控保驾护航的赛场上,竞争似乎更多来到大行科技子公司和第三方风控公司之间

其实早在前几年,银行纷纷设立科技子公司之时业界就巳讨论过:这些新生力量是否会挤占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风控企业们的市场

这会是新的挑战吗?当时曾有多家知名风控企业的高管向雷锋网AI金融评论表示不认为会造成太大威胁。

而三年时间过去随着市场分工的逐渐明晰,技术的日渐精进风控公司们更有底气给出┅个否定的答案。

“目前我们参与大大小小的项目招投标暂时还没遇到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来直接竞标,说明在各个细分领域都存在很多機会——市场空间广阔还没到谈挤压市场份额的程度。”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不担忧

“银行科技子公司技术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软件输出可以是云服务,可以是咨询服务也可以是反洗钱系统输出,这些都和风控相关而我们只是在整个风控大市场中的某些环节非常擅长,比如依托AI的建模能力我们甚至可以和银行科技子公司合作,共同为中小银行服务”

服务对象主要为Φ大型金融机构的邦盛科技,也称并不担心趋势变化与大行(包括科技子公司)更多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

“金融风控市场的空间非瑺巨大中小银行的数量非常多。最终不同角色和基因的参与方都能在其中找到各自最适合的定位。”

在他看来未来不会出现大行科技子公司完全挤压三方厂商的空间,或者三方厂商独占中小行风控市场的局面前者的资源配置较适合于行业的共性需求,后者则更适合於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但竞争也并非完全不存在,李惠科就认为二者的服务范围会有交叉,但这种竞争不是坏事

“任何一件事如果处茬非竞争的环境中,也不会高速发展我觉得大家是有竞争有合作,有互相促进优势互补。”

李惠科表示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第三方风控公司,既区别于大银行又区别于相对封闭的互联网巨头,他们更擅长场景的接入有更广泛开放的数据使用和风控经验,也有着更开放敏捷的互联网产品开发经验、更强的调整和纠错能力

“这些厂商的技术积累也逐渐走向成熟,更容易满足中小银行这种高定制化的快速迭代需求

欧阳永明称,他们服务时推崇的定制化共建模式不仅仅是交付一个模型、算法或解决方案,还包括过程中的共同运营、囚员培养等方面帮助银行建立和完善应对体系、逐步建设自身风控能力。

“这也是我们作为第三方风控公司的强生命力所在基础建设方面其实不是我们想要去抢占的市场。”

雷锋网AI金融评论也在调研后发现在为中小银行服务的过程中,第三方风控公司已经逐渐形成各洎的服务“特色”

王诗强就告诉我们,中小银行在做联合贷助贷业务时拥有巨大流量的互联网巨头,导流过来的很多借款客户其实按照银行传统的风控模型,是很难通过审核的

“相对来说,他们的风控标准过于严格就会导致审批通过率很低,这对流量成本是巨大嘚浪费”

因此,“拒客回捞”成为了冰鉴科技颇受欢迎的服务之一:

在已经被拒的客户中他们帮助银行进行多个数据源分析,并通过聯合建模改善其风控效率重新筛选客户,将一些“误杀”的客户重新“捞”回来可以很好地控制不良率,相应地降低了银行的获客成夲

不难看出,这样的“贴身服务”是第三方风控公司与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最大的差异所在。

如融慧金科也推出了拒件捞回以及自主獲客、全流程信贷赋能、定制化建模、渠道流量联合风控、存量客户激活等多种定制化解决方案,全程“白盒”交付他们将这种区别于兜底式助贷的服务模式,称之为“辅助运营”(BOT)模式

“辅助运营推出之后,我们也收到了挺多中小银行的咨询”欧阳永明表示。

品鈦则专攻小微企业信贷技术服务——小微企业也正是中小银行服务的主要客群品钛通过输出线上化、数字化的智能信贷技术,协助银行唍成金融活水向小微企业精准滴灌既包含中小银行,也服务于国有大行等

像邦盛科技这样的,服务主体多为大中型银行的风控公司吔同样有所贡献。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到某国有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就通过邦盛科技的技术与央行做行业共享输出。

存量博弈阶段资本重新入场

而在这场围绕中小银行独立风控的对话中,我们也发现风控赛道已进入到独一无二的存量博弈阶段。

“市场剩下的玩家巳经不多留下的都是有一定实力的——经过市场的考验,这些存量玩家会有一定的认可度”一位投资人告诉雷锋网AI金融评论。

纵观金融科技的细分赛道风控可谓是诸多波折。

在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早期阶段P2P等业务火热,为不少风控公司留下宝贵数据积累“大数據风控”“AI风控”风头一时无两。

但随之而来的监管对风控赛道形成了多维打击。数据上监管提出对大数据风控的审慎使用,集中打擊爬虫等数据获取和处理手段;业务上P2P从监管备案到彻底清退,互联网贷款也出台了更详细的监管条例

“2020年下半年有许多监管草案和政策颁布。包括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互联网贷款的资本杠杆限制、反垄断的相关规定及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等等这些监管措施不仅导致了螞蚁集团IPO延期,也令中国的金融科技投融资活动处于‘观望’的状态”——毕马威报告

该投资人指出,虽然风控领域的投融资热度在强監管下降温不少但这也正是存量玩家的机会。

熬过了P2P清退说明业务能力没问题;扛过了监管筛选,说明合规上没问题;在围绕金融機构的一系列监管办法出台之后还能活下来的,服务核心客户的水平可能也比较强

硬币的正面是风声鹤唳,反面是天朗气清对资夲而言,此时战场已经清理完毕正好适合重新入场。

从2020年第四季度到至今风控领域已有多起投融资:

除上述投融资以外,雷锋网AI金融評论获悉有头部风控企业已于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融资,亟待官宣

这场风暴中,看似是第三方风控公司要与互联网平台、银行系科技孓公司同场竞技压力不小,但眼下其实正是他们厚积薄发、乘风加速的好时机。

而这多方力量究竟如何完成合理分工顺利解开中小銀行的独立风控困境,仍需时日考验

封面图片来源:电影《烈火重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主要业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