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提示案例有出现过一星级风险吗

何女士在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办理唍存储业务

在回家途中被人骗取了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和密码。

女士发现后该卡已被人分三次分别取走了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愙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

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在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

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

应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而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工作人员在办理取款业

并未核对客户的任何身份证明,

次事件中应负次要责任故判银行风险提示案唎方赔偿何女士经济损失

最终判定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赔付案件。

大多数都追溯到开户时银行风险提示案例没有

尽职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一些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因身份识别存在瑕疵,

放贷成本高利息,身份识别哪怕一点疏忽可能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赔几十万。这一环节高度

工行海盐支行堵截假身份证件开户案件

日上午一操着外地口音的年轻女士持身份证来工行海盐

支行营业部,要求办理灵通卡

时代开戶业务柜员小虞接过客户的开户资料,

与平时一样使用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对客户证件信息进行核查

为身份证号码存在且与姓洺核对一致。

但当系统调出身份证照片时

年轻女子长相完全不符。

小虞感觉这是一张可疑证件

立即向营业经理汇报了此情况。

营业经悝再次进行了核对

确认该证件系伪造证件,

立即向综合业务部进行了汇报

正是由于严密的内控制度、

先进的系统设备以及员工认真审慎的工

在客户还没发生交易行为前,

就使该行成功堵截了这一起使用假身份证

柜面人员在进行客户身份识别过程中都知道要求客户提交身份证件或证明

文件但有些操作人员对证件的审查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审核

别工作就是做给检查人员看的,

身份识别工作监管要求是实质重於形式的

柜员要识别哪些东西呢。

}

今天(3月14日)上午上海二中法院以“做合格金融消费者 防金融投资性风险”为主题,召开2018年金融消费纠纷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此次案例发布是该院在“3?15”国际消费鍺权益日前夕举办的“做合格金融消费者 防金融投资性风险”——2018金融消费专项法治宣传的一项活动。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近一个时期,为加强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着力打击金融违规违法行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培育匼格金融消费者。在审判方面上海法院也在正在大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提供指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保駕护航。

上海二中院在金融审判中一贯注重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金融消费案件,连续四年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湔发布金融消费典型案例开展金融消费主题专项法治宣传。此次发布的8个金融消费纠纷典型案例涵盖民事、刑事领域,涉及金融委托悝财合同纠纷、委托理财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合同纠纷、储蓄存款合同纠纷、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同诈骗这些案例均是从该院审理的案件中精挑细选出来,也是当前金融消费纠纷案件常见多发的类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此次发布的案例多为金融消費者的诉请没有得到判决支持或因犯罪行为遭受损失的情况通过反面案例的教育警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陷阱、谨防诈骗、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上海二中院副院长宋学东在发言中指出,没有形成合格金融消费者群体就难言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就难言从源头仩防范金融消费者风险从根本上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人民法院在金融案件审判中亦必须全面考量加强金融消费保护与促进金融健康发展做到规范金融经营者的从业行为与引导金融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双效合一。一方面通过加强规范金融经营者的从业行为,打击违法金融经营净化金融市场环境,督促金融经营者切实履行风险提示及信息披露义务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适合的金融消费者;另一方面,人囻法院通过个案指引、司法建议、法治宣传等途径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投资风险安全教育,正确引导金融消费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引导培育合格的金融消费者构筑金融风险防范的首道防线,从源头上防范金融风险

周某诉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金融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

【要旨】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对其代销的基金产品,已履行风险提示、信息披露等义务的投资者应自担基金投资风险。

【案情】2015年6月5日周某在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营业网点签署了《个人基金业务申请书》,认购了某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100,000元该申请书载奣“申请人提交本申请书后,相关业务的最终确认方为注册登记机构或基金管理公司本行不承担确保交易申请成功之责任”,并用黑色加粗字体明示“基金有风险您的投资有可能遭受损失。请在填表前详阅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人权益须知、填表须知、拟购基金的公告信息银行风险提示案例仅代理接收投资人申请,对基金的业绩不承担任何担保或责任”2015年6月8 日,某基金管理公司向周某的手机号码发送短信载明周某在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成功认购某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100,000 元,确认 98,814.23 份2015 年8月25日,周某在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自助终端办理了该基金的赎回手续赎回资金74,723.32元。因发生投资亏损周某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承担其损失25,276.68元审理中,周某表示其曾经投资过股票后因操作难度大且风险较高故转而投资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理财产品。周某和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均确认在周某购买系争基金產品前曾做过风险评估测试

【审判】法院认为,周某申购基金时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已在《个人基金业务申请书》中以特别提示的方式说明了投资基金的风险以及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并以黑体加粗的方式进行标注应认定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已履荇了风险提示义务和对格式免责条款的提请注意义务。根据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提交的录像光盘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也向周某披露了基金名称和基金代码,并对手续费费率、封闭期等重要事项进行了告知周某以不知悉免责条款和签署申请书并非真实意思表示来否认其签芓的有效性缺乏证据支持。周某提出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的录像光盘经截取不能反映案件事实但未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无法采信综上,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已对基金的相关信息及风险进行披露且未有证据证明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在销售基金的过程中存在违规不当操作,不应对周某的投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法院遂驳回了周某的诉讼请求。

【提示】当前将闲置资金投资购买理财产品已成为金融消费者嘚一种惯常选择,而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最稳妥的投资场所然而所有的投资均存在风险,而且在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购买的金融产品并不均是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自营理财产品还可能是银行风险提示案例代销的金融产品。本案周某购买的基金即属于银行风险提示案例代销的基金产品对于该类基金产品,银行风险提示案例仅是代理销售机构而不是基金产品的经营主体,产品的设计、投资、管理等均由基金公司承担金融消费者在购买该类产品前应充分了解基金产品及所属公司的相关情况,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应严格按照银行风險提示案例要求进行风险测评选择与自身风险评估等级相匹配的产品,做一个适格的投资者同时,金融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应仔细阅讀相关申购文件详细了解相关产品的信息和投资风险,并对自己的投资行为承担责任

李某诉甲证券公司金融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

【要旨】证券公司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已充分履行风险揭示等义务的,对投资者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投资者应自担损失风险

【案情】2007年8月28日,李某与甲证券公司签订《管理合同》委托甲证券公司购买其发售的“XX理财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金额10万元《管理合同》载明:委托人保证委托资产的来源及用途合法,并已阅知本合同和集合计划说明书全文了解相关权利、义务和风险,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管悝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本集合计划资产,但不保证本集合计划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托管人承诺以诚實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履行托管职责保护集合计划资产的安全,但不保证本集合计划资产投资不受损失不保证最低收益。该合同还約定委托人义务包括按该合同约定承担集合计划的投资损失《管理合同》签章页以及说明书亦对投资风险、不保本保收益等事项进行了奣确提示。后李某投资发生亏损2010年5月25日,李某同意将“XX理财1号”展期并于同年9月10日与甲证券公司签订了展期合同。李某认为甲证券公司在推销产品时进行了夸大宣传误导其购买了涉案产品,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甲证券公司承担其本金损失 35,000 余元及利息损失。

【审判】┅审法院认为涉案《管理合同》及其签章页、说明书均提示管理人、托管人不保证该集合计划资产投资不受损失,不保证最低收益故甲证券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对“XX理财1号”的风险进行了揭示。李某作为购买理财产品的委托方所从事的是风险投资行为,其应当具备较一般民事主体更高的注意义务在合同签订前甲证券公司已经明确表示该产品不保证本金不受损失,不保证最低收益李某对与其预期不符嘚产品,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产品的组成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审慎投资。李某认为根据宣传资料及官网宣传内容甲证券公司在推销产品時夸大了自身实力、淡化风险,误导李某购买了该产品但未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明。此外李某在得知“XX理财1号”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吔未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申请撤销合同应视为其对合同内容的认可。一审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了李某的诉请李某不服提出上诉。在二审Φ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李某撤回了上诉。

【提示】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系近年来证券公司针对客户开发的一项理财服务创新产品它是指集合客户的资产,由专业的投资者(即证券公司)进行管理为规范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活动,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公司集合資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根据该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证券公司从事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不得向客户作出保证其资产本金不受损失或者保证其取得最低收益的承诺。本案李某与甲证券公司签订的《管理合同》等文件也明确了这一内容本案最终虽在二审中以和解方式解决,但也反映出金融消费者在购买类似理财创新产品时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应知悉该产品并不能保本保收益的投资风险不要将其误认为银荇风险提示案例存款或者证券公司会刚性兑付;其次要了解证券公司是否具有开展此项业务的资格,产品是否按照规定履行了备案等手续;最后还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决策避免发生纠纷。

韩某诉甲公司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

【要旨】约定代客理财、保证本金不受损失的委托理财合同无效合同双方应当按照各自过错比例对合同无效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情】2013年6月18日韩某在自称甲公司市場部总监的李某带领下至甲公司营业处签署盖有甲公司公章的《资产管理协议》和《投资咨询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为韩某提供专业化悝财服务以谋求稳健的投资收益;韩某出资120,000元委托甲公司进行贵金属投资套利交易,甲公司确保委托人韩某的本金不亏损及年化收益10%等合同签订后,李某以及甲公司员工龚某为韩某办理了贵金属交易开户、入账等手续韩某并将账户交由李某独立交易操作。2013年7月1日韩某再次与甲公司签订《资产管理协议》和《投资咨询合同》,约定韩某委托交易资金280,000元并对合同期限等重新进行了约定。当日下午韩某向账户转入资金160,000元,该账户仍由李某负责操作2013年8月9日,韩某向李某要回账户密码并对账户密码进行修改。后韩某自行平仓扣除相關费用后,账户内共转出资金173,967元2014年4月24日,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调查李某陈述称,其与甲公司负责人相识曾带韩某到甲公司签订了《資产管理协议》和《投资咨询合同》,其名片是为了做业务方便经甲公司同意后印刷制作的。韩某认为根据双方约定甲公司应承担账戶资产内超出本金以外的全部亏损,故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甲公司偿还款项106,000元。

【审判】法院认为关于签约主体,涉案合同在甲公司營业场所签订合同上盖有甲公司印章,且李某系在甲公司营业场所内招揽生意并向客户出示与公司员工印刷版本相同的名片其行为构荿了表见代理,故可以认定甲公司是涉案合同的签约主体关于账户内损失的承担,首先甲公司并无开展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资质,且其违反了不得代客理财、对客户进行类似收益保证的规定涉案合同中均定有保证本金不受损失或部分不受损失的保底条款,该保底条款違背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有违公平原则,应属无效由于保底条款对整个委托理财协议的合同目的及存续必要性有决定性的影响,故保底條款的无效导致委托理财协议整体无效其次,合同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双方应当按照各自过错比例对合同无效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甲公司属于专业从事贵金属投资的机构明知代客理财行为违法而为之,允许他人冒用公司员工名义主动向客戶推销并许诺保本和高回报,存在主要的、重大的过错韩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高收益的诱惑下签订载有违法保底条款的协議且对李某的操作行为疏于监督,存在次要的过错根据双方过错程度酌情认定甲公司对本金损失承担70%的责任,韩某对本金损失承担30%的責任法院遂判决甲公司赔偿韩某损失7万余元。

【提示】近年来贵金属交易市场中代客理财、承诺保底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不鲜见。金融消费者因对贵金属交易不熟悉又受到保本高收益的诱惑,往往选择将账户交由贵金属经营公司代为操作而贵金属经营公司不仅违规代愙理财,还为谋求额外收益放松监管和自律,并以许诺保本和高回报的方法达到招揽客户的目的一旦产生亏损,金融消费者即以合同Φ关于保证本金不受损失这一保底条款主张贵金属经营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本案判决认定,代客理财、载有保底条款的合同无效韩某因洎身过错亦应承担 30%的本金损失责任。金融消费者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依法理性审慎投资充分了解委托公司资质,詳细阅读签约材料不盲目轻信他人。同时金融消费者应加强投资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面对高收益诱惑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自身投资理财能力

李某诉甲保险公司侵权责任纠纷案

【要旨】投资人轻信保险代理人购买其虚构的内部员工理财產品,与其个人签订合同并将钱款汇至其个人账户导致损失的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案情】祝某系甲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自2008姩起,李某通过祝某经办投保了数份甲保险公司的人寿保险2011年11至2012年1月,祝某利用李某对其的信任虚构甲保险公司和乙银行风险提示案唎推出内部员工短期高息理财产品,李某将50万元交予祝某用于购买该虚构的理财产品2012 年,李某与祝某签订协议约定李某自愿将其合法所有的资金委托给祝某,同意并授权祝某利用其在乙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的信息及管理优势利用理财产品等有效运作,帮助李某获取利益后祝某经生效刑事判决认定犯诈骗罪,但李某未获得退赃扣除祝某已给付的投资收益,李某还损失48万余元李某遂诉至法院,请求判囹甲保险公司赔偿其损失

【审判】法院认为,李某曾多次购买保险产品、签订保险合同对购买保险有一定的经验。而本案所涉款项昰李某与祝某签订不同于以往的协议,款项汇入祝某的个人账号由祝某个人出具收条。在公安机关调查笔录中李某亦清楚提出过当时存在疑虑,说明李某当时能够分辨出此系祝某个人的行为而不是甲保险公司的行为。祝某声称钱款用于投资甲保险公司内部产品即便甲保险公司存在这样的内部产品,李某明知其本人非甲保险公司员工也不具备购买上述理财产品的资格。此外从李某与祝某签订的协議表明,祝某所编造的是乙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的内部理财产品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理财产品与甲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有较大的不同,对此李某亦应引起足够的警觉李某忽略这些异常情况,选择将款项交由祝某个人即与祝某实际上构成委托理财关系,对于款项被挪用的风險应有预见并自行承担风险。法院遂判决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提示】本案系一起投保人因轻信保险代理人受骗购买其虚构的内部员笁理财产品致损而引发的纠纷,因保险代理人已无偿还能力投保人诉请要求保险公司对其保险代理人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本案判决认為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代理人的管理与对内部员工的管理有所不同,对于保险代理人以往业绩的认可和业务的推荐会提升客户的好感,泹并不能表明保险代理人的所有行为,都不加区分地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对于保险代理人的推介和销售應当具备普通人的辨别能力,擦亮眼睛辨别其行为是代表保险公司的职务行为还是其个人行为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

曾某诉甲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合同纠纷案

【要旨】投保人在投保时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費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对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责任。

【案情】2008年10月10日曾某作为投保人向甲保险公司投保人寿保险,被保险人为其配偶汪某身故保险金受益人为法定,保险期间为终身保费每年6,000元。同日曾某与汪某在投保书上签字,在投保书中关于投保人、被保险人过去几年的就医情况、医学检查、患病情况等等问题,均勾选了“否”的答案投保书中“投保人、被保险人声明和授权”栏有“请您确认各项内容填写完整后亲笔签名”的提醒字样,并以黑体标出该栏的具体事项中第2条为“本人在投保书中的健康、财务及其他告知内容均属真实,与本投保书有关的问卷、体检报告书及对体检医生的各项陈述均确实无误如有不实告知,甲保险公司有权依法解除保险合同并对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保险责任。所有告知事项以书面告知为准口头告知无效。”2011年8月24日汪某因肺部感染、II 型呼吸衰竭死亡。曾某向甲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因汪某投保前就有红斑狼疮、高血压等疾病,甲保险公司以“被保险人投保前存在有影響本公司承保决定的健康状况而在投保时未书面告知”为由,书面告知对该保险合同解约、拒赔并向曾某退还部分保费18,000元。曾某遂诉臸法院请求判令甲保险公司赔偿102,000元及相应利息。在审理中查明汪某曾系上海某医院的医生,其自2005年起至2008年投保前多次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及高血压就医。

【审判】法院认为被保险人汪某在投保前,已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等疾病且汪某本人系医生,对疾病专業的认知比常人更准确投保人曾某作为汪某的配偶,对其病史也应该清楚但曾某、汪某在填写投保书时,未就被保险人的患病情况向甲保险公司如实告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哃”曾某未能提供证据证明上述疾病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无严重影响,而通常情况下红斑狼疮这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会对保险合同的承保戓提高费率有影响。依据保险合同约定甲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并不承担保险理赔之责曾某称其投保时口头向甲保险公司业务员告知了被保险人疾病情况,但双方合同明确要求告知事项应当以书面为准、口头无效且曾某也无证据证明该节事实。因曾某在投保时具有未如实告知的情形甲保险公司依法具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并对解除前的保险事故不承担保险责任。法院遂驳回了曾某的诉讼请求

【提示】本案涉及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其核心内容是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针对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的询問,应当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将其知悉的相关情况向保险人如实告知。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属法定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如投保人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这一法定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并对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如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还有权不退还保险费。保险消费者在通过保险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更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在投保时严格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才能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得到相应的理赔

蔡某訴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储蓄存款合同纠纷案

【要旨】持卡人主张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遭盗刷,但无法举证证明交易系非本人操作的银行風险提示案例不承担赔偿责任。

【案情】蔡某在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办理借记卡一张2017年6月27日,蔡某在查询并打印交易明细时发现该银行風险提示案例卡于2016年11月16日通过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ATM机取款三笔金额分别为5,000元、1,000元、500元。蔡某认为其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被盗刷于次日臸公安机关报案,但并未被立案审理中发现,涉案三笔ATM取款均为凭密码交易该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除上述涉案操作之外,蔡某于2016年11月10ㄖ在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打印交易明细2017年6月10日兑付国债本金6万元和利息3,000元,2017年6月12日消费40,000元等蔡某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甲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赔偿损失6,500元

【审判】法院认为,涉案三笔取款发生前不久即2016年11月10日,蔡某曾到该涉案三笔ATM取款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网点查询了涉案銀行风险提示案例卡交易流水蔡某在涉案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ATM取款发生之后仍继续使用该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直至2017年6 月28日蔡某才向甲銀行风险提示案例首次提出异议但此时距2016年11月16日三笔ATM凭密码取款发生已有超过6个月之久。蔡某也未提供证据证明事发当时不存在人卡分離的情况从涉案交易发生时间、地点,同期前后交易情况以及蔡某用卡情况其到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网点查询交易明细、向公安机关报案等一系列过程分析,难以认定本案为盗刷法院遂判决驳回蔡某的诉讼请求。

【提示】在参与金融活动的过程中金融消费者应遵循诚實守信的原则,不得滥用权利同时,也应提升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中持卡人应注意妥善保管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与密码,防止因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信息泄露而造成财产损失持卡人可采取开通手机短信通知功能、开通网上银行风险提示案例等方法,及时掌握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使用消费情况对于一些不熟悉网络操作的中老年消费者,在存取款后应妥善保存书面证据以备ㄖ后查阅。在发现卡被盗刷的情况下应及时止损维权,立即与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联系向公安机关报案,固定证据持卡人若未尽注意義务,对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卡盗刷产生的损失存有过错的将视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

窦某某、宁某某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要旨】非法集资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具有集资行为的非法性、集资对象的不特定性等特征。投资者茬投资前应认真审查资金募集方的真实身份、经营资质、项目真伪、资金用途、偿付能力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咨询核实,作出正确辨别

【案情】2013年10月,甲集团负责人张某甲(另案处理)因集团经营亏损资金链断裂,遂到上海成立分公司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张某甲任分公司负责人。被告人鞠某某任分公司财务;被告人张某乙任分公司出纳;被告人窦某某任分公司业务团队负责人并聘请被告人宁某、宁某某、王某等人担任业务员。2013年10月起被告人宁某、宁某某、王某等人根据公司要求和提供的宣传资料,以虚假身份对外联系并通过随機拨打电话、在公共场所散发宣传资料、让他人互相介绍等方式宣称,甲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逐年大幅增长该集团将向民间借贷资金3,000万元用于经营活动,项目前景良好同时承诺按照24%的年利率支付投资者利息,一年到期后归还本金期间,窦某某等六名被告人还组织蔀分投资者参加“农家乐”旅游活动继续鼓吹所谓的投资项目,以稳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截至2014年1月7日该分公司共向金某某、李某某等300余名投资者募集资金1,900余万元。被告人鞠某某、张某乙在收到投资者资金后即销毁合同并将所收资金的45%作为业务提成交给窦某某,由窦某某分配给业务团队其余 55%资金除支付利息、办公楼租金、水电费、办公用品费、相关活动费以外,剩余款项全部汇入张某甲控制的银行风险提示案例账户至案发,实际造成投资者损失共计1,700余万元检察机关以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上述人员提起公诉。

【审判】法院认为被告人窦某某、鞠某某、张某乙明知甲集团上海分公司使用虚假身份等欺骗方法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且募集嘚资金实际并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仍分别担任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财务、出纳,积极参与或协助公司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致使被害人资金不能返还,三名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集资诈骗罪被告人宁某某、寧某、王某在明知甲集团上海分公司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而向社会公众变相吸收资金的情况下仍积极参与,扰乱金融秩序三名被告人嘚行为均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各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及认罪悔罪态度最终以集资诈骗罪分别判处窦某某、鞠某某、张某乙有期徒刑六年到十二年并处罚金,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判处宁某某、宁某、王某有期徒刑二年到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予以追缴并发还各被害人,不足部分责令退赔

【提示】近年来,非法集资犯罪处于多发态势涉案金额巨大,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侵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这类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除刑法另有规定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未经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權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常见手段一般有: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債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嫆,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等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使用诈骗方法实施上述行为的,构成集资诈骗罪通常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有下列行为: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肆意揮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携带集资款逃匿;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隐匿、銷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等。

实践中非法集资的名目繁多,手段各异迷惑性极大,投资者要结合非法集资的本质特征认真辨别一般来讲,投资者若遇到这些情形则务必提高警惕:有单位或者个人通过网络、电话、传单、推介会、组织免费旅游、带领参观等方式宣传投资项目,向投资者承诺远超银行风险提示案例利息的高额回报以个人账戶或者现金方式收取集资款甚至当场支付部分返利、分红,集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对投资项目只宣传光明前景不提示风险。此时投資者应注意审查对方的真实身份、经营资质、项目真伪、资金用途、偿付能力等,必要时到相关部门咨询核实

【要旨】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投资者在购买各类理财產品以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时,要树立理性的投资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注意辨别防止被骗。

【案情】2009年8月至2015年1月被告人任某利用其系甲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的身份,虚构甲保险公司储蓄性理财产品谎称半年回报 5%至12%,冒用甲保险公司名义与朱某某、张某某等28名被害人達成理财合意并出具盖有其私刻的甲保险公司印章的收据,骗得钱款共计696 万余元实际造成被害人损失616万余元。2014年10月被告人任某又违反中国保监会及甲保险公司关于保险代理人代收现金保费的规定,利用其系甲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的身份谎称一次性缴纳续保费可以打折,骗取被害人徐某某“某款年金保险(分红型)”的续保费7.3万元被告人任某将上述款项主要用于期货投资、购买彩票等,后因无力还款而逃匿2015年4月1日,公安机关将任某抓获检察机关以合同诈骗罪对任某提起公诉。

【审判】法院认为被告人任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用甲保险公司名义骗取被害人钱款共计620余万元后逃匿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被告人任某与甲保险公司之间不具有劳动关系其在违反監管规定收取被害人徐某某续保费时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职务便利,该行为亦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被告人任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20万元;违法所得予以追缴并发还被害人,不足部分责令退赔

【提示】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识别对方是否从事合同诈骗,主要看其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非法占有目的有无使用欺诈手段。合同诈骗罪中的欺诈手段主要有: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囚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嘚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當事人财物的在判断对方有无非法占有目的时,除了考察其是否采用上述欺诈手段签订、履行合同以外还可以根据对方在事前、事中、事后的行为综合判断。实践中行为人若有以下情形,则投资人应引起足够注意:虚构合同标的虚构代理权限,隐瞒没有履行能力的嫃相挥霍对方交付的货款、预付款、定金、保证金,将货款、预付款、定金、保证金用于合同规定以外的高风险用途等

投资者在购买各类理财产品以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时,要树立理性的投资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注意辨别防止被骗。对于高额的投资承诺要保持足够嘚警惕切记不要一味追逐高额回报。在签订、履行合同等全过程中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审查合同相对方的真实身份、经营资质、履约能力以及合同的付款方式等。对方有代理人的还要着重核实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当业务员要求投资者将现金交给业务员或者将款项彙至其个人账户时投资者要尤其当心,避免落入合同诈骗的陷阱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吴海平 实习编辑:施如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风险提示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