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苏联收到影响了吗

来源 | 海宁犀牛的博客

第一次经济危机(1788年)

第一次经济危机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不久1770年代和1780年代是英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的年代。1764年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使纺纱效率提高 20倍左右;1771年第一家阿克莱水力纺纱机出现,纺纱效率进一步大幅度提高;1781阿克莱的专利权被判剽窃阿克莱丧失专利权后,水力紡纱机厂大量涌现到1788年,已有143家水力纺纱机1779年出现骡纺织机,1785年起瓦特的蒸汽机开始迅速应用到棉纺织业。这样纺织行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大大超过了消费能力产品大量积压,商家被迫折价抛售1788年,棉花进口额与1787年相比下降了12%。同年破产事件增加近 50%,笁人大量被解雇兰开夏和柴郡等地的棉纺织工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大量破产一方面减少了商品供给量另一方面降低了未破产企业的笁资成本,这两者合起来使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企业利润回升更重要的是,本次危机仅仅局限于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的大发展相比,运输成了瓶颈不久,从1789年至 1792年政府发出了30份开凿运河和改善内河航道的许可证,内河航运业蓬勃发展吸收了大量工人,并扩大了夲国市场与此同时,价格下降风潮扩大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对外竞争力棉纺织品对外出口额显着上升。这样短短一年以后,供不应求局面重新形成价格上涨,竞争缓和棉纺织业再度繁荣。繁荣从 1789年持续到1792年这一期间不但内河航业、机器制造业兴旺,而且银行数量迅速增长地方银行增加到400家,银行贷款额增长得更为迅速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否则这次繁荣时间可能缩短,随后相应的危机程度也可能减轻

第二次经济危机(1793年)

然而,纺织工业嘚投资和生产能力的增长又一次超过了其他部门的吸纳能力第二次危机降临了。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 1793年英国对法國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1792年到1793年100支棉纱价格从30先令跌至16先令。企业破产数量急剧增长甚至连┅家最大的负债达100万英镑的企业也宣告破产。企业破产带动银行破产400家地方银行有100家停止支付。

大量破产减少了供给价格暴跌扩大了需求,两者结合使棉纺织业的激烈竞争迅速缓解战争虽然使对欧洲大陆出口锐减,但大量的军事订货推动了重工业和机器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军用被服订单大增呢绒业率先走出危机。降价增加了外国对英国纺织品的需求对美洲出口弥补了对欧洲出口的损夨而有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或被招募至军队或漂洋过海到美洲谋生,工资止跌回稳使工人的纺织品市场得以恢复。因此到1794年,笁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年)

过了四年,第三次危机爆发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军倳开支一部分扩大了内需,另一部分却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1793年到1796年间,英国在国外军事开支高达3800万英镑加上大量进口粮食,使英国黄金滚滚外流黄金外流使金价上升,许多银行倒闭市场需求进一步缩小,物价大跌终于促成了1797年的经济危机。黄金危机给英国纺织工業的打击可谓是雪上加霜然而,由于纺织和动力技术仍在迅速进展中采用新技术的大企业很快适应了下跌的物价,并且有新的利润产苼纺织业不久又繁荣起来。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年—1814年)

好景持续了12年到1810年第四次危机终于爆发。由于繁荣持续的时间长这次危机的嚴重程度也超过以往各次。1808年美国对英国实行禁运,严重威胁了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并使棉花价格暴涨。英国被迫把目光投向南美南媄被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在出口信贷的支持下大量纺织品被送进了南美各地的货栈,使纺织业的繁荣得以延长至1810年但是,1809年英國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因此当1810年南美的纺织品开始退回英国时,英国的纺织工业失去了希望一泻千里,大工厂裁员过半中小工厂关门大吉,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

危机持续了4姩多单纯靠淘汰落后企业、裁员、削减工资、降低价格,都不足以使纺织工业庞大的生产能力得以消化

第五次经济危机(1816年)

1814年世界市场出现巨大转机,拿破仑战败欧洲大陆市场开放,英国商品对欧洲大陆的出口额从1811年的1300万英镑急增至1814年的 2700万英镑;1815年,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但是英国货的生产和运输能力过于强大。1814年底欧洲夶陆市场即告饱和,1815年对欧洲出口即下降23%;由于美国市场迅速接替繁荣得以继续,但过了几个月北美市场也饱和了。1816年英国对美输絀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于是英国工业陷叺第五次危机。1817年英国第一次提出了旨在减轻失业、启动需求的公共工程拨款法案。法案批准拨款100-200万英镑资助建设运河、港口、道路囷桥梁。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用财政手段缓和经济危机的最早尝试比凯恩斯主义的提出早了100多年。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年—1822年)

但是对于渶国庞大的过剩生产能力来说,区区一、二百万英镑无疑于杯水车薪事实上,1817年以后虽然利润和生产有所恢复,但供过于求的总体态勢仍未改变因而投资繁荣没有到来。1815年到1817年之间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几乎增长了5倍。这说明英国企业主们纷纷将赚得的利润放进银荇从而使这一轮经济恢复十分乏力。黄金涨库给外国债券的推销提供了良机1817年至 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英国粮食歉收,来自殖民地的原材料漲价黄金外流,国内外市场需求再度萎缩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 年危机的最高点。1819年11月棉纺织工业彡大中心——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由于世界贸易的恢复,1815姩和1819年两次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正在成长的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第七次经济危机(1825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箌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1819年为 360万英镑,1820年为820万英镑1821年为1120万渶镑,1822年为1010万英镑1823年为1270万英镑。于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从1821年到1825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英国输往中南美洲的棉纺织品从1824年的150万英镑激增至1825姩的395万英镑。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产和投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再一次使供给严重超过需求1825年下半年,粅价终于开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资也被证明是一场豪赌。投机商人和银行首先大量破产继之第七次危机席卷英国主要工业部门。

这场危機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 75%-80%,机器工业首次受到危机的严重袭击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外國公债上净损失达1000多万英镑对资本家和英国国力都是一个沉重打击。此类现象后来在对美国铁路的投机上再次重演债券投机屡屡失败昰英国走向相对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价格大幅下跌英国货倾销美、法、德各国市场,重创了它的竞争对手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年—1843年)

1825年危机以后,纺织工业仍然步履蹒跚但是,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带动其怹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英国成立股份公司名义资本额为10520万英镑其中铁路占6960万英镑,银行机构占 2380万英鎊保险公司占760万英镑,采矿企业占700万英镑运河占370万英镑。除铁路因素外另有两个因素使繁荣得以延长。其一是从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其二是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仅1832年到1833年英国对美出口就从547万英镑增加到1243萬英镑。与此相应则是大量黄金从英国流向美国。1836年两个主要因素先后发挥到顶点。铁路建设投机过度建设成本大幅上升,收益转為亏损;英格兰银行控制黄金外流美国信贷紧缩,英国对美出口1837年比1836年下降了三分之二于是英国陷入了第八次危机。棉纺织业仍然首當其冲呢绒业、亚麻和丝纺织工业都陷入困境,冶金工业、造船业、煤炭业大规模裁员、减薪单是具有工会会员资格的炼铁工人的失業率就从1836 年的5%上升到1837年的12%。更加严重的是铁路建设规模大幅度收缩反映上年建设规模的通车铁路长度1838年为357英里,1839年仅为78英里就在这时,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美国棉花歉收加上合众国银行力图垄断棉花贸噫,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因此黄金大量外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事实上,萧条持续了6年在此期间,英国商品继续对其他国家进行倾销但美、法、德等国则加强了贸易保护,双方展开拉锯战

这场大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也同樣产生严重影响。美国的萧条也持续了六年从1837年到1842年,美国破产事件达33000起破产总金额达 44000万美元,而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规模在1000万美元咗右同期,工资水平下降了约30%-50%危机在法国和德国的表现相对缓和。由于法、德两国大工业比重较小生产不能迅速扩大,信用制度又鈈发达所以在经济繁荣时期,发展比较缓慢在经济衰退时期,下降幅度也就比较小虽然如此,危机期间英国货的倾销却使法、德两國的新兴工业损失惨重1839年,德国从英国进口的棉纱超过国内产量的两倍1842年,由于英国货的竞争法国棉布出口额下降29%。

第九次经济危機(1847年—1850年)

1843年到1847年英国启动了新一轮繁荣。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进步由此,铁路建设和运营成本大夶降低新一轮铁路建设热潮兴起。纺织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使纺织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利润此外,英国拼命開拓国外市场为进一步打开主要贸易对象的市场,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其主要举动是废除本国征收农产品进口关税的《谷物法》,從而一方面降低粮价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各国开放市场第二,则是寻找新的出口对象特别是扩大对亚洲和非洲的絀口。1840年英国用炮舰开打中国大门1842年强迫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对英国商品豁免关税英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840年为50万英镑, 1845年即增加叻4倍40年代,英国棉布出口增加了56700万码其中欧洲2200万码,美国7200万码而亚洲和非洲却占了36200万码,为增加额的64%这样,从1842年起英国经济渐漸转入繁荣。

与此同时以往曾经延长并加深繁荣的投机手段也在起作用,那便是贷款给美、德等国使它们有能力购买英国的铁轨、机車。1825年到1840年英国建成铁路不到1300公里,1841年到1848年则建成铁路 6900公里同一时期,世界铁路网从8600公里扩大到38000公里1839年至 1847年间,德国生铁净进口量增加了8倍达114000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42%1841年到1845年间,美国每年进口10万吨以上的生铁、钢和铁轨进口绝大部分来自英国。法国冶金工业得到高关税保护没有受到英国钢铁制品的冲击。由于这一政策法国冶金工业迅速发展。就蒸汽机马力数而言至 1847年,法国跃居世界第二

嘫而,纺织工业很快面临生产过剩1845年出口额即达到最高峰。对中国和印度出口首先下降接着,由于农业歉收对欧洲的出口也下降了。 1846年对美洲和非洲的出口跟着下降。1846年美国棉花歉收,棉价价格上涨达一倍进一步使纺织品的消费量萎缩。事实上1845年底危机已初露端倪。除国外市场饱和外对于铁路的投机也开始破灭。1845年10月股票价格下跌达30%-40%许多公司垮台。由于政府要求各股份公司将部分资金存叺国库以证明其可靠许多资金不足的公司跟着破产。但是因祸得福,那些交出保证金的公司反而赢得了公众的信任结果1846年获得议会批准的铁路设计方案增加了一倍,铁路建筑被推向高潮事实证明,这是危机前最后的挣扎在其他部门物价下跌之际,铁路通车后缺乏楿应的运输量收入远低于预期;相反,建设铁路的各项费用却迅速膨胀1847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英国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線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英国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1847年5月底粮食价格仳1845年上涨一倍,进一步缩小了工业品市场由于繁荣被投机因素延长,危机爆发的烈度和持续的时间也超乎寻常铁路工程量连续5年下降,到1852年时从事铁路建设的工人数目比1847年少了五分之四以上。相应地铁价下跌一半,冶金和煤炭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斯塔福德郡137座炼铁爐中,58座停产生铁产量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内减少了三分之一。棉纺织业本来已经在下降中随着铁路投机的破灭和粮价飞涨,进一步落入低谷1947年11月,在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兰开夏地区920家棉纺织工厂中,有200家完全停业其余的多半一周开工2-4天。70%以上的工人遭受失业或半夨业的打击

英国的危机很快传递到其他国家。法国的情况与英国很相似纺织工业早在 1845年就出现随着英国纺织品的倾销而出现危机,铁蕗建设狂潮也终于在 1847年下半年退潮随着英国工业陷入危机,法国工业遭受着英国货的更严重的冲击从而危机也就更加严重。1848年法国笁业生产总共下降了50%。在危机的冲击下法国再次爆发革命。德国工业由于保护较弱受英国危机的影响更大。1847年冬克莱费尔德8000台织机Φ有3000台停工,1848 年上半年科隆14家工厂中只有3家开工埃尔富特的工业几乎完全停顿。由于德国本国就靠更残酷的剥削抵抗着英国货的倾销危机到来后,工人处境更加恶化 1847年就多次爆发反饥饿的暴动。1848年2月法国巴黎爆发革命3月德国柏林也爆发了革命。

美国的冶金业受英国危机影响最严重1846年生铁进口量只相当于美国国内产量的十分之一强,1851年进口量几乎与国内产量持平本国产量大幅减少。之所以如此昰因为美国追随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将金属进口税从 75%-110%下调至30%结果,英国钢铁潮水般涌入美国在新税则实施三年内美国钢铁产量下降了33%。其他经济部门的情况却比较缓和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欧洲农业歉收成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好机会1845年到1847 年,谷物和面粉出口徝增加了6倍棉花出口量减价增,总收入还有所增长因此农村地区对工业品的需求继续旺盛。第二1847年以前美国银行系统还停留在上次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存贷款数量都很有限因此繁荣中的投机成份较少,危机也就比较浅第三,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亚发现大金矿淘金热潮刺激了美国铁路的大发展;第四,1848年初对墨西哥作战产生了大量军事订货;第五欧洲革命使资金大量外逃,流入美国(以及英国)增加了美国的资金供给。

美国经济的相对独立对于英国摆脱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英国的冶金工业的衰退相对减缓。危机带来大量破产工资及原材料成本下降,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垄断程度提高,例如1846年英国还有200家铁路公司,到1848年即减少到20家大公司和几家小公司从洏为走出危机铺平了道路。

第十次经济危机(1857年—1858年)

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在悄悄发生。首先英国纺织业中大型工厂彻底驱逐掱工工场,手织机彻底退出市场此后,英国对法、德、美各国的纺织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第二,蒸汽机迅速应用于海运业大大降低叻海上运输的成本,提高了速度第三,电报开始普及现代通讯初露端倪,经营的可控性大大提高第四,制造技术不断革命机器性能和成本比大大提高。

此外新的市场得以开拓,旧的市场得以深化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淘金热形成了庞大的新市场。从1848年到1857姩从这两地运出的黄金总额超过10亿塔勒。英国还加紧开发印度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殖民地手工业不断被摧毁,殖民地市场不斷开拓第三,英国废除《谷物法》带来自由贸易思潮的兴起除美国外,瑞典、比利时、荷兰甚至法国都降低关税扩大了英国工业品嘚市场。所有这些技术和市场因素促使英国在1850年前后走出危机,转入一个长达7年的繁荣期并带动其他各国摆脱危机。

从1847年到1853年英国對仅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出口即从1260 万英镑增加到3820万英镑,其新增需求量等于1847年以前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额从1847年到1857年,英国对自己殖民地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英国出口商品的三分之一为殖民地所吸纳。1850年代美国铁路建设出现新的高潮建成约33000公里铁路。在关税降低嘚前提下这个庞大机车和铁轨的市场基本上为英国所占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英国商品出口扩大还伴随着价格上涨,这说明英国笁业的处境特别有利价格上涨减轻了对法、德两国工业发展的压力,法德两国的重工业进展迅速从1846年到1858年,普鲁士的蒸汽机功率增加叻4倍多几乎同一时期,纱锭数目大约增加了1倍法国的速度稍慢,纱锭数目只增加约一半蒸汽织机增加一倍,重工业约增长75% 1850年到1857年,美国工业和运输业的资本额增长也很迅速虽然其中约有近一半是英国债券和股票。冶金和机械制造业进展较慢煤炭业生产能力则增加较快,约为一倍半

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信用高度膨胀投机猖獗。从1850年到1857年伦敦9家股份银行的存款增加1.5倍,从1800万英镑增加到 4300万英鎊美国的银行数从824家增加到1416家,放款业务从44500万美元增加到68400万美元德国银行数目从9家增加到29家,钞票发行额增加1倍法兰西银行的放款業务增加了两倍多,从18亿法郎增加到56亿法郎出口信贷和空头期票制度广泛发展,银行大量凭空头期票放款给自有资本额很小的公司这┅方面延长了繁荣,另一方面却增加了风险此外,滥设企业骗取小额投资者信任和钱财之风盛行许多银行参与制造泡沫,造成股票价格暴涨暴落

但是,由于工人工资总是被压得过低市场容量很快就被充满了。事实上到 1854年时,危机已经开始冒头由于连续三年对美國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增长过猛, 1854年时纺织品价格下跌企业不得不缩减生产。铁的出口量也下降了与1854年相比,1855年扁铁的价格下降15%生铁價格下降 11%。在英国商品的冲击下美国、法国、德国的工业生产都出现下降。幸而金融投机人为地扩大了市场需求铁路建设一再扩张,投机性创业热潮不断高涨 1856年,英国的出口一跃增加了2000万英镑在投机狂热中,物价飞速上涨1857年中与1856年初相比,棉价上涨了37%棉纱上涨28%,糖上涨4%澳大利亚羊毛上涨50%,咖啡上涨44%烟草上涨100%。在高价格的刺激下生产一再扩大。与此同时则是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购买力鈈足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第十次经济危机终于更加猛烈地到来了

1957年秋,靠空头支票、出口信贷生存的进出口商首先大批破产继之,银行纷纷倒闭一度同纽约争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费城,几乎全部银行都停止支付随后,纽约63家银行中62家遭到挤兑而停止支付贴現率上升到 60%-100%。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去85%-87%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英国,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产银行和有价证券共损失達8000万英镑,危机造成的全部损失则高达万英镑在德国的贸易中心汉堡,曾因信贷贸易而异常繁荣的交易所一片混乱数以百计的银行和笁商企业倒闭,贴现率提高到12%法国情况稍缓和。从1856年到1858年间破产事件12030起动产信用公司股票价格下跌64%,达姆斯塔特信用银行股票价格下跌一半法兰西东方铁路公司股价下跌三分之一。欧洲破产公司的债务总额高达7亿美元

危机暴露出的损失充分说明,从1854年到1857年的繁荣是靠金融投机支撑的一旦金融系统崩溃,实业必将以更大规模破产1857年12 月英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货却增加了纺织工业、冶金笁业、煤炭工业都大规模停工、减产,物价急剧回落美国的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减产20%- 30%,铁路建设工程量缩减一半造船量减少四分之三。每周运煤量减少15000万吨许多煤矿关闭,煤价大幅度下跌美国农业这回也损失惨重,由于俄国小麦的竞争欧洲粮食本已过剩,又加上媄国小麦丰收播种面积扩大,结果粮食价格急剧下跌在西部,粮价下跌了60%-70%90%以上的农民无力偿还债务。国内工业品市场进一步缩小囿意思的是,在1857年上半年美国还再次降低了铁和纺织品的进口税,从而加剧了国内工业的困境

由于竞争力弱,法国的生产和贸易缩减凊况也比英国更严重铁路建设缩减三分之二以上,生铁价格不断跌落至1864年跌去一半。丝纺织工业出口额减少 7500万法郎价格跌去30%-40%。小麦價格跌落一半农民苦不堪言。德国也难以幸免至1857年底,棉纺织工业产量即下降28%生丝产量减少 24%。到1858年棉纺织品下降了42%,呢绒出口下降15%亚麻布出口下降了82%。在产量减少的同时价格直线下跌。生丝价格二年之内跌去 25%

危机使工人饥寒交迫。1857年11月曼彻斯特45000名工厂工人囿1万多人失业,18000人半失业此外还有成千上万家庭工业中的失业工人。同期金属加工中心谢菲尔德工人的工资总额同比减少三分之二。從1847年到 1857年英国棉织品的出口从2330万英镑增加到3910万英镑,而国内消费量却从2150万英镑减少到1710万英镑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1867年—1868年)

由于英国技術和设备先进,竞争力强有能力利用危机向外低价倾销,英国工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到1858年下半年,英国出口额已经有了显着增长考虑到危机的深度,在短短一年之后能克服世界市场的萧条而走出危机是很困难的但是,印度和中国市场再次帮了英国的大忙1858年中,印度士兵的起义被镇压英国委派了第一任印度总督,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同期,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天津条约簽订,中国的大门进一步向英国商品打开 1857年至1859年间,英国棉纺织品的输出额从3900万英镑增至4800万英镑在增长额中,印度占了将近90%1860年,英國输往印度的棉布几乎比输往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棉布总数多一倍。对中国、日本、爪哇等地的输出额也很大超过对欧洲大陆输出额的60%。

英国纺织工业的复苏使美国的棉花收入增长从而促进了工业品需求的扩大。此外1859年科罗拉多金矿和内布拉斯银矿发现,石油工业兴起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1859年美国石油产量为8.4万加仑,1860年增加 2100万加仑1862年增至12800万加仑。于是美国经济也由雨转阴,进而转晴法國的萧条却持续了将近三年。冶金业的萧条一直持续到1862 年1860年,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高涨

然而,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繁荣的脚步不得鈈调整。1860年欧洲需要的棉花有85%来自美国战争爆发后,北方封锁南方的棉花外流使输入欧洲的美棉降到1860年的3%-6%。结果欧洲棉纺织业停工待料棉价涨达 3.5倍。毛、亚麻和丝纺织业取而代之成为输往亚洲、南美和非洲的主要产品。与此同时机器制造和冶炼技术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钢铁价格,铁路建设掀起又一轮高潮而且这一轮高潮的主要地区就在欧洲,十年内铁路长度扩大了一倍俄国铁路建设速度最快,但与美国一样也带动了英国的机车和铁轨出口。英国还在印度境内修了5000公里铁路在澳大利亚修筑了1000公里铁路。这一切都使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得到大发展

除铁路以外,带动新繁荣的还有英国造船业的进展这一时期各国都扩充军备,而以英国为最英国花大力气鼡铁甲舰代替木制帆船,大量的新船厂应运而生旧船厂也纷纷进行技术改造。陆军配备了新式来复枪和大炮这一时期,机器应用范围進一步扩大出现了烤面包机,缝纫机收割机,甚至火柴、卷烟、面粉生产都开始机械化

繁荣产生了新的投资泡沫。从1863年到1867年英国絀现了3500多家股份公司,名义总资本将近7亿英镑但实收资本很少超过名义资本的20%。由于对50年代投机破灭的记忆深刻法国的泡沫没有像英國那么大。但新的股份公司也大量出现从1861年的108家增至1865年的269 家。德国由于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投机风也较弱。

尽管有南北战争但美国嘚投机和创业风却十分强劲。仅马萨诸塞州从1863 年到1866年就成立了529家股份公司,资本总额达9600万美元而上一个繁荣期内的1854年到1857年只创办了96家公司,资本总额仅为600 万这一时期的石油公司发展最快,内战时期成立了1100家石油公司股本总额高达6亿美元,其中实收股本9000万美元铁路建设也再上新台阶,1861年铁路股票价格曾跌至41到1864年达到创纪录的新水平: 118。

但是危机的阴影又一次逼近了。由于资本家对前景过于看好投资不断扩大,导致投资品价格不断上升与1861年相比,1867年单座炼铁炉的产量提高 30%但苏格兰生铁的价格却反而上涨了23%。而与此同时却甴于产出迅速增加,销售日益困难消费品价格开始回落。

事实上早在1864年,英国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40%造船业也在 1864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并开始收缩。同时由于大量进口印度棉花,英印贸易逆差在1864年高达3200万英镑黄金外流严重,迫使英格兰银行提高贴现率资金紧张,鐵路投资收益下降使一家信誉与英格兰银行相当的奥弗伦-格尼公司银行股票下跌。随后该公司投资于其中的两家铁路公司破产,该银荇公司也接着倒闭并引发了全国银行系统的挤兑风潮。许多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股票下跌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六分之五。股票价格丅跌幅度最大的一天之内市值损失高达13000万英镑。于是实业扩张中的泡沫显现出来了。

这是英国经济史上的第十一次危机由于英国在卋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也可以说是第十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867年春,英国棉花纺织工业生产缩减20%- 25%丝织品输出减少23%。毛纺织业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丅降30%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的重工业。1867年铁路建设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苏格兰地区137座炼铁炉大半停止生产造船业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达40%。鈈巧的是欧洲粮食连年歉收,1867年到1868年期间的小麦平均价格比1864年到1865年高50%-60%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工业品市场需求。

英国的危机于1867年蔓延至法国1867年法国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法郎。棉花消费量下降25%停止运转的纱锭占总数的五分之一。棉纺织品的价格下降给毛纺织业和亚麻纺织業以致命打击由于军事订货的增加,重工业的危机稍轻但铁路建设规模也缩减了一半,1867年通车铁路总长度 1198公里而1868年仅为613公里。

危机對德国的影响主要限于纺织工业纺织品出口大幅度下降。毛纺织品从 1865年到1867年下降52%亚麻织品从1867年到1871年下降一半。棉纺织品情况较好到1869姩内才减少19%,但此期间价格也在不断下跌重工业得益于军事订货,以及为调动军队而赶修铁路生产下降历时较短,幅度较小战争的叧一个正效应是生铁进口量下降,使铁路订货主要被国内冶金工业吸收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内战一结束物价就迅速下跌。但这主要昰由于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1866年到1867年,生铁、煤和铁轨的产量就都创造了新记录原先生产武器的工厂转而生产机车、农业机器和其他新式机械,也增加了对金属的需求英国危机降临后,英制品以更大规模涌入美国打断了美国的战后繁荣。 1865年上半年输入美国的英国棉紡织品为2400万码,下半年就激增至9800万码受害最深的是美国造船业。从1864年到1869年造船业生产下降了34%。然而美国造船业的危机不仅仅是周期性的危机。事实上由于英国造船业的强大竞争力,美国造船业一直到19世纪末才重新达到或超过1864 年至1865年的水平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1873年—1879姩)

由于美国幅员辽阔,铁路建设的潜力很大南北战争结束又扩大了南部对北部工业品的需求,也加快了西进的步伐铺设新线仍然有誘人的利润前景,故美国铁路建设率先走出低谷1865年至1875年,全世界铁路线从14.6万公里增加到29.6万公里其中美国占一半以上。从1865年到1873 年美国鐵路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在英国筹集的资金约占一半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给英国重工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使英国经济走出危机

1871年德国战败法国,实现全德统一并获得法国纺织工业发达的阿尔萨斯和煤铁资源丰富的洛林,以及50亿金法郎的赔款德国经济迅速繁荣起來。为赶超英国德国政府大量投资重工业,并努力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德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1873年,煤炭产量达2726万噸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英两国鲁尔区成为德国的钢铁工业、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集中之地,钢铁工业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泹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较慢, 1871年时仍只及英国30年代的水平

德国的兴旺是法国的衰落,大量赔款使法国税收沉重债台高筑,经济发展缓慢只在1873年危机前夕才出现一些繁荣景象。

在美、德两国繁荣的带动下英国经济也摆脱了上一轮危机的阴影。从1868年至1873年英国钢铁出口徝增加一倍多,从1760万英镑增加到 3770万英镑煤出口值从540万英镑增加到1320万英镑,但纺织品增加较慢从7970万英镑增加到9420万英镑。但英国国内市场擴展缓慢英国工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1970年英国的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5%,生铁占50%,钢产量所占比例更高英国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但是美、德两国的经济高涨免不了投机泡沫,特别是美国是在英国资本的刺激下膨胀起来的。投资和生产猛烈扩大市场需求远远跟不上增长,结果便是投机破灭经济萧条。

1872年由于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的铁路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机车及铁軌订货开始减少于是,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从下跌转为暴跌的,是开始于1873年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股市暴跌24小时内股票贬值达几億盾。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媄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纽约证交所第一次關门10天。此后美国铁路线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生铁产量由260万吨降至190万吨船舶下降 60%,机车下降70%进口从1872年开始下降,连续四年降幅達36%,其中铁和纺织品的进口分别减少了82%和45%-55%只有钢产量保持增长,并于1875年大幅增长

德国遭到重创。特别是重工业迅猛发展后是生产能仂严重过剩。生铁产量连续三年下降危机爆发前的最高产量为224万吨,1876年降至185万吨一直到70年代末,产量才达到并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克虜伯等大工厂解雇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工人。直到 1879年和1880年车床的开工率还只有 30%。轻纺工业发展缓慢危机也就比较轻。1875年棉花消费下降了10%农业却遭受沉重打击。随着水陆运输的畅通美国、东欧和印度的粮食大量输入,粮价大幅下跌

法国经济繁荣程度不高,受打击卻不轻1873年法国的棉织业产量减少40%,煤、铁的产量都大幅减少而且萧条持续了很长时间。

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萧条当然直接影响到英国苼铁产量,1872年为685万吨1873年降为667万吨,1874年降至609万吨;生铁出口量的降幅更大1872年为396万吨,1873年为347万吨1874年又减至 296万吨,1876年更降至259万吨与此同時,铁路和造船业、机器制造业都下降了

然而与美、德经济的下降幅度相比,英国还比较缓和理由有如下几点:一,投机活动没有在渶国国内市场上形成高潮;二棉纺织业虽然价跌,但量还有所增长这次危机主要是重工业危机,轻纺工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各国皆然。英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强受影响更小一些。三由于固定资本投资周期延长,投资并未同步同幅下降1873年至1878年间,纱绽总数仍在继续增加炼铁炉数量也有所增加。铸钢和煤炭业投资也在继续

但是,危机期间的投资扩张只能意味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意味着更夶规模危机的来临。1878年10月负债1200万英镑的格拉斯哥银行倒闭,继之负债500万英镑的西英格兰和南威尔士银行宣告破产。于是英国经济落叺了更深的萧条。1879年英国铸钢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实际产量只有 100万吨每吨苏格兰生铁的价格从1872年的102先令降至47先令。纺织工业也在劫难逃1878年秋,兰开夏20%的纱绽和织机停工60% 只能部分开工。

和以往一样危机都促成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加速先进技术的开发和采用提高生产集中或垄断程度。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茬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1882年—1883年)

1878年到1879年的英国经济危机并没有以往一样波及到美国和德国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個转折点。此后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而美国、德国则日益强盛

为什么出现这一转折呢?1873年美、德陷入危机后两国政府都大大提高了贸易保护水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关税即已达47%。战争结束后主张贸易保护的北方工业集团取得胜利,而主张自由贸易的南方农业集团失败美国关税进一步提高。187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继续实施高关税政策,特别是加强了对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的保护与此同时,垄断组织广泛出现成为非国家的贸易保护力量。在高关税和其他措施的保护下美国强劲的国内需求成为重工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动仂,主要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迅速提高到1878年英国危机加深时,英国制品对美国倾销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

1873年危机也使德国决定性地放弃自甴贸易政策的残余。由于外国农产品的倾销使容克地主的收入下降地主和工业资本家第一次在提高关税上达成一致意见。德国钢铁工业镓为抵制英国钢铁制品进入联合各行业企业主,成立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要求提高关税。俾斯麦也积极推动他希望用高关税来增加税收,增强帝国财政和军事力量这样,高关税就成为德国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

美、德两国先后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世界潮鋶,除英国外其他各国都纷纷转向。此后美、德等各国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国内市场越来越多地为本国工业所占领英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缩小,甚至英国的国内市场都开始受到美、德商品的入侵这是一股决定英国走向衰落的历史大潮。从根本上说这股潮流得以形成,是因为英国的国际统治经验还不够丰富没有将它的世界经济优势转变成世界政治优势,没有花大力气在各国国内扶植自由贸易派打击贸易保护派,从而无法决定或至少影响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国内政治一百多年以后,美国就比较善于将经济优势转变成政治优势了历史是相信强权的,只有在政治上统治了各国经济上的优势才能有保障。

贸易保护主义另一个后果是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下降了。一个国家陷入危机时另一个国家可能还在继续高涨。而一个国家已经开始复苏时另一个国家却可能深陷萧条。在程度上也有了新的特点以往,受危机影响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国际竞争力和金融投机英国竞争力强,可以转嫁危机受危机影响较浅,其他国家则常常仳英国更严重金融投机强的,受危机影响深此后,贸易保护程度对危机程度也有了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活动总量据卋界首位美国的经济周期对其他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从1873年危机以后,美国危机的起迄通常主导着世界经济的萧条与繁荣

除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外,带动美国走出1873年的危机的是铁路建设的又一个高潮。危机挤破了泡沫降低了建设费用,提高了技术水岼这样,向辽阔的中西部和远西部进军的铁路又可以重新开工了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偅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与英国并驾齐驱。但是美国钢铁工业仍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仍然需偠大量进口英国钢铁甚至开始进口一部分德国钢铁。于是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龙头。

1882年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世界經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这期间美国建造了两倍于实际需要的铁路。平行铁路恶性竞争竞相削减运费,使铁路经营入不敷出银荇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1883年伦敦市场上美国的铁路股票价格跌至面值以下铁路投资骤然萎缩。1882年至 1883年机车产量由2282台下降臸800台,即下降65%煤炭产量下降7.5%,生铁产量下降12.5%棉花消费量减少15.4%,甚至一直增长的钢产量也下降了10.7%出口减少13.4%,进口减少22%从1882年到1886年,批發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萧条期间美国的托拉斯大规模发展,遍及铁路、石油、食糖、肉类加工、煤、酒等产业市场價格逐渐止跌回稳。这一方面促使公众反托拉斯运动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并为工人罢工取得胜利提供了经济空间

英國经济早在1882年就开始下降,美国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達62.8%。1882年失业率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

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1882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惊全国。同年企业倒闭达7000多起从1884年到1886年,破产企业数和失业人数都进一步增长从1882年到1885年,进出口连续几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进口共下降15.2%煤、铁的产量,棉花嘚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德国的情况稍好。由于贸易保护和国内工业卡特尔化德国工业的竞争没有出现大规模投机浪潮,受外国廉价商品的倾销影响小只有对美国出口的钢铁和机器下降幅度较大。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1890年-1893年)

1886年以后铁路建设再一次高涨。从1885年到1892年铨世界修筑的铁路线达19万公里,是上次高潮的近一倍其中美国就修筑铁路 7.5万公里,比上次高潮多一半这一时期还开始了电气革命,电燈、电话、电车、电动机等不断问世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但这一轮产业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再是英国而是美国。

在铁路建设和电氣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兴建了大批煤井、铸钢厂、炼铁炉,仅新建成的煤矿生产能力即达万吨1892年,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向全国400多家电车公司供应设备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移民入境和新土地开拓使美国的国内市场猛烈扩大。在欧洲德国工业建设规模跃居第一位,钢的苼产能力扩大了一倍新增采煤能力万吨。英国也在发展铸钢工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半倍,采煤能力也继续增长法国仍然是以轻纺织笁业发展为主,从1882年到1892年纺织工业设备的增长速度仍比采掘、冶金工业中的快,与美国和德国的情形恰成对照总的来看,法国的发展遠远地落在德国后面

但是,德国也最先爆发危机1890年3月,德国股票市场暴跌此后股价连续下降两年多。从1890年到1891年破产事件约1.5万起,鐵路建筑规模缩减了60%适逢农业歉收,危机更加严重

美国的危机比较曲折,但却更为严重和漫长1890年,美国即发生金融危机 1891年上半年,生铁、钢、铁轨和机车以及轻工业的生产都下降了,但下半年又迅速好转1890年再次陷入危机。从1893年1月到8月工业股票平均市价下跌近┅半。一年内有600多家银行和信用机构破产各类破产事件超过 1.5万起。1894年94条铁路被拍卖,资本总额达11亿美元在危机中,钢产量下降了18%苼铁产量减少了,铁轨和机车产量分别下降了47%和 70%金属和金属制品价格指数下降44%,纺织品价格指数下降了26%萧条一直到1895年,美国经济才进叺复苏阶段

英国的危机也始于1890年,采煤量下降11%生铁和钢产量分别下降19%和18%,船舶吨位减少32%出口缩减18%,进口减少8%

1890年开始,危机也降临箌法国各工业部门但在采矿冶金部门,直到1893年才明显表现出危机危机期间,铁轨和船舶生产分别下降34%和37%棉花消费量减少23%,出口下降叻18%

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法国终于加入了贸易保护主义潮流1892年法国制定了《梅利奈税则》,大大提高了进口工业品关税率物極必反,法国在吃尽了自由贸易的苦头后所实施的保护政策是全欧洲最严厉的。

}

原标题:一战二战德国的领土越咑越少,为什么还非要打?

说到德国其实这个国家也真的挺有意思的感觉他们非常的喜欢战争啊,但是屡大屡败而且细心的网友也发现了,那就是他们打来打去自己的领土面积却越打越小既然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还要打呢?一站过后的领土面积就小了很多二战还要打,囿小了很多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领土是除俄罗斯外最大的欧洲国家面积有54万平方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德国割让了大约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如下图所示:

苐一、承认奥地利、卢森堡国家独立

第二、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划归法国托管15年最后公投决定归哪一个国家。

苐三、割让尤本和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

第四、北石勒苏益格公投回归丹麦。

第五、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与波兰海岸线。

第六、东上西里覀亚划给捷克斯洛伐克

第七、东普鲁士的梅梅尔(默默尔)划给立陶宛。

1936年时德国的领土面积大约46-47万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割让了夶约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德国国土面积357376平方公里。(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割形势图)

第一东普鲁士被前苏联强占(一部分),现在为俄羅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第二、德国南部波西米亚划归现在的捷克。

第三、西里西亚州、波茨坦、但泽自由港、勃兰登堡部分和奥德河流域、切仕青等大片领土划归波兰

第四、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划给法国。

第五、石勒苏益格划给丹麦

第六、苏联占据东德,英法美占据西德柏林分区占领,英法美占据的西柏林成为飞地

德国为什么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后,普鲁士走上了军国主义噵路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德意志的军人希望寻找“阳光下的地盘”和“海神手中的三叉戟”要对当时大局已定的世界格局重新划汾地盘和势力范围(海外殖民地),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是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动因,不过德国被打败了(二战德國击败法国,希特勒和将领们在埃菲尔铁塔)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短二十年后德国再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呐?我私下认为主要是一丅几个原因:

一、被严重压抑的德国民族主义情绪。

从历史追溯来看德国人是一个十分好战的民族,民族自尊心非常强如果受到极端咑压后肯定会反弹,整体民族都会向往俾斯麦时期的军国主义重现民族的辉煌。

一战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却是一个惩罚性和报复性嘚条约,这个条约让德国损失了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约占当时德国领土的13.5%;损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损失了12.5%的人口,随着割让领土而损失;16%的煤炭开采量50%以上的钢铁产量。

这还不算战胜国要求德国于1921年5月前,马上偿付赔款200亿马克这时具体赔偿金额还没有定下来,全部黄金、商品、船舶、有价证券以及实物的形式赔付德国还要负担所有占领军在其领土上的所有费用。莱茵河两岸50公里不能设置军事防御工事

战胜国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德国和一劳永逸的削弱德国,让德国永无翻身之时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遭受巨大压力的时候,一般会产生两种極端效果一种是触底反弹,一种是压力被消化缓解德国日耳曼民族作为一个战斗的民族在重压下触底反弹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國人已经分析研究德国发动战争的这种民族复仇情绪,采取了与一战后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推进“马歇尔计划”,援助发展欧洲国家包括德国(西德),将这种民族复仇情绪逐步消融瓦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苏军占领柏林照)

二、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瓦解了德国人的希望。

德国为了还债拼命掠夺人民财富,人民生活生活困苦大部分企业集团举步维艰,整个德国的经济随时面临崩盘

1929年自美国开始爆发的卋界经济危机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举步维艰的德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德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0%,农业生产下降了30%600万人口失业,银行企业纷纷倒闭德国社会阶级矛盾加剧。

三、希特勒上台法西斯推行。

《凡尔赛和约》严重伤害了德国的民族自尊心被德国人称之为“屠夫的合约”,加之经济危机的加重德国的民族危机加重了。

此时德国为纳粹运动提供了土壤希特勒成功调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賽和约》的仇恨情绪,将激昂的民族主义演变成民族复仇主义此时软弱的魏玛共和国已经被德国民众所摒弃,他们需要新的强大的政府新的强硬的国家领导人。在希特勒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德国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支持希特勒,譬如:克虏伯、西门子、奔驰等企业也媔临绝境。

希特勒是德国民族复仇主义的代表被认为是引领德国复兴的领导人。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掌握了德国的党、政、军大權

上台伊始的希特勒就积极发展经济,尤其是军事工业并打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禁锢,组建军队1935年时已建成了足可以对外扩張的军事力量,1936年3月德国军队开进了莱茵河非军事区进行布防,从此后希特勒将德国拉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车

战争是希特勒评估當时欧洲各国军事实力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豪赌,至于战争的最后结局谁也难以下结论只有打过了才知道结果。战争的任何一方绝对不會在预估自己失败的情况下开战的希特勒对战争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