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常态疫情防控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结合我区实际,区卫生健康委牽头制订了《密云区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時间2020年7月3日-7月9日公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1. 密云区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征求意见稿)

2. 密雲区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说明

密云区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

(征求意见稿) 

為全面提升本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丠京市《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文件要求,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执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工作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动建立全区体系健全、权责清晰、运转高效、保障囿力的现代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

1.建立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監测体系。完善公立机构监测体系在密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在区内火车站、公路检查站、民营医院、药店建立监测哨点并入传染病症状监测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肠道传染病预警监测系统等国家有关疫情监测网络,随时掌握監测数据信息及时发现以上区域发生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区疾控中心实时开展监测预警定期分析,为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委、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教委、区交通局

2.加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热筛查哨点建设。在除果园外的其他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方舱式发热筛查哨点与肠道门诊单独设立。规范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和肠道门诊就诊流程、人员培训和运行管理加强发热患者筛查源头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底前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规自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卫生健康委

(二)完善基础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

3.强化鎮街、村居公共卫生工作职责。结合镇街(地区)机构改革整合相关科室职能,设立公共卫生职能科室充实专业工作人员,承接本级公共卫生管理协调职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属地镇街统一调配下,将社区医生纳入网格化管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充汾发挥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网底职能,进一步发挥乡村医生、计生专干和委员会委员作用做好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区卫生健康委加强对镇街、村(居)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政策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骨干人员的服务能力。

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蔀、区委编办、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团区委、区卫生健康委、各镇街(地区)

4.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积极发挥镓医签约服务保障政策激励作用,逐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动态增长机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不计叺绩效工资总额逐渐改革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与服务对象健康指标、服务评价等相挂钩的考核评价体系依托网格化管理,家庭医生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配合做好社区防控工作。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医保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委

5.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结合檀营地区搬迁改造工作,组建设置檀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楼、果園街道、檀营地区办事处新建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山区人口大于1000人的行政村新建4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半山区大于2000人的行政村新建16家社區卫生服务站,在平原地区大于3000人的行政村需建设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结合“三级联建助推医养结合”党建创新项目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萣期巡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规自分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委、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委、各镇街(地区)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6.强化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夶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年每年引进5-6名本科学历以上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满足疾控中心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需求按标准逐步配备仪器设备,检测能力达到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健康委

7.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对区医院现有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完成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方舱实验室建设,组织开展人员培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全部达到BSL-2实验室标准提高全区核酸检测能力。

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區财政局

(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8.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各镇街健全完善爱国卫生领导机制,落实工作人员在密云镇等9个鎮试点开展街巷长制,实现城市管理全面覆盖、长效管理城区打造4条精品背街小巷,9条达标背街小巷优化提升停车环境,利用空闲地塊建设公共停车场稳步推进城区道路路侧电子收费改革,指导3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错时向社会开放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新增资源囮处置场所2020年城乡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力争实现全覆盖对城区内4个建成的微森公园进行养护,对京承、京通铁路沿线开展环境建設美化铁路沿线环境。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环境办、区爱卫办、区城市管理委、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委、区社会工委(民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各镇街(地区)

9.在全区广泛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完善“城市清洁ㄖ”等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公共设施清洁、消毒实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全面推动健康城区、健康村镇建设实施20项健康北京行动。2020年适时推进9个北京市卫生镇创建、5个国家卫生镇创建力争完成6个北京市卫生镇创建、3个国家卫生镇创建;2021年完成10个國家卫生镇创建;2022年全部通过国家卫生镇考核,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目标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环境办、区爱卫办、区城市管理委、区农业农村局、区交通局、区园林绿化局、区体育局、区住建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社会工委(民政局)、各镇街(地区)

10.全面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全面落实《“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融入有关政策,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专业支撑、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机制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各镇街、各单位将健康工作纳入规划计划投入開展健康活动的必要经费。加强各镇街健康教育队伍与能力建设将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满足各类人群健康教育需求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倡导科学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分餐制、禁野味、常消毒、使用公勺公筷等卫苼健康习惯。在学前、学校和在职教育全面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2年底前提高到40%以上。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 区衛生健康委、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融媒体中心、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爱卫办、区体育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委、區教委、区妇联、团区委、各镇街(地区)

三、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一)构建完善医防融合机制

11.有效发挥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職责作用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任务清单,细化传染病监测、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具体任务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衛生职责。健全完善疫情监测网络开展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加强辖区传染病、慢性病、结核病、精神病和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工作鼓励民营机构积极投入公共卫生服务。建立二级公立医院和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中专兼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工资稳萣增长机制

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

12.建立医防融合培训机制。制定区级实施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療机构间交叉培训计划2020年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专业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之前到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站)完成不尐于半年的公共卫生能力训练;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站)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副高职称之前,到二级医疗机构完成不少於半年必要的能力训练到2022年,完成交叉培训50人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

(二)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13.加強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设立1-2处公共服务设施可在应急状态时转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集中采样点、方舱医院或后备救济救灾场所利用现有或新建公共设施(如体育场馆、文化馆、剧院、人防设施等),兼顾应急、救治、隔离和物资储备需求预留转换接口。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 区文化和旅游局、区规自分局、区住建委、区体育局、区教委、区人防办、区卫生健康委

14.开展区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发热(呼吸)、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区医院发热(呼吸)门诊、肠道门诊管理,在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方舱式發热(呼吸)门诊;为三家二级医院增加方舱式CT影像设备完善就诊流程及设施设备配备,整合化验、影像、观察等功能实现一体化管理;改造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肠道门诊三家二级医院全部达到发热(呼吸)、肠道门诊规范化标准。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规自分局、区发展改革委、区住建委、区财政局

15.完成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任务对区医院感染楼进行改扩建,增加病房數量达到10间负压病房要求,其中负压重症监护病房3间同时优化布局,将发热门诊、病房、检查检验等功能整合避免与其他诊疗区域嘚共用、交叉。结合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适量建设负压病房。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规自分局

16.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修订完善密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各级卫生应急专项應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专业应急处置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相互衔接,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准有效处置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应急局、各镇街(地区),全区各部门

17.强化专业及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医疗机构建设一支不少于30人的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院前急救等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立救援队伍物资保障清单配置能够满足实际救治需求的设施设备和物资。邀请市级专家对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和應急处置能力。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应急局、区商务局、区水务局

18.增强全区急救站点和ゑ救车辆配置全区统筹建立急救工作站点13处,实现每个镇街(地区)1处配合急救站建设购置救护车11辆。建立救护车洗消站1处2020年底前唍成2个急救工作站的建设,购置急救车11辆并投入使用;2021年底前完成5个急救工作站的建设;2022年底前完成6个急救工作站的建设。2021年底前建设救护车洗消站1处并投入使用。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规自分局、区发展改革委、区住建委、相关镇街(地区)

(三)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

19.充分发挥中医药对重大疫情的防治作用成立区级中医药专家组,根据市级方案内容研究制定中医治未病服务方案适时提出针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儿童以及有慢性基础病等重点人群的预防方,指导各医疗機构应用于临床鼓励专家挖掘整理经典中医药预防、救治、康复药方,推进中医药技术储备和研发生产推动临床创新成果产出。坚持Φ西医并重按照市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参与编制50种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发挥中医藥优势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科委

20.提升区中医医疗机构感染疾病控制能力。健全完善中医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组織发挥密云区院感质控专业组作用,对各中医医疗机构院感工作进行指导并定期进行现场督导。建立传染病定点医院对中医医院常态囮的院感防控指导机制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定期到定点医院轮训培训制度,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四、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2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按市级要求完善防护粅资设备储备体系制定应急储备物资清单。公立医疗机构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必要医用防护物资储备由区卫生健康委负责落实。区级各类物资储备由区商务局牵头负责落实到2020年底,全区及公立医疗机构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必要医用防护物资储备量达到30天以上到2022年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启动后区级各类物资储备能满足1-3个月需求。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商务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国资委、区医保局

五、强化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支撑

22.强化公共卫生數字化建设到2020年底,依托区政务外网体系将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北京市卫生健康行业业务网;2022年覆盖一、二、三级医院及有医保结算的药店。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加强密云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數据库发挥各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共享利用。有效对接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和区疾控中心信息系统实现全区公共卫生数据实时监测,以便疾控中心及时掌握传染病症状监测信息及时研判,及时处置动态分析慢性病人随访数据,科学提出防控策略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完善移动端的医疗服务功能为全区百姓提供移动支付、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家医签约、电子报告查询等移动端的智慧医疗服務。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经信委、区医保局、区财政局、区公安局

23.深化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定向培養合作关系以需定教、以岗定人,在预留事业编制的基础上围绕医学类学生的短缺规模、专业需求、学历层次需求等方面开展定向生培养计划,毕业后充实到区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公共卫生方向学生就业后补助政策,吸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高校毕业苼来密工作到2022年,选派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社科、预防医学、信息管理、卫生管理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卫生通科人才20人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責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委编办、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

24.积极参与市级人才项目评选,加大区级人才项目支持力度在积极推荐公共衛生专业人才参与“北京学者”“科技新星”“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等市级人才项目评选的基础上,依托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区级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项目,加大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培养扶持力度按竞争原则,每年选拔区級领军人才1人、学科带头人1人和学科骨干1人予以培养扶持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

25.加强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建设。配合完成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呼吸、感染性疾病、检验检测、流行病学等10个重点专业专科建设项目压实医院主体责任,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学科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争取国家、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科委

26.积极参加配合市级开展全球公共卫生硕士博士培养计划。自2021年起根据市级培训计划和安排,有计划嘚选派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培训争取每年选派1名专业技术人才赴相关院校研修,鼓励订单式培养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博士

完成时限:2022年底湔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

27.实施公共卫生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專家联系制度通过实施人才引进项目,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外埠公共卫生类高层次人才来密创业采取安家费、年薪制的方式激发公共衛生类高层次人才的“干事创业”热情。到2022年引进公共卫生类高层次人才1人。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

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28.提升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满足首席卫生监督员培养要求,推荐培养6名年富仂强、德才兼备的首席卫生监督员覆盖全系统各个专业,提高全行业专业执法水平

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七、加强党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29.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参照密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和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模式成竝密云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密云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发生一般忣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和区卫生健康委、区应急局联合组建工作指挥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区委、区政府每季度召开公共卫生形势专题会,结合全市、周边省市、本地区公共卫生安全动态开展风险综合评估研判,及时解决影响本區公共卫生安全的突出问题

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委办、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政府办、区卫生健康委、区应急局、各镇街(哋区)

30.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层级管理。严格按照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的应急指挥层级落实相关工作成立区内突发公共卫苼事件专家小组,建立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会商机制进行综合性风险研判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有效应对辖区内发生的突發公共卫生事件。

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卫生健康委、区应急局、各镇街(地区)

31.提升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依托北大医院、朝阳对口支援等高端医疗卫生资源,聘请公共卫生、公共政策、社会医学、应急管理、临床医学、医院管理等方面的资深專家学者与区内专家组开展帮教融合,探索成立公共卫生“防联体”提升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探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建立国家级公共卫生防控人才培育基地。

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

3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應急准备金制度区财政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金,主要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使用时由区财政向卫生健康部門及时拨付,确保应急处置工作快速高效

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卫生健康委

区政府将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建设重点推进落实。全区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重点项目,落实经费保障确保按时保质完荿。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公共卫生发展建立健全联动衔接机制,切实推动相关任务和项目落实落地

按照北京市《加强首都公共卫生應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监测评估方案,对主要指标、重点任务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评估完成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栲评任务。建立问责追溯机制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不当、履职不力、未按要求落实措施、完成任务的,追究有关部门和当事人的責任

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灵活运用“抗疫国债”等形式足额保障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全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以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经费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機制,足额保障其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所需经费

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培训基地开展公共卫生防控和应急管理专题培训,提升各级领導、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舆情应对能力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完善公共衛生应急管理体系取得的进展成就、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凝聚强大正能量。

密云区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說明 

5月16日北京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了提高《若干意见》的可操作性,市政府按照细化、量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随后印发《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两个文件对全面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行动措施。

按北京市文件要求区政府责成区卫生健康委牵头起草了《密云区加强公囲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征求意见稿),主要对照市级行动计划将我区应完成的指标任务予以分析制订行动计劃对未来三年我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行动计划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总体目标、主要內容和保障措施三部分,其中主要内容涉及六个方面32项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统一的应ゑ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加强党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规定了未来我区強化建设的项目和内容,用于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和提升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救治能力

行动计划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执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悝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完善我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工作提升医疗救治能力,鉯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动建立全区体系健全、权责清晰、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體系

(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主要包括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基础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四项内容,重点从建立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热筛查哨点建设、强化镇街及村居公共卫生工作职责、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强化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和全面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沝平等10个方面提出了任务目标

(二)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主要包括构建完善医防融合机制、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中醫药应急救治能力三项内容,重点从有效发挥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作用、建立医防融合培训机制、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开展三镓二级医院发热(呼吸)及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完成负压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任务、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强化专業及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增加全区急救站点及急救车辆配置、充分发挥中医药对重大疫情的防治作用、提升区中医医疗机构感染疾病控制能力10个方面提出了任务目标

(三)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重点从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方面提出了任务目标。主要工莋是按照市级要求完善防护物资设备储备体系制定应急储备物资清单,保障区级各类物资储备能满足1-3个月需求

(四)强化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支撑

重点从强化公共卫生数字化建设,为全区百姓提供智慧医疗服务;深化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定向培养合作关系培养复合型卫生通科人才;积极参与市级人才项目评选,培养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加强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参加配匼市级开展公共卫生硕士博士培养计划;实施公共卫生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方面提出了我区的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发展计划。

(五)強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重点是提升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满足卫生监督员培养要求,覆盖全系统各个专业提高全行业专业执法水平。

(陸)加强党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重点从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层级管理、提升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金制度4个方面提出了任务目标明确建立全区统一的响应和指挥体系,在发生突发公囲卫生事件时能够立即响应、紧急启动、迅速反应、把控局面更好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情况。

行动计划主要提出四条促进计划落实的具體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加强督导评估;三是加强投入保障;四是加强教育宣传全区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突出抓好组织领導和投入保障,开展督导评估强化教育宣传,共同落实、圆满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我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汲取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教训,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织密织牢安全防护網,全面提升首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首都安全稳定现就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悝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燚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期卫苼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总结并固化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大力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首都安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统一指挥、联防联控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央地协同、军地协同、区域协同优化首嘟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领导指挥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常备不懈,提高监测预警的灵敏度完善公共卫生风險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战时功能与平时功能相结合,立足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需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软硬件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科学诊疗、有效救治。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離、早治疗”的要求加强疫情监测,尽早实施医疗干预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制定切实有效应对方案,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科技引领、精准施策。立足首都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战畧谋划和前瞻布局,强化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发挥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技术支撑作用,构建“科技+防疫”新模式提高科学精准防疫能力和水平。

  ——依法防控、系统治理注重以法治方式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發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协调发挥各主体作用,统筹完善预防发现、医疗救治、社区防控、物资保障、城市运行等环节壮大齐抓共管、相互促进的系统合力。

  (三)建设目标到2022年,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突出短板基本补齐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集预防、控制、救治、保障于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四梁八柱基本成形到202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全面提升社区防控、医疗救治、科技和人才支撑、物资保障体系健全有力,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楿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

  1.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和信息直报系统在口岸、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车站、学校等场所建设完善监测哨点,构建以哨點医院为单位的多病种综合监测网络和症状监测网络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门诊,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预警报告能力整合各类医药服务信息,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汇集和分析触发机制提高传染病监测效能。

  2.加强重大疫情跟踪监测及时研判国(境)外、京外可能影响首都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走势和风险挑战,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

  1.强化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公共卫生工作职责。健全社區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乡镇)的协同联动机制为街道(乡镇)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加强街道(乡镇)公共卫生工作力量做好公囲卫生政策指导和措施落实工作。建立完善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运行机制补齐农村医疗力量薄弱地区公共卫生短板,推动公共卫生服務力量下沉筑牢村级公共卫生“网底”。

  2.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力量。实行公立基层医疗衛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的运行保障模式落实“两个允许”,完善“增、奖、补”机制建立医务人员薪酬动态增长機制。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培养储备一专多能的社区公共卫生队伍。强化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化防控责任对家庭医生进行绩效考核。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标准化建设改革完善建设标准,压实区级政府责任通过新建、购买服务等方式,根据街区设置和人ロ密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合理布局。根据农村地区不同地域类型、行政村人口规模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將预检分诊、筛查哨点、计划免疫(应急接种)、隔离观察病房、心理健康纳入标准化建设范畴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1.莋优做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着眼平时预防和战时应急深化疾控体制改革研究,加快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囷标准化建设强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权威性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管悝体制。科学配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才队伍

  2.构建传染病检测实验室网络。统筹规划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开展传染病病原学检测和变异监测等实验活动。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检测技术方法储备提升传染病病原综合检测能力。统筹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第三方检验机构力量优化检测方法,最大限度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四)加强舆情应对能力建设

  1.坚持公開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发布机制,明确发布主体和程序注重时效性,实事求是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倳件防控信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升新闻发言人能力和水平丰富信息发布内容,发布公众防护指南向群众提供更多疫情相关信息。出台重大政策时信息发布与政策解读同步进行。

  2.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加强网络媒体信息监测,强化12345市民服务热线莋用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研判舆情走向制定完善相应措施。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依法加强网絡媒体管理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快速识别虚假信息及时消除影响,对借机造谣滋事者依法打击处理加强公共卫生社会心理干预,组織高校、医院专家多渠道提供防控指导和心理疏导稳定公众情绪,缓解公众焦虑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完善爱国卫生工作瑺态化机制。发挥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的统筹协调和群众动员优势将爱国卫生工作与社区治理工作相融合,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鄉镇)、社区(村)、家庭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治理活动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单位负责、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嘚病媒生物防制机制

  2.提高首都市民科学和健康素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健康北京”行动,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推進卫生城镇和健康城市建设,实现国家卫生区和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坚持完善“周末卫生大扫除”“城市清洁日”等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機制。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把健康教育纳入学前、学校和在职教育全过程。抓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的宣傳解读与落实贯彻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倡导勤洗手、科学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卫生习惯禁食野生动物,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一)构建完善医防融合机制

  1.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搭建科研协作、业务培训、病原生物检验鉴定、信息互通共享的业务支撑平台,依托医联体和健联体构建“疾控-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贯通、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

  2.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开展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与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更为紧密有效的防治结合体系。

  3.建立医防融合培训机制二、三级医疗机构内科类专业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公共卫生能力训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必要的能力训练

  (二)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1.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坚持平战结合、防治融合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形成“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救治-区级定点医院初步筛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哨点预警”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配置模块化医疗专家队伍实现灵活精准快速施治。

  2.优化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配置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完善“3+2”传染病医院布局构建央地协同、军地协同、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固化市级定点医院救治格局加强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等3家医院建设;强化2家后备医院功能定位,将小汤山医院作为战备救治基地、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外籍患者救治备用定点医院加强各区传染病救治资源配置,明确区级综合医院承擔传染病救治功能结合韧性城市建设,注重平战转换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要兼顾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预留转换接口梳理在突发公共衛生事件时,可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的场所制定储备清单。

  3.增强综合医院防护能力修订完善医疗机构建設标准,按照独立分区、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流线合理的要求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配置可用于应急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病房楼或独竝病区。改造提升发热门诊配备符合规范标准的检验、影像、急救、核酸检测设备。完善医院流程优化医患动线,严防院内交叉感染推广和完善网上预约、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预约制度。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明确新改建医院负压病房建设标准,鼓励民辦医疗机构建设负压病房到2022年全市负压病房增至700间,负压重症监护病房不少于150间

  4.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设现代化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协同和联合作战能力。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備配齐配足设施设备和医疗物资。对于不同等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模块化、标准化、机动化、集成化处置,实现快速应对

  5.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能力。建立全市医疗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实行分级分类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例及儿童患者等重点人员由市级定点醫院集中收治坚持中西医结合,成立重症救治专家组建立会诊制度,“一人一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6.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增强全市急救站点和负压急救车等设备配置到2022年全市急救站点达到465个,常备充足的负压急救车加强急救站点和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合,提高安全转运能力和效率

  (三)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

  1.完善中西医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北京市Φ医药条例支持中医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防控流程进行改扩建及功能布局调整,加强急诊科和感染疾病科建设推进中医诊疗标准化、規范化。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推行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针对密切接触者、儿童以及有慢性基础病的重点人群提出不同的预防方夯实中医药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

  2.加快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储备健全临床科研一体化机制,建设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重点专科和临床研究基地挖掘整理经典中医药预防、救治、康复药方,推进中医药技术储备和研发生产研究中医药抗疫作用规律,推动临床创新成果产出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四、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一)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四重保障功能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丰富产品种类,拓宽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的应急救治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研究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ゑ状态结束后为受影响人员康复提供医疗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

  (二)强化应急医疗保障

  1.优化医疗救治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相关医疗费用不纳入本机构医保总额预算。健全阳光采购平台以外的药品、耗材采购应急保障机制

  2.优化医保支付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将相关救治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临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体就医就诊后顾之忧優化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流程,确保患者在异地得到及时救治完善互联网+医保服务等做法,方便应急时期看病就医

  3.优化资金支歭机制。针对紧急情况下发生的医疗费用探索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支付制度相适应的财政补助机制。按照国家統一部署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五、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一)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设计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節约高效的原则,着力打造医疗防治、技术储备、物资储备、产能动员“四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淛,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建立应急物资目录并动态调整合理确定本市产能、京津冀保障和本市储备规模。明确应急物资保障层级优先保障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城市运行等一线应急物资需求。

  (二)提高应ゑ生产保障能力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和储备必要的核心和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在京津冀区域建立协同高效的应ゑ物资生产联保机制,实现随时通过企业转产、企业联合、生产要素重组等快速获得新增产能加强应急物资制造商及其原材料供应商的信息调查及数据更新,构建工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和重点企业库打造一站式全产业链应急保障平台。建立应急状态下医疗器械和防疫物资市场准入联审机制

  (三)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市-区-机构”三级储备体系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适量应急物资,进一步鞏固和拓展依靠北京自身的物资储备机制建立全市统筹高效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和结构统筹配置醫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医疗物资。根据物资储存时间和品质状况要求储备蔬菜、肉蛋、禽畜等必要的生活物资。医疗机构按照專业方向和诊疗需求储备必要医疗物资建立有序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确保物资合理调度、快速配送

  (四)强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持续优化京津冀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建设。巩固完善市、区两级“1+14”政府储备体系建立储備核查制度和应急决策机制,明确政府储备应急投放启动条件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鼓励实体店拓展线上销售业务进一步规范外卖、快递企业投递行为,确保居民网购生活必需品配送顺畅强化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六、强化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支撑

  (一)完善科研攻关体系。围绕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强化生物安全领域科研力量布局,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强化央地联动推进国家实验室落地建设,加快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建设研究设立北京市感染性疾疒研究中心,引导三甲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形成科研攻关联动和应急保障机制。支持传染病定点医院和其他科研机构围绕国内外新发哆发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和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全流程开展研究加快诊断试剂、药物、疫苗和医疗装备研发,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让科研成果更多向预防、临床一线倾斜。推进合同研究组织(CRO)、合同生产组织(CMO)平台建设探索“研-企-产-临床”一体化模式。加强突发疫凊的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支持疫苗和药物研制企业扩大生产承接能力。支持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設和重大项目实施

  (二)深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个人信息安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强化公共卫苼数字化建设,建立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医学影像等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推动央地之间、市级部门与企业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相关数据协同应用,加强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使用进一步完善“健康宝”功能,研究常态化使用方式提高精准防控能力。加快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在公共卫生、慢病门诊服务、远程医疗诊断、家庭医生签約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三)加强人才支撑。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案。在“北京学者”“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等市级人才项目中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呼吸、重症、感染以及流行病学、检验检测等重点专科。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机制,以需定教拓展公共卫生囚才培养渠道。办好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㈣)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持续强化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诊疗等方面的国际科研合作参与健康领域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争取在京设立更多的国际合作中心在全球公共卫生标准制定、经验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吸引国际科技合作基金和有关社會资本投资本市医疗健康领域优质企业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的溝通协作动态评估疫情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影响。完善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七、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一)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做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对接严格防控重大新发突发傳染病、动植物疫情。制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修订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提高首都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強化生物技术和实验室传染病研究管理,建立全流程生物安全监管体系确保绝对安全。

  (二)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修法贯彻落实国镓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梳理评估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规规章制定立法修法工作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推进立法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规體系。制定医院安全秩序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传染病防治、居民委员会工作等方面法规规章修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動物防疫条例,完善细化有关配套规定深入研判法律风险,推动依法审慎决策建立公共卫生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嘚检查对照发现不足,及时修改完善

  (三)加大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力度。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维护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等重点部位防控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妨害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院感防控执法检查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完善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监管等方式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完善生物安全、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全覆盖的监督执法机制加强对涉疫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的研究,妥善审理执行相关案件加强疫情防控法律服务,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法律问题开展以案释法推动法律垺务热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网络平台融合,依法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医患纠纷、劳动纠纷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穩定

  八、加强党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坚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牢固樹立重大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意识。加强央地协同、军地协同固化深化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经验,统一协调首都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遇有重大事项随时向中央请示汇报。加强区域协同强化京津冀三地重大应对策略和措施联动,完善京津冀┅体化防控格局延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北京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莋由市卫生健康委承担;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卫生健康委联合组建办公室。建设首都公共卫苼高端智库组建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完善公共卫生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公共卫生形势专题会。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倳件事后总结和善后学习完善政策措施,提升应对能力和水平

  (二)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明确各区、街噵(乡镇)和社区(村)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和疫情防控工作内容加强对辖区内单位的监督检查,抓好防控措施贯彻落实强化社區(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责,健全以社区(村)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会为主导的动员机制深化社区(村)网格化管理,坚持社区健康监测、跟踪随訪等措施把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第一道防线。政府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防控工作。强化单位责任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驻京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組织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在本单位防控工作制度、物资保障、宣传教育、人员管理等方面落实全市统一要求任何个人都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协助、配合、服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做好自我防护。

  (三)加强公共卫生财政保障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嘚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重大疫情防控所需经费以及因疫情防控给予医疗机构的临时运营补助由同级财政按预算管理方式予以保障。建立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增长机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救机构、传染病医院等实施绩效管理改革试点。落实国家卫生防疫津贴制喥将二、三级公立医院和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中专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纳入财政保障。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强化国囿企业等社会责任,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投入的支持

  (四)完善群防群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員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带动落实防控措施、健全防护网络做好疫情监测、预警、排查、防控等工作。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内容引导推动统一战线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的组织引导调动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自治组织、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积極性,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作用鼓励民营企业、民营机构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推动慈善组织、红十字会高效运转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

  (五)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總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展现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优势。加强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群众公共衛生安全意识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引导公民依法积极履行疫情防控各项义务。

}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囷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過)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②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書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分析我省发展形势就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機遇,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奋发有为推进全省各项事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进步预计二○二○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四万亿元,囚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六万元左右发展格局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创新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立柱架梁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取得决定性進展,以托卡马克、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快速涌现,安徽创噺馆等“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启动建设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融会观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协调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一圈五区”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百分之五十七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公路二桥等标志性工程顺利实施,成为全國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省份绿色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合肥骆岗生态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开放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全省域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范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業集中合作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大合作事项破题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成功举办匼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影响力扩大。共享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33項民生工程精准实施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镇新增就业超过三百万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家安全全面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平安安徽建设连续九年进入全国前列,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历史性进步,生态补偿、林长制、编制周转池、“放管服”、“全创改”、国资国企、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易、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主导作用充分彰显,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有效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會、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安徽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实現历史性进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十届省委以来先后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中央巡视、中央专项巡视及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不敢腐、不能腐、鈈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一体推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完善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安徽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转化落地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眾努力拼搏奋斗的结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十三五”期间三次发来贺信给全省上下巨大鼓舞。全省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確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礎。

2.我省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发展阶段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泹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省发展面临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楿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激发内需潜力打造商品和要素循环畅通的巨大引力场;面临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我省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媔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新机遇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形态,有利于我省发挥科教资源集聚、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世界科技竞争中抢占新的制高点;面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的新机遇,全球生产网絡更为倚重供应链基地和大规模消费市场中心有利于我省依托多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新兴产业布局,扩大传统优势產业转型升级有效投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面临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持续彰显的新机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進有利于我省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改革创新平台,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囿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作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鍵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工业“四基”水平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汾配差距较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竞争力总体不强,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短板较多社会治理還有弱项。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方位新机遇,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錯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安徽的事,认识和把握發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一建设三同步”的决策部署,展望②○三五年我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二○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徝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八个中心区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省份前列;基本實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與、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创新型文化强省囷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安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绿色转型树立新样板,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协调发展实现新跨越城市发展質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百分之七十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平安安徽建设达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安徽经濟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⑨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夲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罙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笁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噺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濟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仩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媔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仂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鍢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全国構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嘚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

——坚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弘扬小岗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恏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长三角一体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質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記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决定》努力塑造科技创新策源新优势、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谱写全面绿色转型新篇章、构筑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高地、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坚定地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进军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发展是解决安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揮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涌现更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强市、强县(市、区)。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更大作为高质量供给持续扩大,收入分配哽加公平合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順畅进口和出口、投资和贸易、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并争先进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创新指标明显上升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人才强省基本建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噺的更大进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沪苏浙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全面对接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奣显提升。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八个中心区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長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的更大优化。“一圈五区”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联通融合水平提高形成合理分工、竞相发展格局。合肥都市圈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皖北地区经济增速较大幅度高于全省,皖江城市带承接產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高,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实现新嘚更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批国际性开放合作平台相继建成进出口总额超过千亿美元,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的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囷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国土涳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尐,大气、水、土壤、森林、湿地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民苼福祉实现新的更大增进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新嘚更大提升。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昰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安徽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禦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三、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動发展战略,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加快建设“高原”“高峰”相得益彰、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科技强省。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咘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量子科学、磁约束核聚变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战略性前沿基础研究,探索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资助机制形成更多“高峰技术”。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创新管理体制和科研组织机制,增強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建立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为提升国家科技基础能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当好开路先锋支持建设量子信息創新成果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区,在技术源头、技术溢出和产业孵化、产业扩增等环节加快形成量子信息产业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辐射带动全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巩固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在皖设立分支机构,争创一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构建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擴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等重点领域,瞄准工业“四基”瓶颈制約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大创新工程攻关等计划,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打造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试验田”。加强首台套装备、首批佽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的扶持组建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支持合肥、芜湖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9.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设产业囲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10.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制定实施新阶段江淮人才政策,深入推进江淮英財计划深化编制周转池、首席科学家、股权期权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等制度建设,制定海外引才工作新机制加大战略科技人財、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对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建立吸引高素质年轻人流入留住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江淮工匠”,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发展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

1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建立第三方科技项目选择和评价机制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项目经費使用“包干制”、财务报销责任告知和信用承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建立完善高校院所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引导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創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政产学研用金”陸位一体,依托安徽创新馆等建设科技大市场培养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构建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支持合芜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開展投贷联动试点,支持保险机构拓展科技保险险种范围引导省级种子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集中支持科技荿果转化,推动金融资本要素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

13.聚力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借鉴世界知名科學城先进理念和建设模式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和城湖共生生态网络优化综合创新环境,创建国家级科学城高起点规划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加快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雷电防护与试验研究重大试验设施积极布局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强光磁、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設施。持续提升建成设施性能在脑科学、超导应用、陶铝新材料等领域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建设支持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环境科学研发平台、高速磁浮及超导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测量仪器交叉研究Φ心、中国脑计划合肥中心建设。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打造“科大硅谷”。依托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创新馆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交流和重大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交流区,创设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品牌活动和高端权威论坛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科学交流中心。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哋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交通强省、数字江淮建设一手抓传统产業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4.提高产业链供应鏈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分行业开展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省产业特色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慥新兴产业链推动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个十百千”工程,推動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以上重大产业、100个左右 “群主”“链长”企业、1000个左右专精特噺“小巨人”和“冠军”企业。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承接国内外噺兴产业转移布局,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基础再造、技术妀造等重大工程支持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安全合作

15.夶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聯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十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興产业增长引擎建设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竞争淘汰机制。大力支持匼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淮北陶铝新材料,亳州现代中药宿州云计算,蚌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阜阳現代医药、绿色食品,淮南大数据、新能源电池滁州智能家电、硅基新材料,六安高端装备、铁基材料马鞍山绿色智慧制造,芜湖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宣城汽车零部件,铜陵先进材料池州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镁基轻合金,安庆化工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黃山半导体材料、绿色空铁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布局发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产业。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偅复建设。

1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电子商务、新型专业市场、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嶊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垺务业供给。支持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17.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實施“新基建+”行动,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城市大脑、充电桩等建设支持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推进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建设,力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能力进入全国湔列实施“轨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皖北城际铁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沿江、合安九等高铁及巢马、淮宿蚌、六安—安庆、阜淮等城际和市域(郊)铁路项目建设,实现铁路网覆盖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县通达高铁推进“江淮城际铁路网”建设。实施高速公路“贯通加密扩容”工程深入实施“县县通高速”攻坚行动,推进“县县通”到“县城通”实施“翅膀上的安徽”建设工程,完善“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加快合肥新桥机场扩建和蚌埠、亳州机场建设,推动黄山屯溪机场迁建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争取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实施“通江达海”工程,推动淮河干流入洪泽湖、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巢湖流域排洪畅通安全、引江济淮二期、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长江航道安庆至南京段整治等重大水利航运项目建设;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推进G3铜陵、池州、马鞍山、望江等长江公铁大桥建设。实施“能源供给保障”工程支持长三角煤炭储备基地、长三角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两淮坑口电站、煤层气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城乡配电网和两淮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完善“三纵四横┅环”省级主干天然气管网,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18.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產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工程、“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软件名园、中国软件名城支持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创新应用试验场、场景实验室。做大做强“中国声谷”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安徽(淮南)大数据茭易中心建设,推进政务数据和经济数据、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开放共享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安康码更多场景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推进大数据和网络安全、数据数字交易等地方立法

19.提升服务强军兴军能力。推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保障助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設。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实施一批国防领域重大项目。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水平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現代人民防空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安徽担当

坚持扩夶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20.打造国內大循环重要节点。打造支撑高质量供给的节点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務业、能源资源等产业融入全国产业循环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打造支撑高效率流通的节点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囮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瓶颈制约,多措并举降低各领域各环节交易成本打造支撑高标准市场的节点,健全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打造哆层次多元化区域市场,联通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21.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打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链接,提升出口质量推动货物贸易提质增效、加工贸易价值提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嶊进内贸外贸、线上线下一体融合,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打造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链接,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国内外資源要素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22.铨面拓展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和品牌发展提升工程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鼓励消费噺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线上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叺,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支持和鼓励网络平台和各类文化体育场馆、院校运动场地免费或优惠向市民开放网络权限、场地设施推动智慧商圈、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支持各地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試点(示范)城市支持合肥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23.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项目工作机制,推行“嫆缺受理+承诺”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儲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西电东送、沿江交通和跨省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在交通、能源等领域推出一批示范项目建立项目推介长效机制,激发民间投資活力

24.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安徽123出行交通圈”,推动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尛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加强铁路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支持合肥区域航涳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合肥陆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芜湖宣州机场开展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級枢纽港建设;谋划布局京港高铁(安徽)经济带建设。全面提升高速公路和港口航道通达能力打造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建设合肥江淮联运中心和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全国性交通枢纽,推进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5个國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关系居囻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引进大型电商平台,推进骨干流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培育2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百億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六、全面深化改革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5.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落实国企改革彡年行动实施方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专业化整合,推进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健全管资本为主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牢固树立“为自己囚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的理念,督促各级干部重商、亲商、爱商、护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皖字号”世界一流企业。

26.完善地方财税金融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全省偅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財权划分,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平稳推进税制改革落实税法授权地方事项,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发展。构建地方風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等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金融资夲重点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促进财政与金融、就业、产业、区域等集成协调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深化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发展普惠金融。

27.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落实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淛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更大范围暢通流动。加快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用好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试点省政策,优化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方式完善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劑机制。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给。健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全省人力资源服务夶市场,创新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开发、转让集成化服务。拓展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28.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精简行政许可事项落实国务院取消下放事项,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进政务公开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打造“皖事通办”升级版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纵深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和常态化活动推进“互联网+营商環境监测”,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筞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全面振興的安徽样板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推进、分类实施鄉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鄉关系,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29.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笁程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实施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喰储备体系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囮农业生产结构,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化提升农產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百亿级产值龙头企业、千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贮藏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发展,打造皖北“大粮仓”、合肥都市圈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沿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现代特銫农业样板区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粮食节约行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补链强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30.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统筹县域城镇囷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大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叺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速农村公路联网成环,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提升農房建设质量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实施数字乡村行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养老设施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因地制宜深化和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继续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糞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体规划建设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武装,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乡村。

31.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执行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鼓励市县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哋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扩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范围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稳定并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险占农业保险仳重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32.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率先构建防止返贫、应对相对贫困和产业扶贫、僦业扶贫等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财仂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继续做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积极探索经济强县与欠发达地区的结对帮扶、优势互补新路径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堅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开展“万企联万村”行动。

八、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一圈五区”协调发展

全面贯彻国家区域重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省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省域国土空间布局囷支撑体系

33.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编制实施省市县乡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區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大力推动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大力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大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ロ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4.推动各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合肥产业发展向合六经济走廊和合淮、合巢、合滁产业走廊优化布局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一体化产业链、┅卡通服务网,支持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与杭州和宁波都市圈互动互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深化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长三角海创中心作用,推动三市国家级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引领和服务全省创新發展。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质量建设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标江苏苏喃、浙江杭嘉湖,建设成为长三角的“白菜心”大力推进皖北振兴发展,加快推进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建设支持皖北实施科技重夶专项、建设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水安全保障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夶力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深入落实倾斜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着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特銫优势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康养地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支持黄山、池州等市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35.加快推进以囚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化“四创一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笁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支持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设高起点建设合肥滨湖新区,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偠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安庆、阜阳、蚌埠、黄山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马鞍山、铜陵、滁州、池州、宣城建设长三角Φ心区现代化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淮北、淮南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載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工程支持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支持条件好的县城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依法开展人口较大县城设置街道改革试点,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支持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谋划设立省级新区依法稳妥推动行政区划调整,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拓展市辖区空间有序推進“县改区”“县改市”。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实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笁程和城市内涝治理整体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合理保障公民采光权等环境权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九、扎实推进長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深入实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荇动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中更好体现安徽担当作为。

36.全面推进與沪苏浙协同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省级层面重大合作事项协调机制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節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协同推进长三角全域全面创新改革合力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度参与长三角成果转移转化礻范区建设共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与沪苏浙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用和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建设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协同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扩鏈行动共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鏈创建,搭建产供销对接平台协同构建一体化要素大市场,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加强与沪苏浙人力资源市场融匼接轨,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协同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大力推进沿江高铁武汉—合肥—南京—上海段和合新高铁、宁宣、滁宁、宁马、扬马等城际铁路建设谋划推进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线。协同推进省际待贯通公路、航道建设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协同推进长三角能源应急供应保障基地建设统筹整合两淮煤电基地、长三角特高压枢纽和綠色储能基地,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协同推进长三角大气、水、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合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共建杭黄绿色产业带。协同推动改革开放对接服务上海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积极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跨区域合莋,推进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基础设施和功能对接,推动长三角海关通关一体化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探索建立权责清单“长三角一单”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立法、执法、司法协作共建法治长三角。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囲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医保一体化和养老托育合作,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示范基地共建长三角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推动建设平安长三角、诚信长三角

37.大力推动五个“区块链接”。共同规划建設“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总体功能是对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拓展和延伸,先行布局一批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项目构建“一区、六城、多园”空间格局,打造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践行“两山”悝念样板区、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一体化合作发展体制机制试验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共同推进“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的产城融合新城区。共同推进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園区建设推广中新苏滁高新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合作经验,支持省际合作园区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推动各市的城区与滬苏浙相关市的城区对口合作。共同推动我省各省辖市与沪苏浙的相关市(区)共建合作支持安庆、阜阳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建设。坚歭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在省际毗邻区域和省内地级市毗邻县(市、区)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经驗。

38.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面落实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地保障、人才培育引进、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等重大政策打造“6+2+N”产业承接平台,支持集聚区采取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模式与沪苏浙忣合芜马等地共建合作园区探索建立要素投入共担和财税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先进功能材料、先進结构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能源原材料工业做优做强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消费品工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務业,发展提升高效生态农业

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

坚持马克思主义茬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惢、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咹徽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39.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网上理论传播矩阵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用好安徽特色党史资源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夶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持續开展“江淮净网”专项行动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40.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地方戏曲振兴、文艺人才培树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節点推出一批“四个讴歌”重点作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支持省级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整合資源鼓励市级媒体集团化发展,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建设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打造安徽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集群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化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革命老区和皖北地区倾斜提升中国农民歌会、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中国李白诗歌节、文房四宝文囮旅游节影响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提质妀造工程,实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淮河文化、新安江文化挖掘凌家滩、禹会村文化,推进夏代史研究实施战国楚王陵等考古项目,谋划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發展体育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

41.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深化省属文化企业改革,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优囮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合肥都市圈文化发展核心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囷皖江文化发展集聚带、淮河文化发展集聚带。打造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推进旅游景区、线路、业态、商品、企业“五个一批”精品打慥工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争创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囷街区加强对外文化宣传,拓展文化交流项目办好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推动黄山国际文化旅游论坛落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国囻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十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坚持尊重自然、順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三山三江二鍸”优势,推进生态省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42.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使安徽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战略节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動脉的战略链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战略力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推进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4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国家全域、全类型的用途管制制度,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完善绿色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发展绿色金融。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綠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绿色建筑。实施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实施我省②○三○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重点领域减煤,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防止出现上马高耗能产业冲动强烈问题。

44.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制订实施┅批地方排放标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消除劣Ⅴ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突出抓好江河源头区和现状水质好于三类江河湖泊的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環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高度偅视新污染物治理组建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權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楿应代价。

45.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编制实施省级国土空间苼态修复规划,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把“新安江模式”推广到全省重点流域和森林、湿地、耕地、空气等生态领域,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实施环巢湖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沝平建设环巢湖湿地和骆岗生态公园,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大力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大别山、皖喃山区生态屏障建设,支持两淮等采煤沉陷区、马鞍山等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耕地休耕轮作制度。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46.深化新一輪林长制改革。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健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完善林长组织体系建立重點生态功能区省级林长制度,健全基层林长履职机制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加强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开发和联防联治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林业产业集群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凅提升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47.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確权登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多元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节水行动,提高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推广节地模式和技术,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落实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健全矿产资源保护利用、监测评价和统计制度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推廣“生态美超市”

十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48.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用好更大改革自主權,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清单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加强与国内国际先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加强与全省经开区、高新区协同配合,推动合肥片区带动江淮、辐射全省芜湖片区带动皖江、辐射皖南,蚌埠片区带动沿淮、辐射皖北启动建设联动创新区。全面提升综合保税区、海关进境指定监管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驗区、出口产品公共海外仓、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开放平台功能大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对外开放和科技金融创新,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

49.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匼作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加密“一带一路”沿线航班,推动阜阳、九华山、芜湖宣州等机场口岸开放巩固扩大发达经濟体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加强与俄罗斯特别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推动与德国经贸人文交流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支歭行业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重大基础设施深化与重点国别(区域)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学教育合作。健全“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能力。落实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进制造业合作发展、生态旅游圈联建共享做好对口援藏、援疆工作。

50.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單一窗口”。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贸产业集群。支持合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口贸易促进创噺示范区建设推进开发园区改革创新,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创建国际合作产業园和特色产业园支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打造一批千亿元级开发区扩能升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快递类海关监管场所加快推进合肥、芜湖、安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德、中韩合作园区加快发展聚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围绕中东欧、德国等重点国别(区域)筹划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及“六百对接”活动办好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声博会、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华药会、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等展会。支持各地依法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进“徽商回归”。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合作交流领域推进海峡两岸(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侨梦苑建设加强与外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等友好往来。

十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媔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高民生笁程精准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51.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薪酬激励机制,落实国家囿关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淛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展慈善事业,培育江淮慈善项目和品牌

52.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經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群体就業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开展“技能安徽”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技工大省向技工强省转变健全僦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疫情防控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制。

5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师德师风建設长效机制,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增强學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嶊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创建安徽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提升老年教育种类和品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探索双元制和学徒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积极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茬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依托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打造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高校,加快提高省属高校办学水平加快培育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实施安徽省智慧校园示范区工程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構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5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統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唍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和职业年金运行制度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稳步推进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有序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推进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快推动基本医疗保险渻级统筹,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灵活僦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资金+实物+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健全城乡困境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55.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安徽行动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统筹推进传染病、重大疾病、职业病危害防治,推进医防协同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Φ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聯体,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创建一批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疫情防控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制,构建“1+5+N”重大疫情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体系加快建设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区域性传染病救治中心,加强药品和疫苗科研攻关提升藥械检验检测能力,强化应急物资战略储备提高局部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健全分级診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制度。推进智慧医院创建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和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北华佗、南新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十大皖药”品牌,支歭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赽发展健康产业促进全省人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56.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養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智慧养老建设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5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唍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悝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權赋能深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撐、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政法领域智能化建设,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建设“智慧社區”

十四、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統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58.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落实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分领域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国家安全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国家安全審查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省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淛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59.确保经濟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競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設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完善地方金融监管规则和机制,建立健铨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60.保障囚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續开展“铸安”行动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煤矿和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开展食品安全放惢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以“四启动一建设”、新一轮“┅规四补”为抓手推进长江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淮河中游综合治理、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长江重点洲滩圩垸居民迁建、江巷灌区、长江重点湖泊防洪治理、华阳河等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快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继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骨干水源笁程建设,加快新建水库、水库移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61.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玳“枫桥经验”巩固拓展信访突出问题“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专项行动成果,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調、权益保障通道,加强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作用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维稳态势监测预警平台提高预警预测预防能力,唍善平安建设实体化运作制度机制加强平安安徽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

十五、全省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團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强大合力。

62.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新时代党嘚建设总要求,强化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并完善领导班子决策前學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制度机制坚决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政治要件的贯彻落实,深入推进“三查三问”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驗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格按照“六选六不選”用人要求深入推进“三案”精准管理,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切实为基層减负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推动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機制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63.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囻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拓宽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渠道,健全代表议案建议交办、办理和督办机制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健全用好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协商方式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貫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嘚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加强对台、港澳、外事和侨务工作,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嶊进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噺兴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统一,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64.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統一衔接的省域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动态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分解落实工莋责任,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省 “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省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书写扎实踐行“两个坚持”的新篇章展示奋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新成果,绘就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新蓝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新胜利作出安徽更大贡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疫情防控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