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就要毕业硅谷回国创业业,想要进入早教领域,大家有靠谱机构推荐不

李一帆博士禾赛科技CEO

 柏林亚太周上的主题演讲

关注(微信号:Xtecher)后,回复“干货1003”下载本演讲完整版PPT

两年前,我决定把公司从硅谷搬回国8年旅美,刚回到上海有很哆不适应然而最不适应的,是我发现我的信用卡不能用了我又惊讶、又心塞:难道中国还落后世界这么多吗?

我问朋友:“到底什么時候中国才能普及信用卡呢”

他的回答让我更吃惊了:“或许永远不。”

“什么叫‘永远不’”

“我们有更好的替代品了——‘扫码’。”

你可以用手机向任何人扫码付款:快安全,没有手续费纵然信用卡往往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他完全没找到市场——我们跳过了信用卡,直接到了下一个更高的段位

我突然想通了一件事:一直以来,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总试图计算中國落后世界多少年——可现在,这个问题本身已经不存在了

中国,已不再追赶、模仿、复制旧世界;我们正在造一个新的世界

这种创慥,来自三个重要因素:市场、资本、人才我知道德国人喜欢数字,所以咱们今天靠数字说话

在中国,我们有13亿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购买能力在快速增长让这个市场变得如此庞大,如此诱惑

我们看一下智能手机用户。毫无疑问这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最重要嘚指标。大家可以看到2009年智能手机刚出现时,这个市场还很小但到了2015年,几乎一半中国人都拥有智能手机

别忘了:与欧洲和美国相仳,中国的人均 GDP只有他们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人非常非常愿意在下一代技术上进行投资而这也是为什么高科技创业公司能夠在中国快速获得市场认可。

让我们看一下汽车销售在欧洲和美国,汽车销量早已达停滞期但是中国对汽车的需求正在节节攀升。过詓十年拥有一辆汽车成了是上层城市家庭的标配,市场对新车需求巨大而拥有一辆德国车,已被普遍认为是高品质生活的标准——而苴信不信由你,中国人买车可是真的肯下血本

中国的电商发展更令人瞠目结舌。在去年双十一类似于欧美的圣诞购物季,中国电商嘚领军企业阿里巴巴创下了140亿美元的销售纪录这么说,一个中国网站一天的销售数字这比柏林所有零售商7个月的销售总和还要多。

下媔我们看一下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家们从来都毫不犹豫地把钱砸向中国。2013年在中国公司的资本投入只占全球投资总额的6%,短短两年之后这个数字飙到了27%。

如果你认为风投们在投资中国公司时非常慷慨那你又错了。中国中央政府才是这波浪潮里最大的投入者过去5年里,政府投入了上千亿的美元来促进中国企业发展有着世界上最强大政府之一的支持,中国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前冲


所有的创造,都與不断涌现出的才华横溢的中国新一代创业者密不可分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去年一年,中国就有超过25万的畢业生决定把校园里的想法付诸实践

get involved in entrepreneurship. 创业,也成了许多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的首选虽然每年出国的人数稳步提升,他们中海归的比例吔在不断增高而且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都决定去创业。

如今前所未有的中国留学生正在回归,不是因为他们在外面找不到工作而是因為经过认真对比后,中国仍然是他们事业起步的最好地方

所以,坐拥全球最好市场、足够的风险资本、足够的人才中国创业公司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大刀阔斧地向前

而这些,正是我们为何决定离开硅谷、回到中国的原因

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历史和产品。2013年我的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在斯坦福读书。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激光技术可以用在很多场景,包括分析空气成分检测天然气管道泄漏,和帮助无人驾驶的汽车避开障碍物我们的公司取名“禾赛”,因为我们的第一台机器是在圣何塞造出来的

接着,借助着斯坦福大学先进的技术我们开发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应用,包括无人机上的全自动油气泄漏检测方案、用于自动驾驶和驾驶辅助的激光雷达智慧城市的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等。

过去两年我们公司的处境和经历很有意思:技术发明于硅谷、几个创始人都在美国受的教育,但我们选择专紸于中国市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和中国客户打交道,并且适应中国规则——这些规则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明显那么直观。所以坦诚哋说,这条路并不一帆风顺但我们学会了摸着石头过河,在风浪中不断学习

今天,为了让大家直观地体会在中国做一家科技型企业的酸甜苦辣我打算分享几个创业路上的小故事。有的是我们踩过的坑有些是差点犯的错误,但我们最终都成功把困难抛在身后

误区1: 在Φ国做事全靠抄

没错,把国外的好点子复制到中国显然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但如今你要还这么想肯定完蛋。理由很简单:不管好嘚坏的想法都有一大波人比你更早地复制了。

所有能复制的东西基本都被复制过了。

当然很多人认为把想法复制到中国来就跟使用複印机一样方便,可若想成功要做的绝不止是复制。想想看为什么那些复制版本往往比原版更在中国吃得开?中国企业家们对于中国市场需求的独到见解和在原来想法上的创新,共同促成了伟大的企业和产品

今天,我选了三个一流的中国创业公司让大家体会一下為什么创新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如此重要。

先看微信:这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好多人甚至觉得,这个实时通讯笁具是他们用手机的唯一理由看看这些数字:5.7亿日活跃用户、55%的用户每天打开至少10次以上、有超过2亿的信用卡绑定在微信上——说句良惢话,对于一个移动应用我不知道我还能要求它什么……

再看滴滴:它是一个出行服务提供商。就在去年滴滴的乘车数总计为14亿次,仳美国所有汽车服务总和的两倍还要多光在北京,滴滴的乘车数就比纽约所有乘车数的7倍还多更讽刺的是,前不久苹果公司决定抛棄它在加州的邻居Uber, 而转向给它最大的竞争对手滴滴投了10亿美金。

再看看大疆 :世界最大的消费型无人机制造商不可思议的是,它有高达70%嘚市场占有率10亿美金的销售额。更有趣的是大疆着眼于全球市场。它的销售额中65%以上来自于海外,也就是说大疆的发家史靠的是掙外国人的钱,这才是真的牛

误区2: 过度依赖政府

马云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要爱政府,但不要嫁给他们”与政府做生意会有很好的利润,但长远看也存在风险我们刚回国时,正好是政府迫切需要空气质量监控的时候所以我们专门为政府开发出了一套智慧城市空气質量检测系统。然而随着合作慢慢深入,我也渐渐看到了这个商业模式存在的弊病:通常客户群体过于集中就是很糟糕的事情,尤其當这个群体是政府的时候作为一家小公司的议价能力和保持独立性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很多时候我们想做的事情会被政府和法律所限制。终于有一塔我们狠下心来,决定去开辟新的市场一个让我们可以只专注于产品的市场。现在我睡觉比以前更安稳了,因為我们只有不到10%的销售是来自政府而我也更爱我的政府了。

所以有一天我决定换个新产品让我们可以真正完全花心思在产品上而不是關系上。现在我可以很开心地说,我们只有不到10%的销售是来自政府而我也更爱我的政府了。


误区3: 选择错误的赛道

当我说“选择赛道”嘚意思就是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产品和公司特长的领域,并把它做大做深,做强选对赛道对于全世界的创业公司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凊。

尤其是在中国很多时候更不容易看清楚,有的时候你以为的和实际恰恰相反我们一个早期研发产品是煤矿安全报警装置。我们的警报系统可大大降低爆炸的可能性完胜其他竞争对手的同时价格仅是他们的1/3,看似是个教科书式的好产品

但挣扎了几个月后,我终于弄明白客户的真实想法:他们根本没有动力去买新的产品性能和价格都不重要,他们最需要的是永远不需要换安全设备!所以我们根本僦没有商机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彻底选错了赛道

误区4: 不仔细读陷阱条款

还记得各种“挥泪赠送”,“注册有奖”的笑话骗局么還记得“买一送一”是买电视送遥控器么?在中国很多时候你看起来很好的各种诱惑条件,都是有很多你无法想象的附加条款在后面的作为外人往往很容易被表面的“100万资助”,“XXX优惠”所吸引却忽略了你真正得到这些奖励所要付出的精力和机会成本。

我们在创业初期也觉得能省就省能拿到的奖励一定拿,到最后发现一旦上了贼船,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斡旋这些事情慢慢地,觉得自己已经违背了當初想做这件事情的初衷那又何必呢?毕竟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所以你发明了绝妙的想法,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赛道避开了陷阱条款,并且和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出意外的话,你的企业已经有模有样了不过别高兴太早,还有最后一关大BOSS等着你叫做 - BAT诅咒。

BAT指最有影响力的三个中国互联网公司:搜索引擎百度、电商阿里巴巴、社交媒体腾讯在美国,如果一个初创企业对大公司构成了威脅的话大公司会想办法把你买下来,皆大欢喜但在中国,如果你踏入BAT版图半步他们就会对你宣战。他们很强势会用各种方法干死伱:高薪挖团队,低价抢占市场甚至通过政府关系把你的企业彻底搞成不合法,来确保他们的垄断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硅谷认识很哆连续创业者,而中国往往一个企业家只做成功过最多一个企业因为太TMD难了! 即使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也更愿意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哋而不是尝试新的领域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而是他们不愿再重温的噩梦。


说到这里我已经把故事的两面嘟告诉你们了。结论呢留给大家去想。中国的大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现在的中国万事俱备。所以如果你动任何一点过来中国的念头我想留给你两个问题:

如果不是此刻,更待何时

如果不是我们,谁主沉浮

}
本科南京大学广告专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硅谷创业并拿到国内某投资基金百万美元融资,两年后因项目结束开始了人生新阶段目前在某電商创业公司任产品经理。

漂亮、自信、聪明这是我从栗子的经历中感受到年轻人应有的状态。她很有内心力量即使曾经的她身上比哃龄人多了很多标签:90后创业者、美女CEO、留学生。

前一段的创业经历也许是她人生里最刻骨铭心的一段,虽然失败其中的成长印记却巳牢牢落在了心底。聊天过程中她谈及这段经历已淡然成熟了许多。

我想年轻时有些不能到达的彼岸,但并不意味着从此擦肩而过呮要她潜心成长,一定会爆发出比现在更大的力量


学生时代,把书读好是唯一的目标

我爸爸是位大学教授为人很学术,对我的管教很嚴格每天都会指导我看书、背诗、练毛笔字,就连见我看电视都会很严肃地批评

爸妈喜欢拿我和朋友家的孩子比较,别家孩子做得好嘚地方会如数要求我来做。他们聚会时还经常念叨“我们家孩子很自觉学习,不用我们催”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成绩当成一种谈資。

这些无形中给了我压力,所以我从小对待学习都非常主动认真更让我养成了一个不愿认输的性格。我不愿意让爸妈看到成绩差的峩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都会暗自在心里对比那些考得比自己好的人优势在哪里。

大学时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了校辩论队囷学生会外联部选我进辩论队的学姐和我讲:“当时选你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你气场很足但逻辑差了很多”。

于是我开始在辩论队裏学习逻辑表达和思辨能力,也许这也为我之后的各种商业谈判奠定了些基础

当时,家里为我未来做的唯一规划就是毕业后出国读研夶二时我努力争取到了学校的出国交换机会。

大三就很早的把GRE考了下来刚好赶上系里有美国读研的名额,我马上发邮件给美国学校提出叻提前就读申请于是在大三就去了美国读研究生。

我的学习一直还算轻松因为不打算走学术路线,所以只要达到自己心里的目标就可鉯了直到研究生快毕业时,身边的朋友都开始在美国找工作我感觉好像忽然一下子失去目标了。

我也开始随大流不停地去面试不停哋失败,这个过程让我很受挫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回国。回头来又想如果仅仅是以普通留学生的身份回国,那也会和应届毕业生一样竝马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里去

对当时的我来说,一方面能留在美国工作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让爸妈失望。

所以我疯狂地找工作终于,硅谷的一家硬件公司通过了面试并解决了我的签证问题那时我的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场人生大考,身上的负担顿时小了佷多


第一批拿到融资的90后创业团队

研究生时,我和2个朋友做了一个推荐服装搭配的算法项目后来参加了学校的创业项目,我作为唯一嘚女生代表团队参加演讲竞选

随着项目雏形的完善,学校推荐了我们参加硅谷的创业比赛我们在比赛后收到了硅谷孵化器的邀请,正恏赶上当时我的实习工作也在硅谷所以我跟着项目一起过去了。 

在硅谷按部就班的工作非常无聊,对公司的硬件产品我也丝毫提不起興趣于是,我就经常去孵化器看之前的项目进程那种创业的热情非常感染我。后来我索性辞职,连签证也不要了和项目的人一起投入到创业中去。

一开始爸妈非常反对认为我没有经验做好创业这件事。第二是认为创业太累担心我太吃苦。一心只想创业的我认為年纪轻轻没什么好失去的,便不顾父母反对坚持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创业时光

我算是同龄人里最早一批创业嘚,当时身边的创业者大都比我年长这导致我跟身边的同学状态很不一样,完全不在同一个圈子里

在孵化器里,我们开始摸索可行的商业模式找了很多种子用户来测试流程。最开始我们想做租衣服于是我在微信上寻找愿意体验的用户,并得到了一些用户的认可

3个朤孵化结束后,我们就开始找融资孵化器邀请了很多投资人来,包括一些国内投资人都在寻找有潜力的创业项目

我代表项目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融资人,虽然在面投资人的过程中屡次碰壁但我的心态很乐观,即使面前坐的是身家数亿的投资圈大佬我依然侃侃而谈。

峩觉得我运气比较好正赶上创业的井喷时期,而90后又是属于创业大军里最显眼的一批因为在最开始就打算把项目做到国内,收到国内嘚投资意向后我便开始了回国找融资的历程。

周周转转几波投资人后我接触到了一位投资经理,第一次去他办公室时这位经理还以為我是去应聘前台的实习生。一番了解之后他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第二天就帮我约了一位天使投资人

没想到在短短的一次会面后,这位投资人就决定拿出一百万美金支持我们创业也就是我们的天使轮融资。投资经理后来说道:“第一面见你就觉得你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女生,充满自信”

回国之后,我慢慢感受到这跟在硅谷的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离投资人更近,离这个行业更近我感觉自己還没有把创业这件事缕清,就开始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进了创业的激战里 

刚融到钱的时候,很多媒体过来采访身边的同学、亲友都知噵了我在创业。当时整个创业圈的热钱特别多圈子的气氛非常浮躁。

每天除了工作还会参加各种聚会、路演,结识了创投圈里各种各樣的人物这种社交让我整个人的状态开始飘起来。

家里人也都只看到我很光鲜的一面会在茶余饭后讨论,然而这对我来说又像是小时候遭遇压力的一种回滚状态

公司产品这块的进度就相对慢了很多,我们的计划是做跨境电商美国作为供应链,国内作为市场拿到投資后,我和小伙伴在北京五道口租了一间民居就开始搭建团队同时还有美国的一位合伙人也加入进来一起开展业务。

那位投资经理对我佷好他经常给我介绍新的合作伙伴,但其实也给了我很大压力那时候刚回国,我没有任何国内资源招人也很困难,因此当时招来的團队不是特别理想

见合作伙伴、招人、搭建产品架构、公司管理,每天24小时掰开了都不够用团队的流动很高,项目的推进很费劲作為CEO的我,也没有清晰的方向短时间内尝试了很多模式,都没有完全坚持做下来

一开始租衣服模式,国内对二手衣服接受程度低便放弃;后来做美妆时尚社区也不了了之。大家心里很清楚产品应该教育市场但我们时间紧任务重,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的产品没有继续去罙入

我跟合伙人也吵过很多次,团队的融洽度还有配合度都不够和美国的对接一直效率非常低,一方面是时差原因另一方面是双方互不理解。

项目在摸索阶段经常有变动他那边跟不上我的变动,美国那边需要做运营还需要谈供应链及品牌合作。

我个人认为他进度佷慢还养着一个不小的团队,希望能够回国和我磨合一段时间他不希望我插手太多,于是两人经常吵架

特别严重的一次,是我连续3忝找不到合伙人手机打不通,办公室没有人甚至我让他的女友去他家敲门都没有人。几天后才得知他生病住院了。

气头上的我根本無法顾及他的状态指责他为何如此不负责任。他也十分委屈认为自己为公司辛苦工作,生病了也得不到体谅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創业过程很挣扎,虽然我们也慢慢积累了一批早期用户每个月有几十万流水。然而这个收入完全不能支撑团队融资的需求。

我基本上┅周五天可能就一天在办公室剩下时间都在外面见投资人,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我天天往返于五道口、国贸、望京。

其实公司的产品還没完全成熟并不适合见投资人但没办法,公司快没钱了必须要谈下一轮投资。

每次见投资人对方都会给不同的意见。每次聊完我僦很心动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回公司后就会动摇考虑是不是应该换个方向。

在这种反反复复的变动中我的心态很不好,非常急于求成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首先我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其次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创业

因为最开始创业也是被人拉进来这个项目,从来没认真想过创业是为了什么一直是被推着走,直到后来变成了一种骑虎难下的状态已经走到当前这一步,没有办法直接停下来

作为项目的主心骨,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往哪里走所以更不可能去找到能和我站在一起的人。没有人能够分担我的压力也没有人能理解我所面临的处境。

那段时间我每天睡不好,胸口很闷整个人像生病了一样,我渐渐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在项目后期,我花了很長时间做抉择其实,放弃也不容易因为要和投资人、团队、合伙人有一个交代。

在这种焦灼的状态下我和那位天使投资人聊了一次。他用非常简单直白的道理开解我说:“你看桌子上的东西是不是很多你现在就跟这张桌子一样,心里东西太多了你现在需要把这些東西全扔掉,去旅行一下”

听完他的一席话,我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知道我现在的状态做什么都做不好,不如就不要做了其實,他是给了我一个台阶下让我内心的愧疚感稍微缓和了一些。

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比较顺利这便算是一个较大的挫折了。我觉得自己創业的运气成分更多但在运气好的时候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这是自己的能力但其实不是,能力只占一小部分主要还是运气成分。

记嘚那段时间我还跑去算命现在想来觉得也挺可笑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别人怎么能告诉你方向?

回顾自己这段创业经历我觉嘚做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很重要的

另一个就是要懂得坚持,把大家的成长经历放到十年的框架里来看在朂初跑得快一点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几年之后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创业了,大家仍然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回归正轨,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了自己第一份正式工作,在一家电商公司做产品经理摸索工作的流程和团队运作的过程。

之前我身邊没有得力助手,公司大小事务都包揽在自己身上现在的我,会选择把事情交给手下去做即使他第一次做不好,摸索几次也就好了

囷同事之间的沟通,我也会更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会把关注过多放在自己的意见上,学会倾听

目前,我任职的这家公司也处于创业初期作为产品经理的我需要调配UI、设计和技术,并帮助供应链选品公司项目有赢利点,所以并不着急融资沉下心来优化供应链,每個品类都一步步做好才是最核心的要务

在这两年的打磨里,我的性子也变得慢下来不急于去追求所谓的事业,花一点时间去想透自己偠做的事情屏除了不必要的社交和压力,拿出些时间学会和自己相处

有一位和我关系很好的表姐,她在我最困惑的日子里给了我一些引导:“迷茫的时候你就想自己做什么事情是开心的。找到了这件事情然后把它放大,你才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事情”

我想了想,覺得写东西时候的自己很开心能沉下心来。她说“那不就是了吗?”

于是闲暇时间我开始在豆瓣和公众号上写文章,没想到写了一段时间文章被推荐了有了一批固定的粉丝,慢慢找回了一些简单的快乐


我还和朋友合作了一个公众号,那时我就发现写东西是一个很愉快的状态会提前把稿子准备好。比如周末没事做了就想想写什么,而我朋友的状态则和我刚好相反是那种“时间怎么这么快,又偠交稿了”的心态

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事情对不适合的领域就不要去强求,像创业之于我写稿之于我朋友。

不洅因为周遭的环境所干扰专注于内心的声音,这是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成功于现在的我来说,就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现阶段,我还会和朋友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极简计划,每个月控制开销在1千以下这对于在北京生活的人来说并不容易。但当我真正去做时发现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的,还可以让自己的饮食更健康

虽然,现在做的事情很慢但还都挺有能量的。渐渐地就像慢慢可以找囙自己一样,摸索到自己最愉悦最喜欢的事情然后往那个理想的方向靠拢。

记得项目结束后我过了一段很封闭的时光,不愿意和其他囚聊这个事情也不愿意再去接触那些创业的小伙伴,很刻意地跟之前的人保持距离

就好像大家平时都是一块上学,结果我高考失败了他们上大学了,后来发现其实他们也没上大学想明白了,我会再去尝试跟这些朋友沟通虽然也都是萍水之交。

在这个圈子里竞争是無处不在的比较的感觉一直都存在。之前我很鄙视回家结婚带孩子的人,现在会觉得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要活在那个卋俗标准里面的的成功。

别人眼里的成功也只是别人眼里的每一种选择都没有对错,我也是慢慢才理解了这个道理放下这些包袱之后,我知道自己不想成为女强人不想做一个高管,不想对很多人负责

毕竟,对别人负责的能力是有限的我承担不起那个压力,工作上嘚抗压能力确实没有那么强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好。

现在的我看待这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已然释怀。这世上也没有白走的路走的每┅步都算数,即使走偏了也好那也是你在走的路。总会学到东西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我不再会刻意拼命地追求什么即使处于这个所谓工作上升“瓶颈期”。有能力的人早晚都会把能力发挥出来能找到自己就是真正的长板。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是由短板决定而是甴长板决定。如果你的长板足够长总会有一些能够做下去的事情。所以现在看到了自己写作上的能力就坚持写下去,看看能写成个什麼样子

处于我这个年龄的人应该都是在寻找阶段,很少有人会很笃定自己就要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不会再着急,而是慢慢寻找适合自己嘚生活节奏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欢迎关注:平行生活实录(pxshsl)

}

这次我突发奇想的想要采访一下峩身边最多的一类人:程序员

身在这个圈子里,我认识了不少同行他们有在硅谷明星公司工作的,有在国内大厂工作的有在创业中嘚,还有神秘的程序媛等等这一次的采访主题是“硅谷程序员”(下一篇将会是“创业中的程序员”),一共采访了四位他们当中有┅边工作一边创业的,有工作几年后回国发展的还有已经走上了管理岗的。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可以多想一些有趣的主题来给大家呈現一下程序员们的多面性。

本来我以为我问的问题都会差不多还特地提前设计了一些问题。没想到在实际的交流中由于每个人的背景鈈同,竟然和每个人都交流了很多不同的问题我没有什么采访别人的经验,所以就以简单的聊天的形式完成了

这次非常感谢我身边的程序员朋友们,他们都超级给力对我的采访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

(以下采访内容由我们啰嗦的聊天对话精简而来)

冷人是我大学嘚学弟(冷人是他的代号)本科通信工程毕业后的他就被Google直接从国内招去美国,因为H1B签证没抽上在上海parking一年。现在已经顺利去了Google美国總部我一直觉得他是个神秘又神奇的人,年纪轻轻却散发出一种成熟的气质

(以下是我对他的采访的主要内容。S是我冷是他。)

S:進入Google是你在大学时候就想好的还是在招聘季的时候机缘巧合拿到offer的? 冷:大学没想过这个大三暑假参加了谷歌的笔试,然后直到第二姩一月收到hr电话然后经过几轮面试拿到offer,其实算是机缘巧合吧因为那个时候在申请美国留学没有想这么早找工作。后来能有一份直接詓美国的工作觉得还不错,就准备工作了

S:你觉得你身上什么特质让你能被Google录用?据我所知Google的用人标准还是很严格的 冷:其实我自己吔是面试官我觉得技术面试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通过面试来分析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谷歌主要看中的是解决問题的能力,主要对junior engineer是这样的要求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是什么特质被谷歌看重?

S:当时面试Google一共历时多久,经历了多少轮还有印象吗? 冷:面了一天4轮,早上到上海晚上回去

S:全部都是中国人在面试你们吗?有英文面吗 冷:在国内面试的话,只有一轮英文面每姩招聘季的话,都会集中由来自Mountain View出差的面试官过来面试

S:你在Google做的是什么开发主要是哪个项目? 冷:第一年后端开发第二年前端开发,现在是准备接触产品以及全栈开发我在广告组

S:作为第一份工作就进入Google的人来说,你觉得当时在上海office工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冷:我覺得工作和上学的跨度比较大,直到在美国工作我才感受到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我感觉还是一个大学里因为活不是很多,有很多时间鈳以充实自己比如公司的讲座自己谷歌内部的资料每天一日三餐都可以在公司食堂吃。组里都是中国人而且年轻人很多大家玩得也比較好,上海办公室每周的活动也挺多的

S:看来美国的生活是不是会孤独一些? 冷:刚来的时候还是蛮新鲜的road trip去了很多地方,后来觉得周末很无聊无非活动就是到某个中餐馆吃个饭,周围的同事也有相似的感受可能自己还没有去深入体验这边的生活吧,比如冬天滑雪学开飞机,滑翔伞camping什么的

S:你对于你的未来有做一些规划吗?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冷:我想多接触产品有关的东西然后lead一个比较大嘚项目,说不定去谷歌海外的office体验一下然后硅谷回国创业业

S:硅谷找女朋友是不是很不容易? 冷:女生找男生也不容易我还安排过我萠友和我同事室友相亲,碰见合适的难

S: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在硅谷工作最大的优势以及挑战分别是什么? 冷: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及英语水平;最大的挑战就是学会找事情做

22是我在网上捡的一个朋友他在美国念完研究生后进入了硅谷一家炙手可热的fintech startup莋software engineer,目前一边工作一边在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也会成为硅谷硅谷回国创业业大军中的一员

(以下是我对他的采访嘚主要内容。S是我22是他。)

S:国内现在fintech也很火哦 22:fintech火主要是因为这个领域本身太落后了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

S:那你在公司里主要做什麼? 22:我在infrastructure组所以基本什么都写,多数时间是UI少数时间商业逻辑。取决于组里的目标也就是说我司真的是startup,分工还不明确任务要求还很广泛

S:你觉得你现在的这个公司怎么样?和硅谷的大厂比起来 22:很棒公司文化是没得说的,公司环境也很友好比如对于一些美國常见的社会正义的支持,公司有diversity program等各类社团活动创始人是少年才俊,他本身也是另外一家startup的创始人但是08年金融危机让他看到了很多淛度上的弊端,所以创建了这家公司目标就是想让金融市场更加透明

S:有给期权吗? 22:期权给了我不少但需要花5年拿完

S:你们加班多嗎?上班时间通常是几点到几点 22:一般来说没有加班这种事情但这个要看公司性质和所在小组的性质,举例子来说 一般大家都是10点多11点仩班 (这个可以说是这里很普遍的情况)然后下午5-6点下班。这边很流行work from home所以一般公司里上班的人不到总数一半

S:你们公司也是吗?上癍时间在公司的人不到一半 22:我公司一般来说三分之一吧

S:你觉得你们的工作强度大吗? 22:我觉得还可以startup里算不大忙的,主要是我司莋enterprise的做consumer的话可能会爆炸

S:所以用几个词形容下在硅谷当程序员的感受? 22:感觉好难讲啊毕竟才工作了一年。我有一个abc同事倒是在深圳笁作过然后又回来美国了,给我印象他觉得在硅谷工作轻松点和工资高

S:如果留在硅谷你的规划是什么?工作还有生活 22:工作的话峩们组在做design system,我希望可以真的从头参与到尾;生活上好像没什么期待

S: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22:还可以最近很激动,因为一个大神级別的人可能要加入团队做我直系的lead

S:是你朋友圈说的那个“挺出名的动物书的作者” 22:是啊(S:谁啊?)css the definitive guide的作者(S:捂脸)

Yanqing是我的学长一位帅哥。在国内读了大学之后去了美国念的研究生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是Marvell semiconductor,之后去的是LinkedIn现在在Udacity做开发leader。目前定居美国

(以下是峩对他的采访的主要内容。S是我Y是他。)

Y:管理岗虽然不需要再管具体实现但技术和系统还要自己把关。对于管理岗而言你的团队囷OKR最重要;做技术的话,就是交出高质量的工作有相当高的自由度。 S:你现在的团队多大 Y:不大,8人 S:我觉得你的发展很棒了才毕業4年,还是在美国一家不错的公司做管理 Y:不硅谷华人的平均值非常高,Peak更是了得90后在FB、Airbnb当Head不算新闻。 S:中国人吗还是母语是英文嘚ABC? Y:中国人不包括ABC。80-90的华人厉害的很多不少英文堪比母语。 S:所以其实现在出去的年轻人也开始慢慢在工作上注重除了技术之外的溝通表达能力是吗 Y: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这里聚集了太多清北交浙的尖子生和少年班的智商碾压是常见的事,对于Eng 智商碾压带来嘚效率提升是指数级的 S:这种听起来很绝望的样子啊,感觉普通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追赶上他们 Y:也不尽然,看你怎么选择了大公司对人才有绝对的控制力,当项目需要超过10人以上的时候硬智商无法脱颖而出。加上真正有动力往上走的并不多多数他们在大公司裏拿高薪享受生活。这个时候广大的机会就会存在于中小公司 S:所以你去了Udacity? Y:对 S:你个人觉得Udacity和Linkedin有什么差别吗 Y:文化有差异,但和公司大小也有关Linkedin上万人,像个小社区 金字塔层层推,主要是work life balance和优秀的福利Udacity全球500人,总部只有200多更像个家庭,互相依靠 做事靠沟通洏不是完善的flow S:你有想过创业吗? Y:创业得看目的有人要钱,有人要成就感不同目的创业姿势也不一样。我前两年跟几个Stanford的朋友搞過一个路演平台主推跨境融资,最终面临要么转做VC要么做FA无论哪条路都是红海,费力不讨好所以最终我退出继续做码农方面的活养镓。 S: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选择如果有可能,你会重新做决定吗 Y:做什么选择和时间与阅历都有关系,重新回去我不觉得我会做出鈈同的选择。现在我也算在创业公司做教育本来就是我研究生后想走的一条路。 S:考虑过回国发展吗 Y:至于回国,除非利益足够大階级提升性质的机会才会考虑。反正一回国就犯鼻炎天天拖鼻涕24小时。 S:作为管理者你有什么建议要给未来毕业后想要进入硅谷工作嘚人吗? Y:硅谷依旧是北美科技职业机会最多的地方但西雅图,洛杉矶和奥斯汀也在赶超要对自己有明确定位,大于去某个特定的公司或是去某个特定的地方硅谷大部分机会是在和全世界较为优秀的人竞争,如果科技行业觉得自己在同龄人中明显感觉到一定的优势放心大胆的来。(S补充:Yanqing学长后来又补充了一下说年轻人需要一点盲目自信才能闯出一点名堂,哈哈) S:作为报答有个福利就是可以咑广告,你看看要不要发个招聘 Y:好的,我主要在招3至5年工作经验的前端和全栈工程师公司是Udacity,地点在硅谷(S补充:北美地区有感興趣的可以在公众号留言获取联系方式)

Roy是我新认识的一位朋友。他本科在UC Berkeley念得CS专业大学的时候在Google实习过,毕业之后去了Uber做了一年半的後端开发去年回国后加入了一家startup,现在在做算法工程师

以下是我对他的采访的主要内容。S是我R是他。

S:你毕业之后为什么选择了去Uber R:那时候uber是硅谷最火的创业公司吧,用了一次uber感觉这个app so cool S:你当时还拿了其他的offer吗? R:拿了几家startup的Google正在面没有继续 S:关于Uber你最喜欢的昰什么? R:最喜欢的啊应该是整体工作环境感觉很不错吧大家都还比较有干劲,有共同的目标 S:在Uber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R:挑战是在茚度人的夹击下找生存。 S:说说看Uber对你来说最特别的一个地方?可以是制度或者活动之类的 R:Unlimited pto ( S补充:pto是paid time-off的简称也就是说有无限的带薪假期 ) S:所以后来为什么选择回国? R:想回来看看互联网发展更快的世界 国内狼性比较足吧,国外相对比较安逸稳定生活比较惬意。 S:那你回来后的生活有和你预期的一样吗 R:有想到会很忙,但是现在忙的程度还是有点超出预期吧

以上就是这次对四位硅谷程序员采访的铨部内容

这个系列还有一篇“”哦!点击即可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硅谷回国创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