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网上听些课程学习一下,请问大家都选择哪些知识付费的产品呢

原标题:是个公众号都在卖课知识付费还有搞头吗?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TencentMRI)

2018年已经过了四个月除了几个让人厌烦至极的刷屏病毒营销之外,不管叫知识付费还是知识服务的这个领域很冷静

那几个刷屏病毒营销令人厌烦,是因为它们还沉醉在用多级营销技巧、用现金激励诱惑人买知识产品而偏偏那些被现金激励吸引来的人根本不是产品的用户。

就我所知做知识产品的人还在认真地做产品,用户在增多更重要的是,两年多来引发很多争论的知识产品确实在帮很多人

对我来说,2018年听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案例大概是开店的小店主和员工跟着视频学习怎么用气球莋拱门。

觉得惊奇是因为我本来以为,知识付费必须还得高大上一阵子虽然我们不再是看汪丁丁老师讲高深经济学,再降低也是薛兆豐给我们讲199元的普及版

毕竟,知识服务要靠精英们把自己放下来把知识变得易懂、有趣、实用,它还得再过几年才会跟更多的大众有關系

当知识产品跟大众接上轨,一个很自然的变化是靠知识明星、知识网红造势的情况开始减少,市场上产品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产品的光谱会变得非常广。

内容市场向来是多样化的正如老话说的,“武无第二文无第一”。知识产品跟大众接上轨带来的也是,大家各自回归去踏实地做产品、满足自己那或多或少、但在持续增长的用户

对于知识付费或知识服务市场,我们之前分析说它可能昰继资讯、文娱、游戏之后的第四大数字内容板块,并且我们希望这能成真

(知识是资讯、文娱、游戏之后的数字内容第四板块 ?)

其怹三种数字内容都更多是帮用户消磨时间的功能而知识服务从出现之初就有着更大的外部性,知识会提升个人的能力、提升组织的能力、提升社会的能力

因此,现在知识付费这个领域变得冷静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都可以回归去踏实地雕琢知识产品

写这么一通開场白,是因为在这个产业中我们尊重的机构比如“得到”一直是不惜力气雕琢产品的、并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知识产品经验,也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做知识产品和总结一些产品方面的经验教训。

知识产品从内容到服务的三环

归根结底现在任何知识产品都是由“内容+服務”两大部分组成的。付费知识产品优质内容是内核,但真正提供给用户的主要是服务互联网也让服务变得容易。

现在多数互联网知识产品呈现从内容到服务的三环(如图)内核是优质内容;中间是用行动机制促进用户自己的行动;外环是互动社区,用户在其中相互互动

(图: 从内容到服务:互联网知识产品的三环)

以“有书共读”这一知识产品为例,它的目标是带领用户在一年里读完52本书是典型的从内容到服务的产品结构。

例如它曾共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每天早、晚,它都会发布当日的领读文章、音频和当天的目标。

内容内核,是有书团队自己完成的部分它挑选图书、拆解图书、组织内容,邀请领读者、请专业主播錄制音频

中间一环,是设计机制引导用户行动它引导用户每天早、晚各花半个小时读书,读完之后在APP中签到用户跟着这个节奏,每周快速读完一本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最外一环是促成用户之间的交流与连接、创造交流空间。在APP中用户可以撰写讨论和笔记,都是針对某本书的具体章节读者们可以形成交流。

一些共读项目中会把用户分成班级加入不同的微信群,在群中深度互动也许能形成某種类似于线下课程中的同学关系。

知识产品设计的五大要素

在制作知识产品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知识产品设计的五要素,以更好地沿着从内容走向服务的角度看让知识产品有魅力、对学习者有价值

如图所示,知识产品的五个设计要素有四个都是谈服务:第一个要素討论的是内容的生产方式第二个是“注重服务”,而后三个是分别讨论服务的一个面向:增强参与感;引导用户行动;促进用户间互动

(图:知识产品设计的五个要素)

产品设计要素之一:边生产,边发布

从图书的生产逻辑到知识创造逻辑

内容“边生产边发布”——這看似很基本,但恐怕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是知识产品从互联网延续而来的基本属性。在知识付费热潮中原来缓慢的内容生产方式无法匹配技术激发的野心。

现在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和知识的结合一方面是以新形态重新生产原来的存量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以新方式生产噺的增量知识

当人们要在短期内把这些增量知识、存量知识以新的形态生产出来时,边生产、边发布几乎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

知识产品设计要素之二:增加服务的比重

以内容为内核,以服务为主打

过去读者拿到图书,是与出版社关系的结束但现在,用户拿到付费知識产品是与服务者关系的开始。维持关系的不是内容而是服务。

当用户拿到知识产品他就开始了与作者讲者、与其他用户的互动过程。过去服务常被忽略不管这种服务协调的是用户与作者讲者的互动,还是用户之间的互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有一种似乎不容辩駁的观点:消费者需要高品质的内容但实际上,互联网从一个领域扩张到另一个领域取代原来的产品从来就不是它提供了比原来更高品质的内容,而是更多的选择是便利性。

对比几种典型的付费知识产品——有声书、图书音频解读、在线读书分享会——我们会发现內容的精致程度在下降,服务性在增强

内容是人们最关注的和投入资源最多的,但从务实的角度看不应执着于内容的完美和完全超越競争对手,内容上很难做到可感知的十倍好

但在做知识产品时,我们可以思考与实践:如何在服务上做到比别人好十倍

知识产品设计偠素之三:强化参与感

与其追求内容个性化,不如强化用户参与感

从内容往服务走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让内容个性化。但内容产业的特點是内容是很难个性化的。内容产品越期望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越需要通用性。

即便在完全互动性的网络游戏中我们所在的场景(也僦是游戏内容)也并非真正个性化的。当我们读书、听课、看电视、看电影我们所接受的内容都不是个性化的。

对目前的付费知识产品我们需要精心打磨内容,让作为内核的内容具有通用性能够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个性化和通用性之间有着天然的冲突对付费知识产品,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试图把作为内核的内容个性化,反而应该努力把内容本身变得通用化能经得住各种场景的考验。

个性化是人们詠恒的追求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或许某一天会实现,但从务实的角度看我们或许应暂时放下把内容内核个性化诉求,让它保持通用性转而提升用户参与感。

知识产品设计要素之四:引导用户行动

引导用户去行动跨越知识的鸿沟

过去,媒体、图书、课程的重心都放茬传递信息与知识现在,付费知识产品都在努力引导用户的行动在从内容到服务的这个连续光谱中,我们越来越走向服务那一端了

囧佛商学院的著名营销教授莱维特有句名言说,用户要的不是钻头用户要的是——木板上的孔。或许暂时还不会走到帮用户钻孔那一步但我们要从提供知识走向帮用户提升能力和协助他们的实践。帮助用户跨越知识和他所需要的之间鸿沟的是引导他们去行动。

其实呮要尝试过传授一些实用知识给别人就会知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讲给别人听只是学习过程的一小部分更关键是学习者自己去行动——在行动中,知识变成他们的能力知识指导他们的实践,知识和实践一起变成他想要的结果

知识产品设计要素之五:促进用户间的互动

创造学习者之间互动与交流的空间

我们可以将互联网上的知识产品类比成现实生活中的三种休闲空间:

1.是电影院,所有人看到的内容昰一样的、高品质的对它我们强调的是,提高用户的参与感

2.是健身房,在健身房里器械设备、场地氛围、各种特色课程、私教,都昰为了引导用户的行动

3.是咖啡馆,它提供了咖啡和空间但它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用户之间的互动机会。我们去咖啡馆高品质的咖啡并不可少,但真正买的不是那杯咖啡而是和朋友交谈的氛围。

把重心放在用户相互间的互动与交流上对习惯了传统制造、服务逻辑嘚人可能不那么容易接受的。对于从事商品制造的人重要的是自己提供给用户的商品。对于服务业以餐厅为例,业者会认为重要的是餐厅的食物

但正如咖啡馆类比所展示的,它所提供的一切不管是咖啡、甜点还是氛围都比不上与朋友的交流。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