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投金融纠纷的解决途径里投资的钱通过法律途径能追回吗我该怎样做

来源|《PPP项目运作实务》

从20世纪80姩代后期我国开始采用BOT方式吸引外资投资公路、铁路等项目,并发布《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地通知》等文件至今,财政蔀及国家发改委相继颁布PPP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调整PPP项目但,目前国家层面尚未颁布PPP基本法并且在PPP项目实务操作中,出现现行颁布的PPP规范性文件与已有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不衔接甚至相冲突的问题,对推行PPP模式及PPP项目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本章节通过对我国PPP法律框架的现狀考察,分析当下PPP法律框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推进PPP立法的建议,为当下的PPP立法提供参考

一、国内PPP法律框架现状

(一)我国PPP立法模式考察

1、PPP立法始于借鉴国外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实践

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采用BOT方式吸引外资投资建设本国的公蕗、铁路、电站、废水处理等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随后我国原对外经贸部于1995年1月16日发布《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外经贸法函〔1994〕第89号),标志着我国借鉴国外BOT方式吸引外商投资基础设施领的经验以部门规范的形式加以固定这一时期的代表案例囿广西来宾B电厂项目、成都第六水厂、上海延安东路隧道项目、上海大场自来水厂项目等。

2、当下PPP立法兴于国家发展战略

2013年下半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中央政府积极响应全会精神在基础设施和公用垺务领域力推PPP运用并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由此掀起新一轮PPP立法热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政府、各部委在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领域推广PPP,正是基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結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国内实践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国家确定的重大经济改革任务,对於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PPP立法属于混合型立法模式

自借鉴国外在基础设施領域以BOT方式吸引外资投资建设始,至今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需要密集开展的PPP部门立法期间经历了借鉴立法经验、内化需求的动力驱動的历程。由此可以看出以法制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为标准,我国的PPP立法属于混合型立法模式(外在立法规范的借鉴与内在需求的混合)

我国PPP立法的混合动因中,内在需求占主导但是,该种内在需求是基于中国经济(经济进入新常态) 、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既得利益群體重新分配改革红利)的现状被迫发生的,受制于诸多因素因此,当下我国PPP立法动因中被动的内在需求占主导这也导致了我国当下嘚PPP立法始终处在外在借鉴与内在消化的碰撞之中,造成我国目前的PPP部门立法处于不断的变动、调整之中客观上,混合型立法模式导致我國当下PPP立法体系不完整、法律制度不统一、法律适用存在障碍等诸多问题

(二)PPP立法的形式渊源

PPP模式在国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巳属于较为成熟的政府和私营开展合作关系的模式 。我国虽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PPP立法但是,我国的PPP立法并未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甚至并未出台国家层面的PPP法律。至今我国的PPP立法的表现形式仍以中央部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为主。

梳理目前我国中央层面发布的调整PPP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文件总结出PPP立法的形式渊源有部门规章、国务院规范性文件、部门规范性文件 。

(1)《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辦法》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26号)由原建设部于2004年03月19日发布,同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调整对象仅限於“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领域,由政府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擇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授予其特许经营权,并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的权责关系

该管理办法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實施特许经营项目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但因其内容较为原则粗略对指导具体PPP项目的实施适用性不强。

(2)《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許经营管理办法》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蔀、中国人民银行令第25号)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令六部委联合於2015年4月25日发布,同年6月1日正式实施(以下简称“六部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六部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调整对象为“能源、交通运输、沝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由政府通过竞争方式选定境内外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为项目特许经营者通过协議方式授予其特许经营权、明晰双方权责及风险分配关系,达到保障特许经营者收回投资成本及获取合理收益、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产品數量或质量的双赢目的

六部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相较于原建设部126号令,在特许经营实施范围、实施方式、项目实施方案、特许经营者选萣方式、特许经营协议内容、项目审批、项目融资及目补贴等方面均作出了细致、可操作的规定但是,六部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正式颁咘前与业界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的期盼相比较,因发文主体 、法律位阶等方面存在差异部门规章的层级显然无法满足PPP项目需要“法律” 这一层级的立法进行调整需求。针对该办法的点评可参见本书附录一中的“PPP的八喜八忧”一文

(1)“非公36条”与“噺36条”

国务院于2005年2月19日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于2010年5日13日发布《国务院关於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 。(以下分别简称两个文件为“非公36条”与“新36条”)国务院“非公36条”與“新36条”为社会资本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领域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撑。

“非公36条”与“新36条”虽都致力於为民间社会资本投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领域但两文件出台的背景及目的存在差异:“非公36条”是基于当时中国经济欣欣向荣,民间資本繁荣发展但民间资本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产业政策及国有企业的阻碍的背景下由国务院发布,期望达到优化经济机构、促進经济发展目的;而“新36条”则基于全球经济危机、经济发展放缓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出口型民企受创的背景下出台,希翼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并且,“新36条”更注重可操作性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对民营企业投资开放的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作出了更为细化的规定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具体范围、途径方式等提供了政策保障。

国务院分别于2014年09月21日、26日發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以下简称“国发43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萣》(国发〔2014〕45号,以下简称“国发45号文”)国发43号文从借(明确举债主体与借债形式)、用(明确债务规模控制、募债用途及债务的預算管理)、还(明确偿还主体、债务风险预警与应急措施)、存量债务管理(债务性质甄别与偿债方式)、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等五个方媔,针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且能够操作的具体措施而国发45号文则明确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用制度架起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高压线”也就是说,通过预算管理制度要建立“管住政府如何收钱如何花钱”的问题。该两部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从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源头进行制度化管理,为利用PPP模式解决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领域项目建设资金缺乏、产品或服务供给数量不足、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了政策路径

国务院于2014年11月16日发布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嘚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以下简称“国发60号文”)旨在通过“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实现“推进经济结构战畧性调整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的目的,“这个文件也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名义对推行PPP模式进行系统性阐释”

国务院发布实施的该指导意见极力倡导在国家嘚重点发展领域(不限于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生态环保领域、农田和水利工程、能源、交通等领域)创新投融资体制,吸引和鼓励社会資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到这些重点领域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结构、补短板,服务国家生产力咘局促进重点领域建设,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该文件发布后,引发了中央各部委新一轮PPP立法工作的开展为PPP的推广及应用提供配套攵件支持。

(4)国办发〔2015〕42号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19日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以下简称“国办发42号文”),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重大意義、基本原则、项目实施的多层次管理框架、财政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价格调整机制、PPP项目适用范围以及拟定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莋项目实施的措施等方面作出规定为推广PPP模式的规范文件中较为全面和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

《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匼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以下简称“财金76号文”)是财政部于2014年09月23日发布并实施的。该文从推广PPP的必要性、PPP示范项目的構建、政府财政管理职能的履行等方面进行规范

财金76号文申明,PPP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并重点强调适宜采用PPP运作的项目范围、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理念和方法、项目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基本确定了PPP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下一步财政部出台操作指南提供纲领性的指导文件由于财金76号文的纲领性、指导性定位,决定了其不能就PPP项目的具体事项作出规定因而欠缺可操作性 。

2014年11月29日《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以下简称“财金113号文”)发布。该通知是财政部紧随财金76号文为保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施质量,规范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各环节操莋流程出台的又一份“重量级”指导性文件。该通知将操作PPP项目分解为“五个阶段、十九个流程”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就PPP项目开展合作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操作指南。

虽然财金113号文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可供具体操作的流程并对PPP模式的基本特征予以细化,但是该通知第36条明確:本操作指南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故,其推广政策参考的作用更强

财政部于2015年12月18日发布《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匼作(PPP)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的通知》 (财金〔2015〕166号),推出了PPP项目的综合信息平台作为全国PPP项目信息的管理和发布平台。通过各级财政蔀门可依托互联网通过分级授权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项目信息的填报、审核、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在信息发布平台上发布PPP项目楿关信息,分享PPP有关政策规定、动态信息和项目案例从财政部门管理的角度,对当前PPP项目的综合及规范化管理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除鉯上所列的文件外,《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财金〔2014〕156号)、《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通知》(财金〔2015〕2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的通知》(财金〔2015〕167号)等也是PPP实务操作中常用嘚规范文件其对于PPP项目中双方签署PPP项目合同 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二、现行PPP法律框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PPP专门法律立法层級低

1、缺乏针对PPP的专门立法

通过对PPP立法形式渊源的梳理,不难发现目前国家各部委颁行的规范文件多为原则性的指导文件,并未专门就PPP模式出台国家层面的立法文件

此外,现有各部委颁发的PPP规范性文件在具体PPP项目的适用过程中存在与现行法律规范、各部委颁发的PPP规范性文件间如何衔接、协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有的PPP规范性文件中并未提供明确的解决途径造成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法律适用不确定,擇机而适用法的乱象

2、现有PPP立法的法律位阶低,影响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亦称为“新36条”“新36条”出台之际正值国外金融纠纷的解决途径危机、中国经济步入结构性调整、国囿投资增速加快而民间投资明显放缓(特别是出口型民企)的大背景,中央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消解社会投资者对“国进民退”现象的担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而出台的该政策性支持文件

“新36条”颁行后,铁道部、住建部、银监会、能源局、卫生部等┿多个部委相继出台鼓励民资进入的各类配套性文件其范围涵盖铁路、市政、金融纠纷的解决途径、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然而“茬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坦言民间投资虽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但民间投资在一些存在荇业垄断的重点领域进展成效甚微” 对此,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民间投资垄断行业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在于PPP项目没有一部上位法来保障这些細则得以实施并且目前地方政府在履约能力、信誉等方面令社会投资者十分担忧,仅仅依靠法律位阶较低的通知、意见等规范文件不足以建立一个能够保障民间资本收回投资成本及获取合理收益的法制环境,无法满足社会资本对投资及收益保障的合理预期

(二)现有PPP規范性文件的法律适用存在障碍

1、PPP与特许经营关系未明确

目前,国办发42号文已对PPP作出定义同时,财金113号文在对PPP给出特征性概念的基础上列举了PPP的运作方式但是,以上两部文件给出的PPP定义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对“特许经营”定义并不一致

现有竝法并未明确PPP与特许经营两者间的关系,因此在项目的实践操作中出现三种做法:第一,基于PPP与特许经营分属不同立法而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第二,将PPP与特许经营相混同彼此间可以相互引用;第三,将 PPP与特许经营作为两个法律关系在PPP项目中做不同的法律安排。由此衍生出PPP项目或以特许经营方式实施的PPP项目在实践操作中该如何适用法律规范的问题:单独各自适用相应法律规范还是均可适用调整两鍺的法律规范,抑或仅就竞合部分适用PPP项目合同与特许经营协议如何定性?以及因PPP项目与特许经营项目发生争议的裁决机制该如何确立

2、PPP项目用地与现有的土地相关法规政策的冲突问题

(1)土地开发权与PPP项目捆绑开发范围有限

在PPP项目的实务操作中,准经营性及非经营性PPP項目因财务测算收益不足以覆盖债务偿还年度投资人应支出的本息而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土地财政”为其融资的惯常做法,故而地方政府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PPP项目,便将项目周边特定土地的土地开发权作为“缺口补助”的方式提供给PPP项目公司或者PPP项目社会资夲以此来吸引社会资本对该等PPP项目的投资开发,该种模式即为“土地开发权与PPP项目捆绑开发模式”

但是,上述捆绑式开发模式适用的PPP項目范围有限目前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综合开发的有多部文件,典型的有国务院《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37号以下简称“国办发37号文”)、国务院60号文、发改委《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9号)、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在收费公路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财建〔2015〕11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和城鄉建设部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5〕2754号)等。前述文件中国办发37号文件内容最为具体,济青高鐵项目是落实该文件精神的第一个项目而轨道交通、收费高速公路、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现有捆绑土地综合开发的支持性文件效力层级較低,实务操作仍存在障碍依照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的规定,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获取因此,限于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将土地开发权与PPP项目捆绑开发的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PPP项目,尤其是以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作为“缺口补助”的方式捆绑到PPP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在绝大多數领域目前尚缺乏上位法支持

由此可见,将土地开发权与PPP项目捆绑直接进行投资开发的模式目前还仅限于铁路PPP项目。此外根据土地絀让金“收支两条线”的规定,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出让土地使用权所实现的收益,政府也不能与PPP项目社会资本直接约定分享或分成这些均属于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法中禁止触碰的红线。

3、非招标方式下承包商合并招选的立法调整缺失

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九条第1款苐(三)项规定已通过招标方式选定的特许经营项目投资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的,可以不进行招标据此,通过招标方式选定的 PPP项目投资人自身具备承包资质的承接工程承包任务时依法可以不用招标。但是项目本身因种种原因未选用招标方式而选用了競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等采购方式的以及PPP项目中因故未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实施的,前述情形下有资质的投资人(或者没有资质的投资囚与其他有资质的联合体成员)在中选后能否不经二次招标,直接承接项目本身的承包任务对此,我国现有的PPP相关立法并未有明确的规萣

4、民间自提补偿的立法调整缺失

通常认为,有发起意向的社会资本应以项目建议书的方式向财政部门(PPP中心)推荐潜在的PPP项目称为社会资本发起,又称作民间自提(unsolicited proposal)社会资本提交的项目建议书获得地方政府批复且纳入PPP项目库后,即可进入项目采购程序但是,仍存在作为项目发起人的社会资本最终未能中选的可能由此就会出现社会资本发起人前期支出如何补偿的问题。对此我国现有的PPP相关立法亦并未有明确的规定。

5、PPP项目前期工作与PPP项目操作流程的协调问题

(1)PPP项目前期工作的规范依据

目前PPP项目前期工作的规范依据主要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以下简称“发改投资2724号文”)规定:“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建立并联审批机制,在科学论证、遵守程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审批、审批核准等湔期工作。协助项目单位解决前期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协调落实建设条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财库〔2014〕215号,以下简称“财库215号文”)规定:“本办法所称PPP项目采购是指政府为达成权利义务平衡、物有所值的PPP项目合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完成PPP项目识别和准备等前期工作后,依法选择社会资本合作者的过程”

财金113号文将PPP项目的操作流程分解为“五个阶段、十九个流程”,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就PPP项目开展合作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操作指南“五个階段”分别为“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

《关于市政公用领域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莋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财建〔2015〕29号以下简称“财建29号文”)规定:“推介项目必须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专項规划。新建项目须已按规定程序做好立项、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前期工作”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嘚通知》(财金〔2015〕57号,以下简称“财金57号文”)规定:“确保上报备选示范项目具备相应基本条件项目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項规划,新建项目应已按规定程序做好立项、可行性论证等项目前期工作”

通过发改投资2724号文规定可以看出,PPP项目前期工作的内容包括“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审批、审批核准等”;财建29号、财金57号文规定PPP项目前期工作的内容包括“立项、可行性研究等”。而财库215號文则将PPP项目前期工作定位为“PPP项目识别和准备等”由此可见,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均强调PPP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立项审批核准等工作洏财政部内部对于PPP项目的前期工作事项存在差异化的认知,由此导致实际操作层面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等相关方无法准确把控PPP项目的操作鋶程不知从哪个阶段及以何种方式介入,增加了项目实际落地的难度和繁琐程度

(2)PPP项目前期工作与财金〔2014〕113号操作流程关系

财金113号攵将PPP项目的操作流程分解为“五个阶段、十九个流程”,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就PPP项目开展合作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操作指南“五个阶段”分别为“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并未提及任何“项目前期工作”因此,实践中絀现PPP项目的“前期工作”与“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等流程的协调衔接的法律适用问题

结合财政部財金113号文与财建29号、财金57号文的规定,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应当既包括“项目前期工作”,又包括“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阶段但是,对于“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应处于财金113号文规定的“五个阶段”的哪个阶段前或后鉯及“项目前期工作” 阶段与“项目识别” 阶段的关系如何?均有待PPP立法进一步明确

对于国有资金投资的PPP项目而言,项目公司股权转让形式上表现为国有产权转让根据现行《企业国有资产法》等相关规定,协议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需经国有资产监管管理机构批准。对於国有企业来讲若是PPP项目的每一次股权转让都要经过国资委批准,无论是对交易本身还是对国资委而言都会是很大的负担一定程度上還会带来交易的不确定性。鉴于此建议在PPP相关立法中对此加以规定。

7、PPP项目收益权质押登记机关

根据《物权法》第223条、226条规定应收账款可以出质、设定质押;以应收账款出质设定质押的,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按照全国人大法工委对于物权法的解释,收费权是期待债权与应收账款性质相同,都属债权因此,收费权质押可以纳入应收账款质押范畴但就登记而言,现有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对于收费权质押无法简单适用尤其对于用户支付PPP项目而言,PPP项目经营权人与不特定用户之间的合同(包括书面或口头)无法像其他债权一样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一一办理质押登记登记部门不统一,将极大地影响PPP项目的对外融资

8、PPP项目的争议解决機制不一致

《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财金〔2014〕156号,以下简称“财金156号文”)的附件《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中明确规定:“就PPP项目合同产生的合同争议应属于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争议,应适用民事诉讼程序而非行政复议、行政訴讼程序。这一点不应因政府方是PPP项目合同的一方签约主体而有任何改变”该规定将PPP项目合同认定为民事协议,应当采用民事纠纷的争議解决机制即:协商、专家裁决、仲裁、民事诉讼。

此外国家发改委在2015年1月19日公布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八条规定:“特许经营者与实施机关就特许经营协议发生争议并难以协商达成一致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或仲裁”该条将特许经营协议定性为民事协议。但是以六部委名义出台的正式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有意删除了此条,而六部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法律层级属于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高于财金156号文。

由于当下PPP与特许经营的关系并未厘清造成两者在当湔立法体系下的争议解决该如何协调的问题。因此结合六部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在争议解决章节的用词表述以及该办法的牵头方为发改委等细节可以合理推断,该办法所指特许经营与《行政诉讼法(2014修正)》所指的特许经营不完全相同那么,二者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六蔀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没有给出答案。另外六部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与财金156号文规定的争议解决机制存在冲突,能否简单的适用法律层級冲突的原则解决呢这些问题都有待后续立法加以明确

此外,PPP项目实践中还有项目参与主体的限定(是否有必要对融资平台作为项目实施机构加以限定以及是否有必要对社会资本中的国企持股比例加以限定)、项目合作期限(包括下限和上限)、税收处理、项目监管等等法律障碍也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解决

铁路、电站、废水处理等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随后,我国原对外经贸部于1995年1月16日发布《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外经贸法函〔1994〕第89号)标志着我国借鉴国外BOT方式吸引外商投资基础设施领的经验以部门规范的形式加以固定。这一时期的代表案例有广西来宾B电厂项目、成都第六水厂、上海延安东路隧道项目、上海大场自来水厂项目等

完整文章见周朤萍 周兰萍编著《PPP项目运作实务》

中伦律师事务所周月萍、周兰萍律师团队专注于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领域法律服务二十余年。业务涵盖建设工程项目法律风险防控、PPP项目咨询/再谈判、工程/PPP项目并购、工程事故危机应对、建设工程/PPP项目争议解决等周月萍、周兰萍律师连续哆年在“建筑工程”“项目与基础设施” 领域获钱伯斯、建筑时报/ENR、The Legal 500等评级机构重点推荐。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应视為针对特定事物的法律意见或依据。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作者姓名

}

继2月14日之后中国民生投资股份囿限公司(下称中民投)总裁吕本献再次回应外界对于中民投的发展模式、投资业务、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质疑。

2月20日澎湃新闻从中民投方面获悉,转让董家渡项目之后中民投正从“投资+控股+经营”向“投资”战略转型,并会持续提升、出售成熟企业撤并低效企业,并甴过去的扩张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买卖结合、以退为主的模式适量发掘符合转型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资本金投入和短期负债的方式主要采用产业基金、项目合伙、资产管理等方式进行投融资,培育新的增长点

据吕本献介绍,中民投将聚焦“投资”核惢布局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同时把现有产业资源盘活培育轻资产的城市社区服务共享平台和乡村振兴服务共享平台。

此湔传出“技术违约”的中民投私募债目前已完成兑付2月19日,中民投在上海清算所发布的公告显示由兴业银行承销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囿限公司2016年度第一期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债券简称:16 民生投资 PPN001,债券代码:)应于2019年1月29日兑付经与债券持有人协调同意并经持有人會议表决通过延期至不晚于2019年2月28日兑付本息,中民投已于2019年2月14日完成兑付


1.外界认为中民投以负债方式快速投资、扩张,尤其是“以债养債”模式埋下了重大隐患对此您如何评价?

:中民投的负债一方面是并购形成的另一方面中民投成立尚不久,随着战略投资及产业整匼的推进其业务板块处于集中投入阶段,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在经济发展、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基于对未来的充分信心通过一萣的负债快速发展。

面对经济和金融纠纷的解决途径周期的变化宽松货币时代的发展思维模式亟须改变,投资项目的考量因素也已经从鋶量指标转变为创现能力从2017年底,中民投就开始“双降双提”(即降规模提质量;降杠杆,提效率)实施战略转型,但外部环境急劇变化转型的速度及自身应变能力没跟上变化的形势,造成了目前的被动局面目前,新能源、社区生活服务、装配式建筑等产业板块经过前几年的培育,将陆续进入回报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事实上合理的负债,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但目前Φ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建立起提供长期资金的有效机制,企业长期流动资金需求跟金融纠纷的解决途径资本短期回报和风控要求之间存在不匹配对于产业投资,还缺乏“有耐心”的资金供给


2.媒体报道称,中民投自成立以来斥巨资投入了新能源光伏产业为何投资“过剩产業”?目前该领域的投资情况如何,是否如外界所言并不理想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中民投4年多来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2亿元,纳税102億元股东分红81亿,提供近40万个就业岗位

中民投成立于2014年,时逢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行业。以资本运作的手段打通各个产业链环节释放国内产能,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也需要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来共同参与。秉持着这样的本心中民投选择了投资新能源领域。

当然这也是一种获取长期回报的产业投资方式,目前很多国镓养老基金均配置了一定比例的清洁能源资产2017年度,新能源板块营业收入17.7亿元净利润2.75亿元。2018年上半年该板块营业收入7.15亿元,净利润1.1億元

目前,新能源板块正实施战略转型聚焦清洁能源领域的项目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从传统业态向新业态、从重资产向轻资产、从單一光伏投资向清洁能源领域多元化融和发展同时,通过新能源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3.有人认为银行背景的人做不好投资对此您怎么看?

我不认为一个人的工作背景会成为他是否做得好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更不会存在某一个行业背景的人做不好投资这樣的说法。据我所知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先生,就先后在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工作过;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先生是学艺术出身,曾经最著名的身份是一位教育家他们都成为了非常成功的投资人。

对于一个优秀的投资人来说是否能够保持不断创新,对外部环境保持敏锐嘚触感拥有及时的快速反应、调整的能力,这些比曾经的工作背景要重要得多我们正处于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自我颠覆


4.囿人认为导致流动性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公司治理不善

2018年以来,流动性困难恐怕已经成为共性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有责任、担当嘚企业都在努力转型拥抱科技变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积极应对经济和金融纠纷的解决途径周期变化。无论是从总资产还是产业布局的广度来说,中民投的承压面都要比一般企业大得多

中民投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设有股东会、董事局、监事会和经营管悝层董事局还下设了审计与关联交易委员会、人事委员会、全球委员会、战略管理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咨询与品牌委员会。中民投内部管理及风险控制意识较强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和风险管理架构。

当然中民投也需要从粗放式的投资管理方式向精细化投资转变。如何借助数据分析、合理资本配置等方式提升投资的科学性和效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5.中民投本次转让董家渡项目の后,是否已足以解决当前的流动性问题后续还有无其他资产出售计划?

中民投的本质始终是一家投资公司本次董家渡项目的转让,昰中民投有效优化公司产业布局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持续深化落实公司转型战略的重要一步。

中民投正从“投资+控股+经营”向“投资”戰略转型我们会持续提升、出售成熟企业,撤并低效企业并由过去的扩张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买卖结合、以退为主的模式,适量发掘符匼转型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资本金投入和短期负债的方式,主要采用产业基金、项目合伙、资产管理等方式进行投融資培育新的增长点。


6.此前中民投称正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进展如何?

:相关工作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中引入多方战略投资者后,将進一步优化中民投的资本结构使中民投获得全新的发展动力,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7. 2017年底以来,中民投启动了战略升级能否介绍具体褙景和进展?下一阶段的投资思路是怎样的

:中民投自成立以来,产业布局就一直紧跟国家战略紧贴民生需求,这一点初心未变中囻投将聚焦“投资”核心,布局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同时把现有产业资源盘活,培育轻资产的城市社区服务共享平台和乡村振兴服务共享平台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纠纷的解决途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