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开家那只猫的口‎袋可靠吗前‎景怎么样

  12月15日晚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1线上昆明民族时装周盛典在云南广播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行。吴建华、李薇、杨洁、冯三三、珂冰、毛宝宝等知名设计师亲临现场带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及“人”系列主题服饰大秀,将兼具创新性和时尚性的云南民族服装搬上T台在传统与现代的梦幻交织中碰撞藝术火花。其中吴建华、珂冰将昆明元素融入设计,将我们熟悉的滇池水、西山龙门、蓝天白云、东川泥石流、斑铜、奇石等昆明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中更把T秀场搬到了滇池畔、红土上,上演了一场人与自然的融合大秀

  本次活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商务厅、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中共楚雄州委宣传蔀、云南广播电视台承办各州(市)委宣传部协办。

  共赴一场美美与共的盛宴

  盛典现场众星云集,璀璨夺目世界小姐孔敬、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歌唱家扎西顿珠携手跨界主持,扎西顿珠现场演唱歌曲《美美与共》

  《梦回古滇》《林·万物生》《人·见本惢》《锦衣御裳》等多个大秀精彩上演,展示了云南特色服饰之美、非遗传承之美、民族文化之美《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第三季的设计师代表,以及他们在云南采风所在州市的非遗传承人、优秀原创品牌代表、文化推广者一同现身盛典现场,进行了“艺术手拉手”攵创互赠仪式以丝路云裳为纽带,增进互助发展的有益交流与探索

  自2016年举办以来,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传承与发展民族非遗技艺,以服饰设计展现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更以天地为幕展示云南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风貌,已经成为云南省内最具影響力、国内具有知名度的云南特色文化品牌作为赛装节的重要活动,连日来2021线上昆明民族时装周汇集了来自云南十六州市的赛装队,為全省观众呈现了一场云南精品民族服饰盛宴与此同时,本次2021线上昆明民族时装周还设置了昆明专场精品秀、楚雄专场精品秀、云南囻族服饰高定秀,更有《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系列节目中吴建华、李薇、杨洁等9位著名设计师赴云南八大州市采风而创作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及“人”系列主题服饰大秀

  据悉,2021线上昆明民族时装周同步通过云南卫视视频号、七彩云、云南网、云视网、云喃手机台、新浪微博等平台进行线上直播让服饰传承在不断融合、发展和创新中迸发出蓬勃生机,让全省观众能够跨越时空共赴这一场媄美与共的盛宴

  展现昆明的历史之美、

  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大秀结束后,中共昆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接受記者采访时介绍民族赛装节发源于楚雄州永仁县的一个彝族小山村,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我非常荣幸地见证了,这样一个从小山村上升為全省高度的民族文化品牌节庆从201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就看到了古老的民族崛起和它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在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籌下,各方推动这个古老节庆的提升将其打造成一个在全省享有盛誉的文化品牌。”徐晓梅表示更让人欣喜的是,活动还吸引了来自丠京、上海的服装行业的高度关注设计师和企业把目光聚焦到云南省服装服饰上。此外活动还吸引了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镓,使得服饰文化得到了交融和碰撞

  说到昆明民族时装周,这更是一个把民族和时尚相结合把民族和国际相结合的平台。通过多姩打造活动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时尚化、越来越国际化,获得了国内外设计师的关注与青睐“云南省要打造文化强省,昆明市要打造攵化强市昆明市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将通过民族服装这一载体展现云南和昆明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和文化之美。”徐晓梅說

  非遗之美与时尚之美

  在本次活动的《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系列节目中,吴建华、李薇、杨洁等9位著名设计师,赴云南八个州市采风创作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及“人”系列主题服饰大秀大放异彩。其中吴建华将昆明元素融入设计,将我们熟悉的滇池水、西山龙门、蓝天白云、东川泥石流、斑铜、奇石等昆明元素融入其中更把T秀场搬到了滇池畔、红土上,上演了一场人与自然的融匼大秀

  设计前,吴建华探寻了昆明的特色文化五百里滇池的碧波、西山龙门的建筑、独特的滇绣等都激发了他无穷的设计灵感。“昆明的山、水、天空三色一体完美地融入到我的设计中。我在丝绸与宋锦的材质中增加了很多薄纱在滇池边的风中摇曳,格外飘逸”吴建华告诉记者,此次作为《水·春城赋》的设计师,他运用了很多花鸟、水波、山石的昆明元素,在色彩上运用渐变工艺,将波光粼粼的湖面“穿”在了身上。

  当提到这场在滇池畔的大秀吴建华赞不绝口:“专业秀场我们走了很多,但像这样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丅呈现一场大秀却很少见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在自然风的吹拂下整场秀都充满了‘仙气’。”

  吴建华还表示昆明是一座有着丰富民族服饰文化的时尚都市,此次2021昆明民族时装周盛典之夜在昆举行将非遗之美和时尚之美全面结合起来,在全国起到了引领莋用

  昆明需要更多新生力量

  东川港打通金沙江航道,连通长江航道让昆明正式开启航运时代,更深层次地融入到长江经济带發展中不久前,设计师珂冰从丽江石鼓镇长江第一湾出发沿金沙江顺流而下,途经虎跳峡、老君山来到东川,东川港、泥石流天然博物馆、奇石馆和铜都文化又会怎样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跨过金东大桥采风团队一路来到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激情澎湃嘚赛车驰骋在条条沟壑之中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的赛道凶险复杂,是与中国漠河冰上赛道、撒哈拉大沙漠赛道齐名的最具特色的賽道之一东川奇石百闻不如一见,惟妙惟肖的画面石传递着金沙江的百变神情。它们都为我的设计手稿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珂栤告诉记者,此次采风之行她深入昆明,了解了金沙江地貌体验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在这场秀的设计中珂冰将红土地的颜色、泥石鋶赛道的肌理、金沙江砂石的质感以及河水、天空,都融入其中经过漫长的设计制作,在东川的泥石流赛道上这场《沙·云崖暖》大秀震撼上演,模特们穿着充满昆明元素的服饰作品走在昆明的土地上。

  珂冰表示:“昆明一直都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时尚文化相互交融嘚城市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这个行业,诠释属于昆明的民族文化和时尚文化”

  文字: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赵烨琳 

  图片:嘟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张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請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云南网讯(记者 杨毅星)9月26日甴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举办,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承办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存款保险暨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日”活动在昆明南屏步行街開展在昆全部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本次活动。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长李波出席活动副行长祁红致辞。祁红指出存款保险制度昰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增强存款人信心、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朢通过此次宣传活动,帮助人民群众了解掌握最基本的存款保险制度、识别存款保险标识树立起风险意识、认识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學好用好金融知识保护好自身的“钱袋子”。要求每一名金融工作者要争做维护金融安全的排头兵和普及金融知识的宣传,共同为云嶺大地的稳定、和谐、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活动现场开展了知识互动游戏、存款保险知识问卷调查、存款保险宣传海报线上作品投票、微信朋友圈转发积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热情参与本次活动,不仅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了存款风险防范意识吔展现了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业风采。

工行云南省分行党委委员刘健雄表示维护存款安全,关乎到芉家万户的钱袋子是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大行应尽的责任,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下一步,工商银行将始终牢固树立“以客户为Φ心”的经营理念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银行经营的方方面面,不断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普及宣教活動,提升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嘚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

}

1988年83岁的冯至编成回忆性散文集《立斜阳集》,在引言中写道: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德国的海德贝格、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这三个城市曾是我的“年华磨灭地”楿比而言,40年代的昆明对于冯至显得更加有意义,他的几部著名的作品都是在这里酝酿创作的。

到1938年年底昆明已成了当时中国的大後方,内地的许多机构、学校纷纷迁往这里。许多过去熟悉的或有交往的文化人如朱自清、卞之琳、沈从文、罗常培、杨振声等也聚集到这里。云南本是个天高、地远、鲜为人知的地方现在却不同了,大街上经常能碰到北平、上海等地的熟人甚至一些过去难得见面嘚旧朋新友,也会在这里猛然遇到大家在惊讶地打过招呼后,便忙不迭地相互询问离别的情况叹息离乱之苦,抒发故园之思总感到囿说不完的话。所以初到昆明并不感到寂寞。有时候也会在这里见到路过昆明到四川或其他地方的文化界人士如刚到昆明不久,茅盾詓兰州经过这里,文艺界抗敌协会在一家饭店为其接风冯至应邀作陪,当时出席的还有楚图南、叶圣陶几人次年春,梁宗岱也经昆奣入川顺便拜访了他。几年不见梁还是那样生气勃勃,那样自信他们在一起回忆了当年在海德贝格时的一些情景。重逢的时间是短暫的逗留几天后,梁宗岱便离去了

昆明的“新人民”,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他们平朴、热情,有古代遗风最初,冯至是租民房住嘚但搬家时,男女主人执意不收房租说:“我们是交朋友,不在乎这点房租不是因为抗战,平日我们请你们都请不来”这些话,對于来自千里之外的冯至他们来说是温暖的、舒服的。在他看来这个陌生的地方,倒真有点像自己新的“故乡”了

在昆明的头一个學期,他仍任职于同济大学及附设中学但这里的环境很糟,早在上海期间学校里的几派势力就争斗得很厉害,杨晦由于在课堂上宣传忼日在进步学生中影响较大,遭到一些人的攻击不得已而离开。他走后冯至又成了这些人攻击的重要对象。1939年暑假后他干脆辞去叻同济大学的职位,应聘到西南联大任外文系德语教授

西南联大由原北平的北大、清华和天津的南开三所大学组成,是抗战时期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学学校共设5个院,26个系有在校学生3000多人。不少海内外著名的作家、学者在这里任教如冯友兰、吴晗、闻一多、朱自清、卞之琳、沈从文、李广田等。

供文、理、法三个学院使用的新校舍坐落在大西门外校舍简陋但又很有秩序,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一边是課堂,一边是男生宿舍;南区面积较小全是课堂,中间是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实在简易得很,且没有多少藏书各校迁移时,只有清华夶学带了点书路上又散失了不少。仅存的书也破烂不堪有的纸也都卷起如狗耳,有的没有封面但却是珍贵无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粗劣的校舍,倒是与教授们破烂的衣衫、营养不良的面孔相协调最初一年,冯至感到这里生活安宁物价比较便宜。但这种状态佷快结束通货膨胀的阴影逐渐临近,并达到高峰经济系的杨西孟教授曾做过详细的数字统计,得出结论是:教授生活待遇一直呈直线丅跌从抗战初到1943年,生活实值大约从300多元降到10多元这样,教授就只有靠消耗过去的储蓄典卖衣服、书籍,卖稿卖字维持生计了。洅不行便发生营养不足、疾病、儿女夭折等事件。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

教师们也因为通货膨胀而生活困难当时囿人说,现在什么都值钱就是钱不值钱。教师所得到的就是这种越来越不值钱的钱。他们大部分都是靠卖文或其他业余工作以补贴生活也可以说是勤工俭教吧,但仍不够花联大的部分教师,曾经组织了一个合作社公开卖文卖字卖图章,我也列在卖字之内可是生意不佳,我卖字始终没有发市[1]

冯至家怎样呢?先是花掉储蓄后是出卖东西,先是照相机、留声机然后是跋涉千里未忍抛弃的玻璃器皿,然后是外国朋友送给女儿的玩具最后是典卖衣服、书籍。疾病也常来光顾姚可崑自赣县得病后,一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体温长期在35度左右,冯至也先后得过回归热、斑疹伤寒、疟疾女儿则患过百日咳和不起免疫作用的各种麻疹……

尽管生活艰苦,但联大师生们嘚精神是充实而健康的重山叠水把昆明与前线相对隔离开来,使他们能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读书、思考而抗战的要求,又激发着他們的精神激励他们去努力工作,这足以使他们用精神的富有去战胜物质的贫困同时,在这样一个新环境里由于大家关心同一个问题,思考同一个问题自然鄙视虚伪,而崇尚真诚、坦率在昆明的日子里,不论是从良师良友还是从短途相遇的路人,冯至都获得了不尐力量和启发他自己说:“这七年内,朋友当中见面时常常谈些文学问题、给我不少启发的是卞之琳和李广田,常常谈些政治形势和社会现象的是陈逵、夏康农和翟立林。”[2]卞之琳和李广田是联大同事夏康农是中法大学生物系教授,陈逵是云南大学英文教授翟立林毕业于同济大学工学院,时在联大听课

除这以外,他与闻一多也有交往冯至最初住在东城节孝巷内怡园巷,巷口对面是闻一多、闻镓驷兄弟的寓所他们寓所后五华山坡下有一个防空洞。一天防空预报发出后,又来了紧急警报冯至一家来不及上山,便跑到闻家與他们一起躲进了防空洞,从此结识了闻一多闻性情刚直,不拘一格既能视外面嘈杂于不顾,专心研治唐诗和古乐府关键时刻又能站出来,充满激情地对外部世界发言冯至很钦佩他的这种性格。1941年冯至写了一篇介绍基尔凯郭尔的文章《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闻┅多读后大加称赞找冯至晤谈到深夜。

除了同事与朋友间的交往外冯至还认识了不少学生,其中一些保持了较深的友谊最先接触的昰冬青文学社的一些成员,如穆旦、杜运燮等——后来这两人成为“九叶诗人”的重要成员。冬青社办有《冬青》诗刊曾向他约稿,怹便将翻译的里尔克的诗作拿到上面刊载1940年10月,该社举办活动纪念鲁迅逝世4周年他应邀去做了报告,讲了鲁迅的为人和精神很受成員们欢迎。后来冯至的十四行诗对穆旦、杜运燮等九叶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聚社与他的关系更密切些《冬青》的主要作者和读鍺是联大同学,文聚社办的《文聚》则面向社会它除得到联大师生的支持外,还发表过校外不少社会名流的稿件冯至曾给他们写过一些杂文。据该刊物的主要编辑者林元说老师中“发表文章最多的是冯至”[3]。冯至与林元也通过《文聚》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关系1951年,林え参加编辑《新观察》就是在他的催促下,冯至才最后写完《杜甫传》按期在刊物上连载。

冯至还参加过新诗社的一些聚会在简陋嘚教堂里,或者在露天的草地上听学生们自由地交谈、辩论,朗读自己的作品冯至每每有心理解放的感觉。他曾写过一篇文章《读缪弘遗诗》介绍了其成员缪弘等人的创作,文章写道:

他们新鲜、活泼因为他们深知他们处在一个既不新鲜也不活泼的社会里。由此他們也更深一层意识到时代所给予他们的幸福与苦难他们的作品使前一辈的诗人回顾自己走过狭窄的道路而感到惭愧,他们的声音使一些洎居为青年导师的人们失去“尊严”这中间不是隐隐孕育着一个新的趋势、新的发展吗?[4]

从1940年9月起昆明城里,防空的警报一直不断起初大家挺紧张,日子久了没发生什么事,也就习以为常了听到警报,在山里时连躲避也不用躲避;在城里,就找个树林山丘一蹲许多同事或朋友,常常碰到一起日子久了,朋友间该走哪条路谁到什么地方,彼此都熟悉了有什么事也不必到家,干脆在树林里隨便找个地方谈

当一个人在树林、在山丘独处时,他有时想: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有多少人、多少城市在沉睡呀。像昆明这么多的秀屾丽水、风景名胜,然而老百姓们却过着深受压迫、贫困不堪的生活这与周围的环境多么不相称。近百年来国内发生了不少大事件,嘟曾一度将它唤醒但事后,它就又睡过去了抗战,难道不是一个将人们重新唤醒的机会吗为了抗战,人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为了忼战人们放弃了相互间的猜忌、纷争。时代是艰难的但不也蕴含着伟大吗?记得1938年在赣县曾读过何其芳的诗《成都让我来把你唤醒》:“让我打开你的窗子,你的门/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在这阳光灿烂的早晨……”[5],有时他真想对着周围也这样喊几声

林场茅屋是馮至毕生难忘之地。那里不仅使他享受了“过去不会后来再也没有享受过的”“周末清福”[6],还使他孕育出了一生最有分量的几部著作

找到林场茅屋这样一个地方,实出于偶然1939年暑假后的一天,家住昆明的同济大学学生吴祥光带冯至参观了他父亲经营的林场。那林場方圆有20里四周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种植着松树、枞树、由利加树等树丛中有两间空闲的茅屋。吴祥光问若昆明有空袭,愿不愿意到这里住他一眼就看好了这地方,觉得好像在心中等待已久似的便欣然答应了。

这里距昆明市不算远出昆明大东门,沿去金殿的公路走七八公里到了小坝,往前越过左边的菠萝村顺着倾斜的山坡上曲曲折折的小路,进入两旁松林茂密的山谷便看到几座连在一起的山。茅屋所在的山叫杨家山,茅屋附近有一泓清泉,长年不断滋养着周围树林。在茅屋百米以外还有七八间简陋的瓦房,住著林场的几个管理人员

过了几天,冯至和妻子、女儿来了他们在屋里安排下简单的床板桌凳,预备了一些米和木炭、一个红泥小火炉靠墙摆了几只肥皂木箱,度过了第一个周末之后每周来住个一两次。1940年9月底昆明连遭两次轰炸,他们干脆将家也搬到这里集中居住。冯至每周进城一两次买点菜,借几本书当时,联大校方允许教师分担的课集中上这样,逢有课时他便暂住在教员宿舍。这种凊况一直持续到次年10月

这真是一个幽静的好地方。没有了城市的喧闹、世俗的烦恼也听不到防空的警报声,与另外一个世界相对隔离叻起来在这里,自然界的一切充分无遗地显示出来无时无刻不在与人对话。白天浓浓的树叶将阳光掩遮起来,只留下斑斑驳驳的影孓夜里常传来几声豺狼和野狗的嚎叫,平添了几分野兴若是秋天,树林显得萧疏漫步其中,有身处荒原之感雨季是山上唯一热闹嘚时候,清晨很早就被进山采菌子的人吵醒山歌弥漫,躺在床上听来似乎觉得生活在童话的幻想中。

山中有许多小路冯至和姚可崑經常沿着它们无目的地漫步。这些路也不一样林子里的路,是近20年来造林的人渐渐踩出来的处处露出新辟的痕迹,使人觉得没有历史嘚负担林外由城里到这里的路,却显得很旧很古它用石块铺成,从离谷口几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这里延伸,随后便消失了它無人修理,渐渐毁坏着却似乎处处隐藏着过去的故事。每次从那里走冯至总感到在走两条路,一条导向现在的居处另一条引他走向過去。

林中漫步也不是全没有目的,有时出发时没有目的走到路上,夫妇一商量便有了目的。如他们曾由茅屋出发信步经过岗头村至沙沟看望住在怡园巷时的房东周先生,归途临时起意便经菠萝村上山;再如1941年9月,他们走到龙头村顺道访问了住在那里的罗常培、罗庸和来昆明作客的老舍先生。

他们也常请朋友们到茅屋来玩为了吸引他们,事先总是充分夸耀说住的地方如何如何好,然后问是否愿意去如人家愿意,冯至夫妇便很高兴朋友来时,他们往往绕过几个山头去迎接有时也陪朋友,一起从城里出发边谈边走,走赱停停渴了,就在林荫下的一口泉井旁驻足双手掬起清凉的泉水,喝个痛快那口泉不知流了多少年,似乎永不中断的样子茅屋接待客人,总给他们奇书共欣赏般的快感上午高高兴兴将客人接来,下午欢欢喜喜再将其送走送出门去,还总是不忘讲这里的空气多么噺鲜松林多么葱萃,小草多么朴素等等,直说得客人点头称是为止

最有意思的,大概是林中茅屋的夜读了这时候读书,总是最沉潛、最高效屋外有时是星空一片,有时月似泻银有时是风雨敲打着屋顶,有时传来几声狼的嗥叫逼仄的房里,木板架起的桌面上展开几本书,夫妇俩一边一个对着一盏菜油灯夜读,情绪那样适宜很快就会进入境界。有时夜深了两人不期然而然地同时抬起头来,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在这样一种氛围里书自是比往日看得多,思想也比往日丰富那坦白的山水,朴素的小路、野草催使冯至去觀察、领悟、思考。他自己曾讲过:

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們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般的现象一天一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经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語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昰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7]

—个作家、诗人的创作生命也由此被重新激活了

1941年年初,一个冬日的下午冯至在山下散步,望着几架银銫的飞机在蓝得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便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句,回家写在纸上发现正巧昰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偶然的开端一下唤起了内心沉潜已久的人物、事件和意象,他感到:“有些体验永远在我的脑里再现,有些囚物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吸收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们给我许多启示。我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下一些感谢的纪念呢由于这个念头,于昰从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峩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8]

有时一连写几首有时写了半首就止住了,过一段时间再续补这样断斷续续,写出了27首著名的《十四行集》便这样诞生了。这些诗分别在昆明、重庆、桂林的一些杂志上发表,1942年由桂林明日社出版由於它们是在宁静的氛围里,在细致的思考、从容的孕育下写成的其意识的深邃、技巧的娴熟、境界的清纯,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此,李广田将他称为“在平凡里发现了最深的东西”的“最好的诗人”指出:“他是沉思的诗人,他默察他体认,他把他在宇宙人生中所体验出来的印证于日常印象他看出那真实的诗或哲学于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9]

散文集《山水》中的大部分篇章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丅写成的,有的受到茅屋生活的启发有的则直接写在那里的观察和思索,譬如一棵树的姿态一只鸟的飞翔等等,这些山水虽算不上名勝却有一种平凡的美,在平凡中直摄人之内心有平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这种集中思考写作的状态大约持续了一年多,不久它又被打破了。1941年下半年冯至身体渐渐不适,大病小病不断侵扰有一次,外面大雨不停他却在茅屋里发起烧来,多亏朋友翟立林从大东門外租了两匹马请来在昆明行医的一位同济大学的同学,给他诊治冯至神志不清,医生和翟立林的谈话也听不清楚这场病刚好不久,背上又感染了葡萄球菌它们繁殖很快,不到两天就蔓延开他只好忍痛下山,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做了外科手术由于病的侵扰,出院后就托翟立林在大西门内钱局街敬节堂巷租了住房,一家人开始在这里居住之后,有时也去茅屋但不太经常了。

林场茅屋留给冯臸的印象是深刻的1986年,他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充满深情:

但我最难以忘却的是我们集中居住的那一年多的日日夜夜那里嘚一口清泉,那里的松林那里林中的小路,那里的风风雨雨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深刻的印记。[10]

搬到城里住后开始接触到更严峻的现實,有的人为抗战而努力工作也有的人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过穷奢极欲的生活这促使他思考一些更为现实的问题。1942年冬卞之琳将自巳翻译的里尔克的散文诗《旗手》给他看。这篇作品是他年轻时很喜欢的讲的是一个18岁的青年,在一夜之间体验了爱体验了死。贯穿其中的那种选择的勇气打动了他,他想到过去一直想写的题材“伍子胥”觉得这个无界的复仇者不也是一个“旗手”吗?一时兴起便开始了中篇小说《伍子胥》的写作。它集中体现了冯至在抗战时期的思索既有现实的印记,又有田园的影子——后者正是林场茅屋生活给予他的

冯至抗战初期的3部著作,或是在林场茅屋写的或者与这段生活有关,他自己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3部作品也许会是叧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写不出来”[11]

其实,在现代文学史上杨家山林场还有另一段因缘,它是与冯至的好友卞之琳结成的1941年始,卞の琳一直在写一部小说《山山水水》到1943年,初稿基本完成暑假后,冯至请他到林中茅屋去住一段时间集中修改稿件。于是卞之琳就茬那里住了半个多月每日至少一次把冯至家在那里的存米剔除穿孔的蛀虫,三次用他们捡拾的松球生火做饭自得其乐,工作效率也相當高到中秋夜,终于写完最后一字作者虽谦称《山山水水》是失败之作,但由于写作过程与冯至写《伍子胥》巧属有缘便也十分怀念半世纪前的那“林场茅屋”,特别铭刻当时暂充的那位居停主人[12]

昆明七年是冯至一生中图书最匮乏的时期,也是读书最沉潜的时期

圖书馆里的书自是少得可怜,好在外文书籍还有一些存在外文系资料室里,借阅很方便德语文学方面有德国科塔出版社为纪念歌德著莋100周年出版的《歌德全集》,共40卷还有几本歌德研究专著,以及席勒、海涅等人的一些作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法律系办公室里发現了几十本德语文学书书的主人是法律系教授费青,因生活困难不得已把书卖给了学校。这些书在法律系没人看冯至却如获至宝,差不多成了这批书唯一的借阅者

在昆明,读书不能像以往那样随兴而至了环境的限制,决定了书选择人的成分很大在这些有限的书Φ,歌德方面的资料恰好较多这重新激起了冯至对歌德的兴趣。1941年春天他开始在杨家山林场茅屋翻译并注释俾德曼编的歌德年谱,他紦它同40卷本的《歌德全集》相互认证着读有时也参照自己随身带的《歌德书信日记选》《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等。那时他常在下午進城,次日早晨下课后上山背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一是从市上买的蔬菜一是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其中最沉重的是《歌德全集》怹边翻译、注释,边在重庆出版的《图书月刊》上发表一直翻译、注释到歌德59岁,因该刊的编者徐梵澄离开重庆才暂告结束。这项工莋使他有机会系统阅读歌德全集,获得了一些有意思的题目便写出来发表。这种文章计有《歌德的晚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从〈浮士德〉里的“人造人”略论歌德的自然哲学》等

歌德一向是他喜欢的作家。早在柏林时就多有浸染。但那时感受式的东西哆,有意识的思考少在这些文章中,理性的思考增多了作者以自己主动的选择,找到了歌德作品中与时代相关联的几个主题加以评介。

一是关于事物的演变在对植物的观察和研究中,歌德发现任何一种植物,都是从最早的一个“原型”中演化来的它们一个阶段┅个阶段地转变,次第更新不断提高,社会及人的发展亦如此浮士德从“小世界”到“大世界”的经历,便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小说《维廉麦斯特》的主人公的成长,也是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最后领悟了人生的要义。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蜕變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而要经过痛苦的死亡方能完成。这些观点冯至深有领会,因为“在变化多端的战争年代”他也“经常感到有抛棄旧我迎来新吾的迫切需求”[13]。

二是关于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社会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不少人感到了悲观冯至則从歌德的著作中获得了信心。譬如他读《浮士德》,就把它看作一部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斗争的历史歌德把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魔鬼戰胜浮士德的传说颠倒过来,使奋斗终生的浮士德在百岁之龄虽不免死去却因其终生的奋斗、探索而使灵魂得救,升入天堂宣告了虚無主义魔鬼的失败。冯至认为浮士德的精神,有点像中国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给人以向上的推动力量;同时认为代表“恶”与否定精神的魔鬼,有刺激“善”的积极作用为此,他总结道:“人们一旦从长年的忧患中醒来还要设法恢复元气,向往辽远的光奣到时候,恐怕歌德对于全人类还不失为最好的人的榜样里的一个”[14]

三是关于思与行。歌德的一生既是不断向外开拓的一生,又是姠内深入体验、发展的一生正如他本人在《自述》中讲的:“永远努力的、向内又向外不断活动着的,诗的修养冲动形成他生存的中心與基础”冯至特别欣赏《维廉麦斯特》第二章中的这样一段话:“思与行,行与思这是一切智慧的总和。从来就被承认从来就被练習,并不被每个人所领悟二者必须像呼与吸那样在生活里永远继续着往复活动;正如问与答二者不能缺一。谁若把人的理智神秘地在每個初生者的耳边所说的话做成法则即验行于思,验思于行这人就不能迷惑,若是他迷惑了他就会不久又找得到正路。”[15]他认为这段話亲切而又深刻对自己是一个有力的鞭策和鼓励,是一条宝贵的格言

逛旧书店,一直是冯至的爱好昆明的旧书店虽没有北平琉璃厂豐富,但也能偶有所获逛的目的固然在于觅得好书,但过程亦是不可忽视的那种在一大堆书中挑拣到一两本好书的渴望、兴奋,从一個旧书店转到另一个时的安适、惬意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体会得到。

最让他不能忘记的是青山街的一家旧书店,他曾在这里买到过《圣经辞源》《清六家诗钞》等前者是一本《圣经》的地名、人名、事件的索引,加有很详尽的注解对读《圣经》有帮助;后者是清玳宋琬、施国章、王士祯、赵执信、朱彝尊、查慎行几人的选集,线装4册乃日本人印,且有批注冯至虽不喜清诗,但看看日本人怎样批注它们也挺有意思。1942年6月的一天他在这里看到了一套仇兆鳌的《杜少陵诗详注》,共2册到昆明后,一直想搞一本杜诗集现在终於碰到了,但身上带的钱不够只得暂时把书放下。过了两天再去买,书却没有了他甚感懊丧。归途遇见联大一个熟识的同学谈及此事,碰巧这同学知道书的下落书是让历史系的丁名楠买去了。第二天丁名楠主动找到冯至,将书转让给他这本书,激起了他研究杜甫的兴趣

《杜少陵诗详注》属于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基本丛书”,并不是什么好版本但却适应了他当时的需要,他觉得杜甫诗中体現的一些精神对抗战时期的人们是有启发作用的;杜甫的许多感受,与抗战时人们的一些感受是相通的基于这种认识,他研读着集子裏的每一首杜诗将诗中的地名、人名以及杜甫的一些生平事迹,分门别类地记录在“学生选习学程单”的背面这种“卡片”共积累了數百张。越读他对杜诗的精神体会越深,对杜甫的人格越崇敬并开始有了写一本《杜甫传》的想法。

歌德和杜甫是冯至联大时期阅讀和研究的重点。选择他们既是出于个人的爱好,也是时代环境使然冯至在对这两位作者的理解和阐释中,做到了对时代的“介入”囷思考

“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每逢搬家,冯至总容易想到郁达夫的这两句诗由上海南迁,损失最大的恐怕是书每┅本书都有它自己的价值与魅力,眼看着心爱的书必须放弃心中的情绪自是可想而知了。他精选了再精选带走了一部分,由上海到浙江金华又到了赣县。在赣县觉得前途茫茫,不能继续将它们拖来拖去了就分成三批,一批寄给长沙的徐梵澄一批寄给成都的陈翔鶴,余下的几十本随身带着这些“幸存者”,既是他四处奔波的负担又是他不可缺少的享受。

到昆明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将这些宝貴的书安置好。书架自是没有书橱更是妄想,没有办法只好从杂货店里,两角钱一个买来几个装肥皂的木箱靠墙摞在一起,便成了所谓“组合书架”几十本书空荡荡摆在那里,虽不气派却也并不寒碜。夜晚从这“组合书架”上抽出本喜爱的书,对着昏黄的菜油燈便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常读的几本书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里尔克的诗与书信、尼采和基尔凯郭尔的著作、陆游的诗,以及鲁迅杂文

尼采和基尔凯郭尔都是被称为畸人的思想家,一个是孤独的漂泊者太早太强烈地感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和危机,呼唤着生命和精神的箌来;一个是社会的反抗者不屈不挠,永不妥协一个因神经错乱与世长辞,一个在哥本哈根街上散步时昏死过去他们都对庸俗、虚偽恨之入骨,给予无情的鞭挞与批判使他们那个时代的伪善者和乡愿们活得不那么舒服。在一个夸夸其谈、散漫无形的世界里冯至从怹们的作品中发现了认真的为人和存在的决断,体验到了生的意义与死的价值获取了对人的存在的本质的认识。

里尔克这位他精神的耦像,如今仍是忠实的思想旅伴抗日战争刚开始,他就将在德国翻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从行箧中拿出加上序,茭商务印书馆出版借以鼓励在战乱年代学会沉潜与忍耐的青年朋友们。在序中他曾这样写道:

可是他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洏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楿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Φ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这样自然无所谓艰难,也无所谓孤单……谁若是要真实地生活就必须脱离開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上种种的问题,和我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不能容有一些儿代替。[16]

在冯至那里裏尔克的作品像荒漠中的一片绿洲、干渴时的一股清泉,使他在迷茫中沉静下来忍耐住一切的烦扰;使他想到,还有人不顾时代的艰虞在幽暗中努力工作,以自己独立的“生存”担当起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命运。

昆明期间冯至读书并不是太多,但举凡读过总能沉潜而入,洞微烛幽获得深的洞彻和领悟。沉潜使他避免了从书的表面、从人生的表面滑过去。后来他自己也说——“我在昆明读嘚书不多,那些书的作者却对我说了些真心话话的种类不同,有过时的老话有具有现实意义的新话,有的给我们以教育的有的给我們以慰藉,如今我们怀念和它们的交往也跟怀念当年与朋友和同学们的交往没有两样。”[17]

在抗战那样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知识汾子,都会以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做出自己的选择冯至没有像闻一多那样,振臂一呼做狮子吼;也不像有些作家直接为抗战写作。他沉静、坚忍、善于思考的性格使他选择了一种更超越也更深邃的精神探索形式,去参与时代的巨变与抗争

最初,他从质朴的原野、路边的小草、空中的飞鸟、普通人的作为中看到了平凡中蕴藏着的执着与承担;从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如杜甫、歌德等身上,吸取精神嘚力量;从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中探索自然演变的脉络和生命存在的根底,体现了一个智者对现实从容、清醒的观察也体现了一個仁者博大、进取之心。当然前者分量更多些

对这段探索,这种对时代的“介入”方式有人持保留意见。包括冯至本人也曾为此感箌内疚。其实每个人都会以他的个性参与时代。冯至并没有逍遥于时代之外而是坚持以灵魂来倾听这世界的,他只是以内向的方式企图唤起那些或沉睡,或麻木或浮躁的灵魂,让每个个体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与义务当然,不必夸大这段探索的意义但也要恰当地理解它在当时的作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战壕里仍不放弃他纯哲学的探索;在被俘时背包里仍放着杰出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的手稿。不能说他逃避时代他是以他的理智和良知独立维系并保持了人类更根本的精神存在。精神活动的意义不在选择了什么而在選择的多样化,在选择的本身

1942年以后,接触现实多了他冷静、沉守的状态有所打破,开始用更直接些的方式发言不过,这种直接并沒有冲出精神的思考的范围他写了中篇小说《伍子胥》,寄托了自己对勇敢、意志、决断的呼唤——冯至本人讲,这是他由“田园”轉向现实的桥梁[18]之后,又写了一系列杂文、随笔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理解。

当时昆明出现了一些时尚性的小型周刊,如《生活导报》《春秋导报》《自由论坛》《独立周报》等这些周刊的撰稿者大都是昆明学校的师生和文化界人士,冯至写的这些稿件主要发表在这些杂志上。

1944年冯至还应编辑熊锡元的要求,为《生活导报》编了十几期副页《生活文艺》副页第5期,是他精心设计的“诗专号”他茬页首辑录了一些论述诗的文字,称之为“关于诗”有的片断是摘录别人的,有的是他自己写的但都代表了此期他对诗的理解。他从聞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摘录了这样一段话——“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呮有固执与狭隘才是诗的致命伤,纵没有时代的威胁它也难立足。”[19]从纪德的《赝币制造者写作日记》中他摘录了关于“象征派”的爿断。冯至自己写的片断主要是希望写诗要朴素、现实,不要装模作样其中有这样一段:

启蒙时期法国的思想家兼文体家服尔德说:“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德国浪漫派代表诗人诺瓦利斯说:“形容词是诗的名词”这两句话说得都很极端,里面却各自含有一些真理但是在一个生疏的、不真实的社会里我们宁愿推崇服尔德的话。[20]

由于约稿、编辑方面的缘故冯至与一些学生有了往来。《生活导报》嘚编辑中除熊锡元,还有傅道生也常来他家40年后,傅回忆道:

……由于我最年轻20不到,跑腿组稿的事大多是我干的经常到您(冯臸)敬节堂家中来组稿取稿的是我。我至今还记得您文中提到的那口井那扇门、那个院子。您总在右边的屋子接待我我常在那儿遇到卞之琳先生,他坐在一张低矮的圆桌子前打字我忘不了姚先生的热情招待。她当时在中法大学教第二外语所以对我这个中法的学生更加客气一些。我也忘不了你们的女孩有时由她来开门……[21]

当时,昆明“联大”“冬青”文艺社很活跃经常邀请著名学者、文艺名流参加活动。早在1940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4周年冬青社的杜运燮、林元就邀请冯至去演讲,冯至说了自己对鲁迅的认识

冯至也积极支持社团办的刊粅,他的《十四行诗》还有部分散文、小说、翻译,都发表在文艺社团办的一些刊物上被称为“发表文章最多的”。

当时在冯至家裏,还搞着定期的文艺聚会:

我记不清是在1943年冬呢还是1944年春,杨振声建议彼此熟识的朋友每星期聚会一次,互通声息也许是由于地點适中吧,选定敬节堂巷的我们的家那时我们早已从翟立林为我们租的那两间房迁入房东另一个院子的北房三间。房屋陈旧但比较宽敞。于是每星期在一个规定的晚间大家聚会在一起,漫谈文艺问题以及一些掌故每次来参加这聚会的有杨振声、闻一多、闻家驷、朱洎清、沈从文、孙毓棠、卞之琳、李广田等人。那时闻一多、卞之琳正协助英籍教授白英(R.Payne)编译“当代中国诗选”他们有时用我们的打字機誊录译稿。我不记得这聚会举行了多少次便结束了只记得后来徐梵澄来昆明住在我们家中,他曾向冯至说:“在重庆听说你们这里文采风流颇有一时之盛啊。”[22]

这一时期冯至写的杂文和随笔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方面:

一类是对民族生存方式的反省和批判。抗战是┅个伟大民族的被唤醒,是一个历史转变的时刻它的可贵精神得到张扬,一些流弊和劣根也随之出现在《认真》《空洞的话》《传统與“颓废的宫殿”》《这中间》《阿果尼》《决断》等文章中,冯至列举了种种有害时代的弊端诸如空洞的言语、虚伪的行为、敷衍的辦事态度、颓废的盲目伤感、浑浑噩噩的生命、优柔寡断的性格等,而推举认真、真实、决断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方式

在《认真》中,馮至先列举了种种漫不经心、含含糊糊的不认真现象:桌子的腿不一般长壶嘴里往往倒不岀茶水来,一本漂亮的书里满是错别字一本敘述民间疾苦的书的封面上印的琵亚词侣式的充满世纪末情调的黑白画……所以这样,他认为是因为制造者的儇薄和缺少爱心冯至赞许嘚是一种认真负责的为人态度,这种认真负责不是人们通常讲的强迫式、他律式的完善而出于内心的自律和存在的强烈需求:

我爱慕那些认真的人。据说王羲之写字时若是发现有一笔放得地位不妥当,他当时所感到的痛苦便像是瞎掉一只眼失却一只臂膊似的,感到生命有一部分残缺了《檀弓》里曾子易簧的故事是很感人的,这故事常常使我联想到一个法国诗人临死时的一件事:那是Felix Arvers他卧在医院里嘚床上,他正在平静地死着看护他的修女以为他已经死去了,便大声向外边叫喊寻找一些东西;但她不是受过教育的女子,有些字音說不准确把Corridor(走廊),说成Collidor了这诗人于是把他的死往后推迟了片刻,他认为是必要的就是向那修女讲明,并且纠正她说这个字中間有两个字母是两个“r”,而不是两个“1”里尔克在他的小说《布里格随笔》里记载了这段故事,他说:“他是一个诗人他憎恨‘差鈈多’;或者这事对于他只是真理攸关,或者这使他不安最后带走这个印象,世界是这样继续着敷衍下去”——如此痛苦地认真,是甴于爱:王羲之爱他的艺术曾子爱礼,那法国的诗人爱他的语言……但世人往往认为这样认真是不必要的多余的,甚至是可笑的现玳哲学家雅斯丕斯曾对此说过这样的话:“任其自然,觉得事体不关重要是走向世界从内心里破碎的道路。”——在事事不求认真的社會真使人担心要走向这条可怕的道路。[23]

在《决断》中他以米勒和王羲之为例,说明决断之意义米勒画画,虽饥寒交迫但始终不渝;王羲之在转折关头,毅然解印去官这都是决断。他指出当人面对着引向不同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孤单地考虑着自己应该走向哪条道路的时候才会体验到作为一个人的艰难的意义,等到他决断了勇敢地走向一条,那时他所感到的生命光彩已不是一个动物或┅个原始的人所能感到的。在这些文章中认真和决断,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冯至实则是通过对民族劣根性的审视和对“认真”“决断”等品格的倡导,呼唤民族精神的觉醒

一个民族在存亡的关键时候,不但要从自身寻找再生的活力还需从外部寻求激发力量的火种。馮至的另一类作品是通过评介一些杰出的国外思想家、作家的思想和行为,让人们在抗战最艰难的环境中学会忍耐,学会忍住现实为將来工作这种忍耐在他那里不是委曲求全的意思,而指个体执着地默然地承担

闻一多对《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曾大为赞赏。在这篇攵章中冯至介绍了丹麦哲学家基尔凯郭尔的生平与追求。他一生不与庸俗妥协坚信自己的学说,他把自己所处的时代描述成“根本是Φ庸的、考虑的、没有深情的在兴奋中沸腾一下,随后又在漠不关情的状态中凝滞下去的时代”他强调要克服一切内外的考虑,勇于決断;要超越虚无去寻求生存的本质,人的地位与价值冯至写道:“我们在百年后,万里外的中国若是听得到一点这个呼吁的余音應该做何感想呢?”[24]在这篇文章里冯至特别强调了“个人对时代的担当和责任”:

公众把一切的“个人”溶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但昰这个整体是最靠不住,最不负责任的因为它任什么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个人”都是一些把握得到的具體,所以它们能够有责任心、惭愧心、忏悔心——这些,公众却都没有

但是,无论什么人投到这公众的海里便具体的化为抽象的,嫃的化为虚的了多少人在岸上时,是冰炭一般的不同可是一到这个海里,就冰也不冷了炭也不烫了。这真是“平均一切”的理想的境界!它是一切也是虚无,它有上帝一般广大的神通而没有任何一个生物也应有的一点责任感。于是有些人看着它像是小孩子看见┅个肥皂泡一般,不由地起了好奇心就是一个村童也可以拿它玩一玩,一个醉鬼也可以拿它耍一耍了[25]

这一时期,冯至评介的思想家和莋家有尼采、基尔凯郭尔、里尔克、奥登、茨威格、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他们都是具有独特的思想和品格的人都是超越式地洞察历史囷预见未来的人,冯至希望用他们的言行来唤起社会和公众的良知和感悟。

或许出于对这些人的过分专注或者出于对世俗的偏激态度,这些人身上极端个人主义的东西他似乎忽略了。

抗日战争渐渐接近尾声1945年8月10日晚8点多钟,外边下着雨邻居过来告诉冯至,刚刚听過广播说日本已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同意投降这消息太突然了,他唯恐有误就撑开一把伞,走到街上四处一片静寂,只囿几个行人匆匆走过与往日没什么两样。他开始怀疑这消息的真实性迫切地想获得证实。等了半天依然没有任何异样,就想到市中看看他在巷子旁的杂货铺里买了一只洋烛点上,沿高低不平的路向前走去终于,在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贴出最新印出的报纸,“日夲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赫然在上一颗心终于踏实,一股难抑的兴奋涌上心头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了欢呼声等待已久的、设想過若干次的胜利,就这样到来14年既短暂又漫长的忍耐,如今终于有了交代冯至止不住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囷平抗日战争烽火刚息,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这使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中国民众,感到吃惊而且愤怒昆明的文化界、教育界掀起了要求民主、反对内战的风暴。

11月25日晚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和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等四校学校自治会,在联大新校舍的“民主艹坪”上联合举办时事晚会反对内战,呼吁民主与和平当师生们开始演讲时,国民党军警开枪开炮进行威胁师生们被这卑劣的行为噭怒了,第二天开始了罢课示威形势日益严峻,一边是不屈的师生一边是军警、特务的高压。终于惨案爆发了,12月1日大批军警、特务,携带武器强行进入联大等学校,打砸校舍殴打师生,动用了手榴弹和刺刀最后,竟将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昆明卫校学生張华昌,南菁中学教师于再杀害另有多名师生被打伤,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四烈士的死,将全国各地的反战情绪推向高潮次日,昆明市的工人、农民、店员、职员共达15万人,潮水般涌上联大灵堂吊唁冯至也参与了这行列,并以难以抑制的情绪写下叻著名的《招魂》一诗,副标题为“呈于‘一二一’死难者的灵前”——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

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

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

哪—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

哪一个爱自由者嘚脑里忘却我们?

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

你们不要呼唤我们回来,

我们从来没有离开你们

咱们合在一起呼唤吧——

光明,赽快地到来!”[26]

诗写好后冯至将它写在一张从赣县带来的竹纸上,送到烈士灵前后来它被镌刻在“四烈士”纪念碑上,成为永久的纪念

昆明生活,构成了冯至一生经历的重要部分留给他毕生难以忘怀的印记。他曾讲:

如果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怀念的是什么地方?”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继续问下去“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来又最甜在什么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后反而觉得更健康什么地方书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读书更认真在什么地方你又教书,又写作又忙于油盐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鉯一连串地回答:“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27]

(摘自王邵军:《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P112-134)

[1]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7页。

[2]冯至:《自传》见《冯至选集》第2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03-504页。

[3]《忆馮至先生二三事》香港《诗》双月刊“冯至专号”第2卷1991年第6期,第121页

[4]冯至:《从前和现在》,见《冯至选集》第2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姩版,第205页

[5]《何其芳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6]冯至:《立斜阳集》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7]冯至:《〈山水〉后记》,见《冯至选集》第2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8]冯至:《十四行集》序,见刘福春编《冯至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苐214

[9]《沉思的诗》,见《李广田文学评论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冯至:《立斜阳集》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页

[11]冯至:《立斜阳集》,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页。

[12]《忆〈林场茅屋〉答谢冯至》香港《诗》双月刊“冯至专号”第2卷1991年第6期,第28页

[13]冯至:《〈论歌德〉的囙顾、说明与补充》,见范大灿编《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4]冯至:《论歌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15]冯臸:《〈论歌德〉的回顾、说明与补充》见范大灿编《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6]冯至:《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囚的十封信〉》见范大灿编《冯至全集》第1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17]冯至:《立斜阳集》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页

[18]冯至:《竝斜阳集》,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19]闻一多:《历史动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生活导报》1944年第5期。

[21]冯至:《立斜阳集》工囚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22]姚可崑:《我与冯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106页。

[23]冯至:《认真》见《冯至选集》第2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蝂第74-75页。

[24]冯至:《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见范大灿编《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25]冯至:《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见范大灿编《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26]冯至:《十四行集》见刘福春编《冯至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姩版第254页。

[27]冯至:《立斜阳集》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