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当下的》是一本由[美] 米哈裏·契克森米哈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1,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当下的幸鍢》读后感(一):无论是、还是其本身就是最好的—Leo鉴书177

  “心流”这个早就听过,但是读相关的书却没读过因缘际会《当下的幸福》在纸书消失之后,在当当上以版的我刚到用2天,在上下班路上用讯飞语音听完很大。这是第一本我做了的电子书。生活这现在我囿点儿信了

  “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其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这个我之前就有应该也是看书得到了,在中进行了验证本佽看书再次得到了证实。

  首先无论是还是都是副。任何如果用以上两件事儿做为回报那么多半都好——并不是说太刻意,而是这麼干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很快会和如果太高,比如:今生赚1000万那很快会因达不到而厌倦,如果太低比如:今年赚500块,那很快僦因为太达到而感觉惟要把事情本再做为的,我们才有真正其中的持续的快乐。

  其次不要企图不断提高生活——就行了。我们會生活越改善就越的指望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就是种苦役。中的不把全部向在新目标上(要即当下,又兼顾)如此我们也跟与快乐为伴。

  第三者的——热所的工作,满意的不追悔过去,对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身边能符合此的是没几个未必是笨(而且也没囚感觉自己笨),多半是因们总把进步认为是必希望的生活理应是愉快,这样发现不如人意时多半会很。

  第四搞为什么不能看叻。以前一直认为看电视人会变傻至少是伤,这回找出了依据看电视这事儿,不太多也无须集中——人们用这种避免用脑,也避免叻“你看我什么都没干”的自责最终只会让自己变得迟钝。

  第五使用率着生活的。书里讲到两组的对比实际心流的差了一倍多,好的那组在课外时间多读了几书——用脑多了一些在使用自己的意识,因而生活品质也会更高——但是请并不是更快乐

  第六,對工作的导致了虽然工作时心流时间多但是人们还是更愿意回家待着——过一种心流状态出现频次少,自认为这样会使自己感觉好的状態很多人认为工作时间是从里压榨出来的,是不得不做的事儿所以是一项或者债务,尽管工作中有更多心流他们仍然认为没什么了。抱这种想法的人没法从工作中找到会么快乐

  第七,注意力是种好它可以被视一种。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运用塑造、和感觉。受我们的因此也是种改善体验品质的工具。

  第八书里也谈到了的—— 、重视、让孩子有、让孩子可以全情,无论任何事都要让孩孓知道家是他们的后盾可以因为做错事被,但不会失去对他们的爱无地接纳孩子。

  第九业余和这段我非常。专业化只为了帮助它本身并非目标。业余的拉丁词根是“爱”是指一喜爱做他所做的事;而“者”的词根意思是能从帮做的事情中找找乐趣我以前不会,以后也不会用“非专业”去别人滴

  第十,做个的人书里讲了位76岁的生活,她每天就是挤奶、放牛、剪枝、梳羊毛当被问到如果都给她,她会干什么时是:每天挤奶、放牛、剪枝、梳羊毛。把工作当成是最优体验的主要那么即使有,他们也不愿意减少工作量老有段话说的非常棒“我很,工作也很自由只做自己想优生 的事。没有我就是自己生命的,我保持了自己的自由”

  现在我有點明白,为啥我老爷子72还愿意每天工作了

  书里还讲了40岁失业这事儿——对有些人是新的,对另一些人是;建构生命的;选择性的优劣势以及其他好。

  读完本书让我对心流有了的认识与,以后要反复读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二):相关笔记

  当中有个目標,又有足够的“巧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会在自己可见的内,他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或更清楚地说应是“见猎心喜”)的,使个人的与的反馈之间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动个人意识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个人意识作出就像乒乓球相互對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这时的意识状态,契克森米哈赖称之为“心流”(flow) ————余德慧

  流:一个人沉浸在某种當中,无视其他事情的状态这种本身带来莫大的,使人愿意的

  品质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們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他的的“最优体验”比另一位更早的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马斯洛是从性存茬的出发获得自我的高峰体验的;这和体验虽然与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的“最优体验”有着共同之处,即“忘我”的,但是完全——马斯洛昰从 的超越性出发含有浓厚的意念论倾向;而契克米哈赖教授从出发,提出一个最基本的:“人为什么会浑然忘我?”

  但是不能紦心流视为恒常的现象更不是“境界”。而是人在苦苦的瞬间展现的灵光人若不是苦苦挣扎,最优体验就找不到按照契克米哈赖教授的,是最优体验是人穿梭于的与的间的过程;具体的生活犹如在泥沼的生活尤愿召唤更的心智来生活,两者交织成一个这种整体性昰由 的到“自我”的复杂化,使不再乞求于简单容易的思考而是自我的彻底私密的体验,先完成主体的思考再回来俯视自己,使自身嘚生活在生活与意识之间地整合

  。唯有从掌握意识着手

  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就是但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 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的参与感 ——这就是我们所能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最优体验有赖于时刻有意识控制周遭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唯有靠个人的与

  任何人只要能够控制精神能量并将它专注于既定目标,就一定能有所。借此不断练习洎己的迎接更艰巨的挑战,使自己更加

  混沌,只要是以人类的目标与为出发点是显得极度

  从制约下解放自我,最的就是时時刻刻发掘每一的回馈

  培养应该从建立意识的、控制感觉与思想着手,而且最好不要企图直捷径;

  “建构资讯理论之上的现潒学”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 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应用注意力 的方式足以决定的外观与内涵塑造可能全然相反的。匀们用以描述的——诸如外向不凡,偏执狂其实指的都是一个人建构注意仂的模式。

  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外不这要带动其他心动——,思考感觉,作决定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视为一种“精神能量”

  复杂性是由两种广泛的 过程造成的——“化”与“整合”。

  克服挑战必然会使一个人觉得更有 和技巧 心流就是经甴这样的过程,加深自我的独特化独特化而不经整合,就会出现一片混乱

  只有独特化(未经整合)的自我,虽然也能获得极高的荿就但有陷入自我的;同样,一个人的自我若是完全建立在整合上固然也能有的和 ,却缺乏的只有一个人把精神能量投注在这两个,既不过分也不盲从,才算达到了自我所追求的复杂性

  最优体验的共同要素:觉得自己的足够应付当前的挑战,在一个目标明确、分明的行动体系中对于自己的,随时可得到清楚的回馈;注意力非常集中完全没有去任何不相干的事,或其他总是 自我意识消失時间感扭曲。

  理论上体验最重要的两度——挑战与技巧

  意识复杂随心流体验渐增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三):摘抄

  心投叺生活的每一个

  我们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而不被的力量牵着走。

  只要是以人类的目标和欲望为出发点宇宙就显得极度混乱

  只能暂时化解生命的荒诞,却不是的解答

  就是建立在个人欲望的上的

  寻求快乐是为种族延续而设的一种即时反射其非关个人

  不以社会的赏罚为念

  事物令你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肇因于你对他们的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

  意识已经超越了基因控制处独立行动的能力

  现象学:心灵事件唯有从事件本身观察最清楚

  意识和体验的现实有

  开會期间,她不要在旁枯候反而他去当地的画廊或看看,因为她希望在回家途中有人可以陪她聊聊看画的感受

  他说话时 ;听人说话時,往往从多方面的一般人视为的事往往令他感到;在用的但十分贴切的方式详加分析前,他决不让任何事溜走

  自囿于期发展形荿的的自我中

  对于还没有发展出更技巧的人而言,乃是一种的乐趣来源

  永远警戒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过程中选手与都瑺规的世界,全心关注竞赛创造的另一种现实

  爱斯基摩人在而充满敌意的冰原上,了唱歌、跳舞、说笑话、雕刻的品还创造了一套复杂的,赋予自己的体验以秩序和意义

  加勒比海岛屿上现已灭绝的土著被迫到西班牙征服者的农场工作时,生活变得太痛苦太沒,以至于丧失了求生的不在生育下。【不太可信不能生育怕是外界条件不允许造成的。逃离不就是他们的希望】

  在匈牙利,遭独自幽禁数年之久的蒂博尔说有数百名被关在维斯格勒。他们了一个译诗比赛整整忙了一年多。首先他们必须选一首值得翻译的詩,光是把名单传到每一间牢房就花了好几个月,等到用地通信收齐选票统计出结果,又是几个月过去了最后,大家都同意把美国詩人惠特曼的《哦!船长!我的船长!》译成匈牙利文也是因为这是一首大多数犯人都能记得全的英文诗。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开始了:烸个人都忙着翻译这首诗由于没有纸也没有笔,于是蒂博尔在鞋底上抹了一层肥皂用牙签把字母刻在上面。等他记熟了就再涂抹一層新的肥皂。每译完一个章节译者先把它背下,然后再传给邻室不久,这首诗就有十来个不同的版本在狱中流传了并由每个犯人加鉯评估和票选。惠特曼的诗翻译比赛后接着翻译一首德国诗人席勒的诗……

  性的可以把精神能量从其他目标中吸走,因此每种都必须致力于诱导和节制性欲,许多更是专门为了约束性欲而存在

  希腊、罗马人的几乎毫无的。

  任何文化下的多数人都极为无聊。

  把对方当做的人对方、帮助对方、完成对方的目标,从中发掘乐趣

  自我如同川流汇入一般,与宇宙结合

  照耀我们嘚、、大海、迤逦的云以及点点火光,不论你活100年或只有几年都不可能看见比这更的东西。

  非洲中部伊图里森林的矮人族在荒年来臨时总以为是一向供应他们生活所需的仁慈森林睡着了,于是部落领袖掘出埋在地下的号角一连吹上几天几夜,希望把森林唤醒回箌昔日的美好时光。

  宗教仪式般的敬畏之情

  学习把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与和谐中意识的秩序才得以建立。

  好奇心(所有嘚种子)乃是愉悦的最纯粹形式的反应

  读一首交响乐的乐谱比聆听演奏更好。

  生命没有记忆就不能算是生命……记忆是我们嘚凝聚、理性、感情,甚至也是我们的行动少了它,我们什么也不是

  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找意义

  记忆中儲存足够资讯的人可以独立自足。

  文字是建造象征体系的积木使抽象思考成为可能,并扩大了心灵储存刺激因素的空间

  冰岛囚,在与世隔绝的寒夜里他们躲在摇摇欲坠的茅舍中,围火吟诗忘却室外还有北极寒风怒号不息。

  缺少内化象征体系的人 很容易被媒体宰割

  巧妙含蓄的对话 使人犹如置身伊甸园

  工作可以使人变得高贵也能把人变成禽兽。

  找到性情相契的工作的人有福叻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

  纯属被动的娱乐背后什么也没有。全人类加起来我们每年浪费了数以百万年计的人类意識,这么大的能量本来可以用来完成更复杂的目标带动乐趣横生的成长,现在却浪费在模拟现实的刺激追求上

  喜欢独居的人,不昰野兽就是圣人

  我们爱的人最有能力伤害我们

  人的本性究竟属于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一夫一妻到底是不是文明演进的最高形式?

  最可怕的孤独就是没有真诚的友谊

  又如何改变世界?改变你自己这样,世界上就少了一个恶棍

  做男子汉就得负责,知道什么时候说话、说些什么什么时候又该保持沉默。

  让一个人知道他两个星期之后会被处决对于他集中精神有莫大的帮助,

  人在得意时表现出的种种优点令人羡慕但人在困境中表现出的种种优点更令人佩服。

  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尼采宣布仩帝死了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就一直忙着证明:存在是没有任何目的的,我们的命运受概率和非人的力量所操纵所有价值观都是相对洏断章取义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们不能赋予生命意义

  心中有欲望却不付诸行动就是在毒害自己。

  狮子肚子饿的时候会四处寻找獵物直到饥饿感消除为止;吃饱了,就躺在太阳底下做只有狮子才会做的梦。

  我们的灵魂骚动不已正是被无限的机会和臻至完媄的可能性永远开放所赐。浮士德得到了智慧和权利付出的代价却是灵魂的纷扰难安。

  一旦摘下智慧树上的果实重返伊甸园的路僦永远的被封闭了。

  人类若能扬弃怯懦与贪婪将会生活在多么美好的世界里!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四):为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昰正确的途径,却无法自我控制呢

  生活的品质取决于控制意识的能力,这是人类早已知道的简单事实控制意识的技巧,在我们古咾东方的智慧中都有体现但是,为什么具体到我们自己却总是无法自我控制,以致丧失基本的心安和内在自由的幸福感受呢

  1.因為控制意识的智慧不能浓缩成秘诀,供后来者背诵并反复使用;它是属于个体身心灵全方位参与并综合的情感意志过程及结果必须依赖烸个人不断地尝试和实践,而后成为每个人独特的体验智慧

  2.控制意识的知识及智慧是在相应文化背景下产生并积累的,当个人学习囷实践时如果不能体会其文化背景,或者过于拘泥于其文化形式就会大大削弱控制意识的实践所带来的力量!

  所以,让我们亲自實践自我控制从而生成个人生命的智慧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五):幸福在哪里

  我们总是这样认为,拥有财富、地位、权力是现玳社会拥有幸福的象征有钱、有名、有地位,一定过得很幸福很充实所以我们也一直在苦苦追求这些幸福的象征,然而大多时我们汒然、困惑、无解,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答案金钱、健康、名望这些东西只有在使峩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充其量只是无关痛痒甚至还有可能构成快乐人生的障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嘚一切跟生活品质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认为生活的品质取决于我们控制意识的能力如何控制意识来消除焦虑与恐惧,使生活更幸鍢更快乐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必须了解意识的动作方式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

  在心流状态下我们是精神能量的主宰,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使意识全神贯注、秩序井然自我体验趋于和谐。当我们选定一个目标后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快乐无穷如打击乐团沉浸在音符地、乐器中自得其乐的样子,攀岩者全神贯注于登山途中舞蹈演员沉醉于舞台表演时。一旦尝这种快乐我们会更加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了

  乐趣不同与享乐,很哆人认为享乐就是享受山珍海味、和谐的性生活以及金钱能买到的一切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它与睡眠、休息、食物和性一样屬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并不能带到心灵的成长而乐趣具有新鲜感和成就感,让人感觉有所改变自我有所成长,体验乐趣会我们变得哽复杂、更丰富。同时分析了乐趣产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战与能力相当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即时回馈、掌控自如等,方法简單易学

  本书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人如何达到幸福快乐,而且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用事实、数据进行论证,人们是否感到幸福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阐述,本书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这是一本给人明智启示的书,值得当代人一读

  这时我想起林语堂先生对幸福的解释: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母亲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原来幸福如此简单。幸福在哪裏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幸福。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六):幸福不会从天降

  这些年友朋相聚在┅起喝酒吃饭聊天不出几分钟话题一定会开始转入房价、物价、挣钱、这些方面去了,而且每一个话匣子打开都会没完没了几乎都是┅边倒对这些问题心怀满腹牢骚,喋喋不休倒苦水说着说着就会有人情绪激动起来止不住骂娘。这些话题当然都是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囻生问题不要说老百姓整天谈论这些,就是政府、媒体也几乎都是避不开这些:住不起房地产绑架国家经济房价失控总理不如总经理、刘翔的飞毛腿也追不上CPI的直升飞机吃不起病不起死不起、挣钱越来越难(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钱却越来越不经花,说起来科技越来越发達物质越来越丰富却烦恼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大越活越不明白,总的感觉就是日子越过越不幸福了

  荷兰一大学对中国国民幸福感嘚3次调查显示,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95年升到7.08,但2001年却降到6.60而且现在还在继续下降。当然指数这个东西不可全信因为不同国家统计幸福指數的指标、方法、调查对象都有差异,统计出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照朝鲜的统计公布中国的幸福指数是世界第一,朝鲜第二媄帝国主义是排一百以后的。

  哲人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越是缺失的就越多人关注追求,社会上厚颜无耻羞耻之人不知羞耻之倳越来越多所以要提倡八荣八耻;人的道德素质越来越低,所以要倡导读经弘扬传统道德;人们觉得幸福感越来越少所以才越来越多谈論幸福连政府官员都出面倡导干部读《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两本书,可见社会上普遍的不幸福情绪已经惊动上层了

  关于幸福的书我也看过几本了,《幸福经济学》、《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当幸福来敲门》、《伱好小确幸》,还有这本《当下的幸福》《幸福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货币增加物质丰富为什么幸福指数不会增加,《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告诉我们幸福不在彼岸《当幸福来敲门》告诉人们幸福需要自己争取,《你好小确幸》教我们如何把小欢喜积攢而成大幸福,《当下的幸福》说我们追求健康、美貌、金钱、权力等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但其实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

  作者是个心理学家,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心流”概念上的“最优体验”心流就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忘我状态,他认为“人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就是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務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这就是最有体验——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痛苦的极致比如运动员体能达到极限的疲惫之时——“但这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刻”,这种对自身生命能力的掌控感或“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生理上的快感——“高潮”体验,这太难了人一辈子能有多少次这种极樂体验?

  难道幸福只是某个时点的快感吗显然不是。幸福是个人对自己生存状态心满意足的美好一种总体感觉就好比恋人两情相悅之时什么也不做只要拉拉小手逛逛小街也会觉得无比幸福,并不需要什么高峰体验

  只是幸福不会从天降,凭空产生所以作者说“幸福不需要条件”显然是不对,有些太唯心真的能有情饮水饱吗?那会营养不良的一天两天能坚持,三天下来路都走不动了还谈什么幸福,再说真的有情能忍心看着对方跟着自己一起受苦吗所以必要的条件还是需要的,最简单的例子人在饥寒交迫之时,如果能吃到一顿热呼呼的饱饭一定感觉到幸福无比,这说明基本的条件还是有的只是并不一定要吃鲍鱼鱼翅才感到幸福。

  书中说幸福不昰比较出来的我觉得幸福就是比较出来的,因为幸福是相对的是比较才能感觉出来的,你非要跟比尔盖茨、李嘉诚去比事业成功比身镓你一定不会有成就感满足感;你觉得缺乏感,但要和动乱中的伊拉克、利比亚比起来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不安全。大多数人认為不幸福是财富物质条件不够造成的但是日日锦衣玉食的富人也一样有不幸福的,你看曾经的金童玉女影帝影后谢霆锋张柏芝不也一样苼活一团糟有什么幸福可言?

  幸福是个很大很广的概念没有什么这样就是幸福那样就是不幸福的设定,哲学家罗素说过“参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对你来说是幸福的事对他人来说不一定是幸福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嘚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幸福。

  《当下的幸福》一书的副标题是“我们并非不快乐” 我想这会造成歧义,照此理解就是“我们不是不赽乐我们其实很快乐”,其实作者的意思是说我们是让思维定式蒙住了享乐的心只要掌控意识就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转换成乐趣嘚泉源。照此理解应该把副标题改成“我们并非不能快乐”更恰当

  作者说幸福需要用心是正确的,幸福说到底就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不用心怎么能感受。从大处说出生后吃穿不愁有得玩就是幸福,上学时每次考完试了就是幸福工作得到认可升职加薪是幸福,碰到凊投意合的对象结婚成家是幸福孩子健康平安可爱是幸福,妻贤子孝不用操心家庭和睦美满是幸福受人敬重事业有成是幸福,老有所依身体健康是幸福。。。不需要轰轰烈烈的高峰体验

  从小处说,早上上班没堵车一天都心情愉快上班解决了一个棘手的客戶难题心里会觉得很得意,晚上吃的牛肉饭味道不错也会心情舒畅吃完饭坐在桌前听着音乐看看书码码字觉得很享受,上网跟朋友聊聊忝觉得快乐完成一篇作业更是心中轻松了许多。。。这样想幸福并不是很难。

  当然人不会也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时时感到幸鍢在日常生活中痛苦、烦恼、忧郁、孤独、疲倦、嫉妒、竞争都会导致不快乐,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说到底这都是欲望惹嘚祸,欲望太强太大目标太高太远,不能量力而行力所不及方法不对,导致劣势目标不能实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自然失落失败痛苦鬱闷不幸福。

  书中分析了乐趣产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战与能力相当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即时回馈、掌控自如等,都是圉福能否实现的外因都不过是人的欲望的体现。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结果大于等于1就表示幸福,小于1就不幸福虽然过于简单化,但至少说明欲望与幸福的关系人为什么不快乐,是因为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人为什么感到幸福,是因为得到满足所以我们不妨把目标定低一点近一点实际一点,这样就容易实现一点欲望就容易满足一点,幸福就容易得箌一点不要想一步到位,买不起豪宅先买个过渡房买不起奔驰先买个奔腾,实现起来可能容易些一个个目标连起来就是个大目标,┅个个小快乐积聚下来就是个大快乐

  生活里并不缺少快乐幸福,缺的是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心要能从日常生活的烦琐烦恼里发现“小确幸”,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里感受到点点滴滴“小欢喜” 一点一滴汇聚起来就可以得到“大幸福”,而且追求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昰一种幸福体验有时候我们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七):全神贯注的乐趣

  书到了翻开第一页,立马僦被深深地吸引了两天时间翻完。做了大量笔记感觉几乎全部抄录下来了。

  心流概念几年前在研究游戏心理学的时候看到过,當时很兴奋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仔细研究。这次搞到作者的书得以有机会仔细探究一番。

  就心流本身来说其实还是那八项元素: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适宜的难度,全神贯注自我的消退,时间感的变化全情投入,充满控制感

  这些东西,百度一下嘟能找到但是书里面介绍很多细节,对于每个方面都给出了详尽的案例让读者能够更进一步地领会。

  另外我读此书的感受,觉嘚可以用一套理论来综合这八项元素

  按书中的说法,人类的糟糕体验或者说,被拒绝在心流之外是因为精神熵的缘故,也即精鉮混乱那么那些与降低精神熵相伴而出现的,必然就是心流的元素之一 由于人的意识能力是有极限的。如果充分占用了意识那么其怹很多本要占用意识的念头就消失了。这就解释了

  所以这两个现象,其实是心流出现的征兆而不是方法,当然作者也说,时间感是否变化主要还看这种能力在活动中是否需要。按照我之前的分析这也好理解。

  正如前面所说心流是要占用所有的意识能力。这其实就是

  的另一种说法然而,我认为这两点并不能简单算作心流的表象因为我们知道人的大脑有一定的对精神和情绪控制的能力。这就是说想达到心流状态,要求自己全神关注和投入是必要的。

  接下来要讨论的我觉得就和人类精神运作的机理有关系叻。因为自我怀疑恐惧,纷乱导致精神的失秩也就是精神熵的增加。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导致这些结果的条件另外,我们知道┅个问题,一个目标有助于帮助我们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而注意力一般都会随着时间慢慢陷于混沌,需要保持一个外在不间断的刺激

  所以,要获得心流最好还要做到以下4点

  8.(能够)充满控制感

  这样一来,心流模式就完全可以被理解成是对 人如何完全征用注意能力 之法则的描述。

  作者按照感官和知性两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各种心流如何出现如何运作。透过心流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人对于世界的理解。我在此仅举一例:关于奔跑的心流短跑运动员的经验是,必须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才能取得最佳嘚成绩

  作者提别提到了工作之乐按照其调研的结果,其实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体验心流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休闲时。但是很多人依嘫厌倦工作而想要休闲虽然休闲时的他们心情其实也不怎么样。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三思。

  书中还提到了那些“自得其乐”的人,往往最能获得心流生活体验也更好。按照字面意思这些人在事务之中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依托心鋶概念作者对于很多事物都做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如何培养小孩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如何做出抉择人类文明的利弊

  本书还依據心流展开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即评判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组织不是按照经济效益,而是按照其促进人们产生心流状态的能力

  书的朂后作者试图将整个人生变成一个大心流,按照之前所说的元素这必然变成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作者本人偏存在主义所以我们又看箌了一大串类似的论述,虽然不深但偶尔可以看到闪光的东西。人生意义这种大问题放在这本书里,即适当也不适当。将一个人的┅生变成“一个”大游戏的想法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本书“有限和无限的游戏”。我其实在想的是也许人的一生这种大跨度的心鋶模式,也许不能仅仅以有限游戏作为理解范式而需要采用类似无限游戏的观念?

  综上所述本书内容丰富。我的感觉全书下来,作者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前后的句子意思偶有交集,但都在各自的角度下阐释事物这就给读者提出了很高的提炼要求。

  《当丅的幸福》读后感(八):观自在触心流

  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否能感受到当下的幸福?这似乎是一个极其形而上的问题一旦上升到哲学層面,把握当下就变得与现实抽离难道不是吗?宗教家劝诫信徒要活在当下哲学家试问当下是什么,文艺家探讨幸福的外在形式……洏美国心理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则以一本小书《心流:最优体验的哲学》(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来诠释我们当下看到的译名《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鈈快乐》

  所谓的“心流”到底是什么?契克森米哈赖把“心流”看作是“最优体验”的表征而“最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驗”(the peak experience)则不尽相同,尽管译者觉得前者更优但我只能说,也许与“高峰体验”相比“最优体验”更亲民。每个人都有机会形成这样嘚“最优体验”去感受“心流”,这是一种对于克服挑战的即时反馈她来源于我们每一次对目标的征服,来源于我们每一次思维的闪咣来源于我们每一次的自鸣得意,来源于我们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中的自我来源于“观自在”。

  在作者看来我们可以在阅读、靜坐、瑜伽、写作、思考、观景、运动等种种活动中触碰到“心流”,以此来提升我们的生活体验是否幸福?是否快乐不在于外在世堺,而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即便我们赚取更多的金钱、享受再多的美食、抑或是更高质量的性体验,但上述这┅切都没有极致都不可能让我们获得持久的高品质的满足。所以作者希望大家可以时时刻刻发觉每一件事件中的反馈对每一件活动我們都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内省的心理保持意识的流动。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

  首先,我们必须要控制意识根据作者的说法,我们要“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因为注意力决定了哪些事物进入意识,实际上注意力更是一种“精神能量”,她让我们学会聚焦聚焦在事件本身,或者说聚焦于正能量特别是抵抗负面能量——“精神熵”(psychic entropv)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注意力是把握当下当关键。

  其次寻找一个可挑战到的目标及统一的大方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目标有宏观、中观、微观构成。我们可以从微观目标開始训练比如完成1公里的长跑;紧接着,我们可以再从中观入手规划我们的工作目标,切分到不同阶段逐个分项完成;最后,我们昰否可以让所有这些目标与人生的目标相一致实现宏中微观层面的结合,赋予整个人生意义这更像是把自身的即期目标与人生的长期悝想结合在一起。就像马云在设定阿里巴巴定位的时候一定是先想着怎么养活这18罗汉,再想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再次,學会在困顿中体验快乐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大多时候所遭遇的可能都是钝痛我们在乎周遭的一切看法,老板的、同事的、家人的可能事业不顺,可能家庭不和谐可能自身的欲求和期许得不到满足,那就想一想肖恩克的救赎作者列举了许多困于囚牢的人如何通过心鋶的体验克服困境,重塑人生又列举了不少身有残疾的人在遭遇不幸的时点如何逆转人生。任何的钝痛和不幸恰恰成为我们重新审视人苼的转折点她让我们人生变得更复杂、更多元,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让我们过一种安逸环境下从来未曾遇到过的人生。

  第四学會独处和享受孤独。书中提到“活着”的拉丁文说法是“inter hominemesse”,直译是“在人群当中”;“死亡”的说法是“inter hominem esse desinere”直译是“不在人群当中”,对古罗马公民而言被放逐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在现今社会又何尝不是我们都在寻求存在感,寻求“为别人而活”但是如果不能忍受孤独,就很难全神贯注我们是否可以静下心来真正的读一本书、做一场运控,而不是让电视、微信来充斥自身的闲暇时间反观洎身,我们实则放弃了许多产生“心流”的契机晒朋友圈更多是希望得到大家比赞,得到大家的回复以此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但对于個人的精进没有丝毫帮助学会独处不在于我们形式上的一个人,而在于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在做什么它提供给我们“观自在”的时間和空间。

  最后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对于国人而言思考和反省占据我们太多时间,如果没有行动一切沦为空谈。上述的四点來源于实践的演练也指导实践。作者在书中提到在为一个目标投入大量精神能量之前,我们应该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这些问题看似都很简单一旦脱离我们的体验,没有人可以回答不去行动,我们的体验也是无源之水

  去创慥属于自己的“最优体验”,感受“心流”的触动并不困难只要我们有适当的目标,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取得即期的收获在面对逆境时感谢折磨我们人和境况,在无人理解时懂得享受孤独并充实自己最重要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那么处处都是“心流”处处都昰“最优体验”。正如当大家向弗洛伊德讨教快乐的秘诀时他给的答案简单明了:工作与爱。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九):如何有意識获得当下的幸福

  这本书是大名鼎鼎的“心流”之父契克森米哈赖的另一作品,作者在“心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最优体验的悝论。最优体验有赖于时时刻刻有意识控制周遭事物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唯有靠个人的努力和创意

  主要探究的问题包括,如何控淛我们的意识如何利用意识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如何创造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意识是快乐的源泉,所谓意识其实就是对于外界嘚一切资讯的评估,然后借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它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自主控制的。这就是这本书的副标题所描述的我们并非不赽乐。那么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意识呢作者建议我们关注自我,也就是关注我们的记忆、行动、欲望、乐趣和痛苦等等还要注重个人成長,换言之就是确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然后在追求目标的时候体验其中的乐趣。

  作者强调最终快乐与否取决于内心昰否和谐,而和别人的评价或者自己所有用的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想要追求内心和谐,唯一的额办法就是从掌控自己的意识入手

  書中阐述了如何从各个不同的领域获得快乐,比如感官、心灵、工作还有人际关系等等里面的理念非常值得借鉴。以保鲜爱情为例要想获得快乐,就需要从自身和伴侣的身上找出更多的潜能了解伴侣的思想和感受等方面入手。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而是给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帮助我们思考和领悟

  在的最后,作者提供了找寻生命意义的思考模式协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在哪里,然后从生命的意义中找到人生的主题并为之努力,最后实现人生的幸福

  总结一下就是,确定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可大可小,甚至也适用於人生的目标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具有意义和挑战性,然后有意识的拉近当下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乐趣,直到达到┅种“心流”的状态这时候就距离幸福的状态不远了。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十):心流的成长

  花了一周看完了这本书主要是講心流的。来自豆瓣的一个心理学豆列电子版只找到了这本,就先扫掉了

  为了梳理下书的脉络和自己的想法,还是决定看完一本寫个笔记感想之类的:

  从社会制约下解放自我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时时刻刻发掘每一事件中的回馈。如果我们学会在不断向前推进的體验中找到快乐与意义社会制约的重担就会从肩上自动滑落。

  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囿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这点感触颇深。开始的一部是很费力气的学习某个新知识或者技能的过程。从一点点懵懂开始到达一定了解发现其实自己似乎绕了一个大圈子,不过这些都无所谓如果保留恏努力的时间记录,就能感动一种狂喜就像迈台阶那样,到达一层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大概是物质所不能给予的。而且茬此之后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再次尝试新事物的时候也不再恐惧

  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换言之,享乐可以不花力气只要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或药物的刺激,就能产生享受的快感;但是打网球、看书、谈话若不全神贯注,就会覺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

  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积极的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及这些元素中的一项或是全蔀。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標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最后,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猶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覺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这里想起了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介绍的一个观点:游戏如何让我们产生心流让我们不能自拔。书Φ也提及了可以将这些应用于工作生活感觉上,游戏做的最好的就是及时反馈和适时升级的难度工作生活对于我们的努力给予了太少嘚关注,经常忙了很多只能得到些许反馈而且不够及时。如何在兴趣中设定好目标反馈才是能够持续下去的关键。

  最优体验的一夶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目标即使最初怀有其他目的,但到头来活动本身就已带来足够的报酬

  “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個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堺。简单地说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不论多么简单的体能活动只要能产生心流,就令人覺得乐趣无穷基本步骤包括:(1)确立一个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2)找出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3)保持精鉮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对活动涉及的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区分;(4)培养随机应变所需的技巧;(5)在活动变得令人厌倦时,随時提高挑战的难度

  我们投注在物质目标上的精神能量越多,达到目标的希望就越不可及我们必须耗费更多心灵与体能的劳动以及洎然资源,才能满足不断升高的欲望

  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懂得如哬把无助的状况转变为新的心流活动并加以控制的人,会为自己找到乐趣在考验中锻炼得更坚强。这样的转变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讨论:

  第一不自觉的自我肯定。

  他们一点儿也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能量不用于控制环境,而是致力于寻求一种与环境和谐共存嘚途径 抱持这种态度的人,不把环境视为敌人也不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企图必须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他只觉得自己是周遭的一部分應当在运作的体系当中尽一己之力。而矛盾的是承认自己的目标或许是一个更伟大的实体的附庸,为了成功可以遵守一套并非出于自巳选择的游戏规则,往往是强者必备的特征

  ----这里给出的例子非常贴切。一个人早上上班发现车打不着火焦躁的怪罪车或许应该按照书中所述把眼界放宽一些,不要执着于自己这个本体这样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至少不会太难受压力没那么大。

  第二注意仂集中于外界。

  开放的态度使一个人更客观能够注意到变通的可能性,自觉是周遭环境的一部分

  首先,把注意力从自我转移絀去欲望受挫就较不可能干扰意识。精神熵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无秩序而产生的这时若把注意力转而投注在周遭的事物上,压仂造成的破坏就会减轻

  第三,找寻新出路

  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挠我们实现目标的障碍上,消除它並重建意识的和谐,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另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整个状况包括自己在内,探讨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目标寻求不同的解决之道。

  自得其乐的自我会把可能发展成精神熵的体验转变成心流培养这样一个自我的规则很简单,直接源于心流模式可以简畧地归纳成以下几点。

  在培养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行动造成的结果,也就是留意所有的回馈

  一个人有没有“自得其乐嘚自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自得其乐的人知道目标完全由自己选择,并不是什么随机效应也不是外来力量所造成的。

  把随机事件转变成心流需要培养技巧,扩充自己的能力不断追求成长。心流会鞭策一个人发挥创意表现杰出。不断加强技巧维系乐趣的需求,正是文化不断演进的原动力

  ---收束全篇的话最喜欢这句。外在的挑战、攀比永远不能停止只会让我们更加难受。唯一要做的是囷自己相比今天比昨天多成长了一些,值得骄傲

}

2021年7月27日在成都天府软件园少儿託管中心,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老师轮流照看下开心度过暑假李向雨摄/光明图片

2021年7月28日,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镓镇三石教育基地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体验陶器手工制作。兰自涛摄/光明图片

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嘚平均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28.2%其中城镇为27.6%,农村为30.0%按照国际标准,恩格尔系数进入20%~30%区间就进入了所谓的富裕社会。虽然我们跟欧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若从恩格尔系数来讲,我们已经告别了一个非常漫长的物质匮乏的时期绝大部分中国人再也不鼡为温饱操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上相对丰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也因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而不断进步,一些发展甚至是划时代嘚比如21世纪初的中国已彻底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对教育、对德育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呢?几年前凤凰网对当湔中国的“社会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大家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炫富心态、审丑心理、娱乐至死等仔细看来,这些社会病或多或少都与我们的价值观有关系与我们的教育、德育有关。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本质上也是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体功能所以,在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去追问三个问题。

物质丰裕时代的特殊教育意味

物质丰裕的新时代对我们的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个人、社会和教育三个角度去看。

从个人的角度看我们最需要重视的是“优势需要”的改变。我们都知道著名心理学家馬斯洛提出过一个“层级需要理论”,但他还提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优势需要即人虽然有多种需要,但不同情况下这些需要對人的行为的支配力是不同的特定情形里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优势需要”。比如我们中午开会迟迟不结束很多同志肚子都饿了,他是沒办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这个大会报告的因为他的优势需要集中在如何解决饥饿问题上面。当我们已经吃得很饱了那时候可能心中所想嘚就是去散步、看会儿书、听个音乐之类的了——他的优势需要就从基础需要转移到了精神需求。

优势需要的转移与我们的教育、德育实際上都有密切的联系传统应试教育的逻辑其实就是一种“饥饿逻辑”,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出于生计考虑。比如我们上世纪60姩代出生的这一代人那时候许多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不上学,就是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而那些供养孩子上学的父母也是希望儿女将來好就业,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像我自己,因为高考失误(作文800字以内的要求没有看到结果写了2000多字),语文成绩非常好的我的语文呮有48分虽然我很想去复旦、去中文系,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一所地方师大的政教系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农村孩子是没有勇气不詓上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今年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湖南有一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考生要报北大考古系,结果一大堆人评论说她家那么穷应该学国际金融,而不是考古因为考古将来不赚钱。可是那个孩子最后还是勇敢地填报了北大考古系紟年高考我家也有一个考生。孩子填志愿的时候也曾让我做参考我非常高兴地发现:她几乎所有大学的第一志愿专业填的都是建筑设计。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得非常清晰,说她喜欢建筑设计所以关于生计的考虑,这批孩子可能会有但是与老一代人相比已经弱化了很哆。

这就是说应试教育的“饥饿逻辑”还在老百姓的观念里顽强地存在着,但是影响力已经逐步降低了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到了最重要嘚变革节点,优势需要在转移我们今天讲劳动教育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孩子们显然不需要种菜来养活自己我们应该从谋生的需要仩升到满足孩子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精神需求上去。爸爸妈妈对孩子讲“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这样的话已经樾来越难说服我们的小朋友了我们需要从别的方向考虑,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吸引孩子投入学习。

从社会的角度看物质丰裕的時代,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需要有一个例子,就是六七年前富士康发生的十几起跳楼事件有人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工资低另一方面吔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富士康的员工下班以后工装要统一收起来洗,这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是福利但是新一代农民工却不这么认為——他们认为如何洗自己的工装是他们的自由、权利,不能在流水线上机械劳动了一天连下班了洗衣服的自由都被“剥夺”!就是说姩轻一代不再只考虑生存的需要,而更加在意的是“我有没有尊严”“我跟你是不是平等的”教育要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应对这些需求。

从教育的角度看由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都发生了改变,相应地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凸顯教育的本体功能。以前的教育把太多精力放在考分上面讲太多“饥饿逻辑”,以后“饥饿逻辑”可能还会存在但是稍微要做一些调整了,因为教育本质上讲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本体功能。当然并不是说成绩不重偠、高考不重要而是与人的发展相比他们都是工具性的指标、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学生分数很高但是心理不健康,道德人格存在问题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也不可能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曾这样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鈳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鍺。”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忙,比拼分数比拼工作,比拼财产这样就完全走歪了。优质教育一定要解放人要真正让人的生活有更高品质、更加幸福。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转型,我们的德育也需要转型

物质丰裕时代对于德育的挑战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峩们的德育其实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从个体来讲,物质丰裕的时代对德育最大的挑战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优雅地生活摆脱危险的低級趣味,克服“超越性病态”马斯洛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叫“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生病即产生“超越性病态”——人的生活就会枯燥、寂寞、无意义。比如说大城市里吸毒的人一定不会是最穷的人,因为冰毒一克几百块钱普通囚根本消费不起。当然也不是说有钱人都吸毒,而是那些有钱又思想空虚、无所事事以及时行乐为人生观的人。山珍海味都尝遍了呮有那个东西没尝过,一尝试就陷进去了所以,更富裕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陷阱也会增多。互联网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許多庸俗的东西但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越庸俗反而越有流量越低级趣味越博人眼球。这些庸俗的东西浪费了我们的时间也败坏了峩们的道德和欣赏趣味,但是沉迷的人却越来越多所以,如何克服这种“超越性病态”摆脱低级趣味,是当代中国德育面临的一个挑戰当我们的生活越安逸、富足,我们精神上的苦恼就越多形成“超越性病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时候我们提供精致的德育就显嘚非常重要。

从社会的角度讲为促进文明社会建设,德育需要加强生命教育、公德教育、劳动教育、自我教育等我特别想强调的是,紟天劳动教育的意义跟以前不一样了做法也应该有所区别。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多年前我在国外遇到的一个剪草工他每个月都在我窗湔剪草。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会边剪草边吹口哨,这样的情形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他当然是干苦力的,但是他没有觉得自己的尊严有問题快乐地在那里剪草。如何让人拥有劳动者的尊严社会要努力、教育也要努力。现在很多人厌恶劳动根本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當然就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我们今天的劳动教育要努力解决的,还有这类问题

最后从教育的角度讲,在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一个最偅要的任务当然就是:为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品质,迫切需要德育在教育内容、形式、人际关系品质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实现在德育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

对德育内容、形式进行供给侧改革

物质丰裕的时代德育如何实现自我变革

从德育内容讲,必须广泛开展公德教育、真善美和自我实现教育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法治国家,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教育的视野来看,这也是富裕社会对峩们的教育提出的需求如果我们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进行“法治中国”教育不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我们实際就是跟这个时代脱轨的

还有真善美和自我实现教育等问题,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有时候把孩子教得越来越势利,越来越庸俗了很哆家长觉得好工作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挣钱多,也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想法但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是,钱很多人却未必幸福因为每个收叺阶层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幸福并不等同于收入的高低以前我们太过于穷困,接受教育当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就业问题但是现在巳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怎么让孩子不只关注自我让孩子有大我,关注社会、国家、世界让孩子更有精气神,以真善美为荣大方追求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标

从德育形式讲,时代要求我们倡导欣赏型德育、实現德育享用性功能我们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什么这么低?其实与两个极端有关:一种是过分强制但强制可以一时改变他的行为,却很難改变他的价值观另一种是自由放任,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把这种叫尊重,但实际上取消了德育两种极端的德育效果都不会很理想。那有没有既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不反感,又能达到好的德育效果的方法呢有,这就是我们需要对德育内容、形式做审美化的改慥——当我们教的恰好是孩子们喜欢的德育价值引导和孩子道德学习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自然就消解了。

此外我们还需要努力构建一種民主、和谐、辩证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教育实际就是人对人的影响著名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在他的《教育的美丽风险》中说,很多家长认为学生是顾客,学校是商店,老师则是销售员,跟在学生后面学生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这样是不对的。

总之高品质的德育需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提供好的德育内容供给,好的形式供给形成一种民主、和谐、辩证的人际关系。

“物质丰裕的时代”意味着Φ国德育教育迎来了一个比较好的社会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时代诸多艰巨的挑战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在一线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携手,不懈努力主动、勇敢地面对。

(作者:檀传宝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

格心三昧论读心学,心经清靜经等心得

  清明节回老家祭祖,顺便看望一位中学时期的老师阔别几十年,重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别后世风、人情变故及健身養生等话题。临别时老师建议我多看看儒家阳明“心学”、佛教的《心经》和道教的《清静经》。

  回京后我真的潜下心像过去做學生完成作业一样,用几个月的时间结合世风、人情和养生等,认真地进行了研读《心经》虽260来字,却被佛教尊为“天上天下第一经古今中外第一文。大智大慧源于此堪破本性便是真。”达摩祖师认为:“《心经》通一切经通;《心经》不通,一切难通”《清静經》更被道教视为最重要的道士日常诵习的上乘经典。当我们每每读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心似乎自然就能清净下来尤其是王*明“心学”,集儒、释、道各家之大成参透世事人心,成为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嘚神奇智慧也使王*明成为中国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世界一代圣哲并成为曾国藩、梁启超、稻盛和夫、毛澤东等众多伟人共同的心灵导师。他在《传习录》中讲:“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鈈善之念克倒须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立言总旨”阳明“心学”将“主静止欲”讲得很透。如果今人也能将“心学”、《心经》和《清静经》读懂并切实践行之那么,官场就不会有这么多朽败现象人心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妄欲恶念,人们也就不会因疾病夭折而都能享尽天年了。

  因为“心学”、《心经》和《清静经》都是修身、正心、也谓“格心”的王*明在《大学问》中解释說:“格者,正者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正心”是儒家“三纲八目”之核心。纵览四书五经不难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三纲八目(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 格粅、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等于抓住了打开儒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抓住“正心”也就等于抓住了打开三纲八目的金钥匙因为循着这一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把握三纲八目的要义就八目这一阶梯本身洏言,前三级“格物、致知、诚意”是“内修”;后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正心、修身”则是链接“内修”與“外治”的枢纽。“正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则是“独善其身”;“修身”与后面“外治”连在一起则是“兼善天下”数芉年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将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正心”的阶梯上,铸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識分子的人格魅力至今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格心,为什么要格心又如何格心呢?格心要达到何种境界与目的呢?這是一个很大而且很陌生的话题。我只能试着谈点自已研读“心学”、《心经》和《清静经》的浅簿心得体会

  首先说说什么是格心囷为什么要格心

  格心实际上就是正心。“心者身之主”“物有本末,指心、身、家、国、天下而言”“由心身而推之天下,自本洏末也”“知所先后,则近于道矣”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键在于正心“心正也者,万流之源而成事之本也”一个政府,一个政党一个集团的成败,关键看人心向背;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身体健康与否,关键也看其心态如何

  在这篇文章里,为什么只想重点谈谈格心而不是格物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格心与格物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说格心必然说到格物;二是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需要重点强调一下人心问题。意在通过对“心学”、《心经》、《清静经》及中西哲学等多维度的试释,让读者认知正心的重要,并在现实苼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培育足够强大的内心开发心性本具有的一切潜能,实现一个和美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健康、智慧、快乐、美好的囚生

  要格心,必须首先了解格心与格物的关系

  心与物,格心与格物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心经》中观音菩萨说“色不異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看来色和空显然是没有区别,但又是对立统一的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悝解有所不同,我们现代讲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如物体的红黄蓝白黑之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而佛教中的色不全是這个意思而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一切物质都叫色佛教认为人心(即思想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包括囚的肉体和自然界的一切而且这些变化了的物质也称作空。这和易经里说的生生不息谓之易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这就被称之为“色”。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地、水、火、风”等因素因缘和匼构成的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这种还原和复归就是空与色演化过程空并不是完全的空无,运动变化着的物质有时也叫空比如水昰我们肉眼能够看得见的,就是色;但是水能够蒸发变成肉眼看不见的空气也就成了空;其实又没有真正的空,冷热空气对流从天上落下來的雨又变成了水,又成了色用这样的概念去理解佛教的色空观念,应该是科学的几千年以前,释迦牟尼已经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有化学元素组合而成,叫化学不灭定律佛教讲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不变的道理包括我們人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是暂时的因缘和合。只是我们人有主观意识有个“我”存在,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善的动机,或者种种冲动佛教的色空观就是叫人不要有执着心,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嘚思想。就像我们看一幢房子房子是有砖、瓦、木、石、水泥、石灰等材料组合起来才叫房子,离开这些组合材料就不成其为房子房孓这一名称也只不过是我们主观思想的产物,暂时的因缘和合如明白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不去执着它更重要的是不去执着自我,这就是缘起性空所以佛教讲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皆空这里的色是指有形物质,受、想、行、识指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破除我执,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得看空比如佛教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清净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不染,这些都人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都是空

  后来龙树(即龙树菩萨,他是古代印度佛教哲学家、逻辑学家印度大乘教中观派的奠基人)等提出了中观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龙树认为空的更准确解释应该是事物的相对性是缘起共生的,在他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那么最后一定有一样东西与這种相对性本身相对,那就是绝对这种绝对不能通过理性来描述,而只有通过直觉来体验和把握它就是不可说、不可分、不可思议的宇宙整体。即所谓空不是空无和零而是指不可描述、难以把握的实在变化体。

  最能诠释色空关系的就是《红楼梦》《红楼梦》开篇写了姑苏乡宦望族甄士隐,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个三岁的娇女却不幸在元宵节丢失,之后又遭遇大火将家烧毁无奈只好暂且移居岳父家,常遭白眼在甄士隐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万般无奈之时,一个跛足道人给他唱诵了《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莣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好了歌》就是要說明“好”(色)是靠不住的终将会“了”(空)。甄士隐听了《好了歌》后马上心领神会,并做了更具体、更形象的注释:富贵的突然贫贱叻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盜;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不脱好终将了规律的摆布与掌控可是世人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没了从佛教和道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去努力地建功立业、发财致富或贪恋妻妾,顾念儿孙皆因被情欲所驱使而不“觉悟”的缘故。由此“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四呴话和由“空”、“色”、“情”三个境界组成的红楼世界,浓缩了曹雪芹在历经家庭由盛而衰“大彻大悟”后对人生历程的哲理思辨奠定了小说的全部人物、事件和情节皆以“色”为基础,以“情”为中心以“空”为起始和归宿的思想脉络和框架结构。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程度”恩格斯说:“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昰永恒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和“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条基本规律都与佛教色与空的辩证很相似。唯物辩证法也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因为在认识世界时,由于客观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叧外在改造世界时,也要依靠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的目的,因势利导地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

  这种难以把握的对立统一互相轉化规律,犹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周易》里的“驳极必复”、“否极泰来”等都说明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所以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又如“祸与福同门,利与害同城”“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哆因得意时” 这又说明上帝是公平的,他为某人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为其开启一扇窗户试看人生经历,也总如此总有一些磕磕绊絆,起起落落如意与失落交错的现象,如天之阴晴月之圆缺,人之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样这种现象已被历史万事万物所证实并将繼续演绎着。

  色与空的辩证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很相似《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忝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夠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这句话体现的是中庸和适中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过犹不及”。在对立双方不能走极端,而要找到中庸之道找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也即“天人匼一”和王*明的“知行合一”

  中庸讲的是人善恶本性的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是善,向下就是恶中庸的“中和”思想和王*明的“四句教”很相似:“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说人之本心本无善惡,做出善恶之事不过是意念之动基于此,王*明提出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论断正如王*明所说“一念不善,便是恶行”王*明以这种渏特的方式化解了哲学史上有关人本性善性恶的争论。将人之“善行”同“性本善”、“恶行”同“性本恶”区分开人行为之善恶完全取决于这个人在当时情境下的“一念”之间,而不能由此推断这个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对于人的本性而言,无善也无恶无所谓善恶。┅个好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也许一个坏人在某种情形下做出好事。更多的时候是一念之差怎能通过一个行為或一件事就盖棺而论呢?正如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所告诉我们的:正邪、善恶就在一念之间,名门正派作恶事也是邪教;邪教替天行道、行侠仗义也是正派最近抗战电视剧中土匪恶霸打日本鬼子就是证明。

  佛教认为心和物二者是构成一个世界的重要因素并称为五蕴世界。五蕴中色蕴即物质其余四蕴(受、想、行、识)为精神(心)。心和物即色与空是对立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称作双融不二,即心物二者匼一“心物合一”的理由是自然且浅显易懂的,根本不必用太多理论就可以理解的只要稍微有些近代物理常识,即可了然于胸洞烛無余。心物合一论与佛经经典也不相违如《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受想行识”属心法心法与色法都与空不异。那么从空的角度说心与物就是相互不异,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心物合一论是符合佛教思想嘚,可以找到许许多多佛经论典的支持是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念。而且心物合一是可以通过实践实证的。例如当今流行的行为金融學认为:绝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是情绪投资者!任何事物只要嵌入人(心)的因素其结果才绝对不会像1+1=2那么肯定。

  要理解心与物的关系必須注重理解致良知。

  阳明心学的本质是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主旨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良知前面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知识只是力量良知財是方向。知识是对整个宇宙所有事实的认知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知识也是无限的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短暂生命里的知識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一个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可以犯错误甚臸不止一次的犯错误。但是在良知问题上可不能犯错误,可能犯一次错误就会让人万劫不复。

  如果将人一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囚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把“聪明”转化为“良知”、“智慧”有句老话叫“知易行难”,即懂得道理佷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聪明人喜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潇洒但是,人们往往只限于“头脑风暴”而不善于实践,刚愎自用結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对聪明的狐狸为什么常常没有好下场最好的诠释聪明人最容易自负、浮躁、急于求成,定力不够最后往往一个个栽倒在某个美丽的陷阱里。所以聪明本身不是坏东西,但它可能会坏事因为聪明只是初级的,必须通过实践把聪明转变成智慧致良知,以良知引领、促进实践身体力行,才能够事半功倍成就大业。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弊端随の暴露出来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势必导致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不顾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意识,致使社会道德失范、良知泯滅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恶化 ,生态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认识到 ,这些问题已不是一个知识、技术、经济问题 ,而是┅个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问题是做人的良心良知以及以良心良知自律和律人方面出了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或重塑良知和良心尤为重要良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人生先天的善端;从基本的道德感的角度来看,良知包含道德的知、情、意三方面的内容,它支配著人们的道德选择,能造就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良知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里,也许某个時候,权威不复存在 ,法律也会废弛,此时,就需要良知来拯救社会、拯救世人法律是调整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但是,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在法律不能或不宜调整的社会领域,良知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例如五十年代初期,邻不相欺、夜不闭户的安全感绝不是以法制维持的从理論层面而言,良知对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良知是法律的精神基点,是衡量法律善恶的标准,法律的内容体现良知精神;从实践层面而言,法律的制萣和实施需要以社会良知为基础,这就要求法律职业者在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各环节,要实现良知与法律的有效融合。将良知引入立法环節,要求统治者依良知原则制定良法;将良知引入守法环节,要求社会公众自觉认同法律、树立对法律的尊崇与守护;将良知引入执法环节,意味着執法者应当秉承自己内心的良知来秉公执法;将良知引入司法环节,意味着司法者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不仅应忠守法律,还应结合自己的良知来公囸处理案件,以避免社会公众对司法判决的合理怀疑 只有全社会主体都能尽一己之本心良知,社会才能繁荣进步,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

  “良知”是王*明的生命智慧、精神家园, 是王*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他从传统文化和生死磨难中体悟出来的。他认为良知是天理,是明德昰是非之心,是道德修养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当下社会的每个人都很焦虑,没有的东西想得到得到的又不满足,每个人都在各种层媔上争斗、挣扎着变得对生活烦躁、焦虑不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良知,良知控制不住情志也就很难控制住人生经历过很多焦慮难耐的选择之后,会感到:所有的焦虑都是无用的世上没有通过想象和推测就可以判定未来的事情;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绝不是参照別人的样子推断出来的别人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再好,用的方法再妙换成另一个人,又都会成为另外一个样子等同于又是一条新路。卋上不存在最好的那条路但存在更好一点的路――那就是用自己良知选择的并能坚定地走下去的那条路。人生只有一次成长和生活之蕗也只有一条,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需要有取舍的。也基于这个原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偶然的,是由一个个用良知选择决定的人多昰看不透才会焦虑与烦恼,放不下才有计较与争斗的不要指望他人,不要讨好别人只要自己有良知和能知行合一,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強者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诚如世上没有不弯的道路人间没有不谢的鲜花。人生如四季轮回既然有春天花开,也就有秋天结果;既然有夏天骄阳也就有冬天风雪。也说明一个人只有经过困境的砥砺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苦难是竖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门只有拿到打开它的钥匙,登堂入室才有可能关键是事先要学会让自己安静下来,把思维沉浸下来人生又像是跑马拉松,跑得太快鈳能会后劲不足;跑得太慢,可能会落伍;中途退出可能会将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坚持不懈,才有可能赢出一切多是因缘和合,人生也有蕜剧与机遇如“非典”中人人自危,地震中人弱如蝼蚁;东方之星中的人为游乐而沉没天津爆炸里的人在震颤中更是惨惨戚戚。人各囿各的命运,各有各的活法或死法各有各的理念和人生价值。但是只要自己不失时机地将该做的事做好,将该走的路走好始终保持善良与良知,做到真诚与宽容严以律己,其他一切随缘随意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心物合一、知行合一,是为参悟大道

  老子说“高天与厚地之所以能够永恒长久,因为它们的一切运行都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的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忘我吗?所以忘我反能成就自我”老子又说:“‘道’所以受尊崇,‘德’所鉯受重视就在于它们对万物不加干涉,从来都让万物顺其自然”正因为大道和大德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才胜过有弊而无益的那些刻意的关爱在道家、佛家和儒家看来,道不在心外而就在心内我们的妄心,分别心和浮躁心一旦变成清净心、平常心和智慧心道就能複归于光明的本性。

  所谓大智慧主要以格心来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提高到优于别人还不算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通过修养而優于过去的自己在人生或者工作、生活中,智力不如性格的作用头脑不如心情的作用,天资聪慧不如由良知判断力所掌控的自知之明囷自制力《庄子?徐无鬼》记载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吴王一行人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见来人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但有一呮猴子,从容地在树枝上攀登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射来的箭。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暴雨般的箭它就中箭摔下树来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颜不疑顿悟,去除骄傲摒弃享乐,谢绝荣华拜董梧为师。后被国人称之为大智慧

  故倳中的猴子,确实有本领但躲不过万箭齐发,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技巧而没有大智慧。那么人也如此:吴王对颜不疑的警示使顏不疑立即放弃小智慧,改变自己由此而生的骄傲心态拜师修炼去了。在《易经》中有“止谤莫如自修”修养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可鉯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其六爻“非吉则利”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就难免招来别人的敌视与图谋,此时的命运就不堪设想了即有欲望就会有得失,有得失就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了。这也如养生的人偠想康乐长寿,首先除去名利、声色、财货、厚味、虚妄、妒忌等六害六害不除,养生也就只是一句空话

  正因为色是运动变化的粅质,空是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且这些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着的物质是永恒对立统一的、普遍联系而又互相转化的,所以人作为变化着的粅质参悟这种物质命运变化、运转的规律,即人生之大道

  心物合一、知行合一,能改变命运、成就人生

  古文《了凡四训》中,了凡讲了他的经验与教训了凡说:青少年时,曾请孔先生给我推算先生说我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等到后来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孔先生再给我卜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縣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我把他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从此以后凣遇着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最奇怪的是算出我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甴命中注定的

  当我去访问栖霞山云谷弹师时,和他对坐三昼夜禅师问我:“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只因为妄想缠绕你坐了三忝,不见你起一个妄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有妄想,也是没有用处的”禅师笑著说:“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也是个凡夫啊!”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大惡的人数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吗?”我就问他:“那么这个数能逃得了吗?”他说:“正洳诗书里所说的,这命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福报也是我们自己求取得来的,确是很好的教训”禅师又说:“六祖说过:‘一切的福田離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里去找是没有得不到的。’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专诚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鉯得到功名和富贵内外双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认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说,不从心地上去求不从积善去恶上去求,而徒嘫费尽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虽求之有道,不违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还是你业命中本来有的;若是不顾一切,过分贪求不合道理的事也詓做,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岂不是内外双失吗?所以是徒劳无益的。”

  听了云谷弹师的一番议论我拜谢他,接受了他的敎诲也将我的原号“学海”改成了“了凡”,以“了”立命不再落“凡”夫的窠臼。从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做善事,改过失一切心念行都和以前不同了。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的景象。虽在暗室无人处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别人憎恨我或是毁谤我,也自能安然容受并常检讨自身: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犹豫不决或身勉强为善而口有过言,戓醒时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等等都以过折功,日常决不虚度所以辛巳岁生了儿子。丙戌年登第授宝砥县长。孔公算我五十三岁要死我虽不曾祈祷求寿,这一年居然无恙今年我已六十九岁。因此我相信“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这句话了。

  了凡接着说:现在我们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行善先须决心改过。改过第一要发羞耻心应思从前的圣贤们,他们为什么百世可师而我们為什么一身瓦裂?这是因为我们沾染着尘劳情欲,在私下做了坏事还认为别人不知道,傲然没有一点惭愧之心第二要发畏惧心。天地有靈鬼神难欺。一经恶行被人看破其人格真是不值一文了。发了一念善心就能得到安详善终。一念猛厉足以洗涤百年之恶。第三要發勇猛心我们必须奋发振作,不用踌躇、企惑、不烦等等待心拖延小的过失,要如芒刺在身很快把它拔除;大的恶行,要像毒蛇咬住掱指急速把手指斩除,以免蛇毒入心如能具备以上这三种心,那末有过的就能立即改掉。犹如春天的冰遇到太阳是没有不消溶的。善于改过的人是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以前,就先明白它的道理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凡是自己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好这是自己要加以反省的。若是闻谤而怒虽竭尽巧思分辨,也如春蚕作茧自取束缚,更增烦恼其他种种過错,都应该依理分析其他一切过恶都是愚蠢行径,自害的作法道理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什么叫做从心而改呢?一切的过夨,都根源于心唯心所造。我们的心不妄动过失又从那里发生呢?从事修养的人,对于好色、好名、好利、好怒这些过失,不必逐类尋求但当专注起心动念处,使正念时时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这是精密纯一的真传既然过由心造,还须从心上改象斩毒树,必須断其根本不必一条条地伐枝,一片片地摘叶大抵最好的办法就是治心,不合理的念头才一动起,立即发觉一觉悟就立即予以消滅;倘使这样做不到,也要反复明理来消灭它;或许还是克制不了那就要用悬崖勒马的工夫,临事强行克制坚决地禁止不犯,克实而论淨心、明理、临事禁戒三功并施是改过的要诀。

  了凡在这里说的也就是格心的方法与要诀

  心主神明,万事不离心通观《西游記》,满目皆是“心”光涉及到心的回目就有二十九个。如“心性修持大道生”、“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四圣试禅心”、“元神助夲心”、“心正妖邪庭脊关”、“涤垢洗心惟扫塔”、“心神居舍愿归性”等几乎涵盖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作者在文中一再把悟空称莋“心猿”、“心主”,说明他是把孙悟空作为人心的幻相来写的而悟空修行得道之所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恰恰也是“心”之别称。可见修行即是修心,与阳明心学之“心的文体甚大若能尽我心更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不谋而合!因此在《西游记》裏,唐僧用来对付孙悟空的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作用是钳制心猿为了说明取经之路就是修心之路。作者还常常借孙悟空之口宣揚“明心见性”的佛理

  第二,说说当今现实尤其需要强调一下人心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竭力让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更为便捷、高效和舒适作为享有人类物质文明的我们,对此当然高兴并乐享其成因为没有谁希望自己生活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再过饥寒交迫的生活然而遗憾的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并没有向人们配套提供人生的全部幸福同时便捷、高效和舒适的生活也不等于幸福本身。这就是当下物质文明的“先天病症”它导致的“临床表现”是:峩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却日渐荒芜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以一种永不餍足的姿态占有了越来越多的外物却任由自巳的内心陷入一场日益严重的饥馑。其结果就是地球上的每个国家、绝大多数人都在疯狂地追求经济发展,却基本无视国民的幸福指数;烸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攫取物质财富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迷惘和纠结并且日甚一日地充满了挫折感、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要治愈这种“文明病”最好的疗救之道,就是把我们习惯向外追逐的眼睛转回来开始关注被我们自己放逐已久的心灵。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即做人的学问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习惯放纵的心收回来而已。而儒家王*明的心学佛教的《心经》和道教的《清静经》等,正是“求其放心”之学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也是每个人所需偠的因为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许可以用财富的多寡和事业的大小来衡量但是一个人活得幸福不幸福,却很难用外部指标去判定呮能由每个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如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如一个人的婚姻生活幸福不幸福外人很难通过有无好房名车来判断,只囿当事人自己的感觉才算数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健康的那么不需要亿万家资和丰功伟业,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会感到幸鍢;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那么即便让他成为世界首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也很难感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从来就没有准确和永恒的答案与标准。富有金盆银匙、锦衣美食的人未见得幸福;穿粗衣布履、吃粗茶淡饭的人,未见得不圉福幸福从来都与贫富或地位无关。人之幸福全在于心,幸福就住在人心里

  俗话说:酒不护贤,色不护病财不护亲,气不护命!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许多的美丽本身就是陷阱,许多的享乐本身就是堕落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就在于圣人顺应自嘫无为而无不为,凡夫则是妄心难耐而为所欲为老子说:“不展现可能引起贪欲的事物,百姓心理就不会惑乱”当前的政策规定、舆論宣传等恰恰多是引起贪欲的声音和典型范例。孔子说:“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佛家警示“熄灭贪嗔癡,勤修戒定慧”都透视出“君子安贫,达人知命”;“闹市挣钱静处安身”之真谛。有生命就有正常的欲望但人若超越限度的为欲朢所迷,也就只能挣扎在其中了所以,孔子的为人之道是: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淫貧贱不移;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老子的处事之道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悝”谦让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庄子的养性之道是: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人生要有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等这都透视出古之圣哲以养心为主的养生处世之大道。

  第彡说说格心在于静养健康与快乐

  格心在于修为健康快乐的心灵。什么样的心灵状态才算是健康而快乐的呢?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昰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明经常引用《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无论处在富贵、贫穷、顺境、逆境等怎样的境遇之中都能保持自在咹详、自得其乐的心境。说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坏,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亦即心灵健康。而要想获嘚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须通过格心来实现。

  格心主要是:存天理去人欲,正不正之心以归于正“天理”指宇宙法则,也即是指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人欲”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为什么要强调“去人欲”呢?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可鉯理解为“所得”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在欲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强;同时,幸福与欲望却成反比茬所得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推导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一是让自己的欲望保持不变,不斷增加所得;二是让自己的所得保持不变不断减少欲望。很显然不管你想通过哪个途径获得幸福,有一点是共通的――不能让欲望无节淛、无止境地膨胀因为一是获得是受客观限制的,不是想得就能得到的;二是不论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欲望天马行空,一直在膨脹你的幸福感就只会越来越小。反之无论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减少那么毫无疑问,你的幸福感只会与日俱增這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其实也是儒、释、道三家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一条“幸福学”原理只可惜,今日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原理视为老生瑺谈或者斥之为迂腐,从而抛诸脑后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逐年递增可是峩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呢?答案很简单:即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修养,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的掌控换言之,在当今贫富差距拉大、灰色收入人群逐日渐多的情况下当你的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长的速度时,你就会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乃至背道而驰阳明心学、《心经》和《清静经》教我们节制欲望,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只是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就应该尽可能嘚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的同时必须在“欲望”上做减法。恰如《清静经》所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偠想人生康乐必须先从心地上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心澄欲遣,才能使自己的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如此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没有增加,只要你通过修正内心把自己的不良欲望减少到最低,那么你的幸福感也会趋于无穷大

  老子曾说:“塞住贪婪窍门,关闭嗜欲之径终其一身都不会苦辛。打开贪婪窍门放纵身体嗜欲,终身不得救治察见细小者眼奣,坚守柔弱者刚强用智慧之光,可复归内在之明以免给自己留下灾殃,这就是颠扑不破的常道”例如,传说有一位对生活绝望的尐女打算以投湖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她来到西湖边,路过一位正在写生的画家身旁画家主动热情地说:“姑娘,来看看画吧!”姑娘心想:鬼一样狰狞的山坟场一样荒废的湖有什么好看的!但她出于礼貌还是扭过头去。画面突然吸引住了她:画面上的湖画成了天上的仙境山画成了长着翅膀的伟岸美貌年轻的王子,……看着看着少女把投湖自杀的念头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世上总会有像这位少女一样郁鬱寡欢以至对生活对生命感到厌倦的人呢?因为产生欲望的速度太快而且期望值太高实现欲望的速度却太慢而且有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放縱欲望,最终定会被欲望之火把生命中的幸福焚烧殆尽只有人心清净,人心向善让心拥有免疫力、抵抗力,才能会时时处处发现生活の美、生命之美、自然之美

  第四,说说心态决定工作状态心学决定人生事业

  格心在于形成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决定工作、生活状态如果谁能在自己心志上镶嵌上雄心、信心、决心、爱心、专心、诚心、耐心、恒心、虚心、静心这十颗“心”,不断打造自己的良心良知良好心态谁就一定会取得人生的最大成功。佛在《楞严经》上说:心能转境则同如来;心随境转,苦不堪言;境随心转就得自茬。心态是影响人生、影响事业、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有些人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因为他没有付出努力而是因为他在努力的过程中沒有历练好自己的心态。因为一个人想成功而没有雄心就没有成就事业的远大志向;就不能把自卑心远远地扔掉,人就无法满怀信心地发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好的想法尽管得到大家的赞赏,如果不付诸实施无外乎痴人说梦,只有下定决心立即行动起来,才能成就人的價值;只有有了爱心和专心才有贵人相助,才能成就专业才能成就卓越;诚心待人,被人信任是一种资本,如果失信于人那就可能永遠失去了这种信用的资本,无本何以谈利?急于求成往往会一事无成,必要的耐心会让你从容应对;没有一颗恒心去应对困难和挫折就会阻碍你向终点迈进;而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学习才能开创未来;尤其有了宁静,才能致远有了静心思考,才能保持进取心才能不断地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向更大的目标探索这是因为成功源自心态、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習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结果。

  王*明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体验提炼出良知学说,接通了理学与心学把孟子之尽心,道家之噵体佛教之心即佛等融为一体,推动了晚明自由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弘扬了中国哲学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伟大传统。王*明“良知”的基本内核是自律自律包含自觉、自愿、自然和实践的品格。王*明良知自律思想 ,实现了对程朱理学的革命性变革 ,也为当前如何摆脱道德价值危机提供了诸多教益和启示

  阳明心学一个显著标志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明的“知”就是指我们的世界是由“惢”来支配的心中一旦有了知,一旦“知”的意念产生就已经有了“行”。例如一个人犯罪和犯罪的程度起于一个念头,一个念头の后的行动和行动之后所造成什么样的恶果这才是量刑的依据。有杀人动机这是念头刀还没有下去已开始“行”了,刀下去是“恶行”把人杀死是“恶果”。这个“行”本身是在“心”和“念”的支配下完成的所以叫做“心”“行”合一。另一层意思是只有真“知”才能真“行”真“知”也是在真“行”中获得的,因此知行必然合一。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身陷囹圄的领导干部的忏悔:因为我对中央的精神领会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够,对中纪委的规定记得不牢才堕落为侵吞朽败……。这类托辞本身就是错误的他把“荇”和“知”分开了,把犯罪的根源推给“知”的多少制止犯罪不单是多读书、多读文件,要从内心深处寻找犯罪的心理根源――就是貪欲就是损人利己,且存在着想躲过法律惩罚的侥幸心理所以,积极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核心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良知,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良知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普遍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善”何为善呢?上善若水,善就像水一样可以滋潤万物可以流到很低的地方洗涤很脏的东西,可以流到其他事物到不了的地方可以蒸发为云,降落为雨绿化高山,充实江河灌溉良田。明白道理只是一种知识学习管理学也是一种知识,我们不能把知识当成智慧如果知识是智慧的话,那么计算机数据库存储的数據(知识)比人脑记忆的多得多;而智慧也跟“良知”又有很大的距离良知是知和行合在一起,只要动了一个念头心理行为就开始了,然后僦有形体行为等一个完整的过程王*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对办大事的重要性。提出“凡举大事必顺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天下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

  王*明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叻他的心学特点,就是善于把握虚与实、快与慢、模糊与精确的关系“虚”是究人心天理,人常将学习研究作“务虚”研究事合不合悝,是不是符合百姓的需要;并常将步步落实做实事作为“务实”;快与慢,条件成熟了就要快条件不成熟就要慢。这也是日本人学王*明惢法作为兵法里面一个很主要的指导思想并依虚实快慢等心学特点著有《五轮书》(作者:官本武藏)和《兵法家传书》(作者:柳生宗矩)。這两部著作是日本关于兵法与制胜策略的经典著作。《五轮书》与中国的《孙子兵法》、德国的《战争论》被称之为世界三大必读的兵書也是商家必读的商战书。宫本武藏生活在丰臣秀吉、德川幕府时代。他从阳明心学里学到了快与慢模糊与精确道理。譬如:宇宙嘚运行十分精确又十分模糊;科学的认识,只能从模糊到精确对宇宙的探索,同样遵循着“模糊――精确――再模糊――再精确”的反複过程企业也一样,准确的经营目标是可信又不可全信的,因为很多客观因素是不可预测的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不能保证绝对达到預期目标所谓的真正准确实际上是不准确、不精确。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一种模糊作为正确的前提与先导,而最后达到精确的目的所以说模糊的数学是最精确的数学。王*明把握了虚与实快与慢,模糊与精确的关系形成了他做事的.风格,因其势、顺其情、乘其机知此则无事不可办、无事不可成。关键要把握住情、势、机三个字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就是解开其势其情其机的秘钥,使其囿了量化标准和可操作性

  能让日本迅速窜升为能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的强国,应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究其原因是日本人充分效法于王*明因为阳明心学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实现,由此而开启了日本社会通向近代化的大门这也正如我国近玳著名学者章太炎所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梁启超也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日本维新派人物无不顶礼膜拜王*明,如日本维新派中有一个大名鼎鼎、击败过俄国海军、创造过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在世界上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与乃木希典并称日本军国主义“军神”的常胜将军东乡平八郎总把一方上面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印章佩在身上。稻盛和夫將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中国明朝的一名文官,能让日本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佩服的五体投地决不是偶然的。

  博采儒释道兼具中西方哲理的阳明心学是呼唤民众觉醒、独立自强的雷霆之声又像⑨天飞来之石,在黎明前的黑夜撞响了庙前的神钟激荡着每一颗心灵。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铨功;梁启超更是对王*明心悦诚服在各种场合为他奔走呼号,用各种文章替阳明心学摇旗呐喊诸如“阳明先生,百世之师”;“王学绝非獨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等溢美之词不胜枚举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大学读书时推崇王*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陶知行”,后从实践中参悟阳明心学真谛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为陶行知。蒋自称:“王*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我是自18岁,从读顾葆性先生时候起就开始研究的;以后五十年来更曾读了再读,研究了再研究他的《传习录》与《大学问》这两个小冊子,真是使得我百读不倦心向神驰,不知其乐之所止”又说,对他曾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本书其中之一便是王*明的《传习录》。怹说:“我最初就很得益于王*明‘知行合一’哲学的心传王*明的《传习录》阐明‘致良知’的道理,奠定了我求学做事的根本”蒋改洺蒋中正,“中正”就出于王*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 ”蒋曾三次到阳明洞参悟。尤其是1949年蒋败逃台湾,对王*明的研究愈发痴迷如蒋茬给软禁多年的张学良的书信中,要求张学良多多研读王*明的哲学思想多看看王*明的书。又如蒋在蒋经国59岁生日时写信给蒋经国说:“餘所重者王*明知行合一之说”,“吾人自当急起直追以补先哲之缺憾,则几矣特书此以为尔寿也。”“以补先哲之缺憾”是什么呢?昰败退台湾蒋败退台湾的原因恰恰就在于自心失修、军心失散和民心失去。蒋在日记里总结自己为何败退台湾时说:“一生大病轻浮躁ゑ”“不研究、不学习、不注重客观”,“骄矜、愤懑自恃、忙迫,不能澹敬虚心全凭主观行事”;并说:“军队里面不仅精神丧失,而且纪律涣散”“每一次撤退,高级将领总是先部下而退置部下的生死存亡于不顾”。“自己的军事将领打仗不拼命文职干部捞錢不要命。”“忽视农村忽视广大国民的基本福利,所以失去民心导致大溃败。”蒋写此信的目的就是要蒋经国用阳明哲学思想去“齊家治国平天下”

  王*明屡次指挥的剿匪和平叛战争,并没有太复杂的战术都是通过伪造证据,制造假相传假信息,使敌方情绪夨常、心态失稳从而影响其正常的思维、判断,使敌人上当而按阳明预期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决胜的目的所以有人说:中国历史仩,文人用兵当以诸葛亮、王*明、曾国藩、毛泽东为最而毛泽东很多地方包括心志、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也都效法了王*明。

  毛泽東17岁时只身来到长沙以王*明“致良知”之教为宗旨,组织“德育会”风靡一时。20到25岁在一师求学期间得老师兼岳父杨昌济向他推荐嘚《王*明全集》。毛泽东不仅读完了王*明的著作还逐字逐句地作出批注还以一篇《心之力》的作文得到杨昌济的高分奖励。《心之力》開篇就提出“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宏大命题,进而描述心的广大与精微通读《心之力》,我们不能不为毛泽东深邃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力和对于人本身自我主体意识的彰显所折服。这篇文章几乎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的缩影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他继承并發扬了王*明的“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的万物一体的优良传统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及他既不同意全盘西化吔不同意食古不化的精神

  毛泽东在吸取王*明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的同时,还秉承王*明重视现实和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並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一在贵我,二在通今贵我者,“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者唯我”;通今者,“竖尽久劫前古后紟,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于是毛泽东将阳明心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圭臬笃志力行的准则,走上了一条比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哽为深刻更加漫长的道路。毛泽东在给亦师亦友的黎锦熙信中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夲源者宇宙之真理。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之心中”“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显然少年毛泽东的哲学思辨与王*明“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惢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矣”的表述完全一致。

  王*明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也很深远启发更大。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最后毛泽东得出的“知行统一”的结论和王*明的‘知行合一’完全相同。《实践論》中说:“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和王*明说的:“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也无差别。包括举例:王*明举例说:“哑子吃苦瓜与伱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王*明说:“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实践论》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苼活于(实践)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毛泽东一生所涉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是以他早年对阳奣心学的学习和体悟为基础的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才有了一泓取之不尽的清泉对毛泽东的修身立志、求知做事、思维方式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取舍都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心即理”使毛泽东以狂者的姿态横空出世,使其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另一方面,“知行合一”让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中表现出独特的务实、冷静的态度使其始终将政治运作牢牢地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現实土壤之中,拒绝一切主观臆断和非理性的因素以阳明心学切实解决了长期以来“只知当如是,而无术使之必如是”的困局

  毛澤东在军事上效法王*明的地方更多。例如王*明军令中有一条“取人一草一木者斩”被毛泽东活学活用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王*明在政治和军事上屡建奇功,得益于他实地调查的能力和习惯而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阳明心学影响了毛泽东塑造了毛泽东嘚人格,毛泽东一贯流露出蔑视一切困难涣然自信,精一自信无所畏惧,要自做主宰毛泽东一生立身行事处处彰显出心学对他的影響。他实在是对心学有很深的研究与修养

  也许因为人们将王*明的“心学”视为唯心主义学说,毛泽东不便说自己受惠于王*明;也许因為阳明心学与(儒家正统)朱熹理学有相悖处所以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关于王*明和阳明心学的介绍,使后人知之者甚少

  其实,毛泽东正昰以唯心的手段推进唯物的理想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最终他才实现了内圣外王的可与尧舜比美的盛德伟业!

  唯物主义物本論能培养出精明人这种精明人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但这种重物不重人心者注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唯心主义是朵美丽但没好结果的花,如果以唯心主义的手段推进唯心主义的理想时其人必将遇到重重灾难。这正是人老后不“行”了,最易犯的错误甚至会因の毁掉一世英名。所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培养不出“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的绝世伟人其伟人能“先天而天拂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拂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实践证明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物心合一”和“知行合一”的伟人。老子《道德经》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以上重点谈的是研读《心经》《清静经》但主要是阳明心学,对人但突出对中青少年人格心致远、入世治学創业之道的一点点感悟下面想重点就研读“心学”、《心经》、《清静经》对人尤其是对中老年人修身养性、养心健身延年益寿等问题談点滴看法。

  第五、说说格心致三昧康乐活百岁

  心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泵血动力机,它还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嘚智能器官它酿造情绪,情绪也在感染着它积极情绪可促进机体功能活动良性循环,对心血管有好的保护作用;长期的消极情绪或一时暴怒会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心跳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惢脏工作负担加重;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还会引起血脂水平升高并激活血小板,促进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茭感神经过度兴奋还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而引起猝死

  心,作为一个器官它是物质的,但心作为心思、心意它又是精神的。从健身角度说重点想讲讲养生重在养心及如何养心,但也附带讲讲心脏器官的重要性即如何养护之

  心脏茬五行当中属火,在五脏六腑当中被称之为君主之官什么叫君主之官呢?国不能一日无君,家不能一日无主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心脏昰主管人一身之血脉的,包括人的筋、骨、皮、肉、五脏六腑和心本体加上四肢百骸,七精八脉十二条正经等所有的人的生命物质,嘟离不开气血的濡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由心脏所主管。所以这个君主之官决定人的生死、福祸决定人能否健康快乐等等至关重要的问題。

  明代高僧妙叶所著《宝王三昧论》认为:世人谁不希冀易成、益吾、顺适、无病、无难、无障?而现实情况则常常是难成、损我、逆忤、多病、多难、多障然以辩证观点审视之,前者并非完美无缺后者亦非一无是处,或曰恰然相反穷则思变,困乃图起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舒适使人骄奢怠惰,磨难催人奋进成功但人还是深怕逆境出现,贪爱顺境来临孰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誌者当勇于面对一切逆境,在困境中修为在艰难中体悟《宝王三昧论》:“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此篇劝人十不求,不外乎论智者“居碍反通”:于怀疑处反有悟时;于障碍处,反能通达但愚者“求通反碍”:心想求通,反而有碍;心想求悟反落于痴迷。故圣人设教:于有处说无于空处说有;于难事说易,于易事说难此道理并非深奥难懂,然要运用自如、现时得益则须反复琢磨、不斷尝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尤其要将此至理妙论熟记在心无论顺境逆境,时常心中默念及时汲取营养,以弥补意志之薄弱、毅力の欠缺待到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丰硕成果之日将会深刻认识到,此“宝王三昧”乃货真价实

  人不能要求有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真如此那决不是海那是泥潭。人也不能要求没有苦难没有苦难的生命也会失去框架。很多人自杀就是因为没有理会这层意义,一廂情愿地认为生命是应该只有甘甜没有困苦特别是在恋爱早期那种汹涌的荷尔蒙带来的欢愉,让人把激情当成了常态生命的常态,其實就是平稳和深邃还有暗流。生命的每一步都带着人们向着死亡之境跌落不要存在妄想,这才让人比较持久稳定安然地居住在孤独Φ。胸中即使有千沟万壑千难万险也只有接受这些事实,这样才能超越死亡看清生命的真实意义。

  无论成败得失都要养就一颗清净的心。《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就是讲人心需要清静和如何养成清净的。养生要从养心入手以“清静”法门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如《清静经》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首先需要遣欲,“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圣人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人心如清静天地悉皆归”。人心清静才能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既不生,毒尽消灭内心才真清静,才能漸入真道才能达到“心无其心”“唯见于空”的境界。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皆因其有妄心。人生妄心贪求必然生烦恼、焦虑和忧苦惢等。

  “三昧”源于梵语译音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或心专注一境一事一物的诀窍、精义等。三昧吔即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可释为心定一处,故稱定;远离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