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致远金服贷款可靠吗?

西安,陕西省会,千年古都,西北重镇,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2018年GDP 8349.86亿,全国城市GDP排名位居第20名,人均GDP 85114.00元,省内排名第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8729.00元。目前,中西部地区各省会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相互赶超的势头之中,金融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就日益凸显,特别是诞生于本土扎根于当地的银行业机构,更是承担着大部分的助力和使命。而总部位于西安的两家城商行:西安银行和长安银行,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也在进行着自身的改革、嬗变和成长。那么,在当下金融机构持续聚集西安的进程中,两家银行具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数据如何?本文将具体解析。

西安银行更名于2010年,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西安市商业银行。

西安银行在更名前后股东进出和结构变迁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赘述。目前既有国资、外资和民企,单一大股东为加拿大丰业银行(17.99%),但控股股东为西安投资控股和长安信托等系列一直行动人,持有总股本的27.25%,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4.17%)、中国烟草总公司陕西省公司(13.50%)。这样的股东结构还是比较独特。

长安银行是整合了宝鸡市商业银行、咸阳市商业银行、渭南城市信用社、汉中城市信用社和榆林城市信用社五家地方银行,于2009年组建成立。目前,齐商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也在股东行列,持股比例分别是6.5%和1.5%。

西安居于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是国家区域经济战略核心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科教实力雄厚、具有军工产业、航天产业和文创产业等特色产业,作为这座城市的商业银行,是和所在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密不可分的。西安必然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的经济生态不同,所以,西安银行和长安银行的经营定位中同样是服务地方经济,但服务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西安银行的经营定位内容并没有明确的官方描述版本。借用其董事长郭军的一段话可以理解为改行的经营定位或策略为“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自觉地将自身战略置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大格局中,紧扣地方经济建设主旋律,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互动。借力陕西、西安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焦重点领域与新兴产业,聚焦小微金融与普惠金融,聚焦智慧金融与民生工程,通过平台搭建、资源聚集、产品创新以及数字化转型等举措,更好地满足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了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长安银行坚守立足陕西、立足中小、立足城乡的市场定位,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主动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控股2家村镇银行:西安高陵阳关村镇银行、陕西洛南阳光村镇银行

参股1家汽车金融公司: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筹建中:西银创投公司(投贷联动子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

控股1家消费金融公司:陕西长银消费金融公司

控股4家村镇银行:天水秦州长银村镇银行、陕西岐山长银村镇银行、陕西太白长银村镇银行、陕西陇县长银村镇银行

两家银行的多元或综合经营,除村镇银行外,消费金融公司的牌照含金量明显要高于汽车金融公司。陕西长银消费金融公司自2016年10月开业后的三年期间,正是中国消费金融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一直中规中矩并没有趁势崛起。2018年报披露,营业收入1.34亿,净利润3756.22万,扭亏为盈。同期成立的中原消费金融公司,2018年末营业收入5.22亿。而比亚迪汽车金融公司在2018年度,营业收入3.47亿,净利润1.2亿,经营状况要好于陕西长银消费金融公司。所以,多元或综合经营战略无可厚非,但手握好牌还要打好才行,否则就是浪费金融牌照资源,稍有不慎,还会波及主业。

西安银行尚未完成省内网点全覆盖,商洛市尚未设立分行。两家银行都没有省外分行,在城商行跨区域扩张的重要时期错失机遇。但是异地城商行却扎堆聚集到西安。6家异地城商行在西安竟然拥有将近120家网点,其中最多的是北京银行70多家。其他分别为昆仑银行、齐商银行、宁夏银行、成都银行、重庆银行。这样的局面在其他省会城市并不多见。

截止到2019年三季度末,总资产:

两家银行资产规模基本相当,都出现同比增长。长安银行增幅较大,追赶的势头很猛。

营业收入差距不足2亿,但净利润西安银行高于长安银行6.5亿左右。

2018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西安银行12.61%优于长安银行10.51%。在全国城商行中都处于中游水平,同处西部的昆仑银行为10.77%、成都银行14.90%、兰州银行10.7%、重庆银行13.40%。

西安银行2019年三季度末不良率为1.19%,略降,基本处于全国城商行上游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在贷款投放区域集中度方面,西安银行在西安地区的贷款余额占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85.73%,其他区域(8家分行)仅占14.27%。这样会有很大的风险隐患,一旦西安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势必会造成不良爆发。同期,长安银行西安地区贷款余额占比31.44%,其次是宝鸡28.40%、榆林17.75%,剩余分散在其他7家分行区域。

长安银行2019年发行了两期二级资本债用于补充资本,二级资本的补充使得该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1.69%,但一级资本充足率压力却依然很大。长安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8.75%、距银保监会对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8.5%的要求仅多出0.25个百分点。而西安银行相对充足,较2018年末均有提高。

纵观两家银行的历史沿革和现在的发展状况,西安银行已经于今年3月1日以西北城商行“第一股”的称号登陆A股。相传长安银行在2009年就豪言力争三年上市,结果一晃十年。能够上市成功,固然值得欢喜,但“修炼内功”是需要长久持续专注做下去的。在全国134家城商行中,不乏未上市但经营业绩非常优秀的机构。能够走出一条符合所在区域和本行实际情况的路线和业务定位,精研区域市场和居民需求,为目标用户提供专业和高效贴心的金融服务,才是经营之本。有了亮眼的成绩单,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

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劲松博士主讲长安经济法学论坛第一百六十九期《化险融通 众行致远——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初心与创新》

201810301930分,长安经济法学论坛第一百六十九期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研究生综合楼四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特邀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劲松博士发表主题演讲——《化险融通 众行致远——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初心与创新》。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前总经理、西部纽银梅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安保和先生,陕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苏虎超博士,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院长王莹莹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杜坤博士应邀与谈。本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法治陕西协同创新中心、西北政法大学地方不良资产管理法律问题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共同主办,西北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强力教授主持。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席晓娟副教授、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高新区审判庭王娜庭长、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任海燕女士、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规总监曲莉女士、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合规部总经理杜小璇先生等多位学术及实务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自陕西金资、长安银科资管、西部证券、西部期货、西安银行、兴业银行、长安信托、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陕西合恒律师事务所、我院及其他各学院12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代表学校对冷劲松博士和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冷劲松博士现任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担任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金融从业经历丰富。

冷劲松博士演讲中,首先阐述了不良资产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经济下行引发企业经营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经营坏账,其在金融系统中则反应为金融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的累计形成金融危机。他认为,不良资产并非是没有价值的资产,只是在现实条件下不能给持有者带来预期收益。因此,不良资产的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经营行为。国际上,通常采用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管理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

冷劲松博士的演讲内容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将到哪里去三个哲学命题为脉络,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讲解,回顾了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经历,总结实践经验,展望行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是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存在内部治理不完善、粗放式经营、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企业经营效率低,亏损严重,负债率高。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贷款为主要的融资手段,加之1996年到1999年我国GDP增速连续下滑,导致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不断转化为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加大了国有银行的经营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1999年国务院借鉴国际经验,相继批准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标志着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起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投行进入我国市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2002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银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政策性债转股持有的企业股权大幅增值获益。2004年,财政部发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允许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化不良资产收购以及开展委托代理等业务,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标志着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政策化阶段的终结,开始向商业化转型。2004年至2008年,为配合国有四大银行改制上市,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竞价收购、交叉承接的方式对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大规模的剥离,降低其不良率水平。2012年后,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不断走向市场化,表现在参与主体扩容,不良资产扩容,业务种类扩容,金融牌照扩容等方面。

第二部分是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处理不良资产的主要手段。以2012年温州民间借贷、上海钢贸危机的爆发为导火索, 不良资产再次大规模问世。与前次不同,此次不良资产的来源以民营企业为主,表现为中小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量的增加。在此情况下,国家政策不断松绑,于2012年明确规定,每个省可以成立或授权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本区域内不良资产的收购与处置。随后,2016年允许各省增设一家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并且对不良资产转让主体的地域限制有所放松。借此,地方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得到相应发展,截至2018年,经保监会备案的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共计59家,主体数量加速扩容。除此之外,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也更加多元化。关于不良资产的收购与处置,冷劲松博士认为,不良资产的收购方式不断市场化,包括公开竞价、挂牌交易以及其他方式,处置手段更加多样化,包括自行清收、委托清收、对外转让、债权重组、资产重组、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冷劲松博士详细介绍了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三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债务重组是一种非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其优点是运用范围较广,不足是与资本市场运作的结合度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运行模式是挖掘存在流动性困难但仍有发展价值的企业,通过债务更新、债务合并、以股抵债等方式将信用风险化解的关口前移,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的经营。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不良资产经过一定组合,使其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通过提高信用,转换为在金融市场流动的证券。主要适用于小额且分散的不良债权,例如因个人信用贷款而产生的不良资产,银行通过概率性统计分析,预测现金流,使用此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处置不良资产。债转股于2016年被列为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七种方式之一,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债权的种类分为正常类债权、关注类债权、不良类债权,可以是不包括民间借贷形成的银行债权、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以及其他类型的债权,可以转化成的股份形式也已经从股权范围延伸到权益融资的范畴。

第三部分是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未来走向。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历史上积累的各种问题和风险也正在不可避免的一一浮现。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升级状态、持续发酵的P2P网贷平台挤兑风险事件的发生以及不断增长的不良资产总量,要求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协助化解相关风险。在此经济形势下,防控金融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国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之间应该搭建互动机制,合作共赢,实现信息共享,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互联网不良资产平台,围绕不良资产业务提供信息数据、交易撮合、催收服务、金融融通等多项业务,以应对不良资产市场的扩容和激烈的竞争。

最后,冷劲松博士认为,我国不良资产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行业的新变化与新形势将进一步推动法治创新方向。良好的制度设计不仅有利于不良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运作,防范道德风险,也有利于各参与主体在经营发展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违法违规风险。

与谈环节,安保和先生首先点评了冷劲松博士的演讲,他认为冷劲松博士的演讲脉络清晰,观点明确资料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处置手段、未来走向娓娓道来。接着,他发表了对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不良资产与金融行业共生,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阶段的特定产物。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发现价值,优化资产配置,而不良资产在金融行业的定位正是资产的配置问题。企业的经营与不良资产行业的运营中皆存在风险,但不能因此而界定不良资产率越低越好,企业的发展需要衡量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风险过低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收益增长。不良资产管理是将风险在市场上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在特定时空内,利用有效的财务手段及法律手段正确处置,不良资产就会转变成为优良资产。

苏虎超博士是1992级经济法系本科生,他首先表示,时隔22年后回到母校十分欣喜,认为冷劲松博士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案例鲜活,内容丰富,具有开拓性思维的精彩演讲,使同学们接触到金融领域的相关实务内容,并对此产生深刻的认识。通过详细的概括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向大家提供了如何化解不良资产的全新视角。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无论是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域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他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他认为,金融行业的风险主要以兼并融资为主,主要来自银行信贷风险,即不良资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看,不良资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成因具有复杂性,不仅微观层面因优胜劣汰而导致的企业退市,而且宏观层面经济发展的周期性,都会产生相应的不良资产。宏观调控中,要发现风险、识别风险、处置风险,在具体管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应当引入市场,依法处置,遵循市场化,坚持法治化,同时依靠互联网技术提高效率。

王莹莹副教授高度评价了冷劲松博士演讲,认为冷劲松博士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时提出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将到哪里去的三个命题为框架,详细的讲解了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将哲学视角与金融理论相结合,是一场高质量的精彩讲座。同时,王莹莹副教授向冷劲松博士提出不良资产的认定标准、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与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模式、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等交流问题。冷劲松博士回应认为,根据我国银行的风控机制,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分类,其中次级、可疑、损失三类归为不良资产。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与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从竞争转向合作,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发挥本土化的作用,双方利用各自的资金优势与管理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公开信息,处置不良资产。

杜坤博士与谈时,发表了三点看法:第一,不良资产处置过程的核心是市场化和法治化,要在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中的权利义务部分与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上贯彻和落实市场化和法治化;第二,互联网时代是不良资产处置的窗口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是单纯的将线下的模式迁移到线上进行复制,而是要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不良资产实体处置的耦合;第三,非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时要将公平与效率并重,非金融机构通常使用催收、诉讼、批量转让等方式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因素,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形式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推动非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向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方向演进。

互动环节,现场嘉宾和同学积极提问,包括地方金融监管局向地方不良资产管理行业颁发相关业务牌照的可行性、如何协调地方金融监管局履行职责间的关系、处理不良资产的有效性、农村资产处置的特殊性等问题,冷劲松博士及与谈嘉宾对此逐一做出了专业的解答。

通过本场论坛,同学们不仅对我国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发展历程、运行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法治创新,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23时10分,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恒盛致远靠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