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幸运之神来帮助打一字

冬日的赤水河,河水依然湍急,站在群山环绕的贵州土城蔡家沱渡口,人显得特别渺小,不远处的高速公路桥犹如一道彩虹。立于江畔,不由想起《长征组歌》里的那句“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军委第一梯队、军委干部团、第5师从这个不起眼的渡口西渡赤水河,演绎了一段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

1935年,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运动战战役。根据敌情,毛泽东巧妙地指挥部队在国民党重兵中迂回穿插,声东击西,在反复调度军队部署的过程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重兵围追堵截的危局。

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杨越告诉记者,遵义会议后,红军原定执行《渡江作战计划》,经习水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当时红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危急。1935年1月28日晨,红军在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根据事先获得的情报判断,敌人兵力为4个团,但战斗打响后发现,川军参战兵力超过8个团,且有增援部队赶到。战斗非常惨烈,我军部分阵地被突破……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周恩来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夺回部分阵地,同时电令红二师从元厚急速回援。

经过反复争夺,红军占领了主阵地营棚顶,伤亡达3000多人。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指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准备西渡赤水河。红军连夜架浮桥,第二天凌晨渡过赤水。事后得知,渡河行动再晚半天,红军就可能再次被围……

从1月29日一渡赤水开始,到3月下旬四渡赤水结束,两个月时间内,“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又回来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份党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对当时的作战有这样的描述:“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一个模拟场景里,我们看出,当时原本打算北渡长江的红军在青杠坡遭遇激战,由于敌军的支援部队不断赶来,形势越来越不利,红军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这便是第一次渡过赤水河。

习水县位于贵州、四川、重庆交界处,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有两个渡口,就是在习水县的土城古镇。

“当年的赤水河比现在要宽,最窄的地方100多米,宽的地方有300多米。红军想短时间在平均200米左右宽的河面上架一座浮桥,如果没有当地的无私帮助,根本就无法实现。”杨越介绍。

在纪念馆里,记者见到了当年建造的浮桥一段,桥的底下是一条一条的船,桥面则是老百姓的门板或者是其他的木材。

一渡赤水后中央红军把敌军主力全部吸引到了川滇边地区,这时贵州兵力薄弱,中央红军迅速转兵往回二渡赤水,向黔北进军,取得遵义战役的大胜。此后根据敌军军情的实时变化又两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是在战略上极为被动的情况下,在红军远离根据地作战的背景下,以3万人对40万敌军的兵力悬殊情况之下,逐步取得了战略的主动权。它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也是运动战的典范。

遥想当年,3万红军在远离根据地、连续转战的不利条件下,与40万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在贵州这片群山里巧妙周旋,最终走出了困境,赢得了这场双方实力极度失衡的战略博弈。如今,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墙壁上,镌刻着当事人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毛主席颇为自豪地说:“四渡赤水是我平生得意之笔。”邓小平说:“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就是长征中的四渡赤水!”习近平说:“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

四渡赤水出奇兵成就红军战争时的光辉典范,而在赤水河畔英勇战斗过的红军战士们,则用生命践行着为了救国救民而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在土城,我们还听到了一个让人感动的红军故事。何木林是江西人,在青杠坡战斗当中负伤之后留在了土城,由于他的口音和当地不一样,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为了保护当地的乡亲们,装作一个聋哑人在土城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家才知道他是一位老红军。

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我们在土城老街上找到了老红军何木林曾经居住过的房子,现在他的儿媳林成英还住在这里,说起何木林装哑巴的故事,她记忆犹新。

“他的江西口音很重,所以他要装作哑巴,与人交流他用手来比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公开讲话。”林成英说。

新中国成立后,何木林被追认为老红军,但他没有对国家提过任何要求。政府给他发的公费医疗本,直到1979年去世也没有用过一次。何老生前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去世后把它埋在他曾经战斗过的青杠坡,他要和牺牲在那里的3000多名战友永远在一起。

“他总是说自己比别的战友要幸运一点儿,被当地村民救了,多活了几十年。”林成英说,“他一直说他是红军,要求我们这些后人一定要发扬红军的精神,把红军的精神传下去。”

}

“如果您穿越回1935年,拥有高水平近代装备,能否重演‘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调度员王龙第一个上台,提问式开讲,剥笋式演绎,以身临其境的手法,让现场每个人对四渡赤水有了崭新认知。

4月20日,枣庄供电公司举办“党史故事我来讲”暨“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闻主播大赛, 29名来自基层一线的青年员工先后登台,运用青年人的视角和语言,或讲述红色经典,或歌颂英雄人物,或挖掘家乡党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一景。

主播讲党史,是枣庄供电公司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主动尝试,也是针对青年员工喜欢上网的特点量身打造的新模式。他们充分利用该公司官微、抖音等平台,在基层单位选聘了一批主播,采用微视频、微分享的方式,吸引更多青年员工主动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来。他们每天在该公司网站推出一则“党史百年天天读”,每周举办线上“精彩10分钟”讲评,累计征文216篇、图片视频600余件、故事讲述120次,生动鲜活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春风化雨般激发员工动力。

王龙是国网枣庄供电公司调度班副班长,入党11年、入职10年,只因喜欢登台演讲,成了该公司宣传部融媒体兼职主播。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他主动担当所在班组领学任务,特别是他自编自播的党史故事,不胫而走圈粉多,红了一把。

身临其境步步难,换位思考倍觉险。王龙独特的讲述方式,吸引了所有参赛人员。“如果我在那一天,可能已引颈待斩,而正是坚定地跟随党、坚决执行党的战术决议,才得以扶大厦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他话音未落,掌声已起。

“我们山亭有位江姐,名叫张勇,牺牲时仅46岁。”山亭供电中心青年主播吕亚慧第二个上台,讲述起了家乡党史故事。张勇是山亭区新城街道驳山头村人,也是秘密地下交通员,1947年4月8日护送机秘文件途中遭遇伏击,她果断将文件咬碎吞下。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她守口如瓶,壮烈牺牲。

家乡出英雄。来自哈尔滨、参加工作5年的滕州供电中心变电检修班员工徐可新,讲起了发生在他的家乡的八女投江故事,一下子拉近了遥远的时空距离,让英雄真切地来到现场每一位主播身边。

刑场婚礼、半条棉被,冰雕连……一个个熟悉的经典,通过一个个主播,以年青人的语言和视角,生动再现。“那冰冷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踏过去了。”变电运维六班的刘建这样讲。“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从被四处围追堵截发展到有枪有炮有根据地,上井冈山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影响。”变电检修中心郝琨如是说。

“很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幸运,工作在国家电网。”变电运维八班主播田芳芳表示,一定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扎根一线,用无悔的青春谱写光明的未来。作为90后,变电检修中心员工李苑红表示,将立足岗位,拼搏奉献,做一名合格的国家电网人。刘建则说出了所有青年主播的心声:“我们是党的儿女,是电力事业的接班人,唯有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才能对得起肩头责任,才能守护好万家灯火!”/摄影

}

“如果您穿越回1935年,拥有高水平近代装备,能否重演‘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调度员王龙第一个上台,提问式开讲,剥笋式演绎,以身临其境的手法,让现场每个人对四渡赤水有了崭新认知。

4月20日,枣庄供电公司举办“党史故事我来讲”暨“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闻主播大赛, 29名来自基层一线的青年员工先后登台,运用青年人的视角和语言,或讲述红色经典,或歌颂英雄人物,或挖掘家乡党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一景。

主播讲党史,是枣庄供电公司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主动尝试,也是针对青年员工喜欢上网的特点量身打造的新模式。他们充分利用该公司官微、抖音等平台,在基层单位选聘了一批主播,采用微视频、微分享的方式,吸引更多青年员工主动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来。他们每天在该公司网站推出一则“党史百年天天读”,每周举办线上“精彩10分钟”讲评,累计征文216篇、图片视频600余件、故事讲述120次,生动鲜活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春风化雨般激发员工动力。

王龙是国网枣庄供电公司调度班副班长,入党11年、入职10年,只因喜欢登台演讲,成了该公司宣传部融媒体兼职主播。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他主动担当所在班组领学任务,特别是他自编自播的党史故事,不胫而走圈粉多,红了一把。

身临其境步步难,换位思考倍觉险。王龙独特的讲述方式,吸引了所有参赛人员。“如果我在那一天,可能已引颈待斩,而正是坚定地跟随党、坚决执行党的战术决议,才得以扶大厦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他话音未落,掌声已起。

“我们山亭有位江姐,名叫张勇,牺牲时仅46岁。”山亭供电中心青年主播吕亚慧第二个上台,讲述起了家乡党史故事。张勇是山亭区新城街道驳山头村人,也是秘密地下交通员,1947年4月8日护送机秘文件途中遭遇伏击,她果断将文件咬碎吞下。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她守口如瓶,壮烈牺牲。

家乡出英雄。来自哈尔滨、参加工作5年的滕州供电中心变电检修班员工徐可新,讲起了发生在他的家乡的八女投江故事,一下子拉近了遥远的时空距离,让英雄真切地来到现场每一位主播身边。

刑场婚礼、半条棉被,冰雕连……一个个熟悉的经典,通过一个个主播,以年青人的语言和视角,生动再现。“那冰冷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踏过去了。”变电运维六班的刘建这样讲。“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从被四处围追堵截发展到有枪有炮有根据地,上井冈山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影响。”变电检修中心郝琨如是说。

“很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幸运,工作在国家电网。”变电运维八班主播田芳芳表示,一定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扎根一线,用无悔的青春谱写光明的未来。作为90后,变电检修中心员工李苑红表示,将立足岗位,拼搏奉献,做一名合格的国家电网人。刘建则说出了所有青年主播的心声:“我们是党的儿女,是电力事业的接班人,唯有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才能对得起肩头责任,才能守护好万家灯火!”/摄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沿途尽扫禄山兵 (打一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