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金融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全部落地?

  关于深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5月15日在深圳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郭子平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持续稳定转好,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构筑“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严防再输出的坚固防线第一时间建立战时防控机制,构建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和社区工作人员、社康医生、社区民警“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发动40万名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社区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党员干部等一线人员与全体市民并肩作战、共克时艰。坚持“四早”“四集中”,共筹集87.7亿元资金用于疫情防控,不计成本、不惜代价救治患者,打赢社区小区防控、防疫物资筹措、生活物资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深港联防联控等多场硬仗,在全国率先设立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成功处置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抵深等重大突发事件,保持院感事件零发生、社区传播零报告、复工复产零发病,交出一份超大型城市抗击疫情的优异答卷。“科技战疫”高效有力,率先用冷冻电镜观察到病毒全貌,检测试剂盒、呼吸机等“硬核”产品畅销海内外,火眼实验室检测方法在全球推广。“i深圳”服务、大数据监测、AI测温、无人机消杀等科技战疫举措得到全面推广。积极为全国全球抗疫贡献深圳力量,共组织5批次77名援鄂医疗队员驰援湖北武汉、荆州,圆满完成支援湖北、北京、香港疫情防控任务。为44个国家的57个友城捐赠防疫物资,编制多语种“深圳版”诊疗方案,抗疫经验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介。4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个单位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二)经济发展顶压前行逆势上扬。坚持战疫情、稳经济“两手抓、两促进”,不失时机加快推动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精准实施“惠企16条”“千百亿稳增长行动”“稳增长66条”等针对性举措,实行减税降费、减免租金、阶段性减免社保等系列措施,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让利1100亿元,力度全国最大。一系列纾困助企政策有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有效保住了市场主体,新增注册企业33.2万户、增长9.4%,实际利用外资86.8亿美元、增长11.2%。经济实现逆势增长、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约2.77万亿元,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额近8000亿元,增长8.2%。进出口总额达3.05万亿元,增长2.4%,其中,出口规模达1.7万亿元,实现全国城市“二十八连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4.8亿元,下降5.2%。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89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57.4亿元,增长2.2%。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出台实施促进就业21条措施,新增就业1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9%,“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居民可支配收入6.49万元,增长3.8%,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物价涨幅相对温和,居民消费价格增长2.3%。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综合改革试点全面铺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年)》,6大领域27项改革举措和40项首批授权事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新成效,275项重点改革任务清单100%完成,开办企业实现“一网一次一日一窗零费用零跑动”,开发上线“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平台,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修正案)、科技创新条例,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数字政府”建设提质增效,对接群众和企业需求在“i深圳”上线服务事项8191项,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率达99.9%,2018、2019年连续2年获得全国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第一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出台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技术攻关专项管理办法,建立非竞争性、竞争性领域科研资金投入“双轨制”,完善重大项目“主审制”,建立拥有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专家的评审库,5000多万科研资金实现跨境使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全面推进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提高至83.5%,成功打造首家深圳国资世界500强企业,投控公司、深圳国际获评国家“双百行动”改革评估优秀。组建深圳交易集团,统一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服务产业、服务民生作用进一步增强。系统重构人才政策体系,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政策落地,3300余人享受境外人才个税优惠约10.22亿元。获批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限,为25名外国高端人才开具确认函。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揭牌成立。全职院士增加到61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2501人,累计达1.8万人。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推进住房租赁试点,利用中央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租赁住房筹集建设及运营。开展大规模建房行动,新开工商品住房面积1236万平方米、供应居住用地362.8万平方米,创近10年新高。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85万套、供应4.17万套。

  (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正式获国家批复。出台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光明科学城“一主两副”装置集聚区土地整备基本完成,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正式成立,启动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中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台重大科研平台自主攻关扶持政策,加快引进重大科技创新资源,探索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新模式。出台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先行先试政策深入实施,引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科研项目25个,皇岗口岸重建实现临时旅检场地开通、老口岸旅检区开拆、新口岸综合楼开工,福田保税区直连香港一号通道改造基本完成。高水平创新机构加速集聚。鹏城实验室加快建设,深圳湾实验室、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纳入国家战略科研平台建设体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建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运营,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贝尔奖实验室11家、各类创新载体2681家。全市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超20万件、增长35.1%。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占全国1/8。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保持领先。率先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金融全业态联盟,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82.3亿元,居全国第一。全国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增至100亿元、实现翻番。成功举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活动。推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五)产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创新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累计组织实施8批次87个技术攻关重点项目,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新增11个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为历次入选数量最多,累计达2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出台新型显示、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政策,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两个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落户。建成5G基站4.7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出台促进5G创新应用发展的16条措施,成功举办全球5G应用大赛。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累计达1.86万家、居全国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1%。国际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实施,深港ETF双向互通,数字人民币外部可控场景成功测试。出台绿色金融条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秘书处落户。率先实施“金融方舟”工程,为企业提供抗疫贷款超2.5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1.9%、15.4%,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成为第三个突破十万亿元的城市。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14家,累计达1083家。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新开国际全货机航点8个,国际货运航线通达全球25城,机场货邮吞吐量达139.9万吨,增长9%、位居全国百万吨级机场第一,深圳空港型物流枢纽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妈湾港完成自动化改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港。国内首个海上国际LNG加注中心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启动,“蛇口-顺德组合港”落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654.8万标准箱,增长3.0%。获验收通过成为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总部经济做强做。小米集团国际总部、开市客华南总部、美团大湾区新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成功举办2020年全球招商大会,洽谈签约项目超过240个,总投资额超7800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深港澳合作日益密切。出台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18条措施,发出外商投资法实施后的全国首张港资澳资执照,莲塘/香园围口岸建成使用,深圳湾口岸货运实现24小时通关。前海开发开放生机勃勃。出台全国首部自贸片区立法,自由贸易账户全面落地,跨境人民币结算高水平便利化和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拓展至全市。推出加强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等90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在全国复制推广58项。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创业发展,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开园,粤港澳青年创业区一期建成启用。累计注册企业超过15万家,新注册企业增长25.5%,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13.2%。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在前海揭牌运营,打造国内首个市场化跨境天然气交易平台。前海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建成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持续加强,新增中方协议投资9.7亿美元,积极参与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湾区号”中欧班列首发,成功举办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成功举办广深双城论坛,签署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7个专项合作协议。签署深圳-汕头深度协作框架协议,北部生态发展区一批特色优势产品纳入“圳品”工程,珠江东西两岸进一步融合发展。初步编制完成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深莞惠和河源、汕尾联动发展,深汕高铁开工建设。对口帮扶成果丰硕。脱贫攻坚任务高标准完成,近5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79亿元,对口帮扶的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牵头的粤桂扶贫协作连续3年被国家评为“好”档次。举办首届消费扶贫交易博览会、第二届对口帮扶交易博览会,全年采购扶贫产品107亿元,带动2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

  (七)城市功能品质再上新水平。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出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方案,高水平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中央绿轴、“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等高品质项目开工建设,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拆迁整备全面完成。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完成土地整备19.7平方公里,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2735万平方米,完成33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任务。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提速。机场三跑道项目、轨道交通四期调整线路获批建设。新开通轨道6、8、10号线及2、3、4号线延长线,新增运营里程107公里、创历年之最。高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完善,国内首条立体复合高速改扩建工程机荷高速改扩建开工,外环高速一期、坂银通道建成通车,高快速路通车里程达到554公里。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出台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年度投资1006亿元,在交通、城管、医疗等10个政务领域开展5G试点应用示范,建成多功能智能杆6000根左右,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智城集团获授“广东省湾区城市场景实验室”。高水平推动智慧城市国际合作交流,与新加坡签署智慧城市合作8份谅解备忘录。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在全国率先制定综合性的战略和应急物资保障规划指标体系,加大粮食等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规模。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4%,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8.5%。发布供深食品标准312项,256个“圳品”贴标上市,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55家,食品、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3%、99.9%,荣获广东省唯一一个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增长18.8%,支出额占财政支出比重达20.4%,在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新增幼儿园学位2.1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51.6%。开工建设坪山、龙岗、光明3个“高中园”,新改扩建62所中小学,新增公办学位8万个、创历史新高。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获批设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启用,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19个。健康深圳建设深入推进。开工建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二期、深圳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等11个项目,启动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揭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签约落地,全国最大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全面启用,新增医院9家、病床11586张,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15个。2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十强,深圳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获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推荐介绍,中医药标准化项目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九大类民生支出2838.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68%。40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出台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建成10家示范性长者服务中心。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至1250元、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至2299元,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连续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首批项目开工建设。高质量推出城市文化菜单,首次以线上方式创新举办文博会、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等品牌活动,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持续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海上看深圳”项目的新型游船“大湾区一号”投入运营,建成蛇口邮轮母港、深圳北站游客中心,深圳匠心智造之旅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九)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水污染治理成效不断巩固。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地表水Ⅳ类及以上,茅洲河、深圳河水质分别达到1992年、1982年以来最好水平。全球规模最大的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投入使用,在本市域内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日产日清。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8.5万吨,完成1200个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暗涵整治57公里。节水典范城市加快建设,万元GDP水耗下降5.9%。空气质量持续提升。淘汰老旧车6.6万辆,新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7.6万辆、保有量达到39.7万辆。PM2.5平均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宜居。新建改造南山西丽生态公园、光明公园等97个公园,建成120公里碧道。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41.0%,各类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100%。海绵城市试点绩效评价全国第一。荣获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国第一个全域创建成功的副省级城市。

  20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全球疫情仍在肆虐蔓延,新冠肺炎病毒持续变异,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广泛深远,消费、文体旅游等行业尚未完全复苏,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二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比较突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待加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任重道远。三是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一些城市治理短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城市智能化、数字化治理水平还需提升。四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营商环境还有差距,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还需强化,国际通行规则的掌握运用水平还需提升。五是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投资质量和活力还需提升。六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还需提升,碳减排、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具有里程碑、标志性意义。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做好2021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起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深入践行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深入落实市委“1+10+10”工作安排,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GDP增长6.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

  ——新增就业人数17万人。

  ——万元GDP水耗下降3.5%。

  ——节能减排指标以国家和广东省下达为准。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1年,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培育发展强大内需市场,把扩大消费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把加大投资同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结合起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要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战略战役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发力见效;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市民群众,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市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1)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落实“海陆空运输、口岸检疫、目的地送达、社区防控”四个环节闭环管理,加强与港澳信息通报、健康联检、健康证明互认等联防联控机制,因应形势出台更多科学精准举措保障两地人员、货物的正常流动。(2)加强对进口冷冻冷链食品监管排查,实现全流程闭环监管可追溯,常态化开展农贸市场、肉类水产冷冻库等重点经营场所疫情风险排查行动。(3)加快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后备医院建设,完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提质改造,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4)着力增强公共卫生科技支撑能力,构建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体系,新增1-2个三级防护标准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组织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试剂、药品、疫苗等重点项目攻关,形成一批公共卫生新技术、新产品。(5)强化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出台深圳市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规划,加快建设“菜篮子”小镇和蔬菜7天储备冷库,高水平规划建设公共卫生战略物资生产储备基地。

  (二)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重点,全面夯实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1.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提效(1)高水平规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出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实施方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和条例,实施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框架体系。(2)构建高效率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运营体制机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统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3)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中能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部分试验线站预研和加速器建设,加快材料基因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超级计算中心二期机房建设和设备采购。(4)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开发建设,推动国际生物医药基地二期等15万平米新整备科研空间投入使用,推动科研人员和物资便利流动、互联网安全开放等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实施,支持深港澳创新主体联合攻关。

  2.加快搭建一流基础研究机构体系(1)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健全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支出比重达2.7%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6.5%。(2)加快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快推动鹏城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建设,建立多地布局协同运行体系,建成鹏城云脑Π,推动建设鹏城云脑Ш,力争在网络信息等领域产出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3)加快推进深圳湾实验室、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建设,完成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选址,完成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设备仪器购置。

  3.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1)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路径,集中组织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本地优势资源,积极参与量子信息、空天科技、脑科学、细胞和基因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2)系统梳理全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关键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50个以上技术攻关项目。(3)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对已实施项目开展“里程碑式”考核,强化全流程回溯管理,动态管理跟进,加快技术攻关进程。

  4.更好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1)出台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推进自主创新成套装备、重点基础产品和工艺大规模应用,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200亿元以上。(2)鼓励和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前沿产品创制、概念产品试制、新产品小批量生产等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共享产线等新型科技服务平台。(3)出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举措,用好100亿元规模的天使母基金,通过参股子基金或直接投资,助力优质天使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4)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支持企业建设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新增PCT专利申请量1.8万件,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66.5件。

  5.加大面向全球引育创新人才的力度。(1)深入实施“鹏城孔雀计划”“鹏城英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靶向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新增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1000人。(2)启动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实行追踪个人的中长期资助模式。(3)提升国际一流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深化国际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更加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探索实施技术移民政策。(4)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推动成立世界创新城市合作组织,举办首届全球创新城市峰会,加快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建设。

  (三)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

  1.实施产业链补短板、长板工程。(1)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出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专项扶持计划,全力提升产业链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的服务力度。(2)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等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力争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工业互联网领域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出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支持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以上、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以上。(4)强化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实施投资推广项目引荐人奖励,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5)加强质量、标准、计量、检测等能力建设,加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争取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新标准。(6)开展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行动,制定工业用房租金指导价格,政府和国企投资新开工建设制造业产业空间1000万平方米,建成300万平方米以上。

  2.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1)引导优质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若干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力争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2)制定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定制式、靶向性政策包,支持本市高校优先将微电子学科纳入高水平学科建设。(3)高水平规划建设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和园区,集中力量支持一批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芯片设计企业做大做强。(4)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倍增工程,加快制定出台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一类新药临床试验、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和通过国际权威认证的生物医药项目支持力度,加速推动南山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福田深港生物医药创新政策探索区、龙华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区、光明生物医学工程创新示范区、龙岗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大鹏坝光国际生物谷精准医疗先锋区、坪山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协同发展。(5)充分发挥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的作用,吸引全球知名企业和机构集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3.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计划。(1)在量子科技、区块链、未来网络、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技术、氢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项目。(2)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作,发展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

  4.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1)全面落实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2)实施开源智能操作系统、类脑计算、卫星数据等数字经济重大工程,力争国家卫星数据融合应用产业基地落地。(3)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加快建设中国鲲鹏、昇腾产业源头创新中心。推进未来城市场景应用和融合,在政务、医疗、物流、能源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开放、半开放测试区投入使用。(4)实施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增2万家中小企业上云,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园区。(5)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数字图书馆等,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范围。(6)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交易流通,优先向社会开放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以集约节约方式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先进枢纽数据中心,积极做好深圳数据交易所筹建前期工作。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9.8%。

  5.强化现代金融服务创新能力(1)实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计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继续落实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新增企业贷款5000亿元以上,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500亿元以上。优化直接融资环境,新增企业发债1000亿元以上。(2)实施“科技金融融合”计划,建立覆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投资在内的完整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创业投资金额占全社会融资比重。(3)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设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基金、期货、保险公司,支持境外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加快推动大湾区债券平台落地建设。(4)实施金融科技专项支持政策,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前瞻布局下一代重要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14.5%左右。

  6.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水平(1)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引进若干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知名展会,持续增强高交会、海博会等影响力,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展会平台,开展“云上文博会”“云端设计周”等新型展会品牌活动。(2)做优做强科技服务,培育壮大众包、众扶等研发服务新业态,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3)加强深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交流力度,推动设计、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行业高端化发展,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保持在75%左右。

  (四)大力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升级扩容,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圳样本”

  1.实施消费提振提速行动(1)出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消费新需求的工作方案,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动形成强大内需市场。(2)推动传统大宗商品提档升级,优化小汽车指标调控政策,完善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新增新能源汽车销售额100亿元,积极培育旅居车、共享汽车租赁等特色汽车消费市场。广泛开展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支持扩大智能终端消费。(3)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建设一批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未来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体验消费、定制消费、首店经济等商业新模式。(4)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打造若干百亿级直播基地,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新增网络零售额500亿元左右。(5)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消费提质扩容,在放开社会办教育、医疗机构等方面打造一批示范旗舰项目。(6)实施现代化高品质核心商圈创建行动,推动重点商圈离境退税商店全覆盖,高标准建设福田中心商圈、罗湖人民南商圈、南山后海超级商圈,升级改造华强北电子第一街、完成东门高品位步行街环境改造,加快建设海上世界、欢乐海岸、大梅沙、宝安中心区等“1+N”夜间经济示范街。

  2.积极拓展投资空间(1)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领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公共卫生、应急安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短板,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700亿元左右、基础设施投资2300亿元。(2)创新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服务新举措新机制,推进项目协调智慧化转型,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100亿元、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投资3000亿元。(3)加快推进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基建投资1000亿元左右。(4)稳步扩大工业投资规模,激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将软件、智能化集成、研发外包服务等投入纳入支持范围。加快建设深圳电网重点工程、亚太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项目,推动工业投资增长11%左右。(5)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发行储备一批公募REITs项目,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3.推动内外贸协同发展(1)出台新一轮外贸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加快开拓新兴市场,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进口。(2)围绕重要资源、重要产品打造世界级市场平台,建设国际化关键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3)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新零售等业态,拓展海外仓建设,落地实施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保税燃油加注等新模式新业务,新增外贸新业态进出口额200亿美元。(4)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前海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作,坪山综合保税区通过封关验收,设立并开工建设空港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盐田综合保税区二期。(5)激励外贸企业研发适销对路内销产品,设立“同线同质同标”工程引导专项资金,搭建订单直采、转内销促销活动等平台,新增工业产品内销产值2000亿元左右。(6)出台实施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技术贸易,新增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00亿美元。(7)建设高水平双向投资枢纽,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机遇,深入研究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办好2021年全球招商大会,推动2020年招商大会重大招商项目落地2000亿元左右,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左右。

  4.以强大物流枢纽支撑商品服务顺畅流动(1)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机场三跑道、T4航站楼建设,建成使用机场卫星厅,扩充机场国际货运航线,大力发展全货机航运业务,实现货邮吞吐量达150万吨。(2)打造全球贸易枢纽港,推进以深圳港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拓展深圳港口面向“欧美-东南亚”“一带一路”等地区的国际中转业务,开工建设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0万标箱。(3)常态化运营中欧班列“湾区号”,开通进口中欧班列,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亚-东欧-西欧国际陆上物流新通道。(4)提升现代化城市物流配送水平和效率,加快建设大容量、立体式、智能化高标仓及综合性冷链物流分拨基地,加强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和冷链配送、智慧配送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全年物流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

  (五)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1.深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1)推动40项首批授权事项取得重要进展,启动研究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清单。(2)完善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机制,加快完善综合改革试点滚动实施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上级权限下放承接机制、协同发展机制,按照一个改革事项对应一个方案、一套操作规范、一个应用场景、一套评估体系的要求,实行台账式管理、项目式实施、节点式推进。(3)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配合综合改革试点梳理相关法律法规调整清单并力争获批实施,加强前期预研,出台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等特区法规。

  2.大力推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1)出台深圳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清单,推出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事项清单,加快破解营商环境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2)加快推进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出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方案,制定强化竞争中性实施意见,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加快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出台深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化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3)坚持以法治引领营商环境改革,深入落实深圳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社会信用条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等法规,开展破产制度改革试点,试行破产预重整制度。(4)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简化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完善国际法律服务和协作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制度体系。

  3.试行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1)推动出台深圳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进一步放宽科技创新、金融投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等领域市场准入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2)开展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试点,研究明确市场壁垒的形态特征、判定标准和破除方法。(3)推动涉企经营许可全领域实行告知承诺制,广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

  4.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推进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改革,出台科技悬赏项目管理办法,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式资助”“里程碑式考核”等制度。(2)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非竞争性拨款、竞争性拨款“双轨制”模式。(3)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争取创建国家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中心,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力争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

  5.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1)出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工作规则,推进二三产业土地混合利用。(2)加强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出台地下空间管理办法,推进地上、地下三维立体空间统筹规划与利用。(3)开展用地用林用海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将农转用、用林、土地供应方案、用海四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同步开展多调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等改革工作。

  (六)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切实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1.以更大力度推进前海开发开放。(1)积极推动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方案、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出台。(2)高起点打造前海深港国际服务城和国际金融城,力争前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小镇、深港商贸物流小镇、专业服务业小镇、未来产业小镇、产学研创新小镇、文创小镇等“六镇双港”建设启用,打造港人港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首选地、第一站。(3)全面推进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前海深港广场和前海石公园,加快推动国深博物馆、前海地标建设。

  2.加强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1)建立深港澳合作专班运行机制,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探索更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2)深化深港金融互联互通,争取港澳保险大湾区服务中心落户,推动建立深港第二上市机制,探索举办深港金融论坛,持续推进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3)推动深港跨境直升机服务发展,争取在深圳湾口岸实施直升机通航“一地两检”。(4)加快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顶层规划研究,编制深港口岸经济带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重建和罗湖口岸改造提升。(5)促进深港澳人才集聚,推进深港共同制定联合“政策包”吸引人才。出台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实施方案,加快实施一批便利港澳同胞在深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高标准建设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争取在前海试点港人港企享受“市民待遇”。(6)加强与澳门在特色金融、文化创意、中医药等领域合作交流。

  3.高起点打造深圳都市圈。(1)推动出台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开展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领域专项规划研究,加快建立“1+1+N”都市圈规划政策体系。(2)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3)推动用地政策创新,探索建立都市圈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共建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5)谋划深圳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都市圈重大项目库,推进实施一批一体化标志性重点项目。

  4.深度融入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1)携手广州“双城联动、比翼双飞”,落实广深两市首批重点项目(事项)清单,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深圳都市圈与广州都市圈对接合作。(2)深化“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推动深圳汕头深度协作框架协议事项加快落地,促进两市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3)加强与潮州协作,研究推进科技产业、文化旅游、智慧城市、能源环保等领域合作。(4)加快推进深中通道建设,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5)全面加强与韶关、梅州、清远、云浮等城市在生态型产业方面的合作。(6)继续做好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及河源、汕尾对口帮扶,加强产业协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建成深汕中心医院、深河人民医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1)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力争开工建设海洋大学,编制完成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设立方案,加快制定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组建方案,高水平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高起点规划建设海洋新城、海洋博物馆。(2)深入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重点培育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目标市场,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中巴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建设。(3)织密国际友城网络,推动务实合作交流,恢复和拓展国际航线5条。(4)推动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等在深圳运营发展。

  (七)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1.推动城市均衡协调发展。(1)编制出台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推动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2)全面加快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环中心公园活力圈、北站国际商务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高新区、九龙山数字城、“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加快培育城市新增长极。(3)实施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计划,拆除消化违法建筑5000万平方米以上,整备土地1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供地2.5平方公里,保留提升高品质产业空间20平方公里,转型升级村社工业区3平方公里。(4)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推动出台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条例、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工建设深汕第二高速,建成投入使用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工程,加快建设广汕铁路、深汕高铁,谋划推动深汕城际、深汕第三高速、深汕通用机场等项目。

  2.建设现代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1)高标准规划建设对外铁路通道,开工建设深惠、深大、穗莞深前海至皇岗口岸段、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等城际铁路,推动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加快建设东部高铁新城、空港新城、西丽高铁枢纽等重大交通节点。(2)持续优化高快速路网结构,开工建设深惠高速扩容改造、五和大道南坪快速连接线等项目,加快机荷-惠盐高速复合改造、皇岗路快速化改造、春风隧道、沿江高速下沉、妈湾跨海通道等项目建设,完成坪盐通道主体工程建设。(3)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推进5号线西延、8号线二期、轨道交通四期及四期调整线路建设,完成轨道交通五期规划编制。

  3.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1)高水平建设鹏城智能体,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先进城市智能中枢。(2)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完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大数据平台一期、第二数据中心、深汕合作区异地备份中心等项目建设。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初步设计,打造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华南区域服务核心节点。(3)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建设全市统一的数据中枢和应用中枢,支撑各部门构建业务应用,避免单独建设、重复建设。(4)深化公共服务“一屏智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市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应进必进”。推广“秒报秒批一体化”服务,新增服务事项100个。探索建立全市统一“市民码”服务体系,推动全市统一身份认证和多码融合、一码通用。(5)深化智慧城市合作,加快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在数字互联互通、人才交流培养、技术合作等领域全面合作。

  (八)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市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1.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实施基础教育学位攻坚计划和原特区外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计划,力争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行动方案获批。(2)新增幼儿园学位2.5万个,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保持在85%以上。(3)完成6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改扩建工程,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8.8万个。(4)力争开工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高中园,投入使用省实验学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9所高中,新增普通公办高中学位1.65万个。(5)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开工建设深圳音乐学院,加快筹建深圳师范大学,推动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国际校区获批设立,力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纳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6)加快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深汕职业教育园,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职教培训中心,实施一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微企业培训项目。

  2.实施“健康深圳”建设行动。(1)加快高水平医院建设,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市口腔医院住院大楼,开工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加快深圳医学科学院、市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大鹏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新改扩建项目,新增三甲医院2家,新增执业医师2000名,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2)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成10个以上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实施社区健康服务扩容提质计划,新建社康机构35家以上。(4)实施区域综合医改,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所有公立医院纳入DRG综合管理平台。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增至83.6岁。

  3.提升就业质量与社会保障能力(1)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贯彻落实省3.0版“促进就业九条”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加大灵活就业政策倾斜和服务供给,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品牌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2)加快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落实落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成“家庭护老者”培训1万人次、家庭适老化改造500户,新增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家以上。(3)落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鼓励幼儿园(幼儿中心)开设托班,建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性托育机构30家、托幼一体化幼儿园30家,新增托位数2400个。(4)健全综合性救助体系,推动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率先落地,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监护干预试点。

  4.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1)出台实施促进长租住房健康发展、既有商业和办公用房改造为租赁住房试点等系列政策,规范有序推进城中村租赁房屋规模化改造,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以上。(2)出台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3)持续开展大规模住房建设行动,创新住房空间规划和土地供应保障,供应居住用地不低于3.6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1500万平方米以上。(4)大力推进宜居社区建设,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加强城中村管理,全面推动“物管进村”,让人居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安全舒适。

  (九)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

  1.强化生态治理与保护。(1)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实施“三线一单-环评-排污许可”多评合一改革,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探索GEP核算成果运用。(3)完善生态环境“零容忍”监管执法体系,全面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出台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开展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试点。

  2.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1)推动治水从“治污”迈向“提质”,完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再生水利用率73%以上,强化面源污染、黑臭水体管控,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持续提升河流水质,确保国考、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达60%。高质量推进千里碧道建设,新建碧道210公里以上。(2)打造清新空气城市,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统筹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控制,完成150家以上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整治销号,远洋船舶岸电使用率达6%,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以上,PM2.5年均浓度保持国际先进水平。(3)完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国家验收,推动医疗废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处理全过程管控,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3.切实做好碳减排工作。(1)出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城市碳达峰实施路径,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进一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光明燃机电源基地、宝昌电厂二期等清洁低碳的能源基础设施。(2)高标准推进深圳国际低碳城开发建设,持续完善低碳城规划体系,高水平举办2021年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推动与生态环境部共建深圳国家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3)出台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年),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聚发展,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平台。(4)实施“绿色建造”行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700万平方米以上。

  4.营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1)深入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打造“万里鹏城”绿道品牌,新建改造绿道40公里,新建郊野径40公里,加快梧桐生态小镇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形成可达亲民的绿色开敞空间。(2)持续推进“千园之城”建设,出台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五年行动计划(年),新建改造龙岗雪象、光明百花园、大鹏禾塘湿地等公园20个,构建3个以上联接紧密的公园群,新增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办好大湾区深圳花展等特色活动,让“公园里的深圳”更美丽、更和谐。(3)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提高城市道路保洁标准和机扫比例,升级改造公厕300座。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收运水平,完成平湖二期垃圾焚烧厂和下坪、郁南环境园提升改造,加快建设光明、龙华、坪山新三大能源生态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1.促进城市文明程度新提升。(1)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举办200场次“百课下基层”活动,力争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发布“深圳故事:文化创造力之舟”研究成果。(2)高质量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出台城市文明建设规划和城市文明程度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体系,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持续开展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升级打造“志愿者之城”“关爱之城”,新增注册志愿者人数25万人,加快建设“诚信深圳”。(4)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举办“祝福孩子”主题文艺汇演、“快乐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夏令营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质(1)加快推进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等项目建设,力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全部开工建设。(2)加快改造提升“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争取首批特色文化街区授牌。(3)加快实施“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规划,开工建设深圳书城湾区城,新建书吧20家。(4)加快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试点城市建设,新建改造150个以上社区运动场地设施。(5)打造精品“城市文化菜单”,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交响乐团音乐季、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中国设计大展等品牌活动,精心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宣传文化活动。(6)深化国有传媒集团新一轮改革和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新时代文艺发展工程,创作推出《英雄颂》等一批重大文艺精品。

  3.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1)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探索设立文化企业孵化器,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国际设计联合会、伦敦设计节、德国iF奖等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开工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2)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开工建设新大旅游、融创华发冰雪文旅城等重大旅游项目,推动金沙湾国际乐园开园运营、华侨城集团在深旅游项目品质提升。(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推动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建设的建议方案获批实施,争取游艇“自由行”创新政策率先落地,启动南澳码头(口岸)主体工程建设。(4)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加快发展海上运动、电竞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办好WTA年终总决赛、中国杯帆船赛、深圳马拉松等重要体育赛事,吸引更多职业体育俱乐部落户。推动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15%。(5)高水平办好第十七届文博会,探索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支持民间博物馆发展。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7%。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1.加强城市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1)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安全发展行动方案和城市安全发展指标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2)实施“科技强安”战略,建设城市生命线和地下空间监测预警网络,强化城市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3)建设若干支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城市快速搜救力量、社会应急力量等各类队伍,提升重特大、综合性突发事件协同应对水平。

  2.强化经济安全保障。(1)提高对产业链供应链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能力,加快推动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2)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实施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推动金融科技沙盒监管试点,加强P2P、小额贷款等新型金融领域的监管和风险预警,健全金融风险预警防控长效机制。(3)全力服务国家种子安全、粮食安全,加强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军民融合区域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粮食储备能力提升至215天。(4)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发挥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功能,谋划建设国际原油交易中心,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智能电网,城市燃气储备能力达20天。(5)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持续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及深圳境内配套工程,加快建设深汕合作区一引三蓄供水网络,力争总供水规模增至730万吨/天。推进自来水直饮工程,完成60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管网改造。

  3.维护社会安全稳定(1)制定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推行企业安全生产全面责任制,全年每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105人以内。(2)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持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高水平举办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加快国际食品谷落地建设,食用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达到14.8万批次,力争建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3)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力争万人八类刑事案件立案数在1.5起以内。

  (一)强化责任落实。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通报。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市发展改革部门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举办系列主题活动,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用心学党史、用情办实事,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全区上下激发起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汇聚起推动罗湖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4月18日在深圳市罗湖区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现在,我代表罗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以来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举办系列主题活动,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用心学党史、用情办实事,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全区上下激发起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汇聚起推动罗湖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构建“一主两区三带”发展新平台,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571.67亿元、增长8.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72亿元、增长24.8%。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这一年,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制定贯彻落实综合改革试点第一批10项29条具体举措,完成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理财产品北上南下试点等8项改革。

  ——这一年,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落实全市“20+8”产业集群战略部署,布局我区“7+1”新兴产业集群。授权发明专利同比增长超9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6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4家。荣获《小康》杂志社评比“2021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第一名。

  ——这一年,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九大类民生支出129.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6%。建成中小学、幼儿园6所,新增学位5010个。区中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家庭医生签约人数50.7万人,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5.7名,健康管理率位列全市第一。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3342套,供应4311套。

  ——这一年,城区运行安全稳定。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妥善处置多起境外输入关联本土疫情,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累计超130万人。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刑事治安警情连续两年降幅全市第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优化防控策略,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疫情处置精准有效。全面强化应急指挥体系,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大流调团队,“一病例一专班”精准开展流调溯源和人员管控。科学划定、动态调整“三区”范围,精心做好服务保障、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创新大数据赋能疫情防控,建立人口底数“白名单”,精准开展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自主研发全球首台自动鼻咽拭子核酸采样机器人,全国首创核酸检测物资标准化配置,全市率先使用无人机运输核酸检测标本。核酸检测累计破千万例,总量和日检测量均居省公立检测机构第一。

  外防输入扎实严密。文锦渡口岸率先实现“提前预约、人车分离、集中接驳、闭环管理”的“全接驳”模式,提高跨境运输效率,阻断跨境司机疫情传播渠道。研发上线入境邮件监控系统,实现物品来源、消杀方式、取件人核酸检测全链条监管。完善“五个风险圈层”分类管控机制,实现中高风险地区来深人员落地核酸检测、健康管理全覆盖。

  生产生活平稳有序。扎实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特殊机构疫情防控,全面建立重点行业人员定期核酸闭环机制。加强社区小区、城中村围合管理,严格落实“场所码+电子哨兵”防控要求,切实降低社会面传播风险。制定出台《罗湖区抗疫助企惠民纾困“十条”措施》,全面帮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加快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稳增长、精准施策出实招,实现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稳中提质。

  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15亿元、增长7.0%,固定资产投资428.88亿元、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29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增长11.4%。作为我区支柱产业的金融业增加值990.86亿元、增长9.1%,商贸业增加值433.56亿元、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74.01亿元、增长8.5%。

  重点片区持续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纳入全市重点区域,建立深港协同发展机制。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收回深长2.2万平方米土地,妥善处置深长油气库拆除,全面启动6个老旧住宅小区棚改,释放产业空间54.2万平方米,年度投资超百亿元。大望梧桐片区完成综合规划编制,力争纳入全市重点区域建设。笔架山河复明及沿线更新改造稳步推进,完成泥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计划草案公示。东门步行街改造提升成立市级指挥部,完成总体规划及概念设计方案编制、工程(一期)项目立项。

  枢纽地位更加巩固“联通深港、通达湾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深汕高铁在清水河设置罗湖北站,深圳火车站接入赣深高铁。已开通地铁线路增至8条,总里程45.2公里,实现10个街道全覆盖,线网密度全市第二。“开放包容、深度融合”的交流枢纽作用不断深化。出台政策支持港澳专业人才就业创业,深入实施“筑梦起航”计划,为321名港澳创业就业人员发放补贴200多万元。缔结港澳姊妹学校91所,推动三地教育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品牌汇聚、潮流引领”的消费枢纽影响持续提升。万象城引入首店、旗舰店超20家,领跑高端消费市场。开展购物季促消费活动,带动数字人民币消费超过7000万元。二手车经纪转经销成功落地,试点企业澳康达全年增长163%。

  (三)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狠抓16项市级、区级重点改革,努力向改革要活力。

  综合改革试点稳步铺开。全国首创珠宝玉石保税监管模式改革试点,成立上海钻石交易所延伸交割平台。建设深圳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纳入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打造“数字人民币+”财政拨付新体系,拓展民生领域应用场景,率先面向香港居民开展跨境支付测试,入选中国改革年度百佳典型案例。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成立全市首个口岸公共卫生应急实验室,罗湖医院集团与多所香港高校合作开展医疗科研攻关,尚创峰百名港医医疗城顺利启动。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打造“反向办”数据治理新服务模式,推动“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荣获全国第三届党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十佳案例”铜奖。全市率先出台领导人员插手干预行为登记备案制度,有效治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插手干预行为。全面推广错峰共享智慧停车改革,接入车位3万个,有效破解“停车难”。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建设体制机制、土地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财政预算管理等改革扎实推进。

  基层微改革多点开花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工作机制,通过小切口推动实现大民生。全市率先推出智慧用水监控,优化独居老人守护服务,高效破解独居老人居家养老难题。探索电动自行车“一车一码”安全治理新模式,引入智能识别系统,提高智防能力。创新红色物业领航小区治理,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物业服务。

  (四)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以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升级,及时有效做好企业服务,持续优化城区营商环境。

  优质企业加速集聚筹办招商大会3场,签约重大项目50个,意向投资总额833亿元。引入科技企业89家、持牌金融机构5家。笋岗-清水河片区成功引进华润水泥研发及供应链总部、闻泰科技华南总部、明喆集团等总部企业,持续推进创意总部大厦、5G智能终端大厦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华润万家等7家公司被认定为深圳市跨国公司总部企业。

  营商环境日益优化。有效拓展空间资源,释放产业面积42.3万平方米。率先开启营商环境改革4.0版,全市首推营商环境白皮书,出台改革任务清单37条。投入转型升级专项资金7亿元,扶持产业项目1240个。全年新增商事主体超3万家,同比增长12%。区领导挂点服务重点企业293家,实现企业走访服务全覆盖。举办“企聚罗湖”活动15场,参与企业近千家。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举办“惠·易罗湖”系列融资对接会10场。上线运行企业服务平台2.0,实现产业空间资源可视化,企业服务一站式传递、一键式触达,荣获中国信息协会颁发“2021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创新动能持续激发。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签约落户,“国字号”科研机构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市重点实验室3个,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载体85个,软通动力等5家重点科技项目成功落地。帮助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2亿元,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3亿元。引进认定各领域“高精尖缺”人才109名、市级高层次人才项目3个。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实现全职院士零的突破。加强与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知名高校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五)全面升级城区形象

  坚持建管并举、内外兼修,持续提升城区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精彩城区。

  城区环境更加宜居。完成碧道建设16.8公里,建成社区公园8个、花漾街区2个、共建花园16个。完成27条道路品质提升、太宁路等慢行系统综合改造,建设非机动车道10.3公里。完成9个城中村综合整治、14栋楼宇建筑外立面刷新整治。升级改造垃圾转运站12座、短板公厕40座、农贸市场17家,建设地埋式垃圾收集点11座。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拆除消化违法建筑214.2万平方米,持续保持违法建筑“零增量”。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落实“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52项具体任务,PM2.5年均浓度降至17.5微克/立方米。全市率先对非营利性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备,消除监管盲区。河流水环境质量和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河流水质指数全年稳居全市第一。完成8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1542个小区实现正本清源巩固提升。推进洪湖水质净化厂建设,建成全市首个荷花文化科普基地。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锦田小学和怡景幼儿园入选市近零碳排放第一批试点项目。建成全市首个“危废驿站”,打造危险废物点对点收运服务模式。新增海绵城市4平方公里。

  城区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和文明典范城区要求,开展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公共卫生等十大专项整治。实行区领导挂点社区,重点区域“网格长”制,层层压实创文责任。建成街道文明实践示范所2个、示范站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经验被中央文明办推介交流。

  (六)着力提升治理能力

  坚持强弱项、建机制、提能力,不断提升城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纵深推进。提升水情智慧监测水平,实现全区入河排水口流量、河流交汇断面水质100%在线监控,内涝预警全覆盖。打造视频智能识别应用,推动近千个社会责任主体参与事件处置。探索物联感知技术应用,试点安装红外烟感、可燃气体监测设施。建成路口信号灯35个、学校周边智能斑马线24个,全面提升出行效率。

  城区运行安全平稳。消除艺茂中心、大坑水库等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全市率先运用“AI+物联网”方式,对29处危险边坡实施24小时自动化监测预警,经验全省推广。全面开展39个老旧住宅区天然气改造,完成13个城中村管道燃气改造,惠及居民近3.9万户。推进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重大危险源单位实现线上实时监测。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突破百万人次,诈骗警情和立案数降幅全市领先。

  基层治理扎实有效。全面深化推广基层治理“渔邨模式”,完成首批13个先行示范社区创建。推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获得“圳治2021——深圳治理现代化十大优秀案例”。推动431项政务服务下沉街道和社区,实现群众身边事身边办。推进具有罗湖特色的群众诉求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市首个信访“话聊”工作室,重复访倒流件化解率全市第一。

  (七)不断改善民生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民生七优”目标,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区。

  教育事业成果丰硕。建成义务教育学校4所、新增学位4290个,建成幼儿园2所、新增学位720个。修缮改造公办学校和幼儿园77所。与深圳中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联合培养机制。率先探索“幼小衔接”,设立试点学校30所。全面铺开数字化“思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举办“罗湖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推进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经验做法全省推广。获评“2021年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第七名。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新增社康机构8家,翠竹社康中心全市业务面积最大、服务功能最全。大力推进“三名工程”,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2个,新增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12项。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供给模式,基层心理服务网点实现社区全覆盖。“健康深圳”绩效考核连续两年以满分成绩位居全市第一。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一馆一中心”、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国际艺术博览交易总部、粤海体育休闲公园(一、二期)等重大文体工程加快推进。推出学校和社会文体场馆“一网统管·一键预约”公共服务平台,实现100%开放预约。新建悠·图书馆3个,以悠·图书馆为特色的总分馆体系建设荣获深圳“市长质量奖”(文化类)银奖。成功举办深圳国际摄影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象棋邀请赛等重大文体赛事。全方位打造校园足球“罗湖模式”,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18所。罗湖运动员在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获1金2银,在第14届全运会获4金1银3铜。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二线插花地棚改项目进入回迁安置阶段,8236户居民完成选房,第一批业主喜迁新居。全市首创公租房“线上选房”,实现公租房配租“一网发布、一键选房、一平台协同”。成功解决田贝花园1680套房产11年无法办理房产证的难题。举办“春风行动”“送岗进社区”等主题招聘活动,开发就业岗位4.4万个,“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建成全区首个养老领域PPP项目宝丰苑护老中心,新增养老床位140张。全面推进医养融合,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95%。建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2个、社区长者服务站17家、“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10家,新型职业技能工种实现零的突破。扎实做好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工作,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慈善+社工+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救助模式获评“2021年度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八)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依法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巩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0件、政协委员提案127件。稳步开展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下沉基层。制定《深圳市罗湖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指引(试行)》,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推出全国首个《黄金珠宝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纠纷化解自律公约》,构建黄金珠宝领域公共法律服务新高地。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化。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完成4个市级重点民生项目和百件区级“民生微实事”,着力推动解决臭气扰民等一批群众关心问题。持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即来即办”“秒报秒批”。区政府门户网站连续六年荣获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区县级)第一名。

  廉洁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全面推广电子合同“云签约”,持续深化合同履约监管。全市首创下沉审计至社区,实现公共资金全层级“穿透式审计”。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三公”经费下降18.8%。

  此外,统计、民族、宗教、人防、外事、档案、地方志、国防动员、国家安全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各界朋友,向驻区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指战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罗湖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稳增长、促发展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增加值占比较低,创新驱动支撑引领作用还不够强。三是产业空间供需不匹配,高品质空间不足,空间利用质效有待提升。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对此,我们将积极正视问题,不避难、不逃责,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主要工作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按照区委八届二次全会部署,围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的总目标,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推动罗湖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出新出彩。

  今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重大战略机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提升城区首位度、显示度,重塑中心城区新价值,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产业引领,在提升城区发展动力和活力上开新局

  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完成修订2022版“1+3+N”产业政策体系,全力提升城区经济发展动能。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落实“7+1”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水贝黄金珠宝集聚区、布心生命健康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大厦等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挥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新材料龙头企业关键带动作用,巩固现代时尚产业优势,壮大数字创意、大健康、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区块链未来产业,新增龙头企业8家、重点企业24家以上。依托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积极申报国家部委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示范项目,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百亿级城市安全产业集群。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培育国高企业150家、市战新库企业6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巩固提升金融业“压舱石”作用,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消费金融、跨境金融、黄金金融等业态,筹建黄金回购及流转服务平台,实现数字货币专营机构实体化运作。引导商贸业创新发展,推动传统商超向全渠道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集采服务商转型,建立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机制。推动商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跨境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京基100、城脉中心等打造商务服务业集聚示范楼宇,提升高端旅游、审计、会计、咨询、人力资源、法律服务等行业竞争力。

  开创招商引资新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整合优势招商资源,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形成标准化招商推介文本,构建全区联动大招商机制。做强“企聚罗湖”服务品牌,举办特色活动10场以上,参与企业超1000家。引进营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30家、持牌金融机构6家以上。建立“人才+项目”双招双引工作机制,推动人才创新团队与人才创新项目同步引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举办“惠·易罗湖”品牌融资活动10场以上。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苗圃计划”,举办企业上市系列培训活动。规划验收城市更新项目6个,释放产业空间28万平方米。

  (二)紧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争先锋

  深化“一主两区三带”规划建设机制,坚持以更高标准谋划和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深化深港社会融合发展。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争取罗湖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上升为国家级深港合作重大平台。加速深港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深圳火车站-罗湖口岸枢纽片区改造升级,推动香港东铁线北延至罗湖口岸,谋划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加快厦深高铁引入深圳站,推动文锦渡口岸生鲜货运搬迁。推进深港社会协同发展规则衔接,在专业服务领域谋划试点事项和改革措施,制定便利香港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政策措施清单。成立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整合深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资源,吸引港澳青年人才800名以上。

  加快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将玉龙、小坑片区纳入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推动中粮活口仓选址搬迁,完成罗湖北站供地任务、玉龙片区土地出让,完善片区市政道路,加快推进恒力科技大厦、中金岭南新材料产业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多元融合的国际化街区,打造笋岗“新罗湖主客厅”,做靓城区新名片。持续推进湖贝、蔡屋围两大统筹片区、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建设。高标准谋划建设大望梧桐片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打造“深圳中央生态区”。

  创建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全面推进东门步行街改造提升,完成首批示范项目统租工作,打造集时尚、潮玩、体验于一体的活力商圈。完成万象城一二期业态升级和三期改造,启动建设人民南港味消费商圈。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夜间经济,落地首店20家以上,孵化一批本地品牌。打造笋岗“家文化”主题消费街区,推动汽车消费集聚,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汽车展销中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纠纷化解效率,让消费者满意度更高。

  (三)聚焦综合改革试点,在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高地上作表率

  坚持以综合改革试点和重点改革项目为抓手,着力破难点通堵点,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积极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加速推进深港医疗合作、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珠宝玉石交易等首批授权事项落地。建立综合改革试点滚动推进机制,加紧谋划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发展、珠宝玉石交易等亟需的改革措施,积极争取纳入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深化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改革,优化国企股权结构和资源配置,健全股份合作公司监管制度。持续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生态、政府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罗湖经验”。

  全面推动重点改革攻坚。实施有机城市更新,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健全项目生成和管理推进机制,坚决防止出现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等破坏性“建设”。推进产业空间管控机制改革,建立产业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化审计“监督+服务”一体化机制改革,实现全方位、多维度、高精准审计监督新格局。开展“物管城市”一体化治理新模式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城市治理生态圈。

  全力打造先锋营商环境。成立惠企服务升级工作专项小组,构建高效能、全周期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全区矩阵式协同联动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精准推送率、重点企业满意率95%以上,企业问题解决回复率100%。探索建立企业家顾问制度,鼓励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对接国际通行经贸规则,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优化外资外贸服务。依托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和质押贷款。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四)系统提升城区品质,在展现宜居宜业宜游城区风貌上树形象

  坚持系统谋划、扎实推进,不断提升城市韧性,厚植绿色生态优势,打造烟火气与自然美和谐共融的品质城区。

  巩固交通枢纽地位。提升轨道线网密度,推动罗湖北站枢纽、地铁11号线二期、5号线西延、14号线罗湖段建设,争取17、24、25号线纳入地铁五期建设,谋划9号线东延、24号线北延纳入新一轮轨道线网调整。完善城区路网体系,加快春风隧道、东部过境通道市政连接线、大望桥拆除重建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罗沙路复合通道、深南路东延、新秀立交改造等工程开工。打通路网微循环,优化一批拥堵节点。完成清吉路等27条道路品质提升,启动第一批38条未纳管道路市政化改造提升,建设自行车道10.3公里。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建立“部门+街道”扬尘污染联防机制,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18微克/立方米以下。巩固提升治水成果,完成宝安路污水泵站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动清水河、笔架山河泥岗段复明。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以上,国控、省控断面达到考核要求。利用航拍建模等技术手段,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筑,强化耕地、水源保护区、基本生态控制线等区域管控。

  提高韧性宜居水平。完善城区供水体系,完成80个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深入推进节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240个小区、城中村“瓶改管”工程,实现液化气“清瓶”目标。提高内涝防治信息化水平,实现内涝积水精准预警预防。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实现智慧监管三个100%。加大小区、城中村围合管理和物业管理覆盖范围,试点建设应用“透明物管”智能平台。建成10处立体停车设施,新增泊位800个。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启动湖贝南坊旧村活化利用一期项目。科学推进城区绿化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衔接做好儿童公园、东湖公园等市属公园代管工作,加快围岭公园、翠湖文体公园建设,新建社区共建花园15个、碧道6.8公里、海绵城市2.1平方公里,串联接通郊野径5公里。

  (五)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高效率运营、高水平治理,努力打造社会治理标杆城区。

  加快建设智慧城区。推进城区治理“一网统管”,加快建设城区现代治理一体化平台,整合基础资源,实现“一屏呈现”。深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完成数字政府一级平台优化升级,全面梳理业务应用逻辑关系,构建一批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横向协同的业务应用。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128项“秒批”、300项“无感申办”、45项“一件事一次办”、高频服务事项90%“掌上办”。持续深化“反向办”服务模式,打造全国亮点政务服务项目。

  提升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厘清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制定决策程序指引,加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提升依法科学决策水平。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平台统筹+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加强执法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调解+听证”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商事调解衔接联动,提升调解公信力和满意度。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建好法治文化阵地品牌,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普法新模式,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筑牢城区安全防线。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成“1+10+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三级体系,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城中村、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各类灾害事故发生。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安全稳定社会环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扎实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管控,坚决巩固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上出实招

  下大力气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并举”,深入开展“双减”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学生体质和综合素质。全面实施“领鹰工程”,健全教师梯级培养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善作为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学位建设攻坚行动,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875个、学前教育学位1980个。加快翠园中学、螺岭外国语等学校硬件设施升级、办学条件改善,持续擦亮罗湖教育品牌。深化集团化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品质学校培育行动,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普惠。

  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实施深化医改五年行动计划,打造“一体两翼五引擎”模式。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探索深港医疗领域深度合作,争取区人民医院纳入跨境转诊服务和“港药通”。建成启用区疾控中心新办公场所,加快区人民医院春风院区改造、区妇保院改扩建。新建和升级社康中心4家,引进优秀全科医生20名。启动罗湖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推出医防融合、教卫融合、医养结合等惠民健康服务品牌项目,提升社康中心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发展公共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485套、供应3700套,努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投入1.6亿元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800个。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加快推进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新建2个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户以上。探索家庭病床与居家养老床位“两床合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弘扬“大爱罗湖”品牌力量,增加公益慈善温度。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完成特色技能人才培训1500人次以上。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巩固双拥创建工作成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全力帮助对口协作地区乡村振兴。

  (七)弘扬城区精神品格,在增强城区影响力和美誉度上做文章

  坚持价值引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出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素养水平。

  涵养城区文明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罗湖人的先锋精神和奋斗文化。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加大红色文物、改革开放遗址保护力度,精心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推出省港大罢工工人纠察队主题红色文化展览。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开展“新罗湖、新征程、新气象”主题宣传,精心塑造城区形象。

  完善文体服务体系。开展文体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区文化馆选址新建,高标准建设“一馆一中心”,建成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粤海体育休闲公园(一期)等重大文体项目。深入推进悠·图书馆建设,全区新增基层文化设施6000平方米以上。推进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全部纳入“一键预约”平台,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公共体育服务。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粤剧节、岭南文化季等文化品牌,开展港澳文化交流主题活动10场以上。筹办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展场,促进深港两地文化紧密互动和罗湖文化产业发展。举办中国女子职业围棋名手深圳邀请赛、粤港澳大湾区象棋比赛、ITF国际青少年(U18)网球巡回赛等体育赛事活动,争取更多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赛事活动落户。对标5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动梧桐山风景区品质提升。深入挖掘“三山四湖”自然资源,以及渔民村、国贸大厦、东门等改革开放、都市人文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八)狠抓政府自身建设,在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见实效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作风建设和廉洁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定捍卫“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开展弘扬“先锋精神、奋斗文化”大讨论活动,带动政府系统党员干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大力推进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防“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最大限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充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全力打造廉洁政府。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聚焦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领域和环节,强化财政资金审核支付,切实防范廉政风险。完善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加强对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常态化开展廉政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教育百人团”“廉洁大讲坛”作用,持续做好廉洁宣讲。

  各位代表!时不我待,岁不我与。重温过去,我们看到的是罗湖四十余载的峥嵘岁月,体味的是罗湖人勇立潮头的壮志豪情,汲取的是一代一代奋斗者勇当先锋、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展望未来,我们更有信心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更有决心带领全区人民实现“湾区枢纽、万象罗湖”的美好愿景,更有力量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把握时代脉搏、弘扬先锋精神、赓续奋斗文化,保持争先的劲头、担当的勇气、奉献的精神,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双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

  2.“双区”叠加: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

  3.“双改”示范: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

  4.一主两区三带:深南路总部经济主廊道,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文化生态休闲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深港口岸经济带。

  5.“20+8”产业集群:20大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宽带网络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数字与时尚(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高端制造装备(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绿色低碳(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产业。8大未来产业包括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空天技术、量子信息。

  6.“7+1”新兴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安全节能环保、新材料、大健康、区块链。

  7.三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8.碧道: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

  9.民生七优: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10.幼小衔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11.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2.三名工程: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

  13.一馆一中心:区图书馆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14.“1+3+N”产业政策体系:“1”为《深圳市罗湖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为《深圳市罗湖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招商引资实施细则》《深圳市罗湖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深圳市罗湖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实施细则》,“N”为各产业专项政策。

  15.“1+10+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三级体系:1个区级指挥中心+10个街道分中心+N个职能分中心。

  16.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7.一体两翼五引擎:以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为“一体”,以提升辖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两翼”,以体制机制改革、防治结合、平战结合、智慧卫生健康、多部门联动为“五引擎”。

  18.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19.三山四湖:银湖山、布心山、梧桐山,东湖、仙湖、银湖、洪湖。

  20.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

10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10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有关情况。会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正式发布。清单共有40条授权事项,包括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体制、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制、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六个方面。各条中明确了改革事项的主要内容,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根据清单,深圳将开展特殊工时管理改革,允许修订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相关经济特区法规,扩大特殊工时制度使用行业和工种岗位范围,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同时,允许深圳探索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薪酬体制改革。

深圳经济特区立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宽。清单授予深圳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生物医药、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个人破产等领域的先行先试权,支持深圳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立法权进行探索。

此外,清单支持深圳探索优化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审批机制。深圳将开展用地用林用海“统一收文、统一办理、统一发文”审批机制改革,加快实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清单同时赋予深圳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限。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综合授权有别于此前改革试点通常实行的“一事一议、层层审批、逐项审核”的授权方式,是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以清单式批量报批的方式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列入清单的事项实施备案管理,除明确要报批的事项,其他不再逐项报批。(总台央视记者姜昊宇)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马x330i落地价清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