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玩知乎?

近日,付费问答网站“分答”A轮融资2500万美元,估值超过1亿美元。分答的融资、高估值,再次让知识分享的话题变得火热。知识,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在互联网时代,一直以免费的姿态存在,如今能够直接变现,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在互联网早期,知识的呈现一直较为浅显,而且缺乏个性化见解,如Wikipedia、百度百科。之后用户个性化需求释放,信息时代来临,Google、百度知道等已难以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会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而越来越个性化,Quora、知乎、果壳等应运而生。

知乎和果壳被以为是Quora的两面,知乎采用了Quora的问答形式,但内容上缺乏严谨,段子手、抖机灵盛行;果壳则在内容上与Quora保持了同一水准,之后才慢慢推出问答、小组、在行、分答等产品。两家在知识资源上都有一定的沉淀和积累,但如何实现商业变现一直存在争议,先来看下知乎与果壳在商业变现上的努力。

知乎在商业变现上的探索

知乎在积累了庞大的内容后,适时推出了“知乎日报”。“知乎日报”是一款每天推送精选问答的PGC产品,这款产品对于输出优质内容、为平台引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知乎日报”的不错表现,知乎团队又推出了“读读日报”。“读读日报”最大特点就是把编辑权利下放给用户,提高参与度,但内容质量无法保证、层次不齐。

上述两款产品还算不上商业化(只是传统广告)的尝试,在愚人节悄悄上线的“值乎”才被认为是知识变现的首次探索。“值乎”的形式很简单,用户发布干货有料信息,在关键部分打码,其他用户付费查看,查看后可进行评价。这次的尝试,利用了用户好奇心及求知欲,但平台需要对内容进行严格把控、强调运营,说不上非常成功。

“知乎live”的推出,意味着知乎再次在知识变现道路上踏出重要一步。简单来说,“知乎live”就是一对多的在线语音分享会,主讲人回答听众提问,用户付费报名成为听众,为大V们提供变现通道,为普通用户提供新的获取知识形式。

果壳在商业变现上的探索

果壳在2015年推出“在行”,是共享某个领域内“行家”的时间和知识,依靠的是领域“行家”和平台信任背书。但专业知识与其他实物不同,难以定义合理价格,因此造成了交易门槛、成本高,且活跃性低的缺点。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果壳在5月份推出“分答”。“分答”可以向名人、大V有偿提问,其他人可以付费收听。同时,如果能够提出好问题,提问者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这种模式下刺激了提问与回答两方的积极性,并大幅降低使用门槛,活跃度明显提升。

从上述可以看出,知乎、果壳并没有在商业化道路上做出太多妥协,都是通过传递知识,通过知识连接人,仍以良好的用户体验进行商业化探索。但两者产品也开始呈现出差异化,相同的是都在用自身的产品教育用户,引导用户输出优质内容,走向良性循环。知识变现并非易事,知乎、果壳的探索却值得肯定,未来能否在知识领域里打造出品牌来,还得看它们后续的发展。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

}

知乎回答生成器是一款可自动生成“知乎体”的傻瓜文案生成器,主要是用来吐槽“知乎体”。

玩这个都不需要智商,你主要在输入框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自动生成一段“知乎体”格式的文章。

比如,我输入【知乎回答生成器】然后就会得到这样一段文字:

这个问题怎么又被顶上热搜了???

谢不邀,怒答。过千赞就取匿。

要想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那首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题主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知乎营销生成器而不是其他东西呢?其实第一个原因是是显而易见的,我就不点破了。

其次,我们都知道,抛开剂量谈毒性,没什么意义,同样,如果我们不结合与知乎营销生成器相关的具体环境,空谈知乎营销生成器也是没什么价值的。

因此呢,这个知乎营销生成器它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就拿看待正常事物的眼光看待知乎营销生成器就好了。

大家不要只收藏,不点赞。打个广告,欢迎大家使用我的小程序「水文生成器」。

输入【5G信号覆盖珠峰】,就会得到如下文字:

没想到这么多人看,知乎小透明瑟瑟发抖。

怒答一发,人在美帝,刚下飞机,正好看到这个问题。

要想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第一点嘛,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即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那么5G信号覆盖珠峰也不例外,要想正确看待5G信号覆盖珠峰,我们必须明确看待5G信号覆盖珠峰的角度,考虑到这一点,其实也就很明了了嘛。

然后第二点,在5G信号覆盖珠峰相关的话题上,很多人总是抱着理性思考5G信号覆盖珠峰,殊不知其内在的价值已经决定了5G信号覆盖珠峰之所以为5G信号覆盖珠峰,就在于5G信号覆盖珠峰本身的意义。

因此呢,这个5G信号覆盖珠峰它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就拿看待正常事物的眼光看待5G信号覆盖珠峰就好了。

手机打字不易,如果觉得对你有所帮助,麻烦点个赞。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等等,貌似我还没有公众号。

基本来说,就是将你的关键词套入固定的段落格式中,然后得出一段没营养的文字,虽然很弱智,但网友依然乐此不疲。

}

不追热点、不跟时事,只潜心打磨一支支能帮助年轻人解决「小问题」的高效技能视频,比如介绍一秒清理电脑中重复文件的神器、制作自己的域名邮箱的方法、让人相见恨晚的 PPT 技能等。

Topbook 渐渐摸索出稳定的调性,也证明了专注于雕琢每一条有价值的内容,自然会受到知友们的关注和欢迎。

今天机构号团队的峰哥访问了 Topbook 的「高效生活编辑部」的主编高毅,请他来聊一聊,在知乎机构号的 600 天,Topbook 摸索出哪些特别的运营小技巧。

机构号峰哥:Hello 高主编,不妨先跟大家聊一聊,当初 Topbook 是怎么想到入驻知乎机构号的。

Topbook 高毅:Topbook 在 17 年就开始决定做 1000 支高效技能视频,帮助人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大小问题(大多是小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所有这些内容,都有可回看的价值。

而当我们把内容放上微信公众号、头条等平台,基本上视频推送结束后,几乎不再有人问津。即便是哔哩哔哩,也只是有少数人因为好奇或兴趣会到历史视频中去「考古」。

17 年 12 月,我们开始入驻机构号。

知乎对知识见解的处理方式,决定了回答者所提供的内容都有回看性,也就是说,在相当久的时间内,都会有长尾效应。这样哪怕我们去年发送的一篇回答/文章,到今年这个时候也可能有人在看。

因为他有需要,就会去搜索,而当他去搜索时,被认同的过往文章就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很多同类型的内容来说,内容就是工具,但对于我们来说,内容就只是内容。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曾经制作了一支视频「如何使用康奈尔笔记法提高学习效率」,当用户搜索 「康奈尔笔记法」时,他会搜索到我们的这个视频,并且从中得到关于该笔记法的概念、用法和注意事项。

这样的视频我们通常会用至少三天搜集资料,用至少一周去制作和完善视频。诚然,最终给我们带来了比较好的数据,也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粉丝,但视频本身发挥了价值更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机构号峰哥:关注知乎机构号的知友可能会发现,Topbook 曾屡次上榜职场类「领域先锋榜」。你们的知乎是怎么运营的,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Topbook 峰哥:目前,我们在知乎有了 18 万粉丝,过去连续大半年几乎都是职场领域第一(有一次被友军「Fotor 懒设计」顶了下去,然而我们也开心)。也连续两年被知乎盐 Club 被邀请作为嘉宾。

我们总是被问,知乎怎么运营的。其实没怎么运营,刚好内容属性匹配而已。这种内容属性的匹配让我们即便也会吐槽 「到知乎,分享你新编的故事」云云(笑),但仍然尽量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知乎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对脑机接口( Neuralink )比较感兴趣(事实上,我确实感兴趣),我会自己收录一些不错的文章来阅读研究。这其中也会包括知名网站 waitbutwhy 当中的一篇数万字长文「Neuralink and the Brain’s Magical Future」,但这肯定还不够,你还需要一些辅助性的参考。

作为非业内人士,自己去找各种论文、资料其实基本上属于抓瞎。那么你可以选择直接在知乎搜索 「脑机接口」、「Neuralink」 这样的关键词,你就会看到像 ShiningObsidian 这样的专业学习者和从业者的回答:「脑机接口的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碰巧你还能找到像 ONES Piece 这样的公益翻译者对 「Neuralink and the Brain’s Magical Future」这篇数万字长文的中文翻译「Neuralink 与大脑的神奇未来·第一部分:人类巨像」等,以弥补可能英文不好的状况。

机构号峰哥:你建议知友们如何利用知乎机构号来获取需要的知识?在众多的知乎机构号中,Topbook 又是怎么自我定位的?

Topbook 高毅:机构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有人把知乎比做越来越繁荣的城市,有工厂、商店、博物馆,当然也需要机构。从大处来讲确实如此。不过作为个人,我只能讲讲我所体验到的部分。

我把机构号分为三个大类:品牌输出类、内容生产类、工具说明类。

所谓品牌输出类,就是一些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进驻了知乎机构号。

毋庸置疑,他们本身也期望通过知乎的大流量获得足够的曝光,但知乎本身的调性决定了,不管是机构号还是个人号,都只能通过有价值的内容以获得流量上的回馈。因此,运营者会以足够专注的姿态,去提供足够价值的且有可阅读性的内容。

举个例子,坊间早就传闻弹幕网站 Acfun 快揭不开锅了,但真实情况总是由外界在讲,难道你不想知道内部人员怎么看吗?除了某个内部人员的曝光,也许官方更能带给你有趣的回答呢。

所以「AcFun弹幕视频网」官方机构号以 「高产似母猪」 的状态带给我们的欢乐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近况。

再比如,人们总说奥迪是 「灯厂」,于是有人提问,「为什么说奥迪是灯厂?」也有很多个人号的回答,但相信都不如官方「奥迪」自己对自己了解吧。

所谓内容生产类,就像 「丁香医生」、「老爸评测」一类的官方机构号,以专业的态度生产足够优质的内容,为我们解决常见(可能也不常见 QAQ)的健康、生活问题。

比如下面的问题在目前的 96 个回答当中,作为专业医生的丁香肯定能给困惑而好奇男青年(也许是女青年?)权威的补充。

就算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关于脑机接口的问题,「量子位」等机构号也会给出相对专业的补充和见解。

所谓工具说明类,简单来说就是 「XXXX 怎么用」 。乔布斯在世的时候,把说明书这个东西从包装盒子里移除了。

后来各大厂商也开始竞相模仿,并且不管自家的产品交互好不好用……但这一情况到现在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不止如此,越来越多的生产力工具和应用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而这些工具的背后,购买者关注的就是如何使用。除了相互之间传递分享经验,机构号的价值输出绝对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比如「iSlide」已经是目前很多人 PPT 当中不可或缺的神器插件、「XMind」也是众多学习者和工作者经常使用的思维导图应用。但它们的功能和可用性着实太多,官方出面的用法教学往往融入了产品设计中的思路,所以,使用产品时,我更愿意第一时间去官方号

机构号峰哥:有什么知乎使用心得想分享给关注 Topbook 的知友?

Topbook 高毅:知乎是社区,百度是工具,但它们都不是答案本。

当我用知乎,我更多想获得的是经验、见解、看法,想看到更多专业、深度思考的回答。

当然,明确的目的性决定了我不会去热搜和大家一起吃瓜,也不会陷入某种情绪对立的争吵当中。

因为我明明就知道,社区属性决定了这些分享内容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知乎能够获得目前成功,更依赖于这些知识背后所承载的人的属性,比如价值观,比如有问有答的互动。

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知乎在某种程度上会取代百度等搜索引擎的位置。

比如 「法国大革命」 的相关历史这样的常识性内容在百度、维基等等引擎上,直接获得答案会更好。因为搜索引擎的本质始终是工具。而在知乎,你想获得的是相对更有价值的知识,是不同人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见解。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不只有人会在知乎提出一些明显百度一下就能得到的答案,还有人,已经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寄希望于百度和知乎等等这些平台。用这些平台上的大 V 答案过着二手人生。

早些年人们可能会特别憧憬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你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有答案。但现在才慢慢有人发现,有答案的那一刻,就代表着问题的结束。

读书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题本,翻到本子的最后,上面会写四个字 ——「参考答案」。

我想说的是,和习题本一样,我们所有能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的答案,都请叫它「参考答案」,如果你把某个答案当作你的答案,那么属于你的问题就会提早结束。而如果你想得到一个确切的人生答案,那你的人生也就提早结束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乎怎么使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