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怎么朝低碳化转型?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可持续的交通会增强经济发展的动能,而科技创新会让可持续交通插上腾飞的翅膀。

      15日和1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政府部长、交运行业专家、机构组织代表、企业领军人物纷纷就实现可持续交通的技术创新和低碳化转型及零碳化发展展开讨论、分享经验。

  中国部分交通技术世界先进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膨胀土、沙漠等特殊地质公路建设技术攻克世界级难题。特长悬索桥、斜拉桥等桥梁建设技术,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技术以及大型机场工程建设技术世界领先。港珠澳大桥、京张高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用。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说,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质量实现跃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国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并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他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交通运输行业受到明显冲击,全球产业链也受到不利影响,推进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中国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工复产,经济得以增长,并为全球抗击疫情和供应链的保障做出了很大贡献。“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联合国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交通。交通在促进人流、物流的同时,对环境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交通运输的低碳化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北欧、西欧一些国家在这方面行动较早,其代表在本次大会论坛上做了经验介绍。丹麦工业、商业与金融事务大臣西蒙·科勒鲁普说,丹麦作为一个绿色领先的国家,目前50%的电力来自风电,建议全球要发展风能和其他可持续能源。芬兰交通通讯部长蒂莫·哈拉卡认为,要实现交通运输的低碳化转型,必须注重数字化发展。芬兰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正在积极参与推动“电子燃料”的应用,还在探索数字社会发展路径,在高效率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数字移动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减排目标服务。卢森堡副首相兼交通和公共工程部大臣弗朗索瓦·鲍什介绍,卢森堡聚焦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关注人的运输而不是车辆,建设相应基础设施,促进自行车出行或步行。二是确保车辆使用可再生能源,使剩余的机动车用几年时间完全脱碳。

 摩纳哥对外关系与合作大臣洛朗·安塞勒米建议各国采取积极行动,应对交通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摩纳哥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建立一个100%的电动巴士网络,同时改善铁路服务、禁止商船使用传统能源。厄瓜多尔共和国交通和公共工程部长马塞洛·卡夫雷拉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首先要减少城市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规划土地使用及停车设施。多哥共和国公路铁路和空运部长阿福·阿查·代吉呼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联运机制,帮助减少全球的碳排放。日本国土交通大臣齐藤铁夫说,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日本正在加速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物流效率,同时加强数字化应用,推动引进电动汽车,应用可持续性的航空燃料,努力发展“碳中和”港口。

  交通服务体系建设要跟进

  发言中,不少国家和组织的代表提到交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

  加拿大创业公司TransPod首席技术官、公司联合创始人瑞安·詹曾认为,交通的创新需要生态系统、经济体系的配套进步,需要基础性研究的跟进。软件要创新,硬件也要创新。

 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5G、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正在积极推进,以铁路、公路、港口、航道、民航、邮政为重点、推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介绍,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共建设7个集装箱泊位、集装箱码头岸线总长2350米,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作业系统,衔接上海港的各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了码头主要业务环节生产调度自动化。码头配有26台岸桥、119台轨道吊、135台自动导引运输车(AGV)、4台轮胎吊,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也是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理事长顾问中村道治发言表示,在开发交通技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交通数据的分析和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注重技术和服务的普及,因此需要多方共同协调,要有统一的“路线图”,促进交通服务体系在更广区域的建设  

  需要政策与法律的支持推动

  交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加力。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说,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全部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都与交通相关,这只有通过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科学、技术以及工程的创新才能实现。

 他说,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各种可替代绿色能源和材料,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有的已经可行,有的处于试验开发阶段,这为交通技术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技术本身需要推动,包括政策的推动。“政府的管理和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投资方、公众的理解和参与等,都是影响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可持续的交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必不可少,需要有各方参与的整体解决方案。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有超越惯常的做法,实现交通建设的发展。”

       欧盟委员会首席科学顾问组副主席内博伊沙·纳基切诺维奇表示,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零排放目标,不仅交通运输业,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做出调整。要构建有韧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出行,要有政策鼓励,各国、各区域要整体协调,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
在煤坑上建光伏电厂,是大同低碳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一个尝试。但从煤炭长长的产业链上释放出来的煤炭工人,并不都能跟上转型的步伐。
比自己的许多同学幸运,2014年大学毕业的小闫最终在家乡大同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大同煤矿集团(简称同煤集团)塔山光伏发电厂做技术员。

光伏,是同煤集团的新业务。这个2014年启动、计划装机20MW的电厂,目前有一半建成投产,于2015年1月初并网发电。以目前10MW的装机,发电量和近在迟尺的塔山煤电厂不能比。不过有新能源补贴,电价有优势:煤电一度电约3毛钱,光电1块。

算上小闫,塔山光伏电厂日常技术人员有10人,分两班倒。对小闫来说,工资不算高,但工作相对轻松。光伏电厂都是一次性投入,可预期使用寿命超过25年,也不用担心失业。

附近几乎都是围绕煤炭产业建立的工厂。从光伏电厂管理楼顶部眺望,在路的同侧,不到2公里处就有一个大型水泥厂;紧靠山边的,是和光伏电厂直线距离约3公里的采石场——石料可用于矿道巩固。目光所及大约十来个山峰,大多只剩半壁,露出煞白刺眼的山石。每次放炮炸山,小闫都能感到楼在颤。

大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始于上世纪初。伴随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大发展,作为主要一次能源的煤炭也成为“黄金十年”间大同GDP飞涨的主要动力。不过,早在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第一次下降之前,颓势已经很明显。以往年轻人毕业回来,大多直接进入煤企,一干就是一辈子。现在煤炭产业吸纳能力大不如从前。就业机会少了,小闫的同学也开始接受销售、美容这样的工作。

事实上,在全国空气污染治理和低碳发展的压力之下,大同不得不积极寻求煤炭之外的出路,向低碳发展、清洁能源转型。

光伏,是大同的自我突破。

同煤集团塔山光伏发电项目(1万千瓦),2015年投产。刘禹扬摄
2014年,大同发布了'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2005年的1%增加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45%。

对于大同而言,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大同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植被稀疏,降水稀少,但全年日照超过3000小时,日均超过8小时(当日低于6小时无利用价值),是中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北部非矿区已经大量建设风电,而矿井式开采形成的大量采空塌陷区,诸事不宜,唯独建设太阳能电厂特别合适。

2015年,全国第一个采煤沉陷区先进技术国家级光伏示范基地'领跑者'落户大同。按照规划,到2019年,大同将建成300万千瓦的煤坑光电电站。第一轮100万千瓦建设招标在去年6月启动,中电投,中广核,三峡新能源等企业纷纷中标,光伏建设风风火火开展起来。

3月31日,山西发改委已经批准了大同“领跑者”项目的电力送出计划。其中,西北远郊的50万千瓦电力汇集后送往大同南京庄220千伏变电站;近郊50万千万电力将送到大同北郊220千伏变电站。送电距离为200-300公里,从那里可以将电力从大同送往北京。

与此同时,在产煤大省山西其他地方的煤坑上,光伏也陆续建立起来了。截至2016年2月,山西全省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仍居全国第八,煤电占比降至88%,但光伏已经上升至1.66%。

转型降低煤炭依赖度,大同已经努力多年。根据省环保厅的数据,作为公认的煤都,大同去年空气质量位居全省第一,今年第一季度仍居首位。 光伏和风电的推广将进一步减轻煤炭造成的污染,并降低碳排放。

不过对大多数本地人来说,光伏的好处并不如煤炭来得实在——至少现在,光伏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三月的大同,还沉睡在冬季的灰黄中。在南郊区刘官庄村村口,上海设计院和晶澳能源合作的50万千瓦的光伏电厂建设,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雨季不能施工,工程必须要在六月之前完成。

今年60岁的老刘,年轻的时候曾在家附近的小煤窑干活,现在他在晶澳光伏电厂搞安装。刘禹扬摄
光伏电厂的建设周期很短,如果进展顺利,这个电厂约三个月就可以完成:先是整理土地铺路,方便材料运输;然后和水泥、打桩固定光伏架;随后安装框架和光伏板,主要工作就结束了。最后由电工完成并网工作。需要的工人也不多,河北来的吴姓包工头带来三四十个工人负责这个电厂的主要建设工作,外加十多个本地人。

临时加入的本地人业务不熟,进度要慢不少。吴的工地按工作量算酬劳,这些本地工人每天平均收入超不过一百元。'那些本地人,一天平均下来五十块也干,因为搬进了新小区,水、气、煤电、柴米油盐都要钱,又没有别的事情好做。'吴说。

大同煤层厚达30-40米,总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开采以后,采空区沉陷时有发生。从2006年开始,共有同煤矿工和煤矿附近居民数万人,从采空塌陷区及棚户区搬迁到大同市区通往同煤集团路上的恒安新区。今年5月,大同政府也出台采空区统一搬迁政策,近8000户约19000万人全部搬出。

60岁的刘就是在吴的工地上干活的本地人。不过,他还没有搬进新小区。他的家,在距离工地六十多公里以外的山村里。

早在年轻的时候,刘就在家附近的小煤窑干活: 下井、挖煤、按天拿工资。那是煤炭的好时候,只要干活就有钱拿。到了四五十岁,年纪大了,不再下井,他就留在矿上做些地面工作,仍然可以一天收入百来块钱,直到几年前煤矿倒闭。

刘的村庄很偏僻,方圆十里没有人烟。每天坐同乡的面包车往返工地,单程得一个多小时。回家最后十里路,是被碾得稀烂的土路,村里没钱修。开面包车的师傅也住在村里,和大家一起到工地干活,早七点出发,晚七点回来。有孩子在外上大学的人家,大多已经搬走了,全村从以前的数百人,变成了四五十人。剩下的多是些老弱病残,以种地为生,农闲时打打零工。

刘的儿子在大同北郊打工,正直壮年的女儿因为神经病变,八年前失明并瘫痪在床,女婿已经不管了。女儿在几年前就已经放弃治疗。'进医院,一天的费用就是7000块,治不起,'他说。外孙在镇上上小学五年级,每周五刘骑40分钟摩托车去接他回来,周一再送回去。

每年开春,刘和老伴就按着时节往自家20多亩地里种下小米,黍子,麦子等,然后等着老天爷下几场好雨。年头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卖5000多块,去掉成本,收入3000多。

'在这个工地上干了五六天了,一天如果赚个100来块,就继续干,不行就再想想别的办法。'刘盘腿窝在自家炕上,抽着水烟袋。

继续在煤矿公司工作的正式挖煤工人,虽然比刘多一份固定的工作,在煤炭行业减产和大规模转岗压力下,也很迷茫。50岁以上的人心里大概还有些安慰,至少有退休金可以指望;不到50岁却不再年轻的人,也不知道不挖煤了还能干什么。

山西大同左云县,老刘和妻子女儿晚饭后看电视。因为人力缺乏、交通不便,老刘一家一年的毛收入大约是5000元。刘禹扬摄
低碳发展怎么走向可持续?
大同常住人口340万,根据同煤集团官网,仅同煤集团一家就有正式员工20万多。煤炭牵扯着大同经济命脉,能源转型就是经济转型,所以低碳不是从煤炭走向风能太阳能这么简单,还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既要低碳又要保增长,前市长耿彦波曾尝试过让大同恢复文化古城风貌,向旅游城市全面转型。

从2008年到2012年,大同城区大拆大建,恢复了明朝时期的城墙,总长度7.4公里,城墙上每相隔一百米就有一个复古的望楼,在灯光的映衬下,真可谓'雕梁画栋,琼楼玉宇'。大同城区风貌为之一变。1500多年前,大同曾经是北魏都城,也是后来多个朝代的边关守城。大同拥有云冈石窟这样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以及多处国家级历史遗存,发展旅游的确有潜力。

不过从大同的长远发展考虑,能源转型仍然是关键——煤炭输出减少之后,电力输出成为山西的重要创收项目之一。减煤的同时必须要保证电力生产,因此,如何在光伏发展的同时扩大附加经济价值,是当地发展的重点内容。

在地面能和光伏结合的,目前主要是农业。

光伏和农业,是这两年开始流行的一对新搭档。在山西也很受欢迎。山西寿县,3万千瓦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已经于去年7月完工并网;在山西长治,国内最大的5万千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也于4月正式并网发电。

2016年,大同将建设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 (包括农光互补电站)共69.2万千瓦。未来五年之内,大同将会建设近5万亩配备光伏电站的国家级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以产业扶贫。

也许有一天,老刘的村子里也会出光伏大棚。老刘这样的老矿工们,可以在自家大棚里劳作,再也不用长途跋涉打零工了。


注:本文所有人物均为化名
山西大同左云县,三峡新能源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在采煤沉陷区。刘禹扬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

7月29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专门举办了“202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论坛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举行。

7月29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专门举办了“202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论坛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举行。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在论坛上发言。

尊敬的傅成玉董事长,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今天终于召开了,我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代表国家向全世界做出庄严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的需要,也是我国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本次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的主题定为“双碳目标驱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向企业界宣传和传递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将双碳目标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作用和企业的主动作为结合起来,全力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偏重,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实现双碳目标首当其冲就是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化工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能够率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关系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全局。宁东是我国重要的煤化工煤制油基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一,近年来积极探索向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宝丰能源建成了全球单厂最大、单台产能最大的光伏发电水制氢项目,实现了绿氢和绿氧在煤化工过程中的资源化利用。我们的论坛选在宁东召开,也为大家创造了共同学习探讨重化工产业基地绿色化发展的良好契机。借此机会,我也针对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1.加快产品结构和业务布局调整,优化供需关系实现减碳发展。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近年来我国钢铁、建材、石化、高铁、电子、航空、航天等产业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在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5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技术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但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低效和无效供给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增加了不必要的碳排放,必须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通过提升供给质量实现减碳发展,要继续深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低效产能,落实好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要优化原燃料和能源结构,优化工艺流程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条件的高耗能企业要积极构建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集发展态势,探索有利于碳减排的发展模式。例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光伏玻璃与新型房屋相结合,推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的一体化应用,打造集智慧房屋、光伏发电、智慧农业三位一体的绿色产业综合体,在全球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另外,要不断推进产能布局优化。在坚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电解铝、工业硅、金属镁等碳排放量高的企业应该向可再生能源富集且消纳能力不足的地区转移;高耗能企业要通过提升与完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功能,继续向基地化、规模化、清洁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2.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升节能降碳能力

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随着风、光等绿色能源的发电成本逐步下降,绿色电力比重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未来电能在终端用能结构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终端电气化将是脱碳最直接的路径。当前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储能、智慧电网、高效电转蒸汽、大规模电制氢、高温电加热工艺等技术的发展,积极参与研发核心技术装备并推广应用。大企业要带头支持行业建立低碳创新联盟,建立标准体系,聚集合力研究辐射效应广、带动性强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推广节能清洁降碳的用能设备,研发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接技术。如,钢铁行业重点围绕氢冶炼、冶金渣余热回收及综合利用等低碳前沿技术,发展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等非高炉炼铁技术,发挥非高炉炼铁与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协同减碳效应,实现产业化示范应用;有色行业重点围绕原铝低碳创新技术、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火法冶炼余热利用等开展研究,实施共性技术、前沿技术、低碳技术示范。

要积极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技术和方法,建设完整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试点项目工程,加快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如,中石油在吉林油田建成国内首个二氧化碳分离、捕集和驱油等全产业链项目基地,在保障了气田清洁生产的同时,二氧化碳埋存率达到93%以上。盛虹石化捕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已实现几十万吨规模的利用,未来与绿氢结合生产甲醇等大宗化工上游原料,可以开启千万吨级别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不断推陈出新,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3.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具有泛在感知、敏捷响应、自主学习、精准决策、动态优化等特点,已经深入应用到各行各业。在生产制造设备层面,通过迭代升级,提升制造设备单位作业量及作业精细度,可以实现能耗逐步降低,碳排放逐步减少;在制造工艺流程层面,可以对整个流程进行建模仿真,借助AI技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减少工序、提升工效,直接降低能耗及碳排放强度;在人员及工序管理层面,可以对人员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综合管控,结合先进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过多作业,进一步降低冗余能耗及碳排放。5G+工业互联网对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开发,通过建设智能化平台,可以实现基于数字化、自动化的端到端智慧工厂与智能控制;数据链接与运营管理,生产潜力优化与碳排放协调;数据分析驱动的预测性维护与质量预测分析。例如,国家电网积极响应电力需求和供应的新变化,持续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互动的能源互联网建设,不断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提升增强不确定性条件下电力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宝钢集团结合大数据综合分析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成本和效率都有明显改善。针对双碳目标,企业要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的平台赋能效应,充分融合工业机理、工业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方法,主动探索和研发深度应用场景,驱动企业由局部粗放向全局精细的变革。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

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都离不开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的能力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碳排放管理人员队伍。增强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交易、咨询等职业能力建设,提高人员队伍低碳发展知识储备和实操经验,是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我们注意到,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正式发布的新职业目录中,“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应运而生,石化等少部分行业已经针对这个新职业开发了职业标准和培训课程,我们希望更多的行业和企业能够重视起来,从建立和完善行业碳排放管理员标准认证和培训体系着手,抓紧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将会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企业联合会长期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是我会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我们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的部分工作,与电力、石化、交通等主要行业的双碳研究机构及专业人员,以及美国落基山研究所、全球能源转型委员会等国际机构形成了协同研究网络,共同走访调研地方和企业,了解它们在双碳目标下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将组建由技术专家、行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双碳达标促进委员会”,推动企业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使企业在资源整合、项目对接、技术交流、产融结合、政策咨询等方面获得广泛支持。未来,我们将和大家一起,继续发挥好综合性协会的协调优势,发挥好各专业机构的力量,共同为推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低碳转型贡献更大的力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碳企业有哪些举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