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有哪些回报快的小成本创业项目?

2022年4月,上海的这个春天很特殊。

疫情影响下,百业萎靡,人心浮动。尤其创投行业的流动性被进一步抑制。这种情况下,被围困住的人们,拒绝躺平,他们投资、募资、管理皆不止步。

对于众多的PE机构来说,疫情期间在一切都慢下来之后,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反思行业,理顺后疫情时代的投资逻辑,同时梳理产业链,深入钻研细分赛道、政策研究。加强投后苦练内功,以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投资挑战。

本次疫情对于周期性行业和非周期性行业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变量,行业的问题在于一二级市场估值的倒挂对于退出的影响,以及二级市场的萎靡不振让信心不足。

因为投资偏后期,对于PE机构来说,投后管理的需求不像早期项目那么急迫,但是疫情对于企业的冲击让项目估值进一步回落,估值倒挂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募资环节,市场上的投资主体普遍投资意愿不高,机构对于政府投资的需求进一步上升。

对于投资,机构对于投资逻辑和赛道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反而疫情对于底层投资逻辑的冲击,让机构开始重新理解那些曾经熟悉而现在又稍显陌生的投资领域。比如,疫情下,哪些成熟度不足的行业被加速催化,哪些非刚需行业被证伪?上游的短缺和涨价,将持续多久,如何传导到产业中下游,不同环节的利润率又如何变化?

同时,众多PE反映,在一二级市场倒挂的情形进一步突出的情况下,包括定增、大宗交易、等PIPE投资机会确定性更高,更具投资价值。此外,特殊机会投资窗口开得更大,类似纾困等均存在机会。

疫情,对于投资行业来说具有镜像效应,大家更好的理解了行业,看清了自己。这些投资人,他们都在长期主义的坚持中坚守自己的投资初心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信心。当阴霾散去,他们必然会以新的勇气迈向新的战场。

以此,中国采访上海30多家机构投资人,以他们各自不同的声音,真实记录2022年这个特殊的春天,关于中国上海创投圈的那些特殊故事。

嘉御资本董事长兼创始人卫哲:

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把资金及时给到企业

此次疫情期间,我们嘉御资本团队如同2020年疫情最严重之际的做法,团队继续保持投资的节奏。已经完成了6个项目的投资或追加投资,4个科技领域项目,2个消费领域项目。尽管用印、付款等流程因为疫情影响变得无比艰难,但嘉御资本团队一起克服困难,如期甚至提前交割项目,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把资金及时给到企业,支持他们的发展。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嘉御资本经历了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新员工入职,涵盖到“募投管退”各个流程,同时也特别强化新员工的线上入职和各方面培训,苦练投资团队和中后台团队的内功。

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们不仅没有感受到被抑制的创业气氛,也没有感到项目供给侧的减少,反而感觉头部机构反而获得的项目更多了。但确实,我们也看到估值显著的调整。这个原因不完全是疫情,也是最近资本市场动荡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越靠近中后期的项目的估值,由于受二级市场传导更快,影响比较明显,包括跨境电商类,消费类的项目的估值都有显著的下调。科技类项目的下调幅度较小,而早期的科技类项目基本上不受影响。我们长期所聚焦三个领域,科技、、跨境出海。在科技领域我们着重开源、5G、云原生、软件国际化等细分赛道,消费领域着重寻找产品渠道合一型,及具备优势的企业,跨境电商则聚焦在创新品牌上。以上我们所长期关注的赛道,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

在对被投企业的支持方面,在上一次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很多企业在嘉御的帮助下实施了“四个在线”:员工在线,客户在线,产品在线,管理在线策略,所以企业受到疫情带来的影响总体很小。甚至还有些企业,比如锅圈食汇,再一次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成长。第二就是我们提出企业一定要做现金的压力测试。所以我们所投资的大部分企业的现金流都可以抗住这几个月突如其来的疫情。同时,嘉御资本也帮助企业在这段时间练内功,帮他们做了多场的专业培训,针对不同阶段的压力测试等。

关于对于行业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实体经济具有和高科技紧密结合的天然诉求;同时,中国各地政府和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都有按照国家政策来拥抱科技的决心;还有,中国很多企业都需要跨境出海的能力且有成为全球品牌的动力,中国很多消费企业都希望能够握数字经济,拥抱新消费的诉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投资机构并不仅仅要考虑财务回报,而要想尽一切办法和地方政府、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以及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帮助他们实现企业的升级,战略的转型。同时,投资机构不要过早推高项目的估值。投资机构应该合理管理创业者对估值上升的预期,而非推波助澜。

预则立,不预则废。疫情是行业、企业、创业者最好的试金石,也正是练内功的时候。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企业只有靠修炼好内功才会胜出,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也一样。

疫情下的镜像效应,能让机构和企业都认清自己

此次疫情爆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还叠加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宏观事件的波及,电池原材料短缺、新能源汽车涨价、中概股市值下跌等连锁反应,对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的影响可以说也是全方位的。

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管是机构投资还是企业运营,节奏都在放缓。

首先我们通过复星基金会、复星商社以及外部合作伙伴,对我们的员工、LP和被投企业赋能,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一些紧急支持。许多员工年轻、单身,此前饮食长期依赖,家里存货不多。我们通过被投企业中粮工科联系到了中粮集团,为超过1000名以上的被投企业员工提供了生活物资支持,集团也对公司员工做了多轮物资支持。同时,包括防护服、抗原、口罩等在内的防疫物资,我们也全力筹措运送给上海本地的机构,为一线抗疫工作雪中送炭。

对于投资机构的影响而言,日常的投资尽调、面对面会议,甚至是打款盖章等流程都受到影响,但好在我们充分利用好线上微信、电话和协作工具等,保持信息沟通流畅和工作效率在线,整体上我们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运转节奏。

我感觉,投资机构当前最大的压力应该都来自于募资端。目前市场面上的相当体量的LP主要还是来自于政府体系资金,疫情影响下,一是尽调难以展开;二是很多项目推进到最后环节,因为一些条款协议需要跑窗口或者面对面交割,最后却无法推进。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就是尽量保证线上沟通好明细,等渡过防疫隔离期后,可以全力加速募资进程。目前,复星创富重点精力都放在了投研工作上,包括对一级市场的梳理和研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加深产研深度。

在投资布局方面,复星创富依然遵循价值投资的准则,围绕复星的生态布局,专注于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与新消费、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领域,其中,我们会更侧重于上游的前沿科技、卡脖子技术等项目投资。

复星在对被投企业赋能方面,我们作为一个创立了30年的产业集团,围绕产业生态做了多方位的投资布局,也有着丰富的跨越周期经验和协调资源的能力。在疫情期间,复星一方面利用自身经验,帮助被投企业做系统性梳理,在成本管控、内部运营和生产资源上做好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尽可能多的承担社会责任,为他们提供抗疫、防疫物资或资金支持。总之,在企业的生存和业务需求上都尽可能的配合,众志成城,做好被投企业的强力后盾。另外,对于被投企业来说,在市场越低谷的时候,企业越要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是拿快钱奔跑;还是保证好自己的股份结构,有节奏的稳定发展。疫情期间,对于被投企业也是一个沉淀和反思的好时机。

疫情下,同时结合内外多重市场环境的影响,很多企业的估值都有了下调。我们知道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一个企业很容易会被推上高估值,这其实可能会害死一个企业,某种意义上来说,疫情也不完全只有消极的一面,能够帮助一个企业更好的看清自己,也能够帮助投资机构去修正对项目的估值预期,疫情下的镜像效应,可以让机构和企业都回归理性、认清自己。

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

重压之下,活下来最重要

这波疫情,居家之后,我也开始尝试线上,在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上做直播分享,每周1-3场。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大家云见面、交流,给创业者们加油打气。这场疫情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尤其对于接触式的消费服务业,能活下来的都是英雄。

加华资本的主阵地是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相继受到疫情冲击,我们都在实行居家办公的政策。我们没有“躺平”,还是积极做了很多事情。

加华一直以来关注三类企业。一是刚需高频民生类企业,二是可选消费,三是传统消费企业被技术进步所改造。这个逻辑不会变,并且在疫情大背景下,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印证。虽然在中短期,我是比较悲观的。但是,我们是看好长期的。未来,加华资本也将继续深耕消费服务业,看多中国消费。

在被投企业方面,3月份上海疫情开始之后,整个城市物资供应链出现很多问题,有很多“堵点”没有疏通。加华投资的企业很多都是关乎民生类的企业,具备民生保障的能力和意愿,比如今麦郎、巴比。加华主动联系了这些被投企业,协助他们与主管部门沟通民生物资保供资质及车辆通行证等问题。

同时,加华还向上海的很多医院、学校、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捐赠了价值八百多万元的抗疫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持上海抗击疫情。

在员工关怀方面,我们也积极有所行动,多次采购了、药品、检测试剂等物资,克服重重困难送到员工家里,这里包括了有些被投企业的员工,大家都是一家人。

重压之下,活下来最重要,走出废墟的才是英雄。

把这段“空闲下来”的时间利用上

疫情中,我们很多项目无法开展现场尽调,因此项目推进受到搁置,团队也闲置下来,募投都是受影响比较大的,有很多机构这时候会选择主动裁员。我们中汇金,首先承诺不降薪、不裁员,但也要让团队有事可做——加强投前行研、投后管理的内功。

中汇金“一核两翼”的基金模式,产业资本LP以上市公司为主,我们感觉,近期上市公司的收并购是涌现出来的一个机会。

数据显示,并购基金从2020年到2021年数量和规模都是持续增加的。2022年度第一季度,在募资投资端都量价齐跌的情况下,并购交易活跃不减,在第一季度并购市场发生的交易519起,同比上升,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成本创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