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的第一天,你是怎么度过的?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7年11月28日,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肺部低剂量螺旋ct查体。

在那之前,我偶尔咳嗽、吐黄痰,只要连续上三节课就感到疲惫不堪。我觉得自己是累的:初三毕业班的课程紧任务重;接受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的邀请,参加了《李木子的秘密》读者见面会,去了三所学校进行了三场公益讲座,说话太多。

12月12号下午课间,我收到了查体结果:右肺下叶后、内基底段小的磨玻璃结节,占位?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

一看到“占位”两个字,我的心就“咯噔”一下子,曾经的护理经验告诉我,“占位”可能预示着“肿瘤”。我赶紧把查体结果拍了照片,发给了好友医生。

好友医生立即打电话给我,让我到医院去打印CT片子,最好能把片子的电子版拷贝过来,以便于找上级医院的朋友帮忙看看。

于是,放学后我立即驱车来到医院,几经周折见到了影像科的医生。影像科医生忙完,让我坐在电脑前,用鼠标标示着图片让我看。我看到了一个类圆形的与周围颜色不一致的小东东。

“这就是那个磨玻璃结节”,影像科医生说,然后转动鼠标,让我连续看了结节的几个画面,同时从结节的密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讲解。

“有可能是早期肺癌。”影像科医生望着我,轻轻地说。“不用害怕,很幸运这么早就发现了,是可以根治的。你可以观察一个月再来复查一下,那时候再决定处理方法。”他又补充道。

我这是第一次听说磨玻璃结节,第一次知道早期肺癌。

告别影像科医生,我驱车回家,虽然心里很不愿意相信这个结果,但是,理智告诉我这可能就是真的。因为我从影像科医生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因为医生的专业责任而必须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时如实告诉患者的神圣!

回到家,我打电话把情况告诉了好友医生,她让我明天一早到她所在的医院抽血检查。第二天一早,我如约到医院抽血化验后就到学校上课了。下午,好友医生把化验单结果拍照片发给我,说有支原体感染,让我吃阿奇霉素。几天后,肿瘤标志物的结果也出来了,都很正常。

也可能是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吧,我安慰自己,盼望这个“早期肺癌”是虚惊一场。

12月25号,我预约影像科医生去进行ct复查。这次是弟弟和我一起去的,如果复查的结果就是“早期肺癌”,那么,他和我一起听听影像科医生的说法要比我转述明白得多。

ct室出来,我看到的是弟弟和影像科医生严肃的表情。我知道,那个可能是“早期肺癌”的磨玻璃结节可能没有什么变化。

确实如此。影像科医生让我俩看了“肺癌诊断指南”,告知了一些微创治疗早期肺癌的办法,让我弟弟拍了结节照片,认真写了诊断意见,并推荐两个影像专家,建议我再找专家确诊一下。

告别影像科医生回家,我的心情比较复杂,掺杂着一点遗憾:来之不易的孩子刚上高一,还没有长大。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诊这个磨玻璃结节是不是早期肺癌,要不要手术切除。

第二天,我到单位请好假,回家后就开始上网搜索“磨玻璃结节”,然后就发现了上海的胸外科医生的文章《遇到肺磨玻璃结节莫惊慌》,文章语言幽默有问有答图文并茂,让我很快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有关磨玻璃结节的很多知识,比如形状性质、检查方法、手术方式等等。通过谢医生的文章我还知道了好大夫在线。我立即下载了“好大夫”,把自己的检查结果和磨玻璃结节照片分别发给了上海的影像科医生、胸外科医生和北京的胸外科医生。我知道他们都很忙,不可能立即回复,而对急于知道结果的我来说,先收到谁的回复都是一颗定心丸。然后,我一边继续阅读医生们的文章,翻看他们与患者的在线问诊对话,一边等待他们的诊断意见。

过了几天,我陆续收到了医生们的回复,上海胸外科医生:早期肺癌,尽快微创手术切除。北京胸外科医生:建议手术切除。上海影像科医生:消炎复查,如果3个月后还没有吸收就应该手术。同时,朋友找的北京另一所医院胸外科的医生也发来了看片意见:结节风险性较高,建议手术切除。

结论很清楚了:早期肺癌可能性极大,需要手术切除。考虑到实际情况,家人建议到另一所胸外科医生所在的医院手术,并立即到北京办理了住院手续,排队住院。

新年即将来临。我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寒假,想让年过七十的老父亲平静地过春节,所以,我让知情的家人保守我要手术的秘密,我想等我手术后恢复一段时间再告诉他们也不迟。到那个时候,看到已经康复的我,即便知道是“肺癌”他们也不会再担惊受怕了。

病情基本确定,我开始静心做事。2018年2月10号,按照查体前就与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约好的,我到山东书城与读者见面,并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公益讲座。回家时我还拿到了出版社印好的新书《谢谢你讲给我听》的清样,并在去北京复查前把书稿清样全部看完,然后寄给了责编。

3月初,孩子开学返校了,我决定到北京找医生复查。因为我早就搜索并关注了他所在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所以通过公众号很容易就提前挂到了他的门诊号。如约到北京做了CT:结节没变,炎症彻底排除,准备手术。同时,我告知了医生自己的生理周期,以方便他安排手术时间。

回家等住院通知的日子,我做了两件事:收拾好行李,随时准备去北京;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安排了万一发生不测下不了手术台之后的一系列事情。写那封信的时候,我流泪了,这是我从知道自己患早期肺癌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次流泪。

接到住院通知后,我立即启程赶往北京,顺利办好住院手续,按照医嘱做了术前检查。4月10号上午,医生为我做了楔形切除手术,术中病理是腺癌。第二天拔尿管后我就开始下床活动,四天后拔了引流管,医生评估状态良好,我出院回家。

回家后,知情的几个好友不但把我的冰箱冰柜全部填满、吃的喝的一应俱全,还轮流来为我做饭。好友医生隔两天就利用休息时间来给我的引流口消毒换纱布、陪我聊天。那段时间,我的身心温暖如春天。

我也想过为什么得肺癌了:从小体弱,记忆中每年的冬天都会感冒、吃药或者打针;2008年遭遇工作和家庭双重重大变化;母亲和哥哥等亲人离世过度悲伤;寄宿制学校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大;没好好吃饭和锻炼……

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有力量的,这次治病经历让我更加确信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十分信任医生、依从性非常好地接受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能够平静地躺到手术台上,能够坦然地接受“肺腺癌”的病理结果,是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阅读了很多关于磨玻璃结节、早期肺癌和胸腔镜手术的文章,看到了很多接受过手术的早期肺癌的病例资料。所以,知道谢医生要出这本书后,我也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如果有人看了这些文字能从中获得力量,哪怕是一点点启发,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有价值的。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已经手术四个月了。按时作息,饮食规律,每天走路一小时。六月份出版发行的新书封面是一个羽化成蝶的女孩,就恰如现在的我。不是谁都有机会破茧成蝶,也不是谁都懂得珍惜蜕变的机会。我是幸运的:单位查体让我获得了早发现病灶的宝贵机会,有火眼金睛的医生为我及时确诊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有妙手仁心的医生为我精准手术排除了后顾之忧,有真心实意的亲友呵护照顾陪伴让我倍感幸福……我会努力好好珍惜这份幸运!

我祝愿所有生命有裂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拥有并珍惜这份幸运!不杞人忧天,不盲目乐观;积极正规治疗,主动自我改变;调整好心态,调控好情绪;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能做的都做了,无论结果怎样,都没有遗憾。

仪修文,女,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儿童文学作家,出版著作七部:《最美的关系》《说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标签》《李木子的秘密之异想天开》《李木子的秘密之无处可逃》《李木子的秘密之守口如瓶》《谢谢你讲给我听》

从仪女士患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的光芒和力量。在CT检查得知自己肺部占位到确诊是肺癌,虽然内心有焦虑恐慌,但没有过多自怨自艾、慨叹命运不公,而是积极寻求治疗方案:咨询专家、选择手术医生、安排好工作和家庭后,平静坦然地接受了手术治疗。

术后,在仪女士休养身体的过程中,理性地分析了自己患病的原因:亲人的相继离世使情绪过度悲伤,工作强度过大导致身体不堪重负。通过这次患病,让她切身感受了亲友的关心和人世的美好,也懂得了关爱自己,珍惜生命。

面对身体的重大疾病,仪女士做到了坦然接受、理性面对、并从中获得了积极正向的力量。(商丽君)

————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系列

你想知道的内容都在这里了。

(一)、磨玻璃结节GGN的整体介绍

2017年吗——遇到肺磨玻璃结节莫惊慌2017

2018年谢冬大夫执笔的诊疗肺科医院共识2018

2.典型恶性GGN的表现早期吗?谢冬大夫解密磨玻璃面纱

3.型恶性GGN的表现型恶性磨玻璃结节(GGO)的表现

4.良性磨玻璃的表现的磨玻璃结节

5.GGN是否需要抗炎治疗?

6.怀疑隐球菌为什么要做检查

四、肺科医院诊治攻略篇

2.GGN生长速度如何

1.单孔VATS,是胸外科微创手术皇冠上的珍珠

2.恰当的肺段手术可以保留肺功能

3.多发结节不用慌,也是可以手术治疗的

4.80岁以上的纯GGN就不推荐手术了

2.、恐慌症与心理学评估 

}

     本周是开学的第13周了,本周跟家长们一起来分享几个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被父母无条件喜欢的孩子,都自带光芒

在这个教育资源丰盛的时代里,我们经常会讨论什么才是合格的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或许是这些:

孩子被人夸奖懂事有教养;有体面的一技之长;长大后事业有成等等……

但放眼整个童年,站在孩子的角度,到底哪些才是孩子认为最好的父母呢?

我一个朋友在这个夏天找到了答案。

不接纳的父母,如何挑剔孩子

朋友琳暑假在一个夏令营兼职,学员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营地心理老师和孩子们曾开了小型座谈会,主题是: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原以为这样深层的社会问题会难倒孩子,意外的是,他们的反应都很热烈:

我想让爸爸同意我报画画班,而不是说画得再好,都不如考试分数好。

我想让妈妈不再强迫我喝牛奶,我不就是个子矮一点吗,但我很健康啊。

我想穿漂亮的裙子,可是妈妈说我的腿没有朋友笑笑的长……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将对父母的期待和不满倒了出来,当老师将话筒递给最后一个孩子时,孩子说:“我希望妈妈喜欢我的左手。”

老师很诧异的走向孩子,看到他正在用左手摆弄着鞋带的绳结,于是知道了:他是个左撇子。

孩子说,他的妈妈一直听信祖辈的传言,说用左手不正常,代表愚笨。

所以每当妈妈发现他用左手,都会立即阻止,粗暴地将他左手里的筷子、笔、玩具夺走,强行塞到右手,没有一句安抚和解释。

历经无数次的干预之后,他右手的能力是得到了提升,但他的内心却多了一份不安:

为什么用左手就是错的?

妈妈为什么不喜欢我的左手?

的确,关于左撇子的一些传言我也听说过,早年英文单词“左手”包含了“愚笨、不灵活”的意思,因此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曾视左撇子为残疾,导致大部分的父母都避之不及,唯恐孩子被他人视作残疾。

如今医学早就为左撇子们证言,他们非但不是残疾,而且右脑甚至比一般人更加发达,人们才对左撇子有了更大的接纳。

但很少有不掰正孩子左撇子的父母。

有心理学家说,左撇子只是父母压制孩子天性的一个缩影。

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够接纳,即便那个孩子没有左撇子,父母也会挑剔他其他地方,最终导致孩子的自我怀疑。

比如前面的被父母挑剔成绩、喝牛奶、腿短的孩子。

我们满嘴是爱,却给孩子无形伤害

人们总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到底孩子最想要什么样的爱,却很少有人去探究。

父母都凭着本能去养育,又无意识给孩子造成了很多伤害。

读者青青说,她就经历过无法释怀的伤害。

青青出生在城市,从小多才多艺,学习成绩又好,但是父母却几乎不会夸奖她。

这都不要紧,有一年看春晚时,青青看得哈哈大笑,没想到妈妈突然一声呵斥:“把嘴巴闭上!”

正高兴的她感到莫名其妙:“妈妈,为什么?”

接下来母亲的话她一直没忘,将她的自尊和自信一并带走:“你的牙齿这么难看,以后都不许张嘴大笑,知道了吗?”

青青哑然,那个春节连带着她往后的所有欢乐,都封锁在了妈妈那句“闭嘴”的禁止声里。

从那以后她变了,原本的开朗活泼,变成了腼腆内向,大家都不知为何,只有青青明白:她需要收藏那几颗不整齐的牙齿。

像青青这样的孩子很多,被父母挑剔、打击。

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通过父母去认识世界。

于是,当父母说孩子不可爱时,孩子会自动加工为:全世界都认为我不可爱,我不好。

这是多么可怕的逻辑,但又真切地发生在很多的家庭里。

当父母无法接纳孩子的某个身体部位,或者某个特别的行为,甚至去强行掰正孩子时,孩子就会自动做起父母的帮凶:压抑天性,排斥自己,龟缩到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被父母满心喜欢的人,都成了人生赢家

平民问上帝:为什么这世界上这么多孩子,但只有很少人能成功和幸福呢?

上帝回答:因为很多孩子头上的犄角被剪掉了啊。

上帝回答:犄角就代表孩子的特质,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护得闪闪发亮,而有的犄角却被迫盖上了遮羞布,这就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

这虽是一则寓言,却隐喻了父母对孩子是接纳还是排斥,如何影响着孩子的人生。

这个“犄角”,可以是孩子的左撇子、不够好看的外表、音乐的天赋,等等。它们需要被呵护,而不是被压制、被掰正。

所谓无条件接纳,就是对孩子满心的喜欢。

这个喜欢和爱不同,是一种建立在父母健康自尊之上的智慧,是切实做到了,跨越美丑胖瘦,智商高低之上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是将孩子当做一座宝藏,去源源不断的发掘出他的魅力。

而当孩子能遇到这样喜欢自己的父母,即使他再平凡,也会如同插上了翅膀的天使,自信和快乐就成了他显著的标签。

曾经看李亚鹏的访谈就深有感触,主持人提到李嫣走红毯时的自信不输给任何大牌明星,于是问李亚鹏:“你觉得你女儿美吗?”

只记得李亚鹏的眼中立即闪耀着某种光芒,他坚定地回答:“不仅是我,她的妈妈也一样,我们都觉得女儿是最美的。”

我们都知道兔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容貌,而且完全无遮掩的可能,而在李嫣的家庭里,这个原本的小缺陷,却成了她与众不同的地方,那里镶嵌着父母对她满心的欢喜和爱。

我们说漂亮是表浅的,但美的定义是多维的。

而如何引领孩子认识自己的美,是父母在孩子童年必须完成的课题,就如《奇迹男孩》里的母亲一样:

她的儿子在他人眼里如此不堪,仿佛是上帝给这个家庭最粗陋的礼物,而她却慧眼独具,洞察到孩子内里的光芒,最终将满满的喜欢赠与孩子,让孩子从跌跌撞撞,到昂首阔步,到深信自己是美好的。

“只要是我爱的人,我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这句话一语中的,给出了“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最佳的答案,那就是:

当父母能守护好孩子的本色,并呵护好孩子的独特,不用外界的眼光去压制孩子,那么他们就会带着父母满满的喜欢和爱,迈向最美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下周二全班上晚自习。若有特殊情况,请提前请假。

1.听写题单一张。2.修改订正第五单元练习卷,家长签字。

数学家庭作业:《园地》60页,题单一张,微课作业,背诵乘法口诀。

国学作业:背诵第6课古诗《约客》,第10页。

您的朋友:陈露、邱月璐、张义平

感谢您能抽出几分钟时间来参加本次答题,现在我们就马上开始吧!

}

当然,我们都知道德国起飞,很多人相信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实施的所谓“马歇尔计划”。

实际上,马歇尔计划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因为它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援助计划。同样规模的援助计划也发生在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发生德国那样的经济奇迹。

所以德国重新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采用了市场经济的办法,是它既维持了一个稳定的货币,又放开了市场的结果。

2.经济改革:果断与沉稳的拿捏不容易

咱们中国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过去实施计划经济,人们争夺商品不仅仅通过价格,还得凭票。当时不仅有粮票,还有布票、糖票、自行车票、电灯泡票。那么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取消所有的票证,只用一种票,那就是钞票。

但是这个改革并不顺利。1988年第一次“价格闯关”,政府决定放开价格,消息一传出去,抢被单的、抢暖水瓶的,甚至有抢火柴的,有人买了500盒火柴放在家里面,后来发生了火灾。

结果第一次价格闯关失败,整个放开价格的行动停止了,经过了好多年,价格才慢慢又再一次放开。

对这个问题,周其仁老师在他的《改革的逻辑》这本书里面,有过这样的评论:全盘私有化,听上去很过瘾,但这种主张看轻了制度变迁要付出的代价,只要过时的观念和既得利益缠住了相当多的人群,任何激进和彻底的改革在实际上都寸步难行。

周老师这本书发布的时候,我参加了他的发布会。当时,我们有一个圆桌讨论,我就问周老师:要放开中国的价格管制,你觉得要慢慢来,但是你看德国放开价格管制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艾哈德跑到电台里面宣布一声,德国的价格管制就解除了。人家是有勇气,咱们是有耐心,勇气和耐心之间,应该怎么拿捏?

周老师回答说,德国的例子,咱们当初也仔细研究过。周老师反问我:德国一夜之间解除价格管制的时候,盟军在不在?我说在。他说:盟军在就好办,盟军在,德国就乱不起来,盟军这个稳定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的改革,是自己给自己改革,所以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改革就会遇到危险。

周老师的这一番话给我很大启发,价格管制是不对的,这一点我们容易理解,但是解除价格管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就要复杂得多。

当然,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不愿意改革的人,总拿社会稳定来作为借口。不管怎么样,要在勇气和耐心之间,大胆和沉着之间进行合理的拿捏是不容易的事情。


6.4 / 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的权衡

你好,今天我来给你讲,解除价格管制的另外一个维度:穷人该怎么办?

我们讲了,价格竞争跟其他方式的竞争比较起来,确实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它带来的无谓损失是最小的,它是最有效率的一种竞争。但人们还是会问,如果样样都是凭着价格来分配的话,那穷人应该怎么办?

哈佛大学著名的道德哲学家迈克·桑德尔(Michael Sandel ),我们都知道他,他在网上有一段视频是非常出名的,叫《公正》,传得很广。他在哈佛大学上的课,也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之一。

哈佛大学有两门公开课最受欢迎。一门是桑德尔讲道德公正的课。另外一门是经济学家曼昆讲的入门经济学——基础经济学。他们两个的思维角度非常不一样,他们在校园里面碰到,有时候还会互相抬杠。

桑德尔出过一本书,在中国也有中文版,名字叫做《钱不该买什么(What Money Can Not Buy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曾经对他这本书做过专题报道。

报道说,以公正出名的哈佛教授桑德尔来到中国,他记住了这里的黄牛党:有钱可以买黄牛票,看病可以不排队,春运可以不受罪,有钱还能让孕妇超生,让污染企业排污。在这个钱的时代,我们应该让金钱在社会中大获全胜吗?市场的伦理边界是什么?钱不该买什么?

这些都是桑德尔提出的质疑,掷地有声啊!他的课相当受欢迎,他的书相当受欢迎。但是我自己对桑德尔教授的观点却不以为然。

2.桑德尔的享受要不要花钱?

我提两个问题。第一,桑德尔教授自己的个人享受,主要是靠公正的排队来获得配给的,还是靠金钱购买的?

你从照片上看,可以断定桑德尔教授的生活非常优越。他在美国写的书跑到中国来推销,你看他的行程非常紧密,第一天在北京,第二天就跑到上海,第三天可能又到了武汉。这么紧密的行程是怎么安排到的呢?

当然,当中要靠飞机、要靠酒店,但是飞机和酒店争夺的人可多了,要是排队,他排不上。他靠的,就是用钱把需求较低的人赶走。

我想他接受的医疗服务是一流的。为什么?那是因为哈佛大学所在的剑桥地区,医院非常好,医生也非常好。在那里的医院之所以好,医生之所以好,那是因为被金钱所吸引的。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病人都不用钱来付费,都只靠排队的话。我想桑德尔教授得排在很多非洲儿童之后。

3.桑德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想质疑桑德尔教授的观点的是:桑德尔教授的一个策略,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但不给答案。他不断地说“这个用钱买道德吗?”“那个用钱买道德吗?”

他没有回答一个其实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不根据钱来决定,谁应该得到一件稀缺的资源,那我们应该凭什么?

不用钱的话,那就只能够通过别的竞争标准,而我们都知道别的竞争标准带来的问题更大,没有一个竞争标准是比别的竞争标准更公平的。

4.帮助穷人:实物补贴还是货币补贴?

事实上,经济学家之间早就形成一个共识,不论是左派的经济学家,比如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 ),或者是右派经济学家,比如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怎么帮穷人。

他们说:帮穷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金钱的方式给穷人补贴,同时让市场发挥它自己本身应该发挥的功能。而不是直接去干预商品价格,不去直接干预面包的价格,不去干预住房的价格,不去干预交通工具的价格。

你给穷人一瓶牛奶,他就只能得到这一瓶牛奶;你给穷人牛奶券,他就能够从不同牌子的牛奶里面,选择他喜欢的牛奶;但是如果你给穷人钱的话,他就不仅仅可以选择牛奶,他还可以选择鸡蛋、蔬菜、肉类;甚至他还可以选择不要食品,反而去要更好的居住环境,甚至是更好的教育条件。

所以经济学家总是相信,给穷人钱比给穷人食物要更有帮助。

但有趣的问题是,你看所有的社会,政府经常不给穷人钱,而是给他们实物;或者不给他们实物,仅仅是对那些实物,比如说住房、面包、牛奶等等,实施价格管制。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穷人,这是为什么?

原因有很多。第一是因为如果你要给穷人钱,政府自己必须有钱。政府自己找钱的本事不大,除了印钞票,当然还有收税,这两点都不容易做到。而实施价格管制,好处在于他自己不用掏钱,只要用一张纸下个命令,说这东西别那么贵,就可以实施了,就能够把好事给做了。这样的便宜事,政府喜欢干。

第二是政府有父爱主义。他们不相信穷人,他们怕把钱给了穷人以后,穷人乱花,赌博就赌掉了。所以他们给穷人实物,政府知道你缺面包,政府知道你缺牛奶,政府知道你缺教育。政府觉得只要把实物给了穷人,就能真正地帮助他们。

还有一个更微妙的理由,是每当实施那些实物补贴的时候,政府可以优惠帮助跟他自己有关系的商人,比方说给穷人牛奶,那谁来提供牛奶呢?当然是跟政府关系比较好的牛奶供应商。他们能得到政府的订单。

5.公交补贴:把钱交给公司还是交给市民?

所以推而广之,我们在补贴穷人这个旗帜下面,其实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补贴方法:一种是补贴那些商品的提供商;另外一种是以货币的方式,直接补贴那些受益人。

这两种补贴的办法效果差别很大。比方说一个城市,要补贴公交,有两个办法:

第一,它可以把钱直接交给每一个市民;

第二,它可以把钱交给公交系统。

通常它使用的是后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补贴形式下,公交系统的行为方式有很大差别。如果补贴的钱直接来自政府的话,那么公交系统要讨好的人也就只有政府一家,所以它只要集中公关政府,让政府相信它就可以了。

至于乘客是否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服务呢?他们并不关心。比方说很多大城市随着时间的变化,市民居住的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交的路线本来应该随着变化而变化,应该不断进行新的策划。但是你看看大城市里面,公交系统的路线多少年没变过?

如果倒过来,政府补贴公交系统的钱,是直接交给乘客的话,那么公交系统就从要讨好政府转为要讨好每一个乘客,他们的行为方式当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重新规划公交路线的积极性,当然就会大增。

6.弗里德曼的教育券建议

教育,也是类似的故事。政府要补贴教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钱交给家长;另一种是把钱交给教育机构,交给学校。

通常都是用后者,政府把钱直接交给学校。这时候,学校要讨好的对象,就是教育管理部门,教育质量怎么样?学生和家长是否满意很难说。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常年主张在美国实施“教育券”制度。这种建议的实质,就是要从补贴学校改为补贴家长和补贴学生。

他的建议是,政府应该向家长发放教育券,然后让家长自由地选择学校,那些能够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由于更好的教学质量吸引到更多学生的学校,就可以凭着家长交给他们的教育券向政府要钱,向政府兑换教育经费。

这种补贴方式的转换,实际上就给了家长和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让教育体系市场化。

当然,弗里德曼的这个建议,在美国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实现。那是因为美国的中学小学都有非常强大的工会组织,对这种市场化的建议一直有着顽固的抵抗。

很多大学的食堂也是有一样的故事。大多数的学校都对学生有伙食补贴。问题是这些补贴,往往不是直接交给学生,而是补到了餐厅。这时候,餐厅要讨好的就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每一位学生顾客。

你可以想见,如果把伙食补贴直接交给学生,然后让校园内的餐厅自由经营,学生所享受到的伙食质量应该有很大的改进。

今天我给你讲了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之间的权衡,对政府来说,实施实物补贴做起来可能更容易,更满足他们父爱主义的精神,而且可能更容易照顾亲近自己的供应商。但是要真正达到帮助穷人的目的,实际上,货币补贴才是浪费更小,效率更高,给穷人自由度更高的办法。


6.5 / 讨好领导和讨好客户哪个更划算

首先我跟你讨论一下,我们在预告里面留的题目,这道题目也是咱们这一周整个模块的核心问题,这个题目是:“既然价格管制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为什么世界各地还有那么多的价格管制政策在实施?”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真实人性

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非常有意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问题的原因。

其中法比亚诺同学的回答就很有启发性。他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他的外祖母从来就不认为改革开放是好事,当他问他外祖母如果让富人的资产增大十倍,你自己的资产增大两倍,你愿意吗?他得到的回答是“我不愿意”。

法比亚诺同学分析说,难道他外祖母不知道两倍的财富意味着什么吗?难道她看不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利益吗?不见得。法比亚诺同学认为,这些他外祖母都看到了,她只不过是因为不满贫富差距,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回答。

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经济学里面一个术语,叫做傅里叶综合症(Fourier complex )。这个词指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主张,是说一些人为了达到社会绝对的平均,不惜接受所有人都贫穷、所有人都挨饿、所有人的生活都得不到改善,这样的一种心态。

以前有个笑话,说你的邻居有两头牛,你合理的想法是,你也要有两头牛或者你要有四头牛,这个想法是正常的。如果你说你可不要牛,但你邻居那两头牛得死掉,这样的想法就不对了。

你的闺蜜结婚了,你正常的想法是你也想结婚,而不是你结不了婚,她也应该要离婚,这样的想法就不正常了。

自己的资产如果能够扩大两倍,这不是好事吗?人家扩大多少倍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人最重要的是看重自己的改进,而不是跟别人的距离。

跟别人的距离到底有多少,其实完全取决于你的视野。你的视野如果很窄,总是盯着身边的几个人,那你会变得越来越斤斤计较,但是如果你的视野放宽一点,看远一点,多看一下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的话,那你就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世界可大了,要跟人比根本没法比。

你如果真的那么在乎不均,真的以患不均为乐的话,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眼睛蒙起来、把耳朵塞起来,这世界上的不均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当然,我也相信这位外祖母也只是说说而已,只不过是问她,她就这么回答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不介意自己的财富扩大的人,我没见过。人们真正每天在患的不是不均,而是寡,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东西还不够多。

2.政府维持价格管制政策的三大原因

好,言归正传。为什么那么多国家还有价格管制政策呢?同学们的回答归纳起来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维稳问题。如果让价格自由浮动的话,社会可能因此发生剧烈的动荡。

既得利益在起作用。比方说每当过年的时候。各个大学的学生往往能够享受优先统一购票的特权。既然他们买票不那么难,他们当然就不愿意看到火车票价上涨。有些同学还提到,如果解除价格管制,让价格自由浮动的话,总会招来群众的不满和批评,这时候的主管官员也懒得招惹这些麻烦。反正价格是不是自由浮动,社会有没有因为价格不浮动而产生排队、黄牛党等等非价格的竞争方式,这些非价格的竞争方式,又会导致多少无谓的损失,这些都不会直接计到他们的账上。

人们确实无知,确实不明白价格管制所导致的,那些非价格的竞争本身是引发了巨大的成本的,经济学上称之为无谓的损失(Deadweight loss )。

这三层原因,维稳因素、既得利益因素、经济学无知的因素,都在起作用。

我觉得,每当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价格管制案例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次从这三个标准来推敲,到底是哪一层的因素在起作用。

比方说,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要全面的放开价格管制的话,这可能会出现维稳的问题。在二战刚刚结束之后,德国大量的物资都非常匮乏的时候,要全面放开价格管制,可能会有维稳的问题。

但如果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北京的地铁票价从两块钱恢复到原来的按路段收费,那么就跟维稳扯不上任何关系。因为地铁票价按路段收费,在别的大中城市也是这么做的,根本不会有维稳问题。那可能就是既得利益在起作用,是很多人习惯了给两块钱的票价,如果你去做问卷调查,他怎么都说不愿意。

同学们还讲到另外一种情况,比方说大公司里面的停车场,位置应该怎么分配的问题。有些公司按先到先得的办法,谁早上班谁停车,有些公司按照入职的时间,有些公司干脆按照拍卖的办法,每半年或者一年拍卖一次。

在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肯定不涉及维稳,也没有什么既得利益可言,这就是一个经济学有知或者无知的问题,你只要想到了、想明白了就可以做的问题。

你拿着这三个标准,依次来判断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价格管制现象,你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比较深。

比方说,在网上我经常见到印度的火车,这些印度的火车乘客不是坐在上面的,不是站在上面的,而是挂在上面的。当然这种卖“挂票”的火车,它的速度肯定是很慢的,当中的效率损失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困难障碍在哪里呢?到底是维稳的问题,有什么既得利益的问题,还是他们确实无知的问题呢?

我觉得维稳不是主要的原因。印度不见得因为火车票比较贵就会出现政局动荡的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政治家不愿意得罪民众,而民众也普遍缺乏想象力。他们要明白,如果火车票价比较高,火车的速度比较快,他们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这一点不容易理解。

3.铁道部为何取消火车票价格折扣

好,我们来谈周一给大家留的思考题:“你对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还有什么补充?”

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其中一叶生同学回答说,他忽然想到大年夜在酒店工作的人,在边防站岗的人,他们之所以不回家过年,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可见回家过年不是刚需。

我自己还要补充的是,可能很多同学不知道春运票价,在过去十几二十年,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曾经有过改变的。

2007年,曾经有一位学法律的研究生,郝劲松,他特意给当时的铁道部部长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面呼吁铁道部要在2007年的春运期间停止火车票价上浮。而在这以前,他已经多次叫板春运涨价了。

郝劲松说,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漂泊在外的人千方百计想回家过年团聚,铁道部门应该通过周到、细致、人性化的服务,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减少旅途的拥挤和疲劳,有个好心情回家过春节,而春运涨价加重了旅客的经济负担,同时破坏了节日祥和的气氛,缺乏人性关怀。

不仅如此,郝劲松还在北京召集了一百多名在校学生和律师,准备集体向铁道部提出诉讼。铁道部一看这个阵势,就决定不涨价了。

但实际上,铁道部从来就没涨过价。什么意思呢?其实铁道部是在平时降价了,给车票打折了,而在春运期间不打折,票价恢复到原来的全票金额——这就是郝劲松他们所说的涨价。为了避免这种涨价,铁道部就把平时的折扣给取消了,不管是闲时还是忙时都一个价,不涨价了。

这又让我想起,周其仁老师对我常年主张春运期间火车票价应该上涨的反应,他在课堂上公开说:“薛兆丰主张春运期间火车票应该涨价,我本来是支持他的,但是一看那么多人骂他,我也不敢支持他了。我只敢说火车票价平时应该降价,不管涨价还是降价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有差价。”

你看,周老师的情商还是比我高吧。周老师的意思是,价格波动是必须的,至于大众怎么才能比较容易接受价格波动,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技巧。

比方说现在的高铁票价,它的全票价定得就相当高,这时候再往下打折就有了很大的空间,乘客平时很高兴能够享受打折票。到了高峰期,买全票也总比要在全票的基础上涨价容易接受。当然,这些做法还是不能够说服像郝劲松同学这样的人,多学一点经济学可能会对事情有帮助。

4.讨好老板跟讨好客户有什么区别?

周二的问题是:“如果不搞市场化改革,改为政府分房,那么我们的住房条件会变成怎样。”

同学们的回答也丰富多彩,非常贴近事实。

分配住房的标准会变得非常复杂。

这时候人们就会经常跟单位里面的其他同事展开竞争,还要千方百计地讨好单位领导,那是一个非常累人的过程。不仅如此,很多人还会因此被绑在这个单位上,要移动、要换工作,成本变得非常高。

曾经有同学问我:在认钱的社会里面,也就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里面,我们工作很累;在认人的社会里面,我们的工作也很累。两个社会都很累,这不是逻辑上差不多吗?

其实这里面有巨大的差别。在今天,在市场经济下面,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要讨好自己的客户;而在过去认人的时代,人们主要的工作是讨好领导。这两种方式,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生存方式。

前一种你在讨好顾客的过程中,积累的是自己的人力资本,这些人力资本你到哪里,它跟到哪里,你是能够积累的,是对社会有正的贡献的。

而如果你的时间精力和才智,都用在讨好领导上面的话,那是一种耗费自己人力资本的做法。因为你精心构建的那些关系不能跟着你走,很容易随着时间的变动、人事的变动就变得一钱不值,而且它们对社会其他人也不带来什么贡献。

周三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在预告里面的问题,是这个礼拜最主要的问题,我们刚才已经做了解释。

5.给学生实物补贴还是货币补贴:没有标准答案

周四的思考题:“你是否赞成学校把补贴直接交给学生,而不再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宿舍。”

同学们各种回答都有,我觉得同学们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每当我们说到价格管制的时候,我们通常指的是政府对企业的定价所作出的行政约束,只有这种行政约束,我们才叫价格管制。

企业内部、机构内部对价格的不同选择不叫价格管制。但它的逻辑是一样的。如果你限制了价格,就会引导人们在非价格领域展开竞争。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竞争方式、哪一种分配方式,这取决于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企业的取向。

在我们这个问题里面,学校有它许多的考虑。一方面它可能要让学生统一住在一个地方,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用实物也就是住房补贴学生的做法,降低了学生选择的自由,也降低了学校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的积极性。

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大学,哪怕它拿到了很多政府资助,学生的宿舍还是很糟糕,而且学生之间跟谁住在一起,也没有选择的自由。

我比较赞成的做法,是到了大学这个阶段,低年级的同学规定他们要住在学生宿舍,让他们接受一定的训练,而且也考虑到他们的自立能力比较弱;到了高年级,他们就应该可以在外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自己喜欢的人住在一块。尤其是今天年轻人独立自主、自我照顾的时间,已经比上一代人大大提前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眼皮一个月能恢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