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信用卡和电子卡账号一样吗?

消费者:张女士 所在地:北京 涉及公司:中信银行

  张女士最近发现信用卡“莫名”消费了2599元,查询后是“被订购”了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中的“冲减优选增值服务”,但她称并未收到扣费的短信通知。

  张女士告诉新京报金融曝光台,3月25日,她习惯性查账单,发现并未收到3月份信用卡账单。“结果一查发现自己多了一笔‘冲减优选增值服务费’,扣除了2599元。”

  张女士说,其手机和微信均绑定了中信信用卡,每次消费有变动,都会收到双重消息提醒,但未收到2599元的消费提醒。

  张女士致电中信信用卡客服人员,“客服说之前中信银行给我打过一个电话。”

  张女士回忆称,此前确实接到过一来自中信银行的电话,说为了回馈客户免费赠送一个什么体检。“我不知道这服务是收费的,也没有收到任何服务的开通短信,扣费短信都没有。”

  “我家人做自媒体,把我的事情发到微信公号上后,有多人留言说和我经历一样,”张女士表示。

  记者检索网络发现,2014年至今,至少有18位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反映“被订购”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中的优选增值服务,被划走了699元、1599元不等金额。

  刘女士(化名)的微博显示,其曾收到过中信信用卡的短信提示:“您的优选增值服务体验宝将于两天后到期,如果您需要终止服务,请致电客服热线取消。如未取消,将于到期日前一天为您自动续期。”刘女士称,接到过中信银行的推销电话,并明确拒绝。

  目前,张女士和刘女士均已退款。

  中信设15天犹豫期

  “你们采访中提到的用户被扣除2599元的费用是预健康基因检测方面的,”昨日,中信银行有关人员回复新京报称,价位1599元和2599元的项目均为体验套餐,但具体包含项目不一样。

  昨日凌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近日,中信银行关注到有客户对“预健康基因检测”增值服务的订购环节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自即日起,将对相关产品做出优化调整:进一步明确订购流程,完善产品说明、费用,以及交易确认、订购成功等操作流程关键点的信息提示。为持卡人提供15日无理由退订服务,并短信通知。”

  对此,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认为,“银行在与消费者签订相关服务合同时,银行负有告知义务,消费者有知情权。银行应当如实告知该服务的内容、价格、取消与退订、投诉方式等相关内容。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权利得知服务内容、具体价格等一系列交易相关内容。”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如果你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保险等领域遭遇到欺骗,遭遇维权难,可以告诉我们,金融曝光台将全力出击,让更多人不再重蹈消费陷阱。

  微信号:关注“banglicai”后留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

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薛小易

3月10日,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该账户平台是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

“中信碳账户”内测版面向个人用户,依托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为每个用户提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有力证明,打造个人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活名片”。据“中信碳账户”核算预测,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

“中信碳账户”场景将更丰富

据悉,目前,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含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同时,“中信碳账户”提供了丰富的低碳科普、低碳知识小问答。即将上线的公开版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后续还将提供日常生活场景的碳排放计算器,让用户能够深入了解日常生活的低碳行为点滴。

而后,中信银行将“中信碳账户”的“得分”与多项权益结合,包括专属礼兑换、参与公益等。基于此,中信银行将用户碳账户背后的线上生活缴费、电子信用卡、电子账单、地铁出行、二手回收等绿色低碳行为与多种权益绑定,激励用户使用碳账户背后的“动卡空间”App,提高移动渠道的使用情况。

这一系列应用背后,是金融科技实力的支持。

大数据、开放生态、国密算法保驾护航

据了解,“中信碳账户”借助银行“金融+生活”生态圈,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其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采用大数据实时计算技术,根据不断迭代优化的减排因子模型,实时计算各类生活场景的碳减排量,支持地铁绿色出行、生活缴费等低碳场景的碳减排量,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为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采用AaaS开放生态+国密算法的组合应用。

其中,AaaS(API as a Service)基于API开放生态服务,可实现绿色生态合作伙伴快速无缝接入,打造以“中信碳账户”为服务核心的开放银行生态圈,同时,使用国密算法对数据全程加密,让用户信息得到安全保护。

无独有偶,3月4日,在北京最近公示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中,建行也为个人客户建立“碳账本”,为客户量身打造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包括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

建行将不同维度的碳减排行为数据结合,构建相应计算模型。随后,基于模型数据量化的客户碳减排行为“得分”,为客户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支付优惠等方面的个人金融“激励”。在这样的模式下,将分散的碳减排行为整合为可量化的数据,从而为客户的碳减排行为提供更加直观的“激励”,也将个人客户的碳减排行为和支付、信用卡、积分权益等业务场景联动,提供对个人客户的深度运营。

在这个过程中,建行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依托绿色交易所的碳减排计算因子,基于多源碳减排行为数据,构建碳减排计量模型,提升银行对客户碳减排贡献度计量的准确性;机器学习技术可以优化完善碳减排计算模型参数,持续提升模型性能、精准度;联邦学习技术可以在客户授权前提下,将建行内部数据(手机银行生活缴费、ETC缴费等)、行外碳减排行为数据(乘车次数、线上办理政务业务次数等),进行可信共享,在原始数据不出域的情况下,为计量客户碳减排贡献度提供多维度数据支撑。

中信银行与建行的做法颇为类似,均是以个人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碳减排行为作为基础,整合多元数据,为个人用户的碳减排行为“打分”,并将“碳账户”得分与信用卡、积分、礼品兑换等权益结合。而碳减排行为最大的特征是线上化、无纸化,基于此,银行可以将个人基于银行账户完成的碳减排行为与权益激励结合,提高银行账号的“存在感”,突出缴费、地铁出行等背后的银行账户,并基于权益激励,对账户实现深度运营。

在绿色金融迅速发展的当下,中信银行、建行的尝试或许对更多银行都具有借鉴价值,银行如何将碳减排等行为与银行渠道建设、账户运营等联结,互相促进,也需要银行更多思考。

}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办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