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问题跟知乎那个比较好?

知乎不应该跟贴吧比较,而应该跟百度知道比较。
知乎基本是挖了百度知道的大佬们后发家的,百度的堕落直接促成了知乎的兴起。
现在,我们知道世界本就复杂,所以,百度更好,起码百度不圈钱,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也没有那么多软广。


想起一句评价: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按照这种划分,贴吧代表信息的广度,知乎则代表了信息的深度


知乎是观看各位大佬想法的地方
贴吧是与各位大佬撕(比)的地方
每次上我翻看消息通知和回复就有一种惊悚的感觉,又是要跟别人吵架的一天啊
不过你要是精力旺盛的话,比起知乎贴吧更适合你
但对于我这种有点惊悚还想骂人的人来讲,知乎更合适我


知乎比较垃,圾,动不动就删帖封禁,以前我觉得贴吧删帖很厉害,在知乎面前就是小儿科


百度贴吧,以前疯狂删帖封禁,逼走了很多有思想有想法的人,这些人去了知乎。
现在知乎也这样了,发现贴吧言论松动了,又回来了一部分人


什么平台什么用户,平台不重要,用户重要,贴吧被百度玩死了


有区别吗?都要符合相关规定

宫斗戏和抗日神剧,你更喜欢哪种?


没区别,都是有手机和网络就能注册的东西


贴吧是路边撸串的*丝,知乎是穿着廉价西装在咖啡店撸串的*丝


}
大家好,我是院长,今天听院长说!
如果你有一个问题,你会用「百度知道」还是「知乎」搜索呢?本文深入对比分析「知乎」与「百度知道」的产品战略、定位、运营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及「知乎」崛起的真正原因,与大家分享。

“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此处省略1万字……)圈内人太多,利益相关,匿了匿了。”

抖了一个机灵,大家别介意哈,接下来回到正题——在问答领域,「知乎」如何“打败”「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发布于2005年6月21日。某个用户提出问题后,其他用户可以解答该问题,并且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 该问答也会进一步成为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达到分享知识的效果。

“有问题,上知乎”「知乎」在2010年12月开放,是一个问答社区,连接各行各业的用户,用户在这里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准确地讲,知乎更像一个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可以关注兴趣一致的人。

「知乎」比「百度知道」晚了整整5年。此时的「百度知道」已经建立起问答数量上的护城河。在移动互联网才刚刚兴起的那个年代,「知乎」似乎胜算不大。但是, 它又如何“反客为主”,在「百度知道」的问答领域,占领一片天地呢?

接下来,笔者将从产品定位、用户心智、产品运营、知乎的特点、移动互联网趋势五个角度,深入剖析。

一、「百度知道」和「知乎」的产品定位不同

1. 「百度知道」:快速解决自己的疑问,用完即走,追求高效。

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它连接着用户与内容(或服务)。早期的百度空有搜索引擎,但却没有足够的内容给用户搜索。

俞军之所以创造的「百度知道」,本质上是为了补充的内容空缺(俞军的百度贴吧,是用另一种方式为百度填充内容——聚集相同兴趣的人来创造内容)。因此,「百度知道」从诞生之初,它就被定义为百度搜索引擎的一个子功能,它“连接人与信息”。

因为「百度知道」是百度搜索引擎的一些搜索结果,因此对用户来说,用户对「百度知道」的认知约等于对搜索引擎的认知。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是有明确目的:快速解决自己的疑问,用完即走,追求高效。虽然百度百科定义「百度知道」是一个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但笔者认为,它更像是套着“问答平台”外壳的一个内容提供的效率工具,或者说是一个内容提供者的角色。

2. 「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知乎」创始人周源曾说:“我们希望做出一种产品,帮助大家组织和分享知识经验。大家有问题,可以来这里提问,整个社区能帮着找到能够回答的人。同时,这些内容可以沉淀下来——这就是知乎的想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事件、观点、世界,因为每一独立的个体的人生经历不同,都会有有价值的经验、认知或独一无二的态度。「知乎」通过“连接人与人”的产品设计与机制,让用户愿意将这些宝贵的东西贡献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或许一个人不会在每个行业都是专家,但是总有一些领域,是他所熟知的并且可以分享的。

从「知乎」之前的slogan:“发现更大的世界”和“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也可以看出,它更像是套着“问答平台”外壳的一个有态度的知识经验分享平台。

3. 产品定位上的差异,使得「知乎」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正如马化腾所说的,打败微信的,绝不是另一个微信。「知乎」在产品定位上与「百度知道」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二、一款产品只会占领用户一个心智

人是懒惰的,一个品牌、产品的突破点也是有限的,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款产品只会占领用户一个心智。对于用户来说,迅雷就是用来下载的,360就是用来杀毒的,提到农夫山泉首先想到矿泉水,即使支付宝早就支持IM,我们跟朋友聊天只会想到QQ和微信。

假如你对下面三个问题有兴趣,你会用「百度搜索」(即百度知道)还是「知乎」呢?

  1.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
  2. 如何看待罗志祥与周杨青分手?

对于明确且标准答案的问题,为了高效准确,我们倾向于用「百度搜索」,如问题1;对于话题性、观点性问题,如问题2、3,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问题也见仁见智,因此适合一群人一起讨论,我们更倾向于用「知乎」。

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好:「百度知道」止于答案,「知乎」始于答案。产品定位决定了产品在用户的心智。「知乎」正好避开了「百度知道」在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的优势,转而攻占有话题性、观点性问题的领域。

三、「百度知道」运营手段不符合时代,「知乎」运营注重内容质量

为了激励用户回答问题,「百度知道」设立了积分体系、用户成长体系。积分体系的经验、财富值的出现,让大量用户为了“水经验”而大量复制的其他内容来回答问题,内容的复制粘贴比非常高,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因此,积分体系并没有形成正向激励,反而弊大于利。成长体系亦是如此,无论你个人的专业程度如何,都是从实习做起。对于一个专业大V来说,顶着助理、侍童的头衔,又有哪个真正有实力的愿意留下来呢?

除此之外,「百度知道」除了财富值只能兑换一些奖品,却缺乏给内容生产者的变现途径。在这个注重粉丝变现、内容变现的时代,在「百度知道」无法维持生计,又怎会不流失呢?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贬低「百度知道」的意思,这些运营手段在十几年前的互联网实属是不错的招数,这些体系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它的繁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百度知道」仍固守这一套运营模式,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反观「知乎」,它是由用户来衡量内容的质量,如邀请、赞同、关注、收藏、赏赞、评论。这种方式促使内容生产者更注重内容的质量而非数量,并需维护好自己的人设。另外,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可以快速获得「知乎」的官方认证,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问答获得官方的徽章等认可。

在变现方面,大V们通过生产高质量内容,可以快速积累粉丝,后期可以通过带货、live讲座等方式完成粉丝、内容变现。变现后又可以生产更多高质量内容,形成正反馈。

四、「知乎」的其他特点

1. 早期通过名人效应,形成口碑,吸引大量关注

种子用户的质量比数量重要。早期的「知乎」的社区文化以互联网为主,为了维护社区文化,采用邀请制营造出“稀缺感”。并且通过邀请众多名人,如李开复、徐小平、周鸿祎、Keso等人入住,利用名人效应、精英文化,形成口碑效应,并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此时的「知乎」已经是“高大上”、“精英”的象征。之后,在「知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后,再慢慢向大众开放注册,一下子火爆市场。

2. 「知乎」有信息流产品属性

现在「知乎」更偏向于信息流产品,首页的[推荐]、[热榜],发现的[圈子]、[频道]都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个性化信息流内容的出现,使得用户有闲逛的属性,不再是有特定问题才会想起「知乎」,而是空闲时为了打发时间也会打开「知乎」。

潘乱老师曾提出“刷抖音,玩快手”的概念。若「知乎」继续成长,成为国民级应用,笔者觉得可扩充为“刷抖音,玩快手,看知乎”。

3. 能承接社会的热点内容

对于社会上瞬发的热点事件,「知乎」热榜功能很好地满足热点内容的时效性要求。从微博/新闻等外界获取信息,在「知乎」看他人观点,进而参与讨论,已经是很多人的一个闭环习惯。

另外,知乎问答体的“如何评价XXX”“如何看待XXX”,也催生了很多知乎内部的热点内容。

4. 从问答类社区慢慢转变为内容平台

从「知乎」slogan的变化:从“发现更大的世界”到“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再到现在的“有问题,上知乎”,可以看出知乎在品牌层面和用户沟通策略上的转变。

早期「知乎」的slogan是“发现更大的世界”,因为它早期重心在互联网行业或其他专业领域,是以一种精英文化的形式来刺激用户使用。后来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是因为「知乎」战略上要“破圈”,需要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鼓励用户去分享自己的经验。

而目前的“有问题,上知乎”,笔者认为「知乎」想做一个内容平台:从上线盐选会员,增加付费的知乎私家课/live/盐选专栏内容,到上线发现专区,以更小颗粒度地细分内容,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内容需求。

五、移动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削弱百度的流量

在PC互联网时代,百度无疑是BAT的领头羊,所有的内容、服务、信息,用户都需经过百度搜索引擎这个大入口。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点外卖用美团饿了么,旅游用携程去哪儿,打车用滴滴等等。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的App/小程序,用户想做什么,直接打开对应的App/小程序。原本属于百度的流量,被各个APP瓜分了。

除此之外,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公众号、抖音快手、B站、今日头条等通过大量内容推荐、推送,从公众号打开率一直下降可以看出人们每天接受到的内容已经过载。字节跳动等公司依靠强大的内容推荐算法,逐渐削弱了人们对搜索的依赖。用户缺的不再是信息与内容,而是如何更便捷地触达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基于上述两点,百度也逐渐掉离互联网第一梯队,「百度知道」自然无法避免大环境的趋势。而「知乎」也是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红利,逐渐站稳脚跟。

其实「知乎」并没有真正打败「百度知道」,毕竟搜索引擎仍然是一个刚需,「百度知道」的日活也远比「知乎」要高。笔者认为的“打败”,更多的是指「知乎」能在「百度知道」做的不足之处,在强如BAT的百度所触及不到的地方,找到立足之本并站稳脚跟,这本就是一场成功的场战役。

笔者希望「知乎」在“破圈”,吸引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保证问答的内容质量,解决长尾问题的回答率,增加大V的变现方式,也希望「知乎」能找到更好的变现方式。

对于百度,既然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见顶,把未来压在AI人工智能上,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希望百度能重拾辉煌。

最后,由于笔者认知范围有限,所以还有很多方面有所遗漏,或有细节错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批评指教,也欢迎各位畅所欲言,发表观点。

}

知道止于答案,始于答案。

近期知乎上市,不禁让人想起另一“问答巨头”百度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2005年,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百度知道”问世,此后,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百度经验、百度学术等系列产品纷纷上线,迅速占据知识问答领域内的头把交椅。

与此同时,一大批知识问答平台也在不断涌入市场。在这些年里,以新浪、360问答等为代表的产品,以知乎、分答等为代表的客户端都用自己的商业模式,让众多用户为知识买单。

然而在大浪淘沙下,百度知道开始走下国民知识问答平台的神坛。2019年百度投资知乎,百度知道也多被拿来与知乎比较。

一网友在百度知道与知乎的区别问题中答道:“知道止于答案,知乎始于答案。”

“那时候百度知道还基本上都是真人在提问、回答,不像现在这么多机器人。”谈到这些年百度知道的变化,李鹏有感而发。

李鹏是百度知道的老用户,2007年接触百度知道,2014年逐渐淡出这个平台。他的答案被采纳5000多次,积累了几十万的财富值。关于离开,他的理由很直白——失望。

2005年6月21日百度知道发布,同年11月8日转为正式版。在那个时期的产品赛道上,新浪爱问和搜搜问问也不甘示弱。百度知道依托于百度搜索引擎,深耕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新浪爱问背靠自家综合门户网站,励志做中文智慧型互动搜索引擎。而腾讯搜搜问问在庞大QQ用户量的基础上发力,迅速抢占知识问答平台市场。

相近时间推出差不多的产品,卯足劲的三大平台各自暗中较劲。据艾瑞咨询推出的网民行为连续性监测系统iUserTracker数据显示,百度知道从推出以来一直高居各家中文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用户访问量之首,腾讯搜搜问问稳列第二位,新浪爱问也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百度知道在当时的行业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通过贡献知识、内容分享让众多用户得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时代红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提出,微小的选择是一种个人行为,然而数以百万计的微小选择的集合最终可能导致庞大的集合行为。

在百度知道问题中,有关雾霾中毒怎么办的回答截止目前累计45912个,这是四万多人的认知盈余,也是四万多人的微小行为。

百度知道中关于雾霾中毒的回答

“当时都没有百度知道火。”李鹏对同类产品比较着,“如果有什么问题想在网上搜索提问,那肯定就想到百度知道。”2009年李鹏刚上大学,那时候的他主要关注文学分类。李鹏还记得当时关于文学类目的问题有40多页,“每天基本上从头浏览一遍,找自己能回答的问题。”

2009年互联网的普及率还不足30%,但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驱动力,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发展理念初步显现。在百度知道爱问爱答的人很多,由此也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和答案。

2009年百度知道中的回答

以百度知道为首的知识问答分享平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搜索模式,即 “知识分享社区+搜索引擎 ”。 用户提出问题,通过积分奖励机制发动其他用户解决该问题。 同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进一步作为搜索结果,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达到分享知识的效果。

依附于搜索引擎的百度知道,就体量而言无疑是成功的。2019年百度知道在“知道合伙人营销生态峰会”上宣布:百度知道平台已经累计解决用户提问5.5亿,参与答题的用户超过1.8亿。然而对于内容行业本身,忠实用户的流失、答题质量的参差、信息监管的合理性都对百度内容生态造成了或多或少的伤害。

百度知道团队答题排行榜

积分奖励机制确实能鼓励用户进行答题,但相应地,部分用户为了刷分,复制粘贴、答非所问的答案有很多,内容同质化现象是存在的,在上文有关雾霾中毒怎么办的回答中,几乎所有答案都是吃蔬菜。4万多用户异口同声,没有信息增量。

“不管是提问还是回答都成了机器人。”这是李鹏后来发现的问题。对于李鹏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重度用户来说,这个现象很明显。

随着近年来对版权的越加重视,百度知道相应的监管也愈加严峻。李鹏表示,很早之前平台对于文学、小说、游戏资源并不管控,在分享盛行的年代许多用户账号等级很快达到20级,后来平台大批量删除回答,对于带有外部链接的帖子集中失效。有些用户可能一个回答都没有了。

而在内容审核举报方面,百度知道一直延续了以往贴吧处理的方式。李鹏在2010年做百度知道团队竞争比赛的时候,投诉基本可以通过页面上举报来反映。“看似很好用,但那时候好像不怎么审核,只要举报,基本上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没了。”但后来就麻烦很多。

如今再回头来看,三大平台的江湖地位已然发生质的变化。

百度知道在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赛道里仍位居业内第一,但早已不如昨日般辉煌。2014年初,腾讯搜搜问问正式并入搜狗问问,搜狗问问内容抄袭被网友广为诟病,影响力大不如前。同年,新浪爱问共享资料平台被查,对新浪爱问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目前在新浪爱问官网上“大家在问”栏目已停止半年未更新。

新浪爱问“大家在问”栏目

知识问答平台的“后来人”

知识问答平台从不缺后来人。

2007年,天涯社区旗下的社交问答平台天涯问答诞生。2011年初,知乎问世,在问答界脱颖而出。2012年,360问答依托于奇虎360强大的安全技术支持开始运行。2016年,微博问答、头条问答上线,分答以付费语音问答的方式成为国内领先的语音问答平台。2017年,头条问答升级为悟空问答……众多玩家涌入其中,这是问答战场的厮杀。

这场竞争无疑是惨烈的。近些年里,天涯问答逐渐没落以致无人问津,360问答与其他搜索引擎类问答平台一样,显得不温不火。以“提问加围观”火爆的微博问答热潮已过去,以语音问答出圈的分答改名在行一点,开始向课程领域布局。而被广为看好的悟空问答已于2021年2月3日停止运营……

潮来潮去,知识问答平台的玩家来了又走,而知乎在这不断更迭的互联网市场中上市了。

2021年3月26日,10岁的知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抛开首日破发不提,在问答领域,知乎还是成功的,市值近50亿美元。

最开始起名的时候,知乎CEO周源和他的团队将思路集中在问和答上,问事儿、提问题、大声问等都是曾经的备选名称,始于问答,终于问答。知乎将问答做到了极致。

周源曾在知乎里写道,知乎的问答,表面上是问答,背后则是SNS,是人、话题和问题的相互联系。

周源看到了一个需求,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知乎做的就是将人们大脑中的知识、经验、见解搬到互联网上,让每个人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知识英雄。

起初,知乎采用邀请制注册方式,为知乎注入了专业的基因。对答主的争夺,知乎走在了前列。2013年,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知乎由小众开始走向大众。各个领域内的人士因积累粉丝、知识变现、自我成就等原因入驻知乎,构建了知乎早期知识分享的胜景。

兼具内容与社交是知乎不同于其他平台的特点。在知乎的问答里,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也多以“如何看?要不要?为什么?”来进行设置。不限定问题的解决,知乎将问题留在了讨论,也将用户留在了讨论里。

知乎一直没停下在商业模式的探索,其中广告、盐选会员是知乎最主要的收益来源。然而大量的广告让内容质量趋于下滑。在知乎首页平均4到5条资讯中就夹杂一条信息流广告,在回答问题的文章里也有很多引流广告。

一位知乎网友吐槽,“知乎,发现更大堆广告的世界。”这是商业化的反噬,劣币驱逐良币之下,知乎的内容生态走向何方还未可知。

知识问答的市场一直是存在着的。

据艾瑞资讯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知识问答行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泛知识内容行业发展成为千亿级别的市场,迎合行业趋势发展,在线知识问答赛道借势而上。

知识问答产品的几经生死,在行业持续洗牌下,产品高下可见。在艾瑞资讯的调研里,百度知道的用户认知度和渗透率均处于领先地位,用户对知乎问答、百度知道的综合评分更高。这是产品不断更迭之下,用户用脚投票的选择。

不得不说,历经多年的百度知道与知乎在问答领域的成绩是亮眼的,但他们自身也有困局。从垂直领域走向综合平台,由小众到大众,在流量剧增之下,内容生态开始变得良莠不齐。商业化和用户体验的平衡点还需要平台进一步摸索。

随着人口红利期结束,用户时间的争夺成为各大知识问答平台新的焦点。谁赢得了用户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让用户在平台里找到价值,谁就赢得了知识变现的入场券。

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付费和服务愈发增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指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任何个人或团体只要具备某种“稀缺性”的专长知识,就可能成为潜在的生产者和传授者,进入知识市场。

问答平台就提供了一个场域,来充当知识中介。它将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搬运到平台,将知识袪魅,弥合用户间的信息差。而这信息差,恰恰就是留住用户的原因。

知识是互联网时代的刚需品,在线问答满足刚需让知识得以变现,这就形成了一个顺畅的变现逻辑:满足需求——用户付费。对问答平台的用户来说,根据艾瑞调研数据结果来看,在线知识问答用户具有相对可观的收入水平,其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占比达到81.4%。在消费力方面,在线知识问答用户月消费在2000元以上者占比达75.9%,其消费力也相对较高。

而对于商业化,用户的容忍度也是在不断提高的,70.5%的在线知识问答用户对广告营销持相对正面态度,即表示广告营销不会影响其对产品的使用或会产生正面影响。这对知识问答平台来讲,无疑是一种福音。如何将广告与原生内容更贴合,不引发受众的反感,是平台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好内容与商业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好内容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也乐意为之付费。在内容生态上如何把控,如何让用户在平台上投入精力是商业化的突破口。

闲下来的时候,李鹏还是会打开百度知道再看看以前被评为最佳的那些答案。“有的时候我还能记住,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个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事情。”

人们总会怀念倾注较多精力的那段时间,李鹏怀念10年前的百度知道,知乎用户怀念最初入驻知乎的日子。“对于百度知道这么一个老家伙,新一代网友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太深的感情。”

“活着这个词定义的比较准确。”李鹏这样评价百度知道。

1. 《中文知识问答分享平台激励机制比较分析 ———以百度知道、腾讯搜搜问问、新浪爱问知识人为例》,左美云、姜熙

2.《知识问答平台及其盈利模式研究》,李丹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新媒体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乎与百度知道哪个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