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途沉浮天劫副本打不过是怎么回事?


  导读:三国演义穿帮镜头:袁绍会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面包车来助兴!

  1994版《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演绎三国英雄故事的一部央视大剧,里面有无数的经典角色,几乎每一个演的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尤其是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陆树铭扮演的关羽,鲍国安扮演的曹操,李靖飞扮演的张飞,但是这部剧由于当时拍摄条件的限制,也是有不少的穿帮镜头,下面就让我们盘点一下,不为吐槽,只为致敬经典!

  曹操兵败华容道,一脸狼狈骑马奔逃,后面的小兵却在那里卖萌的笑,不知道是不是刘备派来的卧底,看到曹贼落得如此下场,肯定是暗自高兴!

  这位谋士在看魏蜀吴地图的时候,我就想问问,东吴的地理位置怎么人跑到蜀国的西边了呢?这点地理常识都没有吗,可能只是一个疏忽吧!

  这次水战肯定是非常激烈的,应该是赤壁之战的时候,当周瑜和鲁肃准备过江的时候,只见远处的小船上,有几个摄影大哥在那里,没想到自己会出现在镜头里吧,还是非常可爱的!

  在十八路诸侯会盟一起共同讨伐董卓的时候,只见袁绍举着双手在号召群雄,后面却来了几辆面包车助兴,从哪里穿越过来的?

  又是在官渡之战,袁绍统领大军正在江边集结,准备对付曹操,此时,远处又有面包车出现,看来是如影随形啊!

  其实当时剧组拍摄的时候,经费也是非常紧张的,比如, 由于战马不够用了,只好用驴子来凑,其实很好分辨,短耳朵宽脸的是马,长耳朵瘦脸的是驴!

  下面这个镜头也是非常有意思,关羽斩杀韩福的时候,他的头是这样子,闭着眼,一会又睁开了,真的有点吓人啊!

  关羽千里寻兄,放下所有荣耀离开曹营,他过五关斩六将,非常勇猛,特别是这一关,守将韩福被一刀斩于马下,可是远方的城墙,只有一段,两边都是空的!

  当赤壁大战正在准备的时候,鲁肃来找诸葛亮商量草船借箭的事,这时,只见诸葛孔明的身后出现了几个现代人,正在那里蹲着,不知道在聊些什么!

  其实,关于这部经典的电视剧,还有不少的穿帮镜头,咱们今天就先说这么多,不为吐槽,只为致敬经典,毕竟像这样用心的电视剧,现在已经不多了!

}

  关于大禹治水,最早的记载来自于“遂公盨”(见下图),为西周初期铸造,距今2900多年,2002年在海外被中国专家意外发现,底部铭文10行98字,提及了大禹及德治,如“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最早的史料文献是《尚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400余年。然而,大禹治水发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大禹治水到遂公盨的1100余年中,至今没有找到一点大禹的文字或实物证据,包括殷墟甲骨文上,丝毫没有提及大禹、夏朝等字样。更为重要的是,大禹治理的大洪水,一直也没找到地质证据。正因如此,大禹治水饱受质疑,尤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大禹治水只是一段神话,而非真实历史。那么,大禹治水真是一段神话,或者是一段虚幻历史?学者研究黄河上游地质时,却取得了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可能找到了开启夏朝的那场大洪水证据。

  1999年,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考古专家发现一座上古遗址,距今4000余年,后来被命名为“喇家遗址”。在喇家遗址,考古专家挖出了很多珍贵文物,比如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制作精美玉器的作坊等,但最大的发现是:这是一座灾难现场,原始先民瞬间遇难,至今还保持着生前的姿势,西方庞贝古城与之一样,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见下图)。庞贝古城是因为火山爆发,瞬间封印了这座小城,那么喇家遗址遭遇了什么灾难,先民才被瞬间封印了起来呢?学者在黄河上游地质考察时,揭开了喇家遗址灾难的真相,与此同时发现,这一场灾难可能就此开启了大禹治水。

  2007年,地质专家吴庆龙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研究之后有了重大发现:这些碎屑就是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与喇家遗址遇难处于同一时间,而且通过电脑模型推测,这一场洪水规模很大,与大禹治理的大洪水高度相似。因此,当时情形应该是这样,即当地爆发了一场大地震,导致积石峡出现大规模山体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最终由于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短期之内快速下泄,从而在黄河中下游周围形成了大洪水。至于喇家部落,在大地震中可能已经遇难,随即先后而来的山洪和黄河大洪水,彻底摧毁了积石峡下游25公里处的喇家部落。

  那么,积石峡(见上图)堰塞湖带来的这一场大洪水,规模究竟有多大?美国珀杜大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认为,“差不多与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曾发生的最大洪水相当,位居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最大洪水之列”。吴庆龙: 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发生过,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洪水,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那场大洪水。根据《尚书》记载,大禹治理的洪水,规模非常惊人,“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意思是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显然,以积石峡堰塞湖的规模,完全可能在黄河下游周围造成这一场景。令人疑惑的是,不少记载大禹治水的文献中,为何没有降雨的记载?甚至有学者考证,认为大禹治水期间,还曾乞求下雨。可见,这些也佐证了大洪水来自于积石峡堰塞湖。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对被埋幼年人骨的碳14年代测定,得出了这一个时间坐标:公元前1920年左右。如果这一结论正确,那么大洪水就发生于距今3920年左右,大禹由此治水。然而,根据史书测算,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是大禹儿子创立,因此大禹治水应该还在前面,即在距今4070年之前治水。那么,到底是史书年代记载错误,还是这一考古推测的大洪水不可信?位于河南的二里头遗址,一直以来被认为最可能是夏朝的都城,但二里头遗址却存在一个时间问题,即开始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与史书记载的夏朝开启相差了170余年。然而,如果二里头遗址与喇家遗址联系起来,或许就是大禹治水和夏朝建立的真相了:公元前1920年,积石峡堰塞湖溃决,此后大禹开始治水,经过20年治水或权力斗争,最终于公元前1900年,夏启在河南二里头附近建立了夏朝。

}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下面东方传奇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纳兰性德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御前职位上挥洒满腔热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葬于何处位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一处台地上。建于清代顺治三年,总面积约为340亩,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两个部分,共有宝顶9座,土坟两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天劫任务怎么接不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