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七百万以上资产的有多大比例?

  继提前两年完成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后,武汉近日晒出最新“成绩单”――

  2017年以来,4年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由2016年42.18%上升到2021年65.12%,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教资源全国数一数二的武汉,却饱受人才外流之苦,而外流的重点方向就是广东。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这种局面正在改变。

  一方面,人才从一线城市回流武汉渐成新趋势。《2020年度武汉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显示,从深圳、上海、北京回流的人才最多,占比分别为14.42%、13.18%、11.29%。

  另一方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汉重点高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地湖北均排名首位,其中主要流向省会武汉。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就业流向中,湖北更是“首超”广东,居于首位。

  不甘成为“人才中转站”的武汉,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进一步定下目标:“十四五”期间,每年再留住30万大学生,累计留住150万名大学生。

  刚刚失去“中部人口第一城”宝座的武汉,能否在“抢人才”的赛道上扳回一城?

  曾经号称“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的武汉,如今虽已被广州超越,但92所高校、约130万在校大学生的人才“储备粮”,在全国仍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然而,每年培养数十万大学毕业生却留不住,一度成为这座科教大市的“阿克琉斯之踵”。

  武汉市人社局数据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55.3%,此后逐年下滑,2011年首次跌破50%。到2016年,这个比例已下滑至45.5%,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

  作为对比,同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2015年毕业生留在本省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

  为扭转局面,2017年初,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留住大学生,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

  不久后,武汉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致力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一系列“送钱送房送户口”政策密集推出:成立招才局、大学生“八折买房”,凭毕业证落户,制定大学生最低年薪指导标准……

  从官方数据看,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留汉大学生30.1万,2018年40.6万,2019年超30万……3年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

  提前两年完成“百万计划”后,武汉乘胜追击,2020年新增留汉大学生再超30万人。

  公开报道显示:4年来,武汉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其中落户64.4万人,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5年上升23个百分点至65.12%,非武汉籍毕业生留汉比例10年间从17.97%增长到43.50%。

  不仅如此,从当地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情况也有所改观。

  比如,2017年至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留在湖北就业本科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达到33.91%,比2019年大幅提升6.89%,首次超过广东排名第一。

  2017年,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留鄂比例首次超过广东,且五年间总体呈增长态势。虽然2020年略有下降,但在湖北就业比例仍大幅领先排名第二的广东。

  留人成绩进步明显,但若细看“成色”,武汉还有很大空间。

  以六所在汉重点高校为观察样本, 2020年其毕业生在湖北就业比例约在三成上下浮动,与广州、上海等高校动辄超过70%的本地就业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同时,仔细梳理近几年这六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武汉对这些重点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力提升有限。

  比如,过去三年时间里(年),六所高校中,除华中科技大学增长趋势明显外,另外几所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比例几乎都处于原地踏步甚至下滑态势。

  其中,华中师范大学下滑最多,从33.46%降至22.02%;武汉理工大学从29.63%降至29.51%;华中农业大学从31.8%降至31.08%。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比例“超过广东”背后,也并非主要归功于本省就业比例提高。

  以武汉大学为例,2018年,广东超越湖北,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首选地。随后两年,湖北又反超广东,保持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第一的位置,就业比例也从24.14%升至25.62%,增长1.48个百分点。

  从其他几个主要流向地中,2018至2020年,流向广东比例从27.36%下降到20.09%,而流向北京、上海及江苏等省份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那些就业地从广东改变流向的毕业生,主要并不是留在湖北,而是更多地选择了长三角、北京等地区。

  实际上,不管是与成都、杭州等体量相近城市比较,还是聚焦中部几座省会城市,武汉的人口吸引力都不算突出。

  根据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武汉位列第11位,排在杭州、南京、苏州、成都及长沙等城市之后。

  不仅如此,“七普”数据出炉后,郑州常住人口超过武汉,成为“中部人口第一城”。从过去十年人口增量看,武汉也明显落后于成都、郑州、杭州、长沙等城市。

  数据来源:易居研究院,各地统计局公报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第一个打响“抢人大战”的城市,武汉还要再加把劲儿。

  应该看到,“4年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成绩背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手笔给房、给钱、给户口的政策因素。

  然而,政策带来的效应只是短期的,想要长期留住人才,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这一核心竞争力,变“政策留人”为“产业聚人”。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暨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磊曾向媒体分析,武汉一直以来的问题是“大而不强”,经济活力不够、国企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势力不足等,是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结构看,相比国有经济,对就业率贡献更突出的民营经济在武汉并不发达。数据显示,2020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浙江企业达96家,而湖北仅有19家入围。2020年武汉企业100强中, 58家为国有企业、40家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总营收占百强企业总营收的七成以上。

  此外,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三产比重不高等结构性不足,也限制了武汉就业机会的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湖北省党政代表团步履不停,先后赴赣湘、沪苏浙等多地学习考察,找差距补短板的目的十分明确。其中,不乏对上海等地厚待人才“第一资源”等经验的学习取经。

  眼下,随着小米、、(,)、小鹏汽车等头部企业相继重仓武汉,或建“第二总部”“研发中心”,或干脆将总部迁至武汉,无疑将加码当地对年轻人才就业、落户的吸引力。

  正如当地媒体在题为《永葆对人才的饥渴感》的评论中所说:“在新一轮城市竞逐中,对于科创资源和人才的吸引,成为比拼发展实力的关键一招……武汉自然要继续倍加努力”。

  编辑|程鹏 刘艳美 王嘉琦 杜恒峰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云龙 )

}

2021年中国城市人口排名的城区人口排名来了_世界人口网

 2021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了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虽然名为城市人口排名,但实际上这个排名包括城市的远郊县,和乡村区域的人口,看一个城市的城市发达程度,和城市发展水平,很多情况了解城区的实际人口远比城市人口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下图为2020年主要城市城区人口排名

  (1)重庆的城市人口为.

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国十大城市排名2021)_环球信息网

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国十大城市排名2021)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在2020年达到/edu/719.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广告合作加站长蝙蝠ID:

"七人普"数据:我国超大城市共7个 城区常住人口超千万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人民网北京9月23日电 (申佳平)据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消息,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我国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城(按城区人口数排序),其中上海城区常住人口为1987万人,位居榜首。

   图表显示,我国特大城市共14城,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按城区人口数排序)。其中,武汉城区常住人口为995万人,距离超大城市的门槛仅有5万人之差。

   国家统计局介绍,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统计图表中的城区人口指城区常住人口。而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2021城市城区人口排名,成都有多少人口2021

1、城市城区人口排名:成都有多少人口 2、城市城区人口排名:人口流入城市排名 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东莞、广州、天津、

提起2021城市城区人口排名,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成都有多少人口2021,另外,还有人想问人口流入城市排名 2020,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中国人口排名省份2021?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成都有多少人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东莞、广州、天津、山、苏州、宁波和杭州。

从净流入总量来看,上海、深圳、、东莞和广州位居前五,这其中除了东莞之外,其余均为一线城市。

1、上海的人口净流入达到了.84万人,总量位居。根据年上海市统计公报,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4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71万人。

2、深圳以.17万的净流入人口位居第二。年深圳市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达.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78万人,增长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户籍人口.10万人,增长0.1%,占比63.2%。

3、以万人的净流入总量位居第三。数据显示,年常住外来人口.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年常住外来人口.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6%。

在统计的42个城市中,共有25个城市净流入规模超过百万。这些城市主要分布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中西部的强省会城市。其中,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大多是人口净流入地区,但也有个别的人口为净。

1、其中一个就是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的户籍人口达到.97万人,常住人口只有.48万人。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南宁经济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城市人口排行榜2021年。

南宁发展存在差距有多重因素。比如在产业上,南宁缺乏主打产业集群,广西的重工业布局主要在柳州。多重因素之下,南宁的首位度比较低。

2、另外一个人口净的大城市是重庆,净人口达到.97万人。作为一个直辖市,重庆的总人口超万人,面积达8.24万公里,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

但重庆主城区只有万人左右,大量的人口分布在下辖区县,尤其是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各城市建成区人口。

随着重庆主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的常住人口也在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到重庆主城区工作。根据重庆市统计公报,年全市常住人口.32万人,比上年增加22.53万人;全年外出市外人口.02万人,市外外来人口.05万人。

全市农民工总量.6万人,比上年下降1.0%,其中外出农民工.9万人,下降2.2%;本地农民工.7万人,增长2.2%。

以上就是与成都有多少人口相关内容,是关于成都有多少人口2021的分享。看完2021城市城区人口排名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磅!2021年最新百强城市+区域+县城GDP排行榜:南山区优占第一 - 知乎

华顿经济研究院自2015年以来连续七年组织编制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榜单以GDP总量排名前110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年度入围城市;

按照其硬经济指标(权重0.618)和软经济指标(权重0.382)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0位作为年度上榜百强城市。

硬经济指标由GDP、储蓄和财政组成,软经济指标由环境、科教、文化和卫生组成。各单项指标分值由其总量分值(权重0.5)和人均量分值(权重0.5)综合而成。

8月17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21赛迪百强区。“两千亿区”数量进入快速增长期,2018年新增4个,2019年新增4个,2020年新增7个。至此,经济总量突破两千亿元的城区达到了27个。按省份来看,

,分别上榜了22个和20个城区;

2021年十强区分别为:

2021年,百强区东多西少的分布态势更加明显,2021年赛迪百强区中,东部地区较上年增加3个,共占68个席位;西部地区保持稳定,仍占16个席位;中部地区连续两年下降,共占14席;东北地区有所下降,较2020年减少2席,仅拥有2个席位。

城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东部地区城区显著强于其他地区,且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全国城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

2020年,GDP突破两千亿的城区增至27个。这些头部城区经济实力异常突出,地区生产总值累计达8.41万亿元,以不到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0.2%,贡献了全国GDP总量的8.2%。可以预见,未来领先城区经济规模突破“两千亿”将更加常态化。

近年来,百强城区竞相升级完善产业体系、消费供给与城市设施等,从根本上优化提升城区竞争力,较大程度带动了城区高质量发展。

2020年,百强区人均GDP达到147166元,地均GDP实现10.64亿元/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江苏(121205元、0.96亿元/平方公里)、浙江(100070元,0.61亿元/平方公里)和广东(87897元,0.62亿元/平方公里)等经济强省的省域平均水平,百强区经济密度和发展效能持续走高。

2020年百强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851元,比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834高出15017元。与此同时,百强区2020年实现新增就业人口总数256万人,占2020年全国新增就业人口的22%。

目前,全国共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除了900多个市辖区之外,还有380多个县级市、1300多个县、160个自治县及旗、林区等。

与地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悬殊更大,且强县集中于东部地区。

根据榜单,百强县最多的省份分别是:

与百强市、百强区分布相对应,在百强县中,

霸榜,三省合计占比接近6成,成为中国县域经济最闪亮的地带。

河南、湖北各有7个县市入围,福建6个、湖南4个,四个省份位于第二梯队。而安徽、辽宁、河北、内蒙古、陕西、新疆、四川、广东、贵州、江西、云南等11个省份的入围数量都在3个及以下。

稍有意外的是,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

这和广东特殊的行政规划有关,

,位于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经济强市,全部进入“无县时代”。

,但这也不会体现在“百强县”排名之中。

毕竟,广东城镇化率位居全国前列,县域经济早已被城市经济所取代。珠三角九市的城镇化率超过85%,远超长三角和京津冀其他两大城市群。

相比而言,长三角地区还有不少经济强县(县级市)。

而这一百个县市,谁在进步?

△位次上升10位以上的县域(括号内数字为其2021年较2019年上升的位次)

这100个县市的整体实力不容小觑:土地占全国不到2%,人口占7%左右,但创造了全国约10%的GDP。

单就GDP这一指标来讲,

其身后的江阴,常年排在百强县第二位,4114亿的GDP规模,也与太原平起平坐,超过岳阳、珠海等城市。

全国房价破万的县市已经达到102个。

其中,海南陵水是唯一一个房价超过3万的县城,而其房价在海南仅次于三亚,排在第二位。

陵水之后,还有5个县市房价超过2万元,来自浙江金华的义乌、永康,海南的万宁,苏州的昆山,浙江台州的温岭,来头也是个个厉害。

要知道浙江除市辖区外的县级单位总共53个,仅有8个县市的房价没有过万。

而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县市很多都不在百强县榜单上。比如海南的陵水、万宁、乐东,比如浙江的江山市、缙云县、永嘉县、德清县。

本文由星云财经网发布,不代表星云财经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庭资产800万什么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