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游戏国际版需要刷脸吗?

  2017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将于今天下午正式开幕。

  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今天,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已经愈来愈成为各界共识。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技术产业、保障能力、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样不可或缺。这其中,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企业已经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昨天下午,本次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重头戏之一——网络安全博览会暨网络安全成就展举行新闻发布会。博览会由中央网信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委网信办主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承办,将于9月17日-9月2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7.2馆举行。

  本次博览会有哪些亮点,各家企业大佬们如何看待当今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又各自带来哪些看家绝活?本报记者提前探营。

图说:网络安全博览会暨网络安全成就展举行新闻发布会 摄影 刘歆

  反网络诈骗企业各有绝活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的博览会参展单位近100家,布展面积近18000平米,较去年同比增长近80%。参展单位覆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奇虎360、绿盟、匡恩、卫士通、众人科技、安恒蓝盾、卡巴斯基、思科等国内外重点互联网和网络安全企业,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电信运营商,银联、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农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国家电网等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企业。

  昨天的发布会上,主办方专门邀请了腾讯、思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亚信安全、中兴通讯、杭州安恒、上海众人等参展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年参展的拿手“绝活”。

  腾讯安全反诈骗实验室负责人李旭阳告诉记者,此次博览会 腾讯将推出四款反电信网络诈骗智慧大脑产品——鹰眼智能反电话诈骗盒子、麒麟伪基站定位系统、腾讯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神侦资金流查控系统。

  据了解,腾讯反电信网络诈骗智慧大脑,是腾讯安全反诈骗实验室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黑产对抗模式研究,研发出的麒麟、鹰眼、神荼、神侦、神羊等十余款反诈骗产品,覆盖通讯、金融等领域诈骗黑产作恶的各个环节,在诈骗的事前、事中以及案情分析等关键环节起到作用。

  另据李旭阳透露,腾讯目前正在和公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联手,推出银行卡反诈骗系统,截至目前,已冻结犯罪嫌疑人银行卡资金近20亿,未来都将返还社会,并把技术输出贡献给相关行业。

  银行、电信是拦截网络诈骗的重要关口。据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张艳介绍,此次博览会中,工商银行带来了两款“神器”,一是可自动拦截向风险数据库内可疑账户转账的“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另一款是是银行业首款风险信息服务产品,为企业客户提供风险评估服务,同时为个人客户开设公益版,提供“可疑账户”风险查询服务。

  针对此前社会上出现的公众遭遇短信和电话“呼死你”的现象,中国移动信息安全中心经理袁捷表示,中国移动将在博览会上展示今年上半年研发并推广的“呼死你”客户应急防护业务、“防诈骗来电号码提示”服务和中国移动运用大数据技术研发的“融合数据事件链分析引擎”。今后,中国移动用户如遇到“呼死你”的情况,可拨打10086,将予以免费解决。

图说:反电信诈骗监控平台 摄影 刘歆

  Face ID刷脸支付并不安全

  作为浸淫网络安全的专家,有哪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安全理念可以分享?

  昨天,众人科技董事长、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峰在发布会上对苹果刚刚发布IphoneX的Face ID功能表达了担忧。他认为,将生物识别认证技术从工业领域带进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是巨大的进步,但存在隐忧。由于生物特征的唯一性,认证本身十分安全,但他不建议用于移动支付等日常场景下的身份识别,而应该用于特定的金融领域作为辅助。

  “这两天Iphone X出来以后,网上有一个段子:老婆要买一个包,只要对着睡着的老公晃一下手机,这个钱就付了。这不是调侃,而是真正的情况。” 谈剑峰认为,生物特征是唯一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大量生物识别信息集中留存在后台服务器,一旦数据库遭受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如果密码库被攻击,还能及时换密码来防范风险,生物信息数据库一旦被攻破,用户不可能换张脸来应对。因此他认为,生物识别认证适用于数据只留存在本地而不联网的情况,或者作为金融机构等认证的辅助手段。

图片说明:反诈骗大数据平台 摄影 刘歆

  让人身临其境体验安全威胁

  为了让大众更直观的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身边的安全威胁,此次博览会上,不少参展企业都在自己展位的“互动体验区”里安排了可亲身体验的安全威胁演示。

  阿里巴巴在展区设置了大数据安全能力与Ai智能技术结合的创新应用——防骗智能机器人,它能现场告诉观众重要的防骗知识,还能帮助家人实时提醒诈骗电话, 提供最新的防骗提醒。阿里巴巴下属的蚂蚁金服,还在展区设置了反欺诈网络风险预警智库游戏体验区。

  腾讯在会展现场设置了“反欺诈‘钓鱼体验区’”、“攻破人脸识别门禁”等多项互动体验项目,通过展现多种日常场景下的常用诈骗话术,增强体验者的防骗意识。

  众人科技将在“互动体验区”里演示百姓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如银行卡信息盗刷、公共充电桩信息泄漏等,并将在现场展示相应的防护小产品,让大众以亲身体验充分认识网络信息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亚信安全将展示真实摄像头劫持演示,让市民亲身体验联网摄像头的网络安全威胁。有兴趣的市民还可以在亚信的展台看到网络空间平安城市指挥中心展示,了解城市管理者面对入侵事件,如何通过指挥中心及时发现、分析、治理、溯源和联动防御,实现对城市网络安全的治理和守护。

}

  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应注意的是它提到的是用户,而不仅仅是未成年人。换言之,凡是向未实名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的都属违法行为。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彭伶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未成年人游戏新规正式落地。根据规定,未成年人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玩网络游戏。

  面对突然收紧的限制,不少未成年玩家想尽办法“破解”防沉迷系统,一些“解防沉迷”的黑灰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新规出台后,部分网店向未成年人销售租赁游戏账号,并提供人脸解锁服务来绕过游戏中的实名验证。同时,五花八门的网络诈骗也瞄上了未成年游戏玩家,声称可将未成年人游戏实名信息改为成年人,以此解除防沉迷,已有不少玩家被骗。

  9月8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对重点网络游戏企业、游戏账号租售平台和直播平台进行约谈,要求相关企业坚决落实有关要求,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网络平台最低1元可租成人账号

  很多家长普遍反映,仍有大量游戏企业对用户的注册登录要求过于简单,缺乏生物特征识别等身份认证措施,让实名制形同虚设。还有很多孩子更是通过网络平台租用或购买成人账号,以绕开防沉迷监管,让家长头疼不已。

  针对游戏账号转卖转租问题,记者针对目前人们常用的一些网络和电商平台进行调查。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租号”二字,页面显示出大量“最便宜的租号”“不用实名认证的租号平台”等诱导性的条目。

  记者随后又打开多个电商平台,发现同样大量存在游戏账号租售商家。游戏租号价格从1元到几百元不等,最低1元钱就可以租一个账号。有的店铺涵盖超过50个不同种类的网络游戏,不少卖家显示单个热门游戏租号的月交易量就超过2000单,月成交总量超过4万单。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记者输入“游戏租号”,平台推荐的“游戏频道”里分类详细,不仅能看见“租账号1元起”,还有所谓的“代练接单赚钱”“买账号放心交易”等多个项目。不少商家在物品描述中称只要支付成功,就会自动发送账号密码,不限时长等内容。另一家电商平台设置的游戏账号分类里,竟然还专门有“无沉迷账号”项目。

  记者发现,网络社交平台更是账号租售的“重灾区”,而且交易更为隐蔽。在QQ软件上,一些群管理员将“卖号”“买号”换成谐音字,引导用户私下交易。某个QQ群的租号广告赫然写着“卖家包人脸识别可删除”等明显诱导未成年人购买的信息。在百度贴吧,有许多以游戏租号、买号为名,充斥着多种热门网游账号交易信息,有的用户甚至点名要“已经通过认证,且无须再次人脸识别”的游戏账号。在小红书,记者搜索发现,同样存在大量用户发布租售游戏账号的帖子。

  未成年人轻松租买账号,平台监管缺失

  记者发现,多个电商平台将“游戏账号交易”服务列入虚拟产品门类,提示用户在网游虚拟货品交易时必须年满18周岁,并提交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平台将禁止并拦截未成年人网游虚拟货品交易。那么,未成年人是否真的就无法购买游戏账号呢?

  记者用一名15岁孩子实名认证的账号,分别在多家电商平台尝试购买游戏账号。在淘宝网,部分商家页面出现了未成年人拦截界面,但记者仍在更多未设置未成年人拦截界面的商铺买到了“租号服务”。在拼多多则不需要任何认证,就可以直接拼单购买。在京东商城,商家仅自动回复信息提示“下单默认已经成年”,下单后记者很快就收到了游戏账号及密码。针对上述违规违法租售网络游戏账号的用户和商铺,向相关平台进行了举报、投诉。

  几天后,记者再次登录相关平台发现,在京东平台,记者举报的游戏账号商品均显示已下架,而且搜索“游戏租号、售号”也基本无法找到相关信息。在淘宝网,被举报的租号商品已经下架,并加强了对未成年人交易拦截功能,但账号租售商铺仍然存在。拼多多平台被举报的商品仍然处于售卖状态,而且不管用户是否成年,依然可以购买到相关商品。社交平台方面,对于记者的举报,QQ回复“暂时无法认定举报对象存在违规行为”。

  9月6日,腾讯游戏公开回应,账号租卖严重破坏游戏实名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截至目前,腾讯已向超过20家账号交易平台和多个电商平台起诉或发函,要求停止相关服务。

  未成年人让爷爷奶奶刷脸绕过“防沉迷”

  近日据央视报道,虽然很多游戏厂商推出了人脸识别技术,在游戏过程中会弹出人脸识别窗口,来核验玩家身份,但店铺会提供相应的解锁服务。有中学生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自己身边半数以上的同学都能解开防沉迷系统,引发社会关注。

  近日,有“疑似60岁老人凌晨三点王者五杀”的图片在网络上流传。9月9日,腾讯做出回应:经调查,该账号多次通过人脸验证,系统认为确系“本人”在进行游戏。至于现实中是否属于“他人代过人脸”,我们无法判断。在声明中,腾讯也表示,存在“家长代孩子过人脸”和“租售账号代过人脸”的可能性。

  有报道称,在网上只要花33元租两小时账号,仍能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整个过程并没有触发任何实名认证系统”。网上还有短视频显示,存在未成年人让爷爷奶奶刷脸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情况。

  有媒体报道,未成年玩家发现游戏升级防沉迷系统后,抱着Ipad痛哭流涕,未成年人发现错过当天仅有的1小时游戏时间后情绪崩溃、打滚大哭等短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我一个玩网游的同学这几天情绪特别崩溃。”有小学生回家后告诉家长。

  就在上周末可供未成年人玩家玩游戏的一小时中,《王者荣耀》还“崩了”。有部分未成年人选择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在网游评分上。这段时间,不少网游因此在应用商店、游戏平台被打1星。《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一度被刷到评分低于2分。

  “未成年可修改为成年” 灰黑产业链背后的骗局

  卖家:声称88元包过15次人脸识别

  有玩家告诉南都记者,游戏账号交易现象已经存在很多年,并非因为防沉迷而发展起来。有些玩家想要等级更高或者装备更好的账号,或者想要一个“小号”,就会选择买或租别人的账号来玩。但最新的防沉迷政策出台后,很多原来没有租赁账号需求的未成年人,也会通过这种方式来玩更长时间游戏。

  南都记者调查了解到,最新的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出台后,除租售账号外,网上还出现了另一条更为隐蔽的灰色产业链——一些卖家称可以“不换账号,把实名认证信息修改为成年人”。经记者调查,市面上很多这类服务实为一种诈骗手段,但已有不少未成年人上当。

  在QQ上,记者搜索“王者荣耀实名”相关QQ群找到4个卖家,他们都表示,就算游戏账号已经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他们也可以解绑改成成年人,这样游戏就不受时间限制,价位在35-88元不等。当记者询问后续游戏过程中遇到人脸验证怎么解决时,对方均表示,可以解决人脸验证问题,不必担心。其中两位卖家表示“一次即永久”,以后再也不会弹出人脸验证。另两位卖家则表示,如果弹出,卖家会帮忙过人脸识别。其中,一位要价88元的卖家说,他们可以包过15次人脸识别,在15次之后,玩家可以选择办理人脸验证的年卡,价格为188元。

  微博和百度贴吧的两位卖家称,如果账号已经绑定了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就不能进行实名认证更改了。“未成年没有人能改。”一位卖家说。

  买家:购买“解除卡”被骗上百上千元

  记者通过“腾讯成长守护”公众号查阅了修改实名信息的规则。规则说明,游戏实名信息为未成年人,则无法进行修改;游戏实名信息为成年人,每年有一次修改机会。

  那么,QQ卖家所说“可更改未成年人实名信息”是真的能通过技术破解系统,还是用来诈骗的手段?记者找到一个想要修改实名信息的未成年玩家,并让他联系了一位声称“35元改实名+过人脸”的卖家。卖家称只需要提供游戏账号,10分钟之内就帮他修改实名认证信息,还发来两张打码的成人身份证照片,并承诺“包售后”,即保证解决后续人脸验证问题。

  该玩家向卖家转账35元后,等了10分钟,发现自己的实名信息并未更改。此时,卖家又发来截图表示,需要花95元购买一张解除防沉迷限制的“解除卡”,修改实名成功后,会将这95元退回给他。到这一步,玩家已基本确定,这是一场骗局。

  记者发现,已有玩家被类似套路骗取较大金额。在百度贴吧“王者荣耀吧”内,一玩家讲述了自己被骗的经历,骗子声称花128元可以帮忙过人脸,随后又以其他理由让玩家转账,该玩家最后被骗600多元。

  另一位被骗过的玩家说,这类骗子通常会在微博、贴吧等公开讨论区寻找被骗者,然后私信玩家加QQ好友,再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让玩家转账。

  9月5日,“男孩为解游戏防沉迷限制被骗1000多元”的新闻被爆出。江苏一学生为解除未成年人游戏时长限制,加了一位陌生人为好友,并在对方的引诱之下,将妈妈的微信账号和密码告诉了对方,对方通过微信骗走其1000多元。

  技术:灰黑产与“防沉迷”共存已久,技术手段共同“进化”

  事实上,未成年人和“防沉迷”的斗争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利用这种斗争从中牟利的灰黑产也早就存在,并与游戏厂商的技术手段共同“进化”。

  据央视报道,腾讯的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在2007年就已经上线。大约10年前,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玩家的限制主要体现为,每天玩够一定时长后,游戏经验值和奖励变为零,不能继续升级,但仍可继续游戏。后来,系统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有了严格限制,在9月1日“每周三小时”的未成年游戏新规出台之前,腾讯给未成年人设置的游戏时限为每天一个半小时,超时就会强制下线。

  一位成年游戏玩家向南都记者表示,未成年人通过修改实名认证的方式来逃避防沉迷系统,这一直都是“常规操作”。早在七八年前,没有人脸识别这样的手段,实名认证非常容易。“可以买别人的身份证信息。有时候甚至都不用花钱买,网页一搜就能找到别人的身份证。”

  而在引入人脸验证后,游戏对未成年人的限制变强。在“腾讯成长守护”微信公众号中,腾讯解释了人脸验证规则“人脸识别验证,主要是针对经过公安实名校验确认为成年人、但游戏内行为特征却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二次身份认证。18周岁以下已经纳入防沉迷的未成年用户,则不再被要求进行人脸识别验证。”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即使绑定了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也还要面临不定期的人脸验证。但灰黑产生意链条上,已经有了对抗人脸验证的方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租账号玩《王者荣耀》的过程中,弹出了人脸验证页面,记者联系店铺客服后,客服发来一个网址,要求将网址上显示的二维码截图发给客服。记者再次进入游戏时,已不用再进行人脸验证。该报道称,这是由于卖家通过第三方登录平台,绕过了《王者荣耀》的官方通道,就能避免触发人脸识别系统。

  不过,对于黑产的手段,腾讯的反应也很迅速。南都记者在一个卖家朋友圈看到,“截图二维码”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已经不可用。“9月6日凌晨腾讯偷偷把人脸二维码给取消了。都不弹了,发不了二维码的话可能面临倒闭……”他写道。第二天,该卖家再次发朋友圈“开工了”,表示已有新的办法,可以过人脸识别,“我这边的方法只要不被(腾讯)修复,就能弄。”

  虽然不少网友调侃黑产卖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在百度贴吧、微博超话等社群中,多数玩家对于“解防沉迷”的反应是——骗局。在采访中,不少玩家表示,如果有人声称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开防沉迷系统,基本不可信。

  9月11日,“腾讯成长守护”公众号也发文称,“防沉迷不能解,请同学们不要轻信骗子!”

  统筹:周全 采写:南都记者 李娅宁 见习记者 胡耕硕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法治日报

}

扫码支付可能将是寿命最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随着阿里“蜻蜓”和腾讯“青蛙”刷脸支付产品相继推出,这让支付第一次完全脱离了实体介质,业内正酝酿一场刷脸支付普及风暴,不仅仅是阿里腾讯,原尝过扫码支付甜头的各运营推广公司也都准备大干一场。“靠脸吃饭”的时代即将来临!

张军很明显的感觉到,2019下半年以来支付的方向在转变,周围那票做支付朋友都在谈论腾讯发布的“青蛙”---这是一套人脸支付系统,还有“蜻蜓”---这是阿里的人脸支付系统。圈子内讨论的更多是人脸支付代理、加盟。周围的一切让他有一种很强烈的预感,刷脸支付的红利期要来了!

 和张军在支付领域耕耘多年不同的是,深圳市华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的范永伟正在补第三方支付的课。深圳华芯原本是一家提供2G/3G/4G数传模块的物联网头部公司,以往自己打交道更多是通讯、安防行业人员,现在则更多是和支付公司或人工智能公司沟通,因为华芯研发的基于2G/3G/4G数传模块人脸识别系统/虹膜识别系统,天然可以和人脸支付领域结合,“几乎每周都会接到7、8个咨询或者洽谈产品合作的电话,我现在更多的是往北京、上海等支付公司集中的城市跑”,他说:“从目前市场反馈看,最快第四季度,最迟明年上半年,刷脸支付很可能迎来大爆发,作为一个原本支付领域的门外汉,我得加紧补课,公司也在研发新一代产品”。

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2019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支付宝份额53.8%,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居第二名市场份额为39.9%,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二者已经实际上垄断了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其他玩家瓜分余下的不足10%的市场份额。

根据网上流传的数据,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2018年全年的支付笔数分别约为1975亿笔和4665亿笔,腾讯2018年全年的支付笔数超过支付宝1倍有余。

金科社认为,无论采信哪个数据,腾讯和阿里垄断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是即成事实。这种两强的竞争也即将延伸到人脸支付领域。

2019年4月17日,支付宝宣布推出第二代刷脸支付设备蜻蜓2.0,这距离蜻蜓1.0发布仅相隔4个月,迭代如此迅速可见支付宝推动刷脸支付的强大决心。

支付宝在发布会上公布的蜻蜓2.0官网定价1999元,这比第一代产品价格下降近30%。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支付宝行业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繇同时宣布,未来“投入30亿元助力商家实现数字化转型”。

   “其实说白了,这30亿就是市场推广补贴”,张军从这嗅到了前几年补贴大战的熟悉味道,“粮草俱备,刷脸支付大战在即”!

张军的推测没错,作为阿里支付宝多年对手的腾讯很快做出了回应。

3月19日,微信正式发布刷脸支付产品“青蛙”。联想到支付宝刷脸支付产品“蜻蜓”,“青蛙”的命名可谓攻击性十足,一反以往温和中庸的产品命名风格(大家可以对比下微视、朋友、微信、搜搜名字,再脑补下青蛙跳起捕捉蜻蜓的场景)。

  5月8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腾讯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来到微信支付“智慧商圈”解决方案试点场地--北京丰台科技园万达广场,马化腾在现场“刷脸”点了一杯22元的百香果茉莉茶。

        7月31日,在深圳腾讯滨海大厦举行的微信支付“88媒体开放日”上,腾讯公司微信事业群副总裁耿志军透露“最为典型的微信支付工具升级——双面屏青蛙Pro版将于8月正式发布”。而综合媒体的报道,这款被寄予厚望将PK“蜻蜓2”的“青蛙Pro”,将于8月26日“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重庆举办)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青蛙Pro”还没正式发布,但这并不妨碍渠道商推广的热情。

来自某渠道商的招商材料显示,支付宝将用户划分成“全行业”、“商超”、“公立事业单位”等三类,“代理商分润”从万分之五(公立事业单位)到0.4%不等。而微信将最终应用渠道划分更细致,共划分为“全行业”、“小微商户”、“停车行业”、“高速公路”、“高校”、“公立事业单位”、“商超”等七个分类。从“代理商分润”来看,微信比支付宝略高,譬如微信对“全行业”的“代理商丰润”为0.2%-0.4%,比支付宝0.18%的起点略高。但在“商超”、“公立事业单位”两个共同分类上,支付宝和微信“代理商分润”比例是一样的。

  而根据腾讯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腾讯公司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同比增长37%达228.88亿元,已经超过网络广告跃居腾讯第二大业务支撑模块,并很有可能在2020年超过多年占据腾讯公司营收最大头的游戏业务。

延伸阅读:腾讯产业互联网梦想近了:2020年Q2金融科技企服或将超游戏收入   

而对于立志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腾讯来讲,高速增长的金融科技业务无意是其最好的转型抓手。

金科社判断,“小马哥”Pony亲自站台的腾讯刷脸支付系统“青蛙”未来的市场推广补贴额度,应该比支付宝的30亿更高。

为什么刷脸支付会成为新风口?   

“扫码支付”和高铁、共享单车、网购一起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二维码作为消费者重要支付方式距今尚不足10年,公众曾一度认为共享单车将是第一个被写入历史的新“四大发明”,但现在来看,扫码支付可能会更早一步。

金科社从支付速度、支付限额、安全性、速度、成本等9个方面对比刷脸支付和传统静态二维码支付发现,除商户使用改造成本刷脸支付有硬件成本投入外,在其他8个方面刷脸支付更优或者与扫码支付持平。

而对一些用户群体来讲,使用手机支付和记住支付密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且在手机因为高强度使用使关机成为一个经常事件,刷脸支付让用户第一次不再需要携带任何硬件设备,也不需要记住输入密码等麻烦,也无需考虑手机没电、信号差无法支付等困扰,传统扫码支付的痛点在刷脸支付上得以较好解决。并且扫码支付用户往往“一扫而过”,商户对用户信息除了支付金额外几乎一无所知,而刷脸支付后续可以开发出更多应用场景,助力商户改进和进行二次营销。

软件、硬件齐备、支付习惯已经养成,用户几乎不用怎么教育就能从扫码支付平移到刷脸支付上面来,再加上后续的商业应用场景开发,巨头的巨额补贴,刷脸支付时代很有可能会加速到来。

金科社大胆预测,2019年第四季度和2020上半年,将爆发刷脸支付第一波战争。

唯一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就是政策,全国首笔基于央行支付标准的线下刷脸支付交易5月份在宁波诞生,和扫码支付相比,刷脸支付和人的生物特征息息相关,人的生物特征数据大规模集中存放存在泄密风险,一旦被黑客侵入,大规模隐私泄露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这可能是刷脸支付在普及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游戏是不是要人脸识别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