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帜文化为什么从杭州电商脱颖而出?

,摒弃原有欧美大学模式,转而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编译苏联教材,把民国时期的综合性大学分解重组成苏式的专业学院校,这也开启“地名+学科”命名大学的模式,中国也一夜之间冒出许多专业性高校,比如某某师范学院、某某工学院、某某农学院、某某林学院、某某财经学院等,最著名的就是。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受到了专业力量上的损失,这次。

当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先后成立了很多专门的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等等),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部委,仅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八机械工业部),这些专门的工业部除了行业性的行政管理、技术支持外,还负责所属工厂企业的规划建设甚至经营(那时的“政企合一”,除了中央各部委,各地方也都有省属、市属的工业企业)。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政企分离,加入WTO,也为了化简臃肿的政府机构,国家先后裁撤了这些专门的工业部门,逐渐统一成了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部分。而之前的专门的工业部门或是先过渡为行业总公司(有些像铁道部变成铁路总公司那样),后来又变成了行业协会、联合会,或是变成了现在国资委管理的一级央企集团。而当年部委直属的工厂企业,有的改制、有的破产、有的兼并演变为一级央企集团的下属各级企业。

而当年这些部委主管各自领域里的一切,,那时都以我们是某某系统大学为傲,规格和地位自然比省属学校要高,自我感觉也更加良好。然而,自1990年代起,各部委按照国家部署下放了很多学校,形成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2000年2月12日,教育部、国家计委(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指出:除()以及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民委、公安部、安全部、海关总署、民航总局、体育总局、侨办、中科院、地震局等,国务院其他部门和单位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学校。 加之以前的有些部委都被撤并合转,自身都被灭了,所属大学自然被瓜分,部属高校诸如化工学院(化工部)、矿业学院(煤炭部)、地质学院(地质部)、纺织学院(纺织部)等校高校都随着行业的没落纷纷摘掉具有行业特色的帽子(),化身为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工程大学等走向“综合”之路看得人眼花缭乱,而部分部属高校上不疼下不爱自此一蹶不振。

纺织高校的名字就象时装一样,频频变脸。叫人难以产生悠远的历史感,由于文化积淀而产生的自豪感也荡涤一空。倒是应了那句古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象笔者这样有怀旧情绪的的人是不是也要象九斤老太那样叹息:如今的豆子也比从前硬多了。曾经隶属于原纺织工业部(1993年后改为中国纺织总会,,还穿地更光鲜了,)的高校有8所,也被业界称为“八大纺院”。

1.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1999年,中国纺织大学与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合并更名);

2.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改名);

3.北京纺织工学院――〉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1987年改名);

4.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大学(1997年4校合并);

5.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北工程科技学院(2001年改名) ――〉西安工程大学(2006年2月)

6.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工程学院(2000年改名)――〉浙江理工大学(2004年改名);

7.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2000年改名) ――〉武汉纺织大学(因为已经有武汉科技大学,故无法直接升级为“大学”,)

8.郑州纺织工学院――〉中原工学院(2000年改名)。

在纺织风光的时候,纺织工业部直属高校有三个: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大学)。1998年随着政府机构的调整,这些院校分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当时,纺织行业很不景气,报纸、电视上天天都有纺织工人下岗的新闻,作为学科专业比较单一的纺织行业院校,招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纺织院校纷纷更名表示割断与纺织业的联系,大都选择了“工业”、“工程”等通用的校名。不可否认,改名之后的纺院正赶上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各校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2000年前后,“八大纺校”全部脱掉了“纺织”的外衣。全国纺织院校及有纺织系科的学校有二十几所,而今仅剩下一所独立的“纺织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而且还是无法升格为大学无奈改回带纺织ID的。其他一些纺织院校“变脸”如下:

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大学(1993年4校合并)

沈阳轻工业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工业大学(不断并入纺织业中专学校,辽宁纺织专科学校、辽宁纺织工业学校、辽宁纺织工业学校中日服装艺术分校等)

南通纺织工学院――〉南通工学院(1995年改名)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河南工程学院(2007年3月合并改名)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工程学院(2000年改名)

以下两所纺织院校未更名

北京服装学院(全国第一所以服装命名),然而服装是个专业,学科中包含专业,用专业名来概括学科,甚为不妥。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坊间曾有传言,“成都机械电子高等专科学校”和“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两所四川顶级的专科院校,当地政府原本计划让两所学校联合升本,不过后来纺织高专退出,放弃了升本,并把自己建设成为了“国家级骨干专科学校”。而电子高专则坚持不懈地升本,最终成功升级为成都工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英文名已经叫Chengdu Textile College,改名为“成都服装学院”应该是下一步目标。不过至今似乎仍然没有升本的计划,因为在学校的官网中,已经明确了发展目标是:学校建设成“轻纺特色鲜明、国际优势明显”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真是初心不改,一直坚持办专科。也许现实是“世界级骨干专科”也没用,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比不过民办三本。)

“去行业化”后的校名尴尬

和其他院校一样,武汉科技学院校名“去行业化”后,也带来了学校标志的模糊不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770所普通本科类院校中,冠以“科技”、“理工”、“工业”字样的高校有115所。仅就湖北高校而言,就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9所。学校党委书记尚钢称,大家交换名片后,常常需要对校名进行“翻译”:“我们就是以前的武纺院,你们过去是干什么的?”对于改名10余年的武汉科技学院,连许多跑教育口的记者,也搞不清楚它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更不清楚它的特色在哪里。许多媒体都把它与另一所高校――武汉科技大学混为一谈。不过,武汉科技学院最终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逃离了与武汉科技大学的纷争。

后,诞生了“,”,分别是:东北区2所: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华北区1所:北京工业学院;华东区1所:南京工学院;华中区1所:华中工学院;西北区1所:西北工学院;西南区1所:成都工学院;华南区1所:华南工学院。1988年,不少工学院纷纷成功更名。

1、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4月)

2、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3月)

3、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5月)

4、成都工学院――〉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1994年4月与四川大学合并)

5、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更名时间:1993年,其实算是复名)

6、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5月26日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

7、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1月)

8、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1957年10月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

八大工学院中,北京工业学院和西北工学院属于国防类,东北工学院属于冶金部,成都工学院属于中科院,其余四所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和大连工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四大工学院”。而这“四大工学院”升格后,而今全都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八大工学院大多升格某某理工/工业大学,除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南京工学院则采用了历史上的曾用名――东南大学,比起其他学校听起来像个综合大学。其中,成都工学院在1978年改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1994年与同根同源的四川大学合并更名为四川联合大学,影响招生后再次改回四川大学。华中工学院在1988年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26日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其余六所工学院,都是独立发展,成为各地区的代表性工科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

西安医科大学(并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白求恩医科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山东医科大学(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医学院在这一年更名为医科大学 后来都被合并了

1985年这一年,不少医学院纷纷更名成功。包括最早被列入国家“211工程”的四所综合性重点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目前是卫生部直属的唯一医科大学,实力在所有医学院中是第一名。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协和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8年制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后来停办,1979年8月复校,校名改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改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流行大学合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另外挂牌: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已经入选双一流学科高校,正式宣布和清华大学离婚。以后清华大学你走你的世界一流建设大学之路,而北京协和医学院走他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医学院(发源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称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10月和中山大学合并。)

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985年,北京医学院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后来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1953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并入四川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立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在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并入复旦大学,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发源于国立同济大学,后来被调往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中南同济医学院,是卫生部直属高校,1985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后来并入华中科技大学,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齐鲁医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864年创办于山东登州的文会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1952年由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成立山东医学院。1985年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山东大学。)

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于1912年10月26日,这是中国政府举办的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1928年11月,更名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1937年西迁陕西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坚持医学教育八年余,后历经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安医科大学,成为原卫生部直属重点院校;后并入西安交通大学。)

当然也不是全在这一年改名……湖南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

建政之初,国家基础产业薄弱,冶金尤其是钢铁产业就成了发展的重点,“以钢为纲”、“钢铁元帅升帐”,最高领导提出“提出钢铁产量要在15年左右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为追求钢铁产量而掀起全民炼钢运动。社会就业莫不以进钢厂为荣,求学非钢院不欢,受追捧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国网、某电某邮。而且彼辈还真不负众望,超英赶美自不必说,钢铁产量都弄成了第一名:中国(不包括河北省); 第二名: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牛B归牛B,却把自己带沟里去了。目标既已达成,自当鸟尽弓藏,于是乎,冶金部撤销,降为居委会大妈性质的行业协会。钢院们心知不妙,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大哥北京钢铁学院……。“慌什么慌?伟人不是说了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咱就更名为科技大学,照样是第一,照样有得混!”钢院们遂摇身一变,。北钢变北科大,武钢变武科大,包钢变内蒙科大,马钢变安科大……,就连在业内搬砖砌墙的冶建院也跟风更名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都由落后过剩产能摇身变成了第一生产力。考生们,小心哦,你看到的某某科技大学祖上可能就一打铁的!

冶金工业部曾经是主管全国冶金行业的职能部门。1998年,国务院将冶金工业部改组为国家冶金工业局,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下的主管冶金行业的行政机构。2003年国家冶金工业局被撤销,原冶金部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到国资委、钢铁工业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钢铁产能不但没下降,反而都严重过剩……

1、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2、中南工业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组建→中南大学

3、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

4、鞍山钢铁学院→鞍山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

5、包头工学院→包头钢铁学院(与包头医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合并)→内蒙古科技大学

6、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

7、马鞍山钢铁学院→华东冶金学院→安徽工业大学

8、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9、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之后云南工业大学并入)

10、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江西理工大学

11、广西冶金专科学校→广西矿冶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桂林工学院→桂林理工大学

12、石景山冶金学院→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北方工业大学

13、山东冶金学院→山东冶金工业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老八校”,是业内乃至学界对较早开设建筑学相关专业,且在行业内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八所高校的概称:是指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原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除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余7所均为211,985高校。

建筑老八校又分为“四大”: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四小”: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新八校”: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深圳大学;“建筑新四军”: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与沈阳建筑大学,是“建筑新八校”中的四所。

矿业类院校原来大多属于煤炭工业部管理。1998年该部撤销后,行业院校纷纷改名弃煤,大多更名为科技、工程、理工,是典型由冷门变热门,简直就是改名鬼才。

1、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 分为徐州校区与北京校区,但是两地独立办学。

2、华北科技学院: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华北科技学院

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煤矿学院→阜新矿业学院→辽宁工程科技大学

4、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山东煤矿学院→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

5、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6、河南理工大学:焦作矿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焦作工学院的唯一关系是占着它的校舍)

7、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炭学院→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

8、湖南科技大学:湘潭煤炭学院→湘潭矿业学院→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并入)→湖南科技大学

9、黑龙江科技大学:鸡西矿业学院→黑龙江矿业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

10、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工学院→太原工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并入)→太原理工大学

1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煤矿学院→河北矿业学院→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河北工程大学

12、华北理工大学:唐山煤矿医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大学合并→河北联合大学→华北理工大学

13、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煤炭工业学校

14、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15、山东工商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

16、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

历经多次改名,不忘初心,始终不离本行,默默看着各种蹭热度小弟的老大哥――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学院1950-北京矿业学院1953-四川矿业学院1970-中国矿业学院1978-中国矿业大学1988)。

直属电力工业部的16所高校 大多被合并

1998年3月电力工业部已经撤销,国家电力部从成立到撤销,起起伏伏、历经波澜,曾三次成立电力部,三次重组,见证了中国电力行业的成长与发展,其实电力部曾经有16所直属院校,如今绝大多数被合并。

1、北京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大学

学校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2、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已并入华北电力大学)

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

3、东北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大学

始建于1949年后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

4、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已并入武汉大学)

如今已成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5、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大学

6、长沙电力学院(2003年4月与长沙交通学院合并组建长沙理工大学)

7、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北京交通大学)

8、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与合并组建沈阳工程学院)

9、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10、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隶属于国家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国家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唯一直管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11、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2、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3、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4、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并入山西大学)

2014年并入山西大学,成为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原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山西大学的本科部。

15、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已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2000年3月,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16、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组建成立三峡大学)

2000年5月25日,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三峡大学。

另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水利部的,不是电力部的。

建政初期的五大地院,直属于地矿部,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地学人才,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已过去了将近70年,这五大地院,经过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依旧在不断前行。

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校独立办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长春地质学院――〉合并到吉林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西安地质学院――〉199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2000年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公路交通在国内牛气冲天;

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省部共建高校(由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

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地质大学;

以上五所是原隶属于地质部的学校,下面还有一所原隶属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学校:

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分别是北京林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医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四川大学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组成。

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

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由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

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由北京工业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等校冶金系科及北京工业学院采矿、钢铁机械、天津大学采矿系金属组合并组成。

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由清华大学矿冶系、北洋大学矿冶系、唐山铁道学院矿冶系、中国矿业学院合并组成。

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由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合并组成。

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由北京农业大学机械系、北京机耕学校及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成。

,中央决定将十三所重点高校迁出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中的矿院、地院、林院、油院积极响应,马上搬迁到了外地,矿院1969年开始迁往四川重庆,后又被安置到合川县三汇坝,1982年则迁往江苏徐州矿区;地院迁往湖北武汉;油院迁往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农院先是迁到了重庆后又迁到河北邢台;林院辗转云南昆明、下关等地办学;而其它学校则继续观望。迁移的几年中,学校只招了工农兵学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几个风雨飘摇的学院才陆续回到北京。他们中大多数重新回到了学院路,林院,农院原校址复校,而地院、矿院、油院等高校都开启了异地办学模式,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其中有好几个大学的名字后面都加了(北京),这可能是这些大学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地院和林院虽然校园相对保存完整,但是校园内都有大量土地被相关的研究机构占去,而钢院、航院等因为当年的观望,没有搬迁,校园保存得相对完整。最惨的油院,由于旧址已经完全被家属院和石勘院占去,以至于无地复校,搬到了昌平区,油院从学院路消失。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学院”陆续更名为大学,而且无一不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还是。“八大学院”在各自专业领域独树一帜,而且还是引领者。比如北航的航空航天,矿大的采矿、安全等,北科的材料,地大的测绘、地质,以及提到医、农、林,谁有能不想起北医、中农大和北林呢?在各行业领域八大院校不仅仅有竞争力,而且一直是引领者。不过现在的的发展趋势是综合性院校,各种所谓的学校排名都是看综合能力,所以排名都不高,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2017年9月,国家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全部入选,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北大医学部都顺利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成为其中一部分,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马路东侧(4所)从南到北依次是:

1、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合并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回归母体);

2、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八大学院中更名最彻底的);

3、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

马路西侧(4所)从南到北依次是

5、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7、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

8、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

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在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南起蓟门桥,北至清华东路,全长5.59公里。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因路两旁拥有众多学院而得名“学院路”。当时通过学院路的公交车为31路汽车,该路车首发站开始是西安门至颐和园,后改为平安里至中关村的331路。50年代学院路上“八大学院”的辉煌时过境迁,他们纷纷与国际接轨,变“学院”的牌子为“大学”,有人戏称,学院路上无“学院”。有道是“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作为国内行业高校的象征,其荣辱兴衰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学院路上,分布着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变得更加热闹和繁华。这里仍是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

石油院校指行业管理时期隶属于石油系统的专业性中高等院校的统称。包括直接隶属于石油工业部的院校如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原西南石油学院)、长江大学(前身之一:江汉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原西安石油学院)、常州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原抚顺石油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前身之一: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原乌鲁木齐石油学校)等,也包括隶属于各油田的院校如渤海石油职业学院、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等。原部委属学校已按照国务院令划归教育部或有关省份管辖,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

长江大学: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大庆石油地质学校→江汉石油地质学校→江汉石油学院→长江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西安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石油工业学校→抚顺石油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武汉化工学院→武汉工程大学

常州大学:南京化工学院→江苏化工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大学

2017年9月21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出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三大石油院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化工部也已经成为历史,化工部原先直属高等学校共有8所: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武汉化工学院、郑州工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动力专科学校、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化工部兴平化工学校。

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211、双一流】

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

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武汉工程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大学

郑州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与原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合并组建为新的郑州大学。

南京动力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淮海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

化学工业部兴平化工学校――〉西北工业学校

1. 无锡轻工业学院 (现合并为江南大学,国家“211工程”)

2. 西北轻工业学院 (原名北京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

3. 天津轻工业学院 (原名河北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

4. 大连轻工业学院 (原名沈阳轻工业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

5. 郑州轻工业学院 (唯一保留"轻工业",现郑州轻工业大学)

6. 北京轻工业学院 (原校址重建,现合并组建北京工商大学)

7. 景德镇陶瓷学院 (全国唯一"陶瓷"命名,现景德镇陶瓷大学)

8.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并入清华大学,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至于武汉轻工大学,是“武汉工业学院”无法直接升格为武汉工业大学,也无法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无奈选择罢了。

是指原兵器工业部直属院校的七所本科高校,都肩负军工事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而今,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先由国防科工委直属后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其余五所高校下放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

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

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工业大学

重庆工学院――〉重庆理工大学

曾经闻名全国的三大粮院是专门培养粮油食品行业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名字改得难寻以前的面容。当然粮食怎么了?民以食为天。

南京粮食学校――〉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北京粮食专科学校――〉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河南工业大学

武汉粮食工业学校――〉武汉粮食工业学院――〉为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

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1949年后创立的五所政法学院(以下简称“五院”)现在已经全部晋升大学之列。它们曾与北大、人大、吉大、武大法律系并称中国法学的“五院四系”,很长时间内代表中国法学教育较高水平。

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83)

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95)

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学院合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99)

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更名时间:2006-11)

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更名时间:2007-03)

相比“五院”,“四系”消失得更早。上世纪末,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政法系,大都改成了法学院。

“五院四系”不见了,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却随处可见。截至06年4月,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有法律系,仅招200多人。也就是说三十年间,开设法律专业的院校翻了两百倍。相比如潮的法学招生,法学就业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甚至可以说“相当严峻”。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

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更名时间:1993年)

南京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更名时间:2005年4月)

重庆邮电学院――〉重庆邮电大学(更名时间:2006年)

西安邮电学院――〉西安邮电大学(更名时间:2012年3月)

长春邮电学院――〉吉林大学(1999年并入)

邮电还守着自己的牌子,托信息时代的福啊,设若另一种环境下,也有可能象纺织院校一样集体“叛变”了。

原邮电部直属的“五大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学院(今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学院(今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今西安邮电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并入吉林大学)。相比上面4所邮电学院的步步高升(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在1999年部属高校第二轮调整时,并入吉林大学。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1月)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更名时间:2004年)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更名时间:2006年)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合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可能也考虑过“北京电子科技大学”这个ID,但是已经存在一所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了)

在原电子工业部有5所大学直属的高校中,其中名气最大的成电和西电划归教育部直属,另外三所划给了各省市直属。在这五所大学中,如今名字里包含“电子科技大学”的高校有4所,只有一所不叫“电子科技大学”。

14所体育学院仅一所体育大学

全国14所专业体育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双一流)、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

八大美院是指中国大陆地区最具知名度、专业度和地域代表性的八所美术高等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天津)、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四川美术学院(中国重庆)、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没有一所改名为大学的,一直保持学院头衔。

中央美术学院: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美术学、设计艺术学)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博士生。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的教学单位招收博士后 。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艺术学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2个硕士点,2个市级重点学科(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点(艺术硕士)。

四川美术学院:一级学科4个(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

另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和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清华美院虽然不是八大美院,但一般被称为“三大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

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十五”期间(2001年到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助教育部开展了中医药院校更名为大学的工作,促成了5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6所中医药学校升格为中医药高等专科(高职)学校。截止2019年1月,中国有23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还称中医学院的就只剩下河北中医学院一个了。河北中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恢复独立建制。

2018年12月3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组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

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1993)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993)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1995)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1995)

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1995.02)

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999)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02)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2006.02)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02)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03)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2006.03)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03)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04)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2012.03)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04)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04)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04)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2015.05)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03)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药大学(2017.05)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中医药大学(2018.12)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2019.01)

暂无以中国六大行政区命名的中医药大学

广东医药学院――〉广东药学院――〉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华东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1986年)

东北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1994年)

以上是仅有的3所以“药科大学”命名的医药类大学,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还被喻为“南药北药”。湖北医药学院、湖南医药学院、齐鲁医药学院、吉林医药学院暂未升格。

民族学院始于1941年9月的延安时期,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从1950年到1958年,先后建立了西北、西南、贵州、中央、云南、中南、广东、广西、青海、西藏等10所民族学院。“文革”中,大部分民族学院被撤销或停办。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学院得到全面恢复并有新的发展。1984年,中国决定筹建东北民族学院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1989年,又决定将筹建中的鄂西大学改建为湖北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该校也“创新”出了“Minzu University”这样的翻译,下面地方小弟弟们争相模仿。()

中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2002-03)

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2003-04)

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2006-02)

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2006-04)

西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2008-05)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2012-04)

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大学(2015-03)

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2015-04)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大学()

自原来的中央民族学院改为大学之后,从2000年起,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纷纷升格,“民院”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历史名词。

而内蒙古民族大学并非民院升格的,是2000年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四川民族学院(由“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2009年5月)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由”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升格,2009年3月)

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8年更名)

“文理学院”并不是热门的ID,而且往往会让人望文生义是文科和理科综合的意思。事实上在西方,文理学院又叫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这里的“Arts”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艺术,而应该是素质、能力和思想这样的软性的能力。“文理学院”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美国高校种类之一,但是并不在名称里体现,比如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等。美国排名第一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在校生有2000人,在美国人心中能与哈佛、耶鲁比肩的。波莫纳学院只提供本科教育,不设研究生院,在校生仅有约1600名。20世纪中国最闪耀的姐妹组合也是文理学院――卫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毕业的。

而中国标榜“文理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综合性”,更是无法直接叫××学院的无奈选择而已。且他们的前身往往是师范高专,都不太入流以至于更名时用不了好的ID。截至2021年6月,中国共有11所冠名“文理学院”的高校,分别为:宝鸡文理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四川文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兰州文理学院、成都文理学院、武汉文理学院、昆明文理学院。目前,“文理学院”还没有升级版本“文理大学”,这个有别于其他类似于“科技”、“理工”等ID,当然他们的梦想是直接升格为“××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1992年,宝鸡师范学院、宝鸡大学合并组建,成为中国第一所文理学院。2019年9月申报升格为宝鸡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1996年4月,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开始就叫绍兴大学(筹),后来去筹失败叫了退而其次叫文理学院,,也曾有呼声要更名为“鲁迅大学”,英文名早就是“Shaoxing University”了。这些年,该校一直在努力更名成为“绍兴大学”,2018年是“冲刺之年”,2019年是“决胜之年”/“落实之年'',2021是“关键之年”。都已经证明失败啦,老尴尬了。在绍兴市政府教育“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确保“绍兴文理学院”更名为“绍兴大学”。浙江地级市里以地名直接冠名的仅有宁波大学,温州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 1999年3月,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 2003年4月16日,西安联合大学、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后有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计划升格为“西安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2001年5月,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渝州教育学院合并――〉渝西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 2006年,由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名。

湖北文理学院 1998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襄樊学院;2000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本来,毫无压力改个襄阳学院再升格襄阳大学不挺好么?现在架到湖北这层次再升格都成问题了,冠名湖北好的ID全没了。但是唯有襄阳在“大学”领域还是空缺的,2017年 襄阳市宣布成立襄阳市筹建湖北交通大学工作领导小组,以湖北文理学院为基础,更名办湖北交通大学。

兰州文理学院 2013年4月18日,甘肃联合大学更名。自西南联合大学后,所有的联合大学不是末流就是乌合之众,改名是必然的。规划更名为“兰州文创旅游学院”。

成都文理学院 2014年5月,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都文理学院。

武汉文理学院 2020年4月9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文理学院。

昆明文理学院 2021年4月27日,云南师范大学世博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文理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升格,“211工程”,公办高校;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升格,公办高校;

山西传媒学院: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广播电影电视部管理干部学院,公办高校;

四川传媒学院: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民办高校;

河北传媒学院: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河北影视艺术学院,民办高校;

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欧美艺术专修学院――〉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民办高校;

武汉传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民办高校;

南京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民办高校;

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是全国三所公办传媒本科院校。30年前北广为全国培养主持人的时候,浙广只是专科,华广只是成人大专。现在中传依然天下第一遥遥领先,浙传也就是一个不错的传媒学校之一,山西传媒也就是一般的传媒学校之一。

北京广播学院(北广)和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浙广)曾作为同属于国家广电总局的部属高校,2002年之前,在社会上也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说法。他们在广电系统有着非比寻常的品牌知名度,随着他们升格“北广”和“浙广”也成为了历史。大学积累下来的声誉和品牌多么不容易呵,就为了一些与大学精神无关的似是而非的原因,扔掉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品牌,实在是太可惜了。“北广”在北京或是在她的校友里,都被亲切地称呼为“广院”,而在杭州,“浙广”在校友中也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广专”,凸显两所学校是名副其实的兄弟院校。

当年“北广”的学生主要是北方生源,当年广电总局为了平衡南北人才的发展,在杭州创办“浙广”,而“北广”为了和“浙广”争夺南方生源,在南京设立了民办独立学院“南广学院”。然而“北广”走的这步棋却有欠考虑,随着“北广”和“浙广”的称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中传”或“浙传”,“南广”这个半路杀出的陌生学院在还未诞生前就注定了会失去其生命力和竞争力。随着独立学院转设,2020年“南广”成为了“南京传媒学院”,“南广”果然如流星般消逝了。

曾经的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共同构成了北京影视类艺术高校三足鼎立的局面,她们在北京分别简称为“广院”、“北影”和“中戏”,提到三所院校,旁观者往往会投以一副羡慕的眼神。北京广播学院尽管有许多非艺术类专业,但其仍然以艺术类专业为主,因而她也一直是属于影视类艺术院校,和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一起分享着试图从事影视艺术工作的毕业生们高考前的艺术专业考试时间。而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一方面由“学院”升格成“大学”,提升了自己在高校中的位置;但是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自己的专业性,毕竟“传媒”要宽泛得多,同时也要学术得多。目前国内的艺术院校大多是学院建制,包括北影、中戏还有上海戏剧学院,而此次北广的升格,无论从名称、建制还是学科设置上看,显然已经和各大艺术院校不属于同一个级别,北京影视类艺术院校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财经领域赫赫有名的“老四所”,这四所高校均是国内最早设立财经专业的高校,典型的资历老、牌子硬、专业强,但是而今只有一所非211。

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四川财经学院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

"老四所“中唯一一所非211高校,学校位于辽宁大连,虽然不是211,但是本地大学生对其认可度甚至超过了当地的一些211高校,尤其是选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

四大财经:央财、上财、西南财、中南财政

四大财经大学是指财经相关专业最好的大学。

财经类大学一直都是高考中的热门院校,"金融四校"是指原先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在财经类院校中也都是非常著名的院校。但是在高校的发展中,基本都被合并了,不过在这四校中,还是有一所未被合并。

1、 陕西财经学院(现并入西安交通大学)

2、 中国金融学院(现并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 湖南财经学院(现并入湖南大学)

“老四所”、“四大财经”、“金融四校都有西南财经大学的身影。

当年的八大商学院大多已升格为工商大学,而了。

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1999年6月)

黑龙江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2000年10月24日)

重庆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2002年1月)

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2004年5月)

天津商学院――〉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3月16日)

广东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2013年6月19日)

兰州商学院――〉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4月)

湖南商学院――〉湖南工商大学(2019年6月)

商学院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培养商科人才为主的院校。杭州商学院、黑龙江商学院、北京商学院、广东商学院、天津商学院、兰州商学院,都为原国家商业部直属院校,1998年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以来,先后全部改名,升级为大学。

八大商学院四所改工商大学,两所改商业大学,两所改财经大学。这几年冒出一批商学院小鲜肉,如上海商学院,温州商学院,福建商学院、西安商学院等等。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是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区别于普通的师范院校,是为高职高专培养师资的高校。然而由于社会对“职教”和“高职”的偏见,除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其他7所纷纷更名避开“职业技术”字眼,甚至用“科技学院”掩盖自己的本职。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0年3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2年3月29日)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5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3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5年)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2年2月)

江苏理工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理工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12年11月)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正经本科院校,不是专科!不是专科!不是专科。改此名字是想突出学校培养职教师资这一特点,业内人称职教小清华

路人甲:介介,嘛学校的

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路人甲:哦,天津师范大学的

我:不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路人甲,哦,天津职业大学

我: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路人甲:哦哦哦,知道了,天津技术师范大学,大专对吧。

我:对,大姐,我先走了。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全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高校。学校由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合并组建成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更名。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2015年4月新设立高校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5年8月11月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升格

深圳技术大学――依托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筹建和办学,2016年成立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7年8月成立深圳技术大学(筹),2018年5月31日,学校申报设置获得教育部批准通过。2019年10月27日,深圳技术大学正式成立。

Uinversity)。欧美等均无海洋大学概念。

中国的海洋大学校名的演变主要来源于海洋学院、海事学院、水产学院、综合大学等四个方向。

由水产学院更名演变而来的学校,从性质上属于农科类院校,主要以水产类专业为主干学科,“水产”变“海洋”成功的去掉了“养鱼”概念。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水产学院――〉湛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 :浙江水产学院+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淮海大学――〉淮海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

全国的海洋大学中,只有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不是水产院校(尽管他的水产一直排名第一),江苏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前身不是水产院校。前者是985名校,后者是江苏本二线守门员。

湛江海洋大学2009年吞并掉了原来的湛江气象学院,组建新的广东海洋大学,并组建了海洋与气象学院,引入了张书文老师(张老师是袁业立院士的学生,南信大海洋科学系系主任董昌明老师的同学)担任院长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南信大/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一些校友。广东海洋大学的物理海洋研究生培养水平大致是全国第4,当年第一届的本科毕业生也有不少最近从海外归国。这不是简单的改个名字而已了。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琼州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洋大学(学院)很畅销,河北、福建的海洋大学(学院)也有动作,但是还未成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海洋大学(从职教师范到海洋,跨度有点大。如果更名成功岂不是又要打教育部“严禁去师范、农林”的脸了。)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福建海洋学院”或“福建海洋大学”

}

  城市中国,城市是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文明的乐园?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当大部分城市纷纷选择前者时,长沙坚定的转向后者。

  在长沙,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快乐正成为从市民生活中长出来的城市气质,就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当长沙享受着文化产业带来的快乐之时,也在更高的层面上考量着文化产业———在守护住自己城市特色的同时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去拓展自己的一切可能。

  这是长沙的生存方式,我们概括为“乐活”。作为一个舶来词,“乐活”具有快乐生活、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等多重含义,其中每一重都在长沙闪耀。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城市生存方式,长沙才值得我们去触摸,去阅读。而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第三波投射的影子。

  长沙:玩着,成长着

  ■本刊记者 徐浩程

  如果说2006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部分改变着长沙的话,那么在2006年以后,从文化产业中萌芽的创意将可能改变整个长沙的发展方向。

  2007年7月初,长沙市政府郑重宣布其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2.7亿元,同比增长15.7%,无疑,中部第三座“两千亿城市”正在生成。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期盼与欣喜的到来。但在长沙,这份成长的喜悦却被另一场更大的狂欢所淹没。2007年7月,“快乐男声”终极PK在长沙上演,且不论随之沸腾的长沙城,仅决赛当天同步发行的一张音乐专辑《13》就在长沙几乎被抢断。

  这就是长沙,一座迅速成长的城市,不过更是一座快乐的城市。

  “长沙是一座快乐之都。”在途径武汉前往长沙采访时,一位湖北省委的官员如此告诉《决策》。

  在长沙,快乐是从市民生活中长出来的城市气质,就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即使在物质不太充裕的上世纪70年代,仍没人能阻止长沙市的姑娘们在吃过晚饭后,一起排排坐在街道边,玩着“我们都是木头人,不准讲话,不准笑,不准动”的社会反讽娱乐。

  “长沙是个什么节日都能过的城市,是个什么人都可以问候一下的地方。长沙人就是爱热闹,喜欢找乐。”长沙市文化局文化市场处处长海秋媛告诉《决策》,“你要是在长沙街边遇到扎堆的人,多半不是出了车祸而是有玩杂耍的;如果人流忽然向某个方向涌去,也不是因为那儿有人打架,而是来了一群艺人。”

  但真正让长沙成为“快乐之都”的还是其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长沙,文化产业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快乐的生活。自从2001年9月长沙率先推出《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来,长沙已经形成了媒体传播、文化娱乐、卡通动漫、文化旅游等七大文化支柱产业。其中最能体现这座城市快乐的本质、并给这座城市带来快乐的莫过于媒体传播中的“电视湘军”。

  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翔告诉《决策》:“长沙许多传媒节目在做出来之后都会到街上随机邀请几位市民去先看。先看看他们的反映,如果他们看笑了,那么这个节目多半就成功了,如果他们都没有笑,那这个节目就还得改。”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湖南广播电视集团下属的湖南卫视。从“快乐大本营”到“越策越开心”、“变形记”,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短短数年间,湖南卫视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快乐。而在2005年“超级女声”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湖南卫视更是直接提出了“快乐中国”的定位语。

  “我们能迅速崛起的首要原因,就是我们敏锐地抓住了一个重大的先机,及时地为国人提供了一种名叫‘快乐’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做到‘先天下之乐而乐’。”湖南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魏文彬告诉《决策》。

  在魏文彬看来,饥寒交迫、风雨飘摇的时代,我们更多地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而殷实富足、快乐和谐的时代,我们便应当“先天下之乐而乐”,及时为人们提供能够带来快乐的东西,用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长沙人会玩,但不影响它追求更高梦想。当长沙享受着文化产业带来的快乐之时,也在更高的层面上考量着文化产业。

  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与长沙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悠久的历史就是红色的革命,绝无经济。即便有,也是农业。“从传统意义上讲,长沙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长沙并不是‘农业强市’。”从这句出自长沙市统计局相关资料中的话可以看出,过去长沙的城市定位与突围方向均在农业上。

  不过,这一定位与方向在2000年前后拐了个弯。2000年前后,张云川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兼长沙市委书记。2001年,长沙市正式提出“以文立市”、“文化带动”的城市发展观念,并与“兴工强市”等一同并列为长沙发展的三大战略。自此,文化产业开始与工业一道改变着这座城市。

  “文化产业的发展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借助于经济发展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深圳;第二种模式是借助于发展文化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比如长沙;第三种模式是文化产业与经济并行发展,比如苏州。对于长沙这样的城市来说,第二种模式更为适合。”朱翔说。

  “在长沙文化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2005年文化产业就已经占到了长沙GDP的9.7%,2006年大概超过了10%。而且文化产业还对整个长沙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长沙市政府副市长谢建辉告诉《决策》。

  2005年,“超女”的成功让长沙进账7亿多元,同时也给长沙做了一个活广告,提升了长沙的知名度与竞争力。而随着《恰同学少年》的热播,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的湖南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更是迅速升温。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这里的门票收入仅8000元,而今年同期门票收入则超过了11万元,总计约有1万余名游客前往参观。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与工业的双轮驱动让长沙走上了一条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日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着各个城市的面貌。而在这个进程中,几乎所有城市的选择都是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而忽略了其它因素,以至于出现了城市个性丧失、千城一面的结果。”朱翔告诉《决策》,“而长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关注到了工业还注意到了文化产业,让工业与文化产业形成城市化的双引擎。这就使得长沙这座城市最终得以守护住自己城市特色,并能在此基础上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去拓展自己的一切可能。”

  对此,谢建辉的阐释是,“长沙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使长沙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充满活力、创新、对外的影响力与诱惑力以及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当我们用文化创意来确定城市的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远景,并实施最富有创造性的决策,不仅城市会变得更加亮丽、成熟、强健,而且更加人性化、智慧化、和谐化。”谢建辉告诉《决策》。

  正是这种“非典型”的发展路径,让长沙最终成长为“快乐之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与杭州、成都等一样独具魅力城市,并带来快速成长的机遇。

  数年前,美国莫莱克斯集团主席弗瑞德(Fred)到长沙商谈投资项目,看重的正是长沙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当时,弗瑞德到长沙街头走了一圈,与行人交谈、与扫马路的清洁工人交谈,甚至还在一个剧院旁找了一个老太太跳了一支舞。”一位湖南省政府的官员告诉《决策》,“后来他还半是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以后就把家安在湘江边上了’。”

  一个基于创意的未来

  如果说2006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部分改变着长沙的话,那么在2006年以后,从文化产业中萌芽的创意将可能改变整个长沙的发展方向。

  2006年初,长沙市第二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长沙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创意长沙”开始成为继“文化长沙”、“山水洲城”之后长沙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从‘文化长沙’向‘创意长沙’的迈进是历史的必然,因为长沙文化产业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不断生长的创意。而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沙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正在升级为创意经济。”朱翔告诉《决策》,这其中“动漫湘军”是鲜明的代表。

  “不管把卡通动漫产业划分为哪一行业,它都属于一种创意经济。可以说,动画产业就是典型的创意经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告诉《决策》,正如长沙卡通动漫产业创造出来了的蓝猫、虹猫、蓝兔一样,在这个产业中,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词汇。

  尽管目前长沙创意经济发展的重点仍在文娱休闲、卡通动漫等文化产业上,但是萌芽于文化的创意经济已经开始延伸到了其他行业。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除影视文化、休闲娱乐外,电信软件类的创意企业已占到了长沙创意企业总数的19.41%。

  同时,“创意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经济的新形式,不仅孕育着现代城市的思维模式,而且需要用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来运作和管理。这就必将给长沙市政府的工作理念与运作方式带来很大的转变。”谢建辉告诉《决策》。

  更为重要的是,创意经济直指的是超越工业城市的城市更高形态———创意城市。所以,“创意经济在长沙的发展不仅能改变长沙现有的城市经济与生活方式,而且还将改变长沙城市的发展状态,将长沙从工业型城市的发展阶段推向创意型城市。”谢建辉告诉《决策》。

  尽管在同济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诸大建看来,创意型城市是城市经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在长沙,目前发展创意型城市的条件尚不全部具备。但在《新周刊》评选的“中国创意城市榜”中,长沙仅位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四大城市之后,并在点评中说到“长沙的创意城市特色有着独特的地位”。■

  长沙文化巨轮的产业轨迹

  ■本刊记者 徐浩程

  毋庸置疑,长沙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的古城,但文化的厚度并不必然导致文化产业的高度,从最初的“长沙歌厅现象”到现今的“长沙文化现象”,长沙文化走过的是一条漫长的产业轨迹。

  2007年5月13日,经过多方论证,总投资约100亿元的长沙市文化艺术产业园建设方案最终敲定,并拟于年内开工。这是长沙继长沙广播电视中心、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等文化产业园之后,规划建设的第八个文化产业园区。

  从2002年的第一个文化产业园———长沙报业文化产业园到如今的文化艺术产业园,长沙市文化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仅用了5年。在这迅速增多的园区背后是长沙市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自2001年长沙市第一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以来,长沙市文化产业给外界带来的除了惊讶还是惊讶,并被冠之“异军突起”。到2006年,长沙市文化产业总产值更是突破360亿元,增加值高达170余亿元,占全市GDP9.8%。

  毋庸置疑,长沙是座拥有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的古城,即便经历了“文夕大火”的灭顶之灾,今日的长沙仍能展示岳麓书院等文化经典。但文化的厚度并不必然导致文化产业的高度,从最初的“长沙歌厅现象”到现今的“长沙文化现象”,长沙文化走过的是一条漫长的产业轨迹。

  在今天,没人能否认长沙文化产业在中国文化产业版图上的位置。姑且不论其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的动漫产业,即便是湖南电视台,也已开始叫板中央电视台在业界的位置。

  一个细节是,以往湖南卫视的广告招商会一般均会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会举行后的第二天,在北京举行,这被视为是借中央电视台的余热。但在2005年,湖南卫视却先于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举办了其2006年度的广告招商会。显然,湖南卫视已经意欲与中央电视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就是今日长沙文化产业的鲜明写照。但如果回过头来去梳理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其起源与根都在长沙的歌厅里。“在长沙文化产业中最早发展起来的是歌厅。”长沙市文化局文化市场处处长海秋媛告诉《决策》。

  长沙歌厅最早出现在1988年,在此之前,爱热闹的长沙人去的是说书的茶座,后来转成音乐茶座,这是歌厅的雏形。1988年,长沙出现了两家真正意义上的歌厅———航空、蝴蝶。两家歌厅甫一出现,立刻火爆起来,晚上9点钟的演出,7点半就没票了。“当时几十万的投资,两个月就能收回来。”湖南琴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德华告诉《决策》。

  如此火爆的行情自然引来大批商家投入其中,一时间长沙歌厅泛滥,到1993年,长沙居然出现了150家歌厅,市场极为繁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长沙市政府开始对这个行业进行规范与管理。“当时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对全市所有歌厅以及其演艺人员,包括灯光、音像等进行考核,每年一次。”海秋媛说。这不仅保证了长沙歌厅的质量,为其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人才,而且促进了随后“大鱼吃小鱼”的市场浓缩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家外地娱乐公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长沙歌厅行业。1999年秋,红太阳娱乐有限公司抢滩长沙,创建红太阳演艺中心。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当时长沙歌厅行业的市场格局,而且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集歌舞、小品、相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文艺演出。这种演出形式在长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琴岛、大中华等长沙本土歌厅纷纷效尤,最终成为了长沙歌厅行业的“行业标准”。

  而随着各大歌厅的发展,长沙市也逐渐加大了对这个行业管理和规范的力度,从宏观调控、经营方向及节目内容等方面进行监督与引导。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沙市文化局对歌厅节目的审核。“每次歌厅换了节目后,我们都会要求他们把节目单报给我们审核,主要是为了避免低俗节目的出现。”海秋媛说。

  不过,这并不意味对歌厅发展的禁锢。在规范与管理中,长沙市政府表现出更多的还是宽容与支持。“前段时间,南京市文化局来考察时问我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我的回答就是政府是抓政策的,在政策的框架下要有灵活性,不能一棒子打死,打死了文化产业就发展不起来了。”长沙市政府副市长谢建辉告诉《决策》。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对歌厅的管理中,长沙市文化部门采取了灵活的变通办法,即在按娱乐场所管理的同时,又核发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依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对其营业性演出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下,长沙歌厅走到了第一个高潮。2000年,以歌厅为主的长沙市文娱演艺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4亿元,资本运作资金投入21.8亿元,实现总产值19.8亿元。

  而同期,其他文化产业均处在萌芽状态。1999年国产动画进入发展的低谷期,湖南三辰卡通集团虽已开始制作“蓝猫”,但受大势的影响并无多大的收益。其他如电视传媒等均还在原有的体制内运作。

  “2000年之前,我们主要发展的还是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谢建辉说。歌厅能获得如此大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草根的奇迹。

  2000年以前,长沙文化产业是歌厅一枝独秀,而从2000年起,开始转向多头并进,这个转折对长沙的文化产业而言至关重要。

  虽然歌厅崛起于草根,但它的繁荣却让长沙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具有了某种先天优势。“2000年,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定在长沙召开。可以说这次会议就是冲着长沙歌厅来的,文化部相关领导先后数次对各大歌厅进行明查暗访,就是要看看长沙的歌厅是不是真的如此繁荣。”余德华说,“最终大家一致认可了长沙歌厅取得的成绩,对歌厅的发展非常满意,认为可以大力推广。”

  但此后不久,长沙歌厅却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对娱乐场所的管理职责进行重新划分,部分削弱了文化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的权利,致使对娱乐场所的管理有所失控。而就在此后不久的2000年,洛阳一歌舞厅突发大火,数百人葬身火海。惨痛的教训让国务院决定大力整顿歌厅娱乐场所,并于2000年6月下发了国办发[2000]48号文件,停止审批所有新开的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长沙歌厅一时噤若寒蝉,这也让长沙市政府开始冷静的思考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但这仅仅是对发展路径的思考,并未阻止长沙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

  在2000年9月召开的长沙市第十次党代会上,长沙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并将文化产业确定为长沙的支柱性产业。“当时文化产业在长沙的确算得上支柱产业。2000年,长沙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已达150亿元左右,占GDP的5.94%,远远高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谢建辉说。

  不过在她看来,将文化产业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还是源于长沙对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一样,当时长沙经济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日益扩大,发展的需求很急迫。”谢建辉分析道,“当时我们将长沙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进行了一个比较,显然长沙的优势在文化产业而不在工业,而且当时文化产业在全国都是刚起步,如果我们抓得早的话,就会占有先发优势。”

  此外,影响这一决策的另一重大事件就是长沙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当时,长沙市提出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城市建设口号,力图打破长沙原本狭小的城市空间,构建一个大城市的格局。仅在1999年与2000年的两年间,长沙市就先后在城建上投入了60亿元,进行了30多条道路的改造,这个数字是长沙以往10年的总和。

  在这场“造城”运动中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工业退出、城市功能改变”。“工业退出如何退?退出后拿什么来填补这块空白?拿什么来拉动城市特别是城区的发展?城市功能转型主要就是一个再服务化的问题,那么再服务化又应如何进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位专家向《决策》分析,“对当时的长沙而言,靠‘楼宇经济’拉动显然不太现实。因为到2006年底,长沙楼市仍然不温不火,市中心住宅售价也就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文化产业显然是明智之举。”

  但是,面对国务院的“禁令”,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显然不能简单地沿袭过去。在内在需求与外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长沙市政府再次表现出把握政策的智慧与发展的勇气。

  对于迫在眉睫的禁令,长沙市文化局通过研究相关法律法规,顺利渡过了这一关。“当时文化经营许可证不让审批,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没有禁止,而长沙歌厅、酒吧里也有餐饮和表演。所以当时我们就把思路变了一下,请示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看能不能按营业性演出证来审批。后来他们居然都同意了,我们也就按照《演出管理条例》给这些场所审批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而非娱乐场所的文化经营许可证。”海秋媛告诉《决策》。

  同时,长沙面向全国30多所大专院校、研究所“悬赏”96万元,公开征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希望广纳智慧,为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找到新的路径。

  2001年,长沙文化产业终于走到了它的转折点。9月,长沙在全国率先召开全市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出台了《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博会展、文教体育、文化娱乐”作为长沙着重发展的六大文化支柱产业,长沙文化产业开始走出歌厅一枝独大的局面。

  同时,长沙还出台了《中共长沙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长沙市“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各文化主管部门也制订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长沙市文化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02年长沙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248.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7万人。

  一个生动的注脚是“立”起长沙动漫产业的蓝猫。2002年,三辰公司的蓝猫在经过数年的经营后迎来了其发展的井喷期。三辰公司的一位员工说:“2002年,我们开通了蓝猫声讯电话,电话一天都没断过,小朋友都想跟蓝猫说话。他们把自己的奖状、零食寄给蓝猫,收到的信件一麻袋一麻袋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长沙文化产业就能如此一帆风顺的走下去。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确定之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产业的文化定位。

  “就如同发展工业有一个是发展重工业还是发展轻工业,是发展石化工业还是发展加工制造业的选择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也有一个定位与选择的问题。”谢建辉告诉《决策》,“长沙文化产业的这个选择经过了一场大讨论,或者说大争论。”

  这场大争论起始于2002年,一直持续到2003年末。现在已经无从考证究竟何时、是谁、是如何引起这场争论的,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场争论的焦点与矛头几乎都集中在歌厅上,最尖锐的问题就是长沙到底还要不要发展歌厅文化。

  “当时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歌厅文化是应该走高雅路线还是雅俗并进?大众文化和低俗文化如何区别?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歌厅文化是否符合整个长沙城市的定位?发展大众文化会不会影响城市的品位和城市的整体形象?大众文化的发展会不会影响主流文化?”谢建辉说,“在讨论开始的时候,在这些问题上各方的分歧还是比较大。”其中,作为长沙歌厅文化的代表,琴岛歌厅在这期间数次面临被有关部门“关门”的命运,几乎成了整场争论的祭品。

  显然,这场争论虽多是围绕歌厅展开的,但其背后所指的是整个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定位。

  “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主流文化也需要大众文化。大众的文化不同于低俗的文化,不会影响一个城市的品味和形象。一个有品味的城市必须是多元文化兼容的城市,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谢建辉说。而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中的快乐元素被逐渐发现并放大,“多情长沙、快乐之都”开始成为长沙旅游的标语。

  与此同时,长沙市政府也在思考用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式来做大文化产业。在2002年4月国家停止土地划拨政策之前,长沙市一次拨给长沙广电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印刷科技园、出版交易中心、演艺中心等五家重点扶持单位5000余亩土地,用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长沙文化产业正式踏上了通往繁荣的道路。■

  琴岛:草根文化的成长史

  ■本刊记者 吴明华

  曾经创造“琴岛模式”的琴岛歌厅,一度引领着长沙歌厅文化的发展潮流,从它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长沙草根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兴衰之谜。

  2007年4月,中国“首届娱乐博览会暨歌厅文化节”在长沙举行,而此前不久,长沙最为著名的琴岛歌厅停业。这两个标志性事件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以歌厅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产业为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城市能如此兴盛?如今它又将走向何方?

  曾经创造“琴岛模式”的琴岛歌厅,一度引领着长沙歌厅文化发展潮流,从它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长沙草根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兴衰之谜。

  1993年底,在长沙市一间毫不起眼的宾馆的二楼,琴岛歌厅正式开业。当余德华携琴岛进入长沙歌厅行业时,长沙歌厅已经发展多年。

  长沙歌厅的前身是音乐茶座,上世纪80年代,爱热闹的长沙人喜欢去茶座听说书,后来一度流行舞厅和夜总会。随着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休闲的时间多了,商务交往也多了,但舞厅和夜总会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去的地方。

  1988年,长沙出现了第一家的歌厅,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与舞厅等相比,歌厅是很透明的放松娱乐的地方,男女老少都可以去。这种新颖而时尚的娱乐消费形式很快受到长沙人的欢迎。

  歌舞厅的快速发展也引来过人们的争论:搞营业性歌舞厅是否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这种大众文化是否等同于低俗文化。但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随着对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认可,争论很快平息,长沙的歌厅和文化娱乐业迅速发展。

  当琴岛歌厅开业时,长沙歌厅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空前的150余家。火爆的行情让大批商家投入其中,一时间长沙歌厅泛滥成灾,市场极为繁荣,但竞争也变得极为惨烈。

  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部分歌厅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荤”段子、黄段子等恶俗一度风行,加上演艺人员众多而良莠不齐,由此引发了社会普遍不满,也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对于文化娱乐业而言,很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特别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如何充分运用政策的灵活性管理文化娱乐市场,使之“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这成为长沙市文化主管部门一门独到的管理艺术。在歌厅文化的管理上,文化部门提出“倡导高雅的,支持健康的,允许无害的,反对低俗的”。对如何“俗”也提出了要求,即“俗得要文明,俗得要健康,俗得要艺术”。对一些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中容易出现低俗现象,长沙市文化局不定期检查和暗访,发现问题后不是简单封杀,而是督导其修改提高。

  为了规范演艺市场和演出人员,长沙市文化局从1993年开始每年都对演艺人员进行考核,并且分等级发放从业证书,对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演艺水平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在文化娱乐产业起步阶段,有些地方只要有一点点出格就抓人或关门,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政策的灵活性和管理上的‘度’很重要,不能一棒子打死,因为那样可能把整个文化产业都打死了。”长沙市文化局文化市场处处长海秋媛告诉《决策》。

  由于政府的规范与引导,长沙歌厅的竞争渐趋有序。但在这群庞大的歌厅企业中,琴岛无论是规模还是背景都不显眼。谁也没有想到在其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琴岛能脱颖而出。

  当时,长沙的歌厅多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以点歌为主,由于场地小、投资小,还没有大制作的节目。作为琴岛的总经理,余德华却花高薪请来了专业人才,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华,在节目调度安排上一切由艺术总监说了算。为了留住后来号称中南五省王牌主持的欧阳胖胖,除了每月发给高薪外,余德华还把歌厅分出一成股份给了欧阳胖胖,并送他一辆高级轿车。琴岛歌厅除了善用人才外,搞节目也舍得花本钱,他们组织了一个班子,一年四季在全国到处跑,碰上了好节目舍得高价邀请。

  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变化的高质量的节目和演出人员使琴岛得到了观众的热捧,在竞争中逐渐壮大。当时,总面积500多平方米,能容纳200多人的琴岛歌厅,几乎场场爆满。琴岛独具特色的节目和经营方式很快在行业内树立了品牌。

  1997年,琴岛迎来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原来的场地太小,舞台和设备都很简陋,1997年,琴岛搬迁至比原来大了一倍的新场地,可以容纳600多人。此时,长沙的歌厅已经发展到了“大鱼吃小鱼”的市场浓缩时期,很多规模小的歌厅被市场淘汰,最终只剩下十几家大品牌的歌厅。就这样,琴岛进入到了长沙歌厅“群雄逐鹿”的阶段。

  面对如此大的场地和比原来高得多的票价,余德华有些担忧会不会有这么多的观众。事实很快打消了他的疑虑,歌厅又经常爆满。

  “最火的时候,买票的队伍经常排成百米长龙,很多人为了买到票,专门请人排队占位子。600多个座位的歌厅硬是挤进了1000多人,一年的营业收入比原来翻了一番,达到3000多万。”余德华至今仍感慨那段光辉岁月。

  更重要的是,搬迁后的琴岛在演出质量上也跃上一个新台阶,对表演节目的排练、包装越来越讲究。同时,为了学习先进的舞台艺术、演出模式和管理经验,琴岛不仅先后数次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参观,而且还跑到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欧洲五国取经。金牌主持、诙谐明星、实力歌手轮番登场,雅俗共赏、荟萃中外的精品演绎,奇特的策划、华丽的包装、轰动的演出效果,使得“琴岛”始终引领着长沙歌厅文化的新潮流,成为长沙歌厅的一面旗帜,并在业界形成了“琴岛模式”。

  1997年,湖南经视新创办了一个名为《幸运3721》的综艺节目,把当时在琴岛最红的奇志和大兵请上了节目,在湖南创下了高达40%的收视率奇迹,并催生了叫响全国的电视湘军奇兵《快乐大本营》。自此,长沙歌厅的名星和名节目,纷纷走上电视、走向全国。从某种意义上讲,歌厅是湖南电视的活水,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湖南电视。

  为了促进歌厅等文化娱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1997年,长沙市提出“管理及服务”的理念,成立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担任主任,成员由文化、工商、税务、消防、公安等相关部门组成,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一条龙服务,定期联合检查,解决娱乐场所出现的问题。并且规定任何形式的检查都要经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的批准,检查过程也有委员会派人监督,诸如“停业整顿”之类的处理意见必须报请市长办公会批准。

  此外,长沙市文化局还经常组织业主培训班,对歌厅经理、艺术总监等人员进行培训。针对歌厅节目更新快,对好节目需求量大,文化局充分发挥在这方面网络广、信息快的优势,主动为歌厅介绍适合的节目,引进需要的演员,以加快上演节目的更新。为了方便歌厅引进省外、境外的艺术表演团,文化局尽量提高审核效率,为歌厅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琴岛模式”的成功,引来了全国许多城市的学习和模仿,许多长沙人也向周边省市发展,把歌厅开到了武汉、南京等大城市,但长沙市内歌厅却面临困境。

  据长沙市文化局的调查,从2002年开始,长沙歌厅的平均上座率和收入逐年下滑,2005年跌入谷底,这一年歌厅的数量只剩下6家。一方面外部竞争加剧,歌厅遭遇娱乐多元化的强烈冲击。在娱乐消费选择多样化的今天,酒吧、洗浴按摩城等行业将大批顾客从歌厅里吸引出去。另一方面,随着观众品位不断提升,业内竞争升级。现在的竞争不再像过去看谁的规模大,比谁抢到了最热门的笑星,而是更深层次的竞争,包括歌厅规模、硬件设施、节目创新,尤其是经营理念等的全面升级换代。

  2007年初,由于拆迁和效益下滑严重等因素,琴岛各厅正式停业,歌厅时代也宣告结束。

  与传统歌厅模式没落相对应的是,以田汉大剧院为代表的大剧院式歌厅逐渐显示出巨大优势。2002年,原来的“红太阳”歌厅因一场意外的大火搬迁至田汉大剧院。田汉大剧院以迎合更多的外来观众为主,追求“高大全”,注重场面豪华,规模庞大,服务全面,节目中西结合,以大型歌舞为主。规模化和国际化是剧院模式的主要特点。尽管票价最高达到300元,但自开业以来,田汉大剧院每天演出不断,1400个座位的剧场日平均保持着90%以上的上座率,年营业额达5000万元。

  自琴岛停业,余德华便马不停蹄的到国外世界著名演艺场所考察,并且重新选址在一处更大的场地。每搬一次家对于琴岛来说都是一场革命。为了打造更高级的舞台艺术和壮观视觉效果,琴岛光舞台、音响等硬件设施投入就达3000万元。在节目制作上,余德华还准备请专门的编导和音乐制作,节目更加国际化和高雅化。

  “哪怕是俗的东西也可以通过高科技的舞台艺术让人感到不俗,哪怕是传统的逗笑也会用另外一种手法和模式表现出来。”余德华的目标是新琴岛要做成中国闻名的演艺航母,引领长沙歌厅进入新一轮变革。

  对于长沙歌厅长盛不衰的秘诀,海秋媛分析认为,一方面是长沙有这么一批敢为人先的文化人和一群热情的观众,另一方面就是政府的管理和扶植。为了扶持琴岛等歌厅发展,长沙市不仅取消了包括演出管理费在内的一切不合理收费,还给予一定的补贴。更为重要的是歌厅也成为长沙市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政府将从产业的高度来推动歌厅的进一步发展。■

  ■本刊记者 吴明华

  在区位、经济条件、政策环境均不具优势的中部地区,电视湘军是如何创造出文化产业的奇迹?

  7月末的长沙,夏日炎炎,“快乐男声”总决赛的现场格外火热。

  湖南广电集团打造的“快乐男声”不仅又一次引领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风潮,还带来上亿元的收入。从“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电视湘军给中国传媒界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全新理念。电视湘军的崛起对于外界来说,就像谜一样。

  2006年,湖南广电集团总资产达86亿元,总收入20亿元,相比13年前分别增长了22倍和40倍。而且在仅有500万元的条件下,建起了面积2900亩、总投资达40亿元的金鹰影视文化城。在区位、经济条件、政策环境均不具优势的中部地区,电视湘军是如何创造出文化产业的奇迹?

  在外界纷纷解读湖南广电高速成长之谜时,电视湘军的幕后领军人物,湖南广电局长、湖南广电集团董事长魏文彬逐渐走上前台。正是这个被湖南人称为“霸蛮”的改革者,十多年来,强力推动湖南广电的产业化改革,一手打造了电视湘军。

  1993年是改革最激情澎湃的年代,43岁的魏文彬从湖南电视台台长升任湖南广电厅厅长,成为当时湖南最年轻的厅长。

  怀着指点江山的激情与梦想的魏文彬,面对的却是湖南广电破旧的办公楼,和500万的“余钱剩米”。全厅近3000人,年收入却只有5000多万元。电台和电视台办公条件极差,大部分都是50年代的建筑,拥挤、破烂不堪。有线电视台连办公地点都没有,寄住在省气象局的过道里。有些单位为了给职工发奖金,还办起了餐馆和养殖场。

  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魏文彬找来了国内外同行业的一大堆资料,关起门来苦苦研究了三个月。1992年,美国纽约时报年收入达到19亿美元,它的旗下有17张子报和杂志,还有一个庞大的电视网络公司;德国贝塔斯曼跨媒体集团总资产310亿美元,营业收入83亿美元;迪斯尼公司靠着米老鼠和唐老鸭,年收入100多亿美元,资产达到300多亿美元。这些数字给魏文彬带来了巨大的刺激与震撼,也让他看到了文化产品具有极其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文化产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部分文化产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没有商品的属性,不能产业化。但大部分娱乐、休闲等文化产品是提供社会消费的,有商品的属性,应该进行产业型开发。发达国家的媒体是按照产业规律来发展,而我们完全不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文化领域还没有顾及到。”冲破计划经济思想牢笼的魏文彬,眼前豁然开朗,他很快制定出“12341”的完整改革发展思路。一就是以宣传为中心;二是两个转变,体制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经营上向产业型转变;三是三件大事,上卫星、建中心、建网络;四是四大任务,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最后就是一个保证,即人才是保证。

  在魏文彬的这个严密系统中,最核心的就是产业化,建广电中心、上卫星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平台,而体制上和经营机制上的改革则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条件,最终目标就是打造广电大产业。这个思路一直贯穿着湖南广电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变。这也是湖南广电产业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直到10年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才正式提出文化产业化。魏文彬成了最早吃螃蟹的改革者。超前的思想往往带来人们的不理解,甚至是巨大的责难。在固有的观念中,广电传媒属于最敏感的意识形态范畴,是党的宣传事业,根本不是产品更谈不上产业。

  在一片质疑与批评声中,魏文彬并没有退缩。在他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实力的增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将会对文化消费具有极其广泛和全面的需求,这就是广电产业发展的巨大市场。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化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是湖南文人特有的不畏个人官位、敢为天下先的顽强性格,共同支撑着魏文彬度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打造东方“好莱坞”

  在魏文彬的大产业计划中,打造现代传媒的产业发展平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湖南广电厅原来计划在附近的黄土岭兴建占地90多亩的广电中心,但这显然承载不了魏文彬的梦想。在他的梦想中,是以美国好莱坞为参照,建成长沙的比华利山庄。就像全世界都因好莱坞而了解洛杉矶一样,二三十年后,因湖南广电而对长沙情有独钟。

  几乎在所有人看来,魏文彬的理想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魏文彬没有争论也没有犹豫,而是迅速行动。在长沙市东北角的郊区选址后,第一次就征地近700亩,紧接着又在附近征了1000余亩的商业用地。1700余亩地总价近1个亿,而开发这个诺大的产业区,需要投入几十个亿。此时,湖南广电的账上仅有区区500万元。

  魏文彬的这一大胆举动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但幸运的是,魏文彬说动了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取得了省委的支持。接下来,魏文彬面对的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而这个巨大的阴影从头至尾一直笼罩在金鹰城上方。

  “从建广电中心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进入了一种玩命的境界。”魏文彬告诉《决策》。为了得到银行的贷款,魏文彬找到时任建行总行行长王岐山。被魏文彬振兴中国广电事业的梦想所感动的王岐山,派出了一个专门的评估小组,经过评估,魏文彬顺利地得到了1亿元的巨额贷款。

  银行贷款和省里陆续划拨的几千万元启动资金,在广电中心的大工地上很快便用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文人出身的魏文彬也玩起了他并不熟悉的资本运作。建广电中心用了700亩地,剩下的1000亩通过滚动开发,不但可以引进资金,还可以实现土地增值,从中赚取差价。1995年,湖南广电先后引进了世界之窗和海底世界两个大项目,意向引资5亿元。虽然资金压力暂时得到缓解,但广电中心的建设,仍然随时都有资金链断裂之虞,而且已筹集到的资金对于庞大的金鹰城来说还远远不够。

  1997年,身负近10亿元债务的湖南广电,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此时魏文彬想到了上市融资,而上市也符合产业化发展的大方向。但在当时,上市本身就很困难,传媒股上市更是没有先例。正当魏文彬一筹莫展时,转机出现了。国家发改委原则上同意进行传媒概念产业上市的试点,湖南广电上市又辗转得到了朱镕基总理的批示。湖南广电组建了“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把能剥离的几个小公司装进来,同时,把所属媒体的广告经营权收上来,成立一个广告总公司,然后把广告经营这一优质资源装进产业中心。通过包装,1998年底电广传媒作为中华传媒第一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湖南广电先后在股市募集资金26亿元,基本解决了一直困扰金鹰城建设的资金问题。如今,一个占地2900亩,集广播电视中心、影视拍摄基地、影视会展中心、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影视旅游娱乐景区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已基本建成。

  “从资本运作到广电传媒上市,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正是在巨大的压力和玩命的精神下,魏文彬用几百万元,撬动了近40亿的资本魔方,实现了湖南广电的超常规发展,在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史上创下奇迹,但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难度与风险也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金鹰城的建设只是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平台,湖南广电要实现大产业梦想,关键还在于软件。在湖南电视台干过10年的魏文彬深知,传统媒体落后的体制和机制不可能造就现代化的传媒产业。

  早在1991年,刚当上湖南电视台台长的魏文彬就开始着手进行机制改革。但以权力为纽带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打破原有的体制和利益格局,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导致改革进展缓慢。“我们几个老台有点尾大不掉、萎靡不振,讲得难听一点,可以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怎么改都改不动。”魏文彬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当时在厅里这样折腾那样折腾,想干一件大事;旧的体制,我想打翻它;几十年的死结,我想解开它。怎么解?没有路。”苦苦思索的魏文彬突然从邓小平的改革经验中得到启发:在广电厅内也建立一个机制特区。“我突然有一种冲动,要再办一个电视台。在这个电视台里,我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按照能力的高低来配置所有的资源,不论资历的深浅、职务的高低,就看谁的本事强,谁的贡献大。”魏文彬告诉《决策》。

  1995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成立。对于这个改革实验区,魏文彬在办公场所、设备、资金等物质上什么都不给,而在权力上能给就给。首先面向全社会招聘台长,经过激烈的角逐,后来被称为湖南广电“绝代双骄”之一的欧阳常林成为新成立的经济电视台台长。在经济电视台内部,人才使用不惟资历、不惟职称,任人惟贤;员工合同每年一签,并推行3%~5%的滚动;分配上向节目质量倾斜,向生产一线倾斜,向收视率倾斜,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节目制作实行严格成本控制,人财限量、不足自筹、效益当先等。

  经济电视台全新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才,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办出了《幸运3721》等一批全新的电视节目,并且一炮打响。经济电视台第一年的创收达3200万元,第3年创收就突破了1个亿。

  有了经济电视台成功改革的示范,魏文彬顺利地对湖南广电的所有媒体都进行了机制改革。各频道“道长”一律是公开竞聘,除导向、定位和上交利润三项权力以外,所有权力一律下放,激活了一大批人才。在魏文彬看来,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盘活资源,首先要盘活人才资源。这个资源盘活了,一活都活;这个资源盘不活,其他的盘活了也是假的。

  被魏文彬“放权”改革激活的这些人胆子大、思路新、约束少,以市场为目标,在独立的制片人制下,创造出大量新颖的节目。1998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红遍全国。这一年,湖南广电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比改革前增加了27.4倍,经营创收也增长了3倍,达到2.5亿元。短短3年内,湖南广电就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电视湘军”也从此而得名。

  第一轮放权式改革解放了湖南广电的生产力,使其迅速崛起。1999年,湖南广电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总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但高峰过后,危机随之而来。

  此时,湖南广电拥有7个电视频道,由于长期放权,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生产经营和管理权相对独立,造成各自为政、机构重叠。在市场达到饱和之后,各个频道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广告竞相打折、节目雷同等恶性竞争严重。魏文彬形容为:“内耗猛于虎”。2000年后,湖南广电的经营收入直线下跌,到2002年达到谷底,仅有2.98亿元。

  分的尽头便是合。2002年,魏文彬开始在湖南广电进行第二轮改革,这次改革的主旨就是整合。把3个同质同构的频道合并,一下子整合掉了200多人。同时成立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和节目营销中心,把广告经营权和电视剧购买权上收。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2003年,湖南广电总收入翻了一番,达到6.4亿元,湖南广电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在魏文彬看来,第一轮改革风险大,而第二轮改革难度大。但无论分与合,更多的都是靠行政的手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依靠魏文彬个人的强力意志。两次改革都只是解决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的问题,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

  由于湖南广电产权不明晰,造成政企不分。目前,湖南广播电视局与湖南广电集团仍然是合署办公,作为广电局长的魏文彬实际上是通过广电集团来管理整个电视湘军,而管理手段也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行为方式。这种半市场、半行政的体制显然和现代化的传媒产业大相径庭。有时候,魏文彬也很困惑:我是当局长还是作为企业家管理这个集团?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独立运行?

  在与国外大型传媒集团交流中,魏文彬发现,无论是发展前景,还是创造能力方面,现在的电视湘军与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惟一让魏文彬心虚的就是体制。“雷石东的传媒集团规模这么大、效益这么好、管理这么强,原因就在于他的系统比我们先进。”在魏文彬看来,中国广播电视业的竞争已经开始升级了,从节目、栏目和频道的竞争,上升到了系统间的竞争,而系统的核心就是清晰的产权。

  在魏文彬的梦想中,5至10年内,把电视湘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有话语权的大型现代传媒集团。对于魏文彬和电视湘军来说,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就是能否在第三次改革中,打破现行的行政、官办、事业夹杂不清的系统,建立一套市场的、自由的、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系统。■

  ■本刊记者 徐浩程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版图上,有两座中部城市不容忽视,一座是长沙,一座是郑州。作为古城与古都,长沙与郑州正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现代的文化产业传奇。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追问他们共同的成功经验。

  去年末,《决策》在河南采访文化产业发展时,原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恰巧从长沙调研回来。在谈话中,他建议《决策》到长沙去看看,说长沙文化产业的步伐迈得更快。而如今当《决策》踏上长沙这片土地时,因为李庚香的那一句话不禁想起了郑州。在中部,长沙与郑州的文化产业均走在前面,在发展中,两地之间的交流不少,相互学习与借鉴之处也不少。但最终两地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那么,是什么导致两地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呢?不同的发展路径是否有其相同之处呢?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版图上,有两座中部城市不容忽视,一是长沙,一是郑州。

  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古城长沙,拥山水洲城之胜,得湖湘文化之魂,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而顶着“中国第一座国都”光环的郑州,更是继承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当历史逐渐褪去之时,这两座文盛之都却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现代的文化产业传奇。

  2006年,郑州市文化产业借禅宗大典等活动带来的影响与关注一路高歌,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2.6亿元。同时,长沙全年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60余亿元,增加值170余亿元,占湖南省文化总量的“半壁江山”,其动漫产业更是占据了全国70%的市场份额。而此时,北京的文化产业产值也不过400亿元。

  如果从官方提出“文化产业”的时间来看,长沙先郑州一步。早在2000年,长沙就正式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并将之作为城市经济的支柱来发展。而郑州一直到2003年初,才在河南“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带动下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并等到2005年前后才逐渐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郑州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时,长沙文化产业已成蔚为壮观之势。从当时两地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郑州曾先后多次到长沙调研文化产业。但从其后的发展来看,郑州显然走的是与长沙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个巧合的细节是:2007年4月19日,“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下辖的新郑举行。而就在黄帝祭拜大典第二天,“首届中国演出娱乐博览会暨歌厅文化节”在长沙开幕。

  作为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黄帝祭拜大典不仅已成为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与品牌,而且带动了郑州乃至整个河南“根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作为“快乐之都”最好的诠释者与缔造者,长沙歌厅文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电视湘军”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孕育了长沙文化产业巨大的消费群体。二者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一边是长沙、一边是郑州,一边是黄帝祭拜大典、一边是歌厅文化节,显然,几乎同时举行的这两场活动生动的阐释了这两座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不同路径。

  在总结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因素时,长沙人爱消费的个性总会添列其中。长沙人爱消费、敢消费,这已经成为了共识与事实,还有人调侃的将长沙人的这一个性与上海、成都人进行比较说,如果有100元钱,上海人只会花50元,成都人会花90元,而长沙人会花150元。

  正因为有这一爱消费的消费群体,才使得长沙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特别注重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力求抓住城市消费群体的心理与城市消费发展的阶段,给消费者带来快乐的体验和感觉,并向着“玩经济”的方向发展。在“玩经济”形态下,长沙文化产业向消费者所提供的,不再是具体的商品与服务,而是一种玩乐的过程,消费者消费的也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一种玩乐的感觉以及由此产生的愉悦体验。

  在这方面,“超级女声”提供了深入骨髓的诠释。在这场全民参与的集体狂欢中,湖南卫视引领着数千万的消费群体,把节目中的一切情绪———欢乐、刺激、煽情,甚至矫情———放大到了极致,并最终收敛于市场利益回报这一终极环节。湖南卫视、“超女”产品提供商、通讯服务商、广告商、赞助商,以及那些一夜成名的“超女”们通通成为这场游戏的大赢家。而消费者享受的仅仅是这个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情绪。

  郑州,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消费群体,但郑州有五千余年的文化积淀与资源。而正是因为这一资源禀赋,让郑州的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强调利用其文化的资源,强调其文化的渗透性,试图用一切现代的元素去演绎古老的题材,并向着“符号经济”的方向发展。在“符号经济”的形态下,郑州正在将其文化资源变成一个个的文化符号,并通过“文化+媒体”、“文化+旅游”、“文化+社会资本”的“1+3模式”用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嫁接,进行更系列、更高层次、更有深度的开发。

  除了黄帝祭拜大典,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有河南版“超女”之称的民间豫剧电视擂台赛—“梨园香”。与“超女”不同,“梨园香”并不试图通过比赛来放大和释放其中的情绪,而是更为强调豫剧的文化传承,并试图借此复兴豫剧,带动整个豫剧产业的发展。

  显然,从长沙与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路径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无固定模式可循,但这并不妨碍对他们共性的探讨。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这句话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理解,那就是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发展较为滞后的产业。对于一个发展较为滞后的产业来说,其企业就必须面对市场培育的成本与风险。虽然每个企业都想寻找到自己的“蓝海”,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愿意付也付得起市场培育的成本。在这个时候,政府的“有形之手”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仔细梳理长沙、郑州两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细节,会发现政府一直担当着“第一推动力”的角色。

  当人们还在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时候,长沙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长沙不仅出资96万元悬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体制、资金、环境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予以扶持。

  在2002年4月国家停止土地划拨政策之前,长沙市政府更是一次就给长沙广电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印刷科技园、出版交易中心、演艺中心等五家重点扶持企业解决了5000多亩用地。所有的手续都由相关部门代为办理,所需资金也先由市政府垫付。

  并且,在相关手续办好后,对需要各企业缴纳的4000万土地出让金也采取了免交2000万、缓交2000万的特殊政策。这等于让这五家企业在没有任何资金压力的情况下,拥有了5000多亩土地的使用权。

  此外,长沙市政府还对广电集团、报业集团与卡通企业等文化企业施行文化事业建设基金全额返还的政策,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并且,还以对其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促使长沙市九所大学开设动画系。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或在资金或在人力资源上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在郑州,政府正在用工业化理念来运作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广电、报业、动漫卡通、文化娱乐、文博会展和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以及数字传媒、出版印刷、艺术创作、广告设计等新兴特色产业。

  未来几年,郑州文化建设投资规模将突破140亿元,重点规划建设项目将达到20余个,以借此将郑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

  而运作河南市场90%以上的涉外文化项目和70%的国内文化项目的中原国际文化公司目前仍隶属于郑州市文化局,并由文化局局长兼任中原国际文化公司董事长。

  当然,随着文化产业的成熟与其走向市场的趋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将逐步从政府转向市场。但从长沙与郑州两地的经验来看,在文化产业发展之初,政府“第一推动力”的角色显然不可避免。

  除了政府的推动之外,长沙与郑州两地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创意。文化产业不是文艺的复兴,而是在创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文化再造。

  2006年5月18日,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演出的“大戏”,郑州市歌舞剧院的“风中少林”成为时次会上最精彩的节目之一。在交易会期间,郑州市歌舞剧院与深圳市演出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代理合作协议。而据郑州市文化局局长介绍,仅在国内演出的35场中,“风中少林”的票房收入就有600多万元,盈余200多万元。

  显然,作为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代表“风中少林”是非常成功的。而“风中少林”的成功,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巨大魅力,也让人看到了“现代形式演绎古老题材”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郑州市文化局局长这样评价“风中少林”的运作方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应该是娱乐大众的文化商品,‘风中少林’体现的高雅艺术和商业化的运作并不矛盾。相反,正是依赖商业化的运作,才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

  而长沙动漫品牌“蓝猫”的出现本身就是创意的结果。1999年12月,三辰卡通原创制作的以一只“蓝猫”做主角的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首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自此,“蓝猫”在以后的6年间创造了中国动漫市场的奇迹:打破了洋卡通一统天下的局面。

  随着《蓝猫淘气3000问》卡通片持续播放,“蓝猫”已形成了长长的产业链,从图书到音像、从玩具到鞋服,跨越了十几个行业,并创造了业界公认的“蓝猫模式”。■

  中国城市第三波———对话同济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诸大建

  ■本刊记者 徐浩程

  随着长沙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到长沙去参观调研的各地代表团越来越多。在去年一个月内,仅长沙市文化局办公室就接待了近百批调研团,平均几乎每天要接待两批。那么,为什么在现阶段各个城市会如此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决策》:随着长沙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到长沙去参观调研的各地代表团也越来越多。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去年一个月内,仅长沙市文化局办公室就接待了近百批调研团,平均几乎每天要接待两批。而且许多调研团队的规格还很高,都是由书记或市长带队。为什么现在这个阶段各个城市如此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诸大建: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长沙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其城市建设提速,提出城市功能转型时期,而现在多数到长沙去参观调研的城市也处在城市发展的这个时期。所以这么多城市到长沙去学习应该与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有关。

  我国城市发展按照数量以及内容可分为三波。第一波是改革开放之前。那时候普遍不认可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当时,在城市的数量上表现为反城市化,在内容上表现为从消费的城市变为生产的城市。第二波是从1978年到2000年以后。这中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重点发展乡镇企业,以乡镇企业拉动城市发展,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上著名的“苏南模式”。不过,这种模式发展到后来逐渐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主要是乡镇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比较困难。所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就转向了大都市或城市群发展战略,比如河南的郑汴洛一体化等。这样一来,我国城市发展基本就是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

  现在,我们正处在我国城市发展的第三波,这个阶段大约将持续到2020年。在这个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在总体及细节上都面临着一次转型。在总体方面,这种转型可以概括三个趋势:从经济增长到人类发展,从物质资本到综合资本,从政府管理到网络治理。

  《决策》:能否请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城市发展的第三波?这一波与第二波有何不同?

  诸大建:在城市发展的第二波,城市发展完全是一种数量扩张。所谓数量扩张就是圈地型的,蔓延型的发展。从产业上来说,就是粗放型的工业化,工业园区一圈就圈一大块地,圈了之后却多数是空着。从居住上来说,城市整体居住条件不高。从城市文化上来说,表现为破坏传统,建造一些“假冒伪劣”的仿古建筑。

  而城市发展的第三波就是要把城市从经济主导转向生活主导,从创造就业转向构筑适宜的生活空间,从经济增长的引擎转向文明的乐园。多年来,我们城市关注的重点不是人居而是经济,只要你能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可以牺牲。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现在在城市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了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其实,在招商引资中,企业不仅会关注你能给他多少优惠政策,也会关心你这个城市整体发展的品质。比如跨国公司到你这个地方来发展,不仅仅会关注你能给他提供多少税收优惠,还会关注他在这儿是否能招到高素质的员工,过来之后孩子学习、生活休息等是否能舒适。

  也就是说,在城市发展的第三波中,一个城市要有“三性”—城市的可居住性、可投资性和可旅游性。目前,我国城市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交通半径越来越大,但就业问题也越来越麻烦、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长沙在这几年却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有效的提高了这个城市的可居住性、可投资性与可旅游性。

  《决策》:那么,这其中政府应该如何作为?毕竟相对于城市转型这个概念,仅仅重视和发展文化产业似乎还是不够的。

  诸大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三方面来做,即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城市的社会竞争力和城市的环境竞争力,而且这三方面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增强这三方面的竞争力,并将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必须变革现有城市发展建设的模式。现在,城市建设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要提高城市竞争力就必须让你的居民参与到城市发展与建设中来,形成互动,也就是说要形成一个能让各方参与讨论的氛围与机制。因为,如果能有机会参与讨论,大家就会更关注城市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创美者集团是真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