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战略发展公司的销售公司在什么地方?

再过两个月,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将迎来73周岁的生日。对于一个人,73岁生日是要隆重庆祝的大寿,而对一个企业,能走过73个春秋,更是十分不容易的事。

新华制药诞生于战争的烽火中,走过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经历了种种考验。难得的是,走过漫长的征程,今天的新华制药依旧焕发着生机和活力,今年1—8月份,以新华制药为核心的新华医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实现利润9800万元,同比增长44.3%,出口创汇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

在实体经济形势低迷的当下,新华制药如何勇立潮头?答案只有一个:实施创新战略,驱动产业升级。

企业经营如同大海航船,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应有不同的行驶方式。风平浪静的时候,如何在千帆竞发的形势下一路领先?恶浪滔天的时候,如何在雨打风吹中独善其身?市场经济如浩瀚海洋,既能载起庞大的航船,也能轻易将其掀翻。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有创新的思维,才能平稳前行,才能不断超越。

穷则思变,变则通。“穷”即存在短板,“变”即主动创新。任何企业在任何阶段都存在短板,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劣势,才能有足够的危机感。中国缺少百年企业,甚至百年老字号的商铺也为数不多,其中多是缺乏创新思维,面对风云突变束手无策。在新华制药73年的发展历程中,正是因为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并主动创新思维,才得以基业长青。

创新是克服“发展中的问题”的良方。从某种意义讲,企业的航船能走多远,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自身能够越过多少“险滩”。新中国制药“四大家族”历经了相似的风浪,如今多数已经消失或陷入低迷,而新华制药之所以越做越强,不仅在于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更在于主动创新,克服了发展中的问题。

越是“大个头”的企业,一旦伤筋动骨,就很难爬起来。因此,大企业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早在1965年,新华制药就在山东首家实现对外原料药出口,后逐渐把迈向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经营作为发展战略。这种营销方式的创新大大打开了销售市场,完成了从外贸代理到自营进出口的转变,从单纯一般贸易到委托加工、合资合作等形式多元并进的转变,从原料药出口到制剂出口规范市场的转变,从单一外贸业务到跨国经营的转变。“四个转变”为新华制药迎来更大的市场,积累了更充足的能量。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以创新战略驱动产业升级,比任何时候更重要。大力推进研发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新,以创新战略降低成本,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是企业强身健体的过程,也是积蓄能量的过程。苦练三九,必将厚积薄发。

百舸争流,科技创新不惧浪遏飞舟;激流勇进,产业升级终能勇立潮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开出了药方,以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将为企业带企业驶进广阔的蓝海。

}

30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16万平方公里蔚蓝国土,蕴藏着山东向海图强的梦想。波涛成颂,碧海倾城。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进一步开阔视野看海洋,全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海洋发展势头强劲。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发展海洋经济”再次被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而在山东的“桥头堡”,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被明确列为青岛“经略海洋攻势”2020年作战目标。

担当:发起海洋攻势 助推海洋强国

向东,向北,向大海。8年前,一处定位于中国唯一海洋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在青岛市即墨区鳌山湾畔落下棋子,她被赋予了一个诗意而响亮的名字——青岛蓝谷。从此,肩负着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使命的她,在黄海之滨舒展着日益丰满的羽翼。

伴随着山东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一批高含金量的“硬核”措施出台,标志着山东海洋发展从战略规划阶段正式转入全面实施阶段,也为青岛蓝谷的发展启动了“新引擎”。

2018年6月12日,那是一个载入青岛蓝谷史册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首站就来此视察,对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科研、海洋经济作出重要指示。

牢记殷殷嘱托,只争朝夕乘势而上。“总书记亲临青岛蓝谷视察后,我们把蓝谷的目标定位由原来的‘青岛蓝谷、中国蓝谷’提升为‘世界蓝谷’。总书记的要求和嘱托,我们一定牢记在心,一定不负重托,全力以赴把蓝谷建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努力为海洋强国战略做出我们蓝谷人的新贡献,加快实现总书记强调的共同梦想。”即墨区委书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军表示。

打造双向互济、内外联动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青岛未曾改变的梦想。从2019年以来,“海洋攻势”深入人心。勇当“海洋攻势”的主阵地,青岛蓝谷发挥海洋科技和产业优势,构建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高度集聚、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海洋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融资本等要素活跃流动的发展新生态。

全国海洋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经略海洋的旗帜样板和全球海洋创新的战略高地……这些,都成为青岛蓝谷一路高歌猛进的动力和方向。

魅力:聚焦海洋创新 建设科技新城

位于黄海之滨、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谷拥有世界四大温泉之一的海水溴盐温泉,森林覆盖率达56%,PM2.5常年个位数,基因生而优良。地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山东半岛城市群、青烟威协同发展的联络中枢,地铁、高速、机场、港口织就的陆、空、海立体快循环交通脉络,给这片443平方公里的魅力之谷又增添了后天驰骋的“跑道”。

这里有中国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在逐步成为全球七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之一;这里有国家深海基地,是中国唯一、世界第五个海洋探测、技术支持和设备研发基地,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母港;这里有大洋钻探船,将成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与大洋科学研究的“大国重器”……

这里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峰会,是国际海洋峰会的顶级盛宴;这里连续举办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全面展示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最新成果;这里连续举办三届国际海洋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球超过600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燕-L”长航程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运行141天,续航里程3619.6公里,刷新了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续航里程最远记录;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主持编制的国家标准《海洋工程装备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要求》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以海洋工程装备腐蚀控制工程生命周期为对象的综合性应用指导标准的空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深海腐蚀试验深度从表层海水延伸至深海3000米以下,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青岛国信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武船集团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

23个“国字号”科研平台的扎堆,国际交流活跃,让它有了敢于冲刺“中国蓝谷”“世界蓝谷”的十足底气。放大重大科研平台的集聚效应,打造开放创新合作平台,青岛蓝谷的优秀“解题思路”受到国务院的通报表扬。

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青岛蓝谷的城市功能也在逐步完善。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九中学、青岛市嘉峪关小学蓝谷分校、山东大学附属小学及幼儿园正式启用招生,山东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启动建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落地开工,连同国家级冲浪训练赛事基地、水上摩托赛事基地、冲浪体育公园、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区、银座新天地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相互渗透、一体发展的生态智慧型城市新区。

活力:瞄准“双招双引” 提升硬核实力

发展海洋产业的着力点是招商,这一点,青岛市早已找准“穴位”。

据统计,2019年,青岛蓝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7%;新签约项目投资额和数量分别增长30%和48%;各类人才增长33.3%。2020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2%;新签约项目投资额和数量分别增长236.5%和880%,成为青岛市海洋领域“双招双引”的样板地。

对于制胜“秘籍”,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肖焰恒认为,是在实战中坚持了市场化、平台化、生态化的三个导向,在体制机制上予以创新突破,按照“管委会+公司”模式推进功能区改革,构筑“6+8+3”的“双招双引”作战体系,建立蓝谷与即墨区协同融合发展机制,并做了一套量身定制的“作战”方案。在这套方案中,有指挥部、产业五战队和22支分队,大家在总指挥的率领下分工配合、协同作战,“攻山头、炸碉堡”。

建设海洋强国,产业发展必须强。按照“蓝色、高端、新兴”定位,青岛蓝谷构筑起以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及装备三大产业为主导,以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三大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建立以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为主体,以科技、人才、金融政策为配套的“1+3”政策体系。

以海洋技术及装备产业为例,青岛蓝谷以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智能航运先行示范区等项目为龙头,带动海洋技术装备相关产业集聚,成为中国海洋工程技术装备科技支撑力量。

而在海洋生物产业方面,以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威刚生物科技、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为依托,以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实测的筛选体系,构建起链接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产业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信息产业方面,以超算升级、华录集团山东总部基地等项目为龙头,加快超算与海洋大数据深度融合,推进蓝光存储应用产业化,形成“孵化、研发、服务”三维一体的综合型大数据产业示范平台。

在众创服务产业方面,引进斯坦福青岛研究院、OceanWe国际海洋创新工坊、青岛国信蓝谷孵化园等一批众创服务项目,辅之以240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构建起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再到“专业产业园区”完整的孵化服务链条。

在高端服务产业方面,落户中国唯一的海洋领域技术转移平台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集聚启迪海洋创新中心、聚信汇智知识产权加速器等一批科技服务项目,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完善科技服务链条,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开放:培育成长沃土 广揽天下英才

筑起蓝色海洋强国梦,关键在人才。“搞活一座城”,更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

对于高端精英,青岛蓝谷向来求贤若渴。全职或柔性引进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泰山系列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6000余人。

政策“引才”、平台“聚才”、产业“兴才”、环境“留才”的人才体系,不断扩展着蓝谷的“朋友圈”。产出了“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等一批原创性、战略性、集成性成果,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可燃冰开采、水下滑翔机、温差能发电、波浪能发电已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培育孵化了山东小巨人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海洋科技型企业。

青岛蓝谷顶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获得2019年度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导力最高奖——Ambassador奖,并同时被授予AGU Fellow(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是AGU历史上首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也是首位成为AGU Fellow的中国海洋学家。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蓝谷初步汇聚了一支2200余人的人才队伍。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海精英人才等优势要素的集中聚集,为蓝谷源源不断注入“裂变”因子。

山东大学(青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23家高等院校在蓝谷设立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山东大学(青岛)将打造一批高端学术和技术创新研究机构,构建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协同创新平台,成为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行区和全面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分为北航青岛校区和北航科技园两个板块,逐步开办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智能制造等7个专业,成为北航除北京外最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向海发展慢不得,慢了就要被动落后;向海发展也等不得,等待就会错失良机。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慢不得,等不起,蓝谷更需要真正敞开胸怀,融入大江大海。在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和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在世界坐标系中寻找清晰的“定位”,用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用狠抓落实的责任担当,向祖国和人民奋力书写着一份向海而兴、建设海洋强国的优异答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的战略意义及地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