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投资思维 格局 认知呀?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两条新闻:第一条新闻就是武汉面馆的老板和顾客为了一块钱发生争执,惨死在对方的刀下。第二条新闻是深圳一个中产男人坐拥两套房子,依然焦虑的睡不着。这两条新闻看似不相关,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钱,不管是一块钱,还是月入几万元,大家都处于一种状态--对金钱充满了焦虑。

就说第一条新闻,老板在没有事先告知对方涨价的情况下,强硬要收一块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血案发生的导火索,但是,作为顾客为什么会为了一块钱,去伤害一个无冤无仇的人呢?有些公众号作者就说他情绪失控了,然后鼓吹情绪管理,却没有继续往下想,情绪再如何失控,也不至于为了一块钱拿刀杀人。我们都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但是,又有几个人会为了一块钱去杀人?没有吧,在大部分人眼里,为了一块钱去跟人家吵架,已经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何况是杀人呢?除非,在他看来,那一块钱已经超过我们所认知的价值,或者说,一个人越是处于底层,赚钱越辛苦,越会放大金钱的价值,导致自己的理智,完全被金钱所控制。我们看到他是为了一块钱去杀人,在他看来,这一块钱,代表着他的尊严,他的价值,他人生中值得捍卫的财富.....这才是他情绪失控的真正原因,那一块钱,不再是一块钱,里面隐含着他对整个人生的焦虑和不安,以致于丧失理智,做出一生最后悔的事情来。

第二条新闻,深圳男子坐拥两套房子,月入几万元,依然觉得很焦虑,有的人说他不会理财,没有好好打理自己的财务,才会产生焦虑。那么,学好理财就真的能解除他内心的焦虑吗?不,安全感的丧失,对未来的不确定,职业生涯的瓶颈,都会变成一个魔咒--对金钱充满深深的焦虑,依然会让他处于焦虑的状态。说白了,金钱的获取,不能消除人类内心对未来的焦虑,不能消除人类对失去的恐惧,只会促使人们不停地追逐金钱,不停地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保障自己下半生的安稳和幸福。


        想要改变这种状态,赚钱根本不是解决的办法,理财也不是终极的绝招。


        我们常常会恐惧,恐惧自己将来失去谋生的能力,尤其是现在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总会让人产生错觉--下次失业的人就会是我。最可怕的是,每天都在担心失业,却没有为再次就业去做准备,长此下去,就会对生活丧失了信心,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历不高的人,经常面临失业问题,对金钱的焦虑和恐惧,远胜过中产阶级。


       从本质上说,相信自己,比相信金钱更重要。就算你富甲天下,也有可能会一夕破产,但是,只有你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总会有机会再次站起来的。就如前人说的:最穷不过要饭,不死总会出头!


        有很多妹纸,总是把理财放在投资自己的前面,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举个简单的栗子,你什么都不懂,盲目投资,就能获得财富吗?假如你的工作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就靠理财得到的小收益能养活你自己吗?又或者,趁着年轻的时候,你不多学习东西,你是打算等自己的记忆力下降再去学习吗?


        先培养你自己的能力,再来培养你的小金鹅来生蛋,这才是最佳次序。

           为什么要管理自己的情绪?武汉那个杀人凶手,如果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就不会将事情变成这个局面;深圳的男人,如果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不会产生极大的焦虑,把时间都花在焦虑上,而不是提升自己。


            想在职场上混得好,就要在情绪上做文章,虽然不是万能法宝,至少会让你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宽你的人生路。


         穷,也有穷的活法,富,也有富的烦恼,我们无法改变自己身边的大环境,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毕竟,你再努力,世上总有人比你富有,就算是成为全球首富,你依然会发现自己的财富是不堪一击的。

}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大格局是什么说不清楚,讲不明白,因为仅仅凭说和讲是没有意义的,大格局不是说出来,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格局也一样。

做人做事的格局是一个人性格、追求、学识、经历、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大格局势必有小格局,有格局和无格局。

格局本身具有高度性,范围性,领域性和非人性。

高度性就是格局本身是因为认知和践行的层次高于现实,所以才有格局,反之就是无明众生。

格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积累

范围性就是所有说格局本身,都在一个场,一个境,甚至具体行业和垂直领域,而且影响力一定不会小。

领域性就是格局在特定说人和事之中才能看到智慧的光芒,和不走寻常路的聪慧。

非人性就是能够有效避免人性的弱点和自己的傲慢和偏见,人性就有贪嗔痴,就有妄念和偏执,甚至是自私和贪婪。

大格局是能够清楚认知世界,认知事物和认知人的那些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理性对待生活和生活中的问题。

见相非相,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思维:格局大的人和格局小的人,有何区别?格局决定了你的人生


成大事者,首先要有格局,而有格局,必须掌握好以下其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这个片段:曹操面对着刘备评价袁绍:”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非英雄也”。 之后又试探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军与操尔。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把袁绍损了一番:说袁绍目光短浅,干不了大事,但同时显得自己格局确实很大(深夜来看了看:发现居然收藏是点赞的7倍,这是啥情况?)。

那么,格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什么才叫做有格局?

格局,这个东西说起来有点虚。有人说情怀,也有人说是胸襟,这样讲起来好像也没错,但这些并不是本质。

格局的本质,我觉得应该是有格局的人更能看得清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更愿意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克制,他们十分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更高的格局就是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更懂得如何作出取舍。

站在别人角度,为别人着想,是有格局;顺瓜摸藤,顺瓜摸根,顺瓜摸种子,顺瓜摸基因,顺现象洞察本质,是有格局;跳出人与人的“点”,让自己置于全局效益最大化的“面”,是有格局;

员工有着经理的思维,经理有着总监的思维,总监有着老板的思维,老板有着产业秘书长的思维,是有格局;看见别人的不得己,是有格局;

放眼下一个10年、20年能赚多少钱,而不是一月、一年的得失,是有格局;站在月球看地球,是有格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有格局;
实际上,我觉得格局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说人人都说马云有格局,如果当所有人都像马云一样有格局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格局就不是格局,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标配了,你必须走的更高更远才叫做有格局。

所有,要谈格局,有句话一定绕不过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那么,如何提升格局?格局,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度去提升自己的格局:

长度,就是拉长时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有时候你用一天、一个月、一年的时间去看一个事情的时候,和你用10年、100年、1000年的角度看一个事情,角度会完全不同。

当然了,大多数人也没有多大必要去考虑什么千百年的事情,没有啥太大的意义。但至少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规划。

举个栗子:很多年轻人在考虑选择专业或者是技能的时候,有些人会有长远的规划,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投资,有些人目光短浅,只会想到眼前。

比如说有些技能属于水平线技能,掌握了之后几乎很难有提升,很难有发展空间,但是刚开始的入门会比较简单,绝大多数的简单型工作都属于这类技能,如果选择这在技能,那就很难积累你的核心优势。

比如说有些技能属于指数型技能,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相对难一些,大家的水平也都差不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优势,这种技能就值得长期投资。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毕业五年之后,跟同学的差距其实是非常大的,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仅工作如此,生活、婚姻,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有格局的人会想着如何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如何从眼前的蛋糕中多分一点。

比如说你是一个商家,如果你的格局太小,那你想的就只是和别人做一次生意,所以想的是怎么欺骗顾客,不会想着以后别人还会不会消费,也不会在意自己的口碑。

但是,如果你拉长时间去看这个问题:每个顾客可能一生都要在你那里消费10次、100次。你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或许就会认认真真做好产品、认认真真做好服务。

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缺少格局,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他们对当下的利益斤斤计较(或者说更注重当下的利益)。比如说我之前遇到过一位老板,他是怎么对员工的呢?员工业绩好的时候,拼命克扣员工的工资(他认为是市场变好了,或者是他代理的产品好,否定员工的能力和努力),业绩不好的时候,拼命想高薪挖人,然后有点业绩的时候,又重复老路。

这样的人格局太小,没什么员工愿意一直跟着他,自然也很难做大。包括一些不讲诚信的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至少你不会听过哪个企业是靠欺骗顾客做大做强的(我们也可以说,有格局的人,也是重视信用的人)。

所以,让自己学会拉长时间的尺度去看问题,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格局,这是一种很厉害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战略能力,是一种取舍的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决定着他的天花板高度。没有高度的人,往往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你从一个研发的角度去看一个产品,是你个人的一个作品,如果你从公司的高度去看这个产品,可能是你公司的一个拳头产品或者是一个盈利工具。当你站在行业的高度去看产品,或许就变成这个产业的突破,当你你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去看你这个产品,也许就成了国家名片。

有时候高度能改变人的视角。离地一尺,你能看到地上的蚂蚁;离地一丈,你能看看到周边的植物;离地1000米,你能看到整个城市的格局;站在月球上,你看到地球就是微信的打开画面。

同样的一件事,你站在不同角度、高度,都会有不同的观点。提升自己的高度,可能你的事业观甚至你的世界观,都会跟着改变。高度的提升,可以从换位思考开始训练。

比如说你现在是一位市场专员,你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位老板,需要马上转换自己的心态,你需要对整体的业务负责。只有这样,你才能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

不要觉得这是玩笑,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你应该学会入戏,你入戏越深,你学习吸收的就会越快。

当你可以从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你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之前不能理解的事情,突然之间全都理解了。

一个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很容易在低层次就形成逻辑闭环,很难再有大的提升。能不能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去提升高度,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愿不愿意打开那扇心门。

强化自己的深度,是有利于洞察事物的本质。

前面提到过:就是顺瓜摸藤,顺藤摸根,顺根摸种子,顺种子摸基因,就是一个所谓的关于深度的例子。比如说第一性原理、很多事物的底层逻辑、十年磨一剑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深度。

如果你找不到真正的问题,那你就很容易听风就是雨,没有自己的判断。最终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比如说随着拼多多的快速崛起,很多人喜欢去评价拼多多的模式。有人说拼多多是假货,也有人说拼多多是山寨货。

如果你也跟着一些文章开始粉转黑(你可以不喜欢拼多多,但不能忽略它的商业逻辑),嘲笑在拼多多消费的人群没有分辨能力,那就没有洞察到拼多多背后的商业逻辑。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本文根据智纲智库执行总裁、上海中心总经理路虎在智纲会企业家俱乐部中的分享整理而成

人人都应有战略思维,但总是少数人才拥有。

战略思维既是必需品,又是奢侈品,它代表一个人的层次与格局。领导者如果没有战略思维,则缺乏真正的领导力,只是占在那个位置而已,大家的尊重也只是对交椅的尊重;员工如果没有战略思维,就难以进入一个组织的核心,难以成为未来的领导者与合伙人。你可以成不了战略大家,但是至少要了解有关战略思维的以下三个问题:

一、没有战略思维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二、战略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三、战略思维需要哪几项基本修炼?

没有战略思维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有些人对环境过于敏感、浮躁、投机、跟风,表现为强烈的机会主义,不能拒绝诱惑,没有战略定力,这就是随波逐流的体现。有些老板的耳根子软,太容易受他人影响,这就导致企业这艘船不能坚守主航道,最终难成大器,成为“小老树”——小老树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树还没长大的时候就开始分杈,边长边分,但舍不得剪掉枝丫,貌似长得很茂盛,最后长不大。这种老板名片上头衔一般印的非常多,某某董事长、某某秘书长之类,其实每个都做的不大,分杈分的太多了。不止企业这样,很多个人也会成为小老树,甚至说绝大多数人都会变成小老树,缺乏长久的坚持,总是受外界的影响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有的人甚至连“小老树”都长不成,整个人生就是无数的“断头公路”。

人总是现实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落袋为安,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远见,自己还美其名曰为“务实”,其实是格局不行。在创业初期这样还可以,但是如果做到一定规模还如此“务实”,就成了致命伤。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只顾眼前的营业收入与利润,只要有可观的利润就OK,不愿意也不舍得为经营长线的价值而投入。

长线是什么?就是眼前看不到收益的事情,比如团队建设、人才孵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迭代升级等,这些都是不可能偷懒的。比如团队建设,有些土豪认为自己有钱,奔驰开一辆砸一辆,牛奶喝一杯倒一杯,别人给年薪一百万我给两百万,挖人就完事儿了,但这样是绝对不可能真正建好核心团队的,取巧和偷懒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再比如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需要长线思维和持续的大投入才行。

创业初期企业能活下来就行,生存才是王道,无所谓战略,然而当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只顾眼前必然导致“路径依赖”,也就是过于依赖现有的发展模式与赚钱方式,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改变,结果错过战略机遇期,不能与时俱进。

有些人的所谓的战略其实只是“口头禅”,表现的很热爱战略,很尊重专业的战略策划,但基本都是夸夸其谈。这种人往往看上去很爱学习,是“听课狂”,甚至是“策划爱好者”,貌似很聪明,满口都是天下大事、前沿理论,然而缺乏真正的智慧。当一个好的战略呈现在其眼前的时候,他反而不以为好,甚至会抱怨“我花这么多钱来找你,你还要我做这么多东西,这么费劲,那我找你还有什么用呢?”

这种人认为的好是什么呢?往往是神一样的奇迹,是灵丹妙药,是取巧,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之类,反正就是不能太费劲。我这种人为了找这些灵丹妙药,为了取巧,到处去学各种新颖奇特的理论、概念,追各种大师,花大价钱去买点子,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走捷径,我们把这样的人总结为贪巧求速,越是热爱这样的“战略”,离战略的本质就越远。

战略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指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灵活而主动的谋划。这种谋划是一个分析、判断、预见和决策等动态过程。战略的本质是目的思维、老板思维和权变思维。

一、战略思维是目的思维

凡事都要先确认大前提,非常清晰的明白主要目的是什么,而不是急于就事论事。具有强大目的思维的人,往往不容易跑题。碰到问题能想明白这究竟是真问题还是伪问题,问题发生的前提对不对,这种人的大方向感往往非常好。

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这个人有没有“慧根”,“慧根”在战略思维里面就体现为“大方向感”。只有找到了这种“大方向感”,才有了坚持的方向。有人大方向感很差,经常跑到岔道去,或者做根本不适合的事情。

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件事非常热爱,就跟着兴趣走,也有这么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奉劝大家,切莫轻率地把兴趣当成事业,这是对兴趣和事业的双重灾难,这种人千万不能去创业当老板,尤其不能去当真正的一把手,大方向感差偏偏自己又不知道,还乐于坚持,浪费了大把的时间,撞到南墙才回头,但是往往不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而是在哪里爬起来又在哪里跌倒。一次的失败不可怕,但是第二次、第三次的失败都只是第一次的重复,这就很难办了。

二、战略思维是老板思维

我概括老板思维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全局。老板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全局,是整体利益,而非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屁股指挥脑袋”,很多人思考问题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所在的部门利益出发,从小圈层的利益出发,去拼命的争抢,而老板一定要考虑全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是主动,要提前的、主动的去思考和驱动一些事情,去领导一些变革、推动一些变化,领导是使事情发生的人,而不是等待事情发生的人;

第三是抓关键。老板考虑问题虽然是全局的,但是在全局性的思考大背景之下,找到关键中必须找到问题的关键,而非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一些优秀员工能像老板一样思考,意味着这个人将有可能成为领导者和合伙人,这也是发现未来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考量。

有些领导者仅仅是坐在那个位置上而已,离开了位置就什么也不是;而具有老板思维的人,最终不管在哪里都会脱颖而出。有很多成不了大器的人主要误区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不把我放在那个位置上,屁股不在那里,那我当然不会考虑老板该想的事情。你给我多少钱,我就打工,干活,不顺心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断跳槽,薪水逐年上涨,然后就觉得自己有点东西,这样的人很多,但往往混一辈子都没有老板思维,最终也难以成为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不一定要自己创业当老板,在大的平台上他们也可以成为内部创业的优秀领导者与合伙人。

三、战略思维是权变思维

战略是一个系列的、持续的、灵活变通、动态管理的迭代过程。一步到位想个东西,然后根据这个战略去制定计划、一步步执行,管个五年十年,这种战略在工业时代早期的时候还相对可行,现在的时代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不可预见的东西越来越多,僵化的战略思维肯定是走不通的,战略规划不能一成不变。

那些自上而下进行的规划越细,看上去好像越认真的战略,越是刻舟求剑。有很多人追求战略的定量化,要把战略目标、手段全部定量出来,越细致越好,其实走到了与战略完全相反的方向,近一百多年,特别是自二战之后到现在,西方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工具和咨询模型,辅之以各种各样成熟的案例,简直就是铺天盖地。而这类工具一被形而上化,奉若圭臬的去解决问题,就肯定完蛋。

对战略的理解,西方的同行们也正在发生变化,突破了早期战略大师们的框架,开始对战略进行动态、灵活的探索。必须保持思维的开放性,不设限,不封闭。而且作为领导者,要敢于自我否定,打破之前的思维定式,和自以为已经很定型的模式、战略,功成名就往往意味着很多的成功经验已经变成了包袱,能不能向自我开炮,这就是权变思维。 

我们在这一部分概括了战略思维的三大本质;目的思维、老板思维和权变思维。这三点都要做到,对人的素质、心胸、勇气和格局的要求非常之高,而且战略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与成长,这种快速变化、打移动靶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战略思维的门槛。

战略思维需要哪几项基本修炼?

战略思维的基本修炼方式很多,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不可能分享十条八条,就来挑两条最重要的来给大家分享。

首先要说的,是一个谁都不想听,听了就想回避,“别讲这个,我做不到,我不喜欢”的办法。但其实这是最根本,是所有战略的大前提。那就是底层系统修炼。

打个比方,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除了酷炫的设计和便捷的功能之外,底层操作系统也非常关键,表面设计再光鲜、再漂亮、再时尚,都是表面,最核心的就是底层操作系统,人也是一样。

底层系统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思维逻辑和思想深度,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是连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的话,就别谈什么战略思维。没有强大的底层系统,读万卷书也只是个书橱,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底层系统有不同的名字,中国古人称呼其为“道”,西方则称之为基本规律,巴菲特的合伙人及导师查理-芒格有种说法叫做“普世智慧”,说的也是这个东西。底层系统本质不是知识,而是哲学和方法论,哲学和方法论解决的就是如何认识问题、把握规律,也叫元认知。这是所有人建立战略思维的根基和出发点。

比如说王老师的底层系统是“马克思+毛泽东+王阳明”,人人都有自己的底层系统,区别就在于强不强大、缜不缜密、高不高级,一个人底层系统的构成和时代背景也有关系。如何建立强大的底层系统?我分享两个方面的经验:啃经典和刻意练习。

经典是要反复啃的,而不是随便浏览、翻一翻的内容,要下苦功夫,去吃透和真正消化经典。现在的人不愿意啃经典,更愿意读网文、吃快餐,在朋友圈去看一些很短的文章,公允的说,朋友圈的东西不能说都是垃圾,但是难免有一些逻辑上的问题或者娱乐化、鸡汤化的内容,用一惊一乍的方式来吸引人的眼球,就这种低效率的阅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知识焦虑的时代,很多人都感到饥渴,觉得自己知识不足,在这样的动力下去学习,买各种网课,其实就是别人把经典嚼嚼碎了喂给你,不是说这个东西不能吃,但是要想真正磨炼思维的话,还是要亲身接触经典,不能在知识焦虑驱下盲目追求数量。假装在学习,实则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效率非常低,收益非常差。通过这样给自己一种满足感,造成了成长的假象,其实都是自欺欺人。

不得不说时代给我们的冲击确实是太大了,现在连愿意在朋友圈看文章都变成了少数派,更不用说打游戏、刷抖音、穷应酬等娱乐至死的潮流。沉得下心的人越来越少,哪里还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一年都不愿意坐。

逃避时代不解决问题,我的办法就是设定一个时间段,远离手机等一切社交工具,我早上起床后的一个小时内坚决不看手机,就是严肃阅读时间,去读那些平时读起来感觉很累、啃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是不愿意读的东西。

读经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要怕慢,坚持才能出效果,认真的啃,慢慢的啃,曾国藩有句话叫做“结硬寨,打呆仗”,能够成大器的人都有这个特点,用静气去涵养大气。通过啃经典就能看出一个人能不能成大器,对于不同个体而言,没有标准化的经典,但不管是哪个学科的经典,社会学、经济学、历史等等,都有着共同的指向,就是背后的方法论和哲学。当一本书越读越薄,薄到最后的时候,就剩下哲学和方法论了,读出这些核心再去读的时候,就越读越厚了,这也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当中的秘密。

培养强大底层系统的第二个方法是刻意练习,这个词儿最近挺火的,不管是西方的“一万小时定律”,还是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说得意思差不多。我认为,学和习要拆开来看,习就是应用,光学不习就是书橱、知道分子。有一些人喜欢大量阅读,其实就是学,没有习。理论上“习”的时间应该比“学”还要多才对,三分学,七分习,但事实上我们更多是九分学、一分习,这样的收获非常有限。

如何习?人各有异,有人选择写作,写作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我们不一定要写书,写短评、读后感、日记都可以,哪怕是在朋友圈看了篇好文章,写个推荐语也行。但一定要是自己的思考得来的,不能东抄西抄,有的人的朋友圈非常可笑,或者复制文章里的一段话;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朋友圈写的挺精彩,直接抄过来,就是典型的懒人,文章的一二三都整理不出来,平时说话也够呛。

有人对文字没有感觉,选择当老师去讲也很好。以教为学,通过好为人师的过程,倒逼自己弄明白,我发现培训的时候,听课的人收获最小,但是如果让他来讲,那他要把问题搞深搞透,这样反而收获大;有的人是直接用于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感悟,这也是好办法。

总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一定注意练习要持之以恒,否则就像弹吉他,不练音阶、不练指法、不练基本功直接就想弹曲子。

我们看到很多人朋友圈里今天晒读书,明天晒读书,甚至朋友圈里的照片都是读书,一会儿黄色的笔、一会儿红色的笔,一会儿画条条画道道,一会儿标注,把书画的乱七八糟,每天表现的自己多爱学习,可是实际接触这个人,感觉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儿,多少年下来也没长进,这就是陷入了光学不习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视野与格局修炼。如果说底层思维决定了你的深度,那么视野与格局就决定了你的广度。在这里有三个建议: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视角、深刻把握人性、结交高手。

(1)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视角

战略思维不是专家思维,不是工具思维,越是以专家自居,自称营销专家、管理专家、金融专家的人,离战略越远。可能他在单项上的水平特别高,但战略必须跨专业、跨学科、跨门派。战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专业性的。

简单来说,战略是桌面、专业是桌腿,桌腿很重要,它要支撑整个桌面,但必须靠桌面来打通和承载。不能只关注某个专业(管理、营销等)领域,我们智纲智库做的项目都是以经济领域为主,但也不是只盯着经济,要跳出来,关注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科技等,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视角。

经济之外,我们首先必须懂政治,有很多人不喜欢政治,一提到就觉得很官僚、很黑暗如何如何,很多文青、愤青对政治很排斥,只要是当权者就反对,不管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自居自由人士,这种人这辈子可能跟战略思维无缘了,因为不关心政治不可能建立战略思维。政治不光是国内政治,还包括国际政治。全球化时代下,孤立不复存在,地缘政治互相紧密关联。我们曾经接触过美国研究“十九大”的研究院,该场景令我们非常吃惊,他们研究的深度和细致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比很多中国人都认真。

其次必须吃透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DNA传承、一方水土一方人等等,历史、艺术、宗教、哲学都涵盖在里面,王老师有很强的文化人属性,他对于奇闻异事、历史掌故、诗词歌赋等很感兴趣,也喜欢通过美食、风俗等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故事,吃透文化领域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好处。

第三必须要懂社会,懂江湖,就是了解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方,不同诉求等,在此基础上考虑解决的方法,假如我们公司要做一个特色小镇项目,那这里面就要考虑诸多问题,比如农民问题、社会问题,如何把握利益平衡等,懂社会就是要兼顾各方的诉求,然后找到调和的方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的有用。因为人性中有些东西是永恒的,这与是否是“50后”、“90后”、“00后”无关,某些规律不是按照代际来划分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阳光下没有新鲜事,我们读老子、孔子、王阳明、资治通鉴等,其实就是通过历史认识人性,认识规律。

多跟比你层次高的人混,珍惜你能结交到的高人。有很多人喜欢和平行的人混,大学生和同学混,进入职场了和新人混,到了中层和同事混,一起喝小酒,骂上司,看到比自己大二三十岁的人,就敬而远之,觉得没共同语言,这种人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放下成见和心结,尽可能结交比自己层次高的人。因为层次越高,圈子越小,质量越精,劝大家少混低层次的圈子,少进行无意义的社交,到处应酬、赶场,简直就是在慢性自杀。

如果真的想提升自己,就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去深层次的结交一些高人,甚至让你们成为同路人。高人可以是现实中的朋友,也可以是神交,我们见了很多这样的客户,十多年都没见过王志纲老师,没接触智纲智库,但可以说是神交已久,智纲智库很愿意做各位的战略同路人!

有人说,战略就是一种假设,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看执行的程度,那这样说什么才算是优秀的战略策划呢?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有质量,战略就是一种假设,确实如此,但是不是说有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呢?相对的还是有的。谁也不敢说一个决策绝对是对的,或一定是错的。但是就像王老师说的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一样。通过底层系统的分析、思考、权衡全局、和对关键性核心问题的把握,最终可以判断这个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是正确的。

没有一种假设毫无负面性。假如你设计了一种战略,挑不出一点毛病,百分之百正确,按这个假设完美的去执行,能得到预期完美的结果,不要怀疑,都是骗子。任何的战略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来的。如果信息充分,一切都显而易见了,这个时候也就不需要战略了。战略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而做出的一种判断和决策,包含相当多赌的成分。所有的战略最终都会被证明是正确或错误的,但是需要靠时间来证明。

什么才是一个优秀的战略策划呢?要从底层逻辑入手,把“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中的这个大道理摆清楚,把它能够让决策人和关键的核心层达成共识,然后才去实施。

即使是优秀的战略,让那些很核心的决策人和关键人都达成共识了,也还是有大部分群众持反对意见。这就是为什么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正做战略大决策必须是民主集中制。最后还是要有强势的人去拍板。想做到百分之百所有人都投票认为这个事儿一切OK,是绝对不可能的。

反而非常平衡的方案,是很不好的方案。所以说很多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老板太优柔寡断,耳根子软,拍不了板,自己又没有判断力,一波接一波请专家,从各种角度进行论证,论证来论证去,讨论来讨论去,咨询公司弄得都皮了。而咨询公司毕竟是个商业化机构,要收二期款三期款的。为了能把咨询费收回来那就配合吧,配合到最后就变成被动、应付,自己的主见也没了,感觉也没了,把各种专家不同声音都中和起来,让大家都满意,觉得很OK。这个时候看上去似乎是很民主,集思广益,但其实极其平庸。

关于什么才是好战略?推荐阅读《好战略 坏战略》一书。

国家战略、城市战略、企业战略、个人战略等等都冠以战略的名字,从大到小的这些战略有什么共同点,战略是个人提升必备的品质吗?

战略是个人必备的品质,区别就在于需要的程度。如果你的地位越高、越重要、越全面,就越需要战略能力。在基层的一些部门相对要求就弱一点,但也是需要的。从大到小的这些战略共同特点就是背后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里面有一个叫找关键,任何问题来了都需要找关键,和职业并没有直接关系。

再比方说在战略思维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叫发现真问题。发现真问题是做战略的前提,就比如很多人说甲方委托智纲智库做一个策划战略,我们考察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这个问题的真伪,隐藏在背后的核心真问题是什么。此时如果光听老板或者企业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一是可能有隐瞒,二是可能他们也不清楚。

等我们梳理出真问题后,就会与老板沟通,说我们认为这个是要给你回答的问题,和你以前提的不太一样,你认不认可。真正有战略思维的老板很快就确认,而且非常高兴,仅因为这个就特别认可智纲智库,这就是真正有判断力的表现。但也有的老板认为不行,对于这个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就只能按照他的命题作文去做。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们这样的咨询公司也就不愿意接手类似项目。

关于人生战略建议读王志纲老师《谋生》。

刚才路总讲了两个修炼战略思维的方法,请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否简述一下?

关于培养战略思维的其他方法,我简要的讲一个就是复盘。复盘非常的管用,怎么复呢?我讲个小故事。

工作室早期的一个同事,现在已经是年薪几千万的职业经理人,这个牛人在工作室的时候,就靠复盘来学习。比如说《谋事在人》,这本书别人读就是看热闹,然后鼓掌点赞,王老师牛啊等等。他则是复盘王老师《谋事在人》的整个案例,

《谋事在人》第一章谈的碧桂园传奇,面临调的烂尾楼盘,包工头儿杨国强被彻底套牢,面对甲方跑路银行抽身的局面。只剩下房子烂在手里,怎么弄?找到当时刚刚下海的王志纲,该找出什么方法?

这个同事把自己想象成碧桂园总策划,把整体思路做成ppt之后,反复修改,反复提炼。之后就像过电影一样一页一页去过。一边自言自语,有哪一点不清楚的回去看书,再去分析揣摩。有的是跟书里内容一样,有的则是他提炼出来的。复盘的内容不仅是书上的东西,而是完全的再推演,形成战略思维的框架。这个办法非常漂亮,可以用到很多案例上去。比如说李宁这个企业遇到危机,李宁是什么时候。怎么会遇到危机的?然后又怎么想办法救救自己的?

围绕李宁的资料非常多,还有很多相关文章。最终即使没有访谈李宁这个企业,你根据现有的大量资料,都能完成对李宁战略得失的复盘。这是对个人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的全面训练。

我个人非常重视复盘,我会长期观察和研究一些公司,一直持续十几二是年,关注它所有重要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读它的年报,确实是收获非常大。

总结下来,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有具体的案例,李宁、碧桂园还是华为都是过眼烟云,只是现象。背后才是能为我们终身所用的东西。一个有战略思维的人,他面对问题的时候,就像庖丁解牛,有一把无形的非常好用的刀,这把刀就是靠复盘磨出来的。

既然独立思考能力是战略思维的基本,那么,如何修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别人的意见能与自己的思考有机统一吗?

独立思考能力来自于“底层系统”。

如何建立强大的底层系统?没有捷径可走,我的建议是“啃经典”和“刻意练习”。

独立思考与别人意见不是对立关系。越是有独立思考的人,就越有判断力,越善于吸收别人有价值的意见。反之,越是没有独立思考,面对众说纷纭越是无所适从。

对于行业策划公司,我们要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公司的优缺点?

您所说的“行业策划公司”,是咨询公司一种正常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身无所谓好与坏。

通常情况是,小型咨询公司多会聚焦某一两个行业,在细分市场上立足;那些历史悠久的咨询巨头则横跨多个行业领域。

至于战略咨询公司,不论大小,都必定是跨多个行业的。当然,其中也总会有几个做的相对较多的行业。

怎么定战略才能让从事传统行业(提问者所属行业是服装代理及零售)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快速发展脱颖而出?

在去中介化的大势下,代理商的总体前景堪忧,建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考虑是否“改行”的问题。

传统零售在消费升级大势下,面临着互联网、新零售、场景革命等冲击,也必须系统思考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战略问题。

传统行业的企业战略突破,建议区分“存量”和“增量”。存量是现有业务的延续与优化,代表生存;增量可能是新行业,也可能是新产品、新业态或新模式,代表公司的未来。必要的时候,老板本人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与资源果断压增量业务上,甚至可以考虑为增量业务成立一个全新的创业公司。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ID:wzggzswx),作者:路虎  智纲智库上海中心总经理

本文来源智纲智库,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维和格局的重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