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会同时下降的吗?

  降息的直接效应在于,通过推动银行贷款利率下行,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改变其对未来经济趋冷的预期,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需求,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内。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

  正当市场猜测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窗口可能打开时,没想到迎来的却是降息这一更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

  7月5日晚间,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此次降息距上次6月8日降息还不足一个月时间,这也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的首次“不对称降息”。“一月两降息,这样的频率在历史上已属于‘中等强度’。从2008年9月16日到12月22日,短短3个月就降了5次息,这才是‘高强度’的降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凸显出稳增长的强烈意图

  不对称降息意在刺激投资需求的同时,保护存款人利益、管理好通胀预期

  “7月1日公布的6月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50.2%,仅在经济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50%之上一点点,创7个月来新低,预计即将公布的二季度GDP增速‘破8’的可能性较大。这些都表明,经济有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必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们认为,经济增速在二季度可能已经触底,此次降息有利于防止经济惯性下滑,促进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凸显出决策部门稳增长的强烈意图。”连平分析。

  降息的直接效应在于,通过推动银行贷款利率下行,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改变其对未来经济趋冷的预期,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需求,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

  另一方面,物价形势的稳定为降息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预计6月份的CPI涨幅将回落到2.4%,三季度的某些月份甚至会‘破2’。”连平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央行采取的是“不对称降息”: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和0.31个百分点。

  “贷款利率多降一点,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需求,将银行部分盈利‘让渡’给实体经济。而存款利率少降一点,则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预计今年CPI涨幅也在3%左右,这样有利于维持正利率,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存款利率下调太多甚至形成‘负利率’,就可能使大量资金纷纷从银行体系涌出,增大物价上涨压力,加上CPI从今年四季度起很可能返身向上,重新步入上升通道,因此从管理通胀预期的角度考虑,存款利率也不宜下调太多。”连平说。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

  贷款利率下限调整有利于强化降息效果,存款利率上限不调整体现谨慎态度

  与6月8日降息相似的是,此次降息也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动作”: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专家认为,这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与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结合起来,可能使贷款利率进一步下浮,从而强化降息的效果。

  而与6月8日降息不同的是,这次并未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这是因为,上次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后,由于银行拉存款竞争非常激烈,绝大多数银行都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没有带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期望看到的差异化定价。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还需谨慎推进。”连平表示。

  是否继续降息取决于经济运行情况

  此次降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小于上次,年内不降息的可能性或更大

  又是下调贷款利率多一点,又是下调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会不会对商业银行带来较大压力?连平分析,虽然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对所有企业的贷款利率都下浮到底,事实上银行对中小企业往往还执行上浮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至30%不等,加上此次并未像上次那样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因此这次降息对银行的影响将小于上次。“静态测算,此次降息将收缩银行息差10个基点,而上次收缩了20多个基点。”

  未来还会不会继续降息?专家坦言,这取决于经济运行情况,还有待观察。如果7、8月份经济企稳回升,降息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如果经济继续下行,则有可能继续降息。“我个人认为,三季度中国经济有望缓步回升,加上随着一年期存款利率接近全年CPI涨幅、没有大幅下调的空间,贷款利率也难以大幅下调,因此年内不降息的可能性或许更大。”连平判断。

  客观上可能使楼市加速回暖,但成交量不可能回到2009年的高点

  央行降息的通知中强调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表明降息已兼顾了楼市调控。但短短一个月内连续两次降息,对房地产市场各方无疑将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降息意在稳增长,客观上可能使逐步复苏的楼市加速回暖。

  贷款购房者的负担将进一步减轻。此次降息后,按照房贷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法,在基准利率下,月供将再次减少148元。按照目前不少银行实行的首套房贷八五折利率优惠的情况计算,月供减少120元。两次降息合计,月供累计可减少近300元,降息给贷款购房者减负的效益越来越明显。

  但对房地产调控的大局而言,降息将使调控进一步显现成效的难度越来越大。

  信贷额度及利率水平一直被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尽管房贷的利率浮动下限仍然是基准利率的0.7倍,但目前各家银行贷款额度并不充足,出现低于八五折乃至八折的可能性暂时不大,反而可能会因为存贷差的缩小而减少折扣,但是降息对购房者的心理影响将非常大。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降息会进一步改变市场预期。连续降息会使刚性需求的购房者入市的积极性继续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信贷层面的逐步宽松使楼市的资金面明显好转,成交量的复苏对价格的支撑作用也逐渐体现。

  “目前市场虽然松动,但限购、限贷依然会有力地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因此成交量不可能回到2009年的高点。”张大伟表示,在降息的刺激下,虽然市场量价都将同涨,但幅度还是会比较有限。

  能否提振股市仍存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放松信号较为明确,股市已具有一定吸引力

  对于A股市场而言,与上次降息时较为相似的是,此次降息又是市场处于较为关键的点位上。

  7月5日,上证综指出现较为明显的调整,最低点2192.65点基本处于近5个月来的最低位置,向下突破意味渐浓。降息能否“挽救”股市,市场对此颇为关注。不过,与上次降息时相比,投资者的反应已较为冷静。有人认为,上次降息后,上证综指已跌去近100点,加上此次“不对称降息”对银行股而言偏利空。因此,降息能不能提振股市,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登公司近日公布的数据,金融资本账户近期出现异动,证券公司、基金、社保基金、QFII、证券公司自营、基金专户理财产品和保险类投资者等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开户数均出现显著增加。市场人士分析,短时间内连续两次降息,货币政策放松信号已较为明确,加之当下市场情绪过度悲观,使得股市已具有一定吸引力。

}

来源:吉屋网综合整理   发布时间:

据中国国民银行官网信息,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降息。央行决意下调金融机构国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成本钱。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国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响应调整;个人住宅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稳定。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树立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美利率的商场化形成和调控体系编制,增强央行对利率系统的调控和监视指导,提高泉币策略传导效率。

自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国民币存款筹办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系统举动性合理丰裕,引诱泉币信贷安稳过度增加。同时,为加大金融撑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鼓励,对吻合尺度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筹办金率0.5个百分点。

据悉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要紧是按照整体物价的变更,保持合理的实际利率水平,促进降低社会融成本钱,加大金融撑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年内五连降利率累计下降1.25%

算上10月23日这一次,本年已经是5连降。对于房奴来说,看到讯息后第1个成绩一定是月供款能省多少。

对于筹办出手买房的朋友,10月24往后申请商贷可按近期的4.9%利率(5至30年)计较。

对于已背负房贷的朋友要等一下啦,因为要来岁1月1日才会履行本年调整的利率,也即是说,本年5连降的结果要到来岁才干显露。

至于削减多少,以100万20年等额本息的商业贷款为例计较一下(图)。

以旧年较后的调整利率(2014年11月22日)计较,你2015年担当的利率是6.15%,在假定央行在2016年1月1日前不再下降利率的环境下,来岁履行的商贷利率为4.9%。

来岁起,你担当的利率将下降1.25%(6.15%-4.9%)。

来岁的月供款将从7251元下降至6544元,每月节流707元!

}
10月8日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及时利好将迎来短期反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还是保持经济增长,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在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影响也在加大。在目前通货膨胀缓解的背景下,宏观适当调整,主要是针对国内情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下调基准利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