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东借钱还美团,这样拆了东墙补西墙可以吗?会有影响吗?

科技自媒体 / 周兴斌

如今的商业社会,生态的重要性溢于言表,这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都喜欢挂在嘴边的词语。有的布局诸多场景,即使亏损但也掩盖不了它们的伟大,譬如亚马逊。但有的只是讲着生态故事的“巨婴”,空有一副好看够大的皮囊,却没有有趣的灵魂作为支撑,之前的乐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如今,人们似乎愈发的感受到,美团身上似乎出现了乐视的影子。梦想成为生活服务领域伟大公司的美团,如今与伟大渐行渐远,大潮落下,裸露的身躯也尽显人前。

出师未捷,后院起火:持续亏损透支着生态故事

关于美团,给人的印象就是忙忙碌碌,似乎很多地方都有它的身影,外卖、住店、打车、出行等等,在新业务的开展上也是不遑多让,多线作战,充当多个风口的弄潮儿,只为成为那风口上飞起的猪。然而效果如何呢?在此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美团刚刚发布的财报。

8月23日,美团点评公布了截止2019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财报数据。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美团实现营业收入418.76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58.9%,其中第二季度营收227.03亿元,同比增长50.6%,首次实现整体盈利。

这份财报看起来还不错,“亏损之王”的头衔美团因此摘掉了吗?或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就目前看来,此次营收主要归功于共享单车的亏损收窄。第二季度若干单车的使用期限已到期及不再产生任何折旧费用以及尚未大量投放新的替代单车而令折旧大幅减少。

这种状况能保持多久尚不得知,而且摩拜单车未来的市场份额、共享单车本身的盈利能力也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其它新业务目前仍旧算是个“消费者”,还没能长成“生产者”,仍需不断的投入。

除此之外,日益升高的业务成本是美团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目前来看,用出师未捷,后院起火来形容美团再合适不过。

以核心业务外卖为例,外卖的销售成本由2018年同期的75亿元增加至100亿元,增加33.2%,骑手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外卖在总销售成本占到了67.6%。美团所涉及的领域要么是双寡头竞争,例如外卖与饿了么竞争。要么是多寡头竞争,例如到店、旅行与携程、飞猪们竞争,这就导致其各业务上下游的议价权受限颇多。反而陷入多线作战疲于奔波的境地。企业扩张的前提是什么?有自己稳定的收入来源作为支撑和前端流量入口,然而在进行周边的布局和延伸,可美团呢?其主要收入仍旧来源于外卖,但这点钱能够支撑多久?按照目前的态势,未来美团还会布局新的业务,带来新的缺口。与新业务发展所需要的缺口比收入的增长能否覆盖呢?这一点恐怕很难做到,或许不久之后美团还是会接着带上亏损之王的标签。

不得不说的是,为了获得资金,美团走了两步臭棋:

一是体现在核心业务外卖上。

加大商户剥削,不断提高已经很高了的佣金。这也使得美团在与商户关系、合作伙伴等问题上也频频被报道出现裂痕。这无疑是自毁护城河的做法,把自己最根本业务的基础设施拱手送给竞争对手,这多少有些饮鸩止渴的感觉。

二是体现在布局新业务上。

美团很时髦,喜欢赶风口,最近又有媒体报道称美团将投资一两个新业务。可二级市场是那么容易被风口故事吸引吗?答案显而易见。即便融到钱了,只是给人一种接东墙补西墙的感觉。之前乐视与易到的融资风波很可能在美团身上上演,因为美团缺钱的业务实在太多了。

虽然美团的市值超越了很多公司,但持续的亏损无疑是在透支投资人的信任,美团也不可能一直指望自己的生态故事能成为融资万金油。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留给美团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缺少核心能力成扩张的阿喀琉斯之踵

熟悉美团的人都知道,美团在日常宣传中总是喜欢把自己与亚马逊进行对比,认为自己是生活服务领域的亚马逊。可同样是亏损,亚马逊被世人称之伟大,可它的中国信徒美团却饱受质疑。

事实上,美团只是在邯郸学步,只是意味着求大,却没有自己真正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

近段时间,基因论成为热门话题,这一论调的对错与否如何解释咱们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认知中可以称作伟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标签,或者说是基因。阿里有运营、腾讯有产品、百度有搜索。而美团有什么?美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大还是广,如今看起来更多是大而不强。

本地生活服务是美团的大本营,这涉及流量、盈利模式、商家关系、骑手等诸多要素,这些构成了产业的基础设施。从流量方面来看,以外卖为例,人跟补贴走,平台本身的忠诚度不够高,作为美团仅有的盈利业务,但由于多线作战,它打不起补贴活动。

美团期望自己的本地商务业务构成相互扶持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用户粘性,但如今看来,由于不平等的业务实力导致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导流价值不足。盈利模式是美团的又一问题。

以互联网公司自居,自诩本地生活电商,但主要还是靠赚佣金来提高收入,做着劳动密集型的生意。从商户关系来看,关于商家抱怨美团涨佣金的报道总是不绝入耳,在尚未处于垄断地位的时候就上演英雄变恶龙的戏码。

总的来看,美团所谓的生态圈其实弱不经风,护城河非常薄弱,它没有真正建立起网络效应,仍旧是规模效应的生意,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协同。

这种先天不足,为后天的成长埋下了隐患。阿里、腾讯、百度主营业务稳定,这为其他业务的持续投入提供支撑。在新业务布局上我们看到它们认定一个方向,一定是不停的坚持、尝试和投入,布局清晰,很多时候是等风口、引领风口。而美团的市值很靠前,一直都是那个追风口的。

过去商业社会给出的教训也表明,追风口到最后可能什么也追不上。眼高手低,有些新业务的开展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了融资而进行,更像是种“应景式布局”,什么火了做什么。就比如新零售,一个从来没有零售基因的企业去追这个风口,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从目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来看,美团的生态无疑是贫瘠的,营养不良的。看似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闭环,但各节点间流通性不足,各业务之间过于悬殊。外卖业务不错,但到店、酒店及旅游与之流量对比并不对等,致使其在数据完整性上无法令人满意。在未来智能商业时代,一直在讲生活服务场景“组合拳”的美团,却拥有并不算大的大数据,该拿什么去讲自己的场景故事呢?

正如阿里曾鸣说的那样,未来的商业社会,是要实现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的“双螺旋”,可如今看来,美团在这两方面都落了下乘,打着新旗号,做着旧生意。

关于企业标签、企业文化,我们该如何定性美团呢?美团业务所涉及的流量、商家、骑手、场景,没有一个是美团的内在优势。是推销导向,而不是产品导向。用非互联网的打法,拿到了本地生活服务场景的门票,意图进行资源整合,热衷于规模扩张,但无论是外卖还是酒旅运营模式粗糙,都有待进一步精细化。但美团却在自己对产业基础设施没有足够掌控权的时候,就从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转变成商户的吸血鬼,可以预料,今后它再想精细化也将更加艰难。

王兴或许真的是位有梦想的企业家,但他可能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悲催的现实:美团与伟大,真的扯不上。

作者:周兴斌,系资深人、知名。2017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关注电商新零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数码等相关互联网产业。

}

·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提前消费”就和毒品一样,明知道不能碰,要远离,但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其实从前我对于“提前消费”深恶痛绝,因为家里亲戚朋友中有好几位都是向我家借钱,去旅游、去吃吃喝喝、去买穿戴、去享受。

结果我家自己倒是经济吃紧,只能维持正常生活,半点不敢“享受”。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我一个同学,从我开始工作开始,每个月都会像我借1000到3000元不等的金额(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才2000多),这个月借下个月还,还了不到一周再借,持续了3年多,直到把我信用卡借走。

这期间她买了辆小汽车,开了个文艺的小店(是靠着她朋友和我的信用卡,不断的套现开起来的),没事叫我吃饭,开车送本该挤公交回家的我。

恩,怎么说呢,一边是借钱去消费去想享受高水平生活的她,一边是把钱借给别人只能维持的生活的我,让我心情很是复杂。

这样的事情多了,慢慢的在我心里那些提前消费的人,都变成了“恶人”,“抢”了别人的钱,“抢”了别人的幸福生活。

这种想法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我拥有了第一张信用卡。

出于之前对于“提前消费”的负面想法,对于信用卡我也是特别抗拒的,但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有办卡任务,不得已就办了一张。

结果就走上了“提前消费”的不归路。

从起初的为了信用卡的积分,买东西刷卡之后,回家就立刻就还上,到每次出账日前还款,再到出账单后立刻还款,再到现在到还款日前一天还款。

我既享受到了“提前消费”的乐趣,又感受到了对于它的无奈。

乐趣在于,本来我的存款,暂时还不够我买漂亮的衣服、手机和电脑这些喜欢的东西,我可以提前享受,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我也可以提前买到手,分期还款。

无奈在于,每次工资一发,信用卡和贷款一还,发现自己所剩无几,对于存款的概念变成了信用卡的额度,对于钱的概念变成了一串串的数字,存款这件事情根本就不存在了,只能挣扎于不要欠款这条生命线上。

不过其实“提前消费”在不影响其他人生活的前提下,适当的享受也还是可以的,没有提前消费谁能买的起房,没有提前消费多少人能买的起车,没有提前消费多少人一辈子都不能出去旅行……

但是“提前消费”一定要有度,不要给自己留下巨额债务无力偿还,也不要去借其他人的金钱享受,那是在“抢”其他人的幸福。

}

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与传统信用卡不同,年轻人开通花呗、借呗、白条等消费信贷几乎毫无门槛。也许是指责声太盛,近日网友反馈,自己的花呗被降到了3000元以下,部分用户的花呗功能甚至被关闭。对此,蚂蚁集团方面回应称:花呗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

尤其是年末,各个互联网公司都喜欢出年度账单,从微信到支付宝,从淘宝到美团外卖,只有这一刻,我们才猛然发觉原来自己不知不觉花了这么多钱。

都说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是这样的:拿着几千的工资,过着上万的生活,看似挺有规律的生活,却因为越来越高的债务变得压力剧增。某瓣小组有一个“负债者联盟”,里边大多是一些负债的90后、95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现在有30000+的成员。负债的原因很多,创业失败、家人重病、杀猪盘、被朋友坑骗……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超前消费。大部分人经历了各种鼓吹超前消费的洗脑攻击,一直到自己还不上,家人朋友都被问候了一遍之后,才发觉自己干了什么。

该系列视频一出,遭到大部分人反对,有博主质疑一个市值近一万亿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广告从策划、拍摄到投放,竟然内部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有不妥?

其实,只要你身处互联网时代,就躲不开这些借钱的金融广告,甚至不小心打开一个APP,页面就会自动跳转到借钱平台,有网友把国内互联网公司前30家公司罗列了一下,基本上都有一个金融梦,快手虽暂时还没有布局,也有相关招聘。

为什么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不约而同地把视线盯上了金融业务?原因很简单:挣钱。整个A股,去年利润最高的前十里除了中国平安,9家都是银行。

谁也不想错失眼前这块儿肥肉!

从2014年开始,京东阿里百度腾讯先后进入消费金融领域。2014年2月,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同年12月,阿里推出了“花呗”;2015年4月,百度推出了“百度有钱”,其中,腾讯算是最早试水消费金融领域的,相继推出了微粒贷、微车贷、微装贷。

就在腾讯推出微粒贷的前一个月,蚂蚁花呗正式上线,随后,阿里又相继出现了借呗、天猫分期购、蚂蚁小贷、口碑贷等众多线上金融产品。通过蚂蚁金服聚焦于用户的消费金融领域以及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花呗和无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借呗和征信体系芝麻信用的联合应用,至此,阿里的线上消费金融体系可以说已趋于完善。

更早前,在没有花呗的日子里,京东白条独领风骚,2013年11月,白条产品原型设计完成;2014年2月14号,京东白条正式上线,2015年小白卡诞生;2015年底,百度金融成立,其主要业务包含消费金融、百度钱包、互联网银行等多个板块。

除此之外,还有风靡校园的分期产品——360分期。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现在,只要你打开手机,基本上每个APP都可以借到钱,大家都盼着你借钱。

豆瓣用户Beluga对此专门做了一个整合,在其主页,你可以发现借钱已经覆盖到各个方面:

早上起来,吃个早餐吧。没钱?可以借。

吃完早餐去上班,打车没钱?可以借。

中午吃个午饭吧,美团能借,饿了么也可以借。

就连美图秀秀也可以借。

更不用说什么贴吧、微博、网盘、携程、WPS、微博、抖音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平台都可以借钱。

聊天聊累了,看个剧照样可以边看剧边借钱。

被这些随处可见的借钱广告包裹的我们因为欲望越陷越深。

本质上,这项所谓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与银行放贷没啥区别,区别在于互联网公司更容易获得更多用户,但都是赚利息和手续费的暴利业务,艾瑞分析统计,2017年花呗放贷规模超9000亿,借呗放贷规模超5000亿。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花呗营收29.89亿,净利润20.39亿,借呗营收92.62亿,净利率超过60%以上。

而利润背后都是生意,往小点说,超前消费确实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生活物质水平,让他们提前享受到商品带来的服务,但也会导致资源浪费,进行无意义消费甚至于为物质所控制,比如买好多重复的无意义的东西,最后成为欲望的傀儡,另一面,适当的超前消费可以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但发放过度也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我有两位朋友,一位因为常年在金融网贷平台上借钱,以贷养贷,最后因为疫情的原因,还不上了也不敢告诉家里面,不知道从哪里搜来的方法换掉了手机号和住址,朋友挨个被骚扰了个遍,如今想贷款买房买车都不可以,因为征信过不了。

还有一位,大学在校生,年龄比较小,每个月生活费根本不够花,换手机换电脑换化妆品,舍友过生日要送礼物,自己过生日还要请客吃饭,偶尔去逛街买买衣服都是一笔额外开支。原本她觉得一个月生活费 3000 块,每个月分期一千多完全可以接受,但后来开销越来越大,问她怎么可以花这么多?她说大家都是这么过的,曾经有几次还不上,舍友还专门给她推荐了另外几个借钱的平台,告诉她可以先应个急,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就是大四那年欠了二十多万元。

最后实在扛不住了,她告诉了家里面,父母把这些钱还了。

这只是我身边最常见的两个例子,用其他人的话来说,他们还算是幸运的,有多少人因为无力偿还最后走向了不归路?一时的享受和侥幸,固然爽,可欲望一旦被打开就难以抑制,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总是低估生活的艰难,只顾着享受自由,不愿意被束缚,却不晓得被账单剥夺了真正的自由,被债务压垮的时候,才幡然悔悟。

京东金融借贷的荒诞广告,不过是行业的冰山一角,2019年底,有媒体针对大学生超前消费进行问卷调查,89.77%受访学生使用过分期付款来超前消费,在超前消费类型中,85.98%用于购物,用于饮食和娱乐的分别占65.15%和30.30%。

一位95后姑娘,2018年,光是口红,就买了300根。到后来,买的东西太多,她已经没什么想要的了。可等她粗略算了下负债:某商50000;某信4500;某团27000;某度55809;某呗16918;某东5000;朋友2000。

3年,她欠下了15万。

而直播的兴起又给了他们另一个花钱理由,为喜欢的人打赏。这种花钱是没有感觉的,从几十块到几百块再到上千块,几个小时内就可以花上万。

再加上大数据时代,你的隐私数据早就不是秘密,平台之间都是相通的,只要你打开了网贷的口子,就会有无数家机构向你伸手。尤其是当这些头部的互联网公司进场后,年轻人借钱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简单,即便是降了额度的蚂蚁金服,也没有公布是如何判断放贷等级的。他们总可以根据你的消费习惯,评估风险。

一篇名为《基于LRFM模型的网贷平台借款用户分类研究》的论文中,作者将网贷用户分为了三类。第一类用户借款交易频繁、借款金额大,对于平台的贡献度、忠诚度高,重复借款的可能性较大,是核心用户,一般都有一对一服务;第二类是不确定型用户,长时间未在平台进行借款行为,流失倾向比较严重,平台收益较小,必要时这类用户可以直接放弃;第三类用户忠诚度高、借款需求多,但为平台创造的利润较少,选择平台更谨慎,可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技术改变了互联网,也改变了人的欲望,没有繁琐的程序,没有复杂的担保,你需要的仅仅是输入身份信息和密码,就能轻松获得一个不错的额度。在这个感觉人人都在超前消费的年代,如果你没有信用卡,没有任何借贷行为反而变成了异类。其实适当的消费和信用分期,不仅不会让你陷入网贷困境,还能提升你的信用等级,帮助银行更好评估,但前提你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温情的背后必定是赤裸裸的资本逻辑,90后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面对着高房价,高物价。还得整天听着各种毒鸡汤,被互联网借钱广告洗脑,什么钱不是省出来的、不要因为没钱而被人看不起、贷款旅游才是爽,借钱消费就是开心等等。

怎么说,借贷平台使用得当就是一种工具,使用不当就会成为资本镰刀下那颗绿油油的韭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团借钱还款晚了四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