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以4%的复利投资5000美元,找出 a. 3年 b. 5年 c. 7年 之后小红拥有的钱?

有点长,读不下去就直接看最后吧。

2022大会上,微软公布了一组关于XGP的亮眼数据,再次引起了玩家间的广泛探讨。经过数年的运营,如今XGP无疑已在业界和玩家中广为人知,这一点仅从相关新闻的频次和热度就能看出。随流量而来的,惊奇者有之、赞美者有之、感叹遭被刺者更有之,但也有质疑和看衰者如影随形,宣称这项服务正在杀死游戏行业,必将很快面临崩盘。由于类似声音着实不少,Xbox一把手菲尔斯宾赛甚至在去年庆祝品牌20周年的日子里,专门回应称XGP是一项可持续的服务,正在积极发展,绝非无意义地烧钱。

网络上关于XGP的争论很多,但深入讨论的却较少。我想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地做一点分析,稍微探讨下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可持续、且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作为非业内人士,以下观点仅出于我个人的经验和认知,绝非严肃的精算、财务、业务分析,一些推论和表述可能难免存在谬误。

由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周期较长,写至一半时索尼才官宣将PlayStation Plus和PlayStation Now整合为新的订阅服务,而我认为其商业逻辑总体上应该与XGP较为相似,因此不再在文中做针对性分析。

XGP,即Xbox Game Pass,是微软Xbox自2017年6月起推出的游戏订阅服务,性质类似于流媒体视频服务,订阅后即可畅玩游戏库中所有游戏,但其中一些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退出。根据平台不同,又分为主机端的XGP(for Console)、PC端的PGP(PC Game Pass),以及同时覆盖主机、PC和云游戏平台的XGPU(Ultimate)。价格方面,以港区为例,XGP(for Console)每月为59港币,PGP为29港币,XGPU为79港币,较本世代游戏普遍定价更为经济实惠;大陆玩家还可在网购平台上以远低于海外的价格一次性购入三年的XGPU订阅。由于上述三类均为XGP下的子业务,本质相同,故后文统一以XGP指代。

入库游戏分三类:一是微软发行的第一方、第三方作品,无论开发规格大小,均在发售当日加入游戏库,原则上不会退出。二是其他发行商作品,通常不会首发加入,在库时长半年至三年不等,具体何时加入取决于发行商自身考量。三是独立游戏,其中由独立开发者计划ID@Xbox所支持的部分作品会首发登录XGP,在库时间至少一年以上。看上去过于美好?似乎确实如此,所以难免会有人怀疑这是微软引人入局的套路,只等玩家上钩后大肆收割一波——当然,从逻辑上来看,这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如果想要真正理解为何XGP能够持续地运行下去,我们就需要首先理清这项服务的本质。

在正式分析XGP之前,我先虚晃一枪,介绍下另一种商业模式——保险。

首先抛出暴论:在订阅制的商业模式下,XGP的底层逻辑和保险是相通的。

保险的本质是射幸合同。这种合同的订立基于不确定性:约定的偶然事件是否出现,决定了当事人一方是否履行义务。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如果发生约定损失,则被保险人可从保险人处得到大于保费支出的保险赔付;反之,如果未发生约定损失,则保险人可以只收取保险费而不承担保险赔付责任。

简单举例,如果有1000人投保,可能只有其中10人遇到赔付事由,那么剩下990人支付的保险费(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都将用于赔付这10人的经济损失。如果再把每人支付保险费的周期拉长到20年,则所获得赔付相比每期保费支出的杠杆还会变得更大。简言之,保险的基本运行逻辑,就是把分散、长期的保险费归集起来,形成稳定的资金池,用于支付未来发生的偶然性大额赔付。

而XGP的基本原理,同样是采取按月或按年付费的方式,通过降低单次付费价格来提高服务吸引力,以此将玩家分散、长期的订阅费归集起来,形成稳定的资金池,用于支付未来发生的各种运行成本。

当然,保险的实际经营会更加复杂,根据不同的保险标的细分为不同的险种和产品,又涉及不同的保费、保额、交费期间、保险期间、保障责任等,还需考虑风险变化、利率变化和成本变化等因素,叠加了诸多复杂的变量。作为自负盈亏的营利性机构,保险公司需要在赔付支出不确定的情况下,确保经营的长期平稳。因此,这是一种只有在大量精算师、风控专家、运营专家的协作下才能维持运行的精妙商业体系。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商业保险已被充分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可以产生可观利润的商业模式。而XGP,或者其他相似的内容订阅服务,我认为也正是从保险的商业模式中汲取到了脱颖而出的关键。

要维持这样一个内容订阅服务的长期运行,微软需要关注的主要是三个要素:1.具有科学合理的定价;2. 能够实现盈亏平衡;3.可以确保订阅用户的长期稳定。下面的分析,也将围绕这三个方面逐一展开;由于微软实际上对XGP的信息公开程度有限,因此具体分析时会以商业保险作为参考。当然,鉴于保险精算的高度专业性,后文不会对相关概念做过多深入的阐释。

(一)XGP目前的定价方式科学吗?

很多人订阅XGP的初始动机都很简单:便宜。从一开始的1美元一个月、1美元三个月,到后来的600+元人民币三年XGPU,再到前些日子的100+元人民币三年XGPU,可以说在价格方面已经内卷到了极致;而随着游戏库的持续丰富,XGP的性价比更是直接拉满。

而质疑声认为,XGP的低价不过是运营初期用于吸引用户流量的烧钱做法,假如始终保持如此激进的定价,那么开发者将难以通过游戏本身盈利,长此以往必将导致XGP游戏库里塞满粗制滥造的半成品,或者大量作品转为长期付费型游戏。

真的会如此吗?不妨用保险公司的定价逻辑来作为参考。

保险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产品价格和赔付金额之间的高杠杆,可以概括解释为在产品开发、定价之初,就已预先把每年可能发生的赔付成本计算了进去。

商业保险中一份保单的价格,大约由保障成本、附加费用和预期利润组成。定价主要涉及三个因素:预定发生率,预定利率和预定费用率。预定发生率,即假设的损失事件发生概率,用于计算保险公司未来将发生的保障成本;预定利率,即假设的资金运用收益率,用于计算保险公司未来应支付的保障成本折算到当下的价值,也就是保险合同的纯保费,即所交保费中直接用于支付保险金的部分;预定附加费用率,即假设的附加成本支出比例,用于计算保险公司在承保期间预计发生的各种经营成本,即保费中的附加费用部分。

保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于赔付(给付)金额的高低,这是由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开发时自行确定的。明确产品的赔付方式和金额后,根据投保人数,保险公司按照预定发生率,计算出保险期间内历年将发生的所有赔付(给付)金额,再以复利方式,按照预定利率折算出这笔金额在投保时对应的价值,然后等比例地分摊至每一名投保人,得出的费用即为价格中的保障成本部分。在保障成本的基础上,再乘以预定附加费用率,即可得出价格中的附加费用部分。最后再留存一部分利润,就可计算出能够与赔付责任相匹配的产品定价,形成动态平衡的业务闭环。至于预期利润如何确定,则取决于保险公司股东设置的业务策略和盈利目标。

对应到XGP这边,订阅价格中用于直接支付游戏入库成本的部分,约等于前述保障成本;用于支付各类运营、宣发费用的部分,约等于前述附加费用;剩下的部分,就是预期利润,或者所谓的剩余边际。其订阅价格的计算逻辑,我认为和保险定价十分相近,但在一些环节上又有不同。

具体来说,就是先规划好一个阶段内的游戏库规模,并以此计算出相应的全部资金投入,按照支付周期,根据“预定利率”折算出规划期初对应的价值,然后等比例地分摊至每一名订阅用户,所得费用再乘以“预定附加费用率”并叠加预期利润,即为规划期内用户应当支付的总订阅费用。这笔费用再按年、月拆分,就可计算出每年、每月应当支付的实际订阅费用。

而和保险定价最大的不同之处,是XGP无法直接测算预定发生率。预定发生率产生于死亡率、疾病发生率等客观数据,因此投保人数的增减会自然地影响赔付(给付)金额;而对游戏库的资金投资,本质上属于商业决策,和用户多寡没有比例上的客观对应关系,因此不能像保险一样根据投保人数来测算得出。为了有效维持定价模型,避免发生价格的剧烈波动,一方面需要维持每个规划期的总成本支出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要能够保证支出金额和用户数量的相对平衡,既能搭建起足够吸引人的游戏库,又需确保分摊至每个用户的成本可以被接受。

这非常考验微软作为游戏平台方的市场研判能力,必须在充分调研、假设、推算的基础上,找到一个能够与用户数量、增长率相匹配的游戏库成本结构,来确保最终订阅价格中成本分摊金额的合理性。所以结果上来看,其实还是会有一个特殊的“预定发生率”,就是入库游戏数量与订阅用户数量的最大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一部游戏最少需要有多少用户参与分摊成本,本质上实现的是一个阈值的作用。由于服务价格一经确定后不宜随意调整,如果在实际运营中成本与用户数量任何一端和预期情况不符,导致这个阈值被突破,微软就需要通过调节游戏支出或者使用其他刺激手段来匹配订阅价格。

举例来说,假设微软调研后认为,XGP游戏库5年内至少需要始终保持30款3A游戏和70款独立游戏才能确保对玩家的充分吸引力,经过选品安排,测算出合计成本为10亿美元,在不考虑附加成本和资金收益的情况下,这部分成本全部由订阅用户分摊。与此同时,微软预计5年内能够获得并保持1000万名订阅用户,意味着每人每年需要支付的订阅费为20美元,综合评估来看同样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价格。如果这个预期能够顺利实现,就等于平均每一款游戏有10万名玩家来分摊成本,“预定发生率”即为0.001%,综合来看是合理的。那么接下来,微软的经营目标,就只需要围绕达成5年内平均每年都有1000万以上的用户数量,保证“预定发生率”不超过0.001%这个阈值即可。如果在某一年度内未能达成这个经营目标,微软一方面可以动态调降下一年的游戏库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额外投入资金、开展促销活动、优化服务内容等方式来刺激用户数量增长,最终形成新的平衡。

保险定价使用的预定发生率、预定利率和预定附加费用率始终是精算假设,实际业务中必然存在误差和波动,每年的赔付支出其实由不得保险公司,加上种种外部风险,所以会保留一部分风险边际来为未来的资金支出设置缓冲,也就是会把价格定得比测算值更高一些。而对于XGP来说,“预定发生率”取决于自身业务策略,游戏入库完全依据微软的规划和意愿发生,成本支出的金额、时点、频次可控,受到外部风险冲击的机会较小,所以理论上整个业务的资金流出情况是可以被准确测算的,这意味着订阅价格的计算可以非常精准,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定价中的“风险边际”。同时,背靠着微软强大的集团资源,XGP的基础运营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订阅费用从收取到支出期间产生的资金收益也大概率高于一般保险公司,因此在定价时使用的“预定附加费用率”更低、“预定利率”更高,加上业务初期预期盈利目标本就较低,又可进一步地压缩订阅价格。

作为这两个行业的非专业人士,以上只是尝试解析原理,在微软公开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即使大体符合,实际在定价计算中必然涉及更为复杂的精算模型和方法。一句话总结,其实在XGP业务启动之初,微软就必定会通过一定的模型来充分测算未来多年的各种支出成本,形成一个科学稳定且对其有利的定价,这是一家万亿规模企业必然具备的基本经营能力。之所以总有人对订阅价格感到无法理解,是因为微软并不会把模型中涉及的时间周期、用户增速、资金收益、费用控制、利润预期等多重调节因素呈现给用户,就像我们读书时的数学题,在课后答案中只有结果而没有推导过程,确实很让人抓狂。

另外还有一点:随着业务规模扩大,保险公司的经验数据逐渐丰富,风险测算更加精准,加之投资能力提升、经营成本得到摊薄,在定价时还可以进一步释放风险边际——微软亦然,这也正是为何XGP的订阅价格4年未涨,甚至近期在香港等地区不升反降的原因,这说明初期的测算和假设是有效的,业务发展循序渐进,甚至好于预期。当然,考虑到游戏开发、服务运营等相关成本未来不可避免的增长,也不能完全排除微软未来提高XGP订阅费的可能性,但至少菲尔·斯宾赛对此的表态很明确——“我所能做的就是做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决定,并试图明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二)XGP可能实现盈亏平衡吗?

一个商业模式要保持运行,必然需要在某一个时刻实现盈亏平衡。无论微软多么财大气粗,XGP终究不是在做慈善,若无法保证自给自足并走向盈利,自然也不可能长期投资;也就是说,XGP至少要确保实现一个周期内的订阅收入,能够高于当期支出的服务维持成本。

仍有很多人认为,XGP的订阅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其游戏支出和服务运营成本。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于索尼互娱前任总裁肖恩·莱登,他对XGP模式的可持续性表示强烈怀疑:“在每月收费9.99美元的订阅服务上推出一款1.2亿美元预算的游戏是非常困难的,你用笔算一下,在你开始收回投资之前,你必须要有5亿用户。”——而如今的主机装机量根本无法支撑起这么巨大的订阅用户数量。也有人认为,虽然XGP降低了玩家的投入门槛,但发行方和开发者的盈利需求不会因此降低,必然会设法通过更多的DLC、微交易来弥补这两端的差价。

但在我看来,这些反对的声音仍然在用传统的游戏买断制思维来看待XGP,这就导致他们未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项新的业务模式。

1.XGP的订阅价格真的很低吗?

以肖恩·莱登为代表的反对者们首先忘记了订阅制的一个核心要素——时间周期。XGP的订阅单价不高,但它的目标无疑是驱使玩家长期订阅。根据微软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目前订阅用户已经突破2500万人。如果我们仅以每月10美元的基础版来估算,那么XGP每年至多可为微软创造30亿美元的现金收入,在不考虑用户增减的前提下,5年的营收可达到150亿美元。即使算上各种可能的折扣和让利,直接将这笔资金砍半,也能达到75亿美元。肖恩·莱登表示索尼独占3A大作的开发成本平均达到2亿美元,假设微软再翻倍加到4亿美元,考虑到如今3A游戏的平均开发周期恰好是4-5年,那么在暂不考虑其他运营成本的情况下,可以粗略认为5年的XGP收入能够支撑起13部左右的大成本3A制作,平均下来每年至少能够保证产出两部游戏首发入库,且开发资金的获取成本和投资风险都较传统模式大为降低。

这些游戏的开发成本并非一次性地从XGP订阅费中收取,而是随时间持续地收回成本,均摊到每一个付费周期中,最终达到收支相抵。而订阅库中的所有游戏,都与直接的数字销售、实体销售不相斥。换言之,在理想状态下,2500万名XGP订阅用户的订阅费用已经足以支撑这些游戏开发的初期成本,相应地也获得了以最优惠价格享受的权利;而如今全球玩家数量已近30亿人,除开大部分订阅用户,这些游戏仍有巨大的销售空间,而每一笔销售都是成本支出之外的盈余。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长远,还会注意到游戏一经开发完成,即成为了微软账面上长期累积的智力资产。虽然软件类产品的开发成本高,但复制成本却几乎为0,也不受仓储影响,因此可以长期、持续销售;而如此规格的第一方游戏,生命力少则4-5年,甚至10年、20年后,依然能通过长尾效应缓慢收回成本并创造利润,还可以孕育无形的IP价值——当然,前提是公司有很强的资本实力,能够事先备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前期开发。

而从玩家端来看,仍以每月10美元的基础版XGP来估算,不考虑折扣等因素,每年支出订阅费120美元,已经能购买两部全价3A作品(索尼平台的不行);5年达到60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近4000元,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这还没有计算玩家可能愿意为提升游戏体验支付的各种额外开销。之所以还是会有种花费比单独购买更少的感觉,是因为XGP控制了订阅玩家的消费频次和消费范围,也就是直接帮玩家挑好了游戏,不需要再额外花钱尝试。

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XGP并非仅为那些游戏发售前就全价甚至溢价预购的核心玩家群体打造,这项服务的目标用户可能更多是那些只在促销期间购买折扣游戏的普通玩家(比如我)、习惯于二手交易的实体盘玩家、一年只专注于一两款游戏的骨灰级玩家、没有太多时间也不愿意花太多成本试错的打工人玩家、热爱小成本独立制作的硬核玩家,接触端游较少的轻度玩家、对游戏有兴趣却止步于投入门槛的潜在玩家,甚至那些本就不会花钱的盗版游戏玩家。跳出幸存者偏差,你会发现实际上很多人在游戏上的花费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而通过XGP,每月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换来数百款规格、类型丰富的游戏,获得更加畅快便利的服务和联机体验,如果不想玩了还能立即退订——微软以优质的服务为这些群体创造了全新的可能,重塑了他们的游戏体验,同时也将他们手中本来不会用于购买游戏的资金转化为了订阅费用。商业保险中,实际上是绝大多数相对健康的个体为少数高风险个体承担了赔付支出。而对于XGP,正是那些原本不太为游戏花费的玩家,掏钱替少数拥有大把时间金钱玩游戏的核心玩家们平摊了支出;只不过从结果上看,最终双方都从中受益了。

2.XGP游戏库的投资成本真的很高吗?

此外,反对者们也没有意识到另一个问题:XGP游戏库根本不需要塞满平均开发成本达到4亿美元的第一方3A大作。

越来越多首发加入的独立佳作已是XGP重要的吸引力之一

微软尚未对外完整披露过XGP的交易结构。综合多方资讯分析,可以基本认为XGP对游戏入库整体采取一事一议的模式支付费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直接支付开发成本,由微软第一方发行并永久在库;二是以许可费买断游戏在库时长;三是根据游戏的玩家活跃度提供额外分成作为“奖金”。三者之间也可以叠加存在,以实现双方的最大利益。这些不同的交易结构,其实也可以类比为不同类型保险产品的赔付(给付)方式。比如,全额投资的游戏是高保费高赔付的寿险、重疾险,许可费买断的是短期保障的医疗险、意外险,持续分成的是有理财功能的分红险、万能险。

在客观风险无法绝对预估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尚且能够根据资产、偿付能力、投资能力,结合不同产品的风险特点来制定经营策略,尽量确保每年的赔付支出和经营成本合计不超过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虽然事实上许多保险公司没有做到);而微软对游戏投资有着近乎绝对的掌控权,在相近的经营逻辑下,完全有能力在现金流允许的范围内,对XGP进行合理设计,在确保游戏内容丰富的同时,也保证成本支出的安全可控。我们今天看到的XGP游戏阵容,必然已经是微软多方衡量计算后的结果。

根据行业传闻,3A作品如鬼泣5的入库成本约是1900万美元,近期入库的银河护卫队则是500-1000万美元左右,另外还有打包入库EA play游戏,虽然数量不少,但因为已经过了常规的销售周期,所以许可费也不会太贵;而在3A之外,XGP还有许多中等规模游戏和通过ID@Xbox项目扶持的独立游戏,相对来说成本就更低了。通过对不同规模、不同发行方式和不同交易结构的游戏进行筛选组合,微软仍然能建立起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游戏库,根本无需对每部游戏都投入全额的开发资金,这大大降低了XGP游戏库的维持成本,如此一来平均每年实际投资在游戏库上的资金可能远低于15亿美元的订阅费营收。

3.利润究竟从何而来?

还是先说保险。通常认为,保险公司的利润来自于与“三率”相对应“三差”,即死差、利差和费差。死差是定价时所用预定发生率和实际赔付率之差,如果赔付事由发生得比定价预定更少,保单价格中的剩余边际就会增多。利差是定价时所用预定利率和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率之差,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越强,同等保费收入带来的投资收益就越高。费差是定价时所用预定费用率和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成本率之差,如果能有效控制各类费用,并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摊薄经营成本,那么保险公司的各类经营节余就变多了。本质上,“三差”就是保险公司经验假设和实际经营情况的偏差值,如果经营得当会产生利差益、费差益和死差益,为保险公司创造利润,反之则会产生利差损、费差损和死差损,直接给保险公司造成亏损。

当然,以上并没有考虑保险经营中的种种风险和变量,实际情况会比我的描述复杂很多很多。但本质上,和所有商品一样,保险产品的定价越高、成本控制得越低,带来的利润就越高,但前提是这个定价能够为市场和客户所接受,这就需要各家保险公司自行权衡风险和业务之间的平衡。而如同保险经营的“三差”,XGP的利润来源也有着相似的逻辑。

首先是游戏入库的成本差,对应着保险的“死差”,即实际投入游戏库的成本支出低于预期值,以低于预算的成本就完成了规划中的游戏开发引进,或是取得得了符合甚至超出目标的用户数量,比如说第一方游戏开发顺利、项目周期缩短,第三方游戏入库成本得到压缩,引进爆款游戏吸引了大量订阅等。由于实际支出减少,从价格中获利的空间就变大了,这本质上考验的是XGP的项目管理能力。

此外则是费差、利差,两者的概念与保险里的应用一致。前者指定价时的预计的各种宣发、运营成本较实际产生之差;随着XGP的规模增长、品牌成型、受众增加、议价能力提高,如果微软经营得当,这类开支在成本中的实际占比理论上会逐步降低。后者指定价时使用的预定利率和资金的实际收益率之差,XGP订阅费在入账后、支出前,必然会参与进行集团的内外部投资,考虑到微软作为母公司的近年来的强大盈利能力,如果对资金运用得当,其实不难取得超出预期的收益。

但是,毕竟订阅服务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为了始终能够保持服务对玩家的吸引力,就不能只是等着订阅费来支付各种成本。因此,微软在启动XGP业务时,必然会投入一大笔可观的启动资金,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现金贴现,是把未来的资金收入“借给”当下的XGP,用于搭建服务基础,再通过持续运营不断收回。这并非互联网公司烧钱抢市场的行为,而是类似业务形态的正常发展阶段:一家新成立的保险公司,通常会先面临数年的财务亏损,因为股东缴存的资金必须首先用于机构建设、业务运营、保险赔付以及准备金提取等事项,而随着数年后业务逐步稳定,保费收入增长、投资收入积累、经营成本摊薄,那么初期的亏损也会逐步得到弥补,最终实现盈亏平衡。

4.XGP的盈利能力足够吗?

由于每个人对游戏内容的消费需求毕竟是有限的,游戏阵容和服务内容其实并不需要紧跟用户数量增长而加码,所以从逻辑上来说,XGP每年的运营成本是能够保持相对固定的,也就是说随着用户数量增长,利润率也会进一步地提高。与此同时,那些全额投资发行的作品,又转化为了微软持有的资产,连同IP的无形价值,仍然在报表中发挥着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钱不是真的花掉了,而是换了另一种形式陪在你身边”。

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奇妙的现象,即在订阅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上早期加入用户真正所承担的游戏外支出是低于后续用户的。结合XGP发展阶段来看,其实就是微软先垫付成本,通过压低价格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再将这些支出平滑到未来的数年间收取,通过时间积累来弥补差价。我们如今见到的订阅价格,可能是微软未来多年业务规划之下用于覆盖支出的均价——这也对应了商业保险中的自然保费和均衡保费之差。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新增用户所带来的订阅费用将会全部进入边际贡献,可用于扩大投入或者提升利润,而这正是微软的股东们对XGP用户增速尤为关注的原因。通过持续驱动用户规模增长所带来的营收、利润增加,性价比显然远优于透支品牌口碑去大规模发展长期服务游戏、内购和微交易。

如斯宾赛所言,XGP并不是微软游戏业务的唯一重点,不会、也不可能是Xbox仅有的盈利来源。但如果能实现仅依靠XGP的业务收入即可覆盖Xbox游戏发行业务的绝大部分支出,那么其战略意义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微软在GDC 2022上公布的XGP统计数据也能发现,XGP能够促进玩家更多参与到不同类型的游戏中,并进行更多的消费。可以认为,目前XGP的价值更多在于成为一个流量入口,对其本身的盈利要求并不会很高,而由此带来的Xbox生态活力、市场关注度和相应的长远利益才是微软所更加看重的。

5.XGP的经营风险高吗?

XGP最大的风险,在于无法维持用户订阅意愿,导致大量退订,或者增长乏力。这将引发整个业务模型的崩溃。

在定价部分已经提到,和保险产品一样,为了确保在发生短期内大量退订、开发超时超预算、用户增速不及预期等极端情况下经营可持续性,XGP在定价时也会设置一定的风险边际作为缓冲,避免对现金流产生过大压力。极端情况下,根据订阅人数、开发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微软可以自主增减游戏库的成本和阵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软会像一部分怀疑者声称的那样,轻易减少游戏数量、增加内购频率或者肆意转型为长期服务游戏——既然XGP的退订成本几乎为0,这样做只会导致雪上加霜的后果。作为一种以内容为核心的订阅服务,无论如何调整,根本上必须能够确保游戏阵容对玩家保持充足的吸引力,除非订阅用户锐减到已经会对业务根基产生冲击的程度,否则微软不太可能在游戏内容方面妥协,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整个服务陷入用户缺乏续订意愿的恶性循环。

如前文所述,更有可能的解决路径,一方面还是通过阶段性调节成本结构来匹配营收,以避免坐吃山空,具体的做法比如控制新入库游戏数量、优化开发周期、减少全额投入游戏的比重、引进更多第三方作品、压低许可费用等等;另一方面就是采用更激进的短期优惠政策来推动用户增长,来弥补前期退订带来的收入损失。从实际情况来看,最近两年来微软一直在持续对XGP进行扩容,目前游戏库已经扩容至400款以上,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COD全家桶在路上)。所以我认为,XGP现阶段的经营还远没有触及到微软预期中的成本和风险边界,至少说明在现有运行模式下,XGP不单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有利可图,完全值得更加大胆的投入。

(三)如何维持玩家的订阅意愿?

随机现象的大量重复中往往出现几乎必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法则,也是商业保险得以运行的基础;但当投保人数不足时,大数法则无法有效作用,保险公司的经营结果就可能与预测出现巨大偏差。而对于内容订阅服务来说,用户数量就是一切的根基,尤其在业务经营的前期,没有任何指标的重要性能够高过用户数量和用户增速。

Now的总用户数量也已达到了5000万,在整合为订阅服务后,也将转化为一个可观的数量。相比之下,XGP的2500万用户,虽然增速确实很快,但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其实并不算多。未来的道路依然艰巨,如何在确保现有用户不流失的前提下,保证新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必定是斯宾赛需要彻夜思考的难题。

为了长期维持玩家的订阅意愿,XGP最需要确保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实惠的价格带来实打实的吸引力,这是XGP如今能够获得良好口碑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当下最大的竞争力。关于价格,前文已经做了很多分析,因此不再赘述;可以预见,仍处于快速扩张期的XGP还会继续保持大胆的优惠力度来维持竞争优势,比如推出传闻中的家庭计划来应对索尼的新游戏订阅服务,或者继续容忍花几百元人民币就能购买三年会员的羊毛。遥想早期推广Windows时采用过的各种激进举措,微软这家公司在进行大规模营销时做出什么都不令人意外。

获客是企业永恒的难题。对于XGP来说,新增用户不仅要从传统核心玩家中转化,更需要吸引未曾接触过主机、PC游戏的新玩家,而这就意味着需要尽可能降低他们的门槛,也就是传统主机或PC的硬件入门成本。进入次世代以来,微软已经对此布局了多项应对举措:一是摒弃独占,坚定不移拥抱全平台。当你的目标是一个10亿级的市场,那么只是紧盯着自己有限的份额当然是不够的,何况就主机装机量而言微软目前也并没有任何优势。微软的根基始终是一家软件公司,尽可能把产品受众扩大到更多平台才是最符合其利益的选择,如果任天堂或索尼能够首肯,相信微软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将XGP带到他们的主机平台上去。

二是在XGP中推广云游戏,将服务延伸到手机端、网页端。一方面,是为了触达规模更大的玩家群体——移动游戏玩家。2021年,移动游戏市场的体量已经达到了传统主机的近一倍,借助云游戏,XGP得以通过更符合移动玩家游戏习惯的方式去吸引他们之中的潜在用户。另一方面,也能够让那些没有新款主机或高配PC的玩家,通过网页云游戏等方式,低成本地体验次世代新游戏。三是推出低配版本主机XSS,虽然硬件上较XSX有一定缩水,但价格低廉、小巧便携、供货充足,对初次加入Xbox平台的玩家非常友好。四是推出Xbox All Access服务,借鉴移动通讯服务商捆绑手机与资费套餐的形式,进一步降低玩家的初期投入。

作为游戏订阅服务,不管价格多么便宜,服务多么便利,但其根本还是需要有优质、足量的游戏内容——这也正是微软不惜血本收购工作室的原因。XGP在游戏阵容方面目前做得不错,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月公布新增游戏时都会引起一波话题,来自玩家的关注也侧面反映了游戏阵容本身的吸引力。数量方面,400款(主机端)游戏对个人玩家来说已经非常足够了;质量方面,5年间已有60多款年度级别游戏先后入库,加上微软第一方工作室和ID@Xbox计划近期表现积极,带来了多款高分作品,如果未来动视暴雪收购顺利,作为FPS头把交椅的COD系列也将顺理成章地加入。

但是隐忧也并非没有:参考Netflix等流媒体服务的运行模式,第一方自制内容本应是内容库的基石,但进入次世代以来,由于疫情等原因,XGP的第一方内容仍未充分支棱起来,虽然已推出多款不同类型的佳作,但还是缺少了如怪奇物语之于Netflix那样吸引所有玩家目光的顶流大作(光环无限本应是,但343糟糕的运营消磨了它的潜力)。如今次世代已进入第二年,前期公开的多数项目仍在开发过程中,尚没有明确的发售日期,不知斯宾赛和马特布迪是否有应对措施,在今年内放出更多消息。

此外,XGP第三方游戏的期满离库常受人抨击,但这其实是内容订阅服务中很常见的情况,Netflix、Prime Video等都有着类似的出库机制,毕竟所有的第三方授权都是必定会有授权时限,只有属于第一方的知识产权才可能有完全支配权。从运营角度来说,新老游戏的交替,是一种确保用户新鲜感和游戏热情的重要方式;不管是维持老用户还是吸引新用户,都需要的源源不断的新内容,那么在同样的预算下,花费大量资金去维持老游戏的长期在库,显然不如将这笔钱投入新的游戏更有意义。退一步来说,XGP游戏的在库时长通常为1-3年,是能够充分保证玩家通关甚至全成就的;倘如真的对某款游戏非常喜爱,也可以选择在退库后以更优惠的价格购入收藏,而XGP恰好提供了一种经济实惠的尝试途径。

当购买一份商业保险时,是什么驱使着投保人愿意每年将不菲的资金交到一家素昧平生的保险公司手中,只为在一个不确定会发生的未来中得到赔付?其实主要基于两点:对未来风险的预判,和对这家公司的信任。而这也正是XGP,或者说每一个内容订阅服务所需要从用户那里得到的:对游戏内容的需求,和对微软能够长期提供优质服务的信任。前者出于玩家的天性,通过适当的营销即可激发,但后者则来得更加困难。众所周知,Xbox在上个世代初期曾有过一系列的失败政策,斯宾赛接手后,从中期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出XPA、XGP等多项服务,才在世代末期时逐渐挽回了品牌声誉。但在次世代以及更远的未来,Xbox是否有能力持续推出更好的游戏和服务,继续保持良好的市场口碑,还需要微软更多的投资和努力。我认为,这正是微软更愿意下血本收购贝赛斯达、动视暴雪这些大型发行商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手中掌握着早已经受过市场重重考验的顶级IP,有着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与其说是微软收购发行商和工作室来扩充自己的开发能力,不如说是购买了他们的品牌影响力和受众群体。毕竟,新IP常有,好IP却并不常有。

最后,再总结一下我的观点:XGP是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服务。它有着相对科学、可持续的定价模型,通过大量用户共同分摊长期支出的逻辑来确定订阅价格;它能够带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在确保实现盈亏平衡的同时,创造充分利润;它需要用户长期的订阅意愿,对此微软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部分已经初见成效。XGP与保险在很多方面都共享着相似的经营逻辑,而百年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商业保险是一种长期可维持的商业模式;而在XGP的模式下,如果微软运营得当,也将有极大概率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那么,玩家和开发者真的能从XGP中受益吗?在缺乏详细数据和长期观察的情况下,我无法做出绝对的论断。玩家层面,我不可能断言说XGP可以永不涨价,或者永不强化DLC、微交易和长期服务游戏——毕竟这些都已经是当代游戏产业非常普遍的内容了。我只能推测,XGP大概率会长期维持当前这种相对健康的运营模式,并且随着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在游戏的数量、品质方面依然能够像过去数年那样保持上升趋势。

而对于包括微软第一方工作室在内的开发者而言, XGP更多的是一个触达受众、分摊成本的工具,其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游戏真正上市后,自然会有多种盈利的方式,即使XGP会分流一部分玩家的购买力,但毕竟订阅用户的总量是有限的,与真正愿意为游戏掏钱的受众能有多少重合呢?而如果真的到了订阅用户数量多到可以覆盖绝大多数游戏的受众的那一天,那么能够加入XGP的开发者还需要担心订阅收入无法为其带来充分的利益吗?

关于开发者,其实还有一点想说:XGP是一门真金白银的生意,而但凡有过企业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所有的生意都绝对离不开绩效考核。无论是第一方工作室还是第三方开发商,都必然会适用一定的竞争、考核甚至淘汰机制,微软也必然会充分评估游戏入库后为XGP创造贡献的多寡(这和不干涉开发并无冲突),然后据此分配利益。否则,游戏库的坑位就那么多,为什么投钱给你而不是其他开发者呢?这就是为什么那些“XGP是大锅饭”“XGP净是半成品游戏”“XGP杀死游戏业”的观点压根站不住脚:玩家能够得到的便利,不代表开发者也能同样轻松地得到的。

其实订阅制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与零售、租赁一样,也是十分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只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变得空前发达,让文化内容类商品的仓储、分发成本无限趋近于0,为内容订阅类服务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相比发展多年,已比较成熟音乐、视频类流媒体订阅服务,XGP相对更新颖,且对传统的游戏消费模式的冲击更大。不同于始终与租赁制共存的音乐影视产业,由于电子游戏的门槛高、耗时长、内容量大等特征,主流的消费模式多年来始终是传统的买断制+二手交易;微软通过XGP这种与租赁相似的订阅模式去实现的对传统业态的突破,虽然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来看依然是道阻且长。除了要花大力气推动游戏玩家的理念变化,近年来C端业务的整体积弱也对微软的内容生态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不过,在游戏业务上,微软从来不乏进取精神和革新能力,从OG Xbox的横空出世,到成就系统、联网服务、人体工学手柄、金会员体系、跨平台联机、XPA……这些初看不可理喻的革新,正是因为微软的大力推动,现在也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游戏产业和玩家群体之间的理所当然。而XGP模式,也许同样会引领下一个十年游戏产业的发展方向——至少在一番扭捏后,现在索尼也已决定大举跟进了。

毕竟,来自竞争对手的模仿,不正是对自身业务的最好肯定么?

}

更多“某股目前的价格为每股47美元。3个月后到期,行权价为50美元的看涨期权售价为 3.80美元。如果无风险利率是年息2.6%,连续复利计算,具有相同行权价的看跌期权是什么价格?”相关的问题

某投资者买入甲股票,价格为28元/股,并以2元/股的价格买入了3个月后到期、行权价格为27元的认沽期权,则其保险策略的盈亏平衡点是每股()

某投资者买入甲股票,价格为28元/股,并以2元/股的价格买入了3个月后到期、行权价格为27元的认沽期权,则其保险策略的盈亏平衡点是每股()。

假如你拥有5000股股票,每股价格为25美元。你如何采用看跌期权来使你投资的价值在将来4个月内得到保护?

A.买入50份行权价格为25美元,4个月后到期的看跌期权合约(每份100股)

B.买入50份行权价格为20美元,4个月后到期的看涨期权合约(每份100股)

C.卖出50份行权价格为25美元,4个月后到期的看跌期权合约(每份100股)

D.卖出50份行权价格为20美元,4个月后到期的看跌期权合约(每份100股)

市场中,某股票的股价为30美元,股,股票年波动率为0.12,无风险年利率为5%,预计50天后股票分红0.8美

元/股,则6个月后到期,执行价为31美元的欧式看涨期权的理论价格为()美元。

某交易者以0.0100美元/磅的价格买入一张3个月后到期的铜看涨期货期权,执行价格为2.2200美元/磅,

此时,标的铜期货价格为2.2250美元/磅。则该交易者(不考虑交易费用)损益平衡点为()美元/磅。

}

金融交易学——一个专业交易者的至深感悟

     大多数人投身投资业是出于一种摧毁理性的原因,和良家妇女沦为娼妓的原因如出一辙:这个行业不需要艰苦工作,是不需要太多智慧的群体行为,而且对于别无所长的人来说是一种实际的赚钱手段。——理查德·奈  《华尔街丛林》

    有一个令无数交易者魂牵梦绕的字眼,叫“成功”;有一个令万千追梦人日思夜想的目标,叫“致富”;有一个令芸芸众生汲汲以求而往往终生不可得的境界,叫“自由”。何谓“成功”?不同行业、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对于金融交易者来说,成功就等同于“致富”加“自由”大约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在交易者看来,致富可以导致财务自由,而财务自由意味着拥有可以免除体力劳苦的自由与免除脑力劳苦的自由。虽然财务自由并不完全等同于也不必然推导出终极意义上的精神自由,但至少可以解决我们一生之中99%的烦恼。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获致成功?掌握交易技术、提高交易水平固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还不够,成功地从事交易还必须恪守交易法则、执行正确的交易策略,且需深层次的交易心理学和哲学的支持与配合。实践证明,我们应该设法提高胜率、扩大战果、保住盈利,通过兢兢业业地稳步积累在交易市场上站稳脚跟,而不是妄想通过孤注一掷达到快速致富的目的。欲速则不达,这是万古不易的真理;而持续稳定盈利,则是金融交易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部对有志于在金融交易市场一展身手,企图改变命运的人提供全面训练和指导的专著,囊括我十二年来在交易市场上的全部理论研究和实战经验的总和。这些理论和经验只对那些“为交易而生、为交易而死”的人有用。如果缺乏这种决心和意志,那么阅读这本书纯属浪费时间。有些人是天生的赢家,稍加训练即能持续稳定盈利,其成才的时间之短最低可以少至5年;有些人资质平平,但是如果勤奋不辍,一直孜孜不倦地研习与总结,经过10-15年的努力也能有所成就;还有一类人,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得要领,或者早在形势和机遇转向对他有利之前就已经闯下大祸,背负极其沉重的债务负担,从而永久性地失去了参赛资格。无论成败,本书要求年轻后学内外兼修,广泛阅读,一方面刻苦研究交易技术,一方面从心灵和头脑两方面建设自己。要树立健康、积极和相对洒脱的金钱观,要常怀恻隐之心,做事留有余地,保持身心平衡,懂得回报社会。唯有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时时处处履践天道,庶几可以尽人事以待天命。尽管本书尽量避免道德说教,但我还是不得不指出,与人为善、扶危济困是成功交易家的行事风格与处世原则,而成为成功交易家应该是每一位交易者的最高目标与最终目的。

    金融交易目前主要包括股票、期货、期权、外汇、债券等五大传统领域,此外还包括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交易金额之巨大堪称天文数字的“金融衍生品”。在以前,甚至连期货、期权和外汇都被归为“金融衍生品”之列,但是现在情况已经有所改变,这三者已经演变为传统交易项目。五大传统交易领域既互相独立,又彼此交叉。以股票为例,除了传统的股票之外,又派生出了股票期权;以期货为例,除了传统的商品期货,又诞生了金融期货,包括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外汇期货;以期权为例,它包括股票期权、指数期权、期货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以外汇为例,除了传统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还派生出了外汇期货与外汇期权。从基本分析的角度看这几大领域的差别很大,但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别之外其分析方法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在一个领域所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完全可以移植到其它几个领域。无论任何交易品种,其价格走势形态都有且只有一种外在表现,即趋势与盘整(或曰“形态”)的交替出现。通过金融交易所获取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趋势,尤其是大级别趋势,因此说趋势跟踪技术是金融交易获利的最本质方法。本书将告诉您如何从长期、中期和短期三个时间层面实现趋势跟踪。      无论股票、期货、期权、外汇甚至债券,无论任何交易市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发明出来的大赌场,是效率极高的财富再分配的机器。在这里,永远是老手赚新手的钱、内行赚外行的钱、专家赚大众的钱、机构赚散户的钱。成功的交易家个个都是大赌徒,他们中有些人是职业赌徒或扑克专家出身,例如维克多·斯波朗迪。不要对“赌”这个字抱有任何反感情绪,“赌”字有术,“赌”亦有道,只要你按高明的技术赌、按正确的策略赌、按既定的原则赌、按严明的纪律赌,成为大赢家并非不能。陈江挺在他的《炒股的智慧》一书中已经把炒股同赌博相提并论,并把买股称之为“下注”。人们以前讳言“赌”字,还是老陈有勇气,把窗户纸捅破了,可谓开风气之先。现在我写书表达起来就方便多了,用不着再遮遮掩掩的了。交易中的“赌”和扑克牌中的“赌”并没有什么两样,赢钱的奥秘都是六个字:“持续掌握优势”。再说具体点,就是仔细分析胜算,牢牢把握优势,严格控制风险。就是当胜算非常大的时候下大注,当胜算比较大的时候下小注,当没有胜算的时候不下注。就是想方设法地尽快把坏牌打出去(止损),把好牌尽可能地留在手里(持长)。当然,如果您在道德层面对类似“赌”或“投机”这样的字眼深恶痛绝,这本书就不必读下去了。

    如果说传统的交易市场还可以解释为赌局的话,那么金融衍生品又是些什么东西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读者,它们是金融交易天才们发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核武,是一起起大规模的诈骗案。或迟或早,它们也将和真正的战争一样,为摧毁人类文明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早已说过,金融交易是和战争最为类似的人类行为,是一种另类的战争,其外在表现就是对金钱的疯狂掳掠。既然如此,掠夺的速度当然是越快越好,效率越高越好,金融衍生品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被设计出来的。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因其与人类无限贪婪和嗜赌无度的天性相吻合,它的市场容量就像被吹胀的气球一样疯狂地膨胀起来。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空前,成为全球大部分虚拟资本的沉淀之地,以其数倍于实体经济的实力,一方面对实体经济构成威胁,一方面在交易市场上厮杀得天昏地暗。我认为每个交易者都应该读一下弗兰克·帕特诺伊所著的《F·I·A·S·C·O》(书名直译为“大灾难”,中译为《泥鸽靶》或《诚信的背后》),这本书会清楚地告诉您金融衍生品究竟是什么。《骗术扑克》一书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对此书评价说:“《诚信的背后》让你亲身体验当今华尔街最危险、最重要的游戏。衍生品交易是一场血腥的游戏,猎物就是毫无防备的投资者。读读这本书吧,否则……”

    果不其然,2008年10月,早已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在这一月迅速恶化,并最终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这一月,美国道琼斯指数一度最大跌幅高达27%,香港恒生指数最大跌幅超过40%,日经225指数最大跌幅接近40%,被称之为“创18年熊市25年新低”!而同期中国大陆A股之上证指数累计跌幅已经达到73%!同样是这一月,商品期货市场上铜由崩溃之前的7300美元下降到3600美元,跌幅超过50%!原油从月初之102美元/桶下跌到61美元/桶,跌幅超过40%!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率先倒闭,其后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紧接着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全球最大保险公司之一的美国国际集团(AIG) 陷入困境……尽管美国政府宣布注资8500亿元美元救市计划且通过国会批准,但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不安。灾难之后满地狼藉,在这一轮空前绝后的大熊市中多头受到毁灭性打击,唯有做空者大获全胜。而这一切,竟是源于美国信用泡沫的破灭,源于那个以“金融创新”之名被“分割”、“打包”、“包装”后反复倒卖,规模以天文数字计的次级贷款泡沫的破灭!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还有什么是不会发生的?我们无从知道,人类到现在为止只能静等上天的宣判。

    就在交易界误以为趋势跟踪交易技术失效的今天,全球金融市场却迎来了有史以来规模最为浩大的空头趋势。对此我想说的是,趋势跟踪交易技术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直指交易市场的本质。“趋势+形态”就是交易市场的本来面目,交易市场不可能也无法以任何其它形式的面目出现。当一座火山处于静默期的时候,不等于它不再是一座火山。趋势跟踪交易技术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所有的趋势——无论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尤其是较大级别的趋势——一网打尽!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交易家不必什么都懂,不管什么市场都想插上一脚,企图成为“全能交易家”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他只需要在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2-3个市场活动就足够了。哪里有大级别的趋势,就把资金分配到哪里去;哪个市场长期处于横盘状态,就离开哪个市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是比在一个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市场中冒险更为愚蠢的事了。那样做的后果,就像是一只无知的羚羊闯进了狮群。“不熟悉不做”、“看不懂不做”应该是金融交易的最高原则。我认为,此轮危机虽然源自美国次贷,但由于美国之前和之后成功地向全世界转嫁了危机造成的大部分损失,美国将是这轮危机中最大的赢家。而金融系统的受创对以高科技为首的美国企业影响有限,美国实体经济所遭受的损害远较外部人猜测的为轻。不要被美国人夸大事实的干嚎蒙蔽了眼睛,危机之后美国仍将是全球的老大。美元的牛市清楚地昭示了这一点。

    既然是通过交易获利,那么就获利的理论与方法展开讨论就无法回避。投资还是投机?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这些都必须正面地给出答案。在我看来,这种答案肯定不是什么“殊途同归”或“两相结合”,而是非此即彼。因为试图将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拼凑在一起,既无必要,也无意义。读到此想必读者已经猜想到我的态度——没错,我对基本分析方法和价值投资路线基本持否定态度,而只竖立起一面大旗,那就是高举“专业投机+技术分析”的大旗。当然,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就这些话题一一展开论述。我所采用的交易方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对交易市场本质属性的认知和长期的实战经验所共同决定的。我认为,从来没有哪个领域象金融交易领域这样充斥这么多的荒谬理论,每一种都可以让交易者在歧路上荒山终老、皓首穷经!什么基本分析、价值投资、周易八卦、波浪理论、四度空间、时间之窗、随机漫步……你只要踏上这些歧路中的任何一条,这辈子就很难再跳出来。我认为以趋势跟踪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分析理论是唯一正确的坦途。我这个人直觉非常敏锐,我是很难被那些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理论所欺骗的。我做研究从来都是直扑真相,直奔主题,半点弯子不绕!因此,向交易新手们揭示金融交易的真相和本质,不为那些误人子弟、害人匪浅的虚妄理论所迷惑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究交易市场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两种,一是从价格变动的“原因”出发的基本分析派,狭义地讲就是针对股票的财务报表分析,和针对商品期货的供求关系分析。广义地讲还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金融政策分析、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企业管理文化、竞争优势与成长性分析等。股票基本分析派最终将不可避免的被纳入“价值投资”的旗下;二是从价格变动的“现象”入手的技术分析派。投资与投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纷争已经持续一百多年,不要说走在这两条道路上的人驴头不对马嘴,难以相互认同或彼此说服,就是我所认同的技术分析内部,也有流派之争。这就牵涉到交易者需要何种技术分析的问题。在我看来,“伪技术分析”的危害不亚于与技术分析绝然对立的理论或方法的危害。我认为只有一种技术分析是可信的,那就是趋势跟踪,并且约翰·迈吉的形态学也有相当的价值。其它的所谓“技术分析”我概不承认其地位,并且质疑其获利能力的。本书用笔者独创的趋势跟踪理论——跟随理论取代传统的技术分析。其特点是既适合常规行情,也适合极端行情,它的厉害之处是通吃所有趋势,无论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这个理论,再配合以超涨/超跌理论、共振/反振理论、过头/反向过头理论……加之成交量技术和“K线与均线的形态与位置关系”技术,辅之以实战案例,系统阐述笔者的投机理念与方法,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我相信,全球金融市场经过这一轮大暴跌的洗礼,所谓“价值投资”、“基本分析”的口号会逐渐式微,金融市场的残酷现实会让大多数新手逐渐清醒,从而看清楚金融交易行为根本不是投资、金融交易市场也根本不是投资场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技术分析是通用的技术,放在哪个交易市场中都管用。技术分析只分析三个要素:K线、均线、成交量。分析的目的是发现多空力量对比孰强孰弱的事实,从而研判和验证趋势。研判趋势只需K线图:即月线图、周线图和日线图。如果是带杠杆效应的保证金交易,则还需分析更微观的K线图,即1分钟、15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K线图,其它概不需要!什么财务报表、供求关系等之类的基本分析,统统都是隔靴搔痒。要知道K线、均线和成交量记录的是行情本身,K线描述的其实就是资金的脚印。您不去直接研究这个,却去研究基本面——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要买鞋的时候,不去直接试穿或直接测量脚的尺码,却去通过一个人的身高、体重、营养状况来推测其脚部的尺码一样,是荒谬至极的!如果说技术分析不靠谱的话,基本分析属于更为间接的分析手段,岂非更不靠谱?就拿“市盈率”这个指标来说,其绝对波动范围为负无穷大到正无穷大;常见波动范围为5-60倍——12倍的差价,意味着账户总值上可入天、下可入地!何时低估,何时高估,价值投资者回答得上来吗?   

    我想请读者朋友们记住:趋势——只有趋势,才是交易获利的核心机密,所有的赢家都是靠趋势吃饭的,这就是交易的真相或本质。重大的牛市或重大的熊市无非就是大级别的趋势运动而已。如果把牛市比喻为上山,那么熊市就相当于下山。上山和下山都能赚大钱,通过下山赚钱的速度更是快于上山的2倍以上。仅次于巴菲特的二号人物、价值投资派的大师彼得·林奇反对做空,这很合乎他本人的逻辑。但是我想说的是,面对宏伟浩瀚的下跌趋势,尤其是当其运行时间长达数年的时候,我们不做空,难道呆呆地坐在哪里发傻吗?换言之,难道说大规模的下降趋势和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其操作价值不是一样的吗?从1000点买进一路做多到6000点卖出平仓,赚了5000点;反过来,从6000点卖出一路做空到1000点回补平仓,不也赚了5000点吗?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派的信徒们轻易不敢从事做空交易,更无法解释交易市场上司空见惯的极端价格运动。我想让读者们记住一件事:趋势——尤其是大级别趋势的力量是无敌的,及早发现这个趋势的方向并据此展开交易行动即可,而根本无需关心驱动这个趋势的原因为何!尽管还有人在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交易方法”为由抗拒我的理论,但是我深信,无论口头上怎么说,真正的赢家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投机客!

第一篇 做个身心平衡的好人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目标上的训练,持续五年、十年或二十年,放弃其他每件事情去完成它,但这是成为一个奥运会冠军、一个世界级的外科医生或一个基洛夫芭蕾舞演员所必须的要求。当然,这也可能是白费工夫。你所犯的一个错误,可能会让你前功尽弃。古语是千真万确的:有志者事竟成。你想做什么都能做得到,但不可能做到所有的事。培根说‘有妻小者难成大事’。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级的长跑选手,甚至不可能跑出basalt.org/

好的操盘手之定义:能够连续多年获取稳定持续的连续复利回报。

  能够符合这个要求的已经是少之又少。可是,一旦某人符合了这个条件,如果其个人资产已经到达某一数量,他只需要操作自己的资金就可以获取满意的回报,还会对操作别人资金获取10%-20%的分红提成感兴趣吗?我举个例子:比如,某个优秀的操盘手已经为自己积累了用于投资的几百万的资金,每年平均获取20%-40% 的回报。可能只有上亿的资金才会让他在数量上觉得比自己做好。但是,上亿的资金在操作上毕竟不是简单加几个零而已。而对于比较少的资金,他还要想到对自己资金操作的不利影响,以及自由和闲暇的丧失,很有可能会不感兴趣。

所以,想要找好的操盘手,其成功概率很低。唯一的希望,就是抓住某个可能会成为优秀的操盘手,在其还没有从市场上赚到满意的资金前这段时间。

  市场里的人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有种分法可以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客户的人,一类是操盘的人。

  我见过的拉客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技术要研究,客户也要去找。而他们的技术一般研究到可以说的头头是道的地步,主要的精力放在拉客户上。至于作盘,他们也作,但是赔的可能性比较大,最后,客户终究也拉不上了。

  我见过的第二类人,是能坐下来琢磨技术的人,他们对交易有热情,能够受在电脑前看盘十小时没任何怨言,愿意熟悉看盘分析软件,愿意研究技术和,对技术书籍有收集怪癖。因为他们的精力都放到技术上了,所以他们本身没多少资金,往往都是自有资金,没有客户。

  其实,世界是多样的,生物群落里有各样的物种,这是自然界保证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期货市场也不例外。不过,各种人生存的方法不同。拉客户的人,实际上是搞营销的人,从性格上来说他是跑路交际的人,但是他却还做单。琢磨技术的人,是未来操盘的人,他没有与人交际的长处,没有说服人掏钱的能力,但是,有时他为了做单子,却仍然有时要为拉客户苦恼。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交易市场就是这样,分工的并不细致。我想,培养一个操盘的好手,应当有搞人力资源的招揽人马,有培训的手把手的教技术,还有专门用于给他们试手给市场交学费用的资金来让他们操作,并有把关的最后鉴定结果,淘汰不适合者。而上面说的两类人,能够坐下来研究的那类人,应当是操盘手培养的重点,而善于搞客户关系的,应当让他们专门从事市场拓展。这是公司化企业化的行为,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企业。

现在能坐下来的人,对技术、市场本身感兴趣的人,最痛苦的其实是没有一个成长的环境,甚至技术,也是自己磨练出来的,因为要摸索,损失的必定不少,而且要走不少弯路,需耗不少时光。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就全凭一个渺茫的相信自己能成的信念支持自己了。而当其成长起来的时候,该付出的成长成本都已经付出了,到了收益的时候了,当然想好好的给自己做,没精力给别人做了,没理由自己付出很多成本的事情,大头的好处让别人得了。

而且,根据我观察,大部分即使在最困难时刻也不下工夫去找客户,而是仍然将精力集中于市场本身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受束缚,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这不是说他们将责任不当回事情,而是相反,他们把责任太当回事情了,他们会跟你说:“自己的户头都赢利不了,怎么敢给人带户?人得负责任的!”而当他们已经成熟的时候,他们必定已经资金充足了,市场成熟的标志就是赚了钱,当然更不需要承担责任了。

  而对于善于搞客户关系的,其实真正的技术往往并不高明,他们太浮躁。技术本身本就是知道跟用好是两个层次的事情,也就是说理论跟实践是不同的两件事情。其实无论是谁,只要看望三五本经典的技术分析书,看段时间的盘,都可以在Call客户的时候指着过去的图表说的头头是道,但是,用这些工具在未来的市场中构建一条获利的通道,那又是另一回事情。搞客户关系的,往往将太多的精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在市场中的风险就变大,最终赔钱。

  客户实际是一种资源,一个人潜在的客户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只是无法量化的太清楚而已。如果一个人总是开发客户,却无法为他们获得一定的让人满意的利润,而且还赔了钱,那客户就开发一个少一个,最后耗尽了资源,自己干不下去了。而更坏的是,还破坏了资源,这些个客户可能一辈子不再相信任何来开发客户的人,即使这人真的是个能赢利的人。

  所以,在市场中存在这样两种人,找操盘的人是很难的,因为你必定遇到其中一种人。如果是开发客户而水平没达到能够获利的,你不能指望他给你带来收益。另一种人,应当是你去找他,而他估计是不会轻易来找你的。而且,在他成熟之前,也可能给你造成资金损失。

  古语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那意思肯定是说当伯乐比用技术分析在市场里获利只难不易,找个操盘手,就正是在干着这伯乐的买卖,能不难么?

编者按:热爱投资市场、建立交易方法、形成市场优势、轻松参与交易……这些都是一名操盘手应具有的素质;但是,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操盘手呢?那些操盘高手又是怎样做的呢?接下来将一一为您展开……

中国有这样的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还有这么一句谚语:早知三天事, 富贵一万年。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充分说明了预测或预期的重要性以及预测或预期正确后会有丰厚的回报。

  古代人们为了争夺财富、女人、土地,各部落、种族、国家间总是战争频仍,为了回避 被消灭的风险,人们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预测的习惯。研究表明,经过长期进化,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预测瘾的结构,这种结构同心脏要跳动、肺部要张合一 样,是人们生理需求的一部分。到现代社会,战争少了,却有了股票、期货、外汇市场,在这些遍布风险与机遇的市场中,人们往往会忽视风险,为了获取巨大的潜在利润,人们的预 测瘾被狠狠地放大了。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很多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预测的,如天文学家可以计算出下一次日食月 食出现的准确时间,上下班的人们知道每天大体上什么时间路上堵塞最厉害,行贿老手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巧遇官家等等,这些可以被预测的事都被人们利用来为自己服务了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利用某些可被预测的事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一来,人们会想当然地希望能够预测股市的变化,轻轻松松地获取大量的财富。

  有这样的愿望没有错,所有的人都会梦想着拥有财富以及财富带给人的自由和尊严,可 以说预测是人类的梦想!可惜,对于股市是混沌系统,也就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认定彻底地粉碎了这种梦想。

  混沌系统具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二是临界水平,这里是非 线性事件的发生点;三是分形维,它表明有序和无序的统一。混沌系统经常是自反馈系统,出来的东西会回去经过变换再出来,循环往复,没完没了,任何初始值的微小差别都会按指 数放大,因此导致系统内在地不可长期预测。

  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耗散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学派)认为:一个足够复杂的不稳定 系统的确定性演化可等效于不可预测的概率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马尔可夫过程。这个说法通俗易懂,对于足够复杂的从来都不稳定的股市来说,其确定性演化就是不可预测的概率过程 。

  以前我们介绍过混沌系统的规律是普适的,对于与股市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宏观经济了,宏观经济系统是一个比股市更加复杂的混沌系统,根据同样的道理,对于宏观经济,同样不可做长期预测。

  每年年底各路所谓的经济学家、投资银行纷纷在媒体抛头露面,发表他们对来年经济的 预测结果。不明就里的人们还以为这些人有多大的学问,殊不知这些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预测经济的,反正说错了既不需要上税,也没有人来追究责任。

去年的非典型肺炎的暴发给了我们一个审视预测者的机会。非典是个突发事件,非典本 身并不是什么大事,几个月时间全世界因非典而死亡的也仅仅只有几百人,还不及一天之内因患肺癌死亡的人多,也不及每天因车祸死亡的人数多。但由于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使得 “蝴蝶效应发生了:一个很小的原因导致了一个复杂的结果,宏观经济受到冲击,多个行业为此受损严重,典型的如旅游业、运输业。非典过后预测者们又纷纷出来修改自己的预测 结果。试问,你们年前的预测结果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如果这些预测是正确的,那你们为什么还要修改?如果不正确,你们又有何根据保证修改后的预测是正确的?谁又能够保证后 面没有突发事件?如果改与不改都不正确,那你们的预测又有什么用?

即便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样掌握大量信息的人在经济的转折关头都不能作出有效的 预测,华尔街和作为公司性国家的美国已经开始解散它们的经济学部门,而我们国家的一些所谓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却特别热衷于预测,更可悲的是我们纳税人竟然还要掏腰包养活一个 叫做“某某经济预测部的国家机关部门。

  经济学家可能是所有学者中获得经济利益和公众关注最多的群体之一,经济学家应该多 为社会的整体进步着想,而不应该像电视明星一样热衷于抛头露面,哗众取宠。所以,我建议经济学家们别再闹笑话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经济预测往往会成为笑柄,“被证明有娱乐 作用――但没有什么用,一种更精辟的说法是“经济学家一预测,上帝就发笑。

  对股市的预测笑话更多。投资者可以回忆一下2001年牛市尚未结束时是哪些人和机构在喊2600点、3100点,又是哪些人和机构在2002年股市疯狂下跌时喊叫1100点、800点?那些还躺在书店里的印刷精美的机构研究报告里白纸黑字地写着他们对来年股市波动点位的预测 ,如果你现在仔细看看,相信你再也不会相信那些鬼话了!

  科学证明,股市是不可能被长期预测的。很多人孜孜不倦地钻研股市,希望能够对股市 作出准确的预测,在自己没有成功时还以为是自己工作不够努力,水平不够高,还以为世上真有高人能够准确地预测股市,这种人是典型的“在大海中航行而 行错了方向的人,除了精神可佳,实无可取之处。现在好了,科学的结论有了,任何人都没有必要再去为股市未来会到哪里费心了。如果硬是有人要去搞什么预测,我只能引用古人 说的话来说一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不智。

所以,华尔街有句名言说:“一个好的操盘手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操盘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不事先假定股市应该朝哪个方向走,也就是不做预测,而是让股市告诉他股市会走到何处,他只是对股市的走势做出反应而已,他不必设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更有聪明如索罗斯的,认识到证券市场是不可预测的,干脆借鉴量子理论的“量子测不 准原理,将自己创立的基金取名为量子基金。

笔者在文章中告诉投资者不必去解释股市,不必去寻找股市涨跌的动因,这篇文章又说不要对股市做长期预测,这些结论都来自于混沌理论。

  看来混沌理论正在无情地颠覆我们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舒适假定,混沌理论看起来似乎 并不友善,它要将我们带向何方?

  您以前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都用在解释股市、寻找动因、预测股市上。现在,混沌 理论告诉您不必做这些无用功了,您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股市内在的秩序或曰规律,如果您找到了哪怕是一点点的规律,我都要恭喜您了。对于笔者来说,能够引导投资者找到正 确的路,熬白多少根头发都值!

  精典的结论是,你不必去解释股市过去的为什么,也不必要预测股市将来会是什么,但是你必须知道你现在该干什么!

第一阶段:不知其不可也 这是你开始交易的第一个阶段。

由于耳闻了众多百万富翁的发家史,你知道“交易”是一个能赚大钱的买卖。 不幸的是,这就像是你准备学开车,“多容易呀!”,但你一旦开始就知道有多难了。 价格不是上就是下,这背后蕴藏着什么内幕吗? “我来破解它吧!” 不幸的是,就像你第一次坐在方向盘前, 你很快就发现你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始。 你开始不停地交易、不停地承担着众多的风险。 有时你一进场,市场就反向运行,于是你又反手做单。 “靠!怎么又反向了”,你再反手…再反手…再反手… 可能你一开始还做得很好, 不过这更糟–因为,这告诉你的大脑:“交易太简单了”,然后你开始“随心所欲”了。 出现亏损时,你就尝试加倍去做,就像输了一块下次就赌两块。 有时,你侥幸地赢了回来,但更多的时间却是损手烂脚。 这时,你已经完全忘记你对“交易”还是一个新手。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一到两个星期,时光易逝,很快你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你认识到要更好地交易赚钱还有些工作要做,“嗯, 我还要再做点功课”。 你意识到你还是一个不合格的交易员, “我还缺少真正可以盈利的技术。” 于是你开始在图表里设置“交易系统”, 读了一堆电子书,到处浏览网页–从美国到乌克兰的网站都给你看过了。 这时,你开始探索一套自己“必杀技”(holygrail)。 你变在了一个“系统交易狂”–天天、周周地从这个方法到那个方法地试,不过, 你却从未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检验这个系统是否真正可行。 每次你得到一个新的指标你就会欣喜若狂, “这个指标完全不同呀!” 你将r里的所有自动交易系统都测试过了, 你开始玩“均线”、什么“菲波纳奇线”、什么“支撑阻力线”、MACD、KDJ… 弄了几百种指标,梦想着你的“魔法系统”今天就可以诞生。 你成了一个“抄底摸顶”的“大师”,用你的指标去找市场反转的精确点位。 尽管你发现你还在输钱,但你还是坚持不懈地“找找找”,因为你坚信你的做法是正确的。 你开始跑去聊天室、论坛,你看到有些交易员可以赚到钱, 你很想知道“那为什么不是我?”。 你会问很多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你事后想起来觉得还有点笨。 你很快成为了一个怀疑论者,“那些喊单的家伙都是骗子”,他们不可能赚那么多, 因为你也已经“学了”,但是你却做不到,“嗯,他们是骗子,是托儿”。 不过,他们天天在那里而且帐户在增长,而你却还在经历失败。 就像对一个无知的十几岁的少年,那些能赚钱的交易员会免费地给你建议, 但你却固执地认为你知道的是最好的。 你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意见,而且开始过度交易,尽管其他人都说你很疯狂。 你开始考虑跟别人的“喊单”,不过,结果很糟。 因此,你准备从某些网站、大师那里买一些“交易信号”,不过,这对你还是不管用。 你可能还会在论坛上找一个“大佬(像RobBooker或者其他人,译者注: 这个Rob也曾经颇发过一些“交易信号”邮件来,不过, 好象从来没有哪次的信号是在当天的价格范围里的, 哪位XDJM可以指点一下是不是我搞错了?)”来跟着他操作, 这个大佬“保证”会将你改造成一个真正的操盘手(当然, 通常这种“保证”是收费的)。 不论这个“大佬”是真的好还是假的好,你还是没法赢钱,因为时机不对, 你仍然认为你知道的是最好的。 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数年,事实上,在现实中的交谈中发现,这个阶段会至少持续1年, 一般情况下接近3年的时间。 经过无数的打击,通常你在这个阶段是最容易放弃“交易”的。 大约60%的新手在前3个月就退出比赛了–他们放弃了,不过不失为好事–试想一下, 如果“交易”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都成百万富翁了。 另外剩下的20%在坚持了一年后在理所当然的暴仓下也缴械投降了。 可能会令你惊奇的是最后剩下的20%的人会坚持3年之久, 他们会想“我已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了”。 不过,就算经历了3年,也只有5-10%的人能真正地坚持下来, 而且他们开始持续地赚钱了。 顺便提一句,这些都是真实的数据,不是在我的脑海里凭空想象出来的。 所以,就算你真的玩了这个游戏3年,你也不要真的以为你可以如履平地。 有很多人跟我争论过这些“时间之窗”–有趣的是他们中没一个人交易超过3年–不信你可 以在论坛上随便找一个交易了5年以上的人问问他多久才开始100%地精通。 我猜肯定有人超越这个“时间之窗”,不过,我真的还没见过。 终于,你准备从这个阶段出师了。 这时,可能你已经花了比你想象中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暴了2到3个仓, 曾经有3-4次想放弃了.不过,这时“交易”已经深深地溶入了你的血液之中。 某一天,在某个瞬间,你突然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的后期,你开始认识到不是“交易系统”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意识到其实可能一条简单的移动平均线就可以赚钱了,只要你的心态和资金管理正确的话。 你开始读一些交易心理学方面的书,将书里描绘的角色对自己进入对号入座。 然后,“顿悟”就出现了。 “顿悟”好象将你头脑里的两条筋给联了起来。 你突然认识到,不单是你,而是所有的人都无法精确地预测到下一个10秒市场会怎么走, 更别说下一个20分钟了。 因为这个新发现, 你停止去关注其他人在想什么了–“主力”在这个数据公布后将怎么搞, 那个事件会导致什么变化…你成为了一个按照自己交易方法交易的“独立人”。 你开始用你的这把“快刀”来操作,抓住每一个可能盈利的好机会。 当你的头寸变坏时,你也不生气了,甚至你会觉得“这不是我的错,我不可能预测市场”。 当你觉得你的头寸不好时,你只是简单地平仓了事。 “下一次、再下一次或者再下下一次将会有越来越高的成功可能”, 因为你知道你的交易系统是可行的。 你停止用一单交易一单交易的角度来看交易的结果,你开始以每周的角度来看交易报表, “嗯, 一单不好的交易并不是差劲的交易系统造成的。” 你终于认识到“交易游戏”是在做一件事 :持续不竭地使用你的“快刀”、遵守你自己的交易纪律,而不管你的喜好是什么。 你学习到了正确的资金管理和杠杆的使用,而这时它们已经与你融为一体。 你回想走一看前就有人这么建议你时,你脸上浮出一丝微笑,“那时我还年轻, 现在我理解了。” “顿悟”出现在你真正接受你无法预测市场的那一瞬间。

你的交易系统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 你接受亏损就像你接受盈利一样。 你现在会让你的盈利单放飞了。 接受“亏损”和知道你的交易系统将会带来比损失更多的盈利,当出现亏损单时, 你随手就平仓了,“这只不过是给我的帐户带来些微的阵痛而已”。 大多数时间,你处于盈亏平衡的拉锯状态,今天赢明天输,有时这个星期赢100个点, 然后下个星期输100个点,通常你都是处于盈亏平衡状态而不会亏大钱。 这时你知道你总的来说应该算是“好的交易员”了,而且你开始获得论坛的其他人的尊敬。 你仍然在继续研究和思考你的交易,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盈利已经持续地多于亏损。 这天,你开始就赢了20点,过后却输了35点,但你对这种回吐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感觉了, 因为你知道他们又会回来的。 你开始每周持续地盈利了,这周赚25点,下周50点…

你“搞定”了–就像开车, 每天你坐进你的座位和交易–你达到了一种“行云流水”的水平, 就像你坐在自动导航的车上一样。 你开始做真正的“大买卖”了,1天盈利200点,不过不会比盈利1点更加兴奋。 当你在论坛上看到有新手在大叫“钱来呀!钱来呀”, 就像他们骑着好马赢得大满贯比赛一样,这时你好象看见了自己, 不过这已经是几年前的自己了。 这时,你已经进入了交易的“乌托邦”境界,你能控制你的情绪, 而且你是一个真正的“操盘手”–一个日进斗金的操盘手。 你成了论坛呀、聊天室呀的明星,每个人都想听一听你要说什么。 你从他们的问题中看到了2年前的自己。 你发表你的建议,不过,你知道讲了也没什么用, “他们还是小孩”–但他们中有人会成为你的,有些人会快些,有些人慢些–当然, 我们知道大多数的他们无法进入第二个阶段,但肯定会有的。 , “交易”现在变得不那么令人兴奋了,事实上,你还觉得有点儿闷。 就象世间的其他事情一样,你就算做得很好你也得继续做下去,“开始有点闷了,不过, 这是给自己打工。真的,就是这样。” 最后,你从聊天室里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讨论市场, 但这时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技术探讨,大家都不会互相影响了。 你潜心磨炼出来你的交易系统,它给你带来了最大的利润而风险并无增加。 你的交易方法没有改变–只是变得更好,现在,你拥有了美眉经常说的一种能力:“直觉”!你现在能大声地说,“我是一个操盘手了!!”,不过,谦虚的你觉得没有必要告诉任何人, “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后记 我希望你喜欢这篇文章,希望你用交易员的心来读, 更加希望你能从这篇文章里得到些东西。 请记住,只有5%的人能真正走到第五个阶段,但是原因并非“能力”的问题, 而是“坚持”、而是当有新事物出现时有改变自己的以往的经验的能力。 失败者是某些想“一夜暴富”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没什么不对, 但是他们进入市场只是区区的6个月就戴上了一双有色眼镜,所以他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他们的口头禅是“这就是我看到的事情,那就是我发现的规律”, 他们拒绝吸收新鲜的事物,拒绝改变自己的无知。 我告诉你,当初我进入市场也是想“一夜暴富”,不过,现在我想“慢点富吧”。 如果你要放弃这项工作,我还有一项建议给你:问自己一个问题: 当你知道毕业后有份年薪百万的工作时,你上大学读了多少年?

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研究市场

一种可以进行机械操作的市场交易方法,

抛去人为因素与周围环境的主客观影响,按部就班的执行交易方法

具备市场优势,再辅助以优异的资金管理和风险规避技术,那么就能保持长期稳定的高额回报率

建立在拥有、适合自己的交易方法前提下,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市场的各种走势与行情变化,给出响应的判断及参与方向的信号

只有天赋与艰苦的劳动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期市中出类拔萃的交易员

艰苦的劳动是指形成方法的过程,而不是指参与交易的过程

参与交易中,越轻松越好

"交易就象射箭一样,越使劲就会越紧张,相对就会容易出错"

完善的市场操作原则是密不可分

资金管理是避免灾难的最佳工具

1:每笔交易的风险都控制在资金总量的1%-2%。

2:在入市前,都确定好出市的行情标准。

3:如果开始交易之后,雷击亏损达到资产损失的10-20%就要暂停一段时间。

4:连续盈利三到四次之后,一般都会选择退市观望

1、有市场优势的交易方法

2、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3、实战操作中的自我约束

交易员普遍存在倾向于作他感到舒心的交易,而实际上越感到舒心的交易,风险性就越大。自我约束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一旦出现并不理性的交易结果要勇于承担责任

同时要学会独立自主的思考。再优秀的交易员你只能吸取他的交易理念,却不能随意去问他对市场走势的看法与意见

掌握以上六点的全部精髓,剩下的问题就要从心理上去解决实际问题了。

只有当你感到有信心的时候,你才可以去做交易

握住你的持仓等待盈利最大化的漫长时间里,同样亦需要相当的耐心与毅力

一个成功的交易员需要具备以上的条件,同时他又能够实际交易中能达到信心加耐心的完美境界

一个初入期市的交易者往往靠自己的直觉交易,但这种直觉又常常是一种错觉,是直觉的低级形式,他们不可能靠这种直觉获利;一个经历长期失败的交易者能够通过使用机械式的交易系统来规范自己的交易行为,从而转化为一个系统交易者,这是进步的表现,是一个失败的交易者走向成功的重要的一步;不可否认,直觉(灵感)是存在的,它是交易的高级形式,属于艺术范畴,交易大师眼中的期货交易永远是技术和直觉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

没有人单纯靠技术交易,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信念系统交易,每个交易者都是一套独立的交易系统。只不过不同交易者,其交易系统有好有坏:好的交易系统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能够长期稳定赢利的体系,它是完整的,连贯的,前后一致的;差的交易系统是不完整的,间断的,前后矛盾的,因而不可能稳定地赢利。有位交易者去年听了某专家的建议做空大豆,后来大豆连续大涨,那位专家也就没了踪影,这位交易者不知所措,因为那位专家很有名气,所以他一直持有空单,最后空单被强平,损失惨重。我们且不论那位专家的水平如何,就交易者自身而言,他只是接受了专家的建议,而没有获得那位专家的交易系统,因此建仓后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源。

  胜任的交易者应该建立起自己完备的,连贯的,适合于自己的交易系统。不同的交易者拥有自己不同的交易系统,有的人喜欢用K线,有的人喜欢用形态,有的人喜欢用波浪理论等等。就拿K线来说,有的人喜欢用日线,有的人喜欢用60分钟图,有的人喜欢用30分钟图甚至5分钟图表来交易。再比如说,有人告诉你某种商品可以买了,并不代表商品价格就会有多大涨幅,你得弄清楚他说的是在什么交易系统下的买入信号,5分钟?10分钟?30分钟?还是日线?前者代表行情的级别较小,后者才代表有大级别的行情,而且预期风险和收益也是不一样的。

  交易系统应该是连贯和前后一致的,这一点不仅指交易系统本身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还指交易主体--交易者,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交易系统。如果你以日线图的信号入市,就应该以日线图的信号出场;如果你以30分钟图的信号开仓,也应该以30分钟图的信号平仓;但大多数交易者在根据某个交易信号入市后,往往被自身情绪和主观愿望所困扰,过早或过晚地平仓,而没有坚持自己的交易系统,当然交易业绩也就不太理想了。

2007年春节悄然来临,对于期货操盘手来说,这意味着一个交易年度即将结束。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一个同样紧张而充满希望的新的交易年度又将开始。在这个时候,作为操盘手的你,是不是该静下心来,认真而理性地总结一下上一年度的操盘实践的得失,为新的交易年度做一下自己的计划呢?是的,如果你还没有这么做的话,这里有炼金术公司提供的一份问卷,作为我们献给每一位期货投资者的新年礼物,希望能对大家成长进步有所帮助。

一、2006年操盘总结

1.在2006年初你制定的目标是什么?是否达到了?

2.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哪些事情一直困扰着你?请将它们全部列出来。

3.过去的一年中你交易的总次数是多少?其中盈利的次数多少?亏损次数多少?交易成功率是多少?

4.在交易中完全按照你的交易系统操作的次数有多少?占总交易次数的比例是多少?

5.完全按照交易系统操作产生的结果怎样?成功率是多少?

6.不按照交易系统操作产生的结果怎样?成功率是多少?

7.把不按照交易系统操作产生的利润或者亏损剔除后今年交易的结果怎样?

8.按照交易系统操作的交易里最大的一笔利润是多少?占总资金的比例是多少?

9.按照交易系统操作的交易里最大的一笔亏损是多少?占总资金的比例是多少?

10.不按照交易系统操作的交易里最大的一笔利润是多少?占总资金的比例是多少?

11.不按照交易系统操作的交易里最大的一笔亏损是多少?占总资金的比例是多少?

12.不按照交易系统操作的理由是什么?最常见的理由是什么?

13.你认为过去一年中自己最成功的一次交易是哪一次?请将过程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人在5年后获得本利和100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