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电商孵化园创业园?

萧山正处在“后峰会、前亚运”重大战略机遇汇聚期、赶超跨越窗口期、爬坡越坎关键期、自我突破瓶颈期。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浙江大湾区建设构想。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拥江发展行动,着力将杭州打造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在多重背景驱动下,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大杭州,既是萧山重大政治责任,也是萧山重大历史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全面转型时代,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率先进入转型发展阵痛期。萧山区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研究深度融入大杭州,主动接轨长三角的目标要求、行动路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重大项目,构建不同层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对于“十四五”时期萧山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为规划纲要编制奠定坚实研究基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国内外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以大城市引领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都经历两个阶段:从城镇化到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群都市圈。从联合国公布的全球数据看,越是能级高的都市圈人口增长越快,比如500万人以上的都市圈;而越是能级低的城市人口增长越慢甚至净流出,比如50万以下的小城市。世界四大都市圈:欧洲西北部都市圈、英国中南部都市圈、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美国东北部都市圈,是目前全球公认最成功的都市圈发展的典范。这些世界级的都市圈,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够产生巨大能量的经济集聚效益的地带,是由多个城市聚合形成的对所在国家甚至世界经济都有重大贡献的城市化地带。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们一般都经过了强核——外溢——布网——叠加——整合五个发展阶段,并且注重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注重通过快捷的交通网络加强分散空间的有机联系,注重在内部建立高效、有序的分工协作体系。

专栏1 世界四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

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沿塞纳河、莱茵河延伸,面积为14.5万平方公里,跨越了法国(巴黎——鲁昂——阿费尔城市圈)、德国(莱茵——鲁尔城市圈)、荷兰(兰斯塔德城市圈)、比利时(安德卫普城市圈)等4个国家。

l 重点发展航空与高速铁路,形成巴黎至伦敦、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科隆及德国西部等地的“1小时交通圈”。

l 1994年《巴黎大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一个超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市。

l 形成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巴黎着力发展创意设计、会议博览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在制造业方面则重点发展贵重金属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装等奢侈品生产,打造时尚之都;莱茵——鲁尔作为德国乃至欧洲主要的工业重心,主要发展工矿业,建设制造业中心;阿姆斯特丹、兰斯塔德发挥其港口优势,偏重于临港产业,沟通与外界的交往;安德卫普凭借在钻石加工方面的盛誉,建立起了世界钻石交易中心,积极发展钻石旅游、钻石会展,构筑休闲之城。

4.5万平方公里,它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

l 形成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形都市圈。

l 伦敦都市圈不断推进产业创新,顺时应势更新主导产业,从世界工业之都变身为世界上最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总就业人口中约4/5供职于金融业。同时金融方面的创新还为都市圈内各城市基础建设拓宽了融资渠道,同时满足了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资本需求。

以首都东京为中心,南临辽阔的东京湾,北枕富饶的关东平原,从鹿岛起,经千叶、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九州等城市,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6.5%;人口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l 注重构建疏密相间、集约化的发展格局。根据不同年代发展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强化中心区建设,到70年代多核心型城市结构,再到90年代区域多核心功能分散的都市圈结构。

l 十分注重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原则。日本城市公共交通以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为主,时速200公里的新干线几乎可以到达所有地区。日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铁路、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营运给予资金扶持。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拉近了各地距离,改变了城市结构,使东京都市圈从东京“单核心型”发展成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核心型”。

l 注意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延续。大都市里不但有密如蛛网的干线、鳞次栉比的大厦、人流如织的马路,还有江户、明治时代的下町风情,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囊括了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的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占据了日本经济的半壁江山,全日本3/4的生产总值出自这里,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已成为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彰显经济实力的一张名片。

包括了美国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芝加哥和底特律等六大城市群,此外还有巴尔的摩、克利夫兰、匹兹堡等一些中等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一些卫星城镇,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

l 首位中心城市的充分发展推动了大都市圈的整合提升。100多年来,纽约作为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圈中最主要的中心城市,年生产总值一直占整个都市圈的50%左右,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高速引擎。

l 产业合理分工布局促进了大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金融、贸易功能独占鳌头,费城主要是重化工业比较发达,波士顿的微电子工业比较突出,巴尔的摩则是有色金属和冶炼工业地位十分重要,芝加哥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底特律是世界闻名的汽车城,华盛顿的首都功能则为整个大都市圈抹上了浓重的政治中心色彩。

l 有预见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规划对大都市圈的发展起了重要引导作用。美国区域规划协会1922年成立之后,完成了纽约都市圈社区规划设计、公共空间规划、交通网络规划、劳动力和经济发展以及住房规划等5大规划。而相关部门也充分尊重和维护美国区域规划协会这个美国最具影响力、最有权威性的规划组织意见,坚持按规划办事,终成正果。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作了题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截至目前国家已经批复9个城市群规划,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必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趋势。找准自身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中的定位与路径必然成为各地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萧山面临的机遇在于大都市及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城市功能溢出和城市互联互通格局将赋予萧山更多的新增功能与新兴机会,挑战则在于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同类型区域的激烈竞争。

专栏2 类似区域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经验

一、华盛顿里斯顿(Reston)新城:大都市区周边的产城融合新城

位于华盛顿以西35公里,始建于1962年,占地约45平方公里。里斯顿市镇中心成为区域性的就业、居住和娱乐中心区。

1.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里斯顿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聚集形成互动,形成了产业和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2.立足入居人群结构和需求的不同,提供适合各年龄收入阶层的各种价位、各种类型的住宅,覆盖了小套公寓,到6房Townhouse以及独立住宅等各种类型,满足家庭生活不同阶段的需求;在社区配置上赋予其可“自我成长”的特质,重视社区生活体系建设,打造自给自足的生活社区,满足居民不同生活阶段不断变化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中产阶级迁移到里斯顿新城。

3.合理的规划布局使得里斯顿实现了城市的活力、便捷、现代化与乡村的开阔、淳朴、自然的有机结合,确保了异于中心区的高品质生活。

4.以打造“一生之城”为开发理念,提供类型丰富的商业购物中心、酒店、餐厅、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服务场所,满足了所有年龄段市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了居住舒适感。

二、东莞松山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松山湖,作为东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是2010年经国家批准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在国内具有示范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技新城,重点打造以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生物医药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功能定位是发挥松山湖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对接和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1.不断承接来自深圳和广州的产业转移。松山湖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为止已经聚集了超过800家高新科技企业,生产基础较为扎实,地价仅为深圳地价的1/3,运营成本明显降低,吸引了大批深圳、广州、香港的企业。华为已将终端基地搬迁至松山湖建立了华为欧洲小镇,无人机龙头企业大疆无人机也选址松山湖,在此设立了自己的研究基地。

2.引入重大科学装置和平台载体。松山湖科技创新领域最显著的突破之一就是一批重大科研平台载体的涌现,其中不乏国家和省级项目。例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东莞和中科院签署南方光源共建协议,这些重大科研装置和平台所加速汇聚的创新合力,也将为松山湖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3.与中心城市的同城化。东莞将会有3条轨道接驳深圳,R3线接驳深圳11号线,R5接驳深圳13号线延长线,莞深快轨直接接驳深圳的15号线,而这三条与深圳相接的轨道均在松山湖北站停靠,这样便利的交通条件让松山湖与深圳轻松实现“0”距离。

(二)长三角主要城市竞合态势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展开。长三角城市间地域相邻、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推动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城市群成长为国际性城市群的必然选择。从杭州发展态势看,杭州正处在“后峰会、前亚运”的城市能级蝶变期,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化要素加速累积,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迈入国际化城市行列的基础更加扎实。同时,杭州提出“拥江发展”战略,主城区“东整南启西优北建中塑”加快推进,对非核心功能疏解和经济腹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杭州需抢抓机遇,在合作基础较好的地区拉高标杆、率先接轨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创造性,主动融入上海,积极对接南京、合肥等城市,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1.杭州与上海:积极对接,主动融入。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高峰,上海将定位为全球门户型城市,导入全球资源,扩散全球影响力。长期以来,相较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城市,杭州与上海的联动较为薄弱,苏州、无锡以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获得了大量的投资。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平台型城市,需要上下游资源流动和匹配,这为今后沪杭两地互动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上海可以依托杭州更好协调资源流动,杭州可以积极承接上海国际化效应、创新资源等要素的溢出。

2.杭州与南京: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南京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产业、创业环境优良,充分具备“创新”成为发展新动力的基本条件。从主要经济指标看,杭州与南京差距不大,均是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与南京相比,杭州虽然近年在新经济等方面领先,但制造业略显动力不足;而南京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一直表现突出,实体经济更为扎实。杭州与南京可以在数字制造业、高等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合作。

3.杭州与合肥: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合肥是长三角新的副中心城市,在安徽省内经济发展独占鳌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被宁波等城市紧紧追赶。但合肥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备资源集聚。在科技创新方面,杭州可以借鉴合肥经验,建立地方政府与名校良好的合作机制,培育世界级科研创新项目,同时,可以引进合肥的科创资源,借助杭州技术资本优势,促进科研项目产业化。

专栏3 长三角主要城市竞合关系及杭州发展定位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要冲,外接东海,南邻杭州湾,与南京和杭州两座城市相临。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杭州应与合力打造全国现代化都市连绵带、长三角金南翼核心主轴、浙江省域一体化示范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一体化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

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长三角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1.接轨长三角大交通体系初具雏形

萧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南岸,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已构建了航空网、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城市快速路网、航道网等全方位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其中,萧山国际机场作为全国十二大干线机场之一和对外开放一类航空口岸,是长三角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核心组成部分。铁路杭州南站将有沪昆高铁、杭甬高铁、杭黄高铁等高速铁路和沪昆铁路、萧甬铁路等普速铁路经过,有望晋升成为中国铁路客运最高级别的“特等站”。“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的快速路网和省、市际高速路网架构,与杭州主城、绍兴地区形成了都市一体化的高快速路网络,与大湾区、长三角主要节点城市构成了“一小时交通圈”,凸显了杭州湾交通核心位置。

图1:萧山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2.跨省市产业融合初显成效

近年来,萧山区全力打好“一二八”组合拳,加快从制造大区向创新强区转变。立足自身产业优势,萧山区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全面深化与上海、安徽等省市战略合作关系。依托空港新城,与上海洋山港、宁波北仑港实行跨关区合作,加快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发展跨境电商产业。与徽州区签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瓜沥镇、义桥镇分别与徽州西溪南镇、潜口镇签订建立友好乡镇推动协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4286”产业载体为依托,不断放大产业平台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功引进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网易、商汤科技、科大讯飞、浙大一知智能、浙商产融、华润润电新能源、传化壳牌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清华公管学院实践基地、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西安交大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

3.优质文旅资源呈现独特魅力

萧山有八千年的文明史和两千年的建县史,文化资源丰富,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萧山。萧山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创业创新精神,形成了新时代“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传承发扬了以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钱塘江文化、运河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萧山历史文化。萧山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兴盛,拥有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智新塘文化创意园、东方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载体,构建了之江文化产业带奥体(湘湖)发展级,以特色文化展示城市独特魅力。围绕人文湘湖、动感钱江、生态南部等若干个旅游文化概念,因地制宜挖掘萧山本土文化资源,以创意特色加速杭州旅游“南进”。通过融入大杭州,主动接轨长三角,萧山加大文旅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建设创新文旅项目,文旅资源焕发了新活力。

4.亚运效应提升城市国际化

作为2022杭州亚运会的核心承载区,萧山区正抢抓历史机遇,以亚运筹备引领城市发展,加快把亚运板块打造成为杭州城市国际化和全省未来社区的示范标杆,全方位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功能平台大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大展示。按照“赛时亚运城、赛后宜居城”的要求和思路,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亚运主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改造提升区体育中心、瓜沥体育馆、临浦体育馆等亚运设施,亚运三村三馆正式开工建设,亚运社区成功入选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名单。“后峰会、前亚运”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成功举办湘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杭州)毅行大会、国际篮球三人制挑战赛、杭州国际马拉松重要赛程等一系列“国”字号高规格体育赛事和国际体育赛事。以2022年亚运会的筹办为契机,萧山正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着力建设全球知名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之都、赛事之城。

“十三五”以来,萧山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良好成效,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以及拥江发展等重大战略,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红利大于风险,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仍需要特别关注。一是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萧山与江苏昆山、绍兴柯桥等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二是信息数据协同和融合发展水平较差。当前萧山与其他兄弟区县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内部差异仍然较大,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信息一体化建设、环境治理信息共享、交通智能化服务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三是环境保护压力仍然较大。从单位GDP耗电量、废水排放量、PM2.5等指标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不小,推动一体化发展中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四是兄弟区县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城市国际化、长三角一体化和拥江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余杭、滨江、富阳等区、县(市)在参与更高层次区域合作上的定位与竞争日趋激烈和多元,区域发展将可能步入一个快速通道。此外,也要加强“后亚运”对萧山的综合影响研究,提前谋划亚运场馆和亚运村的赛后开发利用,防范亚运效应退潮后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风险。

专栏4杭州市各主要区县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成效举措

余杭区围绕“创新创业”桥头堡、“文化文明”桥头堡、“幸福美丽”桥头堡的战略内涵,全力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与合肥包河区合作共建合杭梦想小镇,打造推动杭州、合肥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平台。积极打造在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杭州企业在沪研发的新基地,于上海张江核心区建设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推动项目“上海孵化,杭州加速与产业化”。

滨江区-富阳区合力建设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充分发挥杭州高新区产业优势和富阳区空间优势,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为目标,坚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权责清晰、创新机制的原则,合力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产业有序转移承载区。

钱塘新区与海宁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合力推进两地在规划、建设、产业、平台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对接合作,加快形成开放型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将杭州钱塘新区和海宁打造为浙江省跨行政区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领率区、样板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大平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抢抓“后峰会、前亚运”重大历史机遇,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互利共赢、彰显优势、提升能级为导向,以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为支撑,解放思想,打开胸襟,拓宽视野,跳出萧山看萧山,深度融入大杭州,全面链接大湾区,主动接轨大上海,全面提升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继续当好全省全市发展排头兵,为全省、全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一体化发展中奋力开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转变理念,全面开放。持续解放思想,坚决克服患得患失、封闭排斥心理,牢固树立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主动配套的意识,坚持全域全方位推进,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向北深度融入大杭州,高标准实施“六接六区”工程,提升萧山在大杭州发展中的首位度,加快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向南全面链接大湾区,以杭绍甬一体发展为契机,共建全国现代化都市连绵带、长三角金南翼核心主轴、浙江省域一体化示范区。主动接轨大上海,抢抓上海有序疏解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化大都市的辐射效应,主动开展科创对接、金融对接、人才对接、开放对接等行动。

——示范先行,平台支撑。以杭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为引领,以江南—柯桥、钱塘新区—滨海新区—萧山益农等区域为重点,深入实施杭绍同城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一体化交通体系、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与绍兴滨海新区、柯桥、诸暨合作谋划临空经济示范区扩区,与诸暨共建浦阳江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力打造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萧山科技城五大高能级发展平台,聚集高端要素,加大项目承接,布局未来产业,努力建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改革创新,合作共赢。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藩篱和市场壁垒,以跨区域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突破,与合作方探索建立一体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和跨区域空间合作开发机制,创新一体化治理模式。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等,形成共商共建共赢的一体化合作格局。

到2025年,深度融入大杭州,全面链接大湾区,主动接轨大上海、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

建设长三角“新智造”协同创新新高地。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激活“制造强区”基础底蕴和民营经济强大活力,深度接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强化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头雁”地位,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新制造业”为新增长点,以总部经济、生物经济、高端装备经济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集群,提升高端创新要素配置能力,高水平建成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圈。到2025年,力争建成2-3个跨区域科创产业合作平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4.14%

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主枢纽。充分放大萧山机场、亚运主会场的地缘优势,增强与长三角城市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互联互通,积极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增强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展览展示等高端贸易功能,提高集聚辐射能力,建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功能完善、创新活跃、人才集聚、服务增强的主要枢纽。到2025年,形成至长三角主要节点城市1小时的交通圈。

建设长三角未来城市发展引领地。以未来社区为爆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抢抓“新基建”建设机遇,加快形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交通网络通达便捷、基础设施系统完备、城市运行智慧高效的未来城市发展格局,萧山在浙江大湾区建设和杭州都市圈的区域辐射带动力、环境吸引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建设长三角美好生活样板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参与长三角公共服务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加强教育、医疗、便民商业、文化等优质资源多方位互动,人民群众公共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以湘湖和三江汇流未来城市实践区为载体,协同保护跨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和绿色发展廊道,基本建成长三角美好生活样板区。到2025年,95%以上商事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事项“一网通办”,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一)打造产业融合高地,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新体系

强化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驱动,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共建高能级产业合作平台,全方位融入区域一体化产业体系。

1.聚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名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四年双倍增计划”,依托“4286”产业载体,聚焦机器人、区块链、量子通信、工业大数据、视觉识别等细分领域,大力招引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紫光恒越等项目建设,参与建设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打造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助力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推广“新技术+”制造业,借力中国(杭州)5G创新谷、中国(萧山)区块链创业创新基地等平台,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块链、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前沿产业深度合作。

2.合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力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化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企业上云等领域合作,加快传化智能供应链平台、恒逸化纤平台、万向汽车零部件平台等省级平台建设,在增材制造、包装、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平台,打造“互联网+制造”模式策源地和输出地。深度参与沪杭产业对接行动,以生物医药、智能汽车、增材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为重点,主动对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动“上海张江研发+萧山智造”落地。加强与江苏昆山的产业创新链合作,拓展科创平台交流合作渠道,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两地工业互联网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创新应用。加快传统优势制造业改造提升,推进化纤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业改造提升省市级试点建设,强化萧山益农—钱塘新区—滨海新区等区域产业链升级协作,支持行业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做强主业、投资并购等方式提升全球产业链整合能力。

专栏5 萧山益农—钱塘新区—滨海新区传统产业升级协作

由萧山区政府牵头,以荣盛、恒逸等龙头企业为核心依托,联合钱塘新区、滨海新区东南新材、华成聚合纤、百合花、天圣等企业,在益农建设长三角化纤(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功能性、差别性化纤、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等细分领域打造若干个产学研一体的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及检测平台、研发平台、中试基地等技术服务平台,吸引汇聚国内外材料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形成大物理空间概念的研发、中试、孵化、公共服务大格局,共同打造“长三角化纤(新材料)创新走廊”。

由萧山区政府牵头,以万向钱潮高端乘用车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为依托,联合区内亚太、兆丰机电、雷迪克等企业,以及钱塘新区、滨海新区三花、至信、延锋、麦格纳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合力建设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在益农建设长三角首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全力推进传统汽车零部件产品向总成化、系统化、模块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燃料电池、驱动电机、充电系统及设备等研发制造。

3.共建高能级产业合作新平台。建立完善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平台为重点,全面承接上海“五个中心”功能溢出效应,建立上海高新产业萧山拓展区。支持“双向”飞地平台建设,鼓励信息港小镇、机器人小镇到上海、合肥、南京等城市建设科创飞地,支持长三角城市到钱江世纪城、萧山科技城建设飞地孵化平台,推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其他区域建设飞地产业园。

4.主动承接上海高端服务外溢。积极承接上海现代金融、研发设计、高端中介服务、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辐射扩散,共同培育高端服务品牌。高标准打造南阳“会展新城”,加快大会展中心项目建成运营,对标国际一流大型会展中心,充分衔接机场、地铁与中环高速,致力于打造出集功能化、智能化、数字化于一体的行业标杆。以钱江世纪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以及中心城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会议会展设施为依托,大力引进上海高端国际会议和国际知名品牌展览。依托钱塘江金融城、湘湖金融小镇,加强与上海等城市金融功能联动,大力引进发展股权投资、产业金融、科技金额等。精准对接上海证券交易所,积极推动萧山优质企业赴主板、创板上市。

(二)构筑高端科创平台,融入跨区域发展创新共同体

深度接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圈,联合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基础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共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策源地。

1.打造服务长三角的高水平科创平台。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强化与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湘湖院士岛(浙江省院士之家试点)、MIT鲁冠球应用科学高等研究院、芝加哥大学鲁冠球高、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等校地科研平台合作,加强与南京、合肥等地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力争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良性合作关系。依托北大研究院,创建省信息技术产业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试点,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支持浙江省固态硬盘和数据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万向智能汽车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区块链等领域落地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萧山智能物联产业等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集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市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聚力推动风情科创走廊建设,依托风情科创中心、信息港小镇、湘湖金融小镇、国际健康小镇等主平台,围绕新产业的研发、孵化、加速等核心功能,集聚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创业资源,培育萧山经济发展新动能。

专栏6 萧山区与长三角科创平台重点对接方向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

生物医药、智能汽车、增材制造、集成电路等

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合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及新能源、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

紫金山实验室、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南京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化学工业园节能减排产业创新中心、中科院麒麟区域创新高地、栖霞智谷

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物联网、环保装备与新能源等

2.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创业体系。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积极参与浙江G60国家科学中心谋划,加强与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参与建设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集成电路、生物经济等领域,鼓励区内企业、科研院所协同长三角创新资源,联合争取面向2030 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搭建面向长三角的专业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创业导师+服务平台+专业孵化”的发展模式,努力形成“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的跨区域全链条创业孵化平台体系。

3.探索建立长三角人才特殊服务区。借鉴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人才试验区、未来科技城人才特区经验,创新长三角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研究制定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人才分类和人才能力评价标准,争取1-2项实现国际互通、互认。加快建设中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实施好萧山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新生代企业家加速计划,推进图灵小镇先行区、金融科技创新区、归谷国际中心、传化智联物流大脑等聚才重点平台建设,提升国际人才平台集聚与承载能力。重点聚焦旧金山、纽约、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建设“国际人力资源谷” ,打造海内外创新人才“飞地”,争取参与国外高端人才服务“一证(卡)通”试点。

4.合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深化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健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萧山分市场等平台功能,举办长三角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领域成果推介会、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券在长三角更大范围使用,为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提供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信息、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人才培训、技术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发掘优质文化资源,参与跨区域商旅文协同发展

注重挖掘萧山特色文化底蕴与亚运赛事文化,做好传承创新。通过挖掘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做好商业开发,做到以商承文、以文带旅、以旅兴商。积极引入长三角地区优秀文化娱乐、文化策划、文化创意等团队,实现历史与时代、城市与文化的同频共振,赋予城市文化质感和文明温度,赋予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1.传承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萧山地方文化品牌,以“一江一湖、一河一海”的城市记忆,串联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钱塘江文化、运河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等讲述“萧山故事”。参与推进长三角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作交流机制,积极推进沈家里—马家浜文化遗址、茅湾里印纹陶遗址等保护与开发;深入挖掘跨湖桥文化,全力推动湘湖跨湖桥景区创建5A级景区,与西湖共同唱好“西湘记”。贯彻落实“诗路浙江”省级战略,开展浙东运河文化带、诗路文化带建设,打响萧山作为“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浙东唐诗之路”汇集地的诗路品牌,并融入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依托市区联动的融媒体中心,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

2.着力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带。依托之江文化产业带,重点打造奥体(湘湖)发展极,围绕“互联网+”“影视+”“文创+”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加速集聚形成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沿江公园为核心的“一核多点”音乐产业集聚区,以湘湖新青年为核心的文化演艺产业集聚区。以浙江国家音乐基地萧山数字高新园区建设“长三角音乐科技智慧城”为目标,重点推动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研究院、中国音乐音视频报备中心两大音乐平台建设。以湘湖演艺小镇“立足湘湖,引领浙江,辐射全国”的理念,重点推动湘湖演艺产业园建设,挖掘整合泛长三角地区产业、文化、旅游等演艺产业上下游资源,打造长三角影视品牌,生产一批重点文化产品和影视作品,力争在卫视及院线播出,不断扩大湘湖影视基地的品牌影响力。

3.全面推进“亚运兴城”工程。充分发挥亚运综合效应,最大程度放大亚运筹备对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撬动作用,实现全方位赶超跨越发展。以奥体、亚运场馆、亚运村为依托,推进亚运场馆、亚运村以及城市综合改造建设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大杭州体育文化产业中心。提高区域竞技体育科研管理水平,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竞赛组织管理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在科学选才和科学训练方面的优秀研究员和教练员,培养出一批竞技运动的新尖子人才。积极塑造萧山赛事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碰撞交融,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塑造全民健身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亚运对萧山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国博中心等承接上海的高端会展业转移,协同长三角地区资源持续流入、聚集与整合,推动区域内资源要素流动循环。

专栏7 全面放大亚运综合效应

1.推动赛事经济。大力发展亚运赛事经济,加快亚运场馆设施运营转化研究,统筹谋划全区体育、会展、旅游、数字内容等相关产业布局,让数字经济、会展经济、旅游经济、体育经济等现代产业集聚因峰会而起,因亚运而兴。以“国际化新城区”为目标,对标国内外一线CBD、CAZ,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加快亚运基础设施和全区“新基建”统筹布局建设,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有机更新,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制定好交通路网、市政设施、公园绿化等管理标准。打好“亚运核心区”金名片,打造若干个体育精品赛事,引进培育全国知名的体育赛事运营商,努力形成产品丰富、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利用金名片加大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体育赛事等合作,探索建立长三角高端赛事承办联动合作机制,联合申办或举办高水平赛事,以体育赛事为合作平台,培育发展赛事装备、赛事策划、赛事推广、赛事传媒、赛事纪念品等关联产业集群。

2.提升会展产业。积极打造“国际展会(赛事)目的地城市”,依托南阳会展新城、钱江世纪城等主平台,承接上海的高端会展业转移,加大会展产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性、地域性、专业性的特色品牌展会。大力拓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渠道,以委托高等院校或邀请会展专家等方式,加强对会展从业人员的培养;营造吸引优秀会展人才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逐步建立人才合理使用机制。加强与重点行业协会联系。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行业协会间的联系交流,积极举办一系列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展会。加大会展业宣传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把会展业纳入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外经济合作或对外宣传推介资料中设立“萧山会展”专页,把会展业与城市形象融合起来宣传。

3.营造文化氛围。积极营造赛事文化氛围,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实施全方位宣传,主动讲好萧山故事,弘扬萧山精神,展示萧山风采,打造萧山独特品牌。突出塑造萧山赛事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碰撞交融,以全民迎亚运、备亚运、参与亚运为主题,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塑造全民健身、向上向善、诚信互助、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办亚运的良好氛围。

4.推动文旅资源联动共享。鼓励和支持本土文创企业积极参与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国际艺术节、广告设计展、创意设计大赛等特色文化创意展示交流活动,推介萧山文化形象。大力推进长三角文化旅游设施区域共建共享,高标准建设“五馆合一”城市文化公园。加强长三角重点文物、古建筑、非遗等的保护合作交流,重点推动与合肥、苏州等地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加快推进萧山浙东运河文化公园、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建设,联合开展考古研究,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加快推进南片8镇林道建设,实现南部主要山脉林道全面贯通,吸引国内外、长三角地区山地马拉松、越野赛、山地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落地,培育发展森林休闲、民宿旅游等山区网红经济。

(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协同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坚持无缝化、一体式衔接,深度融入大杭州,实现市区“半小时交通圈”;主动接轨长三角,实现区域“一小时交通圈”,构筑集机场、高铁、地铁、快速路、主干路网“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1.合力构建世界级航空枢纽体系。积极参与编制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加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门户复合枢纽和干线机场的互联顺畅,合力提高区域航空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高铁站及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建设,优化提升萧山国际机场的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力争亚运前投入使用。巩固提升萧山国际机场在长三角南翼枢纽功能,完善与宁波、温州、嘉兴等地机场的协作互通机制,统筹空域资源利用,协调空港经济发展,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的区域机场体系。

2.打造内顺外畅的轨道交通体系。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推进集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际(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融杭接沪”的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积极推进南站周边配套道路施工建设;加快谋划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及接线工程,积极推动杭州南站至萧山机场站连接线项目早日落地建设。有序推进地铁1号线三期、6号线一期和二期,以及杭州机场轨道快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力争亚运前全面运营。“十四五”时期,谋划提升域内轨道交通线路密集化程度,提升轨道交通与机场、高铁站等主要交通枢纽的接驳能力。

3.提升强化公路干道通达能力。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省、市际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网建设,对高峰时段拥堵严重干线路网实施改扩建工程,形成便捷通达的公路网络。优化提升萧山与周边城市的通行效率,加快推进沪杭甬高速公路机场轨道快线合建段和S2高速公路(红垦)段改建工程、杭绍甬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杭州段)工程,力争亚运前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杭州至绍兴段项目(杭州段)工程。完善大杭州区域内公路干线的提升建设,加快推进时代大道(冠山隧道——中环段)、风情大道(机场路——湘湖路)、通城大道(机场高速——内官河)互通,以及03省道东复线高架南延、彩虹大道(萧山区界-新城路)、红十五线改建等工程项目建设,按既定进度,力争早日交付使用。

4.共建共享现代化智慧城市交通。深度参与杭州智慧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城市大脑·萧山平台”建设,建成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库、一个大脑、一批领域、一个展馆“六个一”体系。着力推进交通领域应用先行先试,全面建成覆盖全区的交通控制大脑,推进城市整体的区域实时控制调度和协同作业,实现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协同运营,提升交通枢纽运行效率。同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人的全程跟踪,为城市安全提供保障;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OD分析,为城市和交通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分析。

(五)推动美好生活共享,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品质城市

突出品质化引领,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共谋教育医疗、文体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全方位深度合作,繁荣消费经济,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

1.推动公共服务标准一体化。主动接轨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争取率先在交通、医保、文旅等关键民生领域实现“一证(卡)通”。积极推进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全覆盖,探索异地就医备案互认,争取设立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提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在长三角城市间转移接续的便利化水平,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促进异地养老。推进建立跨区域智慧城市建设一体化协调机制,主动对接接口、规格、通信协议等技术标准,力争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互联互通,做到信息共享和服务共享。

2.加强医教资源跨区域互动。深化医疗资源协同发展,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全面深化我区医疗机构与长三角区域公立医院的合作机制,通过院院合作、科院合作、科科合作等方式,争取上海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向萧山延伸,提升我区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启动建设一批“国内名医专家工作室”、“互联网+”医联体,探索建立双向转诊、会诊制度。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高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培训、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合作,引进或培养一批名医、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与杭州市接轨,策划“美好教育研究院”落成,辐射长三角,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优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和办学。探索引进上海名校在萧山设立分校(校区)或合作设立二级学院。参与长三角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联合培训,推进校长、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和校际共享。

3.谋划未来新型城市建设。以亚运社区、瓜沥七彩社区作为全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为依托,积极谋划落实“新基建”项目,加快推进5G、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强化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优势,深化“城市大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经济运行感知、城市日常管理、城市民生服务保障、城市应急管理指挥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区域的现代化、国际化功能,打造未来城市样板。着力探索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未来城市”实践区建设,加快推进湘湖文化创新展示区和义桥智能制造示范区功能布局,积极打造实践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标杆地。积极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先行区创建工作,探索实践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成功接轨长三角,深度融入大杭州,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区政治安全、社会稳定、治安安全、公共安全等风险防范化解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成功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萧山特色的区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4.全面推动消费提质升级。顺应消费热点趋势,挖掘网红打卡、夜间经济、共享经济、体验消费等新兴业态,引进高端特色主题商场,建设数字生活示范区,打造特色商业街区,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升级。推广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全域覆盖的15分钟便民商业中心,一站式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位服务和消费需求。做强电商引擎,激发商贸活力,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招引培育电商企业,推进传统企业电商换市,开展电商对口帮扶。

5.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保。严守生态底线,根据《萧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与长三角城市共同打造若干自然保护地体系,共同夯实环杭州湾生态屏障。积极做好流域生态联治,推进跨界河湖污染联合治理,做好全区区级河道、镇级河道以及钱塘江、西小江、湘湖等流域的开发建设。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创新治理手段,通过在线监控、移动执法等智慧环保手段强化企业监管,确保大气治理工程达到实效。实施全域“区域环评+环境标准”,依据“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依法依规落实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积极融入杭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以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区域流域的联防联控为重点,持续推进水气土治理修复工程,与长三角各城市共同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优化垃圾分类工作,培育发展再生资源产业,解决垃圾的综合治理问题。

(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融入长三角开放大市场

努力营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引入上海等高能级城市的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在标准、规则、要素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对接,加快融入长三角统一开放大市场。

1.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联动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发挥平台叠加优势,积极推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杭州综保区扩容园区,建设千亿级空港智慧物流园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物流枢纽,探索打造“互联网+贸易+制造”模式。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复制推广成熟经验和政策制度。加强与机场海关等口岸的协调,整合航空物流资源,建立长效机制,提高通关效率。培育引进新外贸全链条服务企业,提供通关、结汇、退税、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全流程服务。落实有关政策举措,为区内乃至长三角区域企业提供7*24小时通关服务,全国性区域出口通关时间压缩1/2以上。优化出口结汇与退税服务,加快结汇退税速度,减轻企业负担。建设跨境电商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萧山分中心,加强溯源分析,监控质量安全,发布预警信息。

2.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打造“移动办事之城”为引领,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落实企业投资项目全程审批“最多80天”要求,在促进投资、服务企业方面采取更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费用,优化投资项目全程服务,建立全周期跟踪服务机制,让群众和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参与推动长三角“一网通办”建设,争取设立线下“一网通办”专窗,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线下异地办理和全流程线上办理,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提升城市政务协同处理能力。按照法治杭州建设要求,推进矛盾解决“最多跑一地”。

3.全面对接长三角市场规则体系。解放思想,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对接区域一体化的市场规则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以亲情平台为纽带建设新型政商关系,深化完善政策兑付、在线许可、互动交流等功能。积极参与标准一体化建设工作,围绕亚运筹备、数字经济、未来社区等特色工作,积极申报实施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鼓励区内企业联动长三角区域资源,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特色优势领域标准国际化技术组织落户萧山。加快推进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发展,参与跨省市的网络化、平台化、打通产业链全链条的供应链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促进放心消费机制,打造长三角“满意消费”示范区。深度融入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加大“云上供地”力度,探索各类产权交易平台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基金运作模式。

4.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紧抓亚运会赋予杭州“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重大契机,体现萧山作为亚运筹备核心区的担当,坚持以亚运筹备为总牵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功能平台大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大展示,加快集聚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在城市品质、城市能级上实现大步迈进。落实杭州“城市国际化计划”,塑造国际化城市形象,引进和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抓住亚运会契机,培育市民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推动市民通过各种志愿服务参与亚运会,推动国际化志愿者服务合作,完善国际化城市软硬件服务设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设

健全完善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运行机制,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湾区建设、拥江发展等多项战略。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研究解决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在区级层面增强规划布局、项目落地、政策配套的协调联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发改局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聚焦创新、产业合作、文化旅游、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市场一体化等领域成立若干专项工作小组,由各领域相关部门负责各专项领域接轨工作。将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各部门、各重大平台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健全全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评价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二)建立区域沟通机制

探索建立跨行政区新型协调管理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的对接力度,建立与上海及长三角重点节点城市跨区域战略合作框架,每年组织党政代表团赴上海等城市考察交流,与上海杨浦区深化友好区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干部双向挂职制度,选派优秀干部到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科创平台挂职锻炼。建立健全与杭州主城区、绍兴等毗邻区域对接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落实合作事项

(三)强化工程项目支撑

聚焦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共享、开放合作共建等重点领域,每年提出并滚动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实事项目,筹划一批备选前期项目。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责任制落实,明确阶段性主攻方向、突破口、责任分工和进度安排,制定“施工图”“时间表”,确保各类合作事项能落地、快实施、早见效。探索建立区域协作重点工程专项扶持政策体系,在援建资金、土地指标、功能提升、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助推区域协作重大项目实施和园区平台合作共建。

(四)营造双向互动氛围

区委区政府定期召集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湾区建设、拥江发展、杭绍一体化等专题工作会议,举办系列重大活动,及时传递成效经验,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及时发现和总结区域协作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较好做法,形成专题报告向省、市主要领导报送。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协作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有益成果。同时,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利用其信息、网络和专业优势,开辟更多的信息渠道,积极开展面向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宣传推介活动,让更多长三角市民关注萧山、走进萧山,形成双向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区域协作的良好氛围。

萧山区“十四五”时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以及

拥江发展的十大重点任务

长三角高能级“双向飞地”打造行动

建立完善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优势产业资源、创新资源“走进来”,制造业生产环节“走出去”。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创新提升为重点,争取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新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地,建设异地孵化器,支持上海、南京等地高校来萧山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以高端装备、化工化纤、纺织服装等传统领域转型提升为重点,争取在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安徽黄山等地,设立制造业产业提升协作园。

“上海张江研发+萧山智造”落地行动

深度对接G60科创走廊,加快建立面向长三角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依托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科技城等产业主平台,主动对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上海张江科研溢出+萧山创新孵化、智造落地”等创新转化模式落地。探索在机器人小镇设立沪杭人工智能产业园,在信息港小镇设立沪杭软件信息产业园,参与建设长三角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推广示范区,争取一批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萧落地。

杭绍一体化先行区建设行动

聚焦萧山—柯桥—诸暨等杭绍交界地区,合力推进杭绍合作开发区块,重点打造益农—滨海新区东部先行区、临浦—诸暨南部先行区。东部先行区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合作方向,推行水、电、气等能源同价方案,建设长三角化纤(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跨区域创新平台,推动化纤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品质化转型。南部先行区探索打造一体化城市建设空间,突破与诸暨的行政体制壁垒,共同划定合作开发区块,支持两地龙头民营企业兼并重组“两链”风险企业、落后产能,成片开发萧诸新城。

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领航行动

围绕数字产业化,强化与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等校地科研平台合作,支持浙江省固态硬盘和数据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建立“钱江世纪城+长三角数字经济强区”的双创合作机制,争取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区块链等领域落地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产业数字化,加快传化智能供应链平台、恒逸化纤平台、万向汽车零部件平台等省级平台建设,在增材制造、包装、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平台,打造“互联网+制造”模式策源地和输出地。

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行动

放大临空经济示范区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资源的辐射、承接效应,对标上海虹桥商务区,加快沿机场快速路布局机场临空经济带,着力推进宁围总部公园、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街医疗健康产业园、机器人小镇、空港小镇、智能交互小镇和益农先进制造基地等重点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机器人、高端装备、纤维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智造业,以及跨境电商、商贸会展、智慧物流等空港服务业。

“萧山故事”文化品牌输出行动

深入挖掘萧山地方文化品牌,参与推进长三角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作交流机制,加快推进浙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萧山园区等“国家级”音乐平台建设,建设湘湖演艺产业园,打造长三角影视品牌,全力推动湘湖跨湖桥景区创建5A级景区。

大力发展亚运赛事经济,加快奥体、亚运场馆、亚运村等设施运营转化研究。加大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体育赛事等合作,探索建立长三角高端赛事承办联动合作机制,联合申办或举办高水平赛事,打造若干个体育精品赛事,以体育赛事为合作平台,培育发展赛事装备、赛事策划、赛事推广、赛事传媒、赛事纪念品等关联产业集群。积极打造“国际展会(赛事)目的地城市”,依托国博中心主要载体,承接上海的高端会展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行业协会间的联系交流,加大会展产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性、地域性、专业性的特色品牌展会。

以亚运社区、瓜沥七彩社区作为全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为依托,加快储备一批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特征的未来产业项目,积极谋划落实“新基建”项目,强化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优势,带动提升钱江世纪城等区域的现代化、国际化功能。探索与西湖区、富阳区、滨江区的联动,植入高端元素,做好“生态+”和“文化+”等文章,共同谋划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建设蓝绿交织、集约紧凑、职住平衡、睿智发展的未来城市,打造杭州未来城市新样板。

医教资源跨区域共享行动

深化医疗资源协同发展,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深度共享和卫生健康信息系统进一步对接,争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果互认。积极参与长三角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联合培训,推进校长、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和校际共享。争取上海、南京等名校在萧山设立分校(校区)或合作设立二级学院。

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域环境提升行动

落实《湘湖与三江汇流地区(三江口)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控制与引导要求,优化并结合功能组团布局和公共空间,打造城市空间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体系。着力推进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项目前期谋划,落实用地管控,有序推进民生项目,完成沿江新城新区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启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开展沿江尾矿破损山体的修复、内河治理等工作,提升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整体生态与景观价值,做好产业发展、综合交通、污水排放、防洪排涝等专题研究。

}

东莞行政区域划分成了32个镇区

将全市划分出了6大片区

现在有的区增建中小学名校

有的区三旧改造有条不紊地开进

有的区交通轨道建设如火如荼

有的区升级多家三甲医院……

如果以后东莞再无32个镇区

南城、莞城、东城、万江、高埗、石碣

“城区片区”定位为东莞城市的中心区、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和以南城CBD为代表的中央商务区。这个区主要聚集了原本东莞的老牌城区,拟比广州的话,就是等同于荔湾和越秀。

作为老城区,和广州的情况一样,这里自然聚集了东莞大部分优质的学位资源。东莞中学、东莞东华高级中学、东莞市第一中学、东莞实验中学、东莞高级中学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都是位于“城区片区”。

城区的商圈优势想必都是非常明显的,东城万达-世博商圈,星河城,第一国际,莞城万科等一众高端商圈都汇集于此。而且未来各个都会打通,形成更大的商圈。

比如说,彩贝二层连廊步行系统一期工程是连接包括卓越广场、万达广场内部的两座天桥,未来会有天桥连接综合枢纽大楼地块(即规划中的世博北地块),另将有连接万达跨莞樟路天桥将建设。

二期工程计划则通过二层步行系统连接到乌石岗总部基地、星河城区域。

三甲医院数量位列众区之首

目前东莞有8间三甲医院,就在城区片区就聚集5间三甲医院。分别为: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中医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东莞东华医院、东莞康华医院。

况且日后将会在莞城区东江大道旁,建成一间东莞人名医院分院,以后东莞市民看病将更加方便,同时东莞人也再添加一间三甲医院。同时,市中心血站也将落户于此。

“三旧改造”工程规划完善

目前来说,东莞在旧城改造项目上,走得最快的应该就是城区片区了。

旧村、旧厂又脏又乱,这是东城牛山钟屋围旧村过去给外界的印象。不过,借助城市更新改造政策,牛山钟屋围旧村即将华丽转身。

该改造项目还配套建设一个公园、一所幼儿园。建成后,将是一个适宜居住、配套设施完善的住宅区。

而规划的火炼树旧村地块面积为28.94公顷,火炼树社区将与光大集团合作开发为商业、办公和住宅;

新世博商贸中心区地块面积为25.65公顷,由东城区政府主导改造,用于商业办公、房地产开发。总的来说,城区片区的城市形貌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快。

松山湖、茶山、寮步、大朗、大岭山、石龙、石排

“松山湖片区”将会发挥松山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作用。说白了,这个片区就是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各种黑科技都在这里云集。

它的对标就类似于广州的天河区和旧萝岗区。它以后将成为东莞对外的一张最重要的名片。

片区集多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松山湖片区未来创业就业环境更具长远发展性。位于松山湖的中集智谷产业园和国际金融创新园,在今年已正式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目前,中集智谷已成功引进了中集集装箱总部、钢研海德、迈威科技、迈科锂电等52家优质企业,未来片区必定会成为推进东莞经济的最强创新所在地。

作为早已挤进全国高新产业园区30强的松山湖,区内就云集了大疆、华为、长盈精密...等一大批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无人机、新能源、无人驾驶、机器人等高新产业迅速发展扩张。

图为即将建成花费100亿的华为欧洲小镇

松山湖片区今年也将会开通莞惠城轨的后通段,片区内除在建的地铁1号线外,日后的地铁3号线都会经过片区。

日后去往虎门高铁站、厚街会展中心、东莞火车站等方向,松山湖片区的交通出行将更为便利。同时,松山湖片区未来也将建成1至2条有轨电车示范线路。松山湖未来也将更具科技感、现代感。

长安、沙田、虎门、厚街

“滨海片区”作为现实东莞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它的定位比较高,就是要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媲美旧金山湾区的长安新区正在建设

长安新区的规划面积为20.36平方公里,将通过“填海造地”的形式,形成“一内海、二半岛、三板块”的总体空间结构。未来它将对标美国西海岸大旧金山湾区,将成为东莞人海边度假天堂。

新区设有海洋生态公园、中央亲水公园、体育公园、红树林公园、海滨公园共5个与海洋相关主题公园。此外,还专门设有游艇码头、滨海酒店、商业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

按照交通规划,新区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水上交通、城际大巴、城际轨道、高/快速路复合的多模式交通形式。并且未来5年内力争申报成为自贸区。

长安打造8公里手机小镇

在OPPO、vivo相继传出将企业研发总部搬回东莞长安后,长安未来规划建设8平方公里手机特色小镇,为镇内企业OPPO、vivo搭建全周期服务的“企业社区”。

目前,长安镇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香港大学开展智能手机小镇规划建设,形成城市服务、创新研发、企业总部、乐居生活和创企工坊等5个相对清晰的功能组团。

虎门再新增一批学位资源

虎门四中新校正在办理用地手续,博涌小学、虎门万科实验小学筹备工作有序开展。除此之外,虎门将新办10所民办幼儿园、3所民办学校,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将日益完善。

麻涌、中堂、望牛墩、洪梅、道滘

水乡新城片区定位:集中力量加快水乡新城建设,做精水乡新兴产业和轻柔产业,加强与广州和深圳的对接,加快推进水乡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升级。

未来的东莞电商及物流中心

随着京东亚洲一号东莞麻涌项目(京东最先进的基地)的开工建设,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华南地区总部入驻麻涌,水乡新城片区也将成为华南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智能物流示范基地、区域采购中心、电商聚集园区。

成为城轨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区内多条城轨汇集于此,包括佛莞城际、穗莞深城际、莞惠城际都汇集于片区的望洪站,成为了珠三角最重要的城轨交通枢纽。

其中,最快将于今年中旬开通的莞惠城际,而穗莞深城际也将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区域的交通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也将成为东莞城轨分布最密集的一个区域

“水乡新城”规划划定,再造一个新东莞

目前水乡新城的总体规划正式出炉,水乡新城的规划范围位于洪梅、望牛墩及道滘三镇交界地区,北至望牛墩镇新联路,东至道滘镇粤晖路,南至洪梅镇桥东路,西至望沙路,总用地面积约为14.5平方公里

未来这座新城将以三条城轨交汇的望洪枢纽站为中心,以望洪枢纽TOD开发模式,将做精水乡新兴产业和轻柔产业。

极力打造属于东莞人的“乌镇”

水乡片区未来将以华阳生态湿地公园、华阳水乡风情岸线、古梅路民国风情街等相关景点,极力打造发展水乡村里生态游,打造现代水乡风情,建成区内发达的水路交通网络,发展高端旅游文化产业。

正在麻涌建设的全东莞最大游乐场

塘厦、清溪、凤岗、樟木头

定位: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和现代产业外溢,做强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集群。

在莞“扩军” ,宣布拟投8亿元在凤岗建设新厂后,

蓝思科技也投资45亿元在东莞塘厦建厂

,未来东南临深片区也将成为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最重要区域。

塘厦成为“赣深高铁”东莞唯一站点

我们都知道,目前要在东莞乘坐高铁去往北方大部分城市,要么到虎门,要么就要到广州、深圳换乘。但是,以后东莞市民北上又将新增一条高铁大动脉了。待赣深高铁开通后,塘厦将会继虎门后,成为东莞高铁北上的又一大门。

为配合樟木头医院的住院需求,政府总投资1.1亿元新建住院大楼。大楼占地187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总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配套建有地下停车库。工程主体建筑和装修已完成同步设计,预计两年内竣工投入使用。

成为深圳人最重要的住宅后花园

莞深“双城记”生活,指的就是在深圳工作,东莞生活。由于大量深圳客源在此片区置业,目前东南临深片区的房价均价早已突破20000元/㎡,成为东莞房价最贵的一个区域。

常平、谢岗、东坑、桥头、企石、横沥、黄江

定位:激活原东部产业园片区(企石辖区)承接深圳辐射通道,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与常平镇形成产城互补关系,并加强与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对接,加快东部发展。

全广东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落户

规划建设中的粤海产业园,目前拟启动该37个配套设施项目,其中的两项目主要集聚汽车零部件、工程装备、数控装备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目标是建成高端汽车配件的完整产业链,建成后也是全省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

全东莞最重要的物流基地

作为“京九第一镇”的常平镇,在全国铁路运输中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东莞将以常平作为物流辐射中心,其中富林木业、美吉特国际采购中心、大京九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已落地建设。

东莞首个“科技小镇”落户黄江

由黄江镇政府与碧桂园集团共同打造的“科技小镇”项目已正式落户黄江,这个“科技小镇”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态、智慧、创新,地面都是公园,车辆在底下穿行,建筑外墙长满垂直分布的植物。

“科技小镇”还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庞大的中央公园将产业空间、商业空间、支撑体系和配套设施有机联系。

如果东莞这6大片区PK

你认为这种掐架谁会赢!

东莞这6区拼命,老百姓受益

生活君真希望这种干架多多益善!


}

为了解疫情后电商运营前沿咨讯与数字贸易新趋势新挑战,促进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12月22日,松山湖产业发展局组织园区高新企业,赴深圳开展“拥抱新经济开拓新市场”电商产业资源对接合作活动,推动企业积极拥抱电商发展新机遇。

在此次活动中,企业代表们先后前往欧妮儿科技、阿里中心、创新佳科技、通拓科技开展业务洽谈,寻求产品销售合作的可能性,并对渠道平台、供应链、运营、物流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欧妮儿创始人兼总经理温良玉现场分享

欧妮儿创始人兼总经理温良玉从公司发展历程出发,向参加人员详细讲述新经济下企业转型方式,并向在场参会企业征集合作产品线上推介,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初步意向。

阿里巴巴深圳大区渠道主管路小飞现场分享

阿里巴巴深圳大区渠道主管路小飞就如何帮助外贸商家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从商品力、服务力、营销力、交易力四方面详细解释平台规则,并就多家企业提出的在阿里平台遇到的经营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协助企业获取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创新佳科技董事长吴君分享

创新佳科技董事长吴君通过展示创新佳从传统制造业工厂转型成为高科技互联网企业的过程,从人员团队打造到合伙裂变到股权落地,与企业家们现场分享与工厂合作时的危与机。

通拓科技副总裁王亚丽为企业现场答疑

通拓科技副总裁王亚丽则与各企业面对面交流,与企业家们深入探讨产品销售国内外合作的可能性,并从渠道平台、供应链、运营、物流等多方面为现场企业进行疑难解答。

“此次出行,不仅让我们拓宽了视野,更学习了跨境电商外贸的一些基本操作和新玩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一条思路。”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经理施天德说。

他表示,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加“保订单、拓市场”系列活动了,通过参与园区连续举办的系列电商交流活动,他结识了园区的不少优秀企业,在松山湖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

参观阿里巴巴(深圳)技术有限公司

领亚电子科技总经理韩世虎也表示,目前,领亚电子的产品正面临着由内贸向外贸转型、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发展阶段,这次产业资源对接活动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与启发。

“通过此次深圳之行,我深刻体会到关注市场变化,即时调整海外营销方式的重要性,相信通过借鉴这些优秀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理念,我们的营销工作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营销经理孙传媛说。

松山湖跨境电商营销系列课程培训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松山湖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谋势而动,主动出击,率先以“战时机制”全力推进园区经济“保稳定、促增长”,并专门制定了“保订单、拓市场”系列活动方案,引导园区企业借力新在线经济锻长板、补短板,加快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作为松山湖管委会“保订单、拓市场”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组织园区企业前往深圳进行现场交流对接,助力解决园区企业“如何从线下转为线上销售企业产品、如何运营利用电商平台、如何培养发掘自身电商人才、如何建立创新组织架构”等发展困惑,与企业分享目前线上电商运营前沿资讯以及数字贸易新趋势新挑战,进一步促进企业加速转型升级。

【撰文】刘慧茹 陈启亮

【作者】 陈启亮;刘慧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孵化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