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的三大机制是指什么?

导读您好,今天小花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市场机制的核心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市场机制就是市

您好,今天小花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市场机制的核心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市场机制就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

2、它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

3、市场机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

4、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5、具体市场机制是指各类市场上特定的并起独特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机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机制等。

6、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

7、  市场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总体功能,是经济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8、  工业革命的发动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力的成长过程是在市场运行机制的驱动下进行的。

9、市场运行机制是经济社会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10、[编辑本段]市场机制的构成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

11、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

12、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

13、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14、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

15、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16、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17、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

18、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

19、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20、  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编辑本段]正确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   撇开市场的社会属性,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作为市场一种特有的自我调节方式,自市场产生以来,它始终存在并发生作用,只是由于市场性质的变更及各种外在制约因素的不同,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在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

22、为了更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市场机制是市场三大基本要素互相结合、互相制约的一个循环运动过程。

23、  马克思曾深刻论述过构成市场的物质内容是供求。

24、即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

25、商品供求是互相对立、统一和运动着的。

26、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特有的调节方式、调节功能和特殊的运动过程,首先离不开供求这个基本要素。

27、但供求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其运动局势和双方的变化直接受市场价格及市场竞争状况的制约。

28、因此,构成市场机制运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价格、供求、竞争,不论市场性质、规模、范围如何,这三大直接要素不会变。

29、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正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共同作用于市场的结果。

30、市场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转化形态和实现形式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它与价值不是机械的等量,相反在供求、竞争等直接要素的制约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在时间、程度、方向上与价值有一定背离。

31、价格直接影响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

32、市场价格总是首先摆在市场活动参与者的面前,微观单位的市场经济行为一般先都要考虑价格。

33、正因为如此,有的人仅看到这一点就片面地认为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

34、”  价格牵动着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35、但由于供求的变化,价格或一时高于价值,或一时低于价值,商品价值正是这忽高忽低的干劲十足,趋向自我平衡的现实。

36、这种现象,就是市场机制要素交互运动的奥妙所在。

37、由于价格受供求的变动,市场活动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

38、买者与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卖者之间又根据市场价格状况的变化,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展开了多形式的竞争,竞争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化。

39、这样,就形成了“价格——竞争——供求——价格”三个要素互相组合、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一种循环过程。

40、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竞争强行得到贯彻,并继而调节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变动又反过来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这就是一般意义上市场机制运动过程。

41、 价格是这种循环的标志,价格的变化既是上一次市场机制要素循环运转的结束标志,又是下一次新的循环运转的开始,如此周期循环,实现着市场运动的自我调节。

42、这种市场机制要素自发、自动地循环,也可以视为市场的自然机制,在完全的自由市场上,它表现得尤为明显。

43、  (二)市场机制运转循环的原动力只能是市场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

44、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关系总和,商品供求的后面是经济关系。

45、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之所在价格、供求、竞争的制约下而变化,根源来自这种机制组合的原动力——市场经济人的利益。

46、市场机制,根本上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正是在商品经济的一系列客观规律作用所体现的原则或功能的制约和牵动下,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的变化,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自动采取不同的市场经济行为,或者进行自我扩张,增大生产或经营规模,或者进行自我收缩,即减少生产或经营规模,有的还会自行中断其市场经济行为。

47、 总之,在经济利益推动和诱导下,市场机制强制性制约着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自动实现微观活动的自我平衡。

48、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的原动力,并不因为市场规模、性质的变更而改变。

49、当然在不同性质的市场上,或者在不同的宏观控制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利益的性质及作用是不同的。

50、 例如,如果国家用直接控制手段把企业变成了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割断了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则经济利益这种原动力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就没有多大的诱导力了。

51、但这个问题属于市场的宏观控制机制具有的特殊性,不同国家、不同性质、不同时期的市场,宏观控制机制作为主观外在的控制是不同的,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因此不多论及。

52、  (三)市场机制是一种开放型的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社会经济机制。

53、  市场机制绝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封闭机制,而是一种开放的社会经济机制。

54、这是因为,市场本质就是开放的,它作为社会分工发展和商品生产及商品交换扩大的必然产物,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

55、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总体,反映了商品流通的横向性、伸缩性、变动性、复杂性的特点。

56、市场价格、供求、竞争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及运动变化,都会受到各种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外在的某此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市场机制要素的关联和耦合。

57、 因此,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市场机制的运动。

58、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生产、分配和消费状况的变化,各种宏观经济杠杆的变动(如利率、税率、基建投资、货币流通与发行、汇率等)。

59、国家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甚至自然现象等都会不同程度对市场机制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发生影响。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

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和依据

A 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从发展程度水平来说,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还有诸多不适应的部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A 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B 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依据: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之相适应,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3.正确理解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其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控制力和竞争力。

(3)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适当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1.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包括资源性领域在内,以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为改革的主要形式。

3.对国有企业诱导出倒逼机制。

4.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而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5.引入国外投资,改变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

1.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2.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则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公有制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混合所有制的典型形式是股份制。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员化。一切反映社会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使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5.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

A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总产品做必要的扣除后,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进行分配。

B 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即生产资料的质量,而只按照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支出进行分配。

C 劳动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

}

回首70年,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成就巨大。你认为70年来的经济体制变革中有哪些重大的历史节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刘伟:我个人体会,70年来带来巨大历史变化的节点应该有三个。第一个节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形成了新中国最初的经济框架,把支离破碎的国民经济恢复起来,也为后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历史没有给我们发展和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在这一制度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的机会。这一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打击排斥,二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得旧中国无法完成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相应制度,进而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因此,中国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第二个节点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工业化无外乎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另一条是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实现工业化。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走苏联道路是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以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实现赶超目标,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也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因为要保障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在所有制上就需要国有化,特别是城市工业商业经济的国有化。与之相适应,为支持国有化并适应计划经济要求,国有化之外还需要合作化,特别是农村农业经济的集体化。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会存在很大差别?

刘伟:中国前30年的计划经济很有特色,虽然在经济体制上学习了苏联,但苏联体制很大程度上是条条主义,即垂直管理,而中国是条块结合,既有国家计划委员会及各中央部门的垂直管理,同时地方也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出现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层次不一样,必须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举个例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局做统计时,知识分子的标准是小学毕业,即小知识分子,所以搞计划经济会做报表的人才都不多。苏联人才储备充分得多,苏联当时提了两个口号,一个叫干部决定一切,一个叫技术决定一切。因为苏联当时的干部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生。而中国当时整个国家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搞数学、搞统计、搞核算的人才,只能凭经验,这是客观条件。加上中国幅员辽阔,不尊重地方的差异性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强调“条块结合”,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刘伟:第三个节点是改革开放,总体目标导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教训、遵循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党的十四大之前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改革的导向是朝这个方向走。党的十四大以后,目标更清晰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过程的核心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统一。回顾苏联走过的道路,计划经济一个弊端是低效率。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统一问题,苏联东欧国家尝试改革,都不太成功。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这些国家纷纷放弃公有制,开始走资本主义道路。

可以说,无论是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还是西方正统的经济理论,或是早期的社会主义实践,甚至包括上世纪50年代以后计划经济阵营国家的改革,都没有成功地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围绕着这一问题不断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初期,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然后推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探讨和解决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二者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个方面是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问题。如果说第一个方面是基本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关系问题,那第二个方面就是运行机制问题。其中,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市场包括各种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等。改革开放以来,从政府改革、企业改革、价格改革一直到现在提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都是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

统一协调公有制和市场经济

为什么中国能够做到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

刘伟: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传统理论和实践都把公有制和市场机制对立起来的情况下,中国能够提出把市场作为调节手段,认为市场是中性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是巨大的思想解放。

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有中央领导人在总结三大改造过渡时期的一些经验时提到,我们可以以计划经济为主,但是要有一部分市场。公有制部分可以搞计划,非公有制部分可以让市场发挥作用。可以说,正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后,这一思想才能够逐渐在全党取得共识。

目前来看,在统一协调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关系上,还存在哪些挑战与不足?

刘伟:在对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关系的处理上,现在还不能说做到了完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比如:公有制怎么保持主体地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怎么起决定性作用?主体和决定性作用怎么实现统一?既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探索、公有制分配领域的探索、市场秩序和市场体系如何构建、政府机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宏观调控机制和方式的变革、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和实施、传导机制的改革及完善等,这些都还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

如何看待新中国前30年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40年发展之间的关系?

刘伟:首先要强调的是一定不能把改革前后两个阶段割裂开。特别是不能把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本对立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出于不同历史条件规定的历史选择,都是出于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发展的目的。必须历史地认识和对待不同经济体制的特征。既不能以变化的历史条件和要求去否定以往体制选择和变革的历史合理性,也不能以过往体制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否定改革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从经济发展实践上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初步确立了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尽管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体系十分落后,但为我国实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建设国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这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新中国实现“站起来”的重要历史内涵,没有这个“站起来”也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富起来”,没有“富起来”也就不存在新时代的“强起来”命题。这是新中国70年以来一以贯之的历史逻辑。

从经济理论探索上看,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反映出来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特点和规律的开创性探索,到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写出一部政治经济学初稿”,再到习近平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新中国70年来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程。

生产关系变革要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回首70年的经济建设历程,你认为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

刘伟:第一个经验,就是要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核心的观点是,一切生产关系的变革都要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70年取得的成功正是因为牢牢坚持了这一点,出现偏差也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

第二个经验,就是要特别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从而推动了思想解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脱离实践,什么时候就会脱离客观规律,就会陷入主观主义。从一开始,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脱离苏联式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干扰,就是因为我们尊重中国的国情,尊重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规律,这才有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的胜利。这70年来,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和思想及实践。

第三个经验,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们是在一个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和相对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不能妄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只有认清了这个现实,才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才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统一,才有“两个毫不动摇”,才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等等。

第四个经验,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改革方向,都要长期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当中,必须做到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第五个经验,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道路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成果分享问题,即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首先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建设最后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来分享。一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二是只有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有不竭的发展动力。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解决不了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解决不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因为其发展成果的分享是受阶级局限的,其持续发展动力是相对枯竭的。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由人民来分享,由人民来推动,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总结这五条,一个是生产力的观点,一个是实践的观点,一个是初级阶段的观点,一个是市场经济的观点,最后是人民的观点。我认为,这五方面经验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要的经验,应当长期坚持,丝毫不能含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