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的动物是什么生肖三七高打一生肖?

龙门县南昆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8.2%,是广东著名的森林度假旅游目的地,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美誉。南昆山的森林度假产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其漫山的家庭旅馆,堪称岭南民宿的“鼻祖”,而其高端酒店如十字水生态度假村,又巧妙地与自然融合,享誉海内外。在让游客舒服睡在南昆山的征途中,南昆山每每有惊艳之作,而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淘金客,都获得了发展的红利。

今年“五一”假期,龙门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吸引许多游客。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走访南昆山发现,华南地区首个以兰花为主题的度假酒店开业,二坑村打造的民宿开始拔节生长,南昆山旅游产品更加多元化、更加高端,往当好全省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迈出坚实步伐,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家庭旅馆生意红红火火旺了当地村庄

走进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下坪社区中坪尾居民小组,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茂密丛林中掩映着一座座别致的家庭旅馆,风格各异的家庭旅馆与碧水、青山、翠竹融为一体,用“世外桃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在20世纪80年代,“待字闺中”的南昆山被开发成旅游区,下坪建成多所宾馆等现代化旅游设施,成为广州市四大旅游景点之一,南昆山由此成为广州市近郊最好的避暑胜地。

但由于处于海拔600多米、距离南昆山圩镇较远,20多年前,中坪尾还是杂草丛林中的贫穷小村落,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唯有小孩和老人留守村里,以种植竹木为生。

“那时候,我们要到离家5公里外的山上砍竹,然后扛回来做成半成品。”中坪尾居民麦秋桂说,他们挑着竹木产品沿着羊肠小道运往集市贩卖,走一趟就是大半天,还时常卖不到好价钱,一个月收入仅七八百元。

中坪尾的命运在1994年之后开始有了变化,居民的生活陆续得到改善。那一年,来自广州的巫露平一家人在中坪尾建起了南昆山第一家家庭旅馆——高山森林度假村。高山森林度假村建成后,很快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到来,每逢节假日,游客还需提前一两个月预订房间。

高山森林度假村分为三区,每一区各有一种发展模式:一区采用的是企业独资的方式;二区采用度假村与下坪社区共同投资、中坪尾以土地入股每年分10%红利的模式;三区采用的是居民以土地老屋入股、度假村投资装修的模式,中坪尾与企业三七分红。第一年下来,中坪尾获得1万多元租金,并分得了8万多元红利。

从企业独资到居民入股,村民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实惠。而受“森林度假”理念的影响,中坪尾人开始开设家庭旅馆。2003年,麦冬桂开设了中坪尾第一家家庭旅馆,虽然只有三间客房,但当年盈利近8万元。麦冬桂的成功带动了中坪尾其他居民,家庭旅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经营好的家庭旅馆一年能收入一二十万元。随着当地家庭旅馆的发展,很多早年外出的年轻人被吸引回家乡。

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引导下,中坪尾居民还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做法,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生态保护区等资源,通过“走出去”和“互联网+”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同步经营,打造舒适、有温度、有文化的森林养生乡村度假区。

如今,中坪尾近20户人家家庭旅馆的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中坪尾的家庭旅馆目前能同时接待近600人,彻底摘掉落后贫困的标签。

几近消亡的小山村将建成具本土特色风格美丽乡村

中坪尾家庭旅馆的建筑风格和经营模式,辐射到了南昆山其他地方,丰富并提升了南昆山休闲旅游、森林度假的内涵。

服务游客,南昆山人考虑的不单纯是解决住和吃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游客对自然的青睐。南昆山人把宾馆、别墅建立在风景点相近之处,让游客推窗可听涛、闭门可以揽月,携亲朋好友下棋垂钓、喧歌弹琴……这种形式的休闲方式,受到游客的欢迎。

2016年2月,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志着南昆山旅游发展步入崭新时期。一些南昆山游客,“反客为主”,为游客张罗吃睡。

2013年的春天,20多岁的背包客琪琪与驴友来到南昆山,无意中闯进了南昆山二坑村。在进入村子的那一刻,琪琪就被迷住了,在她眼中,这个小山村就是一块“宝地”,有着金钱买不到的优质空气、水等生态环境。于是,琪琪义无反顾地卖掉了深圳的房子,辞掉了人人称羡的教师工作,从深圳来到二坑村,与村民租下数间老房子,亲手建造了二坑村的第一家民宿——二坑村民宿28号,成为这里的第一位民宿主。慢慢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受琪琪影响到二坑村游玩,并定居于此,逐渐在二坑村建立了数家民宿。

琪琪的到来,让这个几近消亡的小山村“活”过来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如今的二坑村,人渐渐多了,并带动了周边土特产的销售,增加周边村民的就业机会,村民们也因出租老房子增加了收入。还有年轻人回来翻修老家,打算建现代化的旅馆。因为村民的回流,当地政府把进村的一条土路改造成了硬底化村道。

琪琪说,“村子‘活’了是好事,但是我们希望变化能够遵循自然、形成特色,而不是盲目拆旧造新,要避免无序化、同质化、商业化”。

目前,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计划把二坑村打造成民宿示范村,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让利益共同体(社区、村小组、村民、民宿主)共同参与二坑村的规划,共同建设具有本土特色风格的美丽乡村。

旅游产品更加多元化交通将更方便

除了家庭旅馆、民宿等“亲民”产品,南昆山的高端酒店业也较为发达,比如十字水生态度假村,被业界称为“中国首家顶级生态度假村”。

近日,南昆山翠兰谷度假村开业,这是目前华南地区首个以兰花为主题的度假酒店。该度假村负责人邓兆平介绍,兰花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而南昆山的生态和气候环境均非常适宜兰花生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昆山的旅游产品更加多元化、更加高端,其中新崛起的以兰花为主题的翠兰谷度假村和二坑民宿,影响力逐渐扩大。”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主任刘业丰介绍,南昆山游客逐年增长,2018年接待游客202.4万人次,旅游收入5.7亿元。

据介绍,南昆山将发展营地休闲、森林度假、特色民宿、文化旅游和农业观光5大特色乡村旅游,目前已陆续开辟了山内公路,村村有公路相连。此外,正在建设的汕湛高速龙门段在南昆山设置了出入口,将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游客到南昆山度假将更加方便。

}

7月的普洱,绿是主色调,森林绿,产业绿,一派生机勃勃。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绿色是普洱的自然本色、生命底色和发展特色,也是普洱最大的资源禀赋。

为让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普洱市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积极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与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的普洱,已是全省最大的普洱茶种植基地;是“中国咖啡之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探索出许多原创经验和首创路径……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普洱也是捷报频传。截至2019年底,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孟连、西盟8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澜沧县申请摘帽并已通过贫困县退出第三方实地评估;761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累计实现58.23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9%,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今年6月底,全面实现“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目标。

实践证明,普洱市走出了一条用绿色发展贯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通道,走出一条在绿色发展中脱贫、在绿色创新中振兴的科学之路,开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索实践新境界。

“过去,抱着金山银山却穿着褴褛衣衫;现在,守护绿水青山就可以富裕安康。”普洱的千年之变,得益于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普洱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第一政绩,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全力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并把脱贫攻坚纳入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全局中加以统筹,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绿色经济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结合起来。

绿色发展,制度先行。普洱市科学制定了一套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资源“核算、保护、转化”的实现路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全国率先实施绿色经济考评,落实生态文明考核“一办法、两体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量化到干部考核中,以绿色政绩考核倒逼绿色经济发展。

在全国率先开展GEP核算和TEEB评估,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并在全国首家发布GEP核算成果。

一项项措施犹如苍劲的笔触,书写着普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恢宏篇章, 根植“绿色发展”的脱贫攻坚之路,不仅让山高林密的普洱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更展现着普洱在脱贫攻坚中以绿色为“底色”,用更多更美的“绿水青山”点亮贫困户的幸福人生的壮美蓝图。

绿色,不仅是生态,也是产业。天蓝、地绿、气爽、水净的普洱,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普洱聚焦绿色发展,找准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结合点,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绘就普洱绿色崛起新篇章。

发展有机产业,为脱贫攻坚开启绿色引擎。漫山遍野的茶叶和绿满山坡的咖啡,是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绿饭碗”。为把群众手中的“绿饭碗”真正变成脱贫致富的“铁饭碗”,普洱市依托蓝天绿水净土,大力发展有机产业,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推动茶、咖啡等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战”的“双赢”。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咖啡园80万亩,现代茶园、咖啡园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市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的茶园和咖啡园达35万亩,居全省第一。

科技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绿色动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思茅松林下三七基地,绿油油的三七苗长势喜人。依托丰富的思茅松人工林地资源,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县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3910亩,价格高出市场上普通三七原料5倍以上,一亩收入高达10万多元。曾经闲置的林地资源摇身一变成了价值不菲的增收财源。在脱贫攻坚中,普洱市实施科技扶贫战略,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借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智库优势,普洱市聘请28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政府科技顾问,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专家工作站24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3个。在涵盖绿色产业体系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助推下,普洱市已经形成了以石斛、黄精、白及、重楼等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食用菌和松香为主的林下采集业,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为主的林下养殖业,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涉及农户近25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林下经济人均收入达305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全方位、多渠道的林业收入,让绿色产业成为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绿色银行”,让农户实现了守住绿水青山就能致富的梦想。

串珠成链,产业融合让绿色产业“链”生金。普洱市不断开发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产品,打造澜沧老达保文化脱贫等样板,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同时“串珠成链”式推进生态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的有机衔接,精准带动群众持续增收,促进生态产业增绿又添“金”。目前,普洱市初步建成了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4大绿色产业基地,并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融合茶叶、咖啡、生物药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了“县区有龙头企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组有主导产业、农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开发格局,使农民的收益与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融为一体。全市1665个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79万户58.58万人发展产业脱贫,绿色产业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在脱贫攻坚中,普洱市还积极启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市财政投入3亿多元资金,建设36个安置点,把近2000户8000多人迁出了生态功能区。同时,将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整合投入资金46.3亿元,实施了2万多户8万多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双赢”。

从守护、保护、呵护生态,到如今的生态逐渐转化为发展的红利,转变为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成为了百姓幸福的笑颜,在这背后,是普洱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结果。

这份汇集在绿水青山间的守护力量,让这座有颜值、有温度、有质感的城市,随着生态韵动的频率而愈加充满活力。

}

北回归线上保存最完好的绿洲

全国有三分之二的高等物种在此生息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卫星的访谈中

绿色是普洱的本色、底色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彭震:听了您的介绍我也感受到普洱的魅力确实是越来越足了,我来到普洱采访很多次,我自己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一走进普洱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绿色,绿色的树、绿色的草、绿色的湖水,还有大片大片绿色的茶山,书记您觉得绿色对于普洱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颜色,在普洱的整个发展理念中,绿色又起到什么样的一个作用呢?

卫星:普洱是全球北回归线上最大的一块绿洲,绿色是普洱的底色。普洱最大的一张名片就是绿色,所以首先思考的怎么保护好这片绿色,这是党委政府的首要的责任,就是践行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好绿水青山的一系列的重要的论述,总书记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怎么保护好,这首先是我们要考虑的,不要毁于一旦,所以我们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第一政绩。当然这个保护不是说不要发展,只是简单的为保护而保护,也不行,这是两块文章都要做好的,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了更好的保护,同时要兼顾很好的发展指标,这很重要。

只要生态的、惠民的、绿色的GDP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彭震:书记您提到了,又要保护又要发展,这看似是一个很矛盾的一个关系,我们普洱怎么在发展过程中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 卫星:这个首先从理清思路,从认识上、从理念上,统一认识,从理念定位上发展思路上定位。就拿GDP这个概念来讲,就是要生态的、惠民的、绿色的GDP,不要污染的、低效能的,甚至带血的GDP,这个很关键,所以我们把保护作为第一政绩,我们搞的都是绿色产业。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彭震: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绿色的GDP?

卫星:普洱是国家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这是我们发展绿色产业的一个大的平台,国家发改委考核我们的对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期评估,我们到今年绿色GDP已经占到了96.4%,这么一个高的比例,所以现在我们是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绿色经济为主流,以绿色产业为主力,以绿色企业为主体。景迈山下面有22亿吨的富铁矿,可以说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如果一旦开采了可能整个GDP是起来了,但整个生态破坏了。那么我们把景迈山这个矿,通过人大立法不允许开发,子孙后代都不开发,留住青山在,所以不为了GDP急功近利。

让增收和增绿统一,生计和生态协调

卫星:我还给举一个例子,朱(有勇)院士的林下三七,没有一滴化肥,没有一滴农药,全部用纯生态的腐殖土。林下三七我们现在已经种了几万亩,每亩产值达到10万多元钱,如果加上三七的花、根可能每亩产值达到将近20万,如果种到20万亩这就是将近几百亿的产业。怎么做好大山的文章,向生态要财富,就是说增收和增绿怎么统一,这个生计和生态怎么协调,这篇文章要把它做好。所以绿色和有机成为普洱一张亮丽的名片,所以这个绿色产业逐步逐步起来了。

建立GEP考核体系 让绿色发展有了制度保证

卫星:“十八大”以来,普洱(GDP)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个GDP是拧干了水份的绿色发展的GDP,而且我们关键的一点是建立了一套考核体系,GDP只是从经济角度的一个发展指标的一个考核。我们实行了一个GEP考核体系,从制度上来保证,这个GEP它就包括整个生态的价值,包括GDP在内它潜在的价值,保护的价值和利用的价值,所以这个GEP它是整个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核算体系,这是和国际接轨的。所以国家发改委对普洱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期评估之后,说普洱完成了从“试验”要向“示范”来推广,其中两点,一个是绿色产业的发展,还有一点就是这个考核体系出来了。

擦亮普洱茶有机、生态的地理标识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彭震:可能提到普洱,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普洱茶,普洱茶应该说是全球闻名,那么普洱茶在绿色产业或者是生态绿色发展中,这两年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卫星:普洱茶不能走过去其他农产品的老路:泛滥、品牌杂乱、小、散、乱、弱,无序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一个计划统筹整合,品牌的整合、打造。核心的我们现在有机茶园的改造,已经达到了50多万亩,我们提速了,而且所有的普洱茶的企业,我们都要求它(做)有机认证。我们有机认证取得的整个品牌有机认证证书、企业数和品牌数在全国第一。普洱打绿色牌、打有机牌,用茶的有机推动全社会农产品的有机。

按照总书记的指引 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彭震:回顾过去几年,普洱绿色发展的这个道路走得是非常有特色的,所以我们也从试验区变成了示范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那未来呢,在“十四五”期间咱们普洱的这个绿色生态的发展工作思路、核心要义大概会是怎么样?

卫星:从“试验”走到“示范”非常不容易,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要扛得住、忍得住、耐得住,关键还要高质量地加快、加速发展好。我们一产抓特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二产抓升级,农产品等等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精深加工;三产要抓突破,健康养生要调整结构,要抓突破。围绕着我们提出来的“六个普洱”建设,叫做绿色普洱,然后文化普洱、通畅普洱,效率普洱、品牌普洱、法制普洱。要建设“四个基地”。现代林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特色生物基地,还有文旅大健康基地。我们做了一些产业规划,都是绿色产业,要把五中全会的精神持续地深入地抓好贯彻落实。

普洱市坚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加快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打好世界一流“三张牌”,探索出绿色发展新路径。普洱用绿色生产方式创造高品质的生态产品,生态优势正转变为新的竞争优势。

几年中,普洱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我们期待着普洱的明天能够更美好。

(来源:云视新闻七彩云)

原标题:《书记(市长)谈生态环保 |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如何把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山银山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