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目前现状现状不太乐观

10月人民币国际化要点

10月,人民币月平均汇率收报6.3486。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与上海市政府30日公布上海自贸区金改方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10月8日成功上线运行。

10月,人民币月平均汇率收报6.3486。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与上海市政府30日公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全面推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开放,在中国争取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的背景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加速前行。中国大陆首支非金融企业离岸人民币债新加坡发行。10月22日,中国银行与伦敦清算所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伦敦清算所首家中资结算银行。此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10月8日成功上线运行,这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10月30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CNH)表现依然强劲,日内涨幅超过300点,在岸人民币亦大幅上扬,两岸价差再次出现倒挂。

上海自贸区金改方案出台

10月30日下午,从央行网站获悉,中国人民银行 商务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外汇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方案》共六大项四十条。《方案》提出,率先在自贸区内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并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同时,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风险。

央行发布境外央行类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有关事项的通知

10月30日,央行发布关于境外中央银行类机构在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表示,允许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境外中央银行类机构在开立专用存款账户,用于办理其与中国央行开展双边本币互换交易、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日常资金管理以及依法开展其他业务等相关资金往来。

两银行获批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衍生品会员

中国货币网27日公告称,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行自2015年10月30日起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衍生品会员,可从事人民币外汇远期及掉期交易。

亚投行、金砖银行已开始酝酿首批项目

据10月28日媒体报道,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都在积极为正式运营做准备,首批项目已开始酝酿。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各国认缴资本后银行将开始运行。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开展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

10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中韩双方同意近期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机制。韩国政府将尽快修改其国内相关立法。中方愿意与韩方加强合作,便利两国货币直接交易。

境外非金融企业首只公开发行熊猫债将发行

招商局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计划于10月底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成为首笔境外非金融企业公开发行的熊猫债。这显示在中国着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之际,熊猫债市场在进一步开放。

人民币现钞对俄跨境调运渠道建立

哈尔滨银行通过人民银行北京营管部和哈尔滨中心支行的审核批准,经北京海关采用航空运输的方式成功向俄罗斯亚洲太平洋银行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500万元。此次调运是我国首笔由金融机构通过航空方式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标志着黑龙江省人民币现钞向俄跨境调运渠道正式建立。

11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10月2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批准5家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机构、2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构以及4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中国银行向全球发布人民币债券交易指数

10月20日,中国银行在北京、伦敦、新加坡三地同步举行“中国银行人民币债券交易指数”全球发布仪式,中国银行人民币债券交易指数即日起向全球投资者正式发布。“中国银行人民币债券交易指数”包含四个子指数,分别为:中银人民币国债交易净价指数、中银人民币国债交易全价指数、中银人民币金融债交易净价指数、中银人民币金融债交易全价指数。

中国央行拟于近期延长银行间外汇交易时间

10月14日,据媒体报道,中国央行可能于近期宣布延长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时段,收盘时间拟从目前的16:30延迟到23:30,已覆盖欧洲交易时段。

8家银行首发29亿元上海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

10月12日,首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同业存单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同业存单发行系统成功发行,发行量为29亿元人民币,发行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和上海华瑞银行等。该首批自贸区同业存单均为公开发行,采用报价发行方式,期限均为3个月。

我国正式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特殊标准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15年10月6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理事身份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正式通报中国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已完成采纳SDDS的全部程序,将按照SDDS标准公布相关统计数据。10月7日,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利普顿在利马共同出席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期间举行的中国采纳SDDS的仪式。

人民币汇率趋稳有利于稳定未来跨境资本流动

10月22日,外汇局副局长王小奕表示,8·11汇改是针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完善,促进了今年前7、8个月跨境资金流出压力的有效释放。改革推出之后有几天出现跨境资金较大波动,并不意味着是由于汇改才导致了大量的资金外流,而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在没有矫正前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汇改的一次性矫正,只不过是释放了前期的压力,并非导致跨境资本的过度流出。目前,跨境资金流出方向已经消除了一些非理性因素,而且流出速度在减慢。

个人外汇业务监测系统2016年1月1日正式上线

10月22日,外汇局发布关于开展个人外汇业务监测系统试运行有关工作的通知,拟于2016年1月1日停止使用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个人外汇业务监测系统。

上半年货币兑换特许经营规模达10亿美元

据媒体10月27日报道,从外汇局获悉,上半年,我国特许经营的本外币兑换规模已达10亿美元。为推动外币兑换特许经营业务发展,外汇局近期又推出“网上付款、网下取汇”的特许新政,预计今年全年业务量将再创新高。

10月15日,据媒体报道,中国正在考虑启动人民币兑瑞士法郎直接交易。如果人民币兑瑞郎实现直接交易,瑞郎将成为继美元、澳元、新西兰元、英镑、日元以及欧元后第七个可直接与人民币交易的国外货币种类。

中欧所首批人民币计价现货产品有望11月挂牌

10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北京就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签署三方股东协议,三所共同投资2亿元成立中欧国际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欧所及CEINEX)。中欧所初期拟重点开发证券现货产品,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待条件成熟时再上市金融衍生品。首批现货产品有望在11月18日于法兰克福正式挂牌。

9月人民币位列全球支付货币排名榜第5

根据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的公告,9月份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为2.45%,较8月的2.79%有所减少;不过,数据同时显示人民币潜在增长仍然乐观,9月人民币活动占有率高于8月之前过往月份。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德意志交易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10月2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市场互联互通和产品创新。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德国建立合资公司,并各持有50%股权。合资公司将致力于实现三个目标:一是中国银行间市场参与者交易德交所集团产品,二是德交所集团市场参与者交易中国银行间市场产品,三是在中国境外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利率和汇率产品。

跨市场新招“伦港通”引关注

香港交易所集团全资附属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香港期货结算有限公司(期货结算公司)、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及伦敦金属交易结算所(LME Clear)日前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有意在期交所与LME之间建立交易通,以及在期货结算公司与伦敦金属交易结算所之间建立结算通(简称“伦港通”)。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日前表示,正研究启动“伦港通”,作为香港“互联互通”的一大部分。他期望“伦港通”最终可使香港成为期货商品交易中心。

台湾放宽参加行与清算行人民币平仓范围

台湾货币政策主管部门26日宣布,自2015年11月2日起,台湾人民币业务参加行与人民币清算行平仓范围扩至跨境人民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直接投资相关的人民币买卖。交易种类扩大至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和换汇交易。

中国大陆首支非金融企业离岸人民币债新加坡发行

10月23日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获悉,国内首支非金融企业离岸人民币债券近日在新加坡顺利发行。该支人民币债券由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发行、中国银行承销,获得30余家境外投资机构3倍以上的超额认购。发行金额为1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4.65%。

此只债券成功发行是首次国内非金融企业以境内企业为主体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也是自8月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首笔非金融企业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银行成为伦敦清算所首家中资结算银行

10月22日,中国银行与伦敦清算所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伦敦清算所首家中资结算银行。中国银行将开始为伦敦清算所会员单位提供涉及18种货币的外汇、信用掉期、利率掉期、债券回购协议及其他衍生产品等多类别清算资产在英美的结算服务。这是中资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衍生产品清算和结算服务领域的重大突破。

伦敦人民币外汇交易增143%

10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展开国事访问。根据英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在伦敦外汇市场上,即期人民币外汇产品日均交易额已经达到184亿美金,同期美元兑人民币即期交易日均交易额为14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是94亿美元,同比增长55%。目前美元兑人民币即期交易占到整个伦敦外汇市场交易总量的1.49%,而2012年这个数字仅为0.16%。

柬埔寨考虑批准人民币在柬流通

据《柬华日报》报道,柬埔寨政府正在考虑批准人民币在柬埔寨市场流通,同时也鼓励从事旅游业者接受中国游客支付的人民币,此举旨在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到柬埔寨旅游。

首笔离岸人民币央票落地伦敦

10月20日,央行在伦敦采用簿记建档方式,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这是央行首次在海外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此次在伦敦发行的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为1年,票面利率为3.1%。50亿元的人民币央行票据获得了300亿元人民币的认购,其中美国和欧洲投资者合计占到了购买人的49%,其余51%为亚洲投资者所购。

苏黎世有望成为欧洲又一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

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20日证实,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获得瑞士银行业营业执照,可以在苏黎世设立分行并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苏黎世有望成为继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之后的又一欧洲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又向前迈出一步。

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接受首笔人民币保证金

10月16日,马来西亚中国银行帮助东泰期货公司成功完成首笔人民币保证金的结算工作,该笔保证金也成为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接受的首笔人民币交易保证金。

离岸人民币期货合约将首次在伦敦进行实物交割

10月19日,芝商所与中国建设银行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以进一步深化其商业合作关系。芝商所现可提供首次在伦敦实物交割的离岸人民币(CNH)期货合约。合约将由芝商所的欧洲交易所CME Europe提供。建行作为唯一一家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将为这些合约给予支持。

香港银行人民币定期存款再现降息潮

据媒体19日报道,香港银行人民币定期存款再现降息潮,中银香港及渣打银行两大发钞行分别降息。中银香港三天内两度降息,3个月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失守3%大关。与此同时,香港离岸人民币短期资金利率全线走低,其中银行同业隔夜拆息(HIBOR)定盘价创下一年来新低。

人民币已成EBS平台上第三大交易量货币

据媒体报道,人民币现已成为英国毅联汇业(ICAP)旗下EBS平台上交易量第三大的货币,超越了美元兑瑞士法郎和欧元兑日元等组合。EBS平台是各大银行从事外汇交易的主要独立交易场所之一。

新加坡与中国同意扩大人民币跨境渠道

新加坡金管局10月13日表示,中国和新加坡一致同意扩大相关计划,加强人民币在新加坡的国际化使用。新中两国之间现有的跨境人民币计划--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计划将扩大规模,涵盖苏州和天津全市。

中国农行计划在伦敦发行双币种绿色债券

据媒体13日消息,中国农业银行即将在伦敦市场同时发行人民币、美元计价的绿色债券,总计规模约10亿美元左右,这将是首个中资银行发行的绿色债券。

港交所拟推三只人民币计价亚洲商品期货合约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计划待取得监管机构批准及市场准备就绪后,推出第二批伦敦金属期货小型合约 ― 伦敦镍期货小型合约、伦敦锡期货小型合约及伦敦铅期货小型合约,推出日期将稍后公布。

9月韩国人民币存款连续五个月减少

10月12日媒体报道,韩国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韩国人民币存款减少12亿美元,为连续第五个月下滑,降至94.3亿美元,创去年3月底以来最低水平。

8月人民币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全球支付货币

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按价值衡量的人民币今年8月已超越日元,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据此, 人民币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全球支付货币。

港交所人民币期货未平仓合约升至19个月高位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9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未平仓合约上升至19个月高位,达15645张(名义价值15.6亿美元)。当月成交张数最多为2015年12月合约。

俄罗斯准备2016年发行人民币债券

据媒体报道,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10日表示,俄罗斯明年决定发行外债时将关注亚洲市场,并准备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

日本财政大臣提议在日设人民币境外清算银行

据日本时事社10月9日报道,正在秘鲁首都利马访问的日本财务麻生太郎于当地时间8日与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举行会谈,提出希望在日本国内设立人民币境外交易银行(即:人民币境外结算银行)的请求。麻生提出上述要求的目的是,在促进中日间的贸易、投资及金融交易的同时,提升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东欧首家人民币清算行启动

作为在匈牙利的人民币清算行,中国银行2日在布达佩斯举行启动仪式。该行成为中东欧首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国银行将以人民币清算行启动为契机,以更专业的服务让全球的信息与资金更有效地支撑两国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

8月跨境人民币指数创历史新高

10月22日, 8月跨境人民币指数(CRI)显示,中国银行8月CRI指数为321点,较上月上升42点,创2013年指数发布以来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跨境和境外支付结算中使用比例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中英两国央行双边本币互换规模扩大至3500亿元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扩大至3500亿元人民币/350亿英镑,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BIS:9月人民币实际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续双双回落

10月19日,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公布,9月人民币实际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续双双回落,其中当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下跌0.32%至130.94,上月为跌0.61%;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跌0.23%至125.88,上月下跌1.01%。

五部门在京召开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转移赃款专项行动推进会

10月9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转移赃款专项行动推进会,研究部署了下一步扎实深入推进专项行动的工作措施。目前,全国共破获相关重大案件92起,涉案金额8000余亿元。

易纲:人民币汇率将更具有弹性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率团出席IMFC会议并发言。易纲强调,近期人民银行实施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决定程度。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继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人民币汇率将更具有弹性,双向地浮动,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正式上线运行

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成功上线运行,这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首批直接参与机构包括19家境内中外资银行。一期工程便利跨境人民币业务处理,支持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算、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跨境个人汇款等业务。数据显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8日上午9时启动运行后,仅仅45分钟,便已完成336笔业务,涉及金额6.76亿元人民币。

央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自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大涨逾300 价差再度倒挂

10月30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CNH)表现依然强劲,日内涨幅超过300点,在岸人民币亦大幅上扬,两岸价差再次出现倒挂。截止15:50,离岸人民涨幅0.54%(343点),报6.3183,有望创2010年以来最大两日涨幅。在岸人民币亦涨0.54%(343点)报6.3229,或将创下2014年3月来最大涨幅。在岸与离岸的价差倒挂46点。此外,今天央行大幅上调人民币中间价至6.3495,上调幅度为101个基点,是10月21日以来最大。

9月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2021亿元

2015年9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13049亿元,支出11029亿元,顺差2021亿元。2015年1-9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107325亿元,支出91499亿元,顺差15827亿元。

外汇局公布最新QDII、QFII、RQF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截至10月29日)

10月30日,外汇局公布最新投资额度审批情况:截至10月29日累计批准899.93亿美元QDII额度;累计批准789.71亿美元QFII额度,较上月末增加2.02亿美元;累计批准4195.25亿元人民币RQFII额度,较上月末增加80.25亿元人民币。

9月中国外汇市场总计成交9.94万亿元人民币

10月30日,从外汇局网获悉,2015年9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9.94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56万亿美元)。2015年1-9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78.34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2.66万亿美元)。

2015年9月银行结售汇逆差6953亿元人民币

10月22日,从外汇局网站获悉,2015年9月,银行结汇7829亿元人民币(等值1229亿美元),售汇14781亿元人民币(等值2321亿美元),结售汇逆差6953亿元人民币(等值1092亿美元)。

2015年9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6768亿元人民币(等值2633亿美元),对外付款21256亿元人民币(等值3337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4488亿元人民币(等值705亿美元)。

前9月对外投资同比增长16.5%

据商务部10月20日新闻发布会获悉,1-9月,累计实现对外投资5389亿元人民币 (折合873亿美元注),同比增长16.5%。9月当月对外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同比增长5.2%。

9月黄金储备增加48万盎司

10月16日,据中国央行数据,中国9月末黄金储备报5493万盎司,8月末黄金储备为5445万盎司。

9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25.82万亿元

10月16日,从人民银行网站获悉,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9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25.82万亿元,环比减少2641.42亿元,创三个月来最小降幅,为连续八个月下滑。

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超9%

10月12日,商务部最新统计,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47.4亿元人民币(折949亿美元),同比增长9%。9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4.7亿元人民币(折95.6亿美元),同比增长7.1%。

9月外储降至3.51万亿美元

人民银行网站10月7日数据显示,9月外汇储备3.51万亿美元,8月份外汇储备减少创纪录的939亿美元至3.56万亿美元。

美财政部16日发布的最新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中国8月所持美债为1.2705万亿美元,这比上月修正后的1.2688亿美元多出17亿美元。中国所持美债总额比排名第二的日本多出735亿美元,日本所持美债总额为1.197万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简称“国机集团”。2020年9月,入选由、主办的第16届中国机械工业百强名单,排名第一。

国机集团是工业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业务链最完善、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拥有近50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0家,140多家海外服务机构,全球员工总数近10万人。

“国机集团”旗下上市公司:

纯粹主观认为,在以上这些提及的国机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暂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特征的只有以下两家:

这两家上市公司均主营海外工程承包业务,

并且两家公司的业务性质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HK01829)在电力能源板块涉足较多并且在领域也有涉及,而(SZ002051)在农业板块涉足较多。同时,两者在海外业务的地域分布也有明显差异。

、,两者在海外业务运营模式方面具有较高相似之处且同属于国机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但两者在细分领域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特征,暂时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同质化竞争冲突。

(HK01829)正在推进私有化进程,

国机集团旗下真正具有些许反脆弱性特征的上市公司将只剩下一家:

近五年平均,不相上下。

对比整个A股平均情况,这俩长期扣非ROE表现算是不错的啦,不要惊讶。

长期徘徊在原地,但体量明显更大。

略好于,至少可以看到一些增量。

年,这部分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快于。

年,这部分营业收入下滑速度快于。

这应该如何看待?我看不太懂。

年,扣非净利润下滑速度快于。

近五年,表现更好,但两者表现都不咋滴。

、业务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在细分领域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中工国际成长性更好但体量显著更小,中国机械工程的长期盈利表现更好但自由现金流表现更差。两者均具有显著的周期性。

新生效合同金额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外营业收入水平,而海外收入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短期净利润表现。

在手订单充沛,但有一大不确定性:未生效订单不一定会生效。

订单生效需要具备一大前提条件:融资到位。

融资能不能到位,这是很难说的,这取决于开展业务国家的债务水平、还款能力、信用水平、放贷银行的综合风险系数、放贷银行的放款意愿等等。

最坏的情况就是,订单虽然在手,最终化为乌有。

如果海外业务长期萎靡不振,也不是完全没有退路。

旗下有一家子公司叫中国中元。

中国中元这家公司并不简单。

被纳入了“双百行动”名单,中元国际也被纳入了“双百行动”名单,就问你给不给力吧。

下面这个项目,中国中元参与了设计的:

我就不提及这个项目具体是什么了。

2003年、2020年疫情,中国中元火速参与了“小汤山”、“火神山”的设计。

还有许多设计案例,可进一步了解。

总之,这家公司是有实力的。

当前基本面离不开两个国家的综合环境:

在的存货明细中,可以看到老挝相关项目。

不同于我们的主观印象,实际上老挝近20年的GDP增速是相对较高的。

老挝当前政府债务占GDP比率约为64%,不算明显偏高,但仍然属于略微偏高水平。

如果老挝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进一步大幅上升,那么投资环境就没有以前那么好啦。

埃塞俄比亚关系到当前正在进行中的重大项目。

与老挝相似,埃塞俄比亚GDP增速也是相对较高的。政府债务占GDP比率逐步上升,但并不明显偏高。

五,海外营业收入综合对比

现在提出一个疑问:2020年海外营业收入仅仅只有、这两家轻资产EPC玩家明显下滑吗?

如果是,那么轻资产EPC业务还能不能继续玩下去就值得怀疑了。。。。。。

、这两家轻资产EPC玩家属于海外工程承包企业中的另类,另类之处主要是轻资产:通过海外团队拿下海外订单,再通过国内招标寻找实际参与工程建设的团队。而这些实际参与工程建设的团队,部分就来自图中这8家基建相关公司或其子公司。

、,通过轻资产的玩法,拿到了明显高于行业平均的毛利率。

图中列出了8家基建相关公司的海外营业收入走势,其中有5家在2020年出现了营业收入下滑。在这5家营业收入下滑的公司中,其中3家连续两年营业收入下滑。

所以,、所经历的海外营业收入下滑并非行业个例。

我们现在暂时找不到可以明确证明这两家轻资产EPC玩家没法继续玩耍下去的证据:、,依然有可以继续将轻资产EPC海外业务做下去的可能性。

这里讨论的仅仅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目前已知的是,在手订单是充足的。问题的关键是订单能否生效,而订单生效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融资到位。、要继续开展这类轻资产业务,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帮助客户取得融资。

六,亚投行与“一带一路”

“”前景是光明的,海外基建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并且将在未来较长时间维持旺盛的需求。

还有一个重点值得重视:我国在非洲等区域的基建领域处于或接近绝对垄断市场地位。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市场地位,是因为我国基建企业整体上具有显著的国际综合竞争优势。

“”离不开亚投行的支持:

年,亚投行的成员数、项目数、投资额都在逐步增长。

在亚投行的年报中,我读到这么一个片段:“根据其经营政策,一旦任何贷款逾期超过30天,本行将停止向借款人提供新的主权担保贷款。”

亚投行虽然是政策性银行,但亚投行将风控视为重中之重。

“”,除了亚投行,还有我国国家开发银行等等的支持:

从国家开发银行的财务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19年不良率上升至近几年高位、ROE下降至近几年的低位,贷款规模逐步扩大。这或许在某种层面上增加了银行放贷的顾虑。

关于“”,周小川曾经表示,“一带一路”取得了很多成绩,有赞扬也有批评。有观点认为,可能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可持续的债务,缓债计划无法满足时,可能出现债务重组。消债会影响下一步国内融资,资本金也就开始缺乏,所以整个运转过程将受阻。“由于消债的可能性和各种负面声音,从2020年至今,全球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化方面的投资和贷款金额实际上是大幅下降的。”

  虽然 “一带一路”还有很大需求,但在疫情背景下,如果在债务重组上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出路, “一带一路”可持续融资就会受到影响。“还是要开动脑筋,真正找到出路。”周小川说。

  此外,周小川表示,一定要想出办法使“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工业化投资发展真正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并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局面。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全球气候变化,注重绿色发展。

“由于消债的可能性和各种负面声音,从2020年至今,全球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化方面的投资和贷款金额实际上是大幅下降的。”

这或许就是中工国际2020年新生效订单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当然,这是我的主观猜测,而我经常猜错。

七,2021年年初“一带一路”投资情况

以下内容摘自网络,主观上看到一些投资放缓迹象(我不确定)。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0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9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折合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占同期总额的19.9%,较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主要投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联酋、哈萨克斯坦、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家。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8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20份,新签合同额94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7%(折合145.8亿美元,同比下降5.1%),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7.6%;完成营业额67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折合10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占同期总额的57.5%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2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86.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2%(折合44.2亿美元,同比增长5.2%),占同期总额的17.8%,较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主要投向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联酋、老挝、哈萨克斯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和柬埔寨等国家。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8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106份,新签合同额203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折合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8.5%;完成营业额11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折合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占同期总额的58.9%。

八,2020年“一带一路”融资情况

截至2020年末,进出口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01%。

2020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14.6亿美元。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在可持续融资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圆桌会上表示,关于“一带一路”可持续融资问题有四个关键词非常重要,一是发展造血,二是把握适度,三是来源多样,四是投融共赢。 

发展造血指的是在项目的建设上要重点支持有利于东道国造血功能的项目,以发展的可持续来保障融资的可持续。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的融资主要还是支持这些国家的交通、电力、工业等行业的建设,资金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这才是融资可持续的一个基础。 

二是把握适度,意味着需要根据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发展阶段、未来潜力等因素开展融资,不超越东道国发展的阶段和财力承受能力,融资的规模要适度,融资的节奏也要适度。 

三是来源多样,这是要求资金来源多样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构建“一带一路”巨大的资金需求单靠任何一个渠道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广泛的动员多方面的资金开展投融资合作,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不同的建设项目资金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必须要综合发挥信贷、融资、债券、贸易金融等多种融资方式,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灵活设计融资方案。 

四是投融共赢。资金的融入方要通过项目的建设获取经济社会的收益,而资金的融出方也要获得资金安全的保障,这两者不能是非此即彼,只选其一的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是沿线国家建设资金的主要投入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共鸣,一些发达国家也重视相关国家和项目的投入,日本在2015年提出了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计划,扩大对海外基建的资金支持,法国自2017年起大力推动非洲战略,并寻求成为非洲的长期可靠的经济伙伴,就连美国也在2019年提出了针对非洲和美洲的繁荣非洲和美洲增长两个倡议,增加对这两个地区的投融资力度。从一个侧面看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它对促进全球发展融资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 

去年自新冠疫情爆发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债务压力加大,为应对疫情冲击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参加了G20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缓债倡议,在G20第一轮的缓债中我们共计对23个国家的官方债务进行了缓债,缓债金额超过了13亿美元,是G20国家中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目前G20相关方面正在开展第二轮的缓债工作。

胡晓炼提到,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最不发达的国家克服疫情的冲击,秉承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同发展、共命运的合作精神。

1,从“一带一路”放贷融资的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似乎正在经历一个周期性的关键的“换挡期”:由快速发展转型至高质量发展。所以“一带一路”目前可能处于放贷减缓的周期中,这是暂时的,(主观猜测)调整后可能会加速放贷。

2,“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拿到贷款的国家需要实现良性“造血”。而对于放贷银行来说,风控是重中之重。

3,“一带一路”宏观策略具有极大的全球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这明显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基础设施建设事关民生,可以说“一带一路”放出去的资金都用在了最关键的经济领域。

4,纯粹主观认为,国机集团当前旗下实质上仅有一家看起来没有那么脆弱的上市公司(中国机械工程即将通过私有化退市),这家公司就是中工国际。国机集团如此庞大的规模,旗下长期存在那么一两家具有反脆弱性的上市公司应该还是合理的。所以,从这个比较狭隘的角度来看,中工国际长期存活下来的概率还是不低的。

5,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中工国际最大的风险点也许不是当前的应收账款、存货,而是当前轻资产EPC玩法能不能继续玩下去。经过上面一通瞎分析,没有找到实锤证据能够证明这种玩法的可持续性,也没有找到证据能够证明这种玩法不能玩下去了。这个就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风险。

6,中工国际轻资产EPC业务到底能不能持续下去,最终还是取决于该类业务是否具有核心价值。现在可以有两类观点:价值质疑:基建企业那么多,为什么不直接绕开中工国际去拿业务?价值肯定:中工国际作为海外业务的“润滑剂”、风险控制机构,可以增进业务沟通、增加业务谈判效率、增强风控等。这两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有待时间检验。

7,“一带一路”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正在拉动和将会持续拉动GDP的引擎。抛开GDP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还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省略号。在“一带一路”宏观背景之下,即使中工国际轻资产EPC业务具有脆弱性特征,在未来短期几年内未必能够将该脆弱性特征充分暴露。因此,仅仅从周期博弈的角度来看,主观上是略微偏向乐观的。

(声明:不保证数据准确性、观点客观性、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

}

亚洲疫情最严重国家印度目前累计确诊人数已经突破了40万,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印度在过去3个月已经数次延长全国封锁,最新的封锁令(第五轮)预计将在6月30日解禁,但以印度目前的状况来看,届时能否顺利解封情况并不乐观。

印度再向亚投行伸手要钱

6月17日,亚投行(AIIB)通过了对印度贷款申请的审批工作,此次印度方面向亚投行申请了总额7.5亿元的抗疫贷款,这是印度第二次申请此类贷款。

上一次印度申请新冠疫情应急贷款是在5月份,第一次的5亿美元加上第二次的7.5亿,尽管印度申请贷款积极,但抗疫却始终不见效果。

鉴于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今年4月份起,亚投行新设了新冠危机恢复基金,基金的总额度为100亿美元,该笔款项旨在帮助亚投行成员国更好地抗击疫情,加强成员国的医疗卫生系统。

亚投行副行长潘迪佳(D.J. Pandian)指出,这场危机下世界上一些收入中低的国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目前来看影响已经显现出很大的破坏力。

印度累积贷款超300亿

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政府有心加强国内的基础建设,因此印度国内多个基础建设项目均向亚投行进行了贷款申请,截止2016年, 在印度建设的13个基建项目就已经向亚投行申请了29亿美元的贷款,而这一数字还在持续膨胀,印度从亚投行获得的贷款已经超过了300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亚投行最大的资方其实是中国,据新华网公开报道消息,中方在亚投行认缴股本297.804亿美元,占总认缴资本的30.34%,中方是亚投行最大的出资国,而印度方面则是亚投行最大的借贷国。

印度近年来多次贷款已经让其成为亚投行最大的借贷国,但印度国内的基础建设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善,相比之下,更让人担忧的还是印度开始疲软的经济增速。

此前印度在经济增速上一度超越中国常年保持高位,受益于此,印度在一段时间以来也成为了备受世界关注的新兴经济大国。

但印度当前也遇到了经济发展瓶颈,据印度中央统计局发布数据,印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的经济增速预计为5%,低于上一财年的6.8%,而据IMF预测,下一个财年印度的经济增长将大幅度减少,IMF给出的非乐观增速预期仅为1.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投行目前现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