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被合伙人踢出局为什么最后都是散伙或者另一个出局的下场?

最近在群里看到一张聊天截图,有卖家朋友因为合伙人散伙,准备将现有的账号卖掉,包括商标、库存在内的所有资产,估值200万左右。

于是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说“赚到钱还要转让,收山去环游世界吗?”,也有人说“做善事,把发财的机会给下一个人”,也有人想知道为什么赚钱的店铺不自己吃下来?更有人质疑如果店铺有稳定的利润还要卖,肯定是个坑……

也有卖家说与其拿200万去买一个店铺,还不如拿这钱去打造更多属于自己的爆款产品,回本可能比购买的店铺更快。

那么出价这么高的店铺,能不能购买呢?

有人怀疑售卖店铺可能是个坑,其实也有道理。毕竟现阶段打造一个好的店铺出来并不容易,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店铺已经运营3年了,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既然都已经在挣钱了,傻子才会选择卖掉吧?即使合伙人散伙,另外一方也可以吃下呀!

但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我自己前两年就经历过一次散伙,当时的店铺运营才半年多。因为不太懂店铺估值的问题,就简单计算了库存以及每月的销售情况。最开始前合伙人让我优先选择,因为看好店铺和产品的发展前景,我选择了接手,但前合伙人说店铺是以她的名义注册的,不愿意将店铺资产转给我。于是又变成了她来接收,但她又不愿意接受店铺估值,甚至威胁说宁愿把店铺关掉、库存弃置,选择两输。最后我妥协地接受了一个不高不低的价格而退出。

说这个案例不是为了回忆往事,而是回答前面有人说为什么合伙之一不自己吃下店铺的问题。因为很有可能是谈判不愉快,谁也不想让对方占便宜。选择将店铺出售,然后按股份拿到各自的钱就一拍两散、相忘于江湖……所以,将一个估值200万的店铺售卖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200万的估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值得商榷。

这次相当于是生意的转让,除了运营三年的账号,还包括注册账号的公司、注册的商标、现有的库存等所有关联的东西。当然,这里没有包括运营该账号的团队成员。

其实,看这200万值不值,还是要深入进去了解,要认真分析后台的数据。做生意就是要看投资回报了,就拿跨境电商行业来看,如果该店铺计算出来的投资收益率能到20%以上,又是比较稳定的话,为什么不去做呢?

有人说拿200万去打造自己的产品会更好,但一个新账号用200万能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多长时间其实都不好估计,毕竟200万打水漂的卖家大有人在。接手别人成熟的生意至少有现成的数据可进行评估,效率会高很多。

有人喜欢从零开始慢慢积累,但也有人喜欢投资收购赢在起跑线,关键要看自己的识别和判断力。当你去调查分析这个店铺的时候,你至少得懂行,知道店铺的各项绩效是不是正常的,所售的产品是不是有潜力的,库存是不是健康的等等。

当你分析之后觉得这个店铺值200万的时候,你还要考虑接手之后你有没有团队能够将这个店铺无缝衔接运营下来?能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如果你手上没有团队,或者说团队运营能力不足,那么接手之后可能就是一个鸡肋了。

所以,讨论要不要购买这个估值200万的店铺,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是相当多的。

这个店铺最后有没有以200万的价格售出目前还不知道,这篇文章也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如果哪一天自己不想努力了想卖掉自己的店铺,提前将店铺的各项数据做得更好些也能够卖个好价钱。或者哪一天想购买一个现成的店铺来做,至少也知道应该考虑哪些方面,而不是盲目地一头扎进去。(来源:绝版祥Cary)

}

本文共3137字,阅读约需10分钟

1995年,新东方已经发展到一万五千个学生,俞敏洪也成了最早一批的千万富翁。

当时新东方是彻底的家族企业,公司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他家人,他妈妈、他老婆、他姐夫等等,老俞心里明白:他的新东方要想从几千万到一百亿,靠这个草台班子是不行的。新东方要想从家庭式作坊进阶为现代企业甚至国际企业,靠他老妈这位前生产队妇女队长为中坚力量一定是不可能了!

俞敏洪此时脑子里闪现着两个人:徐小平、王强。

这两个人当年敏洪在北大读书时是仰望级的人物。徐小平是北大艺术团指导老师,王强是艺术团团长、学生会主席、俞敏洪的班长。那时的俞敏洪不是一般的默默无闻,徐小平、王强的印象里他属于艺术团站票观众(免费),在艺术团数百人活动现场一般是站在最后排角落里的一位。

放下北大那暗无天日的悲惨经历不表,俞敏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把一个“村办”企业升格为真正国际范的公司?他必须把视线放到海外,从他老师和同学里去寻找。

95年底,穿着廉价西装怀揣一万美刀的“俞老师”登上了跨越太平洋的飞机。

第一站先去加拿大温哥华,先找混的不好的徐小平聊聊。

老徐那时虽然获得了加拿大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可是并未找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在各种餐馆打工。

开着一辆二手车的徐小平接上敏洪进城吃饭,绕着吃饭那条街转了5圈还不停,敏洪奇怪地问他:那不是有很多车位吗?

小平郁闷地回答在那停要付10美金,他要找到一个免费车位。此时腰包装有1万美金的敏洪在“经济基础”上是有优越感的,虽然在“上层建筑”方面有强烈的自卑感。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低层次面前,经济基础是绝对占上风的。

在饭桌上,当小平听到敏洪说他的新东方已经是千万级企业时,已经不用做思想工作了,啥别说了,我跟你走,什么特么贝多芬莫扎特,跟着农民英语老师挣大钱去!

另一个预定目标王强跟徐小平不同:

王强当时读完了计算机硕士,找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工作。拿着7万美金的年薪,定居在新泽西的公寓。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中国留学生的顶级状态了。
此时的王强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上都具有优越感,可是一件小事对王强的优越感打击不小——当他带着敏洪在美国校园里散步时,路上有学生认出俞敏洪:“您是新东方的俞老师吗?”
王强心想,当年在北大哪有人认识俞敏洪,现在在美国倒是没有人认出觉得很牛逼的自己了。

在随后的酒桌上,王强想跟老俞聊聊新东方,这次是敏洪心里犯嘀咕了。临出国时,老妈听说儿子要去美国找王强,直接挑明了说:“你千万别把王强叫回来,你能管得住吗?”

还别说,当年的妇女队长虽说把公司带上国际范不行,看人识人还真没得比!

敏洪妈李八妹看人看得很到位呢,她能一眼看出那个班长、学生会主席、艺术团团长不是一路人。将来不定闹出啥事呢。可当时王强是愿意跟老俞回国干的。只是敏洪有顾虑,也没有力邀他一起干。

一是他信老妈的话,二是他也拿不准北大的“王子”是否真的愿意跟他干,别忘了当年王强可是天天喊着老俞给他打开水的,使唤他就跟使唤店里小二一样。

现在位置倒过来了好使不?

王强见敏洪没有力邀他加盟,开始半开玩笑的刺激他:“你不同意我回来,我就在你对面开一所学校,名字就叫新西方,校长叫王强。”
俞敏洪沉默了一会儿弱弱地说:“那就在新东方这个名字下面做吧。”

就这样,标杆式的“中国合伙人”在极为曲折复杂的背景下搭伙了。

1996年王强回国,俞敏洪和徐小平拿着花去首都机场接他。

王强刚接到花坐进车里第一句话就说:“老俞,今天我和小平一无所有。如果有一天我们做的比你好,你能接受吗?”
据徐小平的回忆说,那时车里的氛围很尴尬。
俞敏洪沉默了片刻,说:
“当然,让你们回来就是让你们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好,老俞你记住今天这个话”王强说,“这样我就可以一辈子跟着你了,你有这个心态就行”。

看官们请注意:三个合伙人是看在“利益”的份上走到一起了,可是老俞与徐王在价值观层面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这为“中国式合伙”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徐王“入伙”后第一个面临的就是“去家族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的第一件具体事就是推行办公室禁烟。

那之前公司开会是烟雾缭绕,熏得人都睁不开眼。饱受西方文明的徐王实在受不了这个环境,效仿林则徐“虎门禁烟”,并坚持把这条写进公司制度。

虽说不是禁大烟,可几十年的习惯哪是说禁就禁的?这不,第一个抓住“违规”的就是俞妈妈李八妹。

俞妈妈何等人啊,要说新东方的合伙人,她是她儿子第一个合伙人。违规交罚款老妈哪里干呦,只能是儿子代缴完事。

后面“去家族化”的过程可想而知是万分痛苦的,老俞使了20万“银两”遣散了老家的七姑八姨,最后弄到老妈头上。

那天在大堂里,就听到俞妈妈在大厅里又哭又闹的。

王强说:“你能不能对你妈发一次火?以后她就不会这样了。”

俞敏洪站起来径直走到她面前,当着里里外外一大群人,在他妈妈面前跪下了……

在俞徐王“三驾马车”的强力推进下,“去家族化”取得了效果,江阴老家的人都退出去了。

2000年,新世纪新气象,新东方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三位合伙人有了明确分工:老俞负责托福考试,老徐负责签证咨询,老王负责英语口语。

那年新东方的学生人数发展到了20万!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使新东方发生了质的变化。

可是随着快速发展,新东方不断出现新问题。比如原来只有北京一所学校,发展到全国各地都有分校,上海和广州算谁的业绩?图书出版业务算谁的业绩?

俞敏洪不得不开始思考股份制改革。当时包括徐小平和王强在内,新东方共有10位小股东,每个人能分到多少股份,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说白了,“合伙人制“只是个好听的噱头,股份才是每人话语权的体现。

那时新东方11位股东,老俞肯定是绝对控股,其他10位基本是个位数,徐王应该略高一点。

公司经常因为利益问题而争吵,大家都在争地盘、争利益。

开董事会的时候,徐王经常会不留情面地反驳老俞的方案。他们讨论不出结果的时候就吵,吵急眼了就拍桌子,徐王一拍桌子就叫老俞“农民”“土鳖”。

老俞一般情况下还是蛮大气的,其实他大可以说“新东方是我一个人干起来的,你们瞎争个屁呀”,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他知道自己是最后一根稻草。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忍受:“把朋友请回来,本来是一起干事业的,结果事业干不成了,还天天吵架。”

此时的俞敏洪我们不得不说已经开始展现出老大风范,完全不是当年那个在王强屁股后面端茶倒水的马仔了。基本上完成了从农民大学生到现代企业家的蜕变。

倒是昔日洋派的徐王显得小家子气了一点,天天为了利益跟老俞争来争去。动不动就写辞职信威胁,给老俞施加压力。

一次徐小平在信上写:“为了对得起北大,对得起朋友。建议俞敏洪离开新东方一段时间,出国进修留学,成为企业管理的新人。”

为了息事宁人老俞还真让出了董事长的位置。

在后来的一年里,以王强为首的小股东们轮流担任董事长。一年以后,小股东们都过足了董事长瘾,但是新东方在管理上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于是又把俞敏洪请了回来。老俞重新回到了董事长的位置。

2006年,新东方提交了在美国的上市申请。当时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只有13家,都是中石油、中国移动等央企,新东方成为了第一家赴美上市的民营教育企业。

上市后的新东方并未解决俞与徐王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从价值观层面衍生出来的,比如如何看待公司发展的问题,徐小平就与俞敏洪有截然不同看法。

徐小平主张快速扩张,而俞敏洪认为“资本求快,教育求稳”。

为此事矛盾升级,老徐一气之下手机关机,给学生上课都没去。老俞只好代他上了课。回来就开董事会讨论老徐的去留问题。会上老俞为表示公正投了弃权票,其他董事全票通过老徐走人,包括他的同盟军王强。

“我投了同意你离开董事会的票,不是你不符合董事要求,是我们的朋友情谊要降降温,不然三驾马车就真的散伙了。”
徐小平能理解王强的说法,他们之间没有隔阂。
最后徐小平笑着解嘲说:“俞敏洪终于学会了用制度来解决问题了。”
徐小平离开了新东方,他感觉那是一个他挥洒了青春的地方,但是已经与自己无关了。

后来徐小平受朋友启发成立了真格基金,正式开始了投资人生涯。几年后王强也退出了新东方,加入了真格基金。就此三驾马车的“中国合伙人”正式分手。

新东方的制度经历了家族制、合伙制、股份制。

俞徐王的分手标志合伙制结束,股份制开始……

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点赞收藏,或转发给朋友看看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防止被合伙人踢出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