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与效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虽然表外业务优势明显,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起步较晚, 加上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限制, 表外业务的范围很窄。首先表现在地域范围窄, 表外业务涉及范围主要是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涉足不深。其次表现在品种范围窄,国内银行业主要表外业务品种和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产品同质化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展了多种表外业务,品种涉及九大类260多个品种,但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尤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表外业务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使现代商业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据统计,外资银行所使用过的表外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再次表现在客户范围窄, 客户服务范围主要是单位客户, 而政府客户、个人客户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另一状况,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上看,收入结构出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中净利息收入占比数据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数值提升。

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相距甚远:2001年西方发达国家表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45. 45%,芬兰、法国甚至高于60%。一些大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如美国,过去2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业的投资银行、资产服务、资产证券化、保险业务和其他运营性收入的增长使得非利息收入在营业净收入的占比增加。大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行业中的占比增加到93.0%(2008年)。当然但这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1.1  各银行表外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各行年报)

另外,各银行之间发展也不平衡,目前资金相对丰富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上发展较快之外,而大多数中小银行仍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上,只注重资金规模的扩展,表外业务发展迟缓,盈利能力低。由下图2可以推知,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水平与同其资产规模有着某种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普遍具有人力资本、客户基础、协同销售、咨询能力、投资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在表外业务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特点看,大型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继续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困境

通过上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及制约因素简单归纳为:

1.宏观制度环境对发展表外业务的制约及管制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表现为产权不清、机制僵化、效益低下。占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强调防范金融风险把不良资产降比作为关键性考核指标,而没有把利润指标作为关键性考核指标。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受到限制,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很多业务不能开展。由于体制障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创新动力不足,中间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规模小、占比低、对传统业务依赖大。从总体上看,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表外业务品种较少。这严重束缚了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创新, 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多样化、全功能金融服务的需求。

2.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表外业务发展缺乏政策引导,从而导致表外业务管理松散、权责不清

中间业务的开发和管理,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在缺乏政策引导的情况下,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和协调,甚至在部门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无法形成合力。如代收代付业务与信用卡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但在各自为政的体制下,缺乏整体配套开发功能,造成银行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系统管理权责不清,管理混乱,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工作难以开展。

3.对表外业务发展的认识偏差,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

这短短一段时间我国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原因何在?据悉这些快速增长的表外业务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利差转化。其中财务顾问费的增长几乎占到了表外业务增长的一半左右。另一占比较大的表外业务收入即是信贷承诺费(额度承诺费),意指借款人就银行承诺提供资金而支付的费用。银行向客户出具承诺书,承诺在一定额度内提供贷款,如果客户日后并没有动用这笔资金,为弥补银行因承诺贷款而不能随意使用该笔资金的损失,银行向客户收取的费用即为承诺费。承诺费率一般为0.125%-0.25%。而信托贷款和信贷资产转化而来的信托理财业务相关收入,更是股份制银行表外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但事实上,这些周期性表外业务的增长十分不稳定,而且属于升息资产派生的收入,由利差转化而得,而并非银行真正的额外收入。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幅度下降,那么这些表外业务的增长也几乎不可倚重。从中可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发展普遍认识不足,没有当作一项主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经营,因此未能从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多数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作为吸收存款、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最终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4.由其表外业务品种少、手段单一可得知,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西方商业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其经营管理中已经全面使用了电子计算机,实现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资金转移的综合联机分时处理,并向“电子银行”的时代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表外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软件开发不足, 大部分中间业务处于半手工操作, 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高层次需求。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即使是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只达到行业性或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再者,表外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创新发展表外业务需要有创新意识,需要有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们有所欠缺的一面。

5. 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透明,风险控制手段不完善

表外业务能够为银行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近年来,国外一些银行因操作衍生金融工具不当而蒙受巨额亏损、乃至倒闭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由于表外业务不能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定义、确认、计量标准而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其透明度低,金融管理部门难以准确把握其风险,因此给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晚,在信息披露方面,既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对信息披露的具体规范,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要求几乎都是原则性的,没有具体要求;其次,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定量信息,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迟,衡量、监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掌握不多,缺乏大量的管理数据,因此,无法提供国际标准要求的大部分定量信息;另外,缺乏对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按照现行的做法,表外业务基本上应反映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且报表附注的披露不充分将直接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导致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缺口,不利于进行风险管理。

可是,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升级,特别是由于表外业务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银行资金向占有和直接占有银行资金转变:由基本不承担风险,获取稳定的手续费收入向适当承担风险,获取风险溢价转变等发展趋势的逐步扩展,表外业务所蕴藏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将不断增大,流动性风险更不容忽视。在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将导致严重阻碍风险控制地有效进行。

}

新冠疫情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逆周期调节将提前,力度也可能进一步加大。但银行业仍面临利润下滑、资产质量承压等不利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及早布局。

一、疫情对宏观经济及金融政策的影响

本次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人群多、扩散范围广,影响面远超过非典。银行业未来经营模式面临挑战。

(一)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明显强于非典

疫情导致短期经济活动显著放缓,中长期影响也不容忽视。参照非典时期经济走势,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但当前消费等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远超2003年,加之全国大范围停工及限制人员流动,意味着本次疫情冲击会大于非典。即使疫情如期过去,一部分企业倒闭、工人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也会使相关消费或投资难以恢复。而且,当前经济正处于下行通道,与2003年形成鲜明对比。

图1:非典时期GDP增速

服务业受冲击严重,部分区域经济运行受到影响。疫情将使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服装等消费受到严重冲击。人员流动受管制、复工延期,投资、出口链条也将受到影响,将对工业生产带来拖累。湖北、广东、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疫情较为严重地区的经济运行短期将受到影响。部分中小企业承受能力本就有限,疫情可能导致其面临生存危机,加速退出市场。

(二)宏观政策可能会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宏观经济面临更大冲击背景下,逆周期调节措施可能提前,并且力度加大,这将有利于银行业的运行。

财政政策稳增长力度加大,赤字率可能上调。历史经验表明,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赤字率可能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疫情冲击下,预计目标财政赤字率可能会上调至3%,专项债额度可能突破3万亿,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以PSL为代表的准财政行为也将是重点之一,规模可能在6000亿元左右,约为2019年的2倍。

货币政策发力提前,市场利率下降。根据金融支持疫情防控30条措施,短期货币政策框架基本明确:一是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银行间流动性、政策性利率、专项再贷款);二是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扩大支持(LPR利率、信贷规模、增信和信用救助、定向利率优惠),大部分政策已有落地。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下,市场利率可能继续下降,十年期国债利率或将降至2.8%以下,甚至更低。

监管政策灵活调整,重点是纾困中小微企业。近日召开的国常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企业应对疫情专项帮扶机制,金融管理部门及各省市均密集发布金融支持、税费缓缴、降低租金等优惠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减负,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此外,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放宽不良认定标准等措施,可能性加大并有望逐步明确。

表1:针对疫情的主要金融监管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银行业未来经营模式面临挑战

疫情将对银行业未来经营模式提出挑战。一是线上化趋势及金融科技的应用会明显提速。疫情将显著减少网点、ATM等线下业务的客流,企业和个人的线上渠道办理业务需求明显增加。二是对银行的数字化、全渠道客户体验提出新的要求。受疫情影响,客户对银行业务流程的非接触化、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银行客户体验可能会向数字化体验与全渠道体验发展。

二、疫情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

疫情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银行业带来影响。疫情冲击下,逆周期调节力度可能超预期,对银行的信贷投放、风险偏好等产生作用,进而影响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的节奏和净息差。微观层面,疫情对不同行业、企业及个人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影响银行业相关业务发展、成本支出等。 

图2:新冠状病毒对银行经营情况的影响路径

资料来源: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一)资产扩张放缓,结构性调整显现

资产扩张增速可能略有下降。考虑到当前宏观托底经济的动力加强,超预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环境下,整体社融规模增长仍能保持平稳,但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仍略低,资产扩张意愿下降,预计全年资产扩张增速略有下降。

信贷投放前低后高,结构进一步优化。零售贷款方面,上半年增长可能低于预期。疫情对居民购房意愿、外出消费、休闲等活动产生阶段性负面影响,因此,按揭贷款及消费类信贷短期增长乏力。预计下半年逐步恢复,全年来看,增速仍能略高于贷款整体水平。对公贷款方面,预计传统的基建项目仍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来源。房地产融资受到购房意愿下降的影响,可能在信贷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从疫情影响及恢复情况来看,制造业、农林牧渔等行业短期会受到延期开工的冲击,但预计很快恢复;而文化旅游、餐饮等行业恢复相对较慢。在线教育、在线视频等领域短期呈现阶段性提速,后续也有望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同时,医药、5G、先进制造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银行需要长期重点关注的领域。

表2:受疫情影响的相关行业分析

资料来源: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二)净息差收窄幅度扩大,主要压力来自资产端

资产端收益下行压力加大。资产端的收益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尽管银行资产端有效信贷需求在宏观调控超预期下能达到弱平衡,但是银行业整体议价能力偏弱,不利于贷款定价的上行。二是由于高收益消费类贷款的投放阶段性下滑,新增贷款仍然以相对低利率的基建为主,银行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受到一定制约。最重要的是,存量贷款定价基准切换的推进本身给银行贷款定价的下行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监管指引下,多家银行已对湖北地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贷款在现行利率基础上下降0.5 个百分点,悲观假设,疫情严重的七个区域的小微贷款均在现行利率基础上下降0.5个百分点,静态测算下,带来资产端利率下降2.5BP。

图3:大行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wind,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负债端成本也将下行,但幅度有限。偏松货币政策力度加大,时间拉长,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成本压力;但疫情将使得存款竞争压力加剧,不利于整体负债成本的下降。由于疫情短期将带来收入增长的下降和存款次数的减少、居民手持现金的增多,尽管后续随着营业网点业务的恢复有所缓解,并且消费的减少也能增加居民的储蓄水平,但银行总体揽存的压力更大。同时,疫情冲击下企业的利润下降也易带来企业存款的下降。综合判断下来,银行净息差收窄5-8BP左右。

表3:近期影响银行息差表现的具体政策一览

资料来源:wind,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三)非利息收入下降压力加大,重点关注中收收窄

中间业务收入面临较大挑战。一是受疫情影响,传统类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乏力。例如:与消费相关性较强的银行卡业务收入将面临明显阶段性下降,信用卡新开户数短期内也将有较大回落。同时,疫情对进出口的冲击也不利于国际结算业务收入提升。二是在不确定性加大,整体市场预期偏悲观的状态下,公募基金和私募产品代销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新型中间业务收入也易走弱。网点客流量的减少也不利于银行拓展理财、资管类相关业务。

其他非息收入增长也不易乐观。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的调整,去年其他非利息收入实现了超高增长,上半年表现尤为明显。较高基数影响以及相关红利的减弱使得今年其他非息收入的增长本就压力不小。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可能带来保险等相关业务的阶段性机遇,银行部分子公司的收入可能会出现相对较好的表现,同时,投资收益以及汇兑损益等收入更考验银行资产配置的能力。

(四)短期资产质量压力加大,拨备计提可能略有放松

银行业短期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对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冲击可能会带来相关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上升的压力,失业率以及居民收入的下降也将影响到银行个人信贷质量。但考虑到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批发零售业及住宿餐饮行业贷款占比为5%左右,相对较小,即使这些行业的不良率提高一倍,在不考虑核销的情况下,整个银行业不良率仅提高0.2个百分点左右,影响可控。经测算,如果全年GDP下降0.3-0.6个百分点,不考虑核销,不良率可能会上升0.1-0.3个百分点。因此,疫情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产生阶段性的影响,但大幅恶化的可能性较低。预计2020年全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不会超过2%。

图4: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结构

表4: GDP变化对不良率影响的测算

数据来源: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拨备计提可能略有放松。2020年监管要求银行更加真实反映不良的趋势不变,但对于银行拨备计提的力度也会进一步进行规范。考虑到,疫情可能对今年银行业营业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以丰补歉导向下,银行拨备计提力度可能略有下调,为利润增长带来一定的空间。

(五)其他支出进一步提升,成本管控压力加大

受疫情影响,银行业将面临阶段性的成本抬升。一是线下业务进一步线上化,带来金融科技领域投入的进一步加大。二是与防疫抗疫相关的卫生环保、员工保障等支出增加。三是为应对疫情,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减费让利,积极向疫情严重的地区捐款,也会加大成本管控的压力。

综合而言,疫情将带来银行全年盈利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预计银行利润增速略有放缓,维持在1~4%之间。

本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大于非典时期,给银行资产负债配置、利润增长都将带来较大的影响。相对而言,银行业应该高度重视,及早准备。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突发事件的冲击都将是银行业加速经营管理转型的催化剂,是一次打破行业竞争均衡的机遇。危中有机,如能趋利避害把握机遇,或将成为银行逆势崛起的机会。

(一)抢抓机遇方能打破当前竞争均衡的态势

从历史经验来看,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只有少数银行能真正把危机变为机遇。先进同业在非典期间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是发展全功能型线上银行,加强线下网点的整合及功能转型。例如:非典期间不少银行推出多项网上银行服务优惠计划,以吸引个人及企业客户使用网银服务,其中汇丰、恒生由于其线上服务功能齐全,同期交易量有40%的增长。增设及撤并部分线下网点,通过与网上银行的互相配合实现更大的成本收益。例如:花旗银行就在非典期间在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地点开设了新的理财中心。二是创新产品突破业务困境。非典期间,汇丰、恒生银行证券投资类资产增长显著,通过资产证券化与负债证券化相互匹配来有效应对借贷市场的萎缩,及证券投资中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同时,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和更新的私人理财产品也使得这一时期该项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三是顺势而为抢占中小企业客户市场。非典期间,由政府担保50%信贷风险的中小企业成为各家银行重点业务领域,汇丰、恒生等银行针对该类客户推出系列贸易融资、商业信贷、机器贷款、商业保险、企业投资理财服务等。此外,不少银行还推出协助中小企业渡难关的贷款措施,包括增加临时额外透支额;延长应付项融资贷款;经银行成功申请政府三十五亿元贷款担保计划的客户, 可获额外提供最高两成的不限用途贷款额度等。四是迅速采取紧急应变的营销措施。包括:向陷入困境的客户提供按揭重整方案; 利用客户保值心理推销保本基金及发行存款证; 提供中小企贷款优惠及调高中小企透支额, 助其渡过难关; 推出信用卡结欠保障计划; 花旗、丰明、恒生推低息还卡助重组债务计划; 通过佣金优惠鼓励客户使用网上证券买卖服务; 推广带有“非典”意外保障的医疗保险及人寿储蓄保险等。

(二)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疫情的建议

1.疫情中:扛起国有大行应有担当,取长补短,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

一是积极主动对接民生保障、医疗卫生、物流仓储等重点领域优质中小企业的需求,通过灵活调整授信额度、缩短审批期限等手段,帮助其早日恢复运行。针对性的扶持疫情严重区域内部分中小企业,适当延长贷款展期、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临时额外透支额等,协助中小企业发展。探索推进信用卡领域结欠保障计划,助力部分受疫影响严重的中产阶级渡过阶段性难关。

二是采取紧急应变的营销措施,加大专题性产品的开发力度,全面提升银行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总分行、分行与子公司之间联动协同机制,通过产品联动、技术支持等打造抗疫主题的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三是全面打造线上综合型银行。通过加大宣传优惠力度,全面提升网银、手机银行的活跃度。加强与互联网机构合作,主动寻找外部线上流量,输出相关产品。加快形成线上业务全流程经营闭环,探索全在线营销协作能力、全在线获客能力、全在线业务处理能力的“零接触零售金融服务”模式。

四是重点关注批发零售、信用卡等领域的信贷质量,以及湖北等疫情严重区域的中小微企业的运营状况。有效评估自身存量客户的风险状况,做好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同时,通过信贷业务的减退加固和资产重组,及时化解风险。

五是全面评估此次疫情对自身经营的影响,尤其是疫情重点区域的业务萎缩带来全年利润不及预期的可能,评估受疫影响较大的网点的综合效益,勇于“壮士断腕”,同时,对客流较大的关键区域的网点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力度。

2.疫情后:顺势而为,把握战略性领域的政策机遇,加大重点行业企业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重点区域资源配置力度,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持续加大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战略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

二是随着疫情逐步缓解,交通运输、民生保障等重大基建项目有望加速推进,建议银行尽早介入,并积极营销区域内医院医疗、公共卫生、环保、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融资。

三是着力稳定居民消费,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预计“新兴消费”(5G技术应用场景,5G手机等终端消费,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健康类消费”(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产销售等),建议银行重点把握该类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是关注部分领域可能迎来的阶段性机遇。例如:“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有望迎来新的政策优惠。此外,房地产融资政策边际放松的可能,建议银行提前布局,积极对接重点区域内相关企业。

3.中长期:保持战略定力,把握行业未来趋势,不断通过改革转型释放红利。

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打造一流银行,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建议紧紧围绕客户的综合服务需求,强化跨境、跨业、跨市场服务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差异化发展。

二是持续关注中小企业市场,调整客户结构。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也是国家中长期重点扶持领域。建议银行重点发力优质中小型客户、民营企业客户,力争成为中型客户主办行,夯实客户基础。

三是关注银行业数字化、全渠道客户体验的长期发展方向,建议银行对客户体验进行全局的主动规划管理,建立相应的数字银行客户体验与设计团队,及时掌握和分析客户需求,不断优化升级产品体系。

四是通过改革转型不断释放红利。总行部门回归经营管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分行要强化“主战”地位,提升自主经营、特色化发展的能力。持续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改进管理流程,创新产品服务,深入推进渠道转型,提高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

}

非利息收入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不同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都有所不同。就中国的银行目前收入结构来看,利息收入仍占据主体,一般都占主营收入80%以上。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非利息收入来源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非利息收入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紧要是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入等行为产生的收入。

区别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都有所区别。就中国的银行目前收入结构来看,利息收入仍占据主体,一般都占主营收入80%以上。然而,利息收入由于受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影响很大,具备不稳定的周期性特征,而且坏账危机较大。

因此近些年来,国内银行开始加大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投入,这块业务相对稳定,安全,且利润率通常更高。对于中国银行股的投入者而言,非常看中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升速度,这不仅可以降低银行的运营危机,也是重要的业绩驱动力量。

目前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紧要来自于信用卡业务和结算业务,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的银行有招商银行(600036)和中国银行(601988),都在15%左右,而且还在提升。(2009年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1.7%)

非利息收入具体项目有:存款账户的服务费用,紧要指对存款人开立银行账户,不能保持要求的最低金额以及根据签发支票收取的人工费、保管费;其它服务费和佣金收入,包含代买卖证券、贵重物品保管、信息咨询、办理信用卡、承销国债等收入;其它收入,指银行所得信托收入、融资租赁收入、表外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存在的紧要问题

非利息收入业务一般紧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加工业务,是客户从事各种交易后,银行帮助其完成资金收付以及银行代替客户从事某些交易的业务;二是交易业务,是银行从事金融市场各种交易的业务s三是咨询业务,是指银行对客户的各种金融交易行为提给指导的业务。目前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紧要存在以下问题:

我国各家银行目前从事的非利息收入业务紧要集中于加工业务,如支票加工、资金转移、信用证托收、经纪代理等,其他类型的业务办理得很少。加工业务是浅层次、较低级的非利息收入业务,银行力、理此类业务耗费的成本较高但回报较少。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应有较高的起点。虽然银行办理非利息收入业务目前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应在可能的状况下尽力实现业务种类的多元化。

经营范围窄,业务深度不够

我国银行开办的非利息收入业务绝大部分范围有限,社会公众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参与进来,很多业务只是在较低程度上实行。例如,银行的支票加工业务只对企业,个人支票业务始终没能大规模开展起来;经纪业务紧要是代理收付各种费用,交易代理等较高层次的业务几乎完全是空白的。由于以上缺陷的存在,使得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吸引力不强,很多社会公众对此类业务不感兴趣。

收入有限,对银行的贡献不大

目前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没有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例如, 2005年,作为非利息收入最重要构成部分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工商银行全部收入中仅占5.4%,建设银行为6.6%,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水平,对于银行收入的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人员素质差,难以满足业务进展的需要

非利息收入业务很少动用银行的资金,紧要靠银行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来完成。因此,银行从事非利息收入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此种业务的开展具备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总体状况来看,其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的需要,很多从业人员对于非利息收入业务并不熟悉,特别是在交易业务和咨询业务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差距。

进一步创新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紧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非利息收入比重很低。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存贷款利差将不断缩小。在此种状况下,商业银行要想保持和增加收入,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寻找新的收入来源,非利息收入业务即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如何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当前我国各家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目前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要性已被我国银行逐渐接受,各家银行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开拓此种业务。为了使非利息收入业务能够顺利地开展,银行必须制定和实施恰当的策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今后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实行创新:

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在种类创新上应采取以加工业务为主,咨询业务为辅,创造条件逐渐从事交易业务,使非利息收入业务种类多样化的策略。

是银行最基本的非利息收入业务,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业务在法律和政策上允许银行力、理。此外,这些业务从总体上看办理程序简单,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复杂的技术,对银行从业人员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实际上,加工业务中的一些业务,如支票加工、信用证托收等,我国银行已经办理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办理起来较为复杂,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了解金融及非金融领域各方面状况,综合能力较强,熟悉各种操作技术。目前很多银行的从业人员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应尽快实行培养和引进。此外,这些业务目前在某些方面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大规模开展尚需一些时间,因而短期内还难以为银行提给大量的收入。银行目前应着手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业务,如个人金融咨询、企业融资咨询等,而不应等待条件完全具备时再开展。

交易业务中的绝大部分目前我国银行还不能从事,如股票买卖、危机资产交易等,因而这些业务不能成为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紧要构成部分。然而,此类业务是银行为自己从事的交易行为,如果操作得当,其收入相当可观,大大超过其他两项业务。因此,银行应对此类业务予以充分的关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有些业务,如资产证券化业务等,现在即可实行尝试。

存、放、汇是银行从事的最传统业务,通过这些业务,银行与众多客户建立起了联系,客户对这些业务的依赖度较高。在非利息收入业务拓展历程中,银行应充分利用此种资源。在企业和个人存款业务办理历程中,银行可以将信用卡、商业借记、经纪业务、代保管、资产服务、各种咨询业务等实行大力推介,以使客户熟悉和接受这些业务;在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历程中,银行具备较大的主动性和影响力,可以借助此种有利地位推销非利息收入业务。如在发放贷款时,同时向客户介绍信用卡、经纪业务、企业投入咨询、个人金融计划等业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