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被除数和商怎么求除数480,除数是8,另一个除数是6,求商?用线段图怎么表示


2023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合集15篇)为三大师合同网小编编辑整理,合同协议模板可下载阅读学习,希望能帮助到您!文档下载后可根据需要自行编辑修改。
教学设计是教师将教学原则转变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的一种规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三大师合同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多篇集合,欢迎复制和下载。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1.课件演示: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2篇
1、人工野鸭岛去年有35只野鸭,今年比去年多28只。今年有多少只?
2、二年级同学看电影,买了80张票,后来退了8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了电影?
3、爸爸今年41岁,小民今年13岁,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4、女儿今年9岁,妈妈今年34岁,12年以后妈妈比女儿大多少岁?
5、妈妈买来一些苹果,第一天吃了一半,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最后剩下2个,妈妈共买了几个苹果?
6、一根绳子,对折了一次,再对折一次,量了一下是3米,这根绳子有几米长?
7、兔子有3只,鹅的只数是兔子的2倍,鸡的只数是兔子的4倍。鹅和鸡各有多少只?
8、冬冬家有2只白兔,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7倍。冬冬家养兔多少只?
9、张老师带着5名同学去校外参观,每张车票5角钱。来回共需多少钱?
10、学校要在操场旁种一排树,每隔8米种1棵。
(1)从第1棵到第5棵相隔多少米?
(2)一共种了9棵树,这个操场有多长?
11、会议室里有6张3人沙发和15张单人沙发,此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12、小红今年9岁,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奶奶比小红大56岁。妈妈和奶奶各是多少岁?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3篇
1、小明、小华、小丽三人互相赠送了1张卡片。他们一共赠送了( ) 张卡片?
2、小毛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他的5倍。爸爸明年多少岁?
3、一根绳子长97米,先用去了28米,又用去了45米。
(1)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2)还剩多少米?
4、一个玩具熊50元,一辆玩具汽车20元。小明拿100元钱,买了1个玩具熊和1辆玩具汽车用去多少元?
5、屋里有10支点燃的蜡烛,被风吹灭了4支。此时屋里还有多少支蜡烛?
6、屋里有10支点燃的蜡烛,被风吹灭了4支。到明天早晨还有多少支蜡烛?
7、 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接力赛?
8、 三个组共收集94个易拉罐,一组收集了34个,2组收集了29个,三组收集了多少个?
9、 小民今年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小民多大?
10、 动物园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20元钱买票够吗?
11、 有两排花,每排有6枝,把它们放入三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多少枝?
12、 20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13、 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4篇
31、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3×20 = 60(元)
答:人要60元。
3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
8× 29 = 232(元)
250元>232元
答:带250元钱够了。
33、每瓶矿泉水2元,买20瓶需要多少钱?
2×20 = 40(元)
答:买20瓶需要40元。
35、每箱苹果30千克,8箱有多少千克?
30×8 = 240(千克)
答:8箱有240千克。
36、一盒胶卷能照36张相片,3盒胶卷大约能照多少张相片?
36×3≈120(张)
答:3盒胶卷大约能照120张相片。
37、湖边种着4排柳树,每排有62棵。一共约有多少棵?
62×4≈240(张)
答:一共约有240棵。
38、一篇文章400字,小丁叔叔平均每分钟打53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
53×8≈400(个)
答:8分钟能打完。
39、儿童三轮车每辆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钱?
90×4 = 360(元)
答:一共用了360元。
40、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
213×3 = 639(千克)
答:这头野牛大约有639千克。
41、公园道路两边放花,每一边放342盆,两边一共放多少盆?
342×2 = 684(盆)
答:两边一共放648盆。
42、一栋楼房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8户。这栋楼房共住多少户人家?
18×6 = 108(户)
答:这栋楼房共住108户人家。
43、每箱饮料有24瓶,9箱一共多少瓶?
24×9 = 216(瓶)
答:9箱一216少瓶。
44、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
634×8 = 5072(人)
答:运动场最多可以坐5072人。
45、电影院每天放映4场电影。每场最多卖278张票。每天最多可以有多少人看电影?
278×4 = 1112(人)
答:每天最多可以有1112人看电影。
46、亚运会入场仪式上群众分为四个方阵,每个方阵128人,一共有多少人?
128×4 = 512(人)
答:一共有512人。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08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6篇
1、 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2、 有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每人3本,可以分给几人?
3、 一瓶药30片,每天吃3次,每次两片,一瓶药够吃几天?
4、 一年级150人,二年级170人。两个年级打预防针共需要多少个一次性注射器?
5、 我们班有22名男同学,20名女同学。7名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6、 表演新疆舞,需要女生28人,男生14人。一共需要多少人?
7、 树上有32个桃,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
8、 小明拿58元钱买伞,退回38元,问雨伞多少钱一把?
9、 爸爸,妈妈和我分别掰了9个玉米,弟弟掰了6个玉米,我们全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10、 小兔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还剩多少个?
11、 王师傅做了80个面包,第一天卖了34个,第二天卖了21个,两天一共卖了多少个面包?
12、 妈妈卖了15个苹果,买的橘子比苹果少7个,一共买了多少水果?
13、 动物园有熊猫5只,猴子的数量是熊猫的4倍,长颈鹿比猴子少7只,熊猫、猴子和长颈鹿共多少只?
14、 班有48人,平均分成6个劳动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7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1+6=7—3=4+2=1+5=
7—5=5+2=6—2=6—3=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8篇
飞机场上有7架飞机,飞走了3架,又飞来了4架飞机,现在一共有多少架飞机?
河里有10条鱼,游走一些后,还剩下8条鱼,游走了几条?
桌上有6只苹果,小朋友吃了3只,又给爸爸2只,现在桌上有多少只?
只小鸡在草地上做游戏,后又跑来了7只小鸡,现在草地上共有几只小鸡?
小胖的铅笔盒里有6支铅笔,钢笔的支数和铅笔一样多,铅笔盒里共有几支笔?
爸爸买了一些梨,小亚吃了3只,现在还剩下9只,爸爸买了几只梨?
图书馆第一次借走7本书,第二次借走9本书,一共借走了几本书?
小丁丁要做12面彩旗,已经做好了8面,还要做几面?
停车场有15辆车,开走了一些后,还有7辆,开走了几辆车?
语文书有11本,数学书有9本,数学书和语文书相差几本?
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6人,还剩下几人没捉住?
树上停了20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6只,第二次飞走了9只,身下的小鸟笔原来少了几只?
树上原来有9只小鸟,又飞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
妈妈买了12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几个?
小明家养了公鸡7只,母鸡8只,公鸡和母鸡共有几只?
校车上有9个学生,又上来了一些 ,现在有17个,上来了几个?
车上原来有12个人,先下去了4个人,又上来了5个人,现在有几个人?
小丁丁有8本故事书,5本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一(1)有14个学生获奖,其中男同学有9个,女同学有几个?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9篇
停车场开走了8辆车,还有12辆车,停车场原来有几辆车?
树上原来有15只鸟,飞走了9只,又飞来了10只,现在树上有几只鸟?
妈妈买来了9个苹果,还买来了5个柿子,妈妈一共买来几个水果?
有16个小朋友在划船,走了8个小朋友后,还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
树上飞走了9只小鸟,还剩6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
停车场上有18辆车,开走了10辆,又开来了4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几辆?
书架上有一些书,第一层有6本,第二层有5本,第三层和第一层同样多,书架上一共有几本书?
妈妈买来12个苹果,吃掉了8个苹果,还剩多少个?
停车场有一些汽车 ,开走了7辆,又开走了3辆,两次一共开走几辆?
玩具店有玩具汽车6元、地球仪9元、铅笔盒5元、毛绒玩偶8元。
(1)买地球仪和铅笔盒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芳带了20元去买玩具,她买了2个玩具,找回3元,小芳买的这2个玩具共多少元?
(3)花最少的钱买三样不通的玩具,一共花去多少元?
商店里有15台冰箱,上午又运来了4台,现在商店里有几台冰箱?
小巧有11本故事书,小亚比小巧多6本,小亚有几本?
小丁丁买了17个苹果送给奶奶9个,现在小丁丁有几个苹果?
汽车上原来有12名儿童,到站后下去了6名,现在车上有几名?
填上有6只红风筝,又来了8只花风筝,现在一共有几只风筝?
小巧有6块糖,小胖又给了她一些,她就有13块了,小胖给了她几块?
树上有15只小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下5只,飞走了几只?
小丁丁有4支笔,再买8支就和小胖的笔同样多,小胖有多少只笔?
学校里有18个篮球,借给二年级10个,还剩几个?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0篇
个同学在操场上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棵杨树苗48元,3棵松树苗63元,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三(1)班小朋友做玩具,一共做了48个,送给幼儿园15个,其余的平均分给一年级3个班,每班可以分得几个?
张教师带100元去商场买3个小足球,找回了7元,你能知道每个小足球多少元吗?
一本《故事大王》共65页,小明打算4天看完,小花打算6天看完,小明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小花呢?
张大伯家养了18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张大伯家养鸡和鸭一共多少只?
停车场有大汽车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7辆,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辆?
明明有42张邮票,芳芳比他少15张,他们俩人一共有邮票多少张?
一件上衣45元,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小白兔拔了14个萝卜,小灰兔拔的是它的3倍。小白兔比小灰兔少拔了多少棵?
校园里有水杉树24棵,松树的棵数是水杉树的3倍。水杉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水杉树比松树少多少棵?
公园里有黑天鹅28只,白天鹅的只数比黑天鹅的3倍多9只。白天鹅有多少只?
三年级去图书馆借书,上午借了420本,下午比上午多借20本。这一天三年级共借书多少本?
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华沿操场的边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
用一根线正好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这根线长多少厘米?
养鱼场去年放养鱼苗896尾,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科学馆上午有3批学生来参观,每批169人,下午又有213名学生前来参观。这一天一共有多少学生来参观?
一头牛一天要吃32千克草。2头牛4天要吃多少千克草?
有一块土地,用来种西红柿,用来种茄子,其余用种西瓜。西瓜占地几分之几?
李大伯家养了200只鸡,第一天先卖128只,平均每只鸡可卖9元,李大伯这天能卖多少元?
剩下的鸡第二天卖,每8只装一笼,能装多少笼?
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同学们要种93棵树,已经种了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要种多少棵?
上海市六月份降水量是42毫米,七月份比六月份少了14毫米。六、七两个月一共降水多少毫米?
玩具厂每小时可以生产玩具600个,从上午十时到下午二时,大约可以生产玩具多少个?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1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 3 (2 )=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2篇
应用题
1、工人叔叔3小时做24个零件, 照这样计算,他8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2、王大爷带了花1500元钱去买化肥,买了9袋化肥,找回15元。每袋化肥多少钱?
3、张大爷买15只小猪用7455元,他还想再买30只这样的小猪,他还要准备多少钱?
4、一双皮鞋105元,一件衣服的价钱是鞋子的2倍。妈妈买一双鞋子和一件衣服共要多少元?
5、育才小学要把180名少先队员平均分成6个分队,每分队分成5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6、小荣家养了45只鸡,1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蛋13千克,每只鸭产蛋12千克,这些鸡、鸭一年可以产多少千克蛋?
7、一支铅笔比一块橡皮贵7分,一支园珠笔可买11支铅笔,已知一块橡皮8分,一支园珠笔多少钱?
8、张君今年45岁,小刚今年5岁,再过3年,张君的岁数是小刚的多少倍?
9、小明有40元钱,比小强多6元,两人共有多少元?小明给小强多少元两人钱数一样多?
10、某厂有男工42名,女工人数比男工的3倍少11名,这个工厂共有多少名工人?
11、王叔叔在化肥厂开车送化肥。去时每小时行48千米,用了5小时,返回时因为空车只用了3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2、学校发练习本,发给8个班,每班200本,还要留100本发奖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13、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14、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5、四年级要为图书馆修补244本图书,第一天修补了49本,第二天修补了51本,剩下的要3天修补完,平均每天要修补多少本?
16、建筑工地需黄沙50吨。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了5次,余下的改用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运,还要运几次?
17、买一盆花要120元,买4盆送一盆,学校要用25盆花,最少要花多少钱?
18、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6吨食物,够大象吃上20天吗?
19、买一束鲜花20元,买4束送1束。李阿姨一次买4束,每束便宜多少钱?
20、 水果店2千克苹果售价5元,3千克香蕉售价12元。妈妈打算苹果和香蕉各买6千克,应付多少钱?
21、体育老师买了8盒羽毛球,每盒12只,共288元,平均每只羽毛球多少元?
22、李师傅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平均每小时生产50个,6小时完成。实际5小时就完成了任务,实际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23、商店运来5箱水果,共重50千克。如果把这些水果换成小箱来装,每箱重量是原来的一半,这些水果能装多少箱?
24、84千克黄豆可榨12千克油,照这样计算,如果要榨120千克油需要黄豆多少千克?
25、学校体育组有36人,美术组的人数比体育组的2倍少12人。学校美术组有多少人?
26、四年级要买5本相册和5枝自动铅笔奖励三好学生。买相册用了元,买自动铅笔用了元,一本相册比一枝自动铅笔贵多少元?
27、东关小学体育队有71人,其中15人是篮球队员,田径队员的人数是篮球队员的倍,其余的是足球队员。足球队有多少人?
28、商店运来16筐苹果,每筐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重量的2倍少120千克。运来的梨有多少千克?
29、同学们做操,每25人排成一排,男生排了30排,女生排了28排。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0、小明看一本18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3天,平均每天看24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36页,还要几天才能看完?
31、小刚有28张邮票,送给小红8张邮票后,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小红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32、15个老师带了129名学生去秋游。如果每辆车坐36人,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
33、一桶油连桶重9千克,用去油的一半后,连桶还剩5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34、公园在一条路的两边从头至尾共放了52盆花,每一边放的花同样多,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都是4米。这条路长多少米?
35、圆圆家去年四个季度用水情况如下表。
季度




用水(立方米)
123
178
196
163
圆圆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立方米?
36、四年级要为图书馆修补244本图书,第一天修补了49本,第二天修补了51本,剩下的要3天修补完,平均每天要修补多少本?
37、建筑工地需黄沙50吨。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了5次,余下的改用一辆载重吨的汽车运,还要运几次?
38、松柏林能分泌杀菌素,可以净化空气。如果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54千克,24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
39、四年级三班34个同学合影。定价是33元,给4张相片。另外再加印是每张元。全班每人要一张,一共需付多少钱?平均每张相片多少钱?
40、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2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41、一个机械化养鸡场的产蛋鸡,平均每只每年产蛋288个。如果按照每16个蛋重1千克计算,平均每只鸡每年产蛋多少千克?
42、要在正方形池塘的四周栽树,每边栽6棵杨树,四边最少栽多少棵杨树?
43、某旅行社推出西湖一日游的A、B两种惠方案,每个旅行团只能按一种方案买票。
A种:团体5人以上每位150元。
B种:大人每位200元,儿童每位100元。
(1)10位家长带5名孩子参加西湖一日游,买哪种票便宜?最少要花多少元?
(2)5位家长带10名孩子呢?
44、育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分四批去参加海洋博物馆。每批租了3辆汽车。每辆汽车坐35人。六年级参加海洋博物馆的一共有多少人?
45、甲乙两地相距88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8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65千米.两车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46、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2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47、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62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48、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相距378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72千米,是摩托车速度的2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49、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要行驶580千米,用了6小时。途中一部分公路是高速公路,另一部分是普通公路。已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每小时行120千米,在普通公路上每小时行80千米。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多少千米?
※50、小华家距学校2300米,每天步行上学,有一天他正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前进着,一抬头看见路边的钟表发现要迟到,他马上改用每分钟150米的速度跑步前进,途中共用20分钟,准时到达了学校。小华是在离学校多远的地方开始跑步的?
参考答案
1、每小时生产的零件×时间=零件总数
解:(24÷3)×8=8×8=64(个)
答: 他8小时做64个零件.
2、总价÷数量=单价
解:(1500-15)÷9=1485÷9=165(元)
答:每袋化肥165元。
3、单价×数量=总价
解:(7455÷15)×30=497×30=14910(元)
答:他还要准备14910元。
4、皮鞋用款+衣服用款=共用款
解:105+(105×2)=105+210=315(元)
答:妈妈买一双鞋子和一件衣服共要315元.
5、队员总数÷小组数=每小组人数
解:180÷(6×5)=180÷30=6(名)
答:平均每组有6名少先队员。
6、鸡蛋+鸭蛋=年产蛋量
解:45×13=585(㎏)
18×12=216(㎏)
585+216=801(㎏)
答:这些鸡、鸭一年可以产801千克蛋.
7、11支铅笔的价格=1支圆珠笔的价格
解:(8+7)×11=15×11=165(分) 165分=1元6角5分
答:一支园珠笔1元6角5分。
8、3年后张君的岁数÷3年后小刚的岁数=3年后张君的岁数是3年后小刚的岁数的倍数
解(45+3)÷(5+3)=48÷8=6(倍)
答:再过三年,张君的岁数是小刚的6倍.
9、 小明的钱数+小强的钱数=总数
小明的钱数-二人的平均数=小明要给小强的钱数。
解:40+(40-6)=40+34=74(元)
40-( 40+34)÷2=40-37=3(元)
答:两人共有74元。小明给小强3元两人钱数一样多。
10、男工数+女工数=总数
解:42+(42×3-11)=42+115=157(名)
答:这个工厂共有157名工人.。
11、路程÷ 时间=速度
解:(48×5)÷3= 240 ÷3=80(千米)
240×2÷(3+5)= 480÷8=60(千米)
答: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60千米。
※12、发给8个班的+留下的=应买的
解:8×200+100=1600+100=1700(本)
答:学校应买1700本练习本.
13、总量÷每天烧的=烧的天数
解:1吨=1000千克
1000÷40=25(千克)
1000÷(25-5)=1000÷20=50(天)
答:这批煤可以烧50天。
14、剩余的书÷每小时装的=装订时间
解:(2640-240)÷(240÷3)=2400÷80=30(小时)
答: 剩下的书还需要30小时能装订完。
15、剩余的书÷3天=每天要装的
解:244-(49+51)=244-100=144(本)
144÷3=48(本)
答:平均每天要修补48本.
16、解:40-(4×5)=20(吨)
20÷5=4(次)
答:还要运4次。
※ 17、买5盆花4盆的钱,实际每盆花 [120×4÷(4+1)]元。 单价×数量=总价。(25盆正好是5盆的倍数)
解:[120×4÷(4+1)]×25=96×25 =2400(元)
答:最少要花2400元。
18、 解:350×20=7000(千克)
7000千克=7吨
7吨>6吨
答:不够。
19、解:20-[20×4÷(4+1)]=20-16=4(元)
答:每束便宜4元钱。
20、 解:5÷2×6+12÷3×6=15+24=39(元)
答:应付39元钱。
21、288÷(8×12)=288÷96=3(元)
答:平均每只羽毛球3元。
22、 解:6×50÷5=300÷5=60(个)
答:实际平均每小时生产60个.
23、 解:50÷[50÷5÷2]=50÷5=10(箱)
答:这些水果能装10箱。
24、每千克油所需大豆×油的总量=所需大豆
解:(84÷12)×120=7×120=840(千克)
答:如果要榨120千克油需要黄豆840千克。
25、 解:36×2-12=72-12=60(人)
答:学校美术组有60人。
26、 解:÷÷(元)
答:一本相册比一枝自动铅笔贵元.
27、解:71-15-15×(人)
答:足球队有20人。
28、解:(16×)×2-120=670×2-120=1340-120=1120(千克)
答:运来的梨有1120千克.
29、解:(30-28)×25=2×25=50(人)
答:男生比女生多50人.
30、 解:(180-3×24)÷36=108÷36=3(天)
答:还要3天才能看完.
31、 解:28-8-8=20-8=12(张)
答:小红原来有12张邮票.
32、解:(15+129)÷36=144÷36=4(辆)
答:一共需要4辆汽车。
33、 解:(9-5)×2=4×2=8(千克) 9-8=1(㎏)
答:这桶油重8千克. 桶重1千克。
34、解:52÷2=26(盆)
(52÷2-1)×4=25×4=100(米)
(26-1)×4=25×4=100(米)
答:这条路长100米.
35、圆圆家去年四个季度用水情况如下表。
季度




用水(立方米)
123
178
196
163
圆圆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立方米?
解:(123+178+196+163)÷12=660÷12=55(立方米)
答: 圆圆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55立方米。
36、解:(244-49+51)÷3=144÷3=48(本)
答:平均每天要修补48本。
37、解:(50-4×5)÷÷(次)
答:还要运12次.
38、解:54×31×24=1674×24=40176(千克)
答:24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40176千克.
39、解:(34-4)×+33=30×+33=69+33=102(元)
答:一共需付102元。
102÷34=3(元)
答:平均每张相片3元钱。
40、解:(200÷4÷2)×5×6=25×5×6=125×6=750(棵)
答: 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750棵.
41、解:288÷16=18(千克)
答:平均每只鸡每年产蛋18千克.
42、解:4×(6-1)=4×5=20(棵)
答: 四边最少栽20棵杨树。
43、某旅行社推出西湖一日游的A、B两种惠方案,每个旅行团只能按一种方案买票。
A种:团体5人以上每位150元。
B种:大人每位200元,儿童每位100元。
(1)10位家长带5名孩子参加西湖一日游,买哪种票便宜?最少要花多少元?
解:A种:150×(10+5)=150×15=2250(元)
B种:10×200+100×5=20XX+500=2500(元)
2250<2500
答:买A种票便宜。最少要花2250元。
(2)5位家长带10名孩子呢?
解:A种:150×(10+5)=150×15=2250(元)
B种:5×200+10×100=1000+1000=20XX(元)
2250>20XX
答:买B种票便宜。
44、解:3×35×4= 105×4=420(人)
答:六年级参加海洋博物馆的一共有420人.
45、甲乙两地相距88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8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65千米.两车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解:8800-( 78+65)×4= 8800-572=8228(千米)
答:两车相距8228千米.
46、解:78×(3+1)+62×3=78×4+186=312+186=498(千米)
答:两地间的铁路长498千米。
47、 解: 65×3+62×3=195+186=381(千米)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381千米.
48、解:78÷(72+72÷2)=378÷(小时)
答:经过时间两车相遇。
※49、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120千米)×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求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是关键:同鸡兔同笼)
解:(580-6×80)÷(120-80)=(580-480)÷40=100÷(小时)
20×(千米)
答: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300千米。
※50、道理同上题
解:(2300-20×80)÷(150-80)=700÷70=10(分钟)
10×150=1500(米)
答:小明是在离学校1500米的地方开始跑步的.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3篇
冰箱里有14听可乐,小胖喝了几听后还剩9听?
小丁丁剪了5朵纸花,他还要剪7朵,他一共要剪几朵纸花?
学校里有足球和篮球一共12个,其中足球有5个,篮球有几个?
小红有5支铅笔,妈妈又买来9支给小红,现在小红一共有几支铅笔?
鸟笼里飞走了4只鸟,还剩下9只鸟,鸟笼里原来有几只鸟?
体育室里有7个足球,又买来同样多的篮球,现在共有几个球?
小巧想练字,她一共要写18个字,她先写了5个字,又写了8个字。小巧已经写了几个字?她还要写几个字?
花园里有一些盆景,小红搬走一半后还剩6盆,花园里原来有多少盆盆景?
小胖有4枚邮票,小胖的邮票数量是小丁丁的一半,小丁丁有几枚邮票?
小亚折了5只纸鹤,小巧折的纸鹤数量是小亚的加倍,小巧折了几只纸鹤?
树上有一些小鸟,飞走了8只小鸟,剩下的小鸟数量是飞走小鸟的一半。树上原来有几只小鸟?
小丁丁有12块糖,吃了一半,还剩几块?
小猫钓了8条大鱼和6条小鱼,小猫一共钓了几条鱼?
红、蓝气球各有9个,一共有多少气球?
商店里有15箱可乐,又运来5箱后,现在有几箱?
小明吃掉了7块蛋糕,盘子里还剩下5块,原来盘子里一共有几块蛋糕?
草原上原来有6只羊,又跑来7只,现在有几只羊?
停车场有16辆卡车,开走9辆,现在有多少辆?
商店里有12台冰箱,卖掉一些后,现在有7台,卖掉了几台?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4篇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理解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铺垫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出数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故事书的本数相当于连环画本数的百分之几?
(3)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4)水稻播种的公顷数是小麦的百分之几?
2、只列式,不计算。
(1)140吨是60吨的百分之几?
(2)260吨是40吨的百分之几?
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根据复习题第3题的题意,除了可以求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出示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讨论:
(1)这道题与上面的复习题相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2)根据线段图,这道题应该怎样思考、解答?
列式解答:
(14-12)12=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3、学生阅读课本,对照例3的解答,质疑问难。
4、想一想,例3还有其他解法吗?
可能出现1412-100%116.7%-100%=16.7%
5、思考:如果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
(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后,单位1的量发生变化。改编后的应用题应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14公顷)看做单位1的量,要比较的量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
解答过程:
(14-12)14或者:1-1214
=2141-0.857
0.143=1-85.7%
=14.3%=14.3%
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4.3%。
活动(三)、巩固练习
1、分析下列问题,指出所求问题是什么量与什么量比,把哪一个量看做单位1。
(1)今年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2)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商品,降价了百分之几?
(4)客车速度比货车慢百分之几?
(5)货车速度比客车快百分之几?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2米,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2米。
(2)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第15篇
小胖养了16条鱼,送给方方一些后,还剩下7条,送给方方多少条鱼?
原来有7只猴子,又跑来了6只,现在有多少只?
小军吃了5个苹果,还剩下3个,小军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同学们要种14棵树,已经种了10颗,还要种多少棵?
树上有4只鸟,又飞来了一些,现在有11只,飞来了几只?
原来有19只羊,卖掉了9只,还剩下多少只?
水族馆里有9只小海豚,又买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
厂房里有20箱皮鞋,运走看一些后,还剩下10箱,运走了多少箱皮鞋?
一盒巧克力有8块,两盒一共有多少块?
池塘里有7只水牛,又来了8只水牛,现在有几只水牛?
一(1)班有13个女生留长发,有6个女生留短发,一(1)班一共有多少个女生?
路车到站后,上来了8个人,现在车上有12个人,原来车上有几个人?
一支钢笔8元钱,买两支钢笔一共要付多少钱?
小胖有8本课外书,小丁丁有11本课外书,小丁丁比小胖多几本书?
一篮橘子8元钱,一篮苹果10元钱,买这两篮水果共花多少钱?
校园里有5棵松树,柳树比它多7棵,柳树有多少棵?
小亚做了18朵红花,小巧做了10朵红花,小亚比小巧多做了几朵红花?
小胖有20只皮球,其中白皮球有8只,剩下的全是花皮球,花皮球有多少只?
植树节到了,李老师种了5颗白玉兰后,现在校园里有11棵白玉兰,原来有几棵白玉兰?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合集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x格式
小学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合集15篇)以下八篇文章内容:
点赞
/1043496.html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xx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李X(住院)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省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容积的含义,体会容积和体积的关系。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积观念。
  3、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故事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孙悟空,它可厉害呢,有72变。
  二、复习导入
  第一变 回忆
  (1) 什么叫体积?
  (2) 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3) 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变 思考
  1、教学容积概念。
  运用你的预习知识,把魔方、电饭褒、雪梨、汽车的油箱这四种物品分成两类,你是怎样分的?说明理由。
  生:空心的 能装东西的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空心的,能装东西的物品?
  生:举实例 (饭盒、矿泉水瓶、奶牛盒……)
  师:你想知道这些容器里面能装多少东西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容积和容积单位 (板书)
  什么叫容积?从中国文字的字面解释 容:容纳 积:体积。合起来:像电饭褒、汽车的油箱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它的容积。
  练习
  根据容积定义判断:
  (1)电饭褒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计量容积一般可以用体积单位( )
  (2)数学书P53页第一题。
  突出:体积 (外面量数据) 容积(里面量数据)板书
  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关容积的数学信息?
  生:500毫升 18.9升
  师:升、毫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积单位。板书
  生:净含量:250毫升 1升……
  师:表示什么意思?净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体积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积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体积是250毫升
  (选1升和1立方分米来对比,为实验作铺垫)
  回应: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什么时候用容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容积单位 板书
  练习:(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积。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数学书P53第三题
  3、教学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师:谁知道这两个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写的。
  师:你对这个关系不表示怀疑吗?真理总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想验证一下,你有方法吗?
  由学生做实验:1升的冰红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师:从实验中你证实了1升=1000毫升,还得出什么结论?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类推:你还能推理出什么关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升
  练习:数学书P52做一做第一题和P53第四题
  第三变:计算
  4、教学容积的计算
  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的油箱,里面长5d m ,宽4d m ,高2d m 。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学生读题。(突出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要改单位?求容积)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四变:运用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咳两声,讲了一节课,老师口干了,很想喝水。
  师:谁知道一个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书里介绍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书P52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教育。
  小组活动:
  (要求组长分工要明确:不同的人负责倒水、记录、计算以及汇报,倒水要注意别溢出来,注意纪律。)
  (1)将一瓶约( )毫升的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总结质疑
  今天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作业:
  1 、到商店、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及净含量,编一道有道容积计算的题目并解答。
  2、调查一大桶约18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买哪种比较合算?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反思:
  在练习题目中,涉及到新课的内容可以再次点出,再次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就节约了时间。在常规课堂中,切忌概念的讲授花费很多时间,概念讲得越多,学生可能越糊涂。其实学生头脑里已经对新概念有所认识和体会,我们只需要把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楚就行。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21篇)05-2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23篇)05-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4-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1-11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篇11-0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01-11
初一下册数学教案11-2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被除数和商怎么求除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