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取消公摊购房者占不到便宜,还显得吃亏不少,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大家都没有说核心问题,如果仅仅是情绪对怼的话,那我也来参与一下。“我国按照建筑面积计算房价,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之间大约有30%的差异,因此房屋买卖出现了‘公摊’的表述。若改为按照使用面积买卖房屋,那么房价就太高了,社会各界可能更难接受,这样也没有真正实现取消公摊。”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汇力基金董事长孟晓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很多城市的预售合同里,都已经明确建筑面积和实用面积。计价虽然是按照建筑面积,但同样可以按实用面积自行换算。难道没有按实用面积换算就不能证明房价高啦?这说法实在有点掩耳盗铃了吧?豪宅研究院院长朱晓红也指出,取消公摊面积目前面临两个难题:房企建房成本提升,售房价格如何控制?如何保障配套公共设施的品质?建筑公司与房企签署承建协议时,在项目的建筑面积中,同样有测算公摊部分的建筑费用、代建市政道路等成本。也就是说即使要分项计算,也是毫无难度的。再说,建了的公摊面积的费用,难道房企是白送给购房者的吗?还不是一样算进交易房价里的吗?所以,在售价的基础上是根本不存在差别的。现在说无法控制配套公共设施的品质的意思,是要表达如果列明出来,坦坦荡荡了之后,反而就无法保证质量了吗?再说,不是还有项目报建审查吗?不合规不合格的配套公共设施,难道相关部门就能审查通过,就不用付任何责任?还有现在不是推行现房销售、现房交付吗?届时现房所见即所得,配套公共设施的品质不好,房企难道还能卖得出去?届时是要做出能出售的房子,还是做出无法出售的房子,孰轻孰重房企心里清晰得很。“现阶段取消公摊面积的条件还不具备。”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关联影响太大,我国在房改、维修基金缴存、拆迁安置补偿计算、物业费收缴、暖气费收取等方面都按建筑面积作为标准,如果取消公摊面积,会给计价标准带来混乱。“如果按套内面积计,开发商大多会选择按设计规范要求的最低共有建筑面积标准进行开发,就不可能提升楼盘的品质与舒适度。重塑价格体系可能会引发一些开发商趁机涨价,反而有损消费者利益。”虞晓芬说,共有建筑面积也是业主的权益和资产,计入产权面积也是对业主权益的完整保障。此外,大量的产权证没有明确使用面积,重新测绘、换证的工程量过大。房企不可能因为重塑价格体系而涨价。应该这么理解,市场好的时候,垃圾品质的房子,房企照样也会涨价。至于标准的制定的换算,究竟容易还是困难,就不是我们老百姓说的算了。我们只知道要容易起来,登上月球都能实现;要困难起来,螺丝钉的质量也上不去。想不想解决,想不想重定标准的事,我们就不要深入探讨了。“如果业主有证据证明销售人员此前的允诺与实际公摊面积相差甚远,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因为其中可能存在销售欺诈。不过,若要维权,还需到住建部门查阅公摊部分的备案资料。测量公摊面积,也要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测绘机构重新测量。如果公摊面积超出设计规范要求,就要看是否通过验收,如果没有通过验收,就不具备交付资格。”张志同说。每个行业都有生态环境,是不是通过,怎么通过,怎么才算具备交付资格,这些都可以有很多说法的。如果没有公摊面积,只验收配套公共设施的具备及品质,岂不是可以更好直接解决问题吗?“购房者在购房前就要做好咨询,知道公摊面积包括哪些,并要求开发商写在购房合同里;另外,应加强对开发商公摊面积计量的监管,以避免货不对板。”赵秀池说。房企的价值观:自己不违约地履行完合同就很优秀了。再说对于房企和购房者而言,房企是强势群体,有多少霸王条款,众多的案例中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了。哪怕真的给你挖出来货不对板,这个维权之路,有多少购房者有精力和时间去处理呢?所以,房企已经强势很多年了,规则也该改一改了吧。要不在各地的“营商环境”保护下,估计他们早已忘记了还有市场交易公平这回事了。}
作为重庆人,一直很纳闷为什么买房要买公摊?重庆一直都销售套内面积,经济增长也不慢,人民生活获得感也不错,房价也很稳,其他地方是有什么特别的特殊情况而不能取消公摊面积呢?取消公摊一点毛病都没有。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公摊。请一定要注意,住宅建筑面积,指的是可销售面积,住宅园区里面还有一堆不可销售的面积,比如地面上的变配电房、垃圾房这些,都不会去计算公摊。住宅建筑面积(就是大家掏钱买的建面)=套内面积+公摊套内面积简单理解,就是你家地板地砖铺上的区域+你家里的墙所占面积,也就是这部分空间,我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想装什么就装什么,这就是套内。公摊面积简单理解,就是你家所在楼栋里,剩下的所有公共空间面积+外墙的一部分面积,这部分空间,我只有使用权,是公共所有的,这就是公摊。住宅套内面积和公摊面积,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也是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得房率”一般来说直接关系到商品房的销售好坏。得房率=套内面积/建筑面积对于从业者而言,目前市面上的住宅根据消防规范要求,会根据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公共区域的面积。这里有些经验和数据可以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一层楼户数越多,公摊越大,一梯两户得房率高于两梯四户高于三梯六户;大户型的得房率高于小户型的得房率;南方保温薄的地方,同等楼型同等户型,得房率会略优于北方保温厚的地方。33m以下(也就是10层以下)住宅,一梯两户,得房率大约在85~90%;54m以下(也就是17层以下)住宅,一梯两户和两梯四户,得房率大约在78~82%;100m以下(也就是33层以下)住宅,得房率大约在70~75%;33层以上的超高层住宅,得房率会相应再低一点,不过住宅新规一出,80m以上的住宅以后可能都会变少,超高层住宅以后买到的可能性确实不大。大家可以对号入座,自己购买的房产,如果得房率低于上述得房率的最小值2个点以上,那就说明这个房子经济性很差,慎重购买。同样,如果销售跟你说,33层的住宅得房率在80%以上(赠送面积很多的房子不在这个限制范围内),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是骗人的,你可以要求他们拿审批的文件来看。像题目新闻里说到的31%公摊,也就是得房率在69%,初步可以判定为一层楼7,8户的小户型公寓楼或公租房。110平得房率69%,也就是套内75.9平,实测地毯面积61平,差15平,靠套内墙体占的面积是无法消化这个面积差的,一定有一方的数据是错的。回到问题本身,公摊最主要的点是无法被消费者准确测量,也就是说你花了买公摊的钱,但是你却没办法弄清楚是不是有这么大面积,这就像剥柚子一样,有的柚子看上去大,但奈何皮厚,拨出来芯子只有一小坨。但实际上,开放商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在各种严控公摊面积,毕竟得房率越低,竞争力越低,开发商几乎没有故意做大公摊的驱动力。你想,同样是修混凝土,开发商脑门儿被门夹了才会把混凝土都堆公区去。那么开发商宣称的公摊是否值得信任呢?理论上说,公摊的数据基本上不会出太大问题。设计院、测量单位都会反复一遍又一遍的测量这个数据,开发商内部也会严格的核查面积数据,最后房产测量还会对其进行实地测量。所以,大部分的房产品在销售中的数据是值得信任的,特别是现在行情下弄虚作假,除非这个开发商不想混了,分分钟上热搜。只销售套内,个人觉得完全没有问题。对于开发商而言,套内单价多卖点就行了,总收益不会受影响,还省去了很多抠公区面积的行为,有些对品质有追求的开发商,说不定还会适当的做好做强公共区域,以赢得市场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付出的房款不会变少,但购买到的产品可以很容易的进行面积复核(内部隔墙量个长宽),属于买的放心买的透明。那为什么不能改呢?容积率限制、面粉价格上涨、房屋单方限价。虽然大家一提房地产开发商就是黑心商人的印象,但实际上我想提醒下,开发商的利润近年来逐年走低,大头并不是他们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丢掉公摊这部分可销售面积,开发商只会用脚投票,不再拿地。为什么最近都是各个地方平台公司在拿地兜底?说明没有银行的鼎力支持维持高周转,开发商家里也没有余粮了,既然不赚钱还不如躺平。地方平台公司拿地兜底这件事情,我个人觉得真的真的很危险。左脚踩右脚就能飞起来的事情,真的特别危险。最后说点关于公摊的题外话。住房问题一直是民生大问题,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租售并举,引导开发商做公租房。但是公租房有个特点,那就是面积小、一层户数多,很多地方还有面积上限要求,比如公租房每户不得大于70平。那么问题实际上就来了,按照上面的说法和计算方式,70平按65%的得房率计算,套内面积也就45平左右,其实根本无法很好满足年轻人对居住的要求。万科就不止一次的跟一些专家学者建议,希望能给住建建言,向日本学习,公租房按套内计算面积,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公租房应有的社会效用。不管后续是开发商长期持有,或者过几年后优先出售给居住者,都能更好地起到稳定器的作用,而不是一刀切的把公摊加入进去,让产品做的难受,青年和低收入人群租的也难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家称取消公摊购房者吃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