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司的机密信息包含哪些泄露的风险预警如何实现?

安全保障管理策略篇1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安全隐患;安全策略
Study on Safety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ZHANG Yan
(Examination Center,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2,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not only takes on most of task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but also saves so much important data like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afety model of computer, and discusses hidden safety troubles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afety strategies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idden safety troubles; safety strategy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校信息建设特别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快速推进,各高校相继建设了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它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网络上选课和学费清算等子系统,其不仅涵盖了高校日常运行的大部分功能,而且存储着学生成绩等大量重要数据。因此,为教务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稳定运行构建完善的安全策略显得尤其重要[1]。
2 计算机安全模型
计算机安全模型是建立于安全策略之上[2],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主机安全、网络安全、组织安全和法律安全。安全策略是指为达到预期安全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安全准则。安全策略主要建立在认证、授权、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等技术之上。
主机安全主要包括用户身份的认证,系统资源访问权限控制,安全存储、处理系统数据,跟踪审计用户行为,系统漏洞检测和信息恢复等。网络安全主要包括有效的接入控制,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网络传输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网络安全的检测和恢复等。组织安全包括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范。由于计算机最终由计算机理人员决定,因此,加强人的管理是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法律安全主要包括隐私权、知识产权、数据签名和不可抵赖。在计算机安全模型中,组织安全是重要的组织保障,主机安全和网络安全是重要的技术保障手段,只有将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3 教务管理系统安全隐患
3.1 服务器安全隐患
服务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1)教务系统几乎要面对高校中所有的学生和教师,使用人群非常庞大而复杂。这既增加了服务器被使用者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几率,又增加了用户终端病毒感染服务器的可能性;2)服务器的硬件故障(如硬盘故障等)也会给系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3)服务器自身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未及时给操作系统打补丁,未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等;4)用户身份认证机制缺陷造成的安全隐患, 如用户的身份证仅靠密码识别,由于用户密码泄漏而给系统带来安全隐患;5)管理系统自身的软件漏洞(如SQL注入漏洞)带来的安全隐患。
3.2 网络安全隐患
网络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据传输隐患。如果敏感数据不使用加密传输,入侵者就可通过网络嗅探工具获得用户的账号和口令;2)网络负载隐患。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教务管理系统的用户急剧增加,这可能因并发用户太多而造成服务器不能及时响应。同时,恶意的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也会给服务器带来很大的负载压力,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3.3 管理安全隐患
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整、不到位,给系统运行、使用带来制度性安全隐患。
4 教务系统的安全策略
针对上文提到的各种安全隐患,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才能保障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4.1 用户安全策略
用户安全策略主要包括:1)用户口令安全策略。对用户的口令进行检查,对于口令强度不够的,强制要求用户更改;2)用户权限分级和信息处理保密策略。对用户权限分级和保密进行精心设计,减少用户无意或恶意操作给系统带来的破坏;3)对用户行为进行详细记录和审计,并定期进行日志分析,以利于及时查找系统漏洞和用户破坏行为;4)要求服务器管理人员定期对服务器病毒库进行升级,并及时给操作系统打补丁。
4.2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备份的主要目的是当数据受到破坏时,使用备份数据可以快速恢复受损数据,减少损失。备份设备主要有磁带库、磁盘阵列、光盘、SAN等。数据备份策略有全备份和增量备份。全备份即备份所有数据;增量备份只备份上次备份后有变化的数据。全备份所需时间长,但恢复时间短,操作最方便,当系统中数据量不大时,采用全备份最可靠。数据恢复是指用备份数据恢复损坏的系统。恢复操作通常可分为全盘恢复和增量恢复。为了尽快恢复数据,必须制定数据恢复应急预案,并进行相应预演,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数据。
为了减少因服务器故障造成管理系统停止运行,除采用数据备份措施外,还经常使用双机热备的方式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双机热备不仅可以提高系统可靠性,还可通过服务器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处理能力。
4.3 网络安全策略
为了防止敏感数据(如账号和密码)在网络中传输时受到破坏,更改、泄露,在教务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时,必须在敏感数据进入网络传输前进行加密,以防止数据被窃听、被破坏[3]。由于数据加密、解密将增加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负荷和处理时间。因此,建议只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对于其他数据可直接用明文在网络中传输,以增加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处理能力。
为了防止网络恶意用户、黑客工具软件和病毒对服务器的攻击,必须在服务器前端安装防火墙(Firewall)。防火墙是安装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一道“防护墙”,它允许客户端对服务器的合法访问,阻止非法访问,从而保护服务器免遭非法入侵,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性[4]。
4.4 管理安全策略
仅仅依赖技术安全措施,并不能完全保障系统的安全,还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策略,也只有配合完善的安全管理策略,才能使技术防范手段的效能最大化。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物理安全策略,如关键计算设备的安全策略;逻辑安全策略,如数据访问的安全策略;行政制约方面的安全策略,如人员安全管理策略。安全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定期对安全策略的实施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安全策略进行动态的修改。
5 结束语
论文分析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安全隐患,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安全策略。通过安全策略的实施,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文中提出的安全策略不仅适用于教务管理系统,也适用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动态的发展。因此,必须经常对已有安全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安全策略的薄弱环节,修补安全漏洞。
参考文献:
[1] 王树利.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备份与安全审计方案设计[J]. 科教文汇,2009(9):222-223.
[2] 邹新国. 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M]. 济南:黄河出版社,2008:10-14.安全保障管理策略篇2
1 对网络安全策略的理解误区
1.1 网络安全策略应尽可能详细
一般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会觉得安全策略制定要尽可能详细,所以将网络安全策略制定的十分详细。这样会使得策略的针对性太强,会产生工作人员必须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网络安全问题上,而对高校网络和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不良的影响。
1.2 认为制定一次网络安全策略可以享有终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的变化发展,网络安全策略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变化才能产生实际的安全效果。那种传统的制定出一种安全管理策略就可以使用终生的策略会对高校产生误导,造成现实中的损失。所以一定要重视网络安全策略的时效性。
1.3 网络安全策略是个技术问题
有很多的领导由于对于网络安全策略不是十分了解,会把它误认为是纯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是网络安全技术人员需要关心的问题。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常见的误区。网络安全策略是为了保障网络和依托于网络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的总体指导原则,网络安全策略只是一个大体上的方法不是具体的维护技术措施,所以网络安全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整个流程的相关工作人员都积极的配合,才能够有效的保障高校网络安全。
2 高校网络安全策略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2.1 可靠性设计原则
高校的网络安全策略制定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可靠性设计原则。由于高校网络中包含着大量的网络应用系统,而这些应用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师生个人信息,学校相关的知识信息,大型仪器设备信息以及师生的项目、资金信息等,因此,对于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一定要安全可靠,否则会产生较严重的损失。
2.2 整体性设计原则
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指对于高校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要统筹全局,不能以偏概全。整体性的设计原则有利于全方位地针对各种不同的威胁和脆弱性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2.3 动态化设计原则
动态化设计原则是指在高校网络安全策略制定过程中,要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进行策略的相应调整,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下的新需要。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的。
3 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管理策略
高校校园网络是学校、教师、学生三方进行教育教学、事务管理、科学研究、资费缴纳以及日常生活各项事务处理的一个具有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接入方式多样化特征的网络系统。网络安全策略实施的重点是通过对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网络应用系统的管理来实现网络安全。通过网络安全策略可以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及发生安全问题后的处理方法,为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系统的维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3.1 制定网络安全策略需要注意的事项
制定网络安全策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制定网络安全策略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一般需要制定多个安全管理策略,以适应全校和各类业务系统或应用服务的具体情况。第二,制定网络安全策略之后需要对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全面的了解制定策略的每个细节和应当注意的事项,以便将培训内容更好的落实到实际管理之中。第三,安全管理人员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网络安全策略的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可行的安全管理的标准和规范。
3.2 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过程
3.2.1 基本信息的收集
基本信息的收集,分两个层面,一是,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和网络基本结构信息的收集,包含网络物理与逻辑结构;二是,包括全校范围内各业务部门网络应用系统和应用平台、应用服务的基本信息,包括备案基本情况、系统基本情况等。
3.2.2 对现有策略、流程的检查
高校现有的网络安全策略和管理流程反映网络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检查现有的策略、流程之后,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下一步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引。
3.2.3 安全需求和风险评估分析
一方面应全面了解整体的网络安全需求,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评定和描述,给出预期策略制定目标;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网络基础设施(包含硬件设施和设备)和各类网络应用系统进行潜在风险或隐患检查和测试,根据风险自评估情况,制定出适合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4 现阶段高校网络安全的管理策略
现阶段高校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的建立与管理,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意识是否到位,是一个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策略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一。
其次,要配套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
第三,要结合高校实际,分别从“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系统安全”等多个层面入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1)采取入网控制、资源访问控制:使用防火墙,实名认证、授权访问(身份识别、口令管理、数字签名);
(2)启用日志记录(最短保留30天,最长保留60天,时长根据需要调整);
(3)网络监测和端口安全控制;
(4)安全协议与安全连接;
(5)病毒防范与动态安全管理;
(6)数据安全性保障,如:完整性、不可否认性、防止非法用户修改、删除重要信息或破坏数据等;
(7)灾难预防与系统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保障管理策略篇3
论文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现代金融业是基于信息、高度计算化、分散、相互依存的产业,有人形象地把信息系统归结为银行业的“核心资本”。金融信息化带来的是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在网络结构、业务关系、角色关系等方面的复杂化。而越是复杂的系统,其安全风险就越高。在系统中每增加一种访问的方式就增加了一些入侵的机会;每增加一些访问的人群就引入了一些可能受到恶意破坏的风险。据2003年一项对全球前500家金融机构的安全调查(2003GlobaleS curity Survey,Deloitte Touche Tohmat—su),39%受调查的机构承认2002年曾受到一定形式的系统攻击;美国联邦法院2004年所作的一系列有关信息犯罪的案件中,有多件涉及金融机构。这些统计数字和报道出的事件,只是我们面临信息系统安全威胁的冰山一角,因此加速建设金融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体系变得更加紧迫。
长期以来,人们对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手段偏重于依靠技术,从早期的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身份认证等等。但事实上,仅仅依靠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愿望却往往难尽人意,许多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和隐患靠安全产品是无法消除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的计算机安全事件中,约有52%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5%由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引起,技术错误占10%,组织内部人员作案占10%,仅有3%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员的攻击造成。简单归类,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6O%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靠保证,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
1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源于有效的管理,使技术发挥最佳效果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只有在建立防范的基础上,加强预警、监控和安全反击,才能使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因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一环。为在金融信息系统中建立全新的安全管理机制,最可行的做法是技术与管理并重,安全管理法规、措施和制度与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相结合,并辅之以相应的安全管理工具,构建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是在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整体解决方案基础上构建的,它包括信息安全法规、措施和制度,安全管理平台及信息安全培训和安全队伍建设,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2安全管理平台
安全管理平台是通过采用技术手段实施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平台,它包括安全预警管理、安全监控管理、安全防护与响应管理和安全反击管理。
2.1安全预警管理
安全预警管理的功能由预警系统实现,通过该系统,可以在安全风险动态威胁和影响金融信息系统前,事先传送相关的警示,让管理员采取主动式的步骤,在安全风险影响运作前加以拦阻,从而预防全网业务中断、效能损失或对其公众信誉造成危害,达到提前保护自己的作用。安全预警系统通过追踪最新的攻击技术,分析威胁信息以辨识出真正潜在的攻击,迅速响应并提供定制化威胁分析及个性化的漏洞和恶意代码告警服务,帮助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
2.2安全监控管理
通过安全监控功能可以实时监控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态势、发生了哪些攻击、出现了什么异常、系统存在什么漏洞以及产生了哪些危险日志等,因此安全监控功能对于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基于实时性的安全监控。通过在线方式管理金融信息系统中的资源状态和实时安全事件,及时关注IT资源和安全风险的现状和趋势,通过实时监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IT资源的效能。
2)基于智能化的安全监控。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对信息网络中的各种安全事件进行智能处理,实现报警信息的精炼化,提高报警信息的可用信息量,降低安全设备的虚警和误警,从而有效地提高安全保障系统中报警信息的可信度。
3)基于可视化的安全监控。通过对安全事件分析过程与分析报告的可视化手段,如图表/曲线/数据表/关联关系图等,提供详细的入侵攻击信息乃至重现攻击场景,实现对入侵攻击行为的追踪,使得对安全事件的分析更为直观,从而有效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入侵攻击的监控理解,使安全系统的管理更为有效。
4)基于分布式的安全监控。通过系统分布式的多级部署方式,可以实现对金融信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监控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对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用户提供相应的监控界面和信息,从而严格满足其安全等级划分的用户级要求。
2.3安全防护与响应管理
在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系统中由于安全的异构属性,因此会采用不同的安全技术和不同厂家的安全产品来实现安全防护的目的。通过安全防护与响应管理可以及时响应和优化整个系统安全防护策略;最直接的响应就是提供多种方式,如报警灯、窗日、邮件、手机短信等向安全管理员报警,然后日志保存在本地数据库或者异地数据库中。
1)优化安全策略分析。通过实时掌握自身的安全态势,及各种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安全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处理情况,输出正常和非法个性化的安全策略报表,然后直接通知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或厂商对其自身策略进行优化调整。
2)动态响应策略调整。通过对各种安全响应协议的支持,如SNMP、TOPSEC、联动协议等,实现相关的安全防护技术策略的自动交互,同时通过专家知识库能从全局的角度去响应安全事件很好地解决安全误报问题。
3)安全服务自动协调。当智能分析和安全定位功能确认出安全事件或安全故障时,及时调派安全服务人员小组(或提供安全服务的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安全加固防护。
2.4安全反击管理
安全反击管理包括安全事件的取证管理和安全事件的追踪反击。
1)安全事件的取证管理。取证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事件的调查中是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对系统安全事件的存储和分析,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取证管理,给相关调查人员提供安全事件的直接取证。
2)安全事件的追踪反击。通过资源状态分析、关联分析、专家系统分析等有效手段,检测到攻击类型,并定位攻击源。随后,系统自动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告知安全管理员,并提示安全管理员查询知识库,从中提取有效手段对攻击源进行反击控制。
3安全管理措施建议
在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基础 上,还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由于金融信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对于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来说,业务逻辑和操作规范的严密程度是关键。因此,加强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管理措施,建立领导组织体系,完善落实内控制度,强化日常操作管理,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
1)完善安全管理机构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把信息安全提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并提出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针,专门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简称CNITSEC)等,初步建成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为确保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在金融信息系统内部应组建安全管理小组(或委员会),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具体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安全配置管理策略、系统连接安全策略、传输安全策略、审计与入侵安全策略、标签策略、病毒防护策略、安全备份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系统安全评估体系等内容。安全管理应尽量把各种安全策略要求文档化和规范化,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
2)在保证信息系统设备的运行稳定可靠和信息系统运行操作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增加安全机制,如进行安全域划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设备部署和安全策略设置,以改进对重要区域的分割防护;增加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违规外联等安全管理工具,进行定时监控、事件管理和鉴定分析,以提高自身的动态防御能力;完善已有的防病毒系统、增加内部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以便形成对内部安全状况的长期跟踪和防护能力。
3)制定一系列必须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管理标准,狠抓内网的用户管理、行为管理、应用管理、内容控制以及存储管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应急响应管理措施,对关键设施或系统制定好应急预案,并定期更新和测试,全面提高预案制定水平和处理能力;建立一支“信息安全部队”,专门负责信息网络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安全威慑方面的工作。
4)坚持“防内为主,内外兼防”的方针,加强登录身份认证,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充分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本身的日志功能,对用户所访问的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为系统审计提供依据。
5)重视和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对金融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实施一般保护、指导保护、监督保护和强制保护策略,尤其对重要信息实施强制保护和强制性认证,以确保金融业务信息的安全。
6)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与安全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种会议、网站、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尤其是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信息安全知识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自律水平。安全保障管理策略篇4
[关键词]竞争情报安全管理 ISO-CISMS IS0/1EC27002:2005协议
[分类号]G35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情报活动作为企业收集、分析有关经营环境、竞争者和本身的相关、准确、及时、前瞻性的情报以强化竞争优势的手段被频繁使用,导致企业竞争情报安全风险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各类经济情报活动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达几千亿美元,使德国损失近5万个工作岗位。我国也有类似的惨痛教训,景泰蓝、宣纸、“金星”钢笔抛光技术等国宝级机密皆因保护不力而外泄。事实上,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对竞争情报重要性的认识或保护不力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如何有效地抵御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防止竞争性情报被对手获取,日渐成为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由于企业是一个开放式系统,竞争情报保护又涉及众多主体、客体(情报源、传播渠道与设施等)、环节和复杂内外部环境,因而其安全问题绝非仅是技术性或方法论问题,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从策略、过程、实施控制、技术、资源和环境以及应急与处理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和保护,以保障其保密性(e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即构建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竞争情报简称cI(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是给组织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威胁、机会或优势的情报及这些情报的获取、监控、分析、前瞻和预警过程。它是一种过程,包括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是一种产品,包括由此形成的情报和谋略。本文所指竞争情报仅是狭义的竞争情报,指代企业内部的关键性情报,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及合作伙伴情报、市场情报和技术情报等。
关于竞争情报安全,国内外许多学者已有一些研究。JerryP,Miller提出情报保护需历经定义保护需求、评估竞争对手、评估自身弱点、制定实施对策、分析监控、结果传递等6个步骤;John A,Nolan提出Phoenix商业情报保护模型,认为竞争情报活动是一个由任务、定义保护需求、评估弱点、制定对策、分析和6个环节构成的循环过程;美国军方受越战战例启发提出OPSEC模型,认为要对公开信息进行严格核查,以防零散公开信息被对手甄别、聚类分析并得到关键情报;有些文献介绍了反情报技术,如DNSBL等。国内对竞争情报安全也有一些研究,文献[7]对Phoe-nix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工作步骤应包括保护技术、保护策略;文献[8]、[9]分别从知识流视角和基于博弈论构建了情报保护的动态监控与博弈模型;文献[10]利用人一机系统理论提出安全规避措施;有些文献则分别从制度、技术、法律、企业文化等视角进行了分析或策略构建。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竞争情报的泄密途径,文献[11]指出计算机的泄密渠道包括电磁波辐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存储、工作人员被策反和计算机系统被监控等。文献[12]分析了企业内部的情报泄密途径,包括企业网站、内部员工与第三方、搜索引擎、病毒和黑客攻击等;有些文献认为还有公开出版物、离职员工、业务伙伴、商业间谍、反求工程及其他灰色或非法途径等渠道。
从文献研究看,目前的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主要集中在泄密渠道、工作模式、安全技术、策略机制等领域,对竞争情报安全问题或阐述得比较笼统,或分析得不够深入,或角度单一,对企业如何建立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竞争情报全面安全管理的理解不深、指导性不强。本文将以作为企业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的ISO/IEC27002:2005协议为参照,以实现竞争情报的全面管理为目标,构建并系统地阐述企业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内涵。
2 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基础
IS0/IEC27002:2005源自于1993年英国贸工部编写的信息安全管理文本“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此后该文本于1995年被转化为国家标准(BS7799-1),2000年被ISO/IEC组织采纳为国际标准,2005年推出修订版本ISO/IECl7799:2005,2007年被更名为ISO/IEC27002:2005(内容不变),并与由BS7799-2标准演化而成的ISO/IEC27001:2005交相辉映,与随后形成的后续标准一起自成体系形成IS027000系列标准。
1SO/IEC27002:2005是一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列举了在运营过程中对企业信息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共设置了11大主题,39个控制目标和133个安全控制措施,包含安全政策、安全组织、资产分类与管理、个人安全、实体和环境安全、通信和运行管理、存取控制、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持续运营管理、符合法律等,旨在为一个机构提供用来制定安全标准、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时的通用要素,并得以使跨机构的交易各方互相信任。由于其规则实用性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信息安全标准,被广泛看作是优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安全操作规则,因此成为我国信息安全标准GB/T20269-2006和《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指南》等标准的主要参照蓝本。
由于竞争情报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广泛且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而ISO/IEC27002:2005是一个具有安全系统架构和实施办法的指南文本,其纲要体系及控制措施易于操作,且由于其架构的开放性和可增删性,各类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规模、层级的管理准则组合,形成了一个竞争情报安全“管理树”。同时,IS0/1EC27002:2005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系统性的、全局性的安全观念及一种泛安全管理的思维,因而它作为一个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实践准则,对企业竞争情报安全管理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3 基于ISO/IEC27002:2005标准的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内部关键情报进行监测和保护的活动;二是妨碍或阻止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行为。虽认知角度、重点不同,但基本共识是认为竞争情报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情报;内容是监测和保护;目的是组织竞争对手或第三方的情报活动;态度是积极的;手段是合法的、正当的。但这些认知尚不足全面阐释竞争情报安全管理的内涵,且竞争情报安全管理有许多重要内容,因而本文提出的竞争情报安全管理是一种泛安全管理的理念。
3.1 竞争情报泛安全管理
在阅读文献与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竞争情报安全除包括实现内部情报的管理与保护外,还应包括对竞争对手实施的主动性反击策略,以及发生竞争情报泄密危机的管控与处置问题,这即是泛安全管理的概念范畴。
因此,竞争情报安全管理应包括5个向度:竞争情报安全策略与组织架构、竞争情报保护、主动性反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保障和持续性管理。策略构架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竞争情报安全管理战略、组织机构、安全策略文档等宏观层次构造与实践上;情报保护是竞争情报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涉及竞争情报的分类管理、流动监控与保护;主动性反击能利用各种主动性策略手段分散竞争对手的注意力,迷惑对手或延缓其进攻与渗透;安全管理保障是各种制度与策略的审计、激励与保障机制;持续性管理是在受到攻击或情报泄密后的关键业务保护和业务修复能力,是发生灾难或危机的修复与重生机制。这几个向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竞争情报泛安全管理的内涵,如图1所示:
3.2 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的框架
基于泛安全管理的思维,参照ISO/IEC27002:2005标准,以竞争情报泛安全管理架构模型为主干,本文构造了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的框架ISO-CISMS(corn-pehtlve intelligence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ISO/1EC27002:2005),该体系包含5个向度,10个管理大项,22个控制目标,56个关键控制点。向度和管理大项指出了竞争情报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框架和架构,控制目标分析了安全管理需实现的目标,关键控制点则给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要点。这种“分层设计”既兼顾了安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向与范围,也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工作要点,可为当前竞争情报安全管理提供统一框架及解决方案,也回答了John J,McGonagJe在《让企业免于对手竞争情报行为的攻击》中提出的“要做什么,怎样做和在哪里做”的问题,如图2所示:
3.2.1 策略方针与组织构架策略方针与组织构架是指竞争情报安全管理的宏观层次构造与实践,包括竞争情报安全管理战略、组织机构、安全策略文档等,主要明确工作的原则、方针和相关策略,明确体系建设的意义、目标及建立体系需遵守的原则,以及如何建立极具管控力和渗透性的安全管理组织与人员架构。具体内容见表1。该向度的主要载体是竞争情报保护工作策略文档,该文档包含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原理和目的、安全策略的原则性要求、违反安全策略后的责任级别及相应的处理办法等内容。
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管理层的共同运营责任。为保障效率,应设置竞争情报安全管理机构,对已有信息或情报部门进行合并。组织架构可根据情况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式权力集中,操作简单;分布式分散监控,覆盖而广。专职部门负责情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及企业竞争情报保护策略、文化建设和监管协调等。兼职人员分布在各部门,负责自己部门的情报监控与保护。机构成立后,可以确保从管理上支持此项工作,以便更好地监测情报安全事项变动,维护竞争情报安全。在该管理项中,重要的关键控制点是安全管理人员在各部门的覆盖率,直接关系到竞争情报安全监控工作。
3.2.2 竞争情报保护
竞争情报保护是指对各种信息、情报或文件中的关键性情报的保护,组织结构对工作原则、方针和策略的执行情况。由于竞争情报的核心地位,竞争情报保护一直是竞争情报安全工作的重心。其活动过程是基于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搜集过程的,由于竞争情报的泄密渠道包括企业内部、公开倩息、第三方、内部数据库或信息系统等道德或不道德途径,因而竞争情报保护必须强化对各种泄密风险点的控制力,保证策略的完备性和执行力度及粒度,阻止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对本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
在竞争情报安全保护体系中,竞争情报保护向包括情报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管理、物理环境及通信设施安全防护以及保障性制度等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情报分类与控制:对公司数据库和核心文件、公司制度、安全策略、公开信息等情报资源编制情报清单,并根据相对价值、重要程度进行分类编码,确定安全等级,当然该清单应是动态更新的。对情报实施管理和控制,建立规范的情报管理制度,保障情报的合理、安全流通,严格情报传播控制、文件管理、与公开信息审核及信息垃圾处理制度,去除其中的关键信息或情报,加大对手的分析难度。
人员安全管理:在竞争情报视角,相关人员包括作为战略资源而成为保护对象的人员;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员,如竞争情报保护人员、业务人员、第三方人员、显性或隐性及潜在竞争对手。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应实施不同安全策略:①重定义工作内容,把安全责任定义到工作责任中;②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明确安全策略内容及其更新;③确立人员交往规范,根据合作伙伴、第三方或竞争对手的不同进行价值或重要程度权衡,建立不同交往策略规范。
物理和环境的安全:加强物理位置和环境的安全保护是竞争情报保护工作的显性措施。划分安全区域,根据关键性的业务或情报重要性和风险性设置相应安全区域,用物理屏障实现授权访问和保护,对安全区域实施监控;信息载体安全,妥善养护与管理各类信息载体设备,做好设备的进入与带出,也要做好登记与稽核。
网络与通信管理:由于企业应用越来越基于网络实现,竞争情报保护也应重视网络与通信领域的管理,当然这也是目前研究较多并相对成熟的领域,可用技术较多,如数据加密、数字签名、访问认证、安全防护、检测与追踪等,市场上也均有成熟的产品可供选择。
3.2.3 主动性反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保护如果是被动的,往往使自身在竞争对手的攻击中处于被动位置而效果不佳,因而针对竞争对手进行监测并实施主动性手段是必要的,以在攻防时占定先机,本文认为这即是反竞争情报的狭义概念。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国内外对于反竞争情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国内的CNKI检索发现,有效文献一共不到200篇。其概念论述也不统一,邵波认为反竞争情报是模仿竞争对手监测和分析自身活动的过程,它是针对竞争情报活动而开展的阻止或妨碍竞争对手获得自身情报的信息研究活动,是一种对自身核心信息的保护方法。秦铁辉、罗超认为它是企业为了保护自身情报资源而开展的一系列防范性情报工作,以抵御竞争对于针对本企业的情报活动。杨之霞认为企业反竞争情报是为了控制或延缓企业核心情报向外界传递而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动态博弈,主要采用掩蔽和迷惑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掐断竞争对获取本企业情报的主要知识源和知识流,保护企业关键信息不被竞争对手获得。其他学者也有一些定义,尽管角度不同、描述不一,但本质都是保护企业情
报免受其他组织的竞争情报活动的组织过程。但在策略手段上,侧重于防御性手段论述,虽然也提及一些主动性策略或措施,但均没有将其作为反竞争情报的核心与显要特征。实际上,以防御性手段保护竞争情报安全应属于竞争情报保护概念范畴,而反竞争情报则主要指采用积极主动策略达到防卫或反击目的的战略战术情报行为。
实施反竞争情报可通过识别竞争对手,模拟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行为,阻断竞争情报活动点和活动渠道,消灭风险点;虚假消息,干扰对手判断,诱导驱使其作出己方期望的决策。这种“假情报”可故意向对手传播、散发,涉及企业战略、技术方向、财务状况等方面的虚假或不准确信息,以迷惑竞争对手,或将其引入错误判断或发生决策失误。有时还可实施反逆向工程阻止竞争情报人员通过对产品解剖来分析化验其材料组成、设计构造、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机密信息,甚至因此而付出巨大代价,如日本东芝在其生产的电池内部进行了特殊处理,一旦电池被拆开,便会发生爆炸,使对手的反求工程变得艰难。
3.2.4 持续性管理持续性管理即是建立情报泄密风险清单,评估其发生概率与可能造成的威胁,并在不利事件发生时采取相应的机制及策略,以防止关键业务受到影响,实现企业持续运行。持续性管理需要引起重视的原因是随着竞争情报活动的日益频繁,企业面临的情报泄密风险无处不在,甚至很难完全避免,企业必须在发生关键情报的泄密后进行恰当的应急处置,以防止企业由此而出现重大损失,同时确保关键与核心业务不受影响。
在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中,持续性管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国际上看,那些及时引进持续性管理的企业,在面对灾难时均能化险为夷,诸多发达国家甚至将其列为上市的必要条件。持续性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业务持续性计划的编制与维护,该计划包含业务流程、数据和技术基础设施确立、泄密风险识别及概率和威胁分析、泄密风险点分类与管理、业务持续性策略等内容。由于情势的不断变幻,业务持续性计划的维护与更新也是十分重要的。该管理大项包括3个控制目标,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3.2.5 安全管理保障在竞争情报保护体系中,信息保护、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网络与通信管理都必须建立相应机制加以保障。安全管理保障是“制度的制度”,贯穿竞争情报安全管理活动,为其保驾护航。在竞争情报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保障机制主要包含制度与文化两个层次。制度层是硬性机制;文化层是软性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具体内容如表5所示:
保障性制度。保障性制度是保障企业严格实施竞争情报安全策略的制度集,包含稽核制度、维护制度、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等。稽核制度可检查策略的完备性、适用性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加以更新与维护,对出现执行问题的,能明确加以惩处或通过激励措施予以激励。在实际中,可仿照ISO 9000标准的内审员制度,由专人定期审计,并与竞争情报安全体系进行程序性对照。当出现任何事实性不符或事实改变时都要审核是否违反策略,分析其违反后是否会对情报安全造成影响,如此才能保证该体系完全实施。
竞争情报安全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成员共同认同的,关于企业运营的战略目标、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总和。研究表明,强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正向作用,而强情报安全文化对竞争情报安全管理具有同样的作用。在该体系中,竞争情报安全文化包含竞争情报战略制定,是否形成重视竞争情报安全的企业理念,该理念有没有输入企业的经脉与血液,特别是管理者的意图及坚决态度,对竞争情报保护工作的支持程度;企业精神的强度,和睦、团结、协作的企业氛围,将不同类型、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员凝聚,强化向心力及对企业的责任感,减少竞争对手的渗透。
4 结论与展望安全保障管理策略篇5
关键词: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信息化发展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注重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真正保障电力系统中各种信息的安全,最终促进我国电力企业整体效益不断增长。
一、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方面
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中,信息安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没有比较完善的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并没有指定统一性的管理规范标准,给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带来极大影响。
(二)安全体系方面
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数据的备份也不够完整,使得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与此同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体系还不够完善,身份认证、网络技术等没有高度重视升级操作,最终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危险系数。
二、保障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有效策略
针对我国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应采取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上的有效策略
在制定各种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策略前,对整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才能为安全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依据。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采取分区防护和强化隔离的方式,并制定与各区域电力系统运行特点相符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各区域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有效控制,从而保障电力企业生产管理区、非控制生产区、管理信息区、实时控制区等的信息安全。
(二)设备方面的有效策略
在电力系统信息安全中,设备方面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有效策略,对于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信息网的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执行,最终确保设备操作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增强电力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各种设备的操作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加强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如通信线路在安装时,尽量采用架空或深埋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发生,最终延长各种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组织方面的有效策略
在加强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方面的有效策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注重信息安全相关措施的有效落实,对人带来的各种安全威胁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尽量控制人为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保障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在实践过程中,严格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做好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工作,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并明确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职责,才能在加大信息安全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降低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风险。
(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有效策略
在电力系统信息安全中,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制定,是保证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电力系统的主要特点,制定一套统一性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避免电力企业存在较大信息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注重各种信息安全技术的灵活运用,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充分发挥防火墙、防病毒软件、数据加密技术、系统安全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等的作用,并提高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能力,才能确保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可以得到可靠保障。由此可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建设,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才能在结合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降低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风险,最终达到促进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各种不定因素,大大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风险,是当前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与各区域电力系统自身特点相符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和操作,可以促进电力系统信息安全体系不断完善,最终保障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2:44-45.安全保障管理策略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电子政务;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0引言: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政务信息系统,涉及政府机关、各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其基本框架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政府办公政务网、办公政务资源网、公众信息网和办公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四个部分,即“三网一库”。我国早在2002年7月《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明确“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2006年进一步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战略,实现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和完善宏观调控”。电子政务上升到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其带给政府的意义在于不断促使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而随着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断涌现出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政府信息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据cncert/cc监测显示, 2010年中国大陆有近3.5万个网站被黑客篡改,数量较2009年下降21.5%,但其中被篡改的政府网站高达4635个,比2009年上升67.6%。政府网站及其政务平台安全防护的薄弱性,不仅影响了政府形象和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还给不法分子虚假信息或植入网页木马以可乘之机。因此,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如何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既能创新政府公务服务实现服务性政府职能,又能保障其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护其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保障政务平台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具有机密性、完整性、不可修改性、可用性,能够抵御各种威胁,并在信息安全管理上保持良好的可控性,已成为政府在建设其电子政务平台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分析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构建框架。
1我国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矛盾
2004年2月,交通部在其制定的《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交通政务内网、交通政务外网和电子信息资源库”的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架构。为进一步规范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交通部于2008年12月出台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速度加快,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架构已经凸显规模,部(交通运输部)省(各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实现了20多个省(区、市)运政系统与部联网,纵向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整合利用的模式已初步建立。与此同时,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部先后制订颁布了覆盖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主要业务领域的公路、港口、航道、船舶、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船员、建设项目、交通统计、船舶检验、船载客货、收费公路等10多项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资源业务分类和元数据标准以及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系统技术要求和接口规范等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对于规范行业信息化发展,推动交通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发挥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在我国交通电子政务的信息化进程中,实现部、省交通部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建立交通信息资源数据库,整合、开发信息资源,形成面向社会的政府公众信息服务网等信息化建设,是交通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这些重点建设内容均与信息技术相关,离不开网络的支撑。网络的“开放性”与政务的“安全性”、网络的“可访问性”与政务的“稳定性”成为当前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
1.1平台的安全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即电子政务的安全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成为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最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如何把握政务“安全”与网络“开放”的平衡,一方面要把握住哪些信息是交通政府部门的机密,哪些是开放;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摆脱“安全绝对化”倾向,否则电子政务服务的公众性就会失去落脚点,以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意图也将难以实现。
1.2平台的安全性与可访问性之间的矛盾
电子政务的安全性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可访问性要求成为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另一对矛盾。电子政务平台应重视其信息安全问题,其另一层含义还应注意保持网络安全性与可访问性之间的平衡。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必须易于访问,这样才能激励公众去使用它。而在提供了更好的可访问性的同时,也将交通运输的数据暴露在不断增长的病毒及未授权访问的威胁之下,导致政务平台的不安全性。
2我国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实施过程的两大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安全、稳定、可靠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电子政务平台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我国早在2003年9月颁发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等级保护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2004年11月,公安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推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测评准则和实施指南,为政务领域进一步建立政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指导。交通运输部也于2008年12月颁布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中对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作了详细的技术规范。
随着交通政府机构的信息安全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平台,既满足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和可访问性,又保证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性,也日益迫切。交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充分构建:
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基于pki体系而开发的为多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认证、访问控制、应用审计和远程接入的应用安全网关系统,它可以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基础设施(主机、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等)中分散且海量的安全信息进行样式化、汇总、过滤和关联分析,形成基于基础设施与域的统一等级的威胁与风险管理,并依托安全知识库和工作流程驱动,对威胁与风险进行响应和处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性
主要体现在谁能拥有信息,如何保证秘密和敏感信息仅为授权者享有。
2)完整性
主要体现在拥有的信息是否正确以及如何保证信息从真实的信源发往真实的信宿,传输、存储、处理中未被删改、增添、替换。
3)可用性
主要体现在信息和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使用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随时可为授权者提供服务而不被非授权者滥用。
4)可控性
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监控管理信息和系统以及如何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授权认证和监控管理。  5)不可否认性
主要体现在信息行为人为信息行为承担责任,保证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其信息行为。
总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得以实现。技术层面在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开性、共享性和可访问性的同时,通过主机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等技术要素保障信息的安全性。管理层面则可通过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以及系统运营管理等规范化机制得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2.2交通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该由组织体系、技术体系、运营体系、策略体系和保障对象体系等共同组成。以安徽省交通电子政务平台为例,进行构建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2.1 安全组织体系
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坚持把“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放在优先位置,首先要求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可由交通主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信息安全工作,下设信息安全工作组,各管理部门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2.2 安全技术体系
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技术体系可搭建专业的安全管理运营中心,并从基础设施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方面去搭建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2.2.3 安全运营体系
交通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营体系一般可由安全体系推广与落实、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和日常安全运行与维护四个部分组成。安全运营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在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整个过程中,正常的运作流程,其信息流遵循自上而下的流程,即交通上级部门根据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安全需求的目标、规划和控制要求做计划,下级交通部门根据计划进行执行、检查和改进。而若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其安全性出现威胁,影响正常的运作流程时,此时信息流则遵循自下而上的逆向过程,下级交通部门向上级部门报送安全事件,上级部门根据其安全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
2.2.4 安全策略体系
网络安全策略是为了保护网络不受来自网络内外的各种危害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总和,因此信息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指导和依据,全面科学的安全策略体系应贯穿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始终。安全策略体系,主要包含安全政策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运行体系四个方面的要素,在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控制措施的同时,必须制订层次化的安全策略,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完善各种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利用多种安全技术实施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对网络的多层保护,减小网络受到攻击的可能性,防范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对安全事件的反应处理能力,并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尽量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图4 安全策略体系
2.2.5 安全保障对象体系
交通电子政务平台,其保障对象应该以由交通运输政务内网所承担着的政务信息传输作为其重中之重,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内部日常办公业务和公文流转系统、政务信息报送系统、部长办公系统、内部数据共享平台,与全国政府系统业务网络连接等。
图5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安全保障对象体系
3结论安全保障管理策略篇7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风险将日趋严峻、传统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创新制度框架,以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一、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及其重要决策意义
社会风险管理(SocialRiskManagement)是世界银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于1999年提出的社会保护政策的全新理念,旨在拓展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强调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多种社会风险防范与补偿的制度安排,系统、综合、动态地处置新形势下各国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全面系统的社会风险分析基础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强调通过系统的、动态调节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的新的策略框架。概而言之,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决策价值。
其一,社会风险管理强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用于社会政策领域,尤其强调系统思维、综合控制和整体协调的管理哲学;强调运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包括社会风险的在险价值(VaR)测试、社会风险心理测试方法,并在社会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变化、动态的社会风险背景下,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和政策框架必然四处受阻,而系统、综合、整体协调与动态调整的思维方式和制度框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决策及政策效应。应当说,社会风险管理正是适应变化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变迁而提出的创新理念。
其二,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强调综合协调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保险机制、家庭及民间互助机构在处置社会风险与实现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既注重强化并发挥社会保障这一政府主导的正式制度安排的支柱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经济保障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非正规制度安排机制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保障、民间互助援助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和调动传统文化心理、习俗的社会风险自控机制的潜在价值。惟有综合发挥社会保护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处置社会风险并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社会保护机制。
其三,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框架强调综合运用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风险控制工具、风险补偿工具的重要作用并构建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与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强化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相比,社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无疑更为宽广,它拓展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性框架的作用,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险控制理念和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思路及创新制度框架。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自身的综合优势,无疑为在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保护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和管理框架,对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意义。
其四,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是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系统处置社会风险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维。它强调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方法,探索社会风险管理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政策取向,强调层次结构、功能结构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控制、预警与补偿的结合,分析、决策与反馈机制的结合,寻求最佳的社会风险管理绩效。
在我国社会风险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强调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具有更为重要的决策价值和现实意义:(1)运用创新思维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为测度我国入世后社会风险的复杂性,探索系统处置社会风险的方式,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2)将为我国入世后有效处置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提供新的策略框架和政策思路。(3)有助于我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复杂的经济社会保障系统的新途径。
二、加入WTO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风险和新挑战
其一,在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自身存在复杂性和脆弱性,这能否应对和有效处置入世后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及其社会保障改革进程的受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正是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尚未到位的特定背景下,入世所引发的外部压力,无疑会加剧国企下岗职工分流与再就业的压力,对正在推进的下岗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的改革,产生严重的资金短缺矛盾。同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到城镇所有劳动者,即便加速扩展步伐,在短期内也较难积累WTO压力下所需的巨额社会保障基金,并对制度稳定运行带来压力。显然,企业改革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随着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失业保险金需求在短期内会增大,而下岗分流的人提前退休形式则又会构成长期养老保险金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缴费机制受阻,将减少社会保障的资金供给来源。尤其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隐性债务未能有效吸收的条件下,新增社会保险金的较大需求,亦会给制度运行带来潜在压力。在近几年内,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供求矛盾将显得格外突出,并可能大大超出人们目前的估计。
其二,入世后,收入差距拉大的风险难以避免,弱势群体人数的增多,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行格局产生严重压力。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TO的各项规则的实施,将程度不同地制约和影响各国的社会发展。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是经济全球化演进中隐含的重要逻辑。在此意义上,入世可能会加剧我国业已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短期内,我国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将会更为突出,部分农民贫困问题将对我国现行扶贫战略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加入WTO将对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带来极为严重的挑战。强化非常规的政策思路以缓解收人差距的继续扩大,强化临时性救助显得格外重要。
其三,WTO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模式的转型带来巨大的潜在压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表明,社会保障改革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社会保障的若干深层次矛盾正逐渐凸显,如隐性债务的吸收与消化,三条保障线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等对近期和长期的社会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入世后的全方位挑战,无疑会使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诸多改革措施受阻。加入WTO引发的新的社会风险,又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会较大幅度地增大改革的成本。因而,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近期与长期的严峻挑战不应低估。
最后,除上述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的各类显性社会风险外,由于经济保障、就业保障、企业单位保障逐渐缺位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长期积累的隐性社会风险及其严重性不应低估。这主要表现为下岗职工以及基本收入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心理压力及对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心理压抑。这形成不可低估的潜在社会风险,若不有效防范,加以引导或疏导,在特定背景下将可能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因而,基本经济保障和心理疏导并重,乃是社会风险策略框架关注的一个重要政策层面。宣传舆论机构的正确导向和政府部门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将有助于缓解长期积累的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当代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风险被定义为违背社会文化规范的行为与不幸事故。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尤其是收入与分配的过分悬殊及城乡贫困人口的增加,无疑会使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潜在社会风险更趋严峻,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框架。因此,尽快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用创新思维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呢?笔者认为,应突破现有制度框架,用创新思维制定应对策略,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积极的、动态调整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在对WTO引发的社会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尽快构建我国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WTO的挑战,固然需要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运用创新思维来构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我国应对WTO挑战的社会风险补偿新机制。即在强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强调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社会风险补偿机制,研究相应的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入世后对我国近期内的社会稳定所形成的严峻挑战。显然,如果对现有社会风险缺乏充分的估计、没有决策思路乃致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空间和保障力度可能会陷于未曾预料的困境。应强调发挥既有家庭保障、民间组织及个人防范与化解社会风险的作用,强调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及社区组织的社会风险管理责任,对有效控制WTO背景下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安全保障管理策略篇8
关键词: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是指在某个安全区域内,与安全活动有关的一套规则,由安全区域内的一个权威建立,它使网络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避免了盲目性,但在目前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际调查显示,目前55%的企业网没有自己的安全策略,仅靠一些简单的安全措施来保障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包括对企业各种网络服务的安全层次和权限进行分类,确定管理员的安全职责,如实现安垒故障处理.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入侵及攻击的防御和检测、备份和灾难恢复等。这里所说的安全策略主要涉及4个大的方面: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信息加密策略和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一、物理安全策略和访问控制策略
1、物理安全策略
制定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各种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网络设备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备份磁带和文档资料;防止非法人员进入机房进行偷窃和破坏活动。
2、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是网络安垒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而访问控制策略可以认为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1)入网访问控制
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3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以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
(2)网络的权限控制
网络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哪些操作。可以根据访问权限将用户分为以下几类:特殊用户(即系统管理员);一般用户,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分配操作权限;审计用户,负责网络的安全控制与资源使用情况的审计。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可以用一个访问控制表来描述。
(3)目录级安全控制
网络应能够控制用户对目录、文件、设备的访问。用户在目录一级指定的权限对所有文件和子目录有效,用户还可进一步指定对目录下的子目录和文件的权限。对目录和文件的访问权限一般有以下8种:系统管理员权限,也叫超级用户权限、主动权限、写权限、创建权限、删除权限、修改权限、文件查找、存取控制。
(4)属性安全控制
当使用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时,网络系统管理员应给文件、目录等指定访问属性。属性安全控制可以将给定的属性与网络服务器的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联系起来。属性安全在权限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安全。网络上的资源都应预先标出一组安全属性,网络的属性可以保护重要的目录和文件,防止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误删除,执行修改、显示等。
(5)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
计算机网络允许在服务器控制台上执行一系列操作。用户使用控制台可以装载和卸载模块,可以安装和删除软件等。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包括:可以设置口令锁定服务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用户修改、删除重要信息数据;可以设定服务器控登录时间限制、非法访问者检测和关闭的时间间隔。
(6)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对网络实施监控,服务器应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对非法的网络访问进行报警,以引起网络管理员的注意,并自动记录企图尝试进入网络的次数,如果非法访问的次数达到设定数值,那么该账户将被自动锁定。
(7)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
网络中服务器的端口往往使用自动回呼设备和静默调制解调制器加以保护,并以加密的形式来识别节点的身份。自动回呼设备用于防止假冒合法用户,静默调制解调器用以防范黑客的自动拨号程序对计算机进行攻击。网络还通常对服务器端采取安全限制,用户必须携带证实身份的验证器。在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之后,才允许用户进入用户端。然后,用户端和服务端再进行相互验证。
(8)防火墙控制
防火墙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外部和内部网络,以阻止来自外部网络的侵入。
二、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络会话的完整性。网络加密可设在链路级、网络级,也可以设在应用级等,它们分别对应干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不同层次形成加密通信通道。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加密方式。保护网络信息安全行之有效的技术之一就是数据加密策略。它是对计算机信息进行保护的最实用和最可靠的方法。
三、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是指在特定的环境里,为保证提供一定级别的安全保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实现网络安全,不仅要靠先进的技术,而且要靠严格控的管理和威严的法律。三者的关系如同安垒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包括:(1)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2)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3)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安全管理的落实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关键。
四、计算机网络物理安全管理
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安全管理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等环境事故和人为地操作失误导致的破坏过程。网络物理安全管理主要包括:机房的安全技术管理、通信线路的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和电源系统的安全管理。}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目前,企业数据泄密事件屡有发生,前一段事件“万豪酒店集团泄密事件”给很多企业敲响了警钟。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商业机密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商业机密、关键数据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企业数据泄密不存在“亡羊补牢”,一旦泄密将会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此,企业信息安全、企业数据防泄密必须要有防患未然的意识,从企业管理和技术控制等各个方面入手,才可以真正实现保护单位商业机密安全的目的。但目前国内企事业单位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和缺陷:1、无企业数据防泄密的安全意识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自己的数据无关紧要,加上对自己的员工信心满满,对厂商提出的数据防泄密措施置若罔闻,直到数据泄密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后才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一些企业虽然也有新消息安全意识,并且也安装部署了一些电脑文件加密软件,但往往因为不习惯或员工抵触,又把加密软件卸载了。这样一旦员工离职将会轻易将单位的商业机密文件泄露出去,从而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严重的风险。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加密软件设计不够人性化,干扰了员工的工作,这使得员工更加反感。因此,单位在选择企业防泄密软件时,一定要选择人性化程度较高的电脑文件防泄密系统。2、有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的意识但嫌麻烦有些企业在选型加密软件时,经常会问到一些,比如员工回家加班怎么办?员工的电脑是个人的,不能影响他们自己使用之类的问题。这些需求都很容易理解的,在上一软件,特别是上加密软件时把各种情况考虑到,对上软件之后实施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问题是,有些企业过份担忧加密软件给现状带来的冲击,最后项目就不了了之了。3、有公司数据防泄漏的举措但无管理有些企业虽然上了加密软件,但仍然出现一些泄密事件,有人便开始怀疑加密软件是否有用了。加密软件不是地牢,为方便企业交流也会有审批及解密的功能,这些关口都是由人去掌握的,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出现数据泄密甚至形同虚设也不足为怪。这就跟一个企业有大门,有保安,但大门总是开着,保安对进出人员不闻不问一个道理。4、高度重视企业文档安全管理一家成熟的企业总是把数据安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他们而言,为数据安全增加管理成本是必须的。我们有家这样的客户,从员工一入厂便开始进行数据保密教育,人手一本保密手册,定期进行保密制度考核,直接与绩效挂钩。在上了加密软件后,不但对管理员有明确的职责要求,而且定期汇总数据,开专题会议分析数据流向,防范可能出现的执行偏差。数据财富安全问题,是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数据安全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任何数据,都是企业在日积月累中反复摸索出来的,无论是某个人的劳动成果,还是集体的劳动成果,都是企业的财富。一些貌似不紧要的数据和文件,其实在产生过程中都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因此,企业经营者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数据财富。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数据防泄密系统选深圳市联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好。深圳市联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创立十多年来,联软科技以“构建可控的互联世界”为愿景,专注于企业级创新型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销售,已为超过2000多家企业、政府机关...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联软科技提供
展开全部重要数据防泄密主要还是需要从软件层面来防护。第一层面是物理性的防范,方法主要是拆除光驱软驱,封掉USB接口,限制上网等来进行限制;或者安装一些监控软件,监控员工的日常工作,或者安装各种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产品来防范黑客的攻击和病毒侵袭。但这些方法会使员工抵触,或者影响工作的方便性。第二层面是软件性的防范,主要是安装一些加密产品,比如SDC沙盒,员工不用受一些限制,可以自由上网,在加密环境中办公,不对任何硬件做修改,公司文件只能放在公司范围内,拿不出加密空间,如果想拿出需要走审批流程。加密中的文件也不会改变文件类型和大小,并不会造成文件损坏,文件丢失等情况。展开全部目前数据泄密的途径很多,员工有意或无意的泄密,如聊天工具,邮件发送,打印机打印,U盘等移动设备拷贝,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如何有效规范员工行为?天锐绿盾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含QQ监控,上网监控,邮件白名单,打印机监控,U盘管控,文件加密(图纸加密、代码加密),桌面行为管理等天锐绿盾数据防泄密系统,不影响员工日常操作计算机,文件加密后,审批解密才可允许外发,否则外发出去也是乱码。高效管控员工的计算机操作行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展开全部企业要防控泄密事件发生,应从数据加密、终端安全、高效办公三个维度去实施。一、数据加密智能加密敏感数据,从文件创建开始,就始终保持密文状态,加密文件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可以解密。系统支持对WPS、CAD、PS等任意格式的电子文档及设计图纸进行加密保护,并且能对加密文件进行精细化的应用权限设置和分级保护,避免通过文件共享、邮件附件、QQ聊天等途径泄密敏感信息。机密文件只能被授权人员(如核心人员)查看,在安全的授权应用环境中(如企业内部),在指定时间内进行指定的应用操作,并且文件操作全过程将被详细记录到审计日志中,实现普通员工与机密文件的信息安全隔离,也能协助企业快速定位安全事故源头。二、终端安全1.过滤敏感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可设置关键字等敏感信息,禁止员工搜索或发送含有该敏感内容的文件,有效防止终端用户内部泄密的行为。2.网络与应用程序限制对终端电脑的应用程序和上网权限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上网时限、应用程序的使用、网页的浏览,在实现安全规范终端行为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公氛围。3.离线管理功能控制出差人员只能在授权离线时间内正常打开离线计算机上的加密文件,一旦超过离线时间,笔记本上的所有加密文档均无法打开。同时,离线期间的所有操作记录仍然实时记录,在重新连上服务器后会自动上传,以便管理员审计。4.打印机设置为了有效避免员工通过打印泄密,系统支持对打印机的使用权限进行限制包括禁用、指定打印机、指定程序等。可自定义打印水印内容,支持文字水印和图片水印,保证打印文件的安全性。三、高效办公1.外发文件安全外发文档可控制多种权限,例如禁止对方打印、修改、防止内容拖拽、拷屏和设置一定时间内自动销毁等权限。2.移动存储设备管控限制指定电脑的USB接口使用情况,分别有允许使用、禁止使用、USB设备只读(即单向传输拷贝控制,只能从U盘上拷出数据,不能拷入数据)和断网使用(即插入USB存储设备时终端断网)四种限制方式。3.移动办公移动终端支持Android、IOS移动客户端,实现用户在家办公或出差时,可随时随地调用企业内部加密文件,实现随时随地的高效移动办公。展开全部首先公司可以制定规章制度管理,然后可以配合相关的管理软件使用,例如iMonitor EAM这款员工计算机行为监管软件,可以全面监管员工电脑上的行为操作,包括软件使用、文件操作、聊天记录、禁止文件传输和USB设备使用,自动备份文件等可以保护企业数据安全,更可以统计员工在家的工作情况,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对于需要特别防护的电脑,还可以使用加密功能,自动加密解密员工电脑上的文件,内部使用正常,外发不经过审批,则文件会被加密,无法打开或显示乱码。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百度律临—免费法律服务推荐超3w专业律师,24H在线服务,平均3分钟回复免费预约随时在线律师指导专业律师一对一沟通完美完成
',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e.getAttribute("jubao"))},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e.offsetWidth/2-e.tip.offsetWidth/2},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href\}\}/g,e).replace(/\{\{#jubao\}\}/g,n)}},baobiao:{triangularSign:"data-baobiao",tpl:'{{#baobiao_text}}',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21},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baobiao_text\}\}/g,e)}}};function l(t){return this.type=t.type
"defaultTip",this.objTip=u[this.type],this.containerId="c-tips-container",this.advertContainerClass=t.adSelector,this.triangularSign=this.objTip.triangularSign,this.delaySeconds=200,this.adventContainer="",this.triangulars=[],this.motherContainer=a("div"),this.oTipContainer=i(this.containerId),this.tip="",this.tpl=this.objTip.tpl,this.init()}l.prototype={constructor:l,arrInit:function(){for(var t=0;t0}});else{var t=window.document;n.prototype.THROTTLE_TIMEOUT=100,n.prototype.POLL_INTERVAL=null,n.prototype.USE_MUTATION_OBSERVER=!0,n.prototype.observe=function(t){if(!this._observationTargets.some((function(e){return e.element==t}))){if(!t
1!=t.nodeType)throw new Error("target must be an Element");this._registerInstance(),this._observationTargets.push({element:t,entry:null}),this._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n.prototype.unobserve=function(t){this._observationTargets=this._observationTargets.filter((function(e){return e.element!=t})),this._observationTargets.length
(this._un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unregisterInstance())},n.prototype.disconnect=function(){this._observationTargets=[],this._un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unregisterInstance()},n.prototype.takeRecords=function(){var t=this._queuedEntries.slice();return this._queuedEntries=[],t},n.prototype._initThresholds=function(t){var e=t
[0];return Array.isArray(e)
(e=[e]),e.sort().filter((function(t,e,n){if("number"!=typeof t
isNaN(t)
t1)throw new Error("threshold must be a number between 0 and 1 inclusively");return t!==n[e-1]}))},n.prototype._parseRootMargin=function(t){var e=(t
"0px").split(/\s+/).map((function(t){var e=/^(-?\d*\.?\d+)(px|%)$/.exec(t);if(!e)throw new Error("rootMargin must be specified in pixels or percent");return{value:parseFloat(e[1]),unit:e[2]}}));return e[1]=e[1]
e[0],e[2]=e[2]
e[0],e[3]=e[3]
e[1],e},n.prototype._monitorIntersections=function(){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
(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0,this.POLL_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setInterva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this.POLL_INTERVAL):(r(window,"resize",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r(t,"scrol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this.USE_MUTATION_OBSERVER&&"MutationObserver"in window&&(this._domObserver=new MutationObserver(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this._domObserver.observe(t,{attributes:!0,childList:!0,characterData:!0,subtree:!0}))))},n.prototype._unmonitorIntersections=function(){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1,clear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null,i(window,"resize",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i(t,"scrol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this._domObserver&&(this._domObserver.disconnect(),this._domObserver=null))},n.prototype._checkForIntersections=function(){var t=this._rootIsInDom(),n=t?this._getRootRect():{top:0,bottom:0,left:0,right:0,width:0,height:0};this._observationTargets.forEach((function(r){var i=r.element,a=o(i),c=this._rootContainsTarget(i),s=r.entry,u=t&&c&&this._computeTargetAndRootIntersection(i,n),l=r.entry=new e({time:window.performance&&performance.now&&performance.now(),target:i,boundingClientRect:a,rootBounds:n,intersectionRect:u});s?t&&c?this._hasCrossedThreshold(s,l)&&this._queuedEntries.push(l):s&&s.isIntersecting&&this._queuedEntries.push(l):this._queuedEntries.push(l)}),this),this._queuedEntries.length&&this._callback(this.takeRecords(),this)},n.prototype._computeTargetAndRootIntersection=function(e,n){if("none"!=window.getComputedStyle(e).display){for(var r,i,a,s,u,l,f,h,p=o(e),d=c(e),v=!1;!v;){var g=null,m=1==d.nodeType?window.getComputedStyle(d):{};if("none"==m.display)return;if(d==this.root
d==t?(v=!0,g=n):d!=t.body&&d!=t.documentElement&&"visible"!=m.overflow&&(g=o(d)),g&&(r=g,i=p,a=void 0,s=void 0,u=void 0,l=void 0,f=void 0,h=void 0,a=Math.max(r.top,i.top),s=Math.min(r.bottom,i.bottom),u=Math.max(r.left,i.left),l=Math.min(r.right,i.right),h=s-a,!(p=(f=l-u)>=0&&h>=0&&{top:a,bottom:s,left:u,right:l,width:f,height:h})))break;d=c(d)}return p}},n.prototype._getRootRect=function(){var e;if(this.root)e=o(this.root);else{var n=t.documentElement,r=t.body;e={top:0,left:0,right:n.clientWidth
r.clientWidth,width:n.clientWidth
r.clientWidth,bottom:n.clientHeight
r.clientHeight,height:n.clientHeight
r.clientHeight}}return this._expandRectByRootMargin(e)},n.prototype._expandRectByRootMargin=function(t){var e=this._rootMarginValues.map((function(e,n){return"px"==e.unit?e.value:e.value*(n%2?t.width:t.height)/100})),n={top:t.top-e[0],right:t.right+e[1],bottom:t.bottom+e[2],left:t.left-e[3]};return n.width=n.right-n.left,n.height=n.bottom-n.top,n},n.prototype._hasCrossedThreshold=function(t,e){var n=t&&t.isIntersecting?t.intersectionRatio
0:-1,r=e.isIntersecting?e.intersectionRatio
0:-1;if(n!==r)for(var i=0;i0&&function(t,e,n,r){var i=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t);if(i.length>0)for(var o=0;o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1/1物流信息安全与保护策略研究第一部分物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2第二部分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安全保护策略 3第三部分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 5第四部分跨境物流信息安全合规措施 8第五部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与挑战 11第六部分供应链中物流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策略 13第七部分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隐私保护与安全机制 15第八部分云计算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与优化 18第九部分社交媒体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作用与风险防控 21第十部分政府监管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角色与责任 24第一部分物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物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物流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威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估和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物流信息安全是物流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涉及到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对外部攻击的抵御能力等问题。因此,进行物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物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风险辨识:通过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辨识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威胁。这一步骤需要考虑物流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风险分析: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风险的发生概率、影响程度以及风险的传播路径等。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哪些风险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造成的威胁最大,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评估:通过对风险的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性和优先级。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风险的紧迫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这包括物理安全措施、技术安全措施和管理安全措施等方面。例如,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等。风险监控:对已经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物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安全需求,同时也要关注物流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总之,物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通过对物流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可以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保障物流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可靠,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二部分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安全保护策略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安全保护策略摘要:随着全球物流业务的迅猛发展,物流信息的安全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于中心化的特点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数据篡改的威胁。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共享可信等特点,为物流信息安全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章将重点探讨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安全保护策略,包括物流信息的上链存储、智能合约的应用、权限管理和溯源追踪等方面。引言物流信息的安全保护在现代物流业中至关重要。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着数据易被篡改、信息泄露、安全漏洞等问题,这些问题威胁到了物流业务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和不可篡改等特点,为物流信息安全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上链存储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点是分布式的账本,每一次数据的变化都会被记录在区块中,并通过共识机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物流信息安全保护中,可以将物流信息存储在区块链上,实现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同时,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存储可以实现多方共享,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基于智能合约的物流信息保护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和执行。在物流信息安全保护中,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对物流信息进行权限控制和访问验证,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同时,智能合约还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监管,提高物流业务的效率和可靠性。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权限管理物流信息的权限管理是物流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环节。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权限管理可以实现信息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确保信息的安全访问和使用。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起分布式的权限管理系统,实现不同参与方的信息权限管理和审计,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溯源追踪物流信息的溯源追踪是物流业务的重要环节。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溯源追踪可以实现信息的全程可追溯和数据的真实性验证。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将物流信息的变更记录在区块链上,每一次变更都可以追溯到初始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信度。同时,基于区块链的溯源追踪可以提高物流业务的可追溯性和信任度,减少信息篡改和虚假信息的风险。结论基于区块链的物流信息安全保护策略在当前物流业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流信息的上链存储、智能合约的应用、权限管理和溯源追踪等策略,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安全保护和可信共享。然而,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着性能、隐私保护和标准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来完善物流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关键词:区块链,物流信息安全,上链存储,智能合约,权限管理,溯源追踪第三部分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随着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物流信息的泄露、篡改和破坏将严重威胁到物流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本章将重点探讨这一系统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旨在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保护策略。一、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的意义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是指通过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物流信息安全事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物流信息的安全性。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护物流运营的安全性:物流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可能导致物流运营中断、货物丢失等风险,而及时监测和预警能够帮助企业及时采取措施,保障物流运营的安全性。提高物流运营的效率: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物流环节中的异常情况,提前预警,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物流计划,提高物流运营的效率。防范物流信息泄露和篡改:物流信息中包含大量敏感信息,如货物的种类、数量、价值等,及时监测和预警能够防范信息泄露和篡改,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和客户利益。二、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采集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运输记录、传感器数据、仓储数据等,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识别出异常情况。异常检测与识别: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对物流数据进行异常检测和识别。系统可以学习正常物流运作的模式,并对与之不符的情况进行预警,如异常的货物流向、异常的运输速度等。风险评估与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系统可以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预警策略。例如,对于高风险的物流线路或运输方式,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智能决策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帮助企业在物流运营中做出准确的决策。通过与其他物流管理系统的集成,系统能够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整物流计划,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某物流企业引入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和分析物流过程中的数据,识别出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成功预警了一起潜在的物流信息泄露事件。通过对异常数据的分析,系统发现了一名员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了大量敏感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外部网络。及时的预警提醒了企业,使其能够采取措施阻止信息泄露,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理。四、总结与展望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在物流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应对物流信息安全事件,保障物流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能够提供更准确的预警和决策支持,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第四部分跨境物流信息安全合规措施《跨境物流信息安全合规措施》摘要:跨境物流信息安全合规措施是保障跨境物流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跨境物流信息安全合规措施的要点和关键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跨境贸易的发展迅猛,跨境物流也日益频繁。然而,跨境物流信息的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保障跨境物流信息的安全合规,制定相应的合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方面的合规措施2.1数据加密技术通过对跨境物流信息的加密处理,可以有效保障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机制,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2.2访问控制技术设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限制对跨境物流信息的访问权限。通过身份验证、权限管理等手段,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获取相关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2.3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对跨境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防护。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网络攻击和威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管理方面的合规措施3.1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明确跨境物流信息的安全要求和责任分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团队,负责跨境物流信息安全的规划、组织和执行工作。3.2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提高其对跨境物流信息安全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人员对信息安全合规措施的理解和执行。3.3审计和监测机制建立跨境物流信息安全的审计和监测机制,对信息系统和操作流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合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法律方面的合规措施4.1国际法律法规的遵守跨境物流信息安全合规应遵守国际法律法规的要求。了解并遵守各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信息的合法、合规传输和处理。4.2数据隐私保护合规措施应确保跨境物流信息的数据隐私保护。合理收集、使用和存储个人信息,保护用户的隐私权益。4.3合同和协议的规范制定合同和协议,明确各方在跨境物流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合作伙伴间的信任机制,共同维护跨境物流信息的安全合规。结论跨境物流信息安全合规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跨境物流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合理有效的合规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安全风险和挑战。参考文献:[1]徐琦.物流信息安全保障及其应对策略[J].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015(4):139-142.[2]王薇薇,赵亮.跨境电商物流信息安全风险与对策研究[J].互联网经济,2019(6):130-132.[3]王欣.跨境电商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20,15(3):208-211.第五部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与挑战《物流信息安全与保护策略研究》一、引言物流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物流信息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节将探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与挑战。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实时监控与跟踪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标签等设备,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实时监控货物的位置、温度、湿度等关键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物流企业可以追踪货物的运输路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物流运输的安全性。数据共享与协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处理。不同环节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关键信息共享,提高信息流畅性和准确性。同时,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物流运营效率。风险预警与管理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对物流运输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和管理。例如,通过对物流车辆的行驶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可能的事故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智能仓储与配送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流仓储和配送过程的智能化。通过对仓库和配送车辆等关键设备的联网监控和管理,可以提高物流仓储和配送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自动化的仓储和配送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对物流安全的影响。三、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挑战数据隐私与保护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个人和企业敏感信息。如何保护这些信息的隐私和安全,防止信息被未授权的访问和使用,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网络安全与防护物联网技术依赖于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交互。然而,网络存在着各种安全威胁,如黑客攻击、数据篡改等。物流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确保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标准与规范物联网技术涉及多个设备和系统的联网和互操作,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然而,目前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不同厂商和设备之间存在着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问题,这给物流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人员安全意识与培训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然而,目前很多物流企业在人员安全意识和培训方面还存在不足。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安全培训,是提升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应用效果的关键。四、结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为物流行业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通过实时监控与跟踪、数据共享与协同、风险预警与管理、智能仓储与配送等手段,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物流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然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也面临着数据隐私与保护、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标准与规范、人员安全意识与培训等挑战。只有克服这些挑战,建立完善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物流行业才能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实现持续发展和创新突破。第六部分供应链中物流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策略供应链中物流信息安全是指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保护物流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泄露以及其他潜在风险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物流信息的安全性对于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因为物流信息的泄露或篡改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信息失真、商业机密泄露等严重后果。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物流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策略,对于保障供应链的顺畅运作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防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风险的基础。企业应该制定和完善物流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明确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物流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流程、信息传输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对物流信息风险的应对能力。其次,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是防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风险的重要手段。物流信息系统应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企业应加密和保护物流信息的传输通道,使用安全的网络协议和防火墙等技术手段,防止黑客攻击和非法入侵。此外,企业还应定期更新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及时修补系统漏洞,提高系统的抗攻击和抗干扰能力。第三,加强对供应链伙伴的管理和监督是防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风险的重要措施。企业应与供应链伙伴建立安全合作机制,明确信息安全责任,共同制定和执行物流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在选择供应链伙伴时,应对其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和审查,确保其具备足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建立供应链伙伴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供应链中物流信息的监督和审计,发现和排查潜在的安全风险。第四,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是防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风险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物流信息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员工应被告知和了解公司的信息安全政策和规定,并接受相关技术操作和应急处理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员工行为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内部人员滥用权力和泄露商业机密。最后,建立健全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和评估机制是防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定期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建立物流信息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处置机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降低安全风险的产生和传播。此外,企业还应定期对物流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复核,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综上所述,供应链中物流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策略包括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加强对供应链伙伴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的物流信息安全监测和评估机制。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的实施,企业能够更好地保护物流信息的安全性,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七部分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隐私保护与安全机制《物流信息安全与保护策略研究》摘要: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在现代物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隐私保护和安全机制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章节旨在探讨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隐私保护与安全机制,以满足中国网络安全要求。首先,介绍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随后分析存在的隐私保护和安全威胁,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与机制。最后,总结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关键词: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隐私保护,安全机制,网络安全,保护策略引言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物流相关方的信息进行汇集、整合和共享的平台。它能够提高物流业务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物流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然而,随着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隐私保护和安全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隐私保护2.1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隐私保护是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涉及用户个人信息、商业机密等敏感数据的保护。保护用户隐私可以增强用户信任,促进信息共享平台的稳定运行。2.2隐私保护的原则隐私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明确目的、合法合规、最小化数据、安全保护和用户控制原则。明确目的即明确收集、使用和共享信息的目的,并明确告知用户,获得用户的同意。合法合规要求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最小化数据原则要求仅收集、使用和共享必要的信息,避免过度收集和滥用。安全保护原则包括物理安全、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以确保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用户控制原则要求用户对自己的信息有充分的控制权,包括自主选择是否共享信息、访问、修改和删除个人信息等。2.3隐私保护的技术手段隐私保护的技术手段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传输、脱敏技术等。数据加密可以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可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信息。安全传输技术可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截获和窃听。脱敏技术可以对敏感信息进行处理,保护用户隐私。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机制3.1安全威胁分析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恶意代码和网络钓鱼等。黑客攻击可能导致用户信息被盗取或篡改,破坏信息共享平台的正常运行。数据泄露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和商业机密泄露,给用户和企业带来损失。恶意代码可能导致信息系统受到病毒和木马等攻击,造成数据丢失和系统崩溃。网络钓鱼可能导致用户个人信息被冒用,进行非法活动。3.2安全机制的建立为了应对安全威胁,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首先,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权限,制定安全管理规范和流程。其次,加强系统安全防护,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再次,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和修补安全漏洞。此外,建立监控和报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事件。最后,加强用户教育和培训,提高用户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随着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不断发展,隐私保护和安全机制仍面临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隐私保护和安全标准,提升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同时,建议加强跨部门合作,共同解决隐私保护和安全机制问题,加大对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用户和企业的安全感。结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隐私保护和安全机制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明确隐私保护的原则、采用技术手段和建立安全机制,可以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未来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升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共同构建安全可信赖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参考文献:[1]刘建军.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隐私保护与安全策略研究[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8,9(8):23-28.[2]王晓明,李世民.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隐私保护与安全机制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8(12):52-57.[3]张三,李四.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隐私保护与安全机制综述[J].物流技术,2020,41(2):98-103.第八部分云计算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与优化云计算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与优化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物流行业作为支撑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探讨云计算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与优化,以期提出有效的保护策略。二、云计算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应用数据存储与传输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和传输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物流行业中海量数据的存储和交换问题。通过云存储服务,物流企业可以将大量的数据存储在云端,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备份,从而避免了数据丢失和损坏的风险。同时,云计算技术还可以提供高速、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保证物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虚拟化与隔离云计算技术中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将物理资源抽象为虚拟资源,实现资源的灵活配置和利用。在物流信息安全中,虚拟化技术可以有效地隔离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数据和应用,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通过建立虚拟机和容器,物流企业可以实现数据的隔离和隐私的保护。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灵活的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物流信息系统。通过采用强密码、双因素认证等技术手段,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法入侵和数据泄露。此外,云计算平台还可以提供详细的日志记录和审计功能,帮助物流企业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事件。三、云计算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优化加密与隐私保护在物流信息传输过程中,数据的隐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物流企业可以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此外,云计算平台可以提供安全的密钥管理和访问控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安全监测与预警物流信息安全工作需要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威胁。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安全监测和预警功能,通过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安全漏洞,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云计算平台还可以提供安全事件响应和紧急漏洞修复的支持,帮助物流企业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物流企业中的员工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安全工作的效果。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在线安全培训和教育资源,帮助物流企业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此外,云计算平台还可以提供安全策略的自动执行和监管,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对信息安全的影响。四、结论云计算技术在物流信息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优化价值。通过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存储与传输、虚拟化与隔离、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等功能,物流企业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安全保护。同时,通过加强加密与隐私保护、安全监测与预警、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等优化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物流信息安全的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云计算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物流信息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第九部分社交媒体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作用与风险防控社交媒体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作用与风险防控摘要: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风险。本章节旨在探讨社交媒体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以保障物流信息的安全。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社交媒体的使用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便捷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平台,并且能够实时获取顾客的反馈和需求,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安全的风险和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物流信息的安全。社交媒体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作用2.1提供实时信息交流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即时更新、广泛传播和跨平台交流的特点,通过社交媒体,物流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种实时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有助于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加快供应链的响应速度。2.2支持企业品牌建设社交媒体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展示企业形象和品牌的机会,通过发布企业新闻、物流动态以及与顾客的互动,物流企业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这有助于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增加企业的竞争力。2.3实时获取市场信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信息和互动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实时获取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动态。通过分析用户的需求和反馈,物流企业可以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服务。社交媒体在物流信息安全中的风险3.1信息泄露风险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往往是公开的,不加限制地发布物流信息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黑客和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物流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进行非法活动,给企业造成损失。3.2虚假信息风险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物流企业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需要警惕虚假信息的传播。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顾客误解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质量,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3.3恶意攻击风险社交媒体平台容易受到恶意攻击,黑客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侵入物流企业的系统,窃取重要信息或者破坏企业的正常运营。这种恶意攻击可能导致物流信息的泄露、服务中断或者企业形象受损。社交媒体物流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策略4.1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物流企业应加强员工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安全意识培训,教育员工注意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避免因个人行为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4.2定期更新安全策略和技术物流企业应定期更新安全策略和技术,及时修补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建立监测机制,对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防范潜在的安全威胁。4.3限制信息发布的权限物流企业应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进行权限管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发布物流信息。同时,要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监控,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4.4建立危机公关机制物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机制,及时应对社交媒体上出现的负面信息和谣言,通过积极回应和解释,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结论社交媒体在物流信息安全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合理利用社交媒体可以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顾客满意度,但同时也需要警惕社交媒体带来的安全风险。物流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定期更新安全策略和技术,限制信息发布的权限,建立危机公关机制,以确保物流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参考文献:Chen,Y.,Zeng,D.,&Xu,X.(2019).Socialmediaforlogisticsandtransportation:Aliteraturereviewandfutureresearchdirections.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的机密信息包含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