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这问题,心对APP能吸引大量吸引年轻人的娱乐项目有哪些使用吗?

(一)产品概述(二)产品分析(三)竞品分析(四)用户意见(五)如果我是PM1.体验环境体验机型:魅族MX5体验系统:Android 5.1 / Flyme OS 5.1.9.0Aapp版本:壹心理 v4.1.1体验时间:2016.10.11体验人:搬砖的小哪吒2.产品概述壹心理,是国内最大的网络心理学服务平台之一,于2011年7月上线,从上线之初至今一直坚持心理健康领域。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先后创立过蓝心网和面向企业客户的博曼心理,拥有12年心理学及互联网创业经验,发展至今,旗下拥有壹心理、心理FM、口袋心理测试三个移动APP产品。壹心理平台为用户提供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线上公开课、心理文章、心理FM、问答等心理服务,其中课程分为免费和收费两种。据官方公开数据声称,包括网站和APP端注册用户规模高达1300W。3.产品定位“来访者心事的出口,咨询师的成长阶梯”:壹心理聚集国内心理学人,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有趣、有爱、便捷、实用的在线解决方案的心理服务平台。4.用户需求分析(1) 目标用户心理咨询者(首要):需要寻求解答心理困惑、改善心情的人群专业爱好者:a.专业心理咨询师 b.非独立机构心理爱好者(2)用户特征地域分布(来自:百度指数)年龄、性别分布(来自:百度指数)从百度指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关注壹心理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用户年龄20-29岁数量超过50%,以男性为主。同时又从官方透漏产品数据知道,用户主要集中在18-28岁,从大学生到工作5年左右的白领。两者数据基本吻合,因此可得到壹心理的用户画像:年龄阶段在18-28岁,从大学生到工作5年左右的一线都市白领人群,以男性为主。用户特征:相对年轻、压力大、迷茫、急需改变现状(3)用户需求1)心理咨询者线下渠道:怀疑或担心自己患有心理障碍,但迫于面子问题讳疾忌医;找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但费时费财。线上渠道:心理信息零散且专业性不能保证,针对性与互动性欠缺。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中国有2.5亿人需要“心理服务”,有8000万人需要“心理治疗”,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5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2) 专业爱好者专业咨询师:提高个人知名度,积累病例,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增加收入。心理学爱好者:获得更多心理学知识,并力所能及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4)核心功能1)提供免费问答,解决用户一般心理困惑;2)提供付费咨询服务,专业定制化扫除用户心理障碍;3)开展心理公开课,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日常生活;4)达人分享治愈型FM,用声音温暖听众。(5)用户使用场景1)年轻用户在恋爱和婚姻上遇到困惑,比如如何读透对方心思等;2)大学生在学习和个人成长问题上的种种疑惑,需要人来指导;3)初入职场的新人为了快速融入团队;4)父母亲在亲子教育上遇到困难;5)偏内向的用户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导致心情低落甚至轻度抑郁等5.市场分析(1)行业分析1)市场需求量巨大,等待时机爆发在中国,有12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当他们需要专业心理帮助的时候却不知道哪里有靠谱的心理医生,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缺乏有效的渠道让大众连接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以抑郁症患者为例,中国约有3000万例抑郁症患者,但仅有5%得到治疗。据统计,中国抗抑郁药物‘氟西汀‘的销售额将在2015年超过70亿。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的数据也表明: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此外,根据对世卫组织成员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精神卫生支出对比研究发现,GNI(人均国民总收入)和心理健康服务费用表现出稳固的相关性。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摘自36氪)从上面的趋势图可以看出,当GNI超过10000美元时,人均精神卫生支出表现出明显的大幅增加趋势。据世界银行按图表集法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GNI为5870美元,2013年达到6710美元,2014年达到7400美元,2015年增加到约7880美元,其中2012-2014年,我国人均GNI年均增速达到7.3%,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及高收入国家增长水平。2)政策条件利好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视逐渐加强,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有适合心理健康医疗的创业土壤。综合以上两点来看,我国心理健康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有着利好的政策条件,市场需求量巨大,发展潜力无限,未来几年的方向都应该以市场教育为主,慢慢培养用户的心理健康意识。(2)市场数据在线心理健康市场,跟壹心理的“内容+社区+咨询”模式类似的APP竞品主要有暖心理、我心、壹点灵、简单心理、柠檬心理等,下面我将从APP的总下载量和排名来分析壹心理和竞品暖心理、我心、壹点灵的市场情况。1)安卓端壹心理的总下载量数据来源:酷传暖心理的总下载量数据来源:酷传我心的总下载量壹点灵的总下载量数据来源:酷传抽取了四个APP最近两个月的总下载量变化,从图中对比不难看出,在安卓端的总下载量排名:暖心理>我心>壹心理>壹点灵,截至10月11日最新下载总量分别为3973651、2467096、1228336和708386。接着,我们进一步数据挖掘,可知:壹心理的主要推广渠道为华为应用市场和360手机助手,分别约有30W和20W的下载量。暖心理的主要推广渠道为安卓市场和vivo应用商店,安卓市场是其最重要流量渠道,贡献了接近200W的下载量,占了总下载量的近50%。我心的主要推广渠道为360手机助手、安卓市场和魅族应用商店,分别约有51W、50W和41W的下载量。壹点灵的主要推广渠道为oppo应用商店和安卓市场,分别贡献了26W和17W的下载量。2)苹果端APP STORE的总榜(免费榜)都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据坊间流传的说法,影响AppStore总榜排名的相关因素:a.单位时间内的下载量,评论数,评论星级,刷榜权重,热词搜索覆盖度,卸载率,当天使用时长等b.关键词搜索覆盖度——是指app能被展现的搜索关键词越多、权重越大,排名就会越靠前(刷榜权重,如果应用被发现有刷榜行为,会被苹果降级)壹心理近三个月排名因此,苹果端的总榜/免费棒的排名能够较大程度上反应一款APP的受欢迎程度。下面我选择壹心理和另外三个竞品的最近三个月的排名变化数据:数据来源:ASO100由于各应用分类不尽相同,在健康健美类别有:壹心理和暖心理,在医疗类别有我心和壹点灵,但不管是常规的对比或是混排,我们都可以看出壹心理的排名最为靠前且稳定,基本在100-200之间小幅度摆动,属于比较不错的水平。小结综合来看,安卓端用户下载量从数据来看处于中等水平,在四个竞品的对比中排名第3位,相比暖心理和我心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可能跟公司的战略方向及资源配置有关,因为壹心理APP只是“1+3”战略之一,“1”指的是壹心理官方网站,“3”指三个APP:壹心理、心理FM、口袋心理测试。后期可以在主要渠道华为应用市场和360手机助手两大重要流量渠道入手,增加推广力度,继续做好相关ASO,争取获得更大的用户量。至于苹果端,目前从健康健美(免费)排名来看,基本稳定在前200名水平,偶尔冲进前100的成绩,后续只要继续做好相关优化和产品服务即可。1.产品结构壹心理APP结构注意:有“+”图标的表示折叠,考虑到展开阅读体验不好,故将四级以下菜单折叠。2.用户使用流程图作为一款轻问诊类APP,其核心功能应该是以解决用户“改善心情“和“心事倾诉”两方面的需求为主,从壹心理的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将“问答”和“咨询”两块主要功能放在一级菜单,可见定位比较准确。下面有将从用户使用的流程来体验壹心理的“问答”和“咨询”功能。(1)问答功能“问答”功能用户使用流程(2)“咨询”功能“咨询”功能用户使用流程3.功能体验分析(1)关于问答功能四步问答问答功能在底部一级导航和首页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了入口,可见壹心理对问答的重视,经体验整个从提问到提交结束一共4个步骤“问答-提问-编辑-标签”,流程属于比较精简直接,问答体验尚可。不足之处:编辑好问题之后,“写好了”按钮给人的暗示是整编写环节已经结束,已经可以发布状态,但在最后还要加上标签,最后才可以发布,给人有种唐突的感觉。建议:建立标签的好处不仅利于内容的归类与搜索,也方便咨询师的回答。将标签页与问题编辑页合并,让用户在编辑问题前先确定问题的范畴,对问题思路的梳理有正向影响,同时还可以减少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人的思维习惯。问题编辑页问题编辑页是整个提问的关键,壹心理这里有个亮点功能:支持”匿名发布“,用户隐私工作考虑周到!不足之处:没有退出二次确认提醒。首先问题的编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户有可能因为临时有事被打断或操作过程中不慎误触退出,再次进入发现辛苦编辑的问题烟消云散,这将会极大的打击用户的提问积极性。建议:加入退出二次确认,提示用户保存的弹窗提醒,同时在个人中心建立“我的草稿”。(2)关于咨询功能1)专家榜路线6步专家咨询同样,起着营收重要功能的专家预约咨询模块有三大入口,主要为是底部“咨询”导航和首页的预约专家板块,“即时倾诉”算是“咨询”功能入口的分支,三位一体组成重要的流量入口。假设用户有预约专家的需求,那么该用户在壹心理走一遍专家预约咨询的流程最短距离需要经过6个步骤:“进入—预约咨询—选择专家—预约该专家—填信息—支付”,对于付费的重要决定来说,整个流程长短在合理的范围内。下面只针对个别页面分析:咨询师介绍页红框:有待升级标记如果把咨询问诊视为一项交易,那么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服务就是一项待出售的商品,众所周知,商品详情页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对转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壹心理的咨询师介绍页面内容约占4屏,信息量较大。优点:提高客户好感和促进成交的因素基本齐全,包括咨询师头衔、擅长方向、文章、回答平台认证和担保,客户评价等。不足:内容框架方面,单页信息量负载过长过重,且擅长方向太多,跟第三屏的描述有不少相同之处,有直接提取的嫌疑,给人感觉不专业 。视觉效果方面:a 第一屏的导师介绍对比不足;b.图片占用空间稍大,导致页面出现“上轻下重”的失衡感;c.预约按钮色虽与logo颜色统一,但从色彩心理学角度,蓝色的刺激性不足。建议:1.擅长内容整合精简至1-2个领域,最多不能超过3个,将稍长内容标签化并做对比色处理或将背景做高斯模糊处理;2.将问答、文章等内容折叠,第三屏的圆形头像放到第一屏,将咨询师个人介绍折叠,或者避免页面过长可以做成TAB形式,另外不妨把“关注”按钮放到更吸引和容易点击的图片上方位置;3.“预约”按钮颜色改为刺激人欲望的红色。PS:令我疑惑一点的事,壹心理对咨询师的页面设计不是一个模版,貌似是“大V”版(下图右边的就是),不知道是出于何种考虑呢?两种咨询师页面设计对比2)话题榜路线话题榜式咨询跟专家榜的类似,话题榜入口的预约咨询功能实际上也有6步,只是前面两步跟专家榜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专家列表变为”话题列表“,话题详情取代咨询师个人介绍页,但是在详情页也有该专家的介绍页跳转链接。关于整个操作流程的优缺点跟专家榜的形式大同小异,在此不做赘述。话题榜设置的初衷,我大胆臆测为利用话题的热度为切入点,以此引起用户的共鸣,最终产生付费。但一个人连自己问题的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真的会为话题专家买单吗?因此话题榜这个需求,我认为尚待未来进一步探讨。(3)关于“壹心理学院”功能模块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壹心理也顺势推出在线课程功能——壹心理学院。相对于咨询服务的高价,在线课程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有轻度心理问题且囊中羞涩的用户的需求,加上网络课程的灵活和自主性,是通过线上培育市场,实现逐步商业变现的一个非常合适的途径。课程按照用户热门关注的领域分为收费和免费两种,根据官方数据称,壹心理学院推出的第一个年度单课《从0到1课程: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此系列课上线预售三个月内,已售出2800多个订单,收入280多万。听课需求所要经历的5个步骤跟国内在线教育产品“网易公开课”的操作步骤相同,从进入到查找再到最终的听课只有5个流程,已经属于最为精简的水平。在视觉设计上,利用鲜明的色块和毛玻璃效果。课程分类清晰,整个体验非常好。如果说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想只能在壹心理学院首页的课程分类模块做点小改动。问题详情及改进建议参考下图:课程分类问题及改进建议(4)关于首页热门推荐和订阅功能据官方数据透露,目前壹心理专栏作者已经超过600位,早期也因为实用的心理学文章吸引了一大批粉丝。通过品读文章,用户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甚至有的用户打开APP就是为了看看每天更新的心理学文章,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认识自我,看透纷繁生活的背后,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中国心理咨询市场最大的问题还是意识不强,就医率低下,短期内的付费咨询的人群比例太小,因此低门槛、高频的内容对整个市场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显然,壹心理稳稳的抓住了这一块领域,在APP的首页位置放置了首页“热门推荐”与“我的订阅”。热门推荐与我的订阅热门推荐心理学相关文章为主,偶尔推送测试。优点:1.热门推荐和订阅栏随着用户下拉浏览而固定在上方,方便用户切换。2.分别满足了无目的浏览用户和个性化定制用户的需求,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对APP的黏性。不足:1.没有局部导航功能,当用户往下翻的文章较多时,想回到上面的功能时只能慢慢往回拉。2.没订阅的时候有个小BUG,从热门推荐切换到“我的推荐”,会出现两边内容一样的情况,给人卡顿的感觉。需要通过再一次上下滑动页面来刷新。建议:加入局部导航功能,可以是按钮设计或者双击上方推荐栏来回到首页最原始状态。1.宏观对比在做市场分析的时候,壹心理的APP竞品主要有暖心理、我心(心理记)、壹点灵、简单心理、柠檬心理等,下面主要针对壹心理与我心的差异化分析。竞品宏观对比分析值得借鉴的功能是心理学直播,可行点:1.用户群大且偏年轻化,相比我心可能更有优势;2.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用户,有效增加咨询双方互动。顾虑点:增加运营压力,对主播(咨询师)也有更高的要求1)功能差异化分析竞品功能对比从功能的覆盖来看,壹心理和"我心"都比较全面,壹心理的特色功能是FM和线上公开课,电台功能主要得益于该公司旗下另一款APP——心理FM,至于线上公开课很可能跟丰富的咨询师资源有关。竞品"我心"主要噱头是直播功能,借鉴了当前热门领域直播行业,可以送赠咨询师虚拟礼物。2)视觉&交互对比整体来看,壹心理的产品视觉设计算不上出彩,只能说中规中矩。结合竞品“我心”的视觉设计,下面只针对“心理测试”功能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竞品视觉&交互对比壹心理:测试页展示只有一个,由上至下分别测试分类模块、推荐模块。分类形式视觉呈现采取流行的"icon+文字"表达,测试推荐列表则采取左图右文的形式。我心:2个页面,首屏是随机推荐,后面是相当于壹心理的测试页。与壹心理不同的是,测试页上方增加滚动banner,下方推荐列表则采取相反的“左文右图”方案。视觉:我心的推荐页走大色块+图文的简约小清新风格,下方的若隐若现的小图片有刺激用户点击的欲望。交互:选择测试有两种交互方式,一是左右滑动大图推荐,二是在下方小图片区域附近点击,离点击最近的小图片随之弹起,这时上方的大图推荐紧随着滑动到对应的测试,非常有趣。当然,滑动大图推荐,下方的小图片也会进行滑动,规则为先点击先滑动完毕。鉴于心理测试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和传播性质,利用视觉手法和交互来营造轻松有趣氛围,不失为一种利于产品传播的可借鉴途径。一般来说,用户意见能够反映用户的需求和实际使用感受,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因为目前刷榜刷评论的行为并不鲜见,还有竞争对手的故意黑,因此应用市场用户的评论仅供参考,并不能完全真实反应该应用的质量水平。前面说到壹心理安卓端的主要分发渠道是华为应用市场和360手机助手,加上安卓各大应用市场没有一套较好的反虚假评论系统,为了呈现更真实的评论,最终选取了我认为真实性概率最高的APP STORE中用户评论。APP STORE最近三个月的评论由上面的评论截图可以分析,用户的关注点主要在文章、FM等功能。其中50%的评论是关于文章功能,希望是完善文章的分类功能的呼声较高;对于FM功能,有定时关闭和离线下载的需求,由此可以反推出用户的使用场景:1.定时关闭:经过一天的忙碌后,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打开壹心理FM,查看自己关注的领域有无声音更新,听完即关,这时候的用户就需要定时关闭功能。2.离线下载:上下班挤地铁的时候,戴上耳机,暂时与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离,享受温暖治愈的声音,但是地铁上信号不好,并且FM耗费流量大,一般用户会选择在WIFI环境下收听,这时有离线下载功能就显得非常方便了。这一部分主要回顾前文的建议,按照功能、交互、视觉三方面进行汇总:1.功能方面问答模块:加入退出二次确认,提示用户保存的弹窗提醒,同时在个人中心建立“我的草稿”。文章:1)加入局部导航功能,可以是按钮设计或者双击上方推荐栏来回到首页最原始状态;2)优化文章的分类。不宜过多过细,用户害怕思考。FM: 1)增加离线下载功能;2)增加定时关闭功能。另外,补充一点前文没有提到的思考。可能跟产品规划或公司资源有关,目前壹心理上“工具”属性较弱,我个人认为可以参考工具类产品,国内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心潮减压”,另外一款健康医疗类产品“春雨医生”也加入了工具性质的功能——计步器。因此引出一项新功能:减压:1)加入冥想引导声音,完成每次冥想记录下来并生成数据呈现,可分享。2)开发记录心率变化的功能,对于心率高的用户可推送减压相关文章或FM。2.交互方面问答模块:将标签页与问题编辑页合并,让用户在编辑问题前先确定问题的范畴,对问题思路的梳理有正向影响,同时还可以减少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咨询师介绍页:将问答、文章等内容折叠,第三屏的圆形头像放到第一屏,将咨询师个人介绍折叠,或者避免页面过长可以做成tab形式,另外不妨把“关注”按钮放到更吸引和容易点击的图片上方位置。测试页:配合视觉设计,采取更加灵动有趣的交互方式。壹心理学院:1)将“家庭课程”拆解合并到“婚恋课程”与“亲子教育”,根据需求优先级增加如“个人成长”等课程;2)用“限时免费”替代“其他课程”在课程筛选区域。3.视觉方面咨询师介绍页:1)擅长内容整合精简至1-2个领域,最多不能超过3个,将稍长内容标签化并做对比色处理或将背景做高斯模糊处理;2)“预约”按钮颜色改为刺激人欲望的红色;测试页:采用更加活泼大胆的页面布局和配色。至于具体采取哪种,鉴于时间和能力问题暂时无法给出合理的建议。总的来说,中国心理咨询市场潜力巨大,政策条件也为行业的生长发展提供有利的土壤,国民羞于表达的含蓄特征,咨询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这样的行业非常适合互联网的介入,做成平台型产品。同时,相比众多竞品,壹心理在心理健康行业切入时间较早,行业的积累是其重大优势,只要发展路径正确,未来发展前景看好。这是本人首发在简书上的第一篇产品体验报告,鉴于时间和经验的不足,同时对需求的优先级、目标用户的把握和整个业务流程的理解尚浅,因此如若本文出现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大神不(hu)吝(xiang)赐(shang)教(hai)。相应地,未经本人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到其他渠道(万一真的被转载了呢,岂不是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害羞脸.gif)关于作者,搬砖的小哪吒,16应届毕业生,爱理性分析的伪文艺青年一枚,近年来迷上知乎,玩过新媒体运营,立志在互联网这条路上走到黑,求产品、运营坑ing...有招人的吗(没有的话我待会儿再来问一遍...)}

编辑导语:微信是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自推出以来,就迅速的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成为了中国第一大APP。相比之下,QQ则失去了大量的用户。在微信的阴影之下,QQ为何还能成为中国第二大APP呢?它又该如何与微信共存呢?本文作者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第一大APP是哪一个?
当然是微信。
那么第二大APP是哪一个呢?
答案是已经21岁的互联网“化石级”产品——QQ。
QQ的今天月活用户居然高达7.35亿,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名的微信和第二名的QQ居然同属即时通讯领域。
数据来源:Trustdata(2020.3)
那么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在微信吞噬一切的同时,还有一个另一个同类产品做到如此巨大的体量?
有了微信为什么还要QQ呢?
到底是哪些人在用QQ?
QQ到底解决了神马痛点?
为什么我和我身边的人都不用了但QQ依然如此强大?
为什么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没有出现在这两个同类应用之间呢?
中国的科技媒体从业人员大部分由于本身早已不用QQ,QQ也成了一款在这一人群中非常没有存在感的应用,于是行业内很少有人特别关注这个问题,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好好聊一聊QQ这只“房间里的大象”。
已经有了微信为什么还要一个QQ?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
其实在9年前微信诞生的时候,业界的问题和今天完全相反:那时候,中国网民疑惑的问题是——已经有了QQ,为什么还要一个微信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地说,是因为有着沉重PC包袱、功能复杂的QQ承载不了“轻量级移动IM”这一基础设施的重任。
比如“离线、在线、隐身”这种状态是QQ最深入骨髓的特征;而移动IM的重要逻辑则是永远在线,这一产品矛盾几乎无解,至今QQ依然保持了在线状态这一重要功能。
在线状态是QQ诞生时就存在的“灵魂功能”
再比如:QQ五花八门的各种“钻”体系、QQ秀、QQ空间复杂的功能几乎不可能让一个刚刚使用智能手机的50岁三线城市大妈快速上手,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化和PC端的包袱成为了QQ走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拦路虎。
于是这时候微信就诞生了,微信做到了什么?
它在任何一个功能层面都做到了最简洁:最简洁的注册登录、最简洁的聊天界面、最简洁的群聊,最简洁的朋友圈,最简洁的支付……..
它一开始就是为所有中国人设计的,如果你没办法理解这种简洁,我说一个简单的结论你就明白了——微信几乎是中国诸多不识字的老人唯一会使用的APP。
没错,“不为任何一个群体订制”成就了微信这一国民应用,迅速取代了QQ成为使用最广泛的通讯应用。
这时候摆在QQ面前的难题是:QQ怎么办?QQ接下来的生存空间在哪里?这是一个关乎QQ生死存亡的终极问题。
要知道滴滴收购快的之后,快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优酷收购土豆之后,土豆就被战略放弃了。
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定位,QQ存在的必要性这个重要问题就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如果也将自己定位为即时通讯基础设施,QQ必然会和微信陷入同质竞争的残酷红海,但如果不进行同质竞争,QQ可以打哪些差异点呢?
移动网络初期im即时通讯竞争的残酷红海从公开的资料看,QQ团队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尝试,最终给出的答案是——年轻化。
没错,这是QQ今天依然保持了中国应用榜单亚军最核心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QQ呢?QQ到底给年轻人带来了什么?微信为什么就满足不了年轻人的需求呢?
有人说,这很简单嘛,是因为年轻人不愿意让他们家长看他们的朋友圈呗,这是思考上的懒惰,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
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届年轻人。我把年轻人定义为95-05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这群人高达2.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9%。
那么这一代年轻人到底有什么本质特征呢?
卫夕看了很多文章分析来分析去都没有讲清楚,各种报告对年轻人的描述都是清一色的——“叛逆、追求个性、敢于表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自由……”
注意:这些是所有年轻人的普遍特征,并非这一代年轻人独有的特征。
那么,这一代年轻人和以前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到底有什么真正区别呢?
1. 独生子女
1982 年计划生育正式开始实施,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因此95-10这一代是整个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结构化独生子女一代。
这意味着这一代人几乎都是在没有同龄兄弟姐妹的环境中成长,因此他们对于社交和沟通的需求会比任何一代人都要强烈。
2. 巨大的升学压力
在经历改革开放高歌猛进之后,随着向上跃迁和野蛮创富机会在客观上减少。
无论是城市中产阶级农村家庭都将教育视为子女巨大的投资,这直接给了这一代年轻人在学业上有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尽管有强烈的社交需求但客观上现实层面的社交时间并不多。
3. 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
“世界工厂”是中国经济奇迹最重要的支撑,而这背后的一个重要代价就是中国独有“留守儿童”,每一个东莞女工的背后可能都有一个留守在湖北大山里远离父母的孩子。
同时社会流动性变大和婚姻观的现代化也让中国的离婚率在过去三十年大幅度上升,留守和单亲都给了这一代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更加需要社交的独特环境。
4. 互联网原住民
和他们的父母上中学、上大学后才拥抱互联网的移民不同,新一代年轻人几乎都是一出生就互联网原住民,一个一岁半的婴儿拿到一本杂志会自然地用手指左右滑,因为他默认所有的图片都应该是像iPad一样可以滑动的。
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互联网就如呼吸般稀疏平常,他们默认这是完整世界的一部分。
5. 巨大的代际差异
这一代人和他们的父辈在成长环境是截然不同的,两代人的时间,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和美国、日本、法国的年轻人不同,在现代中国成长的这代人和他们的父辈在眼界、知识上、价值观、生活习惯上都有着截然的区别,这在客观上加大了两代人的沟通成本和代沟,年轻人和同龄人的社交需求越发强烈。
总结成一句话:作为独生子女和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代沟、升学压力、留守等时代因素影响下,社交渠道收窄的他们更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娱乐和社交线上化。
没错,社交和娱乐的线上化是理解这一代年轻人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而QQ恰好非常透彻地满足了这代人的需求,QQ是如何做的呢?它到底是如何从强大的微信阵容中虎口抢食的呢?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极度敏感、感知能力最强的时期,这种青春期的小心思、小举动、小功能只有腾讯的产品经理拿捏的最为清楚准确。
其实即便是80后也早已领教过QQ曾经“隐身对其可见”、“在线对其隐身”这些深刻洞察人性的小功能。是的,为了服务好年轻人,今天的QQ很多功能已经到了众多曾经的80后难以直观理解的程度了。
QQ为了吸引年轻人,做了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QQ整个应用变成了一款年轻人的“社交大游戏”,用QQ其实是在玩游戏。
1. 把QQ秀升级成厘米秀
年轻人以最具想象力的风格设置自己的虚拟形象:
2. 把偷菜升级成了偷胶囊
好友之间互相收割,这个游戏似乎穿越了时空,长盛不衰。
3. 发红包可以设置语音口令
抢红包的人必须发一段指定的语音,比如“我好猥琐!”
4. 两个人聊天会显示小火苗
聊的越频繁,火苗就越旺,“养火”成了00后线上交流的日常。
5. 开发了史上功能最强大的GIF发送系统
让00后斗图极其方便,选择入口连续点击就可以如机关枪般不停歇,这种满足感是很多后浪难以理解滴。
6. 把“扩列”作为一个重要功能做到了子菜单
“扩充好友列表”是00后刚需,除了校园扩列、语音扩列,每人每天有15次随机匹配的机会,00后喜欢这种不期而遇的邂逅。
7. 满足优越感
你听什么歌、玩什么游戏、用什么手机型号登录、封面获得多少赞……等等一切能体现个性的元素在聊天界面对方都能看到,让个人任何一点点优越感都能够一览无余。
8. QQ视频实时美颜
可以在视频和语音随意切换,更有各种炫酷特效,比如你比一个心,系统自动会打出一个比心特效。
9. QQ语音随意变声的
萝莉、大叔、惊悚、搞怪、口吃等各种声音特效随意选择。
10. 更不用说无数深刻洞察人性的小功能
阅后即焚、照片访客、消息漫游、等级装扮、戳一戳、口吐字幕、双人挂件、手机屏幕分享、提取图片中的文字……
正是这些眼花缭乱的功能牢牢抓住了敏感、懵懂、好奇而追求个性的年轻人,这就是QQ存在的最大意义,我们再次回顾这些神奇的功能会发现——这些是微信通通不可能做的功能。
有人说,我也用QQ啊,为啥我没发现这些功能?
这就是最能体现QQ产品经理核心功力的地方:任何功能都不影响最核心的IM需求,在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出现。
在QQ里,闷骚而奔放的后浪们已经发展了一套上一代完全无法理解的语言体系。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图上的黑话,如果你对这些00后耳熟能详的词一无所知,说明你已经老了。
很多人现在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追星会如此狂热?为什么对一个头像的点赞数如此感热衷?为什么对QQ空间的一套皮肤如此着迷?感觉他们的行为非常幼稚。
但事实上,这种认知本身才是幼稚的。
那些对着年轻人花哨的QQ厘米秀丢下一句“幼稚!”的80后似乎忘记了多年前自己在QQ空间里上传的那些非主流大头贴、那些曾经花无数挂机时间换来的三个太阳和一颗星星以及点亮的无数图标。
年轻人在QQ上展示自己的头像被赞了多少次和成年人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新买的车、有趣的旅行、温馨的聚会、优雅的米其林餐厅、独特的品味、和大咖的合影……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寻找存在感、体现优越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存在。
有人可能会问,那他们为啥不用微信呢,微信多方便啊?
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我们觉得微信方便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全部社交的需求。但对于年轻人而言,用微信?你开玩笑吧?
微信朋友圈能发我昨天珍藏的动图吗?微信能显示我昨天听了蔡徐坤的最新单曲么?微信能显示我用的是最新款的iPhone 11 Pro Max在线么?微信能显示我和女神聊天的小火苗么?
通通不能!没错,微信是用来用的,而QQ是用来玩的。
中国互联网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用微信的爸爸对着用QQ的儿子撇下一句“幼稚!”,而用QQ的儿子对着用微信的爸爸回敬一句“无趣!”
所以,把年轻人不用微信仅仅归因于他们的父母在微信上是思考上的偷懒。
QQ想得很明白:微信作为基础设施,因此不可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就给QQ提供了一个战略空位,只要把年轻人的需求拿捏的足够准确就能在生态位中找到独有的一席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QQ变成了马化腾口中的“试验田”:QQ的功能上和下比微信要频繁得多,曾经的WebQQ下掉了、曾经的QQ宠物下掉了、曾经的QQ家园下掉了、曾经的QQ日迹下掉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更受年轻人欢迎的坦白说、语音房、校园扩列……
个性化是基础设施微信的砒霜,但却是“社交大游戏”QQ的蜜糖。
腾讯对年轻人的研究是深入骨髓的,2013年马化腾聊起Snapchat说过这样一段话:
“Snapchat我用起来觉得很没意思,我本来就干这行,但是我都觉得没意思;但是12到18岁的女孩子非常喜欢玩,特别火爆。
年轻人现在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我越来越看不懂了,这是我最大的担忧。”
没错,腾讯的确有做年轻人生意的基因。
我举一个例子,腾讯关注年轻人到什么程度了呢?他们已经在开发QQ的儿童手表的版本了!
是滴,正是抓住了年轻人这个基本面,才让QQ这款21岁的产品没有老去。
2004年,在一次央视的活动中,30多岁的年轻人马化腾向1949年出生的张瑞敏推销QQ,然而当时并没能打动张瑞敏;16年过去了,1976年出生的马化腾也早已不再年轻,但21岁的QQ却依然做着年轻人的生意。
对于QQ而言,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生育率在下降,老龄化变成一个确定性趋势,仅00后就比90后少了4700万。
这是真正的危机,它意味着从用户规模的角度,QQ会遭遇理论意义上的天花板,这是QQ这艘巨轮最大的隐患,那么老练的QQ会如何应对呢?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QQ团队目前的策略是,既然不能扩大用户的规模,那就延长用户的时长,因此内容化就是QQ继续抓住年轻人的选择。
这几年这一趋势越发明显——Now直播、QQ看点、QQ阅读、QQ漫画、兴趣部落……核心就是内容化和娱乐化,让在父母的约束下不敢装太多APP的年轻人能在一个应用里一站式解决所有娱乐需求。
QQ这个策略能在字节跳动猛烈的内容攻势下继续捕获年轻人的时间吗?
我们把答案交给时间。
好了,至此,我们就搞清楚了在微信的阴影下QQ依然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这是唯一原因吗?
当然不是。
因为从数据上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00后只有2.64亿,而微信的月活有7.35亿。很显然,仅仅凭借年轻人这一招并不能支撑QQ如此庞大的用户,那剩下的是什么人在用呢?
答案是已经工作的人在用。
他们把QQ作为核心的办公软件,在钉钉、企业微信诞生之前,毫不夸张地说,QQ是中国最强大的办公IM软件,为什么QQ能成为重要的办公工具呢?
原因在于其强大而完善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便捷的跨端体验、完善的文件管理、快捷的同步漫游、极其方便的群和讨论组,还有强大的QQ邮箱。
跨年龄的功能可以出现在同一工具栏中就凭传视频不压缩就可以吸引诸多工作人群对QQ死心塌地。
事实上,我从2012年毕业加入微博,微博就一直使用QQ进行办公,至今都是。在使用QQ办公的过程中,除了找人难度大一些之外,其实使用非常顺畅的,尤其是强大的讨论组对于要经常拉各种小群的PM而言简直是神器。
今天,从微博的员工离职会有两个惯例:一是在微博上点蜡烛,二是退出在微博加的各种讨论组和群。
然而对于QQ而言,坏消息是:如今钉钉、企业微信等专业软件已经在大幅度蚕食QQ这一块的需求了;从腾讯的财报看,QQ月活已经在下降了,下降的原因当然会相对复杂,但卫夕判断一定有专业软件蚕食的原因。
QQ其实并不愿意认输,依然在继续努力——继续升级TIM,推出“腾讯文档”等动作就是QQ强化办公这一属性的明证。
除了工作,今天成年人的确对QQ并没有特别大的依赖,对于他们而言,微信几乎满足了他们所有的社交沟通需求。前几天,卫夕在朋友圈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过去一周,你有使用过QQ吗?
大概有一半人的回答是没有。
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剩下另一半是QQ的忠诚用户,在这一半的用户中,绝大多数特别强调自己只是传文件或者仅仅打开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沟通和交流。
是的,这种现象和现实数据也是吻合的——QQ的月活依然是中国第二,但日活和微信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QQ财报并不公布日活数据,卫夕找到了第三方公司Questmobile在2019年春节的一个报告,在这个报告中,QQ的日活数据是——3.86亿。
在我看来,3.86亿这个日活数据可能更能说明QQ的活跃度。
我相信,在微信没有诞生之前的QQ,其月活和日活的差异会比现在小很多,那些为QQ贡献月活而不贡献日活的人群中,有一些是被非常简单基础的功能所吸引——传文件、截图等等。
据腾讯一位总监透露,QQ花了大力气让QQ的文件传输成功率增加到了99.99%。如今,QQ是中国第一大文件传输工具,每日传输1.8亿份文件,正是这些细小的功能吸引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登录那个陪伴了他们多年的QQ。
除了工作,成年人已经不花多少时间在QQ上了,这从另一个事实也能得到印证——既然QQ有微信一半的日活,理论上在QQ上做Q商的人应该是微信上做微商的一半;但现实是几乎没有人在QQ上做Q商,这其中唯一的原因就是——成年人的时间并不在QQ上。
文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现在我们能笃定地回答开头我们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有了微信,QQ依然位列排行榜第二?
答案是:大部分的年轻人和少部分的办公人群撑起了QQ的日活,而偶尔传个文件的功能性怀旧老用户撑起了QQ的月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语app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