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产量,固定成本8000万卢布;单位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计算公式70K卢布;价格150K卢布。

折戟沉沙铁未销——苏联海军1143.7型核动力航空母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Soviet Navy’s Nuclear-powered Aircraft Carrier Type 1143.7 Ulyanovsk文/徐越明图片1(题图)图片1-1(标题页小图)“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重型载机巡洋舰),但这个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前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1143.7型核航母问世前的风风雨雨1972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举行了第一次名为“盾牌”的华约军队联合演习。从那时起,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军事演习。“盾牌”演习是对部队战备状态的严峻考验,其目的主要在于进行诸兵种合同训练和演习,检查人员的作战战术准备水平,检查士兵和指挥官的训练程度,以及加强与盟国军队的密切国际合作。1984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组织了本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军事演习“盾牌-84”,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率员参加。和他一起参加此次军演的还有来自华约各国的6万名军官和士兵。在此次演习中,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演练了在一个机场、5分钟内紧急起飞72架歼击机的“绝技”,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图片2“盾牌-84”演习中,6个大队共计72架歼击机在5分钟内从同一机场起飞的示意图但对于乌斯季诺夫来说,这场演习的体验就不那么好了——他在演习期间患上了重病,但这位元帅并不以为意。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高级顾问、苏联中将伊万·拉夫伦季耶维奇·乌斯季诺夫在其回忆中声称,与他同姓的那位国防部长在疗养时直到凌晨3点都不睡觉,人们以他患病为借口劝他去休息时,这位老朽的苏联元帅竟然反驳道:“我是斯大林主义者。”这种养病的态度再加上76岁的高寿很快让他在当年12月20日丧了命——在他去世之后不久,因长期患病而刚刚卸任的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长马丁·祖尔也去世了,人们不得不怀疑是马丁·祖尔患上了什么传染病,以至于乌斯季诺夫丧命。但无论如何,这对苏联海军都是个好消息。乌斯季诺夫出身军工行业,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主持苏联战时军备供应和武器制造相关决策。他因在组织生产、研制新型火炮和轻武器、熟练管理工厂方面表现突出而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获得列宁勋章。1946年,乌斯季诺夫访问位于德国诺德豪森市的火箭动力研究所,并因此对火箭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此后他的一生都与火箭牢牢捆绑了。1957年,在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的政治斗争中,乌斯季诺夫坚定站队赫鲁晓夫,因此在之后平步青云——1963年,他已经坐到了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主席的职位。也正是在这个位子上,他被历史学家们指责“只顾满足军队需要,对苏联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1976年,在身经百战、能力强悍的格列奇科去世后,由于代表文官政府的柯西金很不喜欢格列奇科这样专横独断、对外强硬的军事领导人,因此经过多方平衡,既有民事职务也有军事经历的乌斯季诺夫坐上了苏联国防部部长的宝座——然后,在70年代终于意识到航空母舰对远洋作战不可或缺的苏联海军就又遭了殃。图片3苏联元帅、原苏联国防部部长乌斯季诺夫在其任上大力推进导弹(火箭)武器的开发,却一直打压苏联海军试图发展航母等大型水面战斗舰的计划在乌斯季诺夫身死仅仅数天后,幸灾乐祸的苏联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就开始联起手来设计真正能够对标美国海军超级航空母舰的作品——1984年12月,涅瓦设计局接到了海军关于设计新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命令。1985年12月,整整一年后,该方案在政治层面得到通过审批,在由苏联造船工业部部长别洛乌索夫与新任海军总司令切尔纳温海军元帅签署的1986~1995年度军舰建造规划草案问题的商谈纪要中,提出:“根据部长会议副主席马斯柳科夫的委托,针对11437型重型核动力载机巡洋舰研究了有关问题,认为有必要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1986~1990)的计划草案中列入措施,以保证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建造连续性。”纪要中还规定:“允许造船工业部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建造11437型重型核动力载机巡洋舰。造船工业部和国防部在1986年第三季度内按规定程序为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起草关于该舰主要战术技术要素及其论证材料、建造程序和周期等内容的决议草稿。”经过反复的研讨和方案迭代,初步设计方案于1986年4月3日提交苏联造船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审议。1986年6月12日,在全部审批后,载机巡洋舰的初步设计获得了造船工业部的批准,涅瓦设计局随即开始进行技术设计。这项工作很快就完成了,并在1987年10月获得批准。从1123型反潜巡洋舰到1143.7型重型核动力载机巡洋舰,近三十年的光阴,苏联海军终于要走上“正道”。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1143.7型重型核动力载机巡洋舰的建造对于苏联海军是空前的,不但其战斗力达到了新高,各项技术的试验和建造成本也都远超过之前建造的载机巡洋舰,项目总开支甚至达到1143.5型,即“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的2倍以上,更达到1143.6型的3倍以上。这样巨大的付出,可见苏联海军对迈向远洋,建成可以掩护远航作战的航母战斗群的决心。表1:苏联航母建造成本统计表舰名交付时间型号空载排水量/吨建造工时/万额定小时项目开支费用/万元卢布(当时币值)合计/万元卢布试验设计试验设施建设建造费用黑海造船厂升级建设航空技术装备试验设计批产“莫斯科”号1967年1123型10394113330050001000200005000400037300“列宁格勒”号1969年1123型103941120---19000-400037300“基辅”号1975年1143型279402060100011000-3400015000900074000“明斯克”号1978年1143型279401680-4000-29500-900045500“新罗西斯克”号1982年1143.3型2919023192007000-32000200001800081200“巴库”号1987年1143.4型304702350100022000-39500-1800088500“库兹涅佐夫”号1990年1143.5型4091029001900100008000640003000042000161900“瓦良格”号-1143.6型4091028004005000-67500-42000121900“乌里扬诺夫斯克”号-1143.7型约620003900680030000120008000017000074000381700图片4“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的施工铭牌1986年7月14日,在苏联部长会议还未批准新舰的战术技术任务书时,别洛乌索夫就下达了关于107号舰的相关命令,允许黑海造船厂在技术设计方案批准前开始建造工作,以保证1987年可以开始建造核动力装置,舰体能于1988年上船台。1987年10月28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联合批准了107号舰的战术技术任务书及其建造保障措施文件,建造合同于当年12月30日由海军与位于尼古拉耶夫市的黑海造船厂签订。该型舰计划建造2艘,其中首舰被命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而乌里扬诺夫斯克是列宁(原名乌里扬诺夫)的故乡。图片4-1在黑海造船厂船台上建造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107号舰的建造准备工作黑海造船厂虽然有着丰富的载机巡洋舰建造经验和成熟的施工、装配工艺,但核动力水面舰艇对造船厂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先后担任过库兹涅佐夫级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总工艺师雷巴钦科后来回忆道: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制造、安装和试验核动力装置会面临很多困难,为此,造船厂派之前负责建造2020型浮动核反应堆再装填技术平台的总工艺师来帮助我们,他将之前获得的有关核设施施工安全的经验综合起来,并将其运用到核载机巡洋舰的建造中。造船厂领导要求,不仅要详细弄清核动力装置的建造特点,还要收集大量信息以便决定核设施的生产场地。在熟悉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设计文件后,总工艺师雷巴钦科率队到北德文斯克、列宁格勒和刻赤参观了造船工业部旗下具有制造核蒸汽发生装置经验的企业,还拜访了位于高尔基市的机器制造试验设计局。雷巴钦科意识到,核动力装置建成后,其运输过程将限制机组的外形尺寸和重量。核蒸汽发生装置除反应堆和自动控制系统外,还包括1座重约400吨,尺寸为6.5米×6.5米×4米的防护箱,这些防护箱采用塑料和铅结构,以防辐射进入舰内。最终权衡后,雷巴钦科建议在造船厂内组装核蒸汽发生装置,为此需要组织一系列专业化的生产工段和工程部门。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造船厂领导决定成立1个防护箱制造工段、1个塑料保护装置生产工段和1个舰体结构灌铅工段,此外还要改进现有的高纯度水生产工段。黑海造船厂还同位于刻赤的海湾造船厂(该厂曾建造过10081型核动力载货驳船“北方海路”号)签订协议,由他们提供1座浮动辐射剂量检测站和工艺试验台。黑海造船厂成立了辐射安全与核安全处和特种动力技术处,其余的线路配件、连接配件也决定在造船厂内制造。在这项工作中,造船厂内的所有部门都被动员起来。各项建议被系统化,并被写进造船工业部关于准备建造“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命令以及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这一问题的决议中。上述文件内,还包含了造船厂的物资保障、准备工作的拨款、建设舾装车间和舾装码头以及许多有关造船厂和城市发展的问题。此时,距离开始建造“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只剩下不到1年的时间。图片510081型核动力载驳货船“北方海路”号外形图在进行核蒸汽发生装置生产前,黑海造船厂突破常规,采取了全新的工艺流程。但要完成该装置的装配并将其吊入舰内,必须建造一座新的生产建筑。根据造船厂此前的经验,建成这样1座车间需用约10年的时间。这不仅严重影响航母的建造进度,还将占用船台旁的空间。被此事折腾了半年多也没找到解决方案的马卡罗夫厂长,在受邀到保加利亚参加该国渔业部25周年庆祝活动晚宴时,他突然发现庆祝场地上安装了可移动式屋顶。受此启发,马卡罗夫决定将核蒸汽发生装置的生产装配车间做成浮平台车间,这样既不会占用船台空间,还能快速建成并投入使用,而未来建造柴油机动力的民船时,也可以在这座浮动车间内装配柴油机并完整吊运至船上,可谓是一举多得。实际上,黑海造船厂后来确实是这么做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生产准备工作被马卡罗夫厂长全权交由船厂总工程师基哈年科主持,同步展开的工作还包括浮动车间的设计建造、对现有船台的改造、1座深14米的舾装码头的建设以及新工段和生产部门的组建。黑海造船厂为生产核蒸汽发生装置而采用的专用工艺和相关装备的花费,约相当于建造1艘中型商船的价钱。舰船基本尺度和舰上基本设施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海空斗争形势已经出现了复杂的变化,苏联标准的第四代歼击机,即美国的F-15、F-16和苏联的苏-27、米格-29等机型开始大规模服役。借由新一代中距空空导弹的服役,这些歼击机获得了良好的中远距离交战能力。而搭载新一代火控系统和机载自卫电子干扰站,使得这些歼击机可以相对独立地在距离机场或者航空母舰较远的距离上作战,这大大拓展了航空兵的作战范围。随着AGM-84“鱼叉”反舰导弹和BGM-109“战斧”巡航导弹的服役,及其发射平台的拓展,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打击火力出现了跨越式的进步——相应的,苏联海军传统的防空火力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因此为对舰队提供防空遮蔽,新一代的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有必要搭载第四代歼击机。另外,SSN-688“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大量服役也给苏联海军传统的反潜体制带来了挑战,SSN-688型潜艇结束了自SSN-593“长尾鲨”、SSN-637“鲟鱼”和SSN-685“格莱纳德·利普斯科姆”型以来最高航速下降的趋势,将较为老旧的AN/BBQ-2声呐系统更换为全新的AN/BBQ-5型声呐系统,在增加了探测距离的同时能够在本艇航速较高的情况下工作。与此同时,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包括Mk 113和Mk 117在内的新型潜艇火控系统的服役也让美国海军获得了和苏联海军巡航导弹核潜艇一样的从水下发射导弹攻击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图片6美制“鱼叉”反舰导弹的攻击轨迹,其全程低空突防和末端机动的攻击方式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时十分难以应对考虑到这一点,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有必要采用核动力,以躲避核潜艇的跟踪和攻击——苏联和美国海军不约而同地认为,常规动力的航空母舰在低速航渡过程中,面对可以持续高速行进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是极其脆弱的。在战役使用上,该舰必须考虑到在编队中协同1144.2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基洛夫”级)和下一代的11990型核动力大型反潜舰遂行作战任务。为了应对新时代下军事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苏联海军规划建造2艘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107号和108号订单舰)和6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1144.2型,包括未建成的5号舰“库兹涅佐夫”号和未获得命名的6号舰)作为远洋作战力量,这不仅仅是对美国总统里根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小约翰·莱曼所谓“600舰”计划的回应,也是确保国防安全和苏联海外利益的必须。因此,根据设计的战役任务,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的主要任务也就被确定下来:为作战任务区的水面舰艇编队、战略导弹潜艇、海军导弹携带航空兵提供作战稳定性;击退敌舰载机的攻击,获得空中优势;破坏敌军舰和潜艇编队。此外,战术技术任务书还列出了1143.7型舰的辅助任务:确保两栖突击部队登陆;以航空电子战力量干扰敌方导弹齐射;为舰队的各种力量提供远程雷达探测和目标指示。在如上的战术需求下,结合之前各型载机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经验,1143.7型的基本尺度和技术要素也就被确定下来。新一代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被批准的标准排水量由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46540吨上升到62580吨——这预示着尺度上的巨大变化。另外,该舰的满载排水量达到79758吨。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水线长270米、宽33.4米,而1143.7型载机巡洋舰的水线长则达到了302.6米,宽达到了39.5米,基本上与解放军海军刚刚下水的003型航空母舰相当。1143.7型的斜角甲板相对于1143.5型的205米延长到了230米,宽度亦增加了1米以满足雅克-44E预警机的降落要求。总体布局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与库兹涅佐夫级大致相同。岛式上层建筑位于飞行甲板右侧中部,由13层组成,高度为32米,仅在舰岛前部设置有航空指挥所,航空指挥所侧面凸出以照顾停在舰岛后的舰载机。图片7陈列于涅瓦设计局内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重型载机巡洋舰模型舰岛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甲板上唯一的大型建筑。由于采用了核动力装置,“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舰岛长度较前型更短,留出了更多的舰载机停放空间。不过由于舰上仍安装有燃油锅炉和用于应急供电的柴油发电机,因此舰岛上仍设置了1座较小的烟囱用于排烟。舰岛表面还涂有名为“清漆”的雷达吸波涂层,该涂层可将雷达反射截面积缩小至少原来的1/10至1/5。“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全舰定员达3400人,其中2300人为操舰及作战舰员,1100人为飞行员和空勤人员。在作为编队旗舰使用时,还会有舰队高级将领和参谋人员入驻(约40人),因此舰上专门设置了高级官员住舱。与其他苏联海军舰艇一样,“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的人员按具体职能被划分为7个战斗部门、4个勤务部门和3个指挥部门以便管理,包括第1战斗部门(航海部门)、第2战斗部门(导弹/火炮部门)、第3战斗部门(水雷/鱼雷部门)、第4战斗部门(观通部门)、第5战斗部门(机电部门)、第6战斗部门(航空部门)、第7战斗部门(无线通信部门)、化学勤务部门、医疗勤务部门、供给勤务部门、指挥管理部门、警备部门及水兵部门等。为提高生存性,“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水线以下的舰体被划分为20个水密隔舱,并采用了双层底和舷侧防水隔舱设计。在第1舱段中存放有在锚泊装置、链箱,并装有位于球鼻首内的“星-2”声呐系统、“护身符”反蛙人声呐、“无风-2”水声通信声呐等。在第2舱段中则是船员宿舍,卫生设施和储油罐。第3舱段中则装有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在第4和第5舱段中则是客舱、驾驶舱、茶水间及辅助机构隔间。第6舱段包括弹药库、电梯井和客舱。在第7舱段中是一个辅助性隔间。第8和第9舱段是船员宿舍。在第10舱段中则有舰上总指挥所、战斗情报指挥系统等。第11舱段则是辅机舱段。第12舱段是反应堆舱。然后是2个放置蒸汽涡轮发动机的舱段。第15舱段是船尾发电舱。第16舱段则容纳了储油罐,航空弹药库和一些辅助机构。在接下来的2个舱段中都是在分立式燃料罐中存放的舰载机燃料。最后是该舰的尾舵和杂物舱段。图片8“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建成后想象图该舰沿左舷设有一条从船头到船尾的直通通道,敷设有防火材料;在战斗条件下,各段通道将随着每个舱段之间的水密门关闭而关闭,该通道在每个水密舱段都有一个单独的出口竖井以供战时通行。苏联早期的航母如1123型反潜巡洋舰和1143/1143.3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它们的弹药舱以及航空燃油舱均设计在水线以上位置,也没有有效地进行水下防护和水上舰体防护结构设计,这使得这些大型战舰在残酷的海战条件下显得过于脆弱。水线以上弹药舱和机库的防护结构设计直到1143.4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巴库”号才首次被设计人员采用,整个防护结构重达1700吨。与二战期间传统的战列舰的防护结构不同,在距离舰体装甲3.5米处使用了防护隔壁。虽然仍然和西方同类型舰艇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之前脆弱设计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巴库”号之后设计的1143.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也即“库兹涅佐夫”级终于开始采用水下防护设计结构。它拥有深为4.5米的3个舱段,由外向内分别为:空舱(扩展舱)、吸收舱(内贮藏燃油)、过滤舱(也被称为导管走廊)。在最后两个舱段之间设置有复合防护隔板,而且复合隔板的厚度随着深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复合隔板采用当时苏联生产的AK-25型高强度钢板制造。在“库兹涅佐夫”号设计过程中涅瓦设计局专门对实心整体隔板和复合隔板在相同爆炸威力的条件下进行了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隔板的防护性能高出实心整体隔板25%左右。这一试验结果最终促使苏联海军造船总局在最终的设计任务书上对防护隔板的设计要求迸行了特别说明:“鉴于之前的相关试验结论证明实心整体隔扳不具备更为优秀的防护能力,新舰艇的隔板有必要采用复合隔板设计。”在1143.7型舰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关于隔板设计的争论又被重新点燃了。虽然总设计师赞同并且支持复合隔板的设计,但是某些相关的设计生产部门却反对涅瓦设计局以及海军造船总局的设计和论证方案。其中普罗米修斯中央设计研究院的反应最为强烈,原因很简单:该设计局于1978年就受命研制出了厚度为60~100毫米的新型实心整体装甲板,他们非常期望新型载机巡洋舰的设计能最终采用他们的产品,但是最终由于总设计师的坚持,1143.7型舰的设计还是最终采用了普通的高合金钢材作为复合防护隔板的材质。1143.7型载机巡洋舰的结构防护设计大致沿袭1143.5型,后者采用11个防水舱壁分开的总体设计,其纵骨使用精轧球扁钢制造,大部分纵桁采用高质量T形钢材料。船艏、船体、部分承重隔舱壁以及上层建筑都是用30毫米AK-25型钢和35毫米AK-27型钢板焊接而成,舱内无承压舱壁和隔层则使用高级造船钢或铝镁合金材料,依靠特殊的双金属板焊接工艺加以固定。该舰还在水下4.5至5米的两舷侧增加3层由钢、玻璃钢和钢板结构所组成的鱼雷防护隔舱,隔舱总纵深为4.5米,其中第二层由AK-33Sh型钢所组成的平板式防护装甲最大可抵御784.5兆帕的冲击。按设计要求,该舰原则上可在任意5个毗邻舱室进水或受损区域不超过全舰长度20%的情况下保有浮力。复合防护隔板具有很强的防护能力,而且舰体防护系统总计深度达到5米。为了验证这种防护结构系统的防护能力,工程设计人员专门组织了实弹爆破实验,使用装药量为400千克TNT炸药的鱼雷对防护体攻击,结果证明防护结构系统成功。不过,该舰鱼雷防护系统的性能是不如美国海军CVN-68“尼米兹”型核航空母舰上的防护600千克TNT炸药爆炸的性能的。80年代末,美国海军的反舰导弹普遍装备有能够对抗电子干扰的导引头,具备频率捷变和波束聚焦能力,可以低空飞行、快速扫描海上目标。严重的挑战迫使苏联海军不得不为多型水面舰艇加装MR-350“黄玉”低空补盲雷达。美军反舰导弹和空射电子干扰诱饵服役之后空前增加的空中目标,以及携带雷达的巡逻飞机的缺乏,迫使苏军在70~80年代花费大量精力发展用于远距离搜索空中目标的雷达,并为其包括1143.4型“巴库”号在内的新一代载机巡洋舰装备了“火星-贸易风”相控阵雷达。“火星-贸易风”雷达的4个阵面呈15°倾斜安装,其阵面积较美海军的AN/SPY-1A更大,每个阵面有5100个独立辐射单元且可形成90°辐射扇面,实现了从水平至垂直方位的360°度覆盖。该系统最多可跟踪12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15~18个目标实施攻击指挥。“火星-贸易风”系统的出现标志着苏海军雷达技术已由传统的机扫阵列向全电扫相控阵列方向发展,因此也可以看做是苏海军雷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的早期设计中曾规划采用“火星-贸易风”雷达作为主雷达,MR-650“牛肝菌”C波段雷达作为备份搜索雷达。MR-650“牛肝菌”C波段雷达提高了电子对抗能力,改善了由于海面回波信号引起的无线电波干扰,对典型低空掠海突防的反舰导弹类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水天线,达到55千米。其实就工作体制而言,采用固定阵面的“火星-贸易风”雷达的性能无疑更为优越,但其上百个设备机柜、巨大的天线体积及冷却系统占据了舰岛内的大量空间,且可靠性也不尽人意。因此舾装中的106号订单“瓦良格”号和建造中的107号订单“乌里扬诺夫斯克”号随后均选择更改舰载雷达配置,计划换用“集会场”雷达系统作为主雷达。该雷达将MR-650的单面阵天线与“军舰鸟-MA/M2”型雷达较大的单面阵天线以背靠背的方式安装。备份雷达则换为常见的MR-750“军舰鸟MA”型对海/对空搜索雷达。配合当时正在开发中的雅克-44E型舰载预警机,全舰的空情掌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再加上“集会场”系统强化了对掠海飞行目标的探测能力,舰上也省去了原始设计方案中配备的两部MR-350低空补盲雷达。图片9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舰岛定稿方案模型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各国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得以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取得广泛应用。据苏联军事工业部门判断,应用于库兹涅佐夫级上的“伐木工”舰载自动化指挥系统即将过时,因此造船工业部下属的“火星”科学生产联合体开始研制第四代“宝座”舰用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以及“获奖者”战术舰群自动化信息交换与目标指示传输系统。而在建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也将配备上述系统。按计划,“宝座”统将取代第二代的“林荫道”及第三代的“伐木工”系统。其可实时接收来自舰内和舰外信息源传递的关于水面、空中和水下综合态势的信息,加以处理后还可给予决策辅助。而“获奖者”系统则用来取代之前水面舰艇配备的“大海”系统,该系统能够在多艘舰艇组成的战术舰群中建立数据传输网络,实现战术信息的自动交换并为各舰的武器系统提供目标指示。上述2型系统都是在“火星”科学生产联合体的新任总设计师库丘克的领导下于1985~1991年间完成研制的。相较于前一代系统,新系统的改进方向主要有:提高指挥自动化程度、扩大任务范围、提升信息显示的直观性及工作可靠性等。不过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系列第四代水面舰艇建造计划停摆后,也只有在苏联解体前交付的“不惧”号护卫舰得以搭载了为其定制的“宝座”系统。在换用核动力、采用新一代电子设备、增加排水量和航空相关设施以及舰载机数量的同时,为保证技术成熟度,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在自卫武器的选择上完全沿袭了1143.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设计,其在每个舷台上布置了2座3M87“短佩剑”型防空导弹—火炮武器系统,6座3K95“匕首”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并部署了为3K95防空导弹系统提供目标指示的3R95型火控雷达。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4个舷台上一共部署了8座3M87“短佩剑”型防空导弹—火炮武器系统和24座3K95“匕首”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3M87型系统的9M311型导弹总备弹数量达256枚,3K95型系统的3M330型导弹的总备弹数量达到192枚。图片10“短佩剑”型防空导弹—火炮武器系统的出口型号名为“栗树”,其音译也即大名鼎鼎的“卡什坦”3M87“短佩剑”型防空导弹—火炮武器系统带有2门AO-18K型六管火炮,单系统在舰面下储备有32枚具有2级固体推进器的9M311型防空导弹,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设计,全重为42千克,导弹的助推发动机仅用于发射,在发射成功后2.6秒内脱离;导弹采用半自动无线电指令引导方式,采用由4个半导体激光器构成的激光近炸引信,可确保在导弹距离目标1.5~5米时引爆战斗部;导弹最大过载为18G,平均速度为600米/秒,这允许导弹对抗速度达500米/秒、机动过载达5~7G的目标;导弹配备有9千克重的杆式战斗部,杀伤杆长600毫米、直径为6~9毫米,杆形成的杀伤环直径为5米;导弹射击范围为1500~8000米、射高为5~3500米,每次可发射1发导弹;火炮的射击范围为500~4000米、射高为5~3000米,火炮可发射初速为940米/秒的高爆破片弹药和初速为1100米/秒的钨芯穿甲弹药,2门火炮的射速达到每分钟10000发,系统储备有2个500发弹鼓。导弹与火炮二者确保杀伤范围重叠。系统反应时间为6~8秒,对于RCS为0.1平方米的典型掠海反舰导弹的发现距离为9千米,系统总杀伤概率达0.94~0.99。该系统可对具备掠海和末端机动能力的来袭反舰导弹进行至少2次拦截,提供2个拦截期望。8部该系统至少可提供16个拦截期望。3K95“匕首”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由8单元发射模块和3R95型火控雷达组成,是苏联陆军9K330“道尔M1”型防空系统的海上版本。该系统交战范围为1.5~12千米,可对10~6000米高度的、速度不大于700米/秒、机动过载不大于10G的目标进行拦截;3R95型火控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达45千米,可引导8枚导弹同时对4个目标展开攻击。该系统以冷启动模式投入到战斗需要3分钟,从待机模式转入战斗模式则只需要15秒,对低空飞行目标的反应时间(即雷达跟踪和火控计算以及发射时间的总和)为8秒。导弹全重为165千克,不含导弹的3S95型发射系统全重为4.5吨,高4.5米,模块直径1.9米,可以装填8枚待发弹。该系统可至少提供2次拦截机会以及至少8个拦截期望。4套该系统可提供32个拦截期望。在反潜武器方面,“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和“库兹涅佐夫”号都采用了苏联解体前定型装舰的“蟒蛇”1型反潜火箭防御系统(使用RBU-12000型火箭深弹发射器)。该系统在硬件上与传统反潜火箭发射系统基本相同,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型集远距诱导、中距挡阻和近距拦击3种反鱼雷/反潜措施于一体的反潜武器系统。该系统可根据目标的距离和类型,运用不同的弹药建立3道拦截线,其中第一道拦截线可在2000~3000米的距离上投放假目标水声诱饵,以假信号欺骗敌方鱼雷的声自导头,但无法应对尾流制导鱼雷或直航鱼雷;若敌方鱼雷突破了第一道拦截线,系统则会在1000~2000米距离上发射多枚火箭深弹组成雷障区构筑第二道拦截线,通过硬杀伤的方式将鱼雷摧毁;而当来袭鱼雷突破第一和第二道拦截线后,系统会在100~1000米处发射装药量巨大的反鱼雷火箭深弹予以摧毁。与其他苏联重型载机巡洋舰相同,1143.7型也携带了战役使命反舰导弹作为主要的打击武器,其携带的P-700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的3M45型导弹是一种旨在与空间侦察和目标指定系统协同工作的反舰巡航导弹,该武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具备完善防空能力的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图片11位于1143.5型载机巡洋舰上的P-700导弹发射筒,可看到其12个口盖已经打开。苏联在1160型和1153型载机巡洋舰设计中曾计划放置16~20个反舰导弹发射筒,后来降低到12个,并成为标准配置3M45型反舰巡航导弹的长度为10米,直径为0.85米,发射重量为7000千克,这使得每枚导弹更接近小型飞机。但与飞机不同,导弹无需复杂的维护、飞行甲板和机库——所有12枚导弹在船上占用的空间不超过1~2架飞机。导弹采用重750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也可搭载当量为50万吨的核弹头执行战略战役打击任务。P-700武器系统的导弹有两种飞行模式——即低空剖面飞行模式和高空剖面飞行模式。在完全以低空模式飞向目标的情况下,射程为150千米(普通弹头)或200千米(核弹头)。行进速度为1.5马赫。在掠海高度时,P-700反舰导弹很难被发现,被防空系统击中的概率极低。在导弹使用一种更复杂的飞行剖面(高-低结合剖面)时,其射程达到600千米。“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装有12架这样的“一次性攻击机”,装载导弹的SM-233A型导弹发射装置则被安装在甲板以下。P-700“花岗岩”是一个可由多种发射平台搭载的导弹系统,最初是为潜艇开发的,然后才安装在水面舰艇上。导弹采用湿式发射方式,因此,在水面舰艇上,在发射“花岗岩”之前,海水应被预先泵入导弹发射装置。3M45导弹和P-500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使用的4K80型反舰导弹一样,在80年代末期均有进一步的改进,事实上,研发单位也制定了改进计划以使得P-700系统能够服役到2020年。另外,苏联第四代战役使命反舰导弹的试射时间表与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建造计划时间表大致对应,代表着服役后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载机巡洋舰可能搭载相比P-700和3M45更新一代的反舰导弹系统。动力系统和发电能力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搭载KN-3反应堆搭配VM-16型堆芯,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沿袭自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1941型“乌拉尔”号战略电子侦察舰。苏联海军相关人士评价道,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1143.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项目和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项目的完成,才让苏联海军终于具备了建造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能力——这也代表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视为1143.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和1144型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结合体。КN-3型核蒸汽发生装置是一种成套安装的自动化四回路热中子压水反应堆,额定热功率高达300兆瓦,在单堆热功率上超过了美国“长滩”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西屋C1W型压水反应堆(200兆瓦)和“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通用电气D2G型压水反应堆(148兆瓦)。KN-3型反应堆使用70%浓度的高浓缩铀,该反应堆的换料周期为10~11年。反应堆是双回路,利用轻水作为慢化剂和冷却剂,将中子慢化为热中子。轻水在高压(约200个大气压)下通过反应堆堆芯循环,确保二次回路沸腾,以蒸汽的形式进入涡轮机。图片12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基洛夫”级)所首先使用的KN-3型核蒸汽发生装置1970年4月,在“海洋-70”首长司令部演习中,苏联海军的一艘627А型鱼雷核潜艇(N级)K-8号在比斯开湾附近海域沉没。艇上起火后,反应堆的应急保护系统便自动开始运作,紧急浮出水面的K-8号核潜艇很快失去了电力供应并瘫痪在海上,最终在转移了一部分艇员后因艇内进水过多而沉没。这次灾难性的事故给海军总司令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海军首长的直接干预下,“北方”设计局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紧急修改,在舰上增加了2座蒸汽锅炉和巨大的烟囱,同时委托位于列宁格勒的锅炉制造特种设计局在短时间内开发了KVG-2型备用锅炉装置。据“北方”设计局出版的官方史料集介绍,在1971年底的一次方案审查会议上,戈尔什科夫抛出了有关备用动力装置的问题:“试想,万一(我们的舰)在航行到南中国海时两座反应堆全部发生故障怎么办?这对苏联海军来说将会是莫大的耻辱!”因此,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增加了2座KVG-2型燃油锅炉作为应急动力。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使用两轴动力系统,每个轴的功率达到70000马力。复杂的核蒸汽发生装置位于三个舱段中,包括总热功率为300兆瓦的核反应堆、2座涡轮齿轮装置和2座在涡轮机舱内的KVG-2型燃油锅炉。锅炉机组主要参数为:可以提供压力为66千克/平方厘米、温度为470摄氏度的过热蒸汽,锅炉效率高达84%,锅炉干重量为50吨,蒸汽发生量为115吨/小时。备用动力装置使得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能够以14节的速度行驶1000海里。核反应堆则可以提供无限的巡航范围和31节的全速。为获得足够的功率以驱动庞大的舰体,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计划配备由4套核蒸汽发生装置和4台涡轮机组构成的四轴动力系统。在设计阶段,涅瓦设计局将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上的KN-3型核蒸汽发生装置作为备选方案,该装置在基洛夫级上使用多年,具有安全可靠和便于检修等优点。不过海军建议设计局对原设计进行改进,以增强功率并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苏联决策层最终决定在KN-3型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艺来改进和研发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的新型核反应堆,在一系列新技术中就包括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核蒸汽发生装置的改进设计任务交给了高尔基机器制造试验局完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设计局就制造出了一次回路泵的原型。该原型机立即在限制功率的条件下,在试验舰上进行了一年的技术测试,测试完毕后该舰的一次回路又被连续更换10个回路泵进行实验,试验结果令人欣慰。除了屏藏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维修过一次以外,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蒸汽发生装置系统的管路辐射指标也达到设计要求。最终改进型反应堆被定型为КN-3-43型,由于在反应堆堆芯中使用了富集度更高的浓缩铀燃料棒,КN-3-43型的单堆热功率从КN-3型的300兆瓦提高到305兆瓦,一次装料可持续工作12年。按照设计,КN-3-43型为自动化四回路热中子压水反应堆,其一回路的组成模块包括反应堆主体部分、4台主循环泵、采用套管结构的4台独立式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带有冷凝器的离子交换过滤器及其他配套附件。反应堆的壳体由低合金耐热钢制成,堆芯周围还装有反射层材料。上述所有设备都垂直装配在铁-水生物屏蔽层中,以防止舰上人员受到辐射伤害。图片13KN-3型舰用压水反应堆简图反应堆使用经过2次蒸馏的轻水作为冷却剂和中子慢化剂,当反应堆处于高功率工作状态时,高纯度冷却水在主循环泵的作用下在一回路中循环,从反应堆活性区加热流出的一回路水经蒸汽发生器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КN-3-43型的蒸汽发生率高达900吨/小时(蒸汽温度为475摄氏度),经过蒸汽发生器的二回路过热蒸汽被供入主涡轮机组和汽轮发电机做功。释放出热能的蒸汽经冷凝器冷却后,再经离子交换净化系统返回二回路蒸汽发生器。反应堆提供的动力绝大部分被转化为机械能以驱动螺旋桨。此外,舰上还装有4台由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制造的GTЗА-653型自动化多级主涡轮机组,总功率达28万马力,与美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输出功率相当,使该舰的最高航速可达29.5节。与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一样,“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还计划安装2台燃油锅炉,型号为1143.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所用的KVG-4型自动化立式高压差水管锅炉(蒸汽发生率为115吨/小时)。该型锅炉除在反应堆发生故障时用于为主涡轮机组提供蒸汽外,还可作为舰上蒸汽弹射器的主要蒸汽来源,这也意味着这两台锅炉在主动力装置正常工作时仍要消耗燃料。不过由于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不必像常规动力航母那样需携带大量燃油,腾出的空间能增加舰上航空燃油和航空弹药的贮备量。1991年初黑海造船厂建造完毕了整个反应堆动力装置的模块化部件,其中包括4个钢铁保护模块、1个生物保护模块、1个防护舱段,它们都被焊接到第一回路泵的管道系统中。此时,1143.7型首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相关的核动力设备全部到位,而作为姊妹舰的1143.8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则只有部分设备到位。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电子设备被安装上舰,水面舰艇发电能力的不断增长成为趋势,由于电子战能力一艘舰艇成为至关重要的技术指标,因此,发电能力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艘舰艇的作战能力。1143.7型舰的供电系统相比1143.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可谓是全面升级。“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总共拥有8部3150千瓦的蒸汽涡轮发电机(SSTG)和6部16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相比前型“库兹涅佐夫”号上的9座1500千瓦蒸汽涡轮发电机和6部1500千瓦柴油发电机,总发电功率增加超过54%,仅使用蒸汽涡轮发电机时功率增加超过86%,应急发电功率则增加了超过6%——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舰所使用的电子设备相比1143.5型也提升空前。另外,该舰的自持力相比前型也有空前的提升——长达120天的自持周期意味着由该舰和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组成的水面舰艇突击群能够持续地在远离苏联本土的水域运行,对北约通过GIUK缺口的增援力量进行持续性的拦截作战,同时保持苏联海军在远洋的存在。表2:苏联海军载机巡洋舰技术性能一览表型号112311431143.31143.41143.51143.7舰名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新罗西斯克巴库库兹涅佐夫瓦良格乌里扬诺夫斯克满载排水量146004140043200445006150079000最大舰长(米)189.1273273273304321水线宽(米)21.531313135.439.5机库(长×宽×高)(米)50×22×5.8130×22.5×6.6130×22.5×6.6130×22.5×6.6153×26×7.2175×32×7.9舱室数量12602300235024583565-锅炉数×蒸汽产量(吨/小时)4×988×988×988×988×1152×115推进功率(万马力)91818182028航速(节)293130302929.5续航力/18节(海里)60007000700070008000无限自持力(天)1530303045120发电机类型功率(千瓦)总功率(千瓦)蒸汽机4×1500柴油机2×15009000蒸汽机6×1500柴油机4×150015000蒸汽机6×1500柴油机4×150015000蒸汽机6×1500柴油机4×150015000蒸汽机9×1500柴油机6×150022500蒸汽机8×3150柴油机6×160034800海水淡化(吨/日)100240240300480525乘员总数(舰员+航空人员)54115001500155026003400载机数143636365070注:关于苏联海军载机巡洋舰的数据十分杂乱,本文在引用苏联航母设计师瓦列里·巴比奇的著作《我们的航母》一书的基础上,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勘误航空技术装备1987年2月,苏联部长会议下设的军事工业委员会与国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军用航空技术程序的条例》。该条例首次引入航空技术装备的概念,并明确了舰载机和舰载航空装备的试验和修正程序。航空技术装备包括与航空器和航空保障设施、系统有关的一切设备,包括弹射装置、无线电着陆系统、拦阻装置、光学着陆系统以及其他舰—机交互指控系统等。蒸汽弹射器1977年,苏联海军在克里米亚的萨基机场开工建设了“尼特卡”固定翼舰载机试飞、试验与训练基地。该基地拥有280米长的起降跑道、蒸汽弹射装置、电动液压弹射器以及拦阻装置等。“尼特卡”基地装有苏联第一代蒸汽弹射器的原型。为让弹射器能在数秒内将战机加速至250~280千米/小时的起飞速度,需要积蓄大量的高温、高压蒸汽。为此伏尔加顿斯克的核电机械设备工厂专门为“尼特卡”基地提供了试验用的蒸汽蓄能器和管道系统。而“塔夫里亚”特种设计局和塔甘罗格的“红色液压机”工厂则联合设计制造了大功率冷凝器。苏联于1982年开始了载机巡洋舰弹射器的研制,当时苏联对弹射器的官方称谓为“助推设备",研制这一“助推设备”的任务被交给了一个工厂。为了验证相关的技术问题,该工厂制作了1:10的弹射器模型,1983年中期开始建造第一台实物弹射器。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在1986年将这台弹射器安装到了“尼特卡”航母陆上试验系统。作为苏联第一部弹射器,它的弹射汽缸长度为90米。1986年8月7日弹射器首次进行了空载弹射,随后试验弹射了14~17吨的重物,最终重物获得180~250千米/小时的速度。弹射器和重物之间使用拖车进行连接,其中一次重物弹射时,弹射出去的拖车尾部挂钩却没有挂上阻拦索,拖车载着重物冲向了距离试验地点2.5千米外的荒野。在之后的试验中也发生了好几起严重的弹射事故,其中在一次试验中弹射器助推拖车上绑缚的重物脱落,随后弹射器活塞空弹出去,末端速度达到了400千米/小时,弹射汽缸前部严重损毁。在“尼特卡”系统上连续2年进行了各种试验,中间也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后,弹射器最终于1988年通过了国家跨部门的联合验收试验。有一广泛传播的谣言,声称在高纬度地区使用时,弹射器加速轨道排出的蒸汽在低温环境下会凝结成冰导致活塞卡滞,进而引发弹射器故障。因此从可靠性角度看,苏式载机巡洋舰并不适合使用蒸汽弹射器。但实际上,蒸汽弹射器内的管道需要在弹射工作开始前被加热到180~200摄氏度。而蒸汽弹射器的表面温度也达到50摄氏度。一般来说,当航母战斗群接近战区时,需要通过向弹射器提供8小时的低压蒸汽来进行紧急加热。弹射滑槽的宽度为110~115毫米,轨道长度约为90米。使用加热系统的蒸汽加热器可以全天候定期加热弹射滑槽。在苏联的蒸汽弹射器导弹研发过程中,工厂的工作人员曾提到“我们必须解决……在冬天加热弹射器的问题”,这证明苏联蒸汽弹射器在开发过程中就考虑到了低温的影响。在每具弹射器组成内含一对并联式活塞汽缸,透过舰上的核反应堆或锅炉所产生高压蒸气来推动飞机。起飞前,活塞顶端会将飞机与滑梭相连;飞机用具有坚固杆子的箝制器加以固定住。预备起飞时候,汽缸阀门会打开,使得高压蒸气大量涌入装置之中,此时活塞仍固定住让飞机留在原地,等候活塞累积足够压力,产生足够的推力后,箝制器随即松开让弹射器启动,产生大量的推进速度供起飞。飞机一但脱离航母之后,活塞就会冲入减速缸以停止运动,飞机弹射离开甲板后,活塞组返回最初位置。此时,启动阀关闭,废气通过止回阀进入再生系统,至少600千克废气最终被排放到船外。在弹射时观察到的弹射器轨道上的气雾是来自气缸内的过热蒸汽的残留物,温度为200-240摄氏度。加热系统此时则为下一次发射做好准备。所谓结冰的问题显然是一些人牵强的自说其话的结果。图片14位于乌克兰“尼特卡”训练设施的陆上蒸汽弹射实验装置苏联海军的载机巡洋舰不采用弹射器的最主要原因应当是弹射起飞需对舰载机的机身结构尤其是前起落架及其传力机构进行加强,而这对苏联的飞机设计人员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苏-27型重型歼击机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在这一问题上宣称“我的飞机不需要弹射器(也能起飞)”,尽管西蒙诺夫这句话是试图夸耀他领导设计的歼击机优良的起降性能,但不得不怀疑是其考虑到苏-27K型歼击机因加强主起落架强度、增加机身整体强度并且对飞机进行腐蚀保护,加设包括海上导航、加油在内的多个分系统项目导致的增重已经非常严重,且苏-27项目本身的机身强度计算和载荷谱制定本身就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政治姿态。当然,上述问题只是使用蒸汽弹射器的一些固有弊端。载机巡洋舰装备弹射器后,不仅能保障舰载机可在各种复杂气象条件和特殊情况下安全起飞(如遭遇侧风、舰体摇摆和甲板倾斜灌水时),还能增加舰载机的油料和弹药携带量,并使战机作战半径和战斗值班时间大幅延长。因此必须承认,是否装备弹射器将直接影响舰载机的作战效能。最终在海军部分领导和技术人员的积极争取下,蒸汽弹射器被冠以“加速装置”的名义进行后续的安装测试工作。1986年,普罗列塔尔斯基工厂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弹射器实物,并安装到“尼特卡”基地。同年8月7日,这部弹射器进行了首次空载弹射试验,随后又陆续进行了载荷弹射试验。经过两年的试验及改进后,蒸汽弹射器于1988年通过验收,等待安装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进行舰上测试。与拥有4部弹射器的美海军航母不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由于保留了滑跃甲板,因此只在左舷设置了2个与长距滑跃起飞位共用的弹射起飞位。由于苏-23坚持采用滑跃起飞的方式,而且被寄予厚望的雅克-41M型多用途歼击机也计划采用短距滑跃起飞的方式以降低起飞过程中的油耗来延长续航时间。因此,舰上需要使用弹射起飞的仅有雅克-44E型预警机。无线电着陆系统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用于引导舰载机归航的保障系统(无线电着陆系统)。苏制系统虽然在技术原理和需求上与西方海军的同类系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装备有与“库兹涅佐夫”号相同的“电阻器-K42”型舰载自动化无线电系统,该系统与舰上的“伏尔加河”导航雷达共同保障舰载机的着舰作业。“电阻器-K42”系统采用基于无源相控阵天线的航空管制雷达,并将方位测距无线电信标、航空管制雷达与周围的超短波通信天线集成在一具直径8米、高5米的圆柱形雷达罩内。这种布置方式既实现了导航信标信号的全向发射,又能以共用天线支柱的方式在雷达罩上安装主搜索雷达。据称该系统还可以设定静默模式,即舰载机发出导航请求信号后系统才开始工作,无需让方位测距信标始终处于发射状态,由此可以较好地实现电磁频谱管控和无线电静默。该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配置在舰岛后部的着舰雷达(进场雷达),其外罩由特种透波金属制造,通过数字化传输飞行控制指令,具备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能为舰载机提供更大范围的方位指示半径和飞行控制精度。“电阻器-K42”系统并没有赶在“库兹涅佐夫”号交付时完成全部的陆上试验工作,该系统直到1992年才通过验收。在此之前,该系统的航空管制雷达在经过精简后在“尼特卡”基地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测试,证明了该系统能够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高度自动化地完成对着舰战机的空中管制任务。舰载机经由无线电着陆系统引导飞抵母舰附近后,就进入到降落流程。研制方在设计阶段曾提出过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研制一型类似于法国航母上的激光助降系统(DALAS),但后来还是决定继续使用由列宁格勒“电子仪器”工厂制造的“月亮-3”光学助降系统,该系统将负责为舰载机标明降落轨迹与范围。为此,“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斜角甲板上配备了专用光标信号灯,帮助飞行员在降落过程中保持最佳定位,直至战机尾钩勾住拦阻索。“月亮-3”系统由诸多光束折射变化梯度很小的特制灯具和1套电视着陆系统组成,后者的摄像头沿飞行甲板的主轴线安装。灯具采用菲涅尔透镜原理制造,可在1000米外形成一个约0.5米的清晰光圈。在着陆过程中,飞行员可通过判断系统发出的光圈颜色来判断着陆点的位移偏差。出现绿色光则表示战机能在指定区域内降落,黄色和橙色光则表示战机将在第一/第四根拦阻索附近降落,警告飞行员适当修正机头俯角。若出现红色光甚至是红灯闪烁的情况下,飞行员必须大幅度纠正战机姿态,或重新进行第二次降落。拦阻装置同样计划装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斜角甲板上的“斯维特兰娜-2”型拦阻装置也已在“物资涅佐夫”号上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试验和改进,技术颇为成熟。该装置可让着舰速度不超过240千米/小时的固定翼舰载机在80~90米内完全停止。该装置全重约100吨,由4根间距12.7米的钢制拦阻索组成,每根拦阻索分别与1台液压制动机相连。当拦阻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拦阻索与甲板之间会有12~20厘米的间距。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降落的舰载机尾钩应挂上第二跟拦阻索,因此在“库兹涅佐夫”号的甲板上还特意标出了一个直径9米的白色圆圈用于告知飞行员尾钩的最佳接触位置。拦阻装置可为降落的舰载机提供2秒的制动拉力,而战机将承受4.5G的过载。一旦舰载机在第一根拦阻索之后的警戒区外着陆,甲板上的应急阻拦网将会强制打开,以防战机冲出跑道。机库与升降机由于“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舰体在库兹涅佐夫级的基础上有所放大,机库面积也相应增加。其机库长175米,宽32米,高7.9米,总容积超过了4.4万立方米,长度超过了舰长的一半。在如此巨大的机库内部,没有使用任何立柱进行支撑。虽然机库尺寸有所增大,但由于计划搭载苏-27K这样的重型战机和雅克-44E预警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机库还是略显拥挤。即便采用最优摆放方案,机库内也仅能装下18架苏-27К、4架雅克-44E和12架卡-27系列反潜/搜救直升机,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的舰载机(18架苏-27K、4架雅克-44E和5架卡-27)需要停放在甲板上。当然,如果舰载机选择尺寸较小的米格-29K和雅克-41,总搭载量将进一步增加。图片15“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机库舰载机布列设想图“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机库内部计划安装有监控温度、湿度与航空煤油浓度的报警系统,并利用强力送风装置保持内外空气通畅。为防止火灾,机库内的各关键部位都装有自动喷淋消防装置、空气泡沫灭火器和供水泵。此外还装有特制的防火帘,一旦遇到火情便可以自动打开以阻隔火势扩散。机库内还配有应急牵引车、蒸汽喷射清洁车、消防抢险车及其他用于舰载机养护的各类设备,停放在机库内的舰载机可在专门的飞机保障位进行维修保养,或在相应停机位进行仪表舱的冷却、辅助系统的检查以及发动机的拆装、试车等作业。在靠近机库大门的位置还设有LAK机库半自动链式运输系统。这套半自动运输系统专为移动像苏-33型重型舰载歼击机这样庞大的飞机而设计。在机库中,通常会设置三条纵向的轨道,轨道内有可以自动运行的牵引驳车,可以挂住飞机后沿轨道进行运输。该半自动链式运输系统用于将纵向摆放的舰载机通过轨道引导到升降机前的调向转盘上,之后调向转盘再将纵向摆放的舰载歼击机转换为横向,舰载机就可以很自然地进入升降机并且升到飞行甲板。这套系统大大提高了舰载机机库内调运的便利性。这样一套半自动链式运输系统的存在让苏军于1990年取消了有关舰载机在机库内停泊时最小间隔距离必须超过0.75米的限制,也让苏军航空母舰高达70%的舰载机可以在机库中保障,并可以保证其在通过北大西洋暴风带时将所有舰载机收容至机库内,该装置在“库兹涅佐夫”号上首次得以应用。相比在右舷安装有2部PTB-40型升降机(载重能力40吨)的“库兹涅佐夫”号,“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左舷舰尾又增加了第3部升降机,且所有升降机的载重能力均增至50吨,与“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上采用的最大载重达到47吨的升降机相当,升降机总运力为150吨,约为“尼米兹”级的80%(“尼米兹”级为188吨)。鉴于航空母舰升降机使用频次实际上不高,每日作战主要依赖已经提升到甲板上的飞机来进行,因此,3部升降机在保证足够冗余的情况下实际上已经够用。新增加的左舷升降机,避免了使用右舷升降机的战机需横穿斜角甲板进入起飞位而干扰舰载机起降作业的问题,不仅使弹射起飞位/长距滑跃起飞位处的战机调度效率大幅提高,也通过扩张后缘甲板增加了战机停放面积。另外,“乌里扬诺夫斯克”号首次在右舷设计了围绕岛式上层建筑的绕行道,这条绕行道用于将已降落的战机运送至舰尾的技术维护区或送回机库。这样就可以快速腾出飞行甲板,便于后续战机起降。舰载机机载武器的挂装与检查都在飞行甲板上完成,因此在飞行甲板上也安装了总计12台载重能力为1.6吨的PTB-1.6型弹药升降机,应分别布置在滑跃甲板根部、舰岛左侧、斜角甲板左侧三角停机区内,分区保障,以便处于各个位置上的舰载机直接从航空弹药库提取任务所需的弹药或技术设备。战机指挥系统“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计划沿用从“巴库”号起使用的“草坪”战机指挥系统,该系统实际上是E-500“合金”地面引导系统的舰载升级版。借助于“草坪”系统,“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不仅能同时指挥4架战机对4个敌方目标实施拦截打击,同时还可以对目标进行自动校正和辅助定位,从而大大提高了舰载机的作战能力。航空运作能力及相关考虑到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文章介绍有关“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最终结局,本文将更多地着眼于分析该舰的航空运作能力。一般认为,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舰载战术航空兵团由如下几种机型构成:苏-33型舰载歼击机、米格-29K型舰载多用途歼击机、雅克-41M型舰载多用途歼击机、雅克-44E型舰载预警机。苏联海军提出,苏-33主要担负舰队防空掩护任务,提供局部制空权,对应于美军的F-14型舰载战斗机;而航电性能更好的米格-29K和雅克-41M型则承担打击任务,对应美国海军新近服役的F/A-18型舰载战斗/攻击机。图片161143.7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所计划搭载的各型固定翼飞机均在此模型上得以陈列米格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在主要舰载歼击机项目上展开了竞标,米格设计局依据正在设计中的米格-29M型歼击机设计出了米格-29K飞机;而苏霍伊设计局则在苏-27S型歼击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苏-27K型飞机,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苏-33”。1990年,按照各设计局实机表现和测试进度,如下的判断被作出:苏-27K飞机具有较大的作战半径,作战载荷重量也是米格-29K的1.5倍,但其火控系统不支持R-77导弹的使用,也不具备对海面和地面目标的攻击能力。米格-29K飞机上所用的S-29M火控系统,既能够保证空空导弹的使用,也能保证空舰导弹的使用,例如Kh-31A空舰导弹。但是,米格-29K飞机的作战半径明显不足,无法有效对抗敌方携带大量空舰导弹的攻击型飞机。除此之外,这型飞机所能携带的作战载荷明显少于苏-27K。由于对水面目标和岸上目标实施有效打击并不是苏联海军重型载机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因此,苏联海军决定集中优势研发力量,率先让苏-27K型舰载歼击机获得初始作战能力。不过,米格设计局的努力使得米格-29K型舰载歼击机的内油从基本型的3.6吨内油和3.2吨作战载荷增加到了4.4吨内油和4.5吨作战载荷,虽然依旧比不上苏-33型的9.4吨内油和6.5吨作战载荷,但也算是相当可观了。除此之外,雅克设计局的“产品48”,即雅克-41M型舰载歼击机具有1250千米/时的最大海平面飞行速度以及1800千米/时(11000米高度)的最大飞行速度,爬升率达250米/秒,超过所有二代歼击机,50%内油时飞机可以承受最大7G的机动过载,已于F/A-18型战斗机有一战之力。另外,该飞机可以在短距起降时悬挂2500千克以上的作战载荷。其携带2000千克作战载荷并且使用短距滑跑起飞模式时具有690千米的作战半径。图片17米格-29K型舰载歼击机的折叠后翼展为7.8米,稍逊色于苏-27K/苏-33型舰载歼击机的7.4米,但苏-27K/苏-33也为此付出了甲板挂载工作极为不易的代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苏军受到美军新近服役的AGM-84“鱼叉”型反舰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的威胁十分严重,而这两型导弹均采用末端低空突防方式,处于舰上雷达盲区内,因此,苏联海军不但选择了更大更重的苏-27K型飞机作为主要防空兵力,更早在1979年就正式立项了雅克-44E型舰载预警机项目,试图为舰队提供面对80年代军事革命的超地平线空情支援和截击引导能力。图片18携带“鱼叉”反舰导弹执行反舰任务的B-52型轰炸机,该型轰炸机巨大的载弹量使得其只需要很小的数量就可以达到“饱和攻击”的效果雅克-44E型舰载预警机搭载2名飞行员和3名操作人员,可以在300千米的范围内持续巡逻6.5小时,而与之对应的北约方面E-2C型舰载预警机只能在距母舰320千米处执勤4.4小时。但其搭载的E-700型雷达系统性能较差,不如北约方面对应机型。雅克-44E型预警机搭载的雷达发展自A-50M型预警机上的“熊蜂”M雷达系统,这是一套相参脉冲多普勒体制的机载三坐标搜索雷达,工作在B波段,平均辐射功率5千瓦,能够在250千米距离上捕捉到飞行高度在5~30000米、飞行速度40~3500千米/小时、雷达散射截面积(RCS)3平方米的空中目标,并向最多30架苏-27K和米格-29K发送目标信息,同时跟踪目标数为150个。图片19雅克-44E型预警机三视图对于美国AGM-86空射巡航导弹和AGM-84反舰导弹这种巡航高度在5~50米的小尺寸低空/掠海飞行目标,该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分别为220千米和165千米;在探测水面目标时的最大距离则取决于载机的飞行高度,相关目标位置坐标及运动参数也会及时回传给母舰。由于其使用了罕见的D-27型桨扇发动机,不但提高了续航性能,该型发动机高达14000马力的最大输出功率也能够使飞机在航母甲板上于200米以内使用滑跃甲板起飞。考虑到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滑跃甲板上翘角度由前型的14.3度改小到12.5度,因此可以认为,如果让雅克-44E型预警机在1143.5和1143.6型载机巡洋舰上起飞,其起飞能力是有余裕的。自1983年初以来,苏霍伊设计局已在具备良好的低速升力特性的前掠翼飞机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发现前掠翼低速时空气动力效率较好,配平阻力较低,升力特性特别利于舰上短距起飞,因此选定前掠翼构型为下一代舰载歼击机采用的升力构型。图片20采用折叠翼的苏-47型歼击机,这显示了其作为舰载机的潜力在研发了S.22型前掠翼原型机后,苏霍伊设计局采用新型复合材料解决了前掠翼在使用材料重量受限的情况下结构刚度不足、飞机超重的问题,进一步开发出S.32型前掠翼原型机,并且以其为基础,申报批准立项下一代舰载歼击机苏-27KM。图片21苏-27KM型舰载歼击机想象图虽然在1989年,由于经济改革和缩减军费的原因,苏-27KM型舰载歼击机项目被苏联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叫停,但设计局仍未停止相关工作,最终在1996年正式将S.32号机制造出来,此时这架飞机已经改名为苏-47,苏霍伊设计局试图以此吸引到外国军事订购客户投资。该原型机成功展示了可用于舰上停放的折叠翼技术,并且在2002年之前完成了150多次飞行。最终,由于缺乏投资,该项目被完全关闭,已经制造出来的苏-47型飞机则被用于测试PAK-FA型飞机的弹舱。图片22被用于测试PAK-FA项目弹舱的苏-47型飞机1989年,在苏-27KM型前掠翼舰载歼击机项目被叫停后,为满足海军对作战载荷更大的舰载机的需求,苏霍伊设计局启动了苏-27KUB型双座舰载歼击机项目,苏-27KUB型相比苏-27K型,进一步强化了火控系统,使其能够发射与米格-29K同样繁多的各种空空、空地、空舰武器。该机采用了当时在苏-27IB即后来的苏-34型歼击轰炸机上使用的并列座舱,最大作战载荷从苏-33型舰载歼击机的6.5吨增加到了8吨,巡航飞行模式下的油耗减少了15~20%,可搭载推力矢量发动机。该机计划用于飞行员培训、空中加油、对地对海打击等任务。图片23苏-27KUB型双座舰载歼击机与苏-27K型的异同,可看到前者稍大一些苏-27KUB型双座舰载歼击机的发展在苏联解体后同样举步维艰,尽管其在1999年到2009年间在陆上和海上经过了完整的飞行测试,验证了其用于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可行性。但在2009年,当印度选择了米格-29K型舰载歼击机,解放军最终选择自行制造歼-15型舰载歼击机,放弃与俄罗斯就苏-27KUB型双座舰载歼击机的技术合作后,该项目被彻底关闭。图片24正在“库兹涅佐夫”号载机巡洋舰上进行降落测试的苏-27KUB型双座舰载歼击机原型机,其座舱移植自苏-27IB项目,即后来大名鼎鼎的苏-34图片25苏-27KUB型双座舰载歼击机实际上已经完成大部分测试,但因为缺乏后续投资从而不得不下马,也使得“库兹涅佐夫”上的苏-33机群一直不能承担对海/对地打击任务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使用的锅炉机组可以提供压力为66千克力/平方厘米的过热蒸汽,换算为938psi,已经接近“小鹰”级航空母舰使用的可以提供1000psi级蒸汽压力的锅炉,这也为该舰布置弹射器带来了便利。由于使用了高压蒸汽锅炉,因此“小鹰”级航空母舰的弹射器总体长度仅有81米,弹射行程仅有76米,与此相比,使用了520psi低压锅炉的“尼米兹”级航母采用的C-13-1型弹射器总长度达到99米,弹射行程也达到了94米。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使用的蒸汽弹射器总长度约为90米,弹射行程约为86米。根据位于克里米亚萨基军用航空基地的“尼特卡”舰载航空兵训练设施的数据,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将使用斯维特兰娜-1型蒸汽弹射器,其可以在几秒钟内将飞机加速到270-280千米/小时的起飞速度。由于在苏联海军的载机巡洋舰中担任着“承上启下”的任务,因此,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不但在甲板上敷设了2条蒸汽弹射器轨道,同样也保留着1143.5型上继承过来的滑跃起飞方式。考虑到苏-27K、米格-29K和雅克-41M型舰载歼击机都是为滑跃起飞发展的,雅克-44E型预警机的设计也倾向于滑跃起飞,因此可以认为,同时在新一代载机巡洋舰上装有蒸汽弹射器和滑跃甲板是出于适应舰载机的需要,该型载机巡洋舰将同时担任培训适应滑跃起飞方式的飞行员和培训适应弹射起飞方式的飞行员的任务。另外,由于苏联海军在蒸汽弹射器的制造、维修、保养等方面的技术不太成熟,所以,保留滑跃起飞方式也是弹射器一旦出现技术故障后,不至于使载机巡洋舰失去航空战斗力的保守策略。另外,苏联海军认为,弹射起飞会使飞机在每次弹射时面临4.5G的纵向加速度,不利于结构设计和寿命,弹射过程限于蒸汽弹射器原理也不够平缓。尽管自1143.5型载机巡洋舰时便开始使用的斯维特兰娜-2型拦阻系统每次拦阻降落时也会给飞机4.5G加速度的冲击。对于滑跃起飞方式来说,苏联海军自1982年7月24日,T-10-3号飞机从T-1型陆基滑跃起飞实验平台上首次起飞开始,到1987年1143.7型载机巡洋舰的详细技术设计方案获得批准时,已经过去了5个年头。在1982年测试时,T-10-3型飞机和米格-29型飞机使用高5米、长60米、宽30米、滑跃角为8.5度的滑跃甲板,T-10-3型飞机取得了起飞滑跑距离142米,以18吨起飞重量起飞时起飞速度为178千米/小时的成绩;米格-29型飞机取得了起飞滑跑距离150米,以14.5吨起飞重量起飞时起飞速度为180千米/小时的成绩。同时,两机均可以22吨的起飞重量从T-1型滑跃平台上起飞。据预备役海军少将兹努尔·胡塞诺维奇·利亚宾的叙述,根据相关设计人员的计算,认为米格-29型飞机最好的滑跃角度为12度,苏-27型飞机最好的滑跃角度为18度,因此,曾提出建造一种可变角度的滑跃甲板,但最终由于其结构重量太大而作罢、设计人员最终采用了14.3度滑跃角的折衷方案。随后,在克里米亚萨基军用航空基地的“尼特卡”舰载航空兵训练设施内,苏联海军拆除了T-1型平台,投资兴建了T-2型陆基滑跃起飞实验平台,该平台高5.6米、长53.5米、宽17.55米、滑跃角约为14度,与1143.5型载机巡洋舰上采用的滑跃甲板大致相同。经过试验后,到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最终定稿时,滑跃甲板角度减小到了12.5度。考虑到米格-29K使用的RD-33K型发动机拥有一个可以临时将推力升高到9.4吨的紧急模式,而AL-31F-3型发动机也拥有应急推力为12.8吨的特殊模式,可以认为,伴随着舰载歼击机起飞推重比的提高,苏联海军已有自信以更小角度的斜角甲板起飞更重的舰载机。图片26位于克里米亚萨基军用航空基地的“尼特卡”舰载航空兵训练设施,其中1是指挥控制塔;2、3和4共同构成蒸汽弹射器;5为拦阻降落装置;6为预留给第二条弹射器的轨道;7为滑跃跳板另外,雅克设计局的雅克-41M型垂直起降舰载歼击机也在1143.4型“巴库”号载机巡洋舰上开展了起降实验,在采用涅瓦设计局的钳制装置后,飞机可以在发动机功率达到最大转速的80%时开始起飞,其短距起飞距离约为70~80米,可以挂载2.5吨的有效载荷。在飞行甲板布局上,1143.7型载机巡洋舰修改了沿袭自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14.3度滑跃甲板,将其降低至12.5度,这是出于在建造上减轻重量的考虑。该舰的3个滑跃起飞点的长度并没有明显变化,短点仍为105米,长点仍为195米,降低滑跃甲板角度也是苏联海军在测试中逐步加深对新一代舰载机起降性能认识的结果。飞行甲板总长从上一代载机舰的304.5米增加到了321.7米,宽度也从70米增加到了75.6米,飞行甲板总面积从1143.5型的14800平方米增加到了超过16000平方米,机库面积从1143.5型的3980平方米增加到了5600平方米,舰载航空兵战术兵团的总规模则由1143.5型的50架增加到了70架——可以说,随着排水量增加了超过30%,1143.7型的各项战斗效能相比1143.5型载机巡洋舰也增加了30%以上,很多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出现了成倍提高。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继续采用斯维特兰娜-2型拦阻系统,该拦阻系统布置有4根相距为12米的金属缆,可以在4.5G的冲击下使飞机在90米距离内完全停止。其降落斜角甲板角度约为9.5度,长度为230米。相较1143.5型载机巡洋舰8度、长205米的斜角甲板,其斜角甲板不但大大扩展,中线也从上一代载机巡洋舰的船艉左侧改到了右侧,挤占了1143.5型上右侧后部的停机区,但扩大了左侧三角停机区的面积,显示其运作模式已经开始向美军航空母舰靠拢。1143.7型载机巡洋舰的斜角甲板长度仍然不如“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242.8米,只追上了“企业”号航空母舰的230米,不过,由于“企业”号的斜角角度高达10.13度,因此,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斜角甲板面积仍然比不上美军核动力超级航空母舰。另外,受滑跃起飞模式的限制,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各作业区划分仍然较为死板。相比美军超级航空母舰可将舰艏弹射器区域利用起来作为停机区的设计,1143.7型的舰艏停机能力依然相对受限。在上一代1143.5型载机巡洋舰上,于滑跃甲板根部停机时,最大可停放5架苏-33型舰载歼击机,1143.7型在此处的停机数量应无根本性变化。图片27如图所示,1143.6型载机巡洋舰(原“瓦良格”号,现“辽宁”号航空母舰)的滑跃甲板末端部处最大可停放5架重型舰载歼击机根据资料,俄罗斯1143.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库兹涅佐夫”号设计飞机出动能力为:飞行甲板可保障单波最大起飞舰载机的数量为15架苏-33型舰载机;设计回收保障能力为:飞行甲板可保障每组8架苏-33型舰载机以间隔1分钟着舰。第2组舰载机降落的间隔时间要依照艏部飞机调运至停机区和机库里的时间而定。由于采用核动力装置,减少了烟道,同时撤除庞大的“火星-贸易风”相控阵雷达及对应阵列机柜,1143.7型载机巡洋舰的舰岛空前减小,在左舷舰岛前后至少增加了2~4个舰载机停机位。在执行起飞任务时,斜角甲板右侧保障区可为10~13架舰载机提供起飞保障,斜角甲板左侧起降区亦可为5~6架舰载机提供起飞保障,斜角甲板末端可停放4架待起飞的舰载机,如果算上弹射器位置上的2架和105米滑跃点处待命的2架舰载机,1143.7型载机巡洋舰的最大放飞飞机架数达到了23~27架,已经与美军超级航空母舰相当,可输出一个完整的包含至少8~12架打击机、4~6架护航机、1~2架电子干扰机和1架预警机在内的打击编队。图片28在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舰岛左侧有一个狭窄的走廊,可便于舰载机前后调运,相似的设计在英国CVA-01型航母的设计中也能见到图片29在更早的1153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设计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布置,这是一种相当取巧的办法,能大大优化甲板调运工作不过,由于其甲板停机区相对美军超级航空母舰仍然较小,舰载机保障和流转作业相比美军也更依赖牵引车辅助,因此其各起飞波次中间相隔时间应较长,其日最大输出架次数量追不上美军核动力超级航空母舰的160架次/天的水平。美军每架舰载机在采用高峰出动模式时,每天出动3~4架次。约40架舰载战斗机分为2个20架的波次依次出动,按每个波次每天出动4次计算,则2个波次24小时内可出动8次。在使用由苏-33、米格-29K和雅克-44E型飞机组成的舰载机、采用24小时高峰出动模式时,估计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可以分为2个18架架次依次出动,由于航空设施受限、舰载机保障速度不如美军航空母舰,因此评估其每波舰载机每日最大可出动3次,2波次舰载机24小时内总计可出动6次,则其最大输出架次数量约为108架次/天,相比上一代1143.5型的24小时高峰出动时60架次/天的水平,战斗力提升达80%,相当可观。如果使用雅克-41M型垂直起降飞机,考虑到垂直起降飞机在出动率上的巨大优势,其日最大输出架次数量能进一步提升到120架次/天以上的水平。在执行回收任务时,左舷停机区和滑跃甲板根部停机区最大可以收纳16~18架飞机,一般可以收纳9~12架飞机,相比1143.5型最大收纳11~13架飞机、一般收纳8架飞机的回收能力来说,提高了约30~50%的效能。其舰载航空兵团相比1143.5型上舰载机主要承担防空作战任务来说,进一步拓展了打击能力,提高了舰队远海航空打击效能,可以看出是苏联海军舰载航空兵作战模式向美军舰载航空兵靠拢的一个信号。另外,苏-27KUB型双座舰载歼击机也足以看齐美军最新改进的F-14D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配合新一代主动制导空空导弹和N011M型相控阵雷达,可提供相近的防空截击和对面打击能力。我们可以从1143.5型“库兹涅佐夫”号载机巡洋舰的舰载航空兵团任务分配方面推测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舰载航空兵团任务。一般来说,“库兹涅佐夫”号载机巡洋舰的航空群由如下飞机构成:10架苏-33型舰载歼击机,用于空中掩护;2架苏-25UTG型舰载强击教练机,用于飞行员训练;4架米格-29KR型舰载歼击机,用于空中掩护和对海/对地攻击;4架卡-27PS/PL型直升机,用于反潜战和海上救援;2架卡-29型直升机,用于突击运输;2架卡-31R型直升机,用于空中预警和指挥控制。另外,基于1153型载机巡洋舰18架苏-27K型、28架米格-29K型、10架卡-27型、4架卡-31型的航空群编成,可以推测,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将搭载18~24架用于承担防空任务的苏-33型舰载歼击机、18~24架用于补充防空和承担对海/对地攻击任务的米格-29K型舰载歼击机、4架雅克-44E型舰载预警机、10~18架卡-27PL/PS/卡-29型直升机,形成不弱于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所搭载舰载航空联队的航空兵作战群。由于采用了蒸汽弹射器,在载机巡洋舰以最大回收模式回收舰载机时,即使滑跃甲板被回收并且暂时停放的舰载机堵塞,也可以临时中断回收程序,使用斜角甲板上的蒸汽弹射器紧急起飞在飞行甲板左侧三角区待命的舰载机执行甲板起飞拦截任务,改善了紧急出动能力,增强了载机巡洋舰在起飞-回收任务期间的作战稳定性。图片301833型综合补给舰“别列津纳河”号,该舰的退役也意味着俄罗斯联邦海军保障水面舰艇长时间海外作战的能力已经下降到一个危险的临界点1143.7型载机巡洋舰搭载有5000吨航空燃油,按舰载航空兵团的规模来看,应较上一代载机巡洋舰的航空燃油搭载能力增加了50%左右,按舰载机每日消耗800吨航空燃油计算,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航空燃料库可以满足舰载机5至7天高强度使用。该舰可由可携带2700吨航空燃料的160型“科提河”号中型油船、可携带2080吨航空燃料的“杜布纳河”号中型油船和可携带5088吨航空燃料的“阿尔贡河”号中型油船提供航空燃料补给,提高作战持续能力。因其采用核动力装置,不需要1559B型舰队油船伴随,其远洋部署能力相应增强,可形成由1144.2型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伴随的航母突击群(AUG),在远海与北约海上集群作战。但由于80年代初用于伴随新一代载机巡洋舰作战的11611型综合补给舰项目被叫停,苏联海军仅有1833型“别列津纳河”号综合补给舰可用,考虑到该型补给舰仅能搭载900吨弹药,而苏联海军缺乏新的可以进行海上弹药补给的补给舰,因此,1143.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的持续对海对地打击能力相当受限,更多依赖航母突击群内的导弹巡洋舰和载机巡洋舰自身携带的12枚战役使命反舰导弹。(完)}
短期证券投资篇(1)
逐次投资法:将资金分成2-4等分,分批买进或卖出,以求得平均利益。逐次投资法适合中期投资,风险小,比较稳当。
投资三分法:指投资者将其闲置资金进行分别投资的方法。三分闲置资金,是将其分别投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与不动产三方面。而投资 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又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购买优级证券中优先股票;一部分投资于优良股票;其余留作准备金。
三成涨跌法:即不论股价变动的幅度向上或向下,只要达到三成(30%),就买进或卖出,此方法系“行情平均按三成循环涨跌”的经验所产生。但若股价的成长性大,上涨三成者常有,而下跌三成者少见时,则不宜采用此种方法。
三角形法:证券分析师提出的买卖证券的一种基本方法。分为正三角形与反三角形两法。正三角形呈下方大上方小状,即当股票处于低价位时,可不断买进且买进较大数量;当价位逐渐高升,则逐步减少买进数量。反三角形呈上大下小状,即当价位逐步升高时,适当增加卖出;升幅越大,卖出数量越多。但价位高低的判断,需由投资者自行根据证券市场行情变化作出。短期证券投资篇(2)
根据我国企业现行会计准则及制度规定,短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如(准备将在一年内变现的股票、债券等)。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短期投资应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量。在期末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反映的是取得成本减去跌价准备后的账面价值。
这里的短期投资所具备的条件包括两个:一是能够在公开市场交易并且有明确市价;二是持有投资作为剩余资金的存放形式,并保持其流动性或获利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即在资产负债表编制日,将短期投资的取得成本与市价(指在证券市场上挂牌的交易价格)相比较,当短期投资的购入成本低于市价时,按取得成本计价;当短期投资的市价低于取得成本时,按市价计价,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在会计处理上,需要设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作为短期投资的备抵账户。因此,在期末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按取得成本减去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如果日后已确认损失的短期投资的市价又得以恢复,可以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金额内转回。但最终短期投资的净额不得高于取得短期投资的原始成本。
二、美国在资产负债表上采用市价计量短期投资
1993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115号公告《特定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会计》,改变了以往采用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短期投资的状况,规定资产负债表上短期投资的价值按照市场价值计量。
根据FASB115号公告,有价证券投资被分为三类:可出售证券(Available for sale security)、交易性证券(Trading security)和持有到期证券(Held to maturity security)。对于不同的证券,实行不同的计价方法。其中,可出售证券按照编表日的现行市价计价,与取得成本的差额作为未实现投资损益,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中。交易性证券按照资产负债表编制日的现行市价计价,取得成本与市价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持有到期证券按照摊销余额计价。对这些证券的分类,即是否列为短期投资,要根据管理者对持有证券期间的意图而定。一般来说,可出售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相当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短期投资。可出售证券一般指持有期在18个月之内的短期投资,大部分美国公司将持有的有价证券归为可出售证券,期末按照市价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而相应的成本与市价的差额作为未实现持有投资利得(或损失)构成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在编表日,当市价高于成本时为未实现的持有投资利得,相反市价低于成本时为未实现的持有投资损失。交易性证券的持有时间比可出售证券更短,往往在几个月之内,其变现性比可出售证券更强,成本与市价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资产负债表上,交易性证券的列示在可出售证券之前。
2000年,证券组织国际委员会(IOSCO)同意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会计准则为用于国际商务的统一标准。根据关于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39号,初始确认之后任何资产都以公允价值计价,以下两种情况除外:一是持有到期的债权;二是其公允价值不能被合理确定的资产。这里的公允价值,根据IASB的解释,通常指市价。而对于采用市价而产生的未实现利益或损失,IFR39号规定公司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报告:一是在当期的净收益中;二是对于交易性证券在净收益中;对于非交易性证券在权益中予以报告。
IASB对于短期投资的期末再次计价的规定,除了在对未实现利益或损失的报告方面有所差异,与FASB的115号公告的条款基本相同。
三、日本关于资产负债表上短期投资的计价
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一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的日本也在近年对其会计原则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关于属于短期投资的有价证券,长期以来,日本原则上采用取得成本对短期有价证券进行期末计价,当市价显著下降并且被确认不会再恢复时必须采用市价计价;当子公司以外的有价证券的市价低于成本时,可以采用市价计价。1999年,日本企业会计审议会发表了《关于金融商品会计基准设定的意见书》,引进了市价评价原则,规定从2002年4月开始执行。其中关于有价证券,规定原则上以市价为评价标准,根据分类不同,期末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计量方法也有所不同。具体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
有价证券种类 评价标准 评价差额的处理
以销售为目的 市价 计入当期损益
的有价证券
持有到期债券 摊销余额 一
子公司及关联 取得成本 一
公司的股票
其他有价证券 市价 二者选其一
·直接计入资本
·如为利得计入资本,如为损失计入当期
损益
由此可见,属于短期投资的以销售为目的及其他有价证券部分在期末资产负债表上的价值由编表日的市价反映,成本与市价的差额计入资本或当期损益。
四、短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上计价方法比较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一)短期投资计价方法比较
从方法上看,成本法遵循了传统的原始成本原则。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资产负债表上短期投资都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准,直至出售时从表上消失。短期投资取得时成本与市价一致,采用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但短期投资流动性较强,通常在一年内出售,由于市场瞬息万变引起其价格变化比较频繁,一味坚持成本法不能反映该投资的变现能力,也会造成短期投资与市场相脱节,不能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不准备近期在市场上出售、以到期获取本金及利息为目的长期投资。
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可以说是对成本法的一种修订。期末当成本低于市价时,保持成本不变;当市价低于成本时,以较低的市价计价,对成本法的应用附加了修订条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只确认损失不确认收益,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较低的收益,是谨慎性原则的最典型的应用之一。但是,只确认市价低于成本时的损失,不确认市价高于成本的利得,一方面理论上不一致;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与市场保持一致。另外,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以成本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计量短期投资都会造成过低评价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偿债能力。
按照市价法,在资产负债表编表日,短期投资反映的是当日的现行市价,市价与成本的差额计入资本或当期损益。由于属于短期投资的交易性证券和可出售证券,是企业以通过出售获取利得为目的而取得的,随时可能出售,因此期末市场价格的变化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确认更加合理。这种方法能够更直接、及时地提供有关短期投资的市场信息,也能准确反映流动性和偿债能力,更符合资产的定义。而且市价也是可验证的,也有较强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市场价格的频繁变动,会导致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问题和每期损益的上下波动。
(二)短期投资期末计价的沿革
在静态财务报表时代,市价是当时公认的资产评价方法,静态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反映的是资产的市场价值。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重视损益计算的动态财务报表占据了主要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成本法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其后,市场的发展促使成本法的修订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各国的会计处理上占有了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扩大,短期投资的取得成本已经远不能充分反应短期的投资这一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价值以及市场的瞬息万变。为准确利用资产负债表所提供数据衡量企业的流动资产,并据以评价偿债能力,短期投资的市场价格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3年美国改变了以往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采用市价作为资产负债表上短期投资的计量标准。1999年一贯坚持保守主义的日本也引进了市价计量短期有价证券。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做法也以市价为再次计价的标准,短期投资的市价评价的迅猛抬头引人注目,不可忽视。
(三)我国短期投资发展方向探讨短期证券投资篇(3)
1.增设“1151买入返售证券”科目
(1)本科目核算公司按规定进行证券回购业务买入的证券。
买入返售证券业务,是指公司与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其他成员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按一定的价格买入证券,到期日再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价格卖出该批证券,以获取买入价与卖出价差价收入的业务。
(2)公司通过国家规定的场所买入某种证券成交时,按实际支付的款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返售到期的买入返售证券成交时,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所返售证券的账面价值,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买入返售证券收入”科目。
(3)本科目应按买入返售证券的种类设置明细账。
(4)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公司已经买入但尚未到期返售证券占用的金额。
2.增设“2147卖出回购证券款”科目
(1)本科目核算公司按规定进行证券回购业务卖出证券取得的款项。
卖出回购证券业务,是指公司与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其他成员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按一定的价格买出证券,到期日再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价格买回该批证券,以获得一定时期内资金使用权的业务。
(2)公司通过国家规定的场所卖出某种证券成交时,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购回到期的卖出回购证券时,按所购回证券的账面价值,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的款项与所购回证券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卖出回购证券支出”科目,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本科目应按卖出回购证券的种类设置明细账。
(4)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卖出尚未回购的证券价款。
3.增设“4304买入返售证券收入”科目
(1)本科目核算公司买入返售证券取得的收入。
(2)公司返售到期的买入返售证券成交时,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所返售证券的账面价值,贷记“买入返售证券”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
(3)本科目应按买入返售证券的种类设置明细账。
(4)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4.增设“4463卖出回购证券支出”科目
(1)本科目核算公司卖出回购证券发生的支出。
(2)公司购回到期的卖出回购证券时,按所购回证券的账面价值,借记“卖出回购证券款”科目,按实际支付的款项与所购回证券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本科目应按卖出回购证券的种类设置明细账。
(4)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二)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
(1)在“存出保证金”项目之下“其他应收款”项目之上增设“买入返售证券”项目,反映公司已经买入但尚未到期返售证券占用的金额。本项目应根据“买入返售证券”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在“应交税金”项目之下“其他应付款”项目之上增设“卖出回购证券款”项目,反映公司按规定进行证券回购业务卖出证券取得的款项。本项目应根据“卖出回购证券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项目作上述调整后,报表行次也作相应调整。
2.利润表
(1)在“利息收入”项目之下“其他收入”项目之上增设“买入返售证券收入”项目,反映公司买入返售证券取得的收入。本项目应根据“买入返售证券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
(2)在“利息支出”(人寿保险公司在“保户利差支出”)项目之下“其他支出”项目之上增设“卖出回购证券支出”项目,反映公司卖出回购证券发生的支出。本项目应根据“卖出回购证券支出”科目借方发生额分析填列。
(3)项目作上述调整后,报表行次也作相应调整。
3.现金流量表
(1)在“贷款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之下“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之上增设“买入返售证券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公司买入返售证券支付的现金。
(2)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之下“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之上增设“返售证券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公司返售证券收到的现金。
(3)在“拆入资金净额”项目之下“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之上增设“卖出回购证券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公司卖出回购证券收到的现金。
(4)在“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之下“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之上增设“回购证券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公司回购证券支付的现金。
二、基金投资业务
(一)会计科目
1.“短期投资”科目
(1)公司从事短期基金投资业务应在本科目核算。
(2)公司购入的各种基金,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单独核算,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包含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借记本科目,按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公司收到发放的现金股利,借记“银行存款”科目,属于已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的,贷记“其他应收款”科目,属于基金持有期间实现的现金股利,贷记“短期投资”科目。
公司出售基金,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短期投资的实际成本,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2.增设“110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
(1)本科目核算公司提取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公司对短期投资应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
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应将基金、债券等短期投资的市价与其成本进行比较,如市价低于成本的,按其差额,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本科目;如已计提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的市价以后又回升,按回升增加的数额(其增加数应以补足以前入账的减少数为限),借记本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公司出售或收回短期投资时,按实际成本转账,不同时调整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待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再予以调整。
(3)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短期证券投资篇(4)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1、美国和中国对权益性投资的分类不同。我国将普通股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美国未进行长短期投资分类,而将权益证券分为交易性证券和可供销售的证券。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购入证券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采用成本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法。
2、权益性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我国将短期投资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列入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投资中列示。美国将交易性证券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列示;若可供销售的证券期望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期内变现,则将其列入流动资产,否则列入非流动资产,可供销售证券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列示。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不同。对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短期投资或短期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而美国SFASNO.115要求在每期末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可供销售的证券可变更为交易性证券或相反,并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
4、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不同。在使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我国对低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或未计的商以及高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用统一的摊销期限摊销于每期的投资收益账户。而美国将股权投资差额分配于资产和商誉或都分配商誉中。短期证券投资篇(5)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1、美国和中国对权益性投资的分类不同。我国将普通股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美国未进行长短期投资分类,而将权益证券分为交易性证券和可供销售的证券。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购入证券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采用成本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法。
2、权益性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我国将短期投资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列入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投资中列示。美国将交易性证券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列示;若可供销售的证券期望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期内变现,则将其列入流动资产,否则列入非流动资产,可供销售证券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列示。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不同。对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短期投资或短期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而美国SFASNO.115要求在每期末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可供销售的证券可变更为交易性证券或相反,并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
4、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不同。在使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我国对低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或未计的商以及高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用统一的摊销期限摊销于每期的投资收益账户。而美国将股权投资差额分配于资产和商誉或都分配商誉中。短期证券投资篇(6)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1、美国和中国对权益性投资的分类不同。我国将普通股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美国未进行长短期投资分类,而将权益证券分为交易性证券和可供销售的证券。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购入证券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采用成本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法。
2、权益性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我国将短期投资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列入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投资中列示。美国将交易性证券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列示;若可供销售的证券期望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期内变现,则将其列入流动资产,否则列入非流动资产,可供销售证券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列示。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不同。对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短期投资或短期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而美国SFASNO.115要求在每期末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可供销售的证券可变更为交易性证券或相反,并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
4、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不同。在使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我国对低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或未计的商以及高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用统一的摊销期限摊销于每期的投资收益账户。而美国将股权投资差额分配于资产和商誉或都分配商誉中。短期证券投资篇(7)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以来,国际证券市场投资主体逐渐向机构化转变。随着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的快速成长,机构投资主体所产生的行为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比重愈来愈重。但是一方面投资机构群体在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学术界对证券投资主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分析却不断缺位,缺少一个明晰的深入认识,无法准确了解投资者尤其是基金投资对我国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1988年,金泰和开元基金在我国证券市场正式发行上市,这也是我国机构投资开始发展的初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机构投资在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逐渐形成了证券投资基金为主,境外机构投资(QFII)、保险、社保和企业年金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机构投资主体的发展壮大,也调整了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一直以个体投资者为主的比例构成,改善了我国证券市场剧烈波动的不稳定情况。尤其是2006-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更是促进了我国证券投资机构的发展规模,使其对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在经历随之后的熊市,可以发现机构投资对证券市场的作用变成了“市场涨大涨,市场跌大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市场稳定作用,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更好发挥投资基金的稳定作用,这些问题函待解决,因此,研究证券投资基金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分析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和成熟,中小散户投资者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逐渐被机构投资群体所替代。但是从当前的市场分析可以看出,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并未充分发挥其市场稳定作用,其投资行为并未按照价值投资、分散投资等传统金融理论的引导,出现了好多非理性的行为,总结起来一共有:短视行为、从众行为和正反馈交易等几种非理。
1、短视行为
在我国现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设立过程中,基金经理与基金持有人是一种委托关系,这种关系导致基金经理人为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更多的市场业绩,通常会过于重视短期的投资组合,主要采取技术分析或是“从众”的短期投资组合。
2、从众行为
我国证券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从众行为是一种令人疑惑的现象。例如一个投资者观察到自己的投资行为或是决策与市场上其他人不同,这样他就会取消计划投资,这种行为可以成为“从众行为”。投资者之间的这种从众行为会导致投资者之间互相模仿和同质,比如在某段时间内股票的买卖进出,就会导致从众行为的出现,规模性的从众行为就会导致证券金融市场的动荡。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从众行为主要可以从行业和个股两个方面分析。在行业方面,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偏爱金融行业,可以看出多支基金持股金融业的资金比例达80%以上,而50%以下的基金则鲜有出现。在个股方面,在深市和沪市持有的股票中,20%以上的股票被多数基金持有,其中,中国平安(601318)、招商银行(600036)、兴业银行(601166)等蓝筹大股被100支以上的基金持有,证券投资基金在个股的选择上表现出相当高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3、正反馈交易
这种行为又可称为动量交易策略,我国证券投资市场,投资者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喜欢短线投资,投资者平均持有股票市场短,并且换手率极高,这些都会导致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上市公司尚有信息披露不规范等现象的存在,导致投资者对接收到的信息无法甄别,进而可能产生过度依赖反馈信息的心理,这就可能产生正反馈交易。这种自我归因心理偏差,也有可能进一步的触发深入的正反馈交易。
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的分析,可以对当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持股多元化不足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遵循“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中”的投资策略,即在投资时,应该讲资金分散在不同类型的投资对象上,以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是结合现状可以发现,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采取的均是“高集中度持股”投资策略,多数基金都是将大量的巨额资金投在少数的股票上,以期短期内获得收益,并没有采取风险分散降低策略,出现了为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风险的行为。
2、基金持股时间短
我国为维护证券金融市场稳定,引入了机构投资者,以期通过专业性和价值投资理念平抑市场的波动,但是通过分析数据,可发现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持有期限都比较短,频繁的操作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3、基金持股与股票雷同
行业和个人股票是我国证券投基金的主要持有对象。从行业方面,结合证券市场的分析数据可以发现,金融业和保险业是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第一重仓对象,最大比例可达80%以上,最低也接近50%。从个人股票方面,超过180家投资基金持有的股票有一只,超过100家基金持有的股票有7只,可投资的对象过少,也导致了行业和股票的高度雷同。
参考文献
[1]De Long,J.Bradford,A.Shleifer,L.Summers and R.Waldmann.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379-395.
[2]邓勇,汤大杰.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7.2: 10-112.短期证券投资篇(8)
一、我国设立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初衷
证券交易印花税是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税种,承担着财政收入及证券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证券交易印花税是从普通印花税发展而来的,专门针对股票交易发生额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于1990年7月1日证券交易印花税诞生于深圳证券证券市场,当时深圳市参照香港证券市场,首先开征股票交易印花税,由卖出者按照成交额的千分之六缴纳。虽然名为证券交易印花税,但与作为凭证税的印花税不同,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税。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实际上就是证券交易税。我国早期设立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初衷是调节市场,并能增加财政收入。也就从诞生开始,证券交易印花税成为了政府调控市场的“政策信号”;作为股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平抑股市波动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印花税屡次调整的过程中,每次都出现在中国股市的牛熊市交替时,在牛市中后期上调以平息市场过热,在熊市中后期下调以刺激市场复苏。
二、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存在的问题
我国证券印花税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调整证券市场以促进其稳定发展,同时能够增加财政收投入,但实际上,其调整证券市场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目前来看,印花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频繁
首先,税率调整过于频繁且随意,我国股市自开征证券交易印花税已有21年,经历过9次调整(见表1),纵观国际市场,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这样频繁修改印花税税率。
(二)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对股市长短期调节无效
国家开征证券印花税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通过调节印花税税率来平抑股市波动,使得股市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但从效果来看,印花税对股价和成交量虽然在短期内的影响较为明显,可是实际上却加剧了股市波动,并且税率调整对股市的长期趋势波动的程度影响不大(见表2)。
(三)不同投资主体之间负担不公平
印花税因为税基广而在世界各国得以普遍开征,而且由于税率较低,一般对于同种类型的凭证不作区别。但我国现行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只对二级市场上个人交易的A股、B股课税;对一级市场不征税;对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投资基金等交易不征税;对国家股和法人股则免税。由此就导致了不同的投资主体所负担的印花税税费不同,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又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三、改革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建议
(一)发行征收印花税,流通征收交易税
我们可以在证券发行的一级市场征收印花税,在流通的二级市场征收交易税。
1.在证券发行环节征收印花税
一级市场的证券税收主要是对股票发行课税,国际上一般是通过征收印花税、注册税来管理股票发行。这些税的纳税人为发行股票的公司法人。从征税对象来看,有的按股票面额征税,有的按资本金征税,税率一般较低。在以股票面额作为征税对象的国家中,一般征收印花税,如瑞典1%;以资本金作为征税对象的国家中,一般是对实收资本课税,包括现金资本与实收资本。如法国对公司的资本征收1%的印花税;荷兰为2.5%的登记税。就我国证券市场环节的印花税可在一级市场和场外市场交易的股票、国库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投资基金等所有证券品种在发行时所取得的登记许可证征税,并按照上述不同证券品种分别制定相应的差别比例税率,还原印花税是针对产权转移合同征税的本来面目,以改变目前证券发行市场交易税空白的局面。
2.在证券流通环节征收证券交易税
在流通环节以证券交易税代替目前名不符实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其对象是证券市场上所有有价证券的交易及转让行为。证券交易税应该在投资者和证券商或证券经纪人之间交割时,按双方实际成交价格征税。由于存在证券买卖普遍实行委托和集中交易的情况,可由买卖证券机构进行代扣代缴证券交易流转税。这既是遵循国际惯例,又可以规范税种名称。日本证券交易税因有价证券的种类不同,转让股票、新股认购的交易税率为0.55%,转移公司债、附新股认购权的公司债为0.26%,国债、公司债及其他公司债为0.03%。韩国对股票交易买方征收0.5%的交易税。我国台湾省对股票交易行为征收0.3%的交易税。
(二)开征差异性证券交易税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单一证券交易印花税,对所有的交易者都是一样的,应该在证券交易时的征税环节、对象和税率的设计上注重差异性,将能更大程度发挥抑制证券市场的非理性过度投机行为,积极引导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从模式选择上看,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按照持有时间长短来征收不同税率的证券交易税短期证券投资篇(9)
1992年俄罗斯开始推行全面的休克疗法,其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和自由化。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收支出现巨大缺口。在1995年之前,弥补国家预算赤字主要靠向中央银行借贷来解决,即依靠多发行货币来补充预算的缺口,其后果是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政府不得不以发行国家债券方式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非通胀手段。
1.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ГКО-ОФЗ)市场的形成
在1991年末,俄罗斯就通过了《国家债务法》,俄罗斯中央银行也进行了第一次国内债务的试验性发行。这次试验性发行成为国家短期债务的原型。它的发行采取无纸方式,以竞买的方式出售,到期价格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
1993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外汇交易所(ММВσ)进行了第一次短期国债的发行(一级交易),当年5月份开始了定期的二级交易,其中有24个银行和金融公司获得了短期国债市场交易商的资格。新债券以无纸方式发行,可以贴现销售,最小面值为10万卢布,流转期为3个月,免征税。中央银行对这批债券的发行给予担保。在当年国家发行了6500亿卢布的短期国债。进行了第一次债券的一级发行以后,开始每周进行两次二级交易,10月19日允许自然人参加国债市场交易。
1994年俄罗斯证券市场进一步向非居民开放,非居民获得了购买短期国债不超过发行总额10%的权利。同时,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远程终端和各地区的交易平台接入到莫斯科的交易所,市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并且新的金融工具(期货等)也不断得到应用。1995年短期国债市场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增大。发展国家有价证券市场成为政府金融政策的优先目标。由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具有高收益率,因而各商业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参与短期国债市场。
俄罗斯在1995年发行了新的债券品种——联邦可变利息债券;6月15日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内又举行了联邦可变利息债券第一次竞拍。它是带有可变利息的、可贴现的国家有价证券,其利率水平以现行的短期国债市场的利率为基础来确定。
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到1995年末,国家有价证券市场规模达到了76.5万亿卢布。1995年8月俄罗斯发生了第一次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各银行争相抛售短期国债和财政部的外汇债券。在危机的2天之内,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购买1.6万亿卢布的短期国债。在银行间信贷市场危机一个月以后,金融市场上短期国债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久前还是金融市场中最发达部门的银行间信贷市场(МσК)降到第二的位置,主要表现为银行间信贷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急剧降低。许多银行又面临一个问题:“意外闲置的资金投向哪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别无选择,只有转向短期国债。
为了给国家预算吸收居民资金,在1995年11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发行国家储蓄债券(ОГСЗ)。这种债券的结构与联邦债券十分相像,它不仅面向居民,而且也面向那些以债券市场为主要业务活动的银行发行。对于法人而言,国家储蓄债券不仅可以使交易成本减少,而且债券可以用于抵押,进行投机活动等。银行承保人与财政部签署发行国家储蓄债券,然后在自己的客户中推销该债券。它的每个季度利息可以在任何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上获得。
1996年,俄罗斯国债市场不仅开始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基本来源,而且也成为叶利钦竞选班子的主要资金来源。
2.外汇债券(ОВВЗ)的发行和外汇债券市场的产生
为完善金融市场,俄罗斯政府形成了“关于在俄罗斯国内发行外汇债券的决议”。该决议确定国内外汇债券的发行总量为50亿美元。这使外汇债券的市场规模可以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规模相比。
外汇债券的交易平台是2000交易系统中的路透社网,每笔的标准交易量最低为100万,但交易经常仅有几十笔。从事外汇债券交易的客户有大约10个,其中有1/3是外国客户。交易市场是出清的,也就是说,在任何交易时点上都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买和卖的数量是平衡的。在外汇债券市场上规定了严格的市场制度,并对交易制定了详细的规则。
根据外汇债券的市场交易规则,买卖价差不能超过0.3%,而最大的交易商可以维持在0.25%的水平上,商用这种办法来保持这些债券的流动性。
二、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全球化涉及所有的经济活动,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资本流动的自由程度等。其中,资本市场中非居民的比重是反映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指标。在美国国债市场上,非居民的比重为22%,德国为77%。受金融自由化思想的指导以及IMF的压力,俄罗斯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很高,如1997年在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上非居民的比重为30%,在外汇债务市场上为40%。
俄罗斯的银行是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到2001年初,财政部发行的债券的50%掌握在银行手中,第二大投资者是非居民。根据中央银行的资料,在2001年初,非居民手中的国债为450亿卢布,约占市场的24.6%。其余20-25%的份额为俄罗斯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占有。截止到2001年4月,中央银行持有总额为2560亿卢布的联邦债券。
俄罗斯卢布证券市场的特点是债券集中度很高。市场是一个批发市场,大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是市场的主体,它们可以操纵市场价格。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权利和利益无法得到保护。高风险是俄罗斯金融市场的特点之一。1996-1997年投资于短期国债和股票的巨大收益到1998年变成了巨大的损失。
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由财政部、证券委员会和中央银行来完成。由于分工的混乱和利益的争夺,这3家监管机构经常发生激烈冲突。
三、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收益结构
在1993年,俄罗斯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开始形成,但是直到1995年之前,由于国家预算赤字的缺口主要是靠中央银行多发货币来弥补,所以国内债券市场规模不大。当国家宣布发行国债作为补偿国家预算赤字的主要手段后,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在1994年只有3%的预算赤字是靠发行国债来补偿的,到1995年已经达到60%,1998年依靠短期国债补偿的预算赤字已经达到80%,国债市场规模开始急剧增长。可以说,1999年以前的俄罗斯有价证券市场的核心主体是短期国债。
1992-1998年俄罗斯预算赤字总量达到1.3万亿卢布(1998年价)。从1995年开始,预算赤字开始由发行有价证券来弥补,这导致了国家有价证券市场规模的急剧增大,到1998年达到了最高点。
在危机之前,俄罗斯金融市场上占优势的是12个月偿付期的国家短期无息债券。短期国债的平均收益率成为俄罗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指标。俄罗斯主要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金融资源都投入到了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上,主要原因是短期国债的收益率较高,而且投资短期国债的流动性也较好。
金融危机使国家有价证券支付期结构更加不合理,如到2000年末,短期债券的比重不超过1%(在危机之前为31%)。2000年2月16日,在金融危机以后第一次发行2期,总额为50亿卢布,偿付期为196天和98天的短期国债,以后又多次发行。2000年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交易量缩减到60亿美元,只有1997年的1/25。截止到2000年12月1日,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债务总量为2297亿卢布,到2001年6月短期国侦和联邦债券的市场规模为1950亿卢布。
金融危机过后,俄罗斯将金融危机以前发行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中的部分债券的支付期延长。1998年12月12日,俄罗斯政府颁布“关于国家有价证券创新的决定”,并授权俄罗斯财政部将在1999年12月12日到期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转换成3-5年的国家长期债券(ОФЗ—ФД和ОФЗ—ПД)。
金融危机使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持有者受到了很大损失。由于1998年8月的国债重组,投资者损失总额达到450亿美元,其中75%的损失落在俄罗斯投资者身上。在1999年,人们对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兴趣下降,1999年1月28日,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进行了重组后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新发行。到1999年4月30日,国内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重组工作结束,总的重组规模达到1733亿卢布。
四、俄罗斯发行国家有价证券的作用
国家的有价证券市场政策与国家预算情况密切相关。1996-1998年俄罗斯的预算赤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发行短期国债来弥补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发行不仅为国家预算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也减缓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说,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对经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经济有特殊意义。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的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国家预算收入开始好转,相应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情况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金融市场吸收资金变得不是十分迫切。俄罗斯政府提出了用吸收的资金加快偿付内债,以减少内债规模。短期证券投资篇(10)
金融风险无时不在。从当前融资渠道趋向来看,证券市场颇受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固定收益证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同时要看到,随着金融市场风险的多变性、复杂性,在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同样存在市场风险。为此,本文将立足固定收益证券市场风险分析,来评价常见的风险因素,并从短久期、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层面提出投资策略。
一、固定收益市场风险评价
从定义来看,固定收益证券是依据借款人按预定方式、时间向投资人支付利息、本金的一种债务合同,包括企业债券、国债、资产抵押证券等内容。理论上讲,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具有较高稳定性,但从金融市场实际来看,收益本身的固定性是很弱的,其主因源自金融市场本身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在对固定收益市场进行金融活动或交易时,因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诸多风险。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基于现金流的现值,随市场变化而变动。当市场利率升高时,债券价格随着下跌,反之则上升。对于利率风险的评价方法较多,多以久期、凸性为主。久期主要表现为平均到期期限,我们可以利用麦考利期限修正VaR模型来进行说明。如下:■,对于式中的P表示债券价格,R表示到期收益率,C表示票面利息、n表示付息次数、F表示债券面值。对该式进行变换可得dp=-MDXPXdR。也就是说,对于债券市场风险=利率敏感度X价格值X收益不利变动。当然,从利率波动较小时,所采用的修正算法较为恰当,但对利率波动较大时,还要考虑债券的凸性。
(二)违约风险
对于违约风险主要是债务人因无法支付利息或本金而带来投资者的损失风险。在衡量违约风险时,多采用VAR模型,但因本身具有与其他模型的交叉性,使得准确度衡量偏颇。因此,通常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信用等级,藉此来判断违约风险。
(三)再投资风险
从固定收益证券市场投资环节来看,再投资风险是对期中现金流进行再投资而面临的利率波动风险,实质上也是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在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管理上存在监管不足,一些投资者会将利息投资于本金投资金融产品。因此可以将再投资风险与利率风险作为衡量金融风险的主要指标。
(四)通货膨胀风险
金融市场中的通货膨胀风险多表现为现金购买力风险,如果不考虑物价变化,固定收益证券的现金收入是稳定的,但事实上,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稳定。当经济形势稳定时,通货膨胀风险可以忽略,但对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实际,通货膨胀率一直在攀升。因此,在衡量债券风险时,也应该关注通货膨胀风险。
二、固定收益债券市场投资策略
从我国货币政策导向来看,随着国家对流动性资金投入的加大,当前债券市场处于资金泛滥状态,尽管央行也从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但对于公众来说,投资热潮并未减退。
反观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一方面国家从宏观调控上来力促债券市场平稳,比如在资金回笼政策调整中,央行从提高货币的购买力上来保障货币供应,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货币市场并未出现恐慌局面;另一方面,对于货币升值难度依然存在较大阻碍,尤其是国外货币对债市的冲击,与我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状态,可能潜藏债券市场整体稳定性下降风险。为此,国家从整体金融调控层面来优化债券结构,必然需要从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加大债券发行量、平衡公众的投资方式等方面来着手。
(一)短久期策略
固定收益证券市场风险的规避,可以采用短久期策略,来降低中长期债券市场的潜在风险。从债券市场收益图走向来看,随着债券投资期限的延长,其风险相对较大。为此,利用短期债券,特别是对于金融债券、信用债券,其整体收益要高于长期债券。同时,在选择投资方向上,不同短期债券本身因资金流动性差异性,通常短期债券向中长期债券方向的演进,使得短期债券市场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选择短期固定收益债券时,还要考虑到利率的波动性。
(二)保持与宏观经济相一致策略
我国宏观经济从大局上保持持续稳定态势,但由于人口多,对宏观经济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对经济结构带来主要影响,经济持续过热,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食品、能源、服务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政府金融政策的调控。比如当前我国房地产业、机械制造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多以国内贷款为主,由此带来的边际贷存比呈现上升趋势,在经济上升期,企业投资资金相对富足,导致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而当经济处于停滞期,则投资资金陷入困境,加剧了企业风险。因此,面对固定收益证券市场风险,在优化债券投资策略上,要遵循宏观经济走向趋向,加强对宏观经济的适应,充分考虑股市的走向、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来有效应对债市的风险。
(三)保持与货币政策相一致策略
从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背景来看,央行在加大市场调控力度上,也对利率进行调整。比如上调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贷款准备金利率等,以降低资金的流动性。固定收益证券在投资策略上,要高度关注国家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央行在债券市场出台的货币政策。投资的目标在于利润,而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现状,时刻保持与货币政策相一致的投资节奏,来寻找热点投资,增加投资收益率。另外,在对信用债券投资上,要考虑到企业信用分化风险;在对个人债券信用风险评定时,要关注中债券曲线的样本债券,通过对样本债券的分析、评级和市场价格表现,来把握投资的总体进度,合理优化各类类型的债券分配。
三、结语
在固定收益债券市场风险与利润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债券市场风险的分析,结合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态势,从整体上要协同好与国家宏观调控、国家货币政策保持一致,并从金融市场变化规律上,科学、合理的制定投资规划,来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短期证券投资篇(11)
回顾过去几个月的市场走势,总体上有“五类资金”(产业资金/散户资金/海外资金/保险资金/杠杆资金)入市。目前监管层正全方位规范各类资金,降低股市风险,保证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尽管市场预计此次事件不会影响存量客户的业务,但新增资金入市的节奏将逐渐放缓。此轮牛市是增量和存量资金之间的博弈,而目前增量资金流入明显放缓。截至1月16日,两融余额为1.06万亿元,占股市总市值的3.3%,增速明显放缓。
虽然此次券商受罚事件一度令市场风声鹤唳,但之前有媒体报道的“券商保证金突破底线,加杠杆比例高达3-5倍”等重大违规行为并未出现,券商内部合规对保证金比例、维持担保比例等重要指标均做出严格规定,因此,不存在杠杆过高等行为,表明现有的两融市场规模不会因此而大幅下降。
另外,此次处罚措施只针对增量,存量业务不受影响。被采取监管的12家券商中,中信、海通、国泰君安3家券商所受的监管程度最严,被暂停3个月新开信用账户,而其他9 家仅是更正或警示,并不对其信用业务经营产生任何影响。对中信等3 家券商的监管只会影响其增量业务,而对它们存量近2000亿元的两融业务并不产生影响。
50万元门槛的提高将影响两融业务的增速,但从各维度测算表明两融空间仍然很大。与对部分券商的处罚相比,50万元门槛可能对两融业务的短期冲击更大,当然也是影响增量业务,因为按照传统做法,50万元以下的已有客户将会在两融到期后自动结束,而不会强制取消资格,同时,50万元的客户资产也是时点的资产数据。从国内账户结构看,50万元以下的客户仍然占大部分,这将影响未来的业务增速。
但从两融的供需关系和长期空间看,券商的两融业务突破2万亿元非常有可能。因为其两融标的仍具备扩容空间,目前标的范围不到所有股票的一半,两融余额已经达到1万多亿元;而国内信用账户数量仅为587万户,仅占所有账户的3.2%,而50万元以上的账户数量占比6.3%,具备1倍的提升空间。
此次政策变动可能会导致券商收入小幅下滑。以中信、海通为例,被证监会停止3个月新增信用交易开户,估计两家公司将会因此损失3万左右的新增客户,占现有客户数的15%。此外,券商两融业务的竞争格局会有变化,华泰等客户资源丰富的券商将加速提升份额。
虽然监管措施对中信等3家券商的存量两融业务不产生影响,但未来3个月的增量业务将由其他券商开展,此举会大概率降低被处理券商的市场份额。因此,依靠低佣金等战略积累了大量零售客户资源的券商将有所受益,主要为华泰、国元、方正等,尤其是华泰的经纪市场份额超过8%,位居市场第一位,而两融份额仅为6.4%,在大规模融资后两融份额必将持续提升,方正和国元在2014年新开户数居行业前列,同样积累了大量客户。
从监管层面看,券商创新与风控两者并重将成为2015年的政策新常态,而不是之前仅强调“放松、创新”,因为从美国经验看,扎实的监管系统是保证资本市场创新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证监会主席肖钢也公开表示,注册制实施是2015年的头等大事,这也暗示监管层态度的日益严格。一方面,注册制实施应在慢牛行情阶段,股市洒水降温符合监管层意图;同时,施行注册制需要有强大定价和销售能力的投行的支持,券商未来仍有成长空间。注册制改革在2015年下半年推出的概率较大,如能在牛市中间阶段推行注册制,政策效果将实现最优,故监管部门有动机在近期严控两融业务,给股市撒水降温。
因此,后续监管层仍将有部分涉及风控问题的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券商创新将“矫枉过正”,原有的创新业务仍将推进,主要包括新三板做市、量化等新型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重申不得向低于50万元的客户融资”将冲击短期业务增速和市场预期,但两融业务仍处于供不应求局面,测算表明长期发展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就市场关心的业绩影响问题,有机构测算表明,即使在两融从预期的乐观情形(1.5万亿元)降至中性(1.25万亿元),行业的2015年业绩增速也就是从78%下降至52%,仍具备较高增速。
两融余额在合理区间
2014年,与融资融券的变化相呼应的是市场日均成交金额的增长,全年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近3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1000亿元,主要由于下半年尤其是最近两个月的放量式增长,日均成交金额已经接近6000亿元的水平。
融资融券作为投资者加杠杆的重要手段,伴随着A股市场的走高,在2014年下半年经历了一波快速上涨的“行情”。上半年融资融券额仅600亿元,且大多数时间徘徊在3950亿元左右的规模,而到年底,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与年中相比增长了148%,月均增长规模为1000亿元。
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目前融资融券余额最大的五个行业的占比为40%,其中金融股占比达到24%,显示融资融券余额的行业集中度较高。
融资融券余额较大的非银金融、银行、房地产和机械设备等一级行业在2014年7月底启动的本轮上涨中涨幅靠前,说明投资者融资买入的标的也是市场大量资金的流向,因此,在本轮行情中,这部分投资者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目前A股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为1.06万亿元,A股总市值为43万亿元左右,融资融券余额与总市值的占比为2.5%。数据显示,融资融券业务开始的两年在规模上没有明显变化,而从2012年底开始,融资融券余额增速开始加快,尤其是近半年增速过快引起市场的担忧。事实上,如果对照美国和台湾地区市场的信用交易经验,可以看出,2.5%的融资融券余额市值比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券商的杠杆水平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资金需求类的业务,如融资融券、股票质押融资等资金需求类的业务,这类似于银行杠杆决定因素中的信贷需求;二是负债的渠道,如公司债、次级债、短融等债务融资工具,这类似于银行杠杆决定因素中的存款来源;三是净资本监管体系,譬如监管体系要求净资本/净资产不得低于40%,这类似于银行杠杆决定因素中的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要求。
目前券商的负债渠道包括短期融资券、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转融资、融资融券收益权转让和融出资金资产证券化。这些负债渠道中,每一项均有相关的限制,如公司债的总体规模不能超过净资产的40%。根据测算,在当前的限制条件下,把所有债务融资工具都用满的情况下,券商能够融到的负债上限为净资产的2.5倍左右,即对应的有效杠杆的上限为3.5倍。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上讲,如果券商均发行1年期以内的次级债,则其负债的上限不受到限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发行周期等综合因素,券商发行次级债以长期次级债为主;而收益凭证不仅使得证券公司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赋予了券商更多的金融属性,使得它们能够更灵活地设计结构化产品,在券商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预测未来券商收益凭证的限制可能会被放开。
根据《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规定,券商短期融资券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最长期限不得超过91天,发行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不超过净资本的60%。
目前上市券商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利率大多集中在4%-5%之间,期限一般都是3个月。从额度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数券商已经用了30%以上的额度,其中东吴证券额度使用的最多,近50%。大型券商由于净资本较高,额度仍较为充足。
根据《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和《关于修改〈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券商发行公司债最低期限为1年,可以公开发行,也可以定向发行给合格投资者,其中定向发行需要采取非公开发行的方式,而且券商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得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
目前已经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券商中,大券商的利率水平在5%左右,中小券商的利率水平在6%左右,期限主要有3年、5年和10年三种。就当前上市券商的公司债余额来看,大多数都超过了净资产的30%,只有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和东北证券的额度剩余较多。
2014年下半年,几家大券商相继通过定增或H股上市的方式扩充资本,净资产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司债发行的额度上限。
2014年10月,沪深交易所《证券公司短期公司债券业务试点办法》,标志券商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短期公司债是指券商以短期融资为目的,约定在1年(含)以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券商可以在沪深交易所和报价系统发行和转让短期公司债,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短期公司债实行余额管理,不得超过净资本的60%。
试点初期,共有20家券商获得试点资格,大券商积极准备发行短期公司债补充流动性。中信证券在上交所备案发行208亿元的短期公司债;国泰君安已成功发行第一期短期公司债,规模为10亿元;海通证券在上交所备案发行200亿元短期公司债,截至2014年底,已经发行了两期,总规模为75亿元。
根据《证券公司次级债管理规定》的规定,券商发行的次级债分为两种,长期次级债和短期次级债:短期次级债是期限在3个月以上(含3个月)、1年以下(含1年)的次级债,而且不可以计入净资本;长期次级债是期限在1年以上的次级债,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净资本,到期期限在3、2、1年以上的,原则上分别按100%、70%、50%的比例计入净资本,但计入净资本的数额不得超过净资本(不含长期次级债累计计入净资本的数额)的50%。券商发行次级债只能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每期机构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计算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