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制是社会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区别因素吗?

摘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以人为中心”,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盐城市射阳县切实贯彻国家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本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但目前仍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度慢、半农半工兼业型农民群体数量庞大、职业技能水平差、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进入城市后易受到不公平待遇等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指导思想及政策方针,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建立科学完善的土地权利保障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户籍管理体系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键词:射阳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一、绪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从国家发展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科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盐城市射阳县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部署,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现代化成果。在这过程中,大量来自农村的人口进入到陌生的城镇中工作生活,他们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我国实际国情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在以往的城镇化发展中,大部分城镇都是“以物为中心”的城镇化,而现在追求的新型城镇化则不同,是重点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注重全面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有序发展、解决我国劳动力配置不平衡等问题,还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有序进行。 1.研究目的XXXXXX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出城市和城镇相结合的新型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5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近九千万的农业人口成为城镇的居民。作为农业大省的射阳,长期以来把农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关于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部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18年初,盐城市射阳县共计有77857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审批和设立新增集体户口多达1542家,合理“空挂”户口5257人,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分析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找出盐城市射阳县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与其他国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同,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下的特殊国情,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梳理适合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的有利经验,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为解决目前城镇发展过程中衍生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系统地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又是对相关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可供参考的建议。(2)实践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的好坏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推进城市建设的核心部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益于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性、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首先,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的正面作用。比如说大量的农业人口从身份上转变为城市人口,这让城市原本规模有所扩张,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的上升,原本缺乏劳动力的情况有所改善。再比如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第一产业开始向二、三产业转变,农业转移的人口不再只是暂住人口,而是成为了永久人口,除了可以永久的居住在城镇,还获得了原本只能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待遇和权益。这样的转变使得原本发展较慢的的城市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另外城市GDP有所增长也与其息息相关。其次,农业转移的人口向城镇迁移逐渐市民化也让一些社会关注的经济问题有所缓和,甚至有望解决。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这样显著减少了土地资源的压力。另外农村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进度也大大推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思路。这样一来城乡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被解决,城乡社会发展变得稳定而持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也变得更加快速。(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型一一古典无限劳动力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型首次是著名学者Lewis(1954)在《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也正是在这个模型中首次被解释。不仅如此,这个模型还把经济发展归结于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模型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往往无法被完整利用,边际生产率也是非常低,甚至接近于无。另外在该模型中经济纸被分为两类,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即农业和工业;在工资薪酬方面,农业部门自然比工业部门低,而正是这种现象导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显著减少。而二元经济结构也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两个部门之间存在的一些差距开始减少甚至变得没有差距,比如说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等等。这也是首个将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联系在一起的理论[1]。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由Stark(1980)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迁移的想法,是因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太大,农村收入不能满足个人或者家庭的需要。城市流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都是为了改善其在家庭收入中的地位,所以迁移行为与农村相对贫困这一现象存在直接联系[2]。 2.国内研究现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已经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即“农业转移人口”。这一群体的出现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不无关系,同时也有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姜芳和刘海军(2019)则认为这一概念指的是农村人口各方面包括职业户籍等都发生改变之后,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过程[3]。陈云松和张翼(2015)指出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文化行为、身份认同、社会保险等方面[4]。刘鸿渊等(2018)指出近些年来农业转移人口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测算、基本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系这几个方面[5]。而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则是以下学者为代表:张文武等(2018)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他们农村社保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度不够的一个拖累因素,而城市社保则恰恰相反,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就是城乡社保一体化[6]。而学者王晓峰和温馨(2017)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维权意识还远远不够,所以政府要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特殊建立适合他们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7]。而叶俊焘和钱文荣(2016)则另辟蹊径地从城市规模角度看待问题,他们认为新生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一些中大型城市的市民化,老一代的农业转移人口,则更向往成为小型城市的居民,过上节奏较慢的生活[8]。罗竖元(2017)认为不能一味放任农业转移人口这一群体,而是要主动对其进行市民化模式的分类,让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不需要四处迁移[9]。而许光(2018)则从个人因素入手,认为儿女的教育也是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关心的一个重点,是影响市民化的关键之一[10]。宣唯唯(2018)实际调查了诸暨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发现影响这一群体市民化意愿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等在内[11]。冷萱和王雨林(2017)利用Logit模型发现农业转移人口这一群体的市民化倾向会受到流动经历的正向影响,如果说流动过程中受到了市民化的益处,那么市民化的倾向会非常强烈[12]。胡金星(2017)通过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两个因素会让市民化意愿有所加强,一个是本地家庭人数较多,另一个是子女在本地居住[13]。梁土坤(2016)认为影响流动人口居住意愿的因素并不是很多,主要归结于收入和支出两者的综合作用结果[14]。通过以上论述得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大致包括社保制度、生活节奏、教育、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收支情况等。(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本文分五个步骤进行研究,第一步进行研究背景调查,指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步根据文献与资料阐述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情况的理论;第三步系统分析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与问题;第四步着重讨论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第五步针对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时下学术界对某些特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广泛使用的文献综述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保障。本文通过运用互联网检索平台查阅和研究国内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专业期刊、硕博论文等,充分的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知网、盐城市射阳县人民政府网等互联网数据库信息的捜索和调查功能,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系统归纳以及参考、借鉴最新的权威研究成果,加深对论文研究问题的理解。(2)实证调研法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反馈的数据,运用实证调研法研究调查样本的客观情况,实证调研不仅能够直观、全面的呈现出盐城市射阳县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还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方案提供实践支撑。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与特点(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概念 1.新型城镇化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在给人民群众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突如其来的问题,例如:农村宅基地如何处置、户口迁移怎么解决等。高质量的城镇化不会依靠自身就能实现,针对我国当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些问题,改善现有体制的缺陷与不足是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必然是一场全方位、多角度、彻彻底底的改革。与传统、落后的城镇化建设不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把人作为城镇发展的轴心,倡导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而传统的城镇化是以发展工业为核心,在追求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忽略人的客观利益以权益。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政府、市场、个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对有意愿来到城镇发展的农业转移潜在人口进行有序引导,科学规划,引导他们摒弃传统陋习,树立正确市民观,做好相关服务,明确各主体职责,使其快速融入到城镇化生活中,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建设,过度重视工业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大城市越来越大,中小型城市发展受阻,人口流失等现象,这是由于等级垄断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阻碍了城镇化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和土地破坏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对国家发展的人民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足,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进驻城市生活的一些问题,是一种高质量的城镇化。在过去,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生活边缘化严重,而目前所倡导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还能为新晋空闲劳动力提供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机会。对于那些刚刚进入到城镇中生存发展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应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和民生保障,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推动城镇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农业转移人口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在原来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对所从事的职业发生了改变,从土地中抽离出来,从事其他行业,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包括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们向从事非农工作的转变,例如从事服务业、建筑业、旅游业等等。“农业转移人口”这一名词是由过去的“打工仔”、“出大力的”、“农民工”、“临时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称谓转变而来,这些不尽相同的称谓,体现了转向非农工作的人群在城镇工作中的种种状态,也显现出这部分人群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这一变化离不开国家正确政策的引导,包括一些城市不允许使用“农民工”这一歧视性称呼,更因为这部分人群对城镇发展的重要贡献,旨在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民生保障和政策待遇,从根本上实现城镇化。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市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城市中的居民,代表了一种身份,“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完全转为城镇居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在城镇中工作与生活,但是不完全具备市民身份或者说并不能完全融入城市。而农业人口市民化,就是将这一部分人口彻底地转变为城市的一份子,是一种身份的转化更是自我认知上的转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唇齿相依,我们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效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对“农业转移人口”这一名词的定义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材料,发现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正式的户籍、稳定的工作、较强的综合素质以及与新环境接轨的生活方式,通过了解这些概念发现其总体差异并不大,本文根据文献资料中的观点、调查走访的意见以及自身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从土地中抽离出来,到城镇中从事相应工作岗位,拥有自己固定住所,在城镇中感受到强烈的身份归属感;户口落入城镇,子女教育问题得到解决,就近入学,享受同等教育权利;父母在城镇中退休养老,享受同等医保待遇,实现异地报销;农业转移人口在推动城镇建设过程中,受到应有的尊重,与原有城镇居民交流无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市民身份能够参与到城镇治理,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点 1.就业带动为主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走访的方式,了解到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来看,就业带动是主要驱动因素,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生的人群到城镇中寻求就业的机会,甚至带动家人、朋友等到城镇中生活。 2.转移过程循序渐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理论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注重速度、忽略了质量,反而阻碍了城乡协同发展,而且农业转移人口适应城镇发展、城镇接受农业转移人口都需要一定的过程。3.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转移人口进驻城镇发展存在土地方面的顾虑,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使农民在城镇发展有进有退,留出了后路,防范失业、失地双重风险。三、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与问题(一)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通过问卷调研盐城市射阳县地区,对所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达92份,有效回收率达92%。1.农业转移人口的基础信息通过调查,农业转移人口男性人数为60人,所占比例为65%;女性人数为32人,所占比例35%。因此,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男性更占优势。已婚人员为53人,所占比例为58%;未婚人员为39人,所占比例为42%,已婚人士生活相对稳定,财富基础较为牢固,而且子女需要到城镇中接受教育。在学历方面,初高中学历有52人,占比高达61%,反映出农业转移人口学历偏低。26岁至45岁人员有72人,占比达78%,可以看出这部分人群属于青壮年,富有拼搏的斗志,有良好的身体基础。表3-1 农业转移人口的基础信息统计指标
选项
小计
比例
年龄
婚姻状态
学历
年龄男性
女性
已婚
未婚
未上过学
学历为小学水平
学历为初中水平
学历为高中水平
学历为大专水平
学历为本科及以上
年龄为25岁以下
年龄为26-35岁
年龄为36-45岁
年龄为45岁以上60
32
53
39
5
17
35
21
9
5
7
37
35
1365%
35%
58%
42%
5%
18%
38%
23%
10%
5%
8%
40%
38%
14%2.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情况通过问卷得出,农业转移人口外出就业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占16%,6个月到1年的占28%,1年到5年的占37.5%,5年到10年的占13.6%,10年以上的占6.2%,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发展,最终安家落户。但参加过相关就业培训的只占27%,缺乏非农职业就业竞争力,而且存在非正规就业情况,签订劳动合同数量只占40%,存在14%的农业转移人口未参保,收入水平在5000元占84%,分析其原因是其中大部分人群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相关工作,工作难度低、强度大,种种原因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持一般或不满意态度。表3-2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情况统计指标
选项
小计
比例
外出就业时间
就业培训情况
从事行业类型
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参保情况
收入情况
对从事工作满意程度6个月以下
6个月1到1年
1年到5年
5年到10年
10年以上
参加过相关就业培训
未参加过就业相关培训
从事个体经营
从事服务业
从事制造业
从事建筑业
从事其他行业
签订劳动合同
未签订劳动合同
参加医疗保险
参加养老保险
参加工伤保险
参加失业保险
未参保
收入在3000元以下
收入在3000元-5000元
收入在5000元以上
满意态度
一般态度
不满意态度15
26
34
12
5
25
67
9
20
25
24
14
37
55
67
73
32
21
14
35
42
15
22
45
2516%
28%
37%
13%
5%
27%
73%
10%
22%
27%
26%
15%
40%
60%
73%
79%
35%
23%
15%
38%
46%
16%
24%
49%
27%表3-3 农业转移人口未迁移户口的原因选项
小计
比例
城镇房价过高
故乡难离
担心失去宅基地和承包地
其他原因21
29
34
823%
32%
37%
8%表3-4 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地状况选项
小计
比例
闲置
出租
亲友耕种5
57
305%
62%
33%(二)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度大盐城市射阳县作为我国农业的支柱大县,但是射阳县人口总量大,产业化耕种难,客观形势造就农业人口前往城镇务工,而盐城市射阳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大,能够基本实现自己自足,外出务工积极性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度大。2.职业技能水平较差,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从调研问卷来看,接受过就业培训的农业转移人口占调研总人数的27%,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1%,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到城镇中就业的相关职业技能,随着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各类企业急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工,所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当下发展的当务之急。 3.半农半工兼业型农民群体数量庞大由于盐城市射阳县独特的地理位置,绝大部分农作物一年一熟制,农忙时间短,大部分人群再农闲时期选择去城市务工,成为半农半工兼业型农民。这部分人群年龄偏大,赡养老人和子女负担大,难以从土地种植脱离出来,对土地依赖性强。 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容易受到歧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容易受到三方面的歧视:一是认知歧视。如城镇居民认为农民不讲卫生、素质差、道德败坏,影响城市正常秩序,与城镇居民形成工作岗位竞争等;二是以偏概全。极少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中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导致放大化,整个群体被贴上“容易范围”的错误标签,包括一些不良新闻媒体,进行歧视性、有失偏颇的报道,形成不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行为歧视。城镇原有居民不愿与农业转移人口交往,或与其疏远,使用歧视性称呼,产生距离感,致使市民与农业转移人口形成区域隔阂,使农业转移人口被排除社会主流之外,被城镇边缘化,阻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四、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一)非制度性因素1.思想观念受千百年来落后传统的封建思想限制,射阳地区存在农民思想观念守旧情况,受小农意识严重束缚,无法与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剥离,缺乏创新性思维;消费观念相对滞后,保留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习惯将钱存于银行或购置房产,尤其是一些地区结婚;过度依赖土地,认为外面终究不是自己的家,大多数农民在外出务工时都保留自家宅基地和承包地,将宅基地和承包田短期租赁和流转,当年龄和身体不能支撑相应工作时,便回到家乡养老。而且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落后,在发生劳动争议时经常是利润受损的一方,导致这部分人群在城镇生活中丧失信心和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浓厚的传统农耕文明和传统风俗影响深层次的思想意识,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2.人力资本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渠道,一种是在学校内接受的正规教育,一种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非正规教育,比如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边学边干”。从宏观角度看,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工作前,绝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普遍缺乏非农业工作的经验,尤其是新型行业相关相关知识及经验,导致这部分人群进入城镇前的人力资本积累总体不足,也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15]。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5G技术的广泛应用,涌现了一些新兴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会资本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工作、生活,社会资本在其发展过程中影响很大,而这部分人群又恰恰缺少社会资本,只能通过长久的工作和人际交往,积累自身社会资本,从盐城市射阳县进入城市务工的人群中看,无论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获取的资源还是从工作岗位中获取的资源都是稀缺的,这部分人群大多通过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获取社会资本,渠道单一,程度有限。(二)制度性因素 1.土地制度土地是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过去主要的生产资本,一般情况下,在农业人口向市民化转移的过程中,通常采取古老落后的土地流转的形式,而目前盐城市射阳县的土地流转却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土地流转机制缺乏灵活性,缺乏专业的土地评估、测量、交易等制度体系,导致异地跨区域流转极不方便,受条件限制多,耗费农民大量精力,而且目前的流转机制缺乏规范性,更多的时候利润受损的一方都是农民,导致农民无法从土地中很好地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在进入城镇生活后所享受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制度尚不健全,导致这部分人群保留土地的意愿浓厚,将其作为未来生存、养老的保障,加之土地流转所产生的效益和土地种植经营的效益差别大,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流转的意愿不高,不仅阻碍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更阻碍了农业人口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2.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始于秦朝,沿用至今,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从我国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来看,其衍生了住房难、看病贵、教育难、边缘化等民生问题,其归根到底就是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系不合理性,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系在新中国成立时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而现在这种制度却体现出诸多缺陷,表现在:一是体系缺乏灵活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转移人口数量逐年增多,而传统的户籍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二是城乡户籍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待遇,这种不公平性打压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三是当前落户制度门槛过高、户籍变动程序繁琐。3.社会保障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在步入城镇生活后,所能享受的社保项目有限,与城镇居民相比待遇不对等,缺乏公平性,影响了这部分人群进入城镇后资本积累与投资的动力、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对城镇工作生活的融入。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这部分人群,在生病时或失业、年老时,不得不返回乡村居住,导致人口回流,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五、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建议(一)贯彻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出台各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惠政策,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盐城市射阳县也应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结合省内实际,出台惠及农业转移人口的细化政策,例如将持有临时居住证农村人口纳入到当前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享受到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服务。(二)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 1.提升人力资本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总体综合素质偏差,应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和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发展,改善不平衡现象,加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利用零散化时间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构建全方位、完善成熟的新生代务工农民培训体系,创造职业技能学习的条件与机会,结合最新的实际情况和用工要求,与时俱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综合素质,拓宽其就业、创业道路[16]。 2.培育社会资本一方面,政府应搭建平台,举办各类交流活动,促进城镇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的来往与交流,拓展交际面,以活动与节日为契机,在城镇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社群关系,使双方同时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有利于双方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不仅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提高自身素质,缩小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异,摒弃落后的观念和遗风旧俗,以适应城镇高强度、高效率的生活节奏,还要引导城镇居民树立正确价值观,正确看待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带来的影响。(三)建立科学完善的土地权利保障机制1.深化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土地的科学流转,有利于农民卸下土地“包袱”,发挥集聚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土地流转所产生的利润可以作为市民化的原始资本积累以及市民化的成本。因此,一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尊重农民权益的基础上,保证公平性,依托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发展非农经济,拓宽就业面,使农民从土地中抽离出,鼓励农业产业公司化经营,形成产业规模,更好地发挥农业优势;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环境,保证农民正当权益,明确相关职权,使土地流转程序化、规范化;三是强化多方监督,不仅要政府监督,还要引导农民和社会参与,坚决杜绝以任何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禁止将农业耕地转化为建筑用地商用,乡镇政府要强化服务作用,将农业转移人口真正从土地中解放。2.实现农民土地承包确权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户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战略部署,由政府部门统一开展对农民耕地的确权、登记、核对等工作,切实有效的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驱动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分离,在正规的流程下承包权将由承包农户个人所持有,承包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自主决定使用、收益、转让和处置。(四)坚持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1.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动态化管理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静态化管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静态户籍管理制度已无法匹配新的形势,难以对流动人口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因此,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应逐渐过渡到以人为单位动态管理,类似于我国现在的身份证体系,保障公民流动自由,政府实现有效监督。 2.建立一元户籍制度应建立新型一元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界定,剥离了农业户口与耕地之间的联系,进而剥离农业户口带来的福利,户籍制度只具备标志居住地的功能,进而推动广大农民涌入城镇发展。 3.驱动户籍管理部门改革目前我国办理户籍登记、迁移、注销、身份证明等有关于户口管理等业务需要在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而户籍的登记业务却需要到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办理,二者分别隶属于公安机关和地方政府,导致在工作中产生信息不准确,造成诸多麻烦。因此应驱动国家户籍管理部门改革,新成立专门的户籍管理部门,全权负责各类户籍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实行专项管理,保证数据有效,方便群众办理业务[17]。(五)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公平就业 1.统一城乡就业标准由于历史原因及国家发展需要,东北地区曾经经历过国有企业大范围改革,导致一部分人群成为下岗职工,这部分人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压力,甚至部分地区不惜采取地方性的保护措施,有意将空闲岗位分给本地劳动力,这种行为无疑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导致地方性保护市场的形成。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对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反而导致城镇市场劳动力成本升高、经济活力下降等消极影响,甚至会阻碍农村高技能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困难,最终被淘汰,总而言之这种行为不利于发挥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应建立科学的就业标准,尊重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权,使其平等就业,重视农民工地位,保障各项权益。2.打造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机制由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公共就业服务机制不健全,过去农民很难得到及时的就业服务。为此,应建立公开、平等的就业服务体系,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对等的就业资源。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也要做到无差别地向农业转移人口开放,为其提供及时准确招聘信息,极其对其展开求职技能培训就业政策咨询等服务。各级政府也应推动就业信息网站资源共享,建立健全适应农村专业人口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应该实时跟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信息,为其建立档案,实现动态化监管,确保农业转移劳动力能享受到城市配套的就业服务。3.完善非正规就业制度非正规就业制度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虽然未签订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但劳资双方已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的就业行为。这种行为是目前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模式,由于这部分人群素质较低,无法全部进入到有限的正规企业,针对这种现象,应通过完善非正规就业制度,推动这部分人群在城镇中的职业生涯发展。首先,应借鉴西方先进国家和我国发达省份的经验,针对本省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吸收,协调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为非正规就业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确立非正规就业的法律地位,使其逐渐规范化、合法化,进一步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最后,政策应向非正规就业者倾斜,这部分人群力量寡弱,要对其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支持,推出创业优惠政策等。(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业转移人口权利  1.统筹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模式由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跨区域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和领取保费极不方便,盐城市射阳县内地理位置远,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比较低,因此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要实行全国统筹,由国家层面统一负责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支付工作,成立监督部门,在支付标准、缴费方式、运营模式等方面实行全国统一得标准。 2.改革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在身份性质上既不属于农村人也不完全算作城市人,所以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观念与社会保障模式开展这部分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因此,相关部门应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的具体情况,从而加快建立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全国统一的个人账户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推动相关制度和信息的全国性。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医疗保障,因为在过去重病致贫也是促使农业转移人口“回流”的重要原因,析其原因就再去医疗保险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所以应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医疗保险基金的灵活自由的筹集方式。 3.将社会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如果现在彻底消除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差距,是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但是也不能坐以待毙,应根据农业转移人口从事非正规就业的特点,设计多种简单有效的社会保险方案,以社会保险为抓手,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将社会保险纳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中,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六、结论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射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势必长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为政府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政府性因素主要有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三点,社会性因素有主要有传统观念、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一要坚决贯彻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二要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三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土地权利保障机制;四要坚持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简化户籍迁移流程;五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与平台。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未来一段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而农业转移人口的增多会减轻国家层面支持乡村振兴的压力,为此,盐城市射阳县积极响应xx和xxx战略部署,逐步放开省内各市的落户条件,引导和鼓励有能力在城镇中实现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人口与家人共同进城落户,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城镇化一定能全面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将会得到大大提升。参考文献[1] William Arthur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d of Labor. Economic Journal,November,1954,(2).[2] Schults,T.M,“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0.[3]ZhangWeikun,LiangHanyuan,ChenZhe,ZhangJun.TheRuralLaborTransferwithRespecttotheDevelopmentofFarmlandLeasingMarket:EvidencefromRuralChina[J].ManandtheEconomy,2020,8(1).[4]姜芳,刘海军.XXX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路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2):102-106.[5] 陈云松,张翼.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J].党政视野,2016(01):54.[6]刘鸿渊,梁娟利,彭新艳.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2004-2018年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11):229-236.[7]张文武,欧习,徐嘉婕.城市规模、社会保障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J].农业经济问题,2018(09):128-140.[8]王晓峰,温馨.劳动权益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8城市融合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7,39(01):38-49.[9]叶俊焘,钱文荣.不同规模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16(05):64-74+157.[10]罗竖元.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模式选择:基于返乡创业的分析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70-81+152.[11]许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测算及分担机制优化建议——基于江浙沪省域面板数据的横向比较[J].农村经济,2018(09):114-120.[12]宣唯唯.城镇化背景下诸暨市农业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2018,29(01):220-221+233.[13]冷萱,王雨林.农民工流动经历与市民化倾向——来自CLDS的证据[J].调研世界,2017(10):42-48.[14]胡金星,朱曦,公云龙.租房与农民工留城意愿——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04):38-45+168.[15] 梁土坤.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社会,2016,32(02):63-74.[16]张欣. 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17]赵继颖,张芸蕾.盐城市射阳县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情况调查研究[J].2017(06):89-93.[18]孙冰.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致谢光阴荏苒,四载已逝,点滴行来,感悟颇多。行文至此,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涯接近尾声,四年间在这座学府,我收获了浓浓的师生情、真挚的友情。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撰写期间给予我的帮助,从最开始的选题与提纲的拟定,到后期的修改,再到最终的定稿,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待人真诚的高尚品格,给我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不仅仅教会我如何撰写论文,更培养了我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如何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再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来身边的同窗好友,是他们在我低谷时,给予我支持与鼓励,在我取得成就时,劝诫我谦逊冷静,与我分享成长中的感动与喜悦。最后,由衷地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与付出,二十四年来的细心照顾,含辛茹苦地抚养我长大成人,给予我生活条件上的支持以及一路以来对我的期盼。下载提示: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44601.html,}

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这三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能形成流行过程。如果缺乏某一环节或阻断三者的相互联系,流行过程就会被中断。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  病人是重要传染源,有些病的病人是惟一传染源,如麻疹等。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的长短因病种而异,是决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由于病人的症状明显,受隔离治疗所限,虽然其传染性强,但活动范围小,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病原携带者大。  2.病原携带者  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两种。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等因素关系密切。  3.受感染的动物  人对部分动物传染病也具有易感性,这类传染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还与动物种类和密度等因素有关。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新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道路称为传播途径。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  1.空气传播  病原体借助于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类型的微粒飘浮在空气中。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①传播迅速;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较高);③以儿童发病较多。  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有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2.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包括经饮水和疫水两种传播方式。  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饮用同一水源或接触疫水历史;②常呈爆发或流行形式;③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④停止饮用或接触疫水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流行。  3.经食物传播  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如绦虫等);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都有食用某污染食物的历史,未食者不发病;②易形成爆发;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4.接触传播  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一般呈散发,家庭或同住者中续发率较高;②流行过程缓慢,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高峰;③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发病。  5.虫媒传播  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者称虫媒传播。虫媒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一定的地区性;②有明显的季节性;③人群分布上与年龄、职业有明显关系。  传播途径还有经土壤传播、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等。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易感是相对免疫而言的,与人群易感性相反,称为人群免疫性。一般来说,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非免疫人H占全部人口百分比表示。易感性高的人群称易感人群。  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1)新生儿人数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减少。  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考试大网站整理  (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多;(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多。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只是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可能条件,传染病是否发生流行,流行的强度如何,还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自然环境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有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病原体生长繁殖、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的生长和活动,这些地区就容易发生流行。如气温、湿度和雨量对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明显相关。  2.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经济、文化、宗教信仰、人口密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口移动、职业、社会动荡和社会制度等。如食用未经熟制的鱼、肉、蟹、毛蚶等而引起的寄生虫病或病毒、细菌等感染性疾病。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流行的察布查尔病(肉毒杆菌引起的肉毒毒素中毒),是由当地锡伯族人有食用自制面酱的半成品所致。
}
农业区位因素【明确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梳理知识】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 农业概述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区位选择原则因地制宜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2、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分析要点气候热量①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如我国海南,因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②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如我国地区,因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遭遇低温冻害,农作物减产。光照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瓜果特别甜。降水①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②降水量过多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旱灾。气温日较差①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②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如温室里栽培的农作物的品质没有室外同种农作物的品质好。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耕作的灌溉,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水源水源是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尤其对干旱地区来说水源是发展种植业的决定性因素。水源较多的地方,适宜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源较少的地方,往往只能经营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种植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要点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如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促使城市周围形成城郊农业,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如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政策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提高或降低农产品价格、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等。如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禽畜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等影响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大于种植小麦。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良种培育、耕作技术、水肥控制等——提高单产,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融合。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稳定,但并非都是决定性的。①如温室大棚农业,利用温室效应原理,主要改善热量条件,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②如缓坡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既可扩大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水土保持。③如发展灌溉技术,可以改造农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是不断变化的。①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最为直接。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4、农业的区位选择(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①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最为直接。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农作物自然条件粮食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玉米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经济作物棉花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茶叶热带、亚热带气候湿润、酸性土壤、排水良好的低山丘陵地区(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业类型和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花卉>乳牛>塘鱼>蔬菜>果园>粮棉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禽蛋、蔬菜等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种植等应布局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源丰富的地方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应布局在离城镇近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拓展:农业区位条件分析模板(1)自然条件类型生产优势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夏季(全年)降水少,气候干旱,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水比较均匀)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等)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光热水充足,利于生产————————地形(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平坦广阔,易于耕作土壤土层深厚、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条件与国内外市场的距离、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消费习惯交通条件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国家政策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养殖技术(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模板描述角度语言表达观点有利/不利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等。反对。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等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水平低等。5、我国主要农业区、农作物分布及其区位条件6、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1)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如热带雨林地区原始森林的乱砍滥伐,人类在获取木材和耕地的同时,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渍化。(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如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二、农业布局和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布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它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各地区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其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和劳动力丰富是两大优势条件。生产特点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因为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今后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商品率;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2)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小麦(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家庭经营)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国营农场)。区位因素(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等。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3)乳畜业主要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市场广阔,饲料供应充足。(如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和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气候温凉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生产特点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集约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 (4)大牧场放牧业主要产品牛羊肉和皮毛分布地区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已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比较: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特点(5)混合农业主要产品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分布地区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中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地域类型。(注意: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等;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拓展:(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区位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墨累河、达令河、东水西调)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科技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策政策鼓励扶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6)园艺业园艺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密集型、专业化的生产。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一种专门用途的产品。这种农业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后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在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也发展了园艺业。(7)种植园农业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8)热带雨林迁移农业迁移农业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目前,迁移农业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依然存在。中国的气候一.气温1.冬季气温(1)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东部等温线与纬线平行)。(2)原因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3)主要等值线①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②8℃等温线:大致通过南岭山脉。(4)极端值: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位于漠河(纬度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离冬季风的源地近,降温剧烈。)2.夏季气温(1)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东部等温线平行于海岸,高山地区等温线闭合,大致与等高线平行)。(2)原因① 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②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③高原和山地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3)极端值①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地势高)。②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因素表现地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地表组成沙漠广布,吸热快天气、气候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补充】1.影响气温的因素因素表现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角、昼长)、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气温日较差:低纬度>高纬度;气温年较差:低纬度<高纬度)地形(地势和地形类型)阴坡、阳坡;海拔;山地、平原、谷地或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平原是气流的通道)海陆位置或分布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海水的调节作用(主要差异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天气状况或天气系统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冷锋过境,温度降低,暖锋过境,温度升高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如西风带来海洋暖湿气流)和季风环流(如冬季风带来冷空气)下垫面的组成地面反射率(海洋、陆地、冰雪);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2.等温线知识回顾(1)等温线弯曲的判读方法方法具体应用高高低低温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温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等温线弯曲部位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位为高值;等温线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弯曲所示部分为低值切线法等温线弯曲处做切线,比较切点与两侧的温度高低特殊记忆7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向南凸出,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向北凸出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同向(2)其他判读等温线变化表示的含义疏密密集,气温变化大;稀疏,气温变化小与纬线平行受纬度影响突出与海岸平行受海洋影响显著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受地形影响明显闭合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或洼地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或小山丘3.温度带(1)定义:我国根据≥10℃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2)分布: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温度带范围≥10℃积温作物熟制及作物热带琼全部和台南部、雷州半岛、西双版纳>8000℃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暖温带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麦、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1600℃-3400℃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1600℃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高原气候区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2000℃一年一熟。青稞等二.降水1.降水的空间分布(1)依据:年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走向800mm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400mm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200mm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2)一般规律:大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3)异常①伊犁河谷的降水:大致由西向东减少,受西风带来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②兰州西北方向的400mm等降水量线出现闭合区域:受祁连山阻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③长白山地区降水量大于800mm:受山地阻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④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南方向受台湾山脉的阻挡,位于东南季风的雨影区;西北地区受武夷山的阻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⑤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携带印度洋水汽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延伸,且受地形影响,多地形雨。⑥新疆准噶尔盆地降水多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西风带来降水,特别是在天山北坡,地形雨更多,山腰处形成针叶林带。⑦海南岛的降水:东多西少,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冬季位于来自海洋较湿润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⑧贺兰山东侧降水多于西侧:东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4)降水极值区极值位置影响因素中国“雨极”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位于来自海洋湿润东北季风(冬季)和东南季风(夏季)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夏秋多台风雨中国的 “干极”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深居内陆,水汽难到达盆地构造,进入盆地的风易形成下沉运动,不易成云致雨地形主要为荒漠,涵养水源作用弱,空气的水汽少2.降水的时间分配(1)依据:降水柱状图(2)规律①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②年际变化大:主要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3)锋面雨带①副热带高压脊: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主要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最强,冬季最弱。该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两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早灾害的发生。②锋面雨带的形成: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5-8个纬度交锋形成的降雨带。锋面雨带并随着副高的北进而北进,南退而南退。具体规律如下:(折线为副高脊,斜线为雨带) a:正常年份:北进南退,进的速度慢,退的速度快)时间副高位置雨带位置春末15°N-20°N华南夏初西伸北进到20°N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1个月的梅雨)7-8月25°-30°N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10月都完全退到海洋,大陆的雨季结束b:异常年份: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南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即南旱北涝);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度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即南涝北旱)。注意:由于6、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故中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长。【补充】影响降水的因素因素表现海陆位置近海地区(湿地),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大气环流风向海风(向岸风)降水多,陆风(离岸风)降水少风带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容易凝结(西风带);反之干燥少雨(信风带)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赤道对流雨);高压带气流下沉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锋面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热带气旋带来台风雨);高压反气旋空气下沉,干燥少雨地形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山腰处形成地形雨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洋流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增湿;寒流上空水汽少,减湿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人类活动凝结核(城市雨岛),人工降水3.干湿地区(1)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2)四大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和植被干湿地区干湿状况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和植被湿润区>800mm降水量>蒸发量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纬度高,蒸发弱,且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气候湿润,森林半湿润区400-800mm降水量>蒸发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海南岛西部)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半干旱区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以及伊犁河谷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干旱区<200mm降水量<蒸发量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三.气候特点1. 气候复杂多样(1)表现: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2)原因: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热量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水热组合条件差异大。(3)对农业的影响①有利: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②不利: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1)表现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2)原因: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大,夏季吹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降水多;冬季吹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降水少。(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①定义: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受夏季风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气候区。②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3. 雨热同期(1)表现: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2)原因: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3)对农业的影响①有利: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②不利: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4.多气象灾害(1)梅雨概况表现时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多发地江淮地区原因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的江淮准静止锋特点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措施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2)伏旱概况表现时间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多发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因在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特点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措施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3)台风概况表现时间夏秋季多发地东南沿海地区路径西北、偏西、先西北后东北原因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特点狂风暴雨措施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4)干旱概况表现时间冬春多发地华北、西北原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特点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措施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5)夏涝概况表现时间6-8月多发地华北、南方地区原因夏季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特点洪涝灾害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6)寒潮概况表现时间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多发地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原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特点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措施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综合自司马地理工作室等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