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相亲平台比较靠谱又免费途径或平台被认为比较靠谱,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相亲体验?

一个好奇,大家会把社交软件放在手机首屏吗?我最近刷到一个这样的帖子,网友说自己玩社交软件被发现了,尴尬得恨不得当场消失。会有这种想法,无非是因为在一些人的视角中,社交软件让人想入非非。使用者被打上了桃色标签,被认为有复杂的男女关系,或者对社交充满渴望。“有对象”和“玩社交软件”两件事似乎尤其容易被对立起来,不可饶恕。可是,一提到社交软件就想到男女关系,和“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有什么区别?怎么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呢?君不见多少人在社交软件的详细介绍上写着“no fwb”、“不谈恋爱”。之前还有个报告,说现在人在社交软件上不是去谈恋爱的,主要还为了交朋友。*引用Just So Soul研究院和后浪研究所联合出品的《年轻人社交态度报告》因为都是匿名调查,也不存在说场面话的因素。这是不是和你想的不太一样?但事实如此,更多人渴望建立与恋爱无关、与男女关系更无关的普通交友关系。这些同样是社交的一部分,实在不懂为啥要不好意思。人本来就是社会动物,需要通过外部的联系找到归属感。有些人可能在线下就能游刃有余地完成这些,但也有人并不擅长面对面的交流,毕业后又没有其它交朋友的渠道,需要通过线上的社交软件,找些聊得来的伙伴。这再正常不过了。正如《谁都不正常:文化、偏见与精神疾病的污名》里提到的,文化创造了“正常”这个概念,于是一部分人被排斥到社会之外,成为“不正常”的“代言人”。而污名机制运作的对象范畴和效应同时也成为判断一个社会的多样性和社会成员的宽容心理的标志。在社交本身以及社交App大多被“有色滤镜”看待的当下,或许我们可以有不一样的讨论。更何况,现在线上社交能提供的,远远不止谈恋爱那点事。那上面比你想得有意思得多。在B站、小红书、微博、Soul或者闲鱼,大家以各种方式相遇,也以各种方式交到了朋友。我就从来不避讳自己用社交软件,有时是为了给我们社群拉人,有时是无聊去听故事。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同主题的聊天房间,随便进一个,都能听到很有趣的内容,感受到思想的碰撞。最近AI的话题很火,有人好奇大家能不能接受和AI在一起。能接受的人充满期待。她相信自己驯化的机器人就是自己喜欢的样子,绝对忠诚、不会背叛。和这样的AI恋爱,好像就是在和自己恋爱。持反对意见的人却很难把这种AI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因为两者从根本上就不平等。双方你来我往,不断提出观点,像在进行一场快节奏的辩论赛。我还听过不少提供心理分析的聊天房,那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困扰。读书的为考试发愁,快毕业的为工作发愁,工作的为不间断的各方压力继续发愁。有研究生,实验做了一半,始终出不来稳定数据,跑来房间里吐槽;也有连续工作小一个月实在受不了的社畜,纠结地咨询到底要不要离职。房间里大多数人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建议多数来源于生活经验,说不清能不能起到效果,但在那些濒临失控的瞬间,得到支持和安抚非常重要。而且,保不齐碰到行业对口的,就顺便把问题解决了。有个哥们,想下班后找个副业,他想了几个方向来问意见,有摆路边摊卖炸串,开网店卖小玩意,还有送外卖之类的。大家七嘴八舌说了一通,指路让他去隔壁创业房讨教。我顺路过去,听到一个女生热情洋溢地讲述炸鸡创业史。据她说以前做别的生意失败了,总结了一番经验后转而卖炸鸡,没想到在东北的小城市里卖出了名声。也有娱乐用的房间,就像KTV,直接写着“五音不全的进来”,好奇地点进去,发现确实大家都很实诚,十几个人凑不出一套五音齐全的声带。还有那种大学自习室一样的社群。大家都不说话,各自忙学习,偶尔把难题抛出一起解决。备战英语四级的新生时常冒泡提问,就连研究量子力学的学霸都能在这里遇见同专业的博士大佬,投入地讨论学术与论文。在无数个瞬间,这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反而成为了更契合的交流对象。这让我觉得很奇妙。世界如此广阔,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中,出演各自的故事。原本,故事和故事之间很难出现交集。毕竟每个人的生活圈子只有那么大,很难接触到圈子外的人群,也很难和语言、种族、成长环境不同的人进行深度而平等的沟通。传说里,上帝不希望人类建成巴别塔,所以让人们分隔出不同语言,导致隔阂出现。如今,人们不仅仅会因为语言、种族、宗教等等因素出现隔阂,还会因为先天的肤色、相貌、身高、嗓音等因素相互评价,依旧难得达成真正的理解。这些外在因素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层面的,阻碍人和人互相沟通的“巴别塔”。但社交软件打破了这些隔阂。在它所构筑的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创造新的形象。于是,大家更在意内在的、造就自己的那些东西——你的经历,你的思想,你的灵魂,你之为你的依仗。赛博世界里的人们,以新的形象,新的身份,与更真实的自己相逢。抛开外物的影响,人们产生更高质量的交流,形成更紧密的连接。现在,这种连接变得更加重要。社会理论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反而越来越疲惫不堪?原因可能在于,“功绩社会中的倦怠表现为一种孤独的疲惫感,它是无节制地追求自我功绩提升而导致的心灵梗阻。”在社交中获得心灵的抚慰,是我们对抗这种倦怠的最好方式。就像沈奕斐在“Soul的100次相信社交”活动里提到的那样:“在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被看到’,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和你匹配的那个人,不一定是爱情,可以是一起说废话的互相倾诉的友谊,可以是共同爱好或者灵魂相契的那个人。”显而易见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节奏本就决定我们交新朋友的渠道越来越少。回忆一下,你在大学毕业后多久没交到朋友了?或者除了公司同事,多久没认识新人了?世界是一片大海,而我们都像孤岛一样。所以更需要连接、陪伴,需要爱与支撑。朱佳航讲过一个博主朋友的故事,说她看起来光鲜亮丽,粉丝很多,喜欢她的人很多,但真正说得上话的没有几个。时间长了,想说的话总是憋在心里,最后出现了心理问题。最糟糕的时候,她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无法驱动。最后她想了个办法,在社交软件和陌生人对话,把困扰自己的事情说出来。“这些陌生人也不知道她的身份,在聊天的过程中,不会带有任何的评判,她可以大胆地去说自己的经历、遭遇。”我有个表弟也是这样,以前很爱发朋友圈讲自己的日常,今天和同学打篮球,明天参加学校活动,特别鲜活,但现在一年也看不到几条。我特意去问过他,他说朋友圈里认识的人太多了,很多内容发起来有负担,还要分组,干脆就去那些别人不知道他是谁的平台上发。这完全是大多数人的缩影。越是亲密、熟悉,越是有很多说不出口的话、无法释放的情绪,反而在一些开放式社交平台上,才能更无拘无束地展露真实的自己。这不就是社交软件的意义吗?谁不希望能有个专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让人卸下伪装,以最纯粹的姿态去表达呢?又有谁不期待遇见一个愿意倾听,能理解自己的人,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呢?最近,天涯论坛关闭的消息让人唏嘘。我时常怀念千禧年初的互联网。那时候,大家无需刻意制造话题和流量就能与天南海北地网友进行专业的讨论,有趣的辩论。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广阔的世界在眼前展开。那时候虽然只有聊天室,但每个人在聊天室里无所不谈。北京玩乐队的和长沙准备做职业选手的,在聊天室里说自己的非主流人生。大家都是陌生人,网络却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村上春树曾说:“哪有人喜欢孤独啊,只是害怕失望而已。”是啊,现在人总喜欢给社交加上这样那样的目的,总喜欢问“你这样有啥意义。”你说那会在聊天室里扯淡的人有啥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不需要目的,社交本身就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自由的,纯粹的。是人与人因为某个共同点汇聚在一起,而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刻意去强迫它发生。现在,在社交软件的一个个聊天室里,我似乎找到了过去的感觉。空间是开放的,交流是坦诚的,人和人之间没有那么多隔阂,有着更紧密的信任。即使人们是第一次相遇,也可以围绕着某个话题尽情讨论。真实的身份与线上的交往毫无关联。在这个基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平台上,社交变得更简单,没有那么多交织的利益,只有舒适而纯粹的关系。这种社交,是完全soul to soul的,只和灵魂有关,而不必被外界的种种限制。因此,我们能够结识天南海北的人,听到他们不同的经历,仿佛也在他人的故事里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社交软件,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的小圈子。读量子力学的大学生很难认识海外读博的行业大佬,身在上海的我也不会听到有人在沈阳卖炸鸡的故事。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狭窄的,也是片面的。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交互,这个世界才会逐步被扩展得更大、更丰富,也更精彩。我毫不怀疑,未来这类社交软件会变得越来越popular,成为大家认识新朋友、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因为人们总会向往那些更大、更自由的精神空间。生活已经如此让人疲惫,我们就别再因“刻板印象”或他者的凝视,给自己画地为牢了。所以别害羞,抛开那些偏见,去社交吧,去畅聊吧,去自由地拥抱这个世界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相亲平台比较靠谱又免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