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干预经济吗的核心理论

  作者:张启迪,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CFA,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电子邮箱:zhangqidi1@126.com 微信公众号:wallstreeteco    摘 要:本文全面总结了现代货币理论的理论渊源、核心观点和政策主张,并从政策实践层面对其缺陷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法有效控制通胀,二是无有效机制维持货币发行的纪律性,三是无法有效应对滞胀,四是难以维持币值稳定,五是降低宏观经济调控效率。虽然现代货币理论有诸多缺陷,但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政策建议是对传统经济理论框架重要的边际贡献,对于政府债务较高的经济体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发达经济体解决政府债务不可持续问题的终极出路。   关键词:后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理论;货币国定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一、引言   近期,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以下简称“MMT”)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MMT引发关注的主要背景是当前全球政府债务水平过高。过去几十年,全球政府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尤其是次贷危机后,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水平上升更为明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GDP比率从2008年的72.8%上升至2018年的98.2%,为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欧洲甚至爆发了欧债危机。作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一的美国也饱受政府债务问题困扰,2008-2018年政府债务/GDP比率从66.3%上升至98.4%,近年来甚至多次爆发债务上限危机。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发布的《2019年8月月度预算回顾》显示,截至2019年8月31日,联邦财政赤字已超过1万亿美元。预计到2046年仅利息支出就将超过国防和国内支出,美国财政前景“不可持续”。根据传统经济理论,发达经济体面临的政府高债务问题似乎是无解的。降低政府债务水平,要么提高经济增速,要么实施财政巩固削减政府支出。然而,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人口老龄化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压力也不断加大。因此,未来政府债务水平只会不断升高,最终走向不可持续,甚至可能因此爆发经济或金融危机。如何应对政府高债务问题一直处于探索中。而近年来诞生的MMT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MMT认为,只要通胀可控,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货币超发的方式满足支出需要,这样就无需考虑政府债务问题。   MMT的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美联储主席Jerome Powell表示,一个国家如果能用自己的货币借款,赤字就无关紧要的想法是错误的。美国前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将MMT称为新的“巫毒经济学”。IMF总裁Christine Lagarde认为,在非常有限的情况下MMT可以发挥作用,但我们不认为任何国家目前处于这样的情况。除了监管机构相关人士反对MMT以外,市场人士对MMT也并不认同。贝莱德CEO Larry Fink直言MMT理论就是垃圾,新债王Jeffrey Gundlach认为“MMT是一个疯子的想法”。MMT也引发了国内监管机构和市场人士的关注。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孙国峰认为,MMT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将财政和金融混为一谈的理论逻辑及政策导向十分危险(孙国峰,2019)。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当前我国离现代货币理论所描述的情形还比较遥远(姜超,2019)。   然而,MMT果真像学术界和市场人士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吗?面对不断上升的政府债务,政府真的能够禁得住诱惑不将“财政赤字货币化”吗?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对MMT进行深入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全面梳理MMT的理论渊源、核心观点和政策主张;之后,对MMT政策主张的缺陷进行分析;最后,对MMT的理论价值进行评述,并对未来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出路进行展望。   二、MMT的理论渊源、核心观点及政策主张   (一)MMT的理论渊源   MMT又叫新货币国定论,属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分支,大致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MM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最早的前身是德国右翼经济学家克纳普(Georg Knapp)于1905年出版的专著《国家货币理论》(The State Theory of Money)。克纳普(Georg Knapp)认为国家是通过法律来确定货币的,只接受以该货币支付税款,该理论也被称为货币国定论。各国对自己的货币都有严格的保护,会惩罚伪造货币的人。国民必须用官方货币纳税,否则就会坐牢。MMT的第二个理论渊源是鲁姆尔(Beardsley Ruml)于1946年发表在《美国事务:自由意见季刊》(American Affairs: A Quarterly Journal of Free Opinion)的一篇论文。他在文章的标题中宣称“税收已过时”,并在文中指出,政府为了保持其独立性和偿付能力而征税对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一个国家政府来说则并非如此。美国是一个拥有中央银行系统的独立国家,并且其货币不能转换成任何其他商品。因此,联邦政府在满足其财务需求方面有最终的自由,不受货币市场的影响。   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学术界主要分为两种观点,分别是货币金属论(Metallism)和货币国定论(Chartalism)。货币金属论认为,货币的交易职能是货币最主要的职能,不具有特殊的性质以赋予其某种重要的作用,因而货币是中性的。而货币国定论则认为,货币起源于债权和债务关系,会影响真实的实体经济,因而是非中性的。MMT不仅复兴了旧的货币国定论,而且进一步系统的总结和发展了该理论,将其纳入现代货币体系下进行考察(李黎力,贾根良,2012)。MMT整合了克纳普(Georg Knapp)的国家货币论(Knapp,1924)、勒纳(Abba Lerner)的功能金融观点(Lerner,1943,1947)、明斯基(Hyman Minsky)关于银行的观点(Minsky,1986)以及戈德利(Wynne Godley)的部门余额分析法(Godley,1996)等一系列理论。   MMT属于非主流经济学。支持MMT理论的学者不多,代表人物包括巴德学院的雷(L. Randall Wray)、石溪大学的凯尔顿(Stephanie Kelton)以及密苏里大学的富勒(Scott Fullwiler)。MMT的两本创始论文都诞生于1998年,分别是雷(L. Randall Wray)的《理解现代货币:充分和价格稳定的关键》(Understanding Modern Money: The Key to Full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以及凯尔顿(Stephanie Kelton)的《税收和债券可以为政府支出进行融资吗?》(Can Taxes and Bonds Finance Government Spending?)。   (二)MMT的核心观点   MMT有三大支柱,分别是货币国定论、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最后雇佣者计划(张晓晶,刘磊,2019)。MMT的要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第一,现代货币的存在需要以国家层面两个重要的权力作为保证,一是征税的权力,二是确定税收支付形式的权力。第二,国家因此确定了清偿国家债务所能接受的货币。第三,税收的目的不是为政府支出融资,而是创造货币需求,也就是“税收驱动货币”。第四,从理论和实践来说,政府支出先于税收,政府支出提供给私人部门用于缴税的货币。第五,在现代社会国家对货币具有垄断发行的权力。这种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使得政府不会面临操作层面的融资约束(但可能存在政治层面的约束)。第六,能够发行自己货币的国家没有必要通过借债或者是税收的方式获得资金以满足支出需要。税收创造了对货币的需求,发债也只是事前调节利率的一种方式,由此得到了与主流经济学完全不同的政策主张。第七,国家一旦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同时也就获得了设定价格的权力,包括利率和汇率(Tcherneva,2006)。   (三)MMT的政策主张简述   1.财政政策。MMT认为,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货币超发的方式满足支出需要,没必要通过税收或者是发债的方式获得收入。政府发债只是冲销政府支出的一种操作,而不是为其提供资金。税收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通胀率。当通胀率过高时,增加税收就可以抽出多余的货币。MMT基于政府的货币发行权支持功能型财政主张。功能型财政认为政府应该相机抉择的实施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以实现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当政府支出过低时,应增加支出并减税;而当支出过高时,政府应该增加税收并削减支出。   2.货币政策。MMT认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此应该将隔夜利率设定为零并维持零利率。由于政府可以发行货币,因此不需要借钱并向赤字支付利息(Wray,1998)。由于MMT主张财政赤字货币化,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关键环节在于政府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因此MMT从理论机制上否定了央行的独立性。   3.就业政策。MMT认为,为了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联邦政府应该建立一个最后雇佣者计划(employer of last resort,ELR)。最后雇佣者计划是指政府有义务要始终保持充分就业。只要经济中存在非自愿失业,政府就应该增加雇佣劳动者。这个机制也是政府支出的自动缓冲器。当经济萧条存在失业时,政府支出就会自动增加;而当经济繁荣时,政府支出就会下降。   三、现代货币理论政策主张的主要缺陷   现有文献中对MMT的不足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张晓晶、刘磊(2019)认为,MMT有三大缺陷,第一,政府债务是有边界的,并非完全不受约束,一是通胀约束,二是竞争性货币约束,三是金融风险约束。第二,零利率政策并不现实。零利率政策只是非常规时期的权宜之计。一旦常规时期也维持零利率,必然会导致通胀率上升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第三,最后雇佣者计划缺乏理论基础。最后雇佣者计划可能阻断就业人群工作技能的适应性改变,不利于产业升级。Desai(2019)认为,MMT忽视了经济的供给侧,低估了过度的政府开支对激励和资源所造成的损害。孙国峰(2019)认为,MMT认为货币创造的主体是政府,然而央行购买政府债务供给货币的财政主导模式势必会导致通胀。第二,MMT错误性的将存款货币与基础货币混为一谈,据此得出的政府赤字等于私人部门盈余的结论是错误的。第三,政府垄断下的货币创造制度容易被政治裹挟,陷入高福利陷阱。本文认为,通胀率对MMT的实施有更强的限制作用。并且,除了存在上述不足以外,MMT在政策层面还存在以下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一)无法有效控制通胀   在MMT框架下,政府支出需要通过货币超发来完成,而不是通过税收或者是发债。在这种模式下,控制通胀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MMT 主张的财政政策完美的满足了推升通胀的两大要件,一是总需求边际增加,二是货币超发。政府支出增加在经济周期的多数时期都将引发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配合货币条件,通胀率很可能将持续上升。第二,在MMT框架下,货币发行规模大幅高于传统经济模式。而这就意味着实体经济长期处于过多货币对应过少实物的状态,这种经济状态极容易引发通胀。第三,MMT认为可以通过税收调节通胀。然而,从调节速度来说财政政策的调节速度远不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滞比货币政策更长,并且调节幅度也较大,难以做到微调。而这对消费和投资均有较大影响,容易扰乱私人部门的预期。第四,MMT没有明确的规则让私人部门对货币供应增速是可预期的,从而导致通胀预期紊乱,政府调控通胀的难度也会显著加大。综上所述,在传统经济理论框架下调控通胀的政策框架较为成熟,而在MMT框架下通胀率可能会十分动荡,经济波动也会加大。   (二)无有效机制维持货币发行的纪律性   在传统经济理论框架下,财政政策纪律性能够得到保证主要通过两种机制,一是政府自身政治层面的制度安排,确保财政支出合理有序。二是中央银行的约束。由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相互独立,如果财政部门发债过多,势必将引发利率水平上升,这将加大财政负担,本身对财政部门的举债行为就会产生天然的约束作用。而在MMT框架下,财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将极容易出现财政部门支出超出需要的情况,最终导致通胀失控。这种情况在经济低迷时期发生概率较高。由于经济不景气时通胀持续维持在低位,此时即使是通过货币超发的方式持续增加支出,通胀回升速度可能也较慢,即便是财政出现超支也不容易察觉。而一旦经济开始好转,由于前期政府支出过多,货币投放规模较大,极容易出现通胀快速回升甚至是大幅上升的情况。这将导致名义利率大幅上升,进而对消费和投资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使得刚出现的经济复苏态势就被快速扭转,经济可能重新陷入衰退。   (三)无法有效应对滞胀   从MMT的政策主张来看,MMT无法有效应对滞胀局面。当经济陷入滞胀时,为了应对通胀,需要提高税收以降低通胀率,而这将会加剧经济衰退。为了应对经济停滞,需要货币超发增加政府支出,而这将加大通胀压力。因此,MMT的政策主张在应对滞胀时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旦经济陷入滞胀,MMT将无法应对,而回归传统政策框架又必然将付出惨痛代价。   (四)难以维持币值稳定   由于MMT将基准利率设为零,缺乏有效机制确保财政政策的纪律性,容易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进而导致投资者对本币缺乏信心,引发本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因此,在MMT框架下不仅容易引发内部失衡(总需求和总需求失衡导致通胀率上升),而且也容易引发外部失衡(本币贬值和资本流出)。此外,一旦出现内外部失衡,本币地位也会下降,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五)降低宏观经济调控效率   从政策定位来看,货币政策属于总量调控工具,而财政政策兼具总量工具和结构工具的特点。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地位相当,可以相互协同、相互补充,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可以视情况采用9种不同的政策组合以实现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别存在扩张/中性/紧缩三种政策)。而MMT打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地位的均衡性。在MMT框架下,财政政策地位大幅高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处于完全从属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来说,将只有三种政策组合(财政政策扩张/中性/紧缩)。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大幅减少将大大降低应对经济周期的灵活性,从而大幅降低宏观经济调控的效率。   此外,MMT颠覆了过去100年以来发展起来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一旦实施MMT会面临诸多未知问题。   四、财政赤字货币化将是发达经济体的无奈选择   (一)MMT并非一无是处   虽然MMT有诸多缺陷,也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主张,但MMT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强协同以及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思想仍有其理论价值。这可能也是MMT对传统经济理论最大的边际贡献。传统经济理论框架无法解决政府债务不可持续问题,而MMT为面临此类问题的经济体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当前,日本央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正在使用的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的方法本质上就是借鉴了MMT的思想,是一种变相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由于央行没有损益,持有国债产生的收益最终都会上缴至财政部,本质上就是相当于央行向财政部提供无息贷款。以美联储为例,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7-2018年美联储向财政部上缴的收入高达8224.88亿美元。而由于准备金率又被设定的非常低,使得国债的综合成本极低。通过让央行运用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优化了MMT框架下由财政部直接通过货币超发进行支出的激进模式,既切断了央行向财政部透支的制度安排,同时又实现了财政赤字货币化,解决了政府高债务对政府支出的束缚。   (二)日本是实践MMT思想的成功范例   日本是在政府债务出现不可持续后通过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最典型、最成功的案例。在经历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增速大幅下降。1980-1991年,日本平均GDP增速为4.3%。而到了1992-2002年,日本平均经济增速大幅下降至0.92% 。为了挽救经济衰退,日本实施了大幅宽松的财政政策。同期日本政府债务/GDP比率由39.63%大幅上升至113.60% 。同时,日本央行也开始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并于2001年首次启用量化宽松政策,大量购买日本国债,导致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大幅膨胀。日本大幅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2003-2007年,日本平均GDP增速回升至1.69% 。次贷危机后,日本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日本政府债务/GDP比率从2008年的147.6 %上升至2018年的202.3% 。同时,日本央行依然继续大量购买日本国债,使得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继续膨胀。1997-2018年,日本央行总资产规模持续上升,扩大了6.7倍,总资产/GDP也从13.38%上升至100.60%。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持有日本国债规模为467.56万亿日元,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高达84.69% 。日本央行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为日本实施后续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了资金来源。   石溪大学的Stephanie Kelton教授认为日本实践MMT已有时日,然而这一观点遭到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及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的否定。他们均表示日本没有实践MMT,日本央行承诺要整顿财政,稳定的降低政府债务/GDP比率。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承诺似乎是无法实现的。日本政府债务已经非常高,并且面临低增长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任何名义利率的上升都将导致债务水平加速上升。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政府要想实现政府债务水平持续下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日本政府只能继续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由央行继续购买日本国债以满足支出的需要。   目前,多数观点认为日本似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在“失去的十年”中经济增速异常之低,财政赤字货币化也并未挽救日本经济。然而这一观点有待商榷。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崩盘、日元的大幅贬值以及快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强烈冲击。通过不断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日本成功阻止了经济规模的大幅萎缩,财政赤字货币化功不可没。历史上曾经发生严重经济或金融危机的国家中,产出水平出现大幅下降直接落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案例不胜枚举。日本虽然经受了严重的危机,但经济规模并未萎缩。日本国民的生活质量也并没有下降,日本仍属于高收入国家。因此从这点来说,日本仍然是实践MMT思想的成功范例。   (三)财政赤字货币化是解决政府债务不可持续问题的终极出路   全球经济已进入“低增长+低通胀+货币泛滥”新常态。发达经济体面临长期经济停滞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与日本危机后面临的情形十分相似。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并非是总需求不足,而是总供给萎缩。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总供给面临持续萎缩。这将导致总需求管理政策出现失效,经济增速难以提升。支出压力也将不断加大,政府债务水平只会不断上升。在传统经济理论框架下,应对政府债务水平较高这一问题,要么降低政府支出实施财政紧缩,要么通过经济增长降低政府债务水平。然而上述举措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均无法实现,实施财政巩固只会让发达经济体加速陷入衰退,经济很可能陷入长期经济停滞。如何在低增长的状态下应对政府高债务问题是传统经济理论的空白。为了不断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避免经济下滑,借鉴MMT思想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唯一选择。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发达经济体解决政府债务不可持续问题的终极出路。   (四)财政赤字货币化“只能做,不能说”   一旦政府决定实施或者已经开始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从预期管理的角度来说绝对不能向市场披露,并且要向市场表明未来降低政府债务水平的意愿和决心。这主要是因为,一旦让市场产生较为强烈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预期,通胀率有可能会上升,导致名义利率升高,进而对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种“只能做,不能说” 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如当前的日本。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重新开启或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力度,持续购买本经济体的国债。但是,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听到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承认他们在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   参考文献   [1] 姜超. 一文看懂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EB/OL].http://www.sohu.com/a/317123230_114984,2019-5-28.   [2] 李黎力,贾根良.货币国定论: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新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2(08):35-42.   [3] 孙国峰.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判[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yhpl/2019-08-01/doc-ihytcitm6143696.shtml,2019-8-1.   [4] 张晓晶、刘磊.现代货币理论及其批评 ——兼论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9,7.   [5] Godley, Wynne. Money, Finance and National Income Determina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167, June, www.levy.org, 1996.   [6] Knapp, Georg Friedrich. The State Theory of Money. Clifton: Augustus M. Kelley. (1924) 1973.   [7] Lerner, Abba P. Functional finance and the federal debt. Social Research vol. 10, 38-51. 1943.   [8] Lerner, Abba P. Money as a creature of the stat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7:312-317. 1947.   [9] Minsky, Hyman P.,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0] Sonal Desai.现代货币理论的伪装与危险:政府有花不完的钱[EB/OL].http://opinion.caixin.com/2019-03-29/101398752.html,2019-3-29.   [11] Tcherneva P R. Chartalism and the tax-driven approach to money[J]. A handbook of alternative monetary economics, 2006, 69.   [12] Wray, L.R. Understanding Modern Money: The Key to Full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M].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U.K, 1998. }

清和 智本社社长“大学之道,知识之美”,欢迎来到智本社经济学社。这门课程叫《智本社经济学框架》,是我多年专研经济学、长期分析经济问题的系统方法。现有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存在严重缺陷,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梳理和澄清。这门课程并不是要建立什么“智本社经济学”,而是阐明智本社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开始算起,经济学的历史并不算太久远。但是,经济学的流派却很多,观点分歧严重。以至于很多学习经济学的人并不知道何为正确、何为谬误。历史上,小穆勒、马歇尔以及萨缪尔森对经济学做过几次“综合”。今天,经济学界普遍采纳了萨缪尔森的折衷主义,将经济学分为宏观部分与微观部分。但实际上,萨缪尔森没能处理好理论冲突。他的一些理论,比如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实是反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缺陷,让经济学难以应对现实问题。以通胀为例,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对通胀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理论上的混乱让很多人根本不清楚通胀是如何产生的,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通胀;又比如,货币问题。很多人在货币政策上指出了货币问题,但是没能上升到制度层面与市场竞争层面。货币问题表面上看是政策问题,深层次是制度问题,根本上其实是货币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上都是经济学理论的缺陷造成的。所以,我们这门课程将从学科框架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学的几个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学科宗旨、基本观念、分析方法、核心理论和最后堡垒。Part 1学科宗旨首先是学科宗旨,核心问题是:经济学是否应该以帕累托最优为准则?长期以来,经济学被理解为一门功利主义学科。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采纳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经济学假设资源是有限的,追求的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最优,理论上就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状态,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都是以帕累托最优为目标的。但这将经济学引入了歧途,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陷入总量误区。资源配置效率最优追求的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一个总量概念。这种总量概念,容易被干预主义、计划主义利用。二是陷入实证主义。如何证明效率最优成了一个无解的悬案。比如,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比政府配置资源效率更高,但政府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了技术进步,如何证明政府是无效率的呢?又如,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救市延缓了市场出清及崩溃。然后,一些人就提出政府救市比自由市场更有效率,保住了社会财富。虽然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政府救市只是把问题延后,甚至加剧了危机,长期来说是无效率的。但凯恩斯的回应是,“从长远看,我们都已死去”。这又该如何回答呢?由于社会实验与自然实验不同,它无法重新实验、无法结果对比,所以我们没办法用实证去证明是政府救市更有效率,还是让市场自然出清更有效率。事实上,我们只能通过一般性逻辑来解释政府救市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实证。三是被道德审判。功利主义是很多人攻击经济学的关键点。他们认为,经济学只追求效率和经济利益,漠视人性、公平与公共利益。哪怕很多支持自由市场的人也认为,自由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但是会带来不公平,加大贫富差距,需要政府干预,主持正义,兼顾效率与公平。这种观点非常普遍,但是并不正确。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上。其实,任何学科以功利主义为原则都是错误的。比如,当一个科学家需要做换心手术时,我们能不能把普通人的心脏换给科学家呢?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更有效率,因为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好像更大,但是我们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做的话,社会会陷入混乱,最终是无效率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探寻效率的源泉——更为根本的准则。任何学科的宗旨都是追求一般性,自然科学探寻的是自然规律的一般性,人文科学探寻的是人的行为规律的一般性。我的观点是,遵循一般性规律才是一切效率的源泉。新技术的效率来自人类利用了科学规律,如利用力学规律发明了杠杠提高了施工效率;新制度的效率来自遵循和捍卫了正义与公平,如《物权法》、《知识产权法》保护了人们合法劳动成果,激励人们努力创造与发明。所以,经济学应当与其它学科一样,以遵循一般性为根本准则。只有遵循人的经济行为规律,经济活动才能产生效率。这就将经济学的研究落实到人的行为,包括企业家才能,使用的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一讲中会详细分析,经济学的宗旨,也是经济学的价值观。Part 2基本观念再看基本观念,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干预自由市场?从主观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观念创造的世界,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同样有什么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学。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经济学的基本观念,它是经济学的世界观。观念来自哪里?观念来源于意识,意识来源于感知。文明的进步取决于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重要的。当人们感知到自我的存在,感知到生命是重要的,自由、人权是重要的,人类社会就开始进入人文主义时代。现实中,人们对重要性的感知不同,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对自由市场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偏差。很多人在讨论是不是应该干预自由市场这个问题时,判断的依据依然是上面所讲到的效率问题。新古典主义曾试图通过论证市场均衡来说明完全自由市场是效率最优的市场。但是,凯恩斯主义,不管是凯恩斯本人,还是萨缪尔森领导的新古典综合派、罗宾逊夫人领导的新剑桥学派、抑或是斯蒂格利茨领衔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都在干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论证市场失灵。只要论证市场失灵,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干预市场。后来,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也是从效率的角度论证干预价格会导致效率下降。所以,干预主义的错误,本质上是观念的错误。什么意思?并不是说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对,只是不够根本。哈耶克通过信息分权和自发秩序角度否定干预主义,这已经接近本质了。实际上,反对干预市场,与效率无关,只与人权有关。市场就像语言,是一种自发自生的秩序,是所有人共同参与形成的,不容许任何力量破坏它。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自然法的角度来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有一种自我感知,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这就有了生命权。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属于我们个人所有?我们的大脑、手脚是不是我们个人所有?当然是,这就是最基本的个人产权,不容许被任何人剥夺。接着,我们的大脑、手脚独立创造的财富是不是属于我们个人所有?比如,独立研发的技术,属不属于个人所有?当然属于,再接着往下,你有处置、交换你的财产的自由。你将自己创造的财产与他人相互交换,通过自由协商确定价格,达成交易。这就是自发自生的市场。那么,交换而来的财富是否属于你?当然属于。所以,生命属于人权的一部分,生命的衍生物也是属于我们个人所有的财产,我们每个人都有处置自己财产的自由,包括用于交换。以个人产权和自由交换为核心的市场,实际上是人权的衍生。它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容许被侵犯、被消灭。所以,反对干预自由市场与效率无关,任何对自由市场的干预都是对人权的侵犯,对自由的侵犯,对生命权和财产权的侵犯,对公平与正义的竞争秩序的侵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七章《论殖民地》中说的很清楚:“禁止一个伟大的人民去对他们自己产物的每一部分进行他们所能从事的一切制造,或禁止按他们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他们的资本和劳动,这是对最神圣的人权的明显的侵犯”。所以,自由市场需要人权观念,需要保护生命权、财产权与自由的观念。这就是经济学的世界观。这部分我会在第二讲中详细讲到。Part 3分析方法接下来看分析方法,核心问题是:自利假设与理性主义是错误的吗?这个问题经济学一直没有解释清楚。导致了很多误解。凯恩斯主义抓住了这个漏洞抨击传统经济学理论,普通大众也嘲笑经济学家为理想主义者。我们先看自利假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自利假设做了生动的阐述,后世经济学家基本上继承了这一观点,那就是每个人像面包师一样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行事是最有利的,也就是效率最优的。不过,很多人将自利等同于经济利益,很多人在道德上很难接受自利的人性假设。更要命的是,经济学家如何证明人的决策是基于自利还是利他呢?人的动机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这就成了一个悬案。其实,经济学应该跳出人的动机来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自利是宇宙世界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趋利避害。在物质世界中,粒子都是往能量消耗最小的方向运动的。物理学中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动物世界也是如此,具有明显的趋利避害规律。所以,批判人是自利的,就像批判水往低处流一样可笑。边际革命之后,自利表述改为了效用最大化。但是,经济学家主张的自利原则或效用最大化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张五常说的套套逻辑。经济学家说,按照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行事就是最有利的、效用最大化的。我此刻卖出股票,对我是最有利的;此刻不卖股票,对我也是最有利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套套逻辑的错误属于第二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人的自由决策,不管什么决策,对自己来说都是最有利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人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要命的是,经济学家根本无法证明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还是非理性支配,甚至无法区分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这就给干预主义者提供了机会,凯恩斯拿选美例子来反驳,还提出了动物精神。新凯恩斯主义者,阿克洛夫、席勒用非理性与动物精神将经济学引入歧途。问题来了,经济学家难道这么无知吗?当然不是,但是如果否定了理性假设,经济学的理论可能就要崩溃了。因为不管是需求理论还是价格理论,其中的逻辑推演都建立在理性行为之上。比如,价格上涨,需求量会下降。这是经济学家面临的难题。我们的破解办法是在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引入三个概念:一是边际的概念。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的,人寻求的是边际效用最大化,而不是总量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总量效用是无法预期的。这是杰文斯、瓦尔拉斯、门格尔开创的边际主义的贡献。二是预期的概念。人的选择,包括企业家的决策,是在预期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预期边际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结果”的边际效用最大化。你此刻预期股票会上涨可以获利,因而买入股票。但这不等于购买股票一定获利。这是小罗伯特·卢卡斯领导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贡献。三是过程的概念。时间是世界的一个维度,市场是一个经济过程,理性藏在经济过程之中。人的行为未必是理性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的竞争过程不断地惩罚非理性,奖励理性行为。这种价格奖惩机制促使人的行为趋于理性,这就是进步的源泉。所以,理性人假设虽然是错误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在经济过程中的作用。理性是一种反馈机制,是市场过程与自由竞争的结果。经济过程的贡献属于奥地利学派。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古典主义、边际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学分析方法:预期边际效用最大化。我将在第三讲中详细讲述。Part 4核心理论接下来我们看核心理论,核心问题是:需求理论是否完美?经济学最为基本的理论之一就是马歇尔提出的需求理论。张五常的《经济解释》都是围绕着需求理论来写的,弗里德曼价格理论的内核也是需求理论。为什么需求理论如此重要呢?上面我们讲到,经济学是探索人的经济行为规律的学说。人的经济行为规律,就是衡量成本与收益的行为。马歇尔总结了这种行为的规律,那就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过,这个理论自从提出来后就遭受了各种质疑和挑战。与马歇尔同一时代的经济学家威克斯蒂德撰写了一本书叫《政治经济学常识》,他在书中指出,随着价格的变化,需求方与供给方会相互转化。比如,随着股票下跌,空方可能会演变为多方,开始补仓或抄底。后来,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受此影响,认为需求曲线有时向上、向下、再向上、然后向下。其实,威克斯蒂德讨论的是具体的需求方与供给方,而马歇尔讨论的是抽象的需求量与供给量,并不关注需求方和供给方是谁。贝克尔的问题则在于我上面讲到的,他没有将市场过程纳入进来,理性的反馈需要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出现所谓的非理性现象是正常的,但是经济学有一句话叫“树不会涨到天上去”。对需求理论的普遍质疑,还包括忽视“其它条件不变”的假设。当然,有人认为,世界是复杂的,假设其它条件不变,这导致需求理论脱离实际。这种观点其实不理解学术范式,正因为世界是复杂的,存在“多因一果”,我们才需要假设条件、控制变量,然后探索其中的因果关系。对需求理论的普遍质疑,还包括扭曲价格的含义。需求理论的价格是“真实”的价格,而不是“名义”的价格,因为任何人都是按照真实的“价格”,也就是真实的收益来决策的。但是,凯恩斯主义者喜欢使用“名义”价格,认为人会产生货币幻觉,按照“幻觉”的收益来决策。比如,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采用的就是名义工资率。而弗里德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他说没有人是按照名义工资来决策的,都是按照实际收入来决策的。这就捅破了货币幻觉长久存在的“泡沫”,也就否定了刺激性政策。总之,需求理论经历过无数质疑,但是依然没有被驳倒,它很严谨、简洁地表达了人的经济行为规律。不过,深入地理解这个理论并不容易。正如张五常所说的,对这个理论的掌握程度,可以看出一个经济学家有几斤几两。很多经济学的错误理论,比如流动性陷阱、逆向选择、柠檬市场,都是对需求理论的误解,或者刻意曲解。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第四讲中详细解释。不过,需求理论并不完美。把需求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欠缺了一点什么。需求理论表达了人的经济行为的被动反应,却没有揭示人的经济行为的主动行为。马歇尔发现了人会根据价格的变化而决策,但是价格为什么会变化呢?因为供需发生了变化,但是供需为何会变化呢?因为价格发生了变化,这就陷入了循环论证。如果没有揭示人的经济行为的主动行为,那么需求理论就没有办法揭示经济为何增长。如果人仅是对价格做出被动反应,价格高时减少购买,价格低时增加购买,经济是不会增长的。马歇尔一直认为,经济学的麦加圣地是生物学,而不是牛顿的物理学。但他还是把经济学做成了物理学范式,探索函数关系和均衡范式,而忽视了人的主动行为。这就导致需求理论没有办法深入到人的主动创造层面,没有办法表达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没有办法解释企业家才能,也就没有办法揭示经济增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加入另外几个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收益递增理论和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很好地解释人的主动行为。当技术水平不变,边际效用会递减,这样人们就会主动减少采购,需求量下降,进而价格下跌。这个理论解释了需求量为何下降,价格为何下跌。问题是,马歇尔时代就是边际主义时代,他为什么没有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深入到人的主动行为层面呢?主要原因是,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走入了更大的误区,它没有解释效用递增。效用递增来自人的主动行为,没有办法解释效用递增,也就无法渗透到人的主动行为这一层面,进而无法解释经济为何增长。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收益递增来自人的主动创造,主要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他提出劳动分工提高了技术水平,进而产生了收益递增。但是,他没有深入探讨下去。这个问题直到后来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才提出来。1928年,杨格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就职演说就讲了《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但是,杨格的递增理论长期被忽视。其实,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能够与收益递增理论相结合,进而解释人是如何主动创造的,经济是如何增长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触摸到了这个层面,经济过程与“人的行为”是奥地利学派的贡献,熊彼特与奥地利学派渊源颇深,他利用这些理论提出了技术周期理论。熊彼特的思路很清晰,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驱使,当需求量下降、价格下跌时,市场进入萧条周期。这时,企业家为了降低风险、谋求利润,不得不创新技术与产品,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推出新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于是需求量开始增加,价格上涨,经济开始复苏。实际上,人的主动创造行为,包括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工程师的技术创新,改变了边际效用递减理论的假设,那就是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技术创新推动了边际效用递减曲线右移,提高了边际收益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这就是杨格的收益递增理论,也是萨伊定理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技术创新推动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移动,扩大了经济产能与消费福利。所以,需求理论与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是可以相结合的,但是都要深入到人的主动创造这个层面。我会在第四讲详细讲这条逻辑线。Part 5最后堡垒最后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国家与政府?这是经济学的一大难题。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句话叫“市场的归市场,凯撒的归凯撒”。这说明经济学难以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索性就强行把政府排除在市场之外。以避免这种外生的力量去干预市场。最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政府的有限作用,比如国防、财产权保护以及尚可容忍的司法监管。这种论述后来被表述为“小政府主义”或者自由放任主义。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习惯于给政府设定一个边界,告诉政府切莫越界。后来,弗里德曼提出价格理论,指出公共用品缺乏价格机制,在资源分配上存在效率损失。这个逻辑进一步论证了斯密的“小政府主义”,同时支持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私人用品相比,公共用品的分配效率低下,存在搭便车问题,导致租值消散,甚至沦为公地悲剧。因此,经济学家认为,公共用品越少越好,只将市场不愿意参与的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作为公共用品;而政府的工作主要就是提供这类的公共用品,以及确认、保护私人产权。但是,这种观点在现实中面临很多问题:第一,把政府排除在市场之外,经济学如何解释政府的存在?第二,这相当于把制度界定为外生变量,经济学如何解释制度的内生性?第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政府,对经济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对社会进步也是完全不同的,如何解释政府、制度对经济与社会的作用?这几个问题解释不清楚,就会给干预主义机会。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也有效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如果没有朴正熙政府,韩国会成为一个像泰国一样的农业国家。这种观点其实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是很容易被人接受。为什么?主要就是以上几个问题,经济学家没能解释清楚。如何解释国家的存在?如何解释政府的作用?如何解释制度的内生性?新制度经济学的领导者科斯富有智慧,他启用了“交易费用”这个词来解释企业的存在价值,进而解释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边界。科斯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既然市场富有效率,为什么还需要有企业?他自己的解释是,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就会出现无数个交易、无数个交易者,催生一大笔交易费用,企业将一些交易环节内部化,按照内部计划的方式来完成,实际上是节省了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像一把尺子,哪里的交易费用低,资源就流向哪里。这就解释了政府存在的逻辑,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节省交易费用,建设国防,制定法律,明确产权,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但是,交易费用又容易成为理论的“浆糊”,让人产生困惑。有人会提出,政府的计划管理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在提供公共用品方面更有效率,那为什么说公共投资、干预市场就没有效率呢?经济学家做过一些解释。比如,企业家理论、所有者缺位、代理人问题以及寻租理论。但是,这些理论都不具有说服力。经济学家无法证明官员在经营才能上不及企业家。并且,所有者不缺位、充分竞争的国有企业,如新加坡淡马锡,同样富有竞争力。这该怎么解释?回到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在自由竞争环境下,个人根据预期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是最有效率的,那么如何解释政府按照预期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行事又是无效率的呢?如果经济学家主张的是自由主义,为何又要如此严苛地限制政府的行为呢?公共选择学派领导者詹姆斯·布坎南几乎摸索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他从公共选择的角度来解释,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会,国会的权力来源于公众授权。所以,政府的行为其实是公众的公共选择。布坎南将政治视为一种市场,将公共选择视为一种个人的经济行为,他认为,每个人参与公共决策,比如制定宪法、选举总统、投票通过政府预算法案,都是一种权衡收益与成本的经济行为。但是,公共选择与市场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自由市场中,他人的行为不会给你带来强制性或外部性。但是,在公共选择中却不同,即便你投了反对票,但是多数人投了赞成票,按照多数人原则法案通过,你的自由意志就被法案给强制了。这该怎么办?布坎南为了让公共选择更加接近市场行为,他借用了瑞典学派创始人维克塞尔的财政原则,即一致同意原则。布坎南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自愿地一致同意,这样的公共决策就不存在强制问题,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尤其是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上,布坎南主张越多同意越好。但是,他也知道,一致同意原则应用到所有公共选择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布坎南的市场逻辑已经接近完美了。但是,他还差一步,那就是没有打破政治的垄断性。他视公共选择为一种个人的经济行为,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但是这种自由是有限的。个人只能参与这个国家的公共选择,与这个国家的公众签署社会契约,而无法自由地加入其它社会契约。这就是政治的垄断性,也是国家公权力的垄断特征。这就好比一个人只能跟一家公司签署合伙协议,虽然他拥有自由表决权,但是他不能放弃这个协议,加入另外一家公司。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彻底的市场思维,那就是建立“国家市场”。打破各国之间的资本、货币、信息、人口的流通限制,人们根据预期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加入或离开一个国家。这样国家就成为了全球竞争的公共用品市场,税收成为了公共用品的自由价格,竞争性政府就是公共用品的提供者,类似于物业公司。这种国家市场的逻辑,其实是哈耶克的开放型社会思想。哈耶克认为,过去按照血缘、民族组建的公共组织,最后都会演变为按照市场原则来组建。哈耶克曾经将货币视为自由主义需要攻破的最后一个堡垒。他主张货币非国家化,认为货币不应该被政府垄断,应该交给私人银行去供应,交给自由市场去竞争。其实,他应该把范围扩大一些,国家才是最后的堡垒。一旦国家变成了自由市场,政府就是竞争性政府,公共用品就是市场产品,税收就是自由价格,央行就是竞争性银行,货币就是自由货币。民众只需要监督政府,而不需要干涉政府具体做什么,也不需要追求公共选择的一致同意。因为民众会用脚投票,竞争性政府需要努力提高效率,实施竞争性税率,提供更好的公共用品,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资本与人口。这或许是未来的趋势。实际上,如今越是开放的全球化国家,他们的政府就越接近竞争性政府。这样就能够解释新加坡淡马锡为何具有竞争力。将国家、政府、央行纳入市场,就解决了制度的内生性和货币的内生性问题。在国家市场中,制度就是市场契约,货币就是私人用品。在经济学历史上,技术、货币和制度的内生性是三大难题,经以上论述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所以,经济学主张的不应该是小政府主义,或者有为政府主义,而是全球化国家市场和竞争性政府。我将在第五讲中详细分析。以上就是智本社经济学的框架,也是我长期思考经济问题的基础性、系统性思维,主要包括学科宗旨、基本观念、分析方法、核心理论和最后堡垒。社友们可以进入《智本社经济学框架》这门课程中去学习。课程目录发刊词 | 探索正确的经济学01 |学科宗旨:资源有限、功利主义与行为规律02 |基本观念:主观感知、人权观念与自发秩序03 |分析方法:自利原则、理性主义与时间维度04 |核心理论:需求理论、效用理论与主动创造05 |最后堡垒:竞争政府、内生制度与国家市场课程预览课程目录发刊词
探索正确的经济学01 |学科宗旨:资源有限、功利主义与行为规律02 |基本观念:主观感知、人权观念与自发秩序03 |分析方法:自利原则、理性主义与时间维度04 |核心理论:需求理论、效用理论与主动创造05 |最后堡垒:竞争政府、内生制度与国家市场0 1看点:经济学为什么而存在?为什么说经济学以功利主义为原则是错误的 ? 会引发哪些问题?市场效率的源泉是...0 2看点:为什么说市场是自发自生的?人的经济行为存在一般性吗?为什么说交易行为和自由市场的存在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干预主义错误的根源在于...0 3看点:经济学分析方法自利假设与理性主义是错误的吗?问题出在哪?怎么解决?理解市场的时间维度有多重要?0 4看点:需求理论的误区与不完美什么是经济学的元理论?需求理论存在哪些误解?价格理论与需求理论有何区别?0 4看点:需求理论与规模递增如何用需求理论解释经济增长?如何打通需求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技术内生性理论与规模递增理论,构建新的经济学体系?0 5看点:竞争性政府与制度内生性如何解释国家与政府的存在?如何将国家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0 5看点:国家市场理论与开放型国家如何解决经济学中的“国家”问题?如何用彻底的市场理论去理解国家?什么是开放型社会?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演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干预经济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