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华财一险,问下,好不好,农业保险的特点一险保障及补偿功能给力吗?

□辽宁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胜邦辽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业保险在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落实2019年9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辽宁银保监局主动作为,联合各方,多措并举,推动辖内农业保险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一、立足省情,走出辽宁农险特色之路2008年,辽宁开始试办政策性农险,历经12年的不断探索持续优化,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2019年,辽宁(不含大连,下同)农业保险业务规模25亿元,2020年预计将突破30亿元,成为辽宁财产保险业第二大险种,提供风险保障超过600亿元,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阶段,栉风沐雨,起步发展(2008-2012年)。辽宁政策性农险实现从无到有,辽宁省政府出台配套文件推动政策性农险工作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保险纷纷落地。在政府部门持续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补贴品种从无到有不断增加,业务规模逐年扩大,实现了辽宁农险的平稳起步。第二阶段,开拓进取,创新发展(2013-2016年)。辽宁省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作,出台了系列工作意见和制度文件,持续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保费补贴政策进一步向市县级财政倾斜。这一时期,辖内政策性农险条款完成了升级改造,风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行业创新开展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积极研发梅花鹿、薏苡、玉米降雨量指数保险等多个特色产品。同时,监管部门对辖内农险承保理赔数据开展集中数据核查和专项治理整顿工作,推动辽宁农险进入创新发展、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第三阶段,与时俱进,快速发展(2017年至今)。按照“中央保大宗、保成本,地方保特色、保产量”的基本要求,辽宁保险业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大灾保险、玉米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率先将非洲猪瘟纳入生猪保险责任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稳定生猪生产。新增中草药、肉牛、驴、绒山羊等省级政策补贴型品种,为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开发出玉米价格、鸡蛋价格、玉米收入、大豆收入等多个不同种类的新型保险产品,打造农业保险与扶贫工作联动机制,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二、不忘初心,牢固奠定高质量发展根基近年来,辽宁保险业紧跟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银保监会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发展要求,保持求新求变、敢试敢闯的进取姿态,加强管理机制设计和统筹规划,凝聚财政、农业、林草、监管等多个部门工作合力,进一步发挥“几家抬”的作用,共同推动辽宁农险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一)农业保险实现平稳发展,风险保障大幅提升2008-2019年,辽宁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从1.2亿元增长到25.8亿元,年均增速31.5%;提供风险保障从40.2亿元增加至582.9亿元。其中,主要粮油作物的承保面积从172万亩增长到4114万亩,覆盖面达到85%。价格指数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等新型承保模式的拓展,推动了农业保险转型升级,促进政府救灾由“行政决策”的政府管理向“市场契约”的保险理赔转变,为保证国家粮食生产、维护农民利益增添了新的抓手。(二)损失补偿作用有效发挥,助力灾后生产恢复农业保险充分发挥经济补偿功能,成为辽宁农业生产的“保护伞”、人民政府的“减压阀”、农民收入的“稳定器”。12年来,辽宁农业保险累计为1987万户次提供97.6亿元的保险赔偿,农业保险赔款的及时支付显著提升了受灾农户抗灾自救能力,缓解了重灾户“因灾致贫”现象的发生,有助于维护农村安定有序的局面。同时,辖内保险机构通过支付防灾防损费及开展相关技术指导等方式,逐步实现了事前防灾与事后灾害补偿和救助的有机结合,健全了农业防灾防损体系,转变了政府管理农业风险的传统模式。(三)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增加,资金杠杆效应明显中央和省级政府持续加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助推农业保险快速发展。2008-2019年,中央财政补贴比例由32.3%提升至39.36%,省级财政补贴由26.1%提升至27.5%。同期,市县两级财政补贴由20.6%降至10.3%,减轻市县财政负担压力,充分调动基层政府推动农业保险工作的积极性。保费补贴也带动农户投保,有效缓解了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保费支付压力,提高了参保热情。12年来,各级财政累计为辽宁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106.5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573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33.5倍,杠杆作用明显。(四)特色险种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金融发展辽宁中央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已扩展至9个品种,包括玉米、水稻、花生、大豆、小麦、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和森林等。省级财政补贴险种8个,包括日光温室大棚、棚内作物、食用菌、梅花鹿、中草药、肉牛、驴、绒山羊等。同时,辽宁保险业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在稳步扩大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的基础上,开发鸡蛋价格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猪饲料成本指数保险、玉米收入保险、扶贫产业收入保险等新型产品,打造农业保险与扶贫工作联动机制,发挥资金融通的促进作用,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五)保险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辽宁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协办人员已实现全覆盖,承保理赔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保险机构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辽宁经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共有6家。在服务网络上,已覆盖省内所有县、乡,建成涵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三农保险服务网点,并配备专、兼职农险从业人员、农险协办人员。在服务手段上,采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无人机空中查勘、GPS终端设备实地查勘等方式,大大提升了查勘定损准确度和专业服务能力,实现了农业保险从粗放经营管理向精准量化管理转型。三、多措并举,推进农险高质量纵深发展辽宁银保监局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银保监会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指导意见》落地实施,持续推动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一)坚持一个目标,持续做好“扩面增品提标”工作坚持将增强农民获得感作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优先目标,持续推进辽宁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保险的扩面和提标,争取将更多的地区纳入保险试点范畴,为粮食生产安全保驾护航,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型升级。切实发挥以奖代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加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试点的财政补贴和推进力度,逐步推动将“保险+期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扩大辖内特色种、养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拉动农民增产增收。(二)构建两个机制,稳定农业保险健康发展根基探索建立省级财政支持的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加强与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对接,增强农险经办机构应对大灾风险能力,构建稳定安全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辽宁农业保险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保险风险区划研究,适时调整保险费率水平,扩大保险责任,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三)发挥三大功能,全方位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不断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社会管理、资金融通的功能和作用,鼓励保险机构不断拓宽农业保险服务领域,提升风险保障水平,防范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发挥保险机制在灾前风险防范、事中风险控制、灾后理赔服务等方面优势,加强农业保险赔付与政府救灾资金协同运用;通过农业保险的增信功能,提高农户信用等级,助力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四)强化四项监管,营造公平有序合规市场环境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水平,加强辽宁农业保险经营条件管理,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抓好农业保险产品备案管理,通过分类指导、分类把关,逐步推进产品差异化,为地方优势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引导保险机构不断加强基层网点、专业人员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指导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农险行业基础规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农财产保险公司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