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教一下,有没有一家能够为我量身打造项目营销方案案的专业公司?

我现在不是特别拼了,毕竟年龄渐长,手下也聚集了一批比我更专业的人才。现在有时间的话,喜欢跟人交流,聊聊传统外贸、电商、创业、管理这些话题。改开四十年,很多土老板成了企业家,小作坊发展成了大公司,我们也从世界工厂变成制造大国。然而当人口红利消失,没有转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了鸡肋,所以才有了环保税收社保新政,一些落后企业越来越难生存。大一点的企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中小企业没有实力转移,只能活一天是一天……根据以往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似乎是制造业的宿命,然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机会,我这些年也不断在摸索尝试,发现了一些转型的方向。我认为,搬走确实能降低成本,但并不能提升利润。从微笑曲线看,价值链中的制造环节始终处于底部,为他人做嫁衣裳。以前,传统企业的渠道是被别人垄断的,代工厂要想跨越等于做梦。然而现在不同了,互联网时代不但让工厂有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更是个性化当道,让小企业有机会和大品牌同台竞技。如何改变商业模式,提升附加值?答案就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一端是研发设计,另一端是品牌和营销,这也是价值链里利润最丰厚的部分。我想结合我的实战经验说下工厂提升附加值的几个方面。品牌首先外贸工厂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是零售的前提,也是电商的门槛,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平台。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品牌只是一个商标,成为真正的品牌需要时间沉淀。中小品牌和传统品牌比,就像网红和明星,网红玩得好流量可以超过明星,但往往昙花一现,所以对多数小企业来说要明确一点,有了品牌不能100%提高附加值,而是要结合差异化和创新,让品牌有生命力,否则就会沦为到拼多多上卖产品。关于中小企业的品牌,我想谈谈我的观点。我一直觉得,对于中小企业,品牌仅仅是一个商标而已,一个品牌从诞生到小有名气,在品质靠谱的前提下,需要漫长的积累和投入,要想快速爆发,则无异于烧钱。但现在情形似乎不一样了,网络时代,有一种东西叫流量杠杆,以前的电商平台,现在的直播小视频、自媒体,以及以后将会出现的新技术,让默默无闻的产品和人,能以病毒和几何速度传播。以前杭州四季青的小摊主、化妆品店售货员,一夜之间就拥有了几十万上百万的观众,这就是利用了流量杠杆。国内的各种红利期来得快去得快,我不想多说,就说外贸,中国品牌出海,也可以用这个思路。毕竟以外贸企业的品质和经验,完全可以在国外打造一些小而美的品牌并且活得不错。看看现在的亚马逊就知道了,国外市场也讲究实惠,对是否是大品牌不是那么关注,而是更关心性价比。亚马逊销售量top100几乎全是中国品牌,能做到亚马逊的top100,体量可想而知。欧美消费者对这些品牌了解微乎其微,但他们都靠低价质优占领了市场,国外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了票。这些品牌尽管现在没有很大的知名度,但这未必是坏事,不正说明上升空间巨大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年轻群体普遍喜欢新鲜感。新生品牌只要抓住了某个趋势或点,就可能迎来爆发。有了品牌,就有了入驻天猫京东等国内电商平台的资格,也有了跨境出口的优势,做电商的朋友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建议同一个品牌在国内国外都注册。因为成本很低,义乌人和广东人在美国和欧盟疯狂抢注国内天猫品牌。我就吃过这方面的亏,我在天猫的几个卖得不错的商标都被抢注了。为了入驻亚马逊,我不得不花几万元从义乌人手里买回一个自己的商标,当时心痛得简直无法呼吸。但现在事实证明,有自己的品牌,在亚马逊开旗舰店,优势特别大!我的电商是靠原创产品起家的,我们最早的原创,是在国内热销款的基础上借鉴欧美产品的元素,申请外观专利。靠这个投诉掉了无数同行,热销百万件以后,后来被对手找到了漏洞把我的专利作废了。后来我的产品都是纯原创,有的是整体设计,有的是图案,通过申请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来保护,这个比外观专利给力,删除了同行上百个抄袭我的链接。申请的知识产权证书但后来对手在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导致我不能继续投诉了。但山寨对手因为改动过大,产品看起来像丢了魂似的,总觉得不对劲,自然也卖不动。今年天猫出了原创保护平台,一些原来不能保护的设计也能保护了。我经过一番努力后入驻成功。作为亲历者,我觉得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是一直在进步的。我坚信国内会出现越来越多好的设计和品牌。因为很多二代的追求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不再是房子车子这种物质的东西,更多是爱好以及成就感。他们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甚至到欧美留学,他们的审美已经提升了很大的层次。这些优秀二代基数超大,洗刷父辈山寨厂的标签,靠他们了。传统生意,只要产品过硬服务到位,熬过头几年,后面口碑积累多了,会越做越稳。而电商则大不同,流量稳不住,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大卖家已经消失了。一方面线下品牌不断抢占线上份额,另一方面,电商新贵的后发优势太明显了,只要找准定位,肯投钱,一两个月就可以干到类目第一,把以前的老大淘汰。很多类目top店铺,它们走过的路,犯过的错,都像教科书一样被大数据记录下来,给后来者提供了捷径。营销和渠道对做惯了欧美品牌的外贸工厂来说,进军国内电商平台,品质和款式上相比内销货来说具有很大优势。很多内销货粗制滥造,玷污了中国制造的名声。而好的外贸货是经过严格的验厂质检,获得挑剔的欧美品牌商的认可的。想象一下自己的产品刚从生产线下来还热乎着,第二天就寄到了消费者手中,越过了所有中间商,是不是很美好,这种感觉我三年前就体会到了,我最多一天曾卖出5万多双鞋。更重要的是,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优化生产和设计,这种C2M模式比传统渠道效率高太多。定位也很关键,非标品按价格区间,中间是淘宝,往上可以是天猫京东,往下是拼多多。消费市场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下市场越大,价格越烂。一些流量大的非电商APP,如微信、douyin、微博、头条等,也正在成为电商引流的渠道。条件成熟也可以尝试做跨境电商,把自己的牌子直接卖给国外消费者。平台有亚马逊、速卖通、wish、ebay等,营销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等。得知我给几个欧美大牌做过代工,于是亚马逊上的一些中国卖家找到我,做类似款式,品质和大牌差不多,价格是人家一半,结果卖得比大牌还好。我和国外品牌采购经理、买手、设计师接触多,这些人正在年轻化,以前和国外客户一本正经谈生意,现在和90后的年轻外国客户经常会聊ins、tiktok,dji、oneplus这些潮流的话题,我觉得现在的外贸营销应该和国外年轻群体寻找共鸣。另外如果玩得好,facebook对传统外贸营销帮助也很大。我觉很多外贸工厂也应出圈,可以设一个新媒体运营岗,专业负责运营公司网站、做内容营销,通过Linkin、Facebook、Ins、Youtube,tiktok等多维度去展现工厂和产品,一是可以增强可信度,二是可以获得免费流量。电商的最大问题是销量暴露,所以红眼病特别多,仿款起来很快,厮杀最激烈,所以我现在的主要精力都在电商上。但是我已经想到护城河了,出圈,做人群,发展淘外流量,这样对手就算想攻击我也找不到发力点。研发创新主要是技术研发和款式创新,最理想的当然是有技术壁垒的热销产品,拥有天然护城河。大多数传统行业没什么技术壁垒,只好通过不断的款式创新走在对手前面。我厂的劣势是工艺弱,但有大量欧美设计师资源,所以通过不断上新,走爆款群路线,也能保持住市场份额,但谈不上真正的创新。行业里有几位设计师或工程师出身的高学历老板,突破了工艺,重新定义了产品,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很难被仿,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与IP或潮牌进行跨界合作,也是一种创新。外贸做久了会发现,订单碎片化趋势明显,商品正逐渐变得个性化,设计感越来越重要,而中国电商的严酷竞争,催生了大量视觉和设计人才,这也为风格各异的原创品牌提供了土壤。一些成功的电商卖家,大多数都经历过起落。最常见的是出爆款了,店铺一下子火了,特别是一下子出几个爆款,这时候容易盲目自信,大量备货。这个时候应该冷静分析,危机并不远。因为爆款生命周期并不长,而运营技术、规则不停在变。电商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很多卖家最后是伤在库存上。也有一些是因为技术违规倒闭的。还有一点是防范季节的不确定性,比如暖冬,卖羽绒服的大商家可能就会亏损。为什么我近年扩充的是儿童穿戴类产品而不是成人穿戴类产品,这也是我试错试出来的。我在国外卖的和国内电商卖的是同一批产品,风格偏欧美,所以两边都能卖。问题是国内女性脚小,我的库存为35-39码,欧美女性脚大,一般要到42码,这样我必须多备库存,造成资金压力,而且一旦滞销,大码清库存十分麻烦。而儿童产品我国外做1-6岁,国内相应1-8岁,就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企业管理对于管理,我越来越放权了。我管过2年工厂,管得一塌糊涂,我不适合做管理,专业的工作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现在即便我有能力管,我也不会去管,管得再好,一双鞋省出2毛钱,有什么用。市场一不景气,全部停摆。管理是管理人员的工作,老板的工作,是布局,是找人,找钱,找方向。大概是五六年前吧,我非常焦虑。那时生意也还不错,就是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接不完的电话。那时我自己做销售,同时做淘宝,身兼多职。每天早上醒来都是心慌慌的,生怕哪件事情没做好,被客户指责。我是属于责任心很强的那种人,整天被压力包围着。后来突然开窍了,招了一批业务员,培训他们,把我的客户一个个分出去,于是电话一下子少了,就再也没焦虑过。后来分析,工作电话太多会使人烦躁,进而焦虑。我有好多天猫店和c店。以前我把店铺按照品类和价格分成好几类,自己运营高价的,助理运营低价的,高手朋友那里再托管几个店(分利润,非代运营)。每个店销量平均,都能看得过去。今年开始不行了。店铺两极分化很严重,高手朋友的技术没跟上,忍痛分手了。我不得不请了5个人运营,每个人1个店。剩下的店没精力打理,先晾在那里。如今淘系只能精细化,我觉得店就像车一样,一个人的精力只够开一辆车,所以理论上开10家店,就需要十个运营人员,每个人都全力以赴。至于现在流行的那种店群模式,一个人开几百家店,那是另外一种玩法。我完全不懂。有一次我提到我们公司的产品经理。被人笑了,制造业的鸡毛小公司怎么也需要产品经理?产品经理不是大公司、互联网企业才有的吗?其实产品经理是不分行业和规模的。自从1927年宝洁公司出现第一名产品经理以来,产品经理制度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广泛的成功。我觉得从现在开始,对于生死存亡的小企业来说,产品经理非常重要,不是身兼多职的小老板兼一下开发就行的,必须是专人脱出来心无旁骛地去钻研。我们公司产品经理的要求比较高,本行业五年以上市场开发或外贸销售经验,审美良好,懂流行趋势,熟悉国际一二三线品牌及风格调性。有基础设计能力。最重要的是对这份工作感兴趣,有热情,不然天天搜来搜去很枯燥的。现在设计师不难找,外包的很多,但熟悉制造业的产品经理,非常稀缺。曾经有人问我,传统外贸和国内电商,哪个更适合转型跨境电商。我在做跨境电商之前以为国内电商更适合。做了一段时间跨境电商后,想法有点变了。就拿亚马逊来说,国内电商的一些运营技术,视觉营销、直通车等,在亚马逊似乎没有用武之地。FBA(亚马逊物流)就像外贸发柜子,客服也不怎么用,但淘宝需要很多客服和发货人员,哪怕是外包。淘宝卖家的货也不一定适合欧美人,最明显的就是服饰类,尺码、版型、配色风格都不一样。而传统外贸企业更懂市场,产品更对路,质量要求比淘宝货也高很多,适合长期发展。对于工厂而言,产品单一也是劣势,跨境电商平台想做得大还是需要品种多。总的来说,看你是想做精品路线还是铺货,我建议传统企业做精品路线,一开始产品不用太多,慢慢把一个爆款做起来,有了经验以后再扩张。当经营者痛苦、压力大,是因为没开窍。当事业陷入“瓶颈”期,上升乏力,这时如果能打破思维的枷锁,就是开窍了。我想说说我事业中经历过的几次开窍:1.疑心病老板是很难发展的。一开始对谁都不信任,到后来信任放权,是第一次开窍。2.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是我第二次开窍。3.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要舍得分钱,用分钱的思维替代发工资的思维,用合作的思维替代雇佣的思维。这样公司不但有活力,还能自运转。4.关于产品,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什么都想做,不如专注一个点,产品做减法,营销做加法,结果迎来第一次爆发。不过对我现在的公司来说已经不适用了。5.什么都藏着掖着,不肯分享,会让人退步,愿意分享的人会持续进步,因为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反馈,包括纠正和反哺,各种信息,观点得以更新和精进。6.出圈,我长期在自己的圈子,外贸圈、电商圈以及产品圈待久了,思维固化,但是如果不断和别的圈子接触,很快形成跨界思维,而跨界碰撞产生的力量,是爆发性的。(文本由受访者自述,经编辑整理完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目营销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