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梁说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网购模式将来就是千古罪人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就要到了,马云定义的这个购物狂欢节让多少男同胞栽在了女朋友的购物车里。根据淘宝天猫的双十一策略:双十一主会场的所有商品当天的价格必须低于9月15日至11月10日期间成交最低价的九折、1月12日至12月11日期间不得低于双11当天售价出售。也就是说理论上双十一主会场的商品价格是当年九月份到十一月份的最低价格,当然只是理论上,因为天猫也并没有出台说不按照政策来会做什么处理。我们都知道理论上成立正常情况一般都是不成立,所以为了让广大网同胞透过想想看本质,今天我想用数据说话来探讨这个主题:双十一到底是不是一年中商品价格最低的时候?以及双十一应该怎样避免踩雷? 数据样本:天猫双十一主会场30个大分类下每个分类取样500个,并根据历史价格查询网站采集这15000个样本的历史价格。首先看整体,2017年参加双十一的产品中,在2016年双十一的时候价格是全年最低价的只有17.17%,而高达82.83%的商品在2016年双十一的时候都不是该商品的历史最低价。也就是说从整体上来看双十一的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不是全年中的最低价格。除了看整体外对我们更有参考价值的是产品大类,比如说女朋友想买衣服,那我可能就想知道的是女装类商品在双十一的时候是不是全年最低价,或者双十一的时候全年最低价占比多少,这样有利于我决定是否在双十一买。划分到产品大类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我们发现茶酒、珠宝饰品、家饰三大类的商品中在2016年双十一达到最低价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其中茶酒达到了62.50%,而女装只有6.48%的商品在双十一的时候才是其最低价!所以综合上图我总结出:双十一千万不要买衣服包包类商品,如果有需要尽量购置一些茶酒、珠宝饰品、图书音像、家具器材和医疗保健等产品。除了看商品大类之外,商品所属城市也是一个很大看点,比如说你看到某一款你想要的商品在新疆或者黑龙江,那么你在双十一买到的价格是全年最低价的可能性就很大,相反如果商品是在其他城市的那么这种可能行将很小。上图中已经排除一些样本中数据比较少的城市所以造成部分空缺。当然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没那个心思看城市的,那么店铺你一定要看,有的店铺仗着店大欺人,有的店铺小而诚信。我们可以看一下在2016双十一的时候这些参与活动的店铺中到底有多少的商品是全年价格最低的。当然以上的店铺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参考了,毕竟我不是采集的全量的数据,你可能看不清楚店铺名称那说明我别有用心了。当然以上只是但从价格层面来看,我们从数据中能发现双十一的商品价格有超过80%都不是该商品全年最低价,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双十一的优惠在于一些满减的券活动,参与这些满减活动确实能拿到不错的福利,具体该如何真实享受到这些福利我会在后面的文中更新。双11又要到了,无数人开始在购物车里屯货,大晚上抱着手机狂刷淘宝。但双11并不是所有商品都真的便宜,有些只是让你「感觉便宜」而已,那么商家通常用哪些方法制造便宜的感觉?1.价格锚点消费者判断商品值多少钱,便宜与否,需要一个可供参考的价格标准。而价格锚点,就是商家设定的参考标准,用来动摇人们对商品价值的正确评估。王姐新买了一件外套,问小张:“你看这件衣服值多少钱?”小张根据以往的购物经验,内心估价在500元左右。如果换一种问法,王姐这样问:“小张,你看这件衣服值3000块吗?”即使小张认为不值3000块,但有很大可能估价在1500-2000之间。那么商家是如何利用价格锚点的呢?淘宝上有些商品常年打折,从来没有卖过原价。那为什么商家不直接按照折后价售卖,一定要打折呢?因为商家需要用原价「锚定」你对价格的初始感知。比如原价699元的A款钢笔秒杀价58元,699元就是商家设定的价格锚点。可能同样好用的B款钢笔按照原价48元售卖,因为缺少了价格锚点,即使比秒杀款还低10元,消费者也不觉得便宜。价格锚点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价格尾数通常以9结尾。因为499元锚定「这个东西400多块钱」,而500元虽然只贵1块钱,但价格锚点就变成了500多元。2. 「A、A-、B」原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发现A产品明显比A-产品更好,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A,而弱化去判断是否要购买产品B经济学杂志社,当年搞了一个增订方案。电子版一年的订阅费用是59美元、印刷版一年的费用是125美元、滑稽的是还有一个电子版+印刷版的费用也是125美元、正常人看到第二个都会觉得非常诡异。不知道干嘛的。然而真实的实验结果是:如果去掉第二个诡异方案,84%的客户选择了相对理性的电子版;然而把第二个方案放回去,结果有68%的人选择了昂贵的125美元的方案。所以,方案二的作用就是让方案三显得特别超值。比如很多店铺都有一些常年卖不出去的高价货,既然卖不出去,为什么不下架呢?因为这些高价货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衬托其他产品更应该被接受。3. 确定效应确定效应:面对明确的收益,人倾向于规避风险。举个例子,假设有人准备给你3万块钱,你有两个选择:你会怎么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即使后者的收益期望是80%*40000=32000元。「双11打折」认知深入人心,虽然我们知道,双11过后也会有其它促销活动,也有可能享受到比双11更低的价格。但也不排除过了这村没这店的的可能。为了规避这种潜在的危险(即使它可能很小),面对唾手可得的低价收益,我们很有可能果断选择在双11当天剁手,并认为「买到就是赚到」。4. 心理账户原理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你今晚打算去看电影,票价1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1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看电影?我想你可能仍然会去。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100块买好了电影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继续看电影,就必须再花100元钱买票,你是否还会看?同样是损失100元(从金钱上来看并没有区别)为什么最后结果却不同。那是因为电影票的100元和电话卡的100元被你放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那么商家又是如何利用“心理账户”的?「皮鞋64元,运费5元」变成「皮鞋69元包邮」商品价格和运费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一双皮鞋64元和69元差别不大,但如果另外加收5元运费,我们会感觉产生两笔付费。「电视机3499元+组合音响500元」变成「买3999元买电视,送组合音响」消费者只动用了一个账户里的钱(电视机),却买到了两件商品(电视、音响)「8折」变成「购物满500元返现100元」得到和失去是两个不同的账户,一件商品打8折,500元的东西付出4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500返现1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500块,(和400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100元(100比起0差异很大)尽管营销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但也有很多商品确实在双十一价格特别低,甚至低于生产成本。那么,这些商家亏损了吗?他们为什么只愿意在双十一打折呢?请看关注下期关于撇脂定价与价格歧视的分析《你在双11买的便宜,是因为有别人在帮你买单》}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就要到了,马云定义的这个购物狂欢节让多少男同胞栽在了女朋友的购物车里。根据淘宝天猫的双十一策略:双十一主会场的所有商品当天的价格必须低于9月15日至11月10日期间成交最低价的九折、1月12日至12月11日期间不得低于双11当天售价出售。也就是说理论上双十一主会场的商品价格是当年九月份到十一月份的最低价格,当然只是理论上,因为天猫也并没有出台说不按照政策来会做什么处理。我们都知道理论上成立正常情况一般都是不成立,所以为了让广大网同胞透过想想看本质,今天我想用数据说话来探讨这个主题:双十一到底是不是一年中商品价格最低的时候?以及双十一应该怎样避免踩雷? 数据样本:天猫双十一主会场30个大分类下每个分类取样500个,并根据历史价格查询网站采集这15000个样本的历史价格。首先看整体,2017年参加双十一的产品中,在2016年双十一的时候价格是全年最低价的只有17.17%,而高达82.83%的商品在2016年双十一的时候都不是该商品的历史最低价。也就是说从整体上来看双十一的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不是全年中的最低价格。除了看整体外对我们更有参考价值的是产品大类,比如说女朋友想买衣服,那我可能就想知道的是女装类商品在双十一的时候是不是全年最低价,或者双十一的时候全年最低价占比多少,这样有利于我决定是否在双十一买。划分到产品大类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我们发现茶酒、珠宝饰品、家饰三大类的商品中在2016年双十一达到最低价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其中茶酒达到了62.50%,而女装只有6.48%的商品在双十一的时候才是其最低价!所以综合上图我总结出:双十一千万不要买衣服包包类商品,如果有需要尽量购置一些茶酒、珠宝饰品、图书音像、家具器材和医疗保健等产品。除了看商品大类之外,商品所属城市也是一个很大看点,比如说你看到某一款你想要的商品在新疆或者黑龙江,那么你在双十一买到的价格是全年最低价的可能性就很大,相反如果商品是在其他城市的那么这种可能行将很小。上图中已经排除一些样本中数据比较少的城市所以造成部分空缺。当然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没那个心思看城市的,那么店铺你一定要看,有的店铺仗着店大欺人,有的店铺小而诚信。我们可以看一下在2016双十一的时候这些参与活动的店铺中到底有多少的商品是全年价格最低的。当然以上的店铺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参考了,毕竟我不是采集的全量的数据,你可能看不清楚店铺名称那说明我别有用心了。当然以上只是但从价格层面来看,我们从数据中能发现双十一的商品价格有超过80%都不是该商品全年最低价,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双十一的优惠在于一些满减的券活动,参与这些满减活动确实能拿到不错的福利,具体该如何真实享受到这些福利我会在后面的文中更新。双11又要到了,无数人开始在购物车里屯货,大晚上抱着手机狂刷淘宝。但双11并不是所有商品都真的便宜,有些只是让你「感觉便宜」而已,那么商家通常用哪些方法制造便宜的感觉?1.价格锚点消费者判断商品值多少钱,便宜与否,需要一个可供参考的价格标准。而价格锚点,就是商家设定的参考标准,用来动摇人们对商品价值的正确评估。王姐新买了一件外套,问小张:“你看这件衣服值多少钱?”小张根据以往的购物经验,内心估价在500元左右。如果换一种问法,王姐这样问:“小张,你看这件衣服值3000块吗?”即使小张认为不值3000块,但有很大可能估价在1500-2000之间。那么商家是如何利用价格锚点的呢?淘宝上有些商品常年打折,从来没有卖过原价。那为什么商家不直接按照折后价售卖,一定要打折呢?因为商家需要用原价「锚定」你对价格的初始感知。比如原价699元的A款钢笔秒杀价58元,699元就是商家设定的价格锚点。可能同样好用的B款钢笔按照原价48元售卖,因为缺少了价格锚点,即使比秒杀款还低10元,消费者也不觉得便宜。价格锚点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价格尾数通常以9结尾。因为499元锚定「这个东西400多块钱」,而500元虽然只贵1块钱,但价格锚点就变成了500多元。2. 「A、A-、B」原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发现A产品明显比A-产品更好,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A,而弱化去判断是否要购买产品B经济学杂志社,当年搞了一个增订方案。电子版一年的订阅费用是59美元、印刷版一年的费用是125美元、滑稽的是还有一个电子版+印刷版的费用也是125美元、正常人看到第二个都会觉得非常诡异。不知道干嘛的。然而真实的实验结果是:如果去掉第二个诡异方案,84%的客户选择了相对理性的电子版;然而把第二个方案放回去,结果有68%的人选择了昂贵的125美元的方案。所以,方案二的作用就是让方案三显得特别超值。比如很多店铺都有一些常年卖不出去的高价货,既然卖不出去,为什么不下架呢?因为这些高价货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衬托其他产品更应该被接受。3. 确定效应确定效应:面对明确的收益,人倾向于规避风险。举个例子,假设有人准备给你3万块钱,你有两个选择:你会怎么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即使后者的收益期望是80%*40000=32000元。「双11打折」认知深入人心,虽然我们知道,双11过后也会有其它促销活动,也有可能享受到比双11更低的价格。但也不排除过了这村没这店的的可能。为了规避这种潜在的危险(即使它可能很小),面对唾手可得的低价收益,我们很有可能果断选择在双11当天剁手,并认为「买到就是赚到」。4. 心理账户原理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你今晚打算去看电影,票价1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1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看电影?我想你可能仍然会去。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100块买好了电影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继续看电影,就必须再花100元钱买票,你是否还会看?同样是损失100元(从金钱上来看并没有区别)为什么最后结果却不同。那是因为电影票的100元和电话卡的100元被你放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那么商家又是如何利用“心理账户”的?「皮鞋64元,运费5元」变成「皮鞋69元包邮」商品价格和运费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一双皮鞋64元和69元差别不大,但如果另外加收5元运费,我们会感觉产生两笔付费。「电视机3499元+组合音响500元」变成「买3999元买电视,送组合音响」消费者只动用了一个账户里的钱(电视机),却买到了两件商品(电视、音响)「8折」变成「购物满500元返现100元」得到和失去是两个不同的账户,一件商品打8折,500元的东西付出4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500返现1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500块,(和400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100元(100比起0差异很大)尽管营销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但也有很多商品确实在双十一价格特别低,甚至低于生产成本。那么,这些商家亏损了吗?他们为什么只愿意在双十一打折呢?请看关注下期关于撇脂定价与价格歧视的分析《你在双11买的便宜,是因为有别人在帮你买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击阿里巴巴的目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