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五个5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面积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形面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长方形面积教案1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本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和探索能力。  2闭莆粘し叫蚊婊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痹诮饩鲇朊婊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  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教师:同学们用估计的`办法测得了这个图形的面积,但不精确,如果要准确知道它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庇檬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  学生取几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用了几个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  姓名正方形个数(个)  面积(cm2)长(cm)宽(cm)  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长方形的面积与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cm2。  学生2:与长方形的长有关,长越长,长方形的面积越大。  学生3:不,与宽也有关,如果宽很短的话,长方形的面积不一定大。如…  …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  2庇酶哺堑陌旆剿鞒し叫蔚拿婊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  图形长(cm)宽(cm)面积(cm2)  ABC  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长乘宽就等于面积。  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毖橹し⑾  (1)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每格1cm2,面积是()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  (2)算一算。  三、巩固应用  1奔扑阆旅嫱夹蔚拿婊  2蓖瓿闪废捌叩2题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3笔导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四、反思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长方形面积教案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 )有关系,有( )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  本节课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面积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方形面积教案4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蹦芮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蹦芄啦獬し叫蔚拿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用方格去摆。  学生2:分成若干格再数格子。  学生3:量出长和宽再计算。  学生4:估测。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苯萄啦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2敝艹兔婊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交流测量情况和计算结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板书: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意义计算公式  周长面积  三、巩固应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长方形面积教案5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长方形面积教案6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具准备  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4×9060×3300×94×5020×46×500  22×1315×1115×1770×437×58×53  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  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  6×6=36(平方厘米)  60-36=24(平方厘米)  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三、对比练习  1、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需知道什么条件?边长与周长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题中给了正方形荷花池的周长,怎么求边长?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64÷4=16(米)16×16=256(平方米)  答:面积是256平方米。  2、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中。  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周长(厘米)  1611634  821620  441616  通过画图填表格引导学生发现:  (1)有三种情况。(只要想哪两个数相乘是16就可以了)  (2)面积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教师说明:这一结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将会得到更充分的证明。  3、从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三种方法(教材第69页第10题的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呢?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图,讨论这三幅图的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1)三幅图剩下的面积相等,都是76平方厘米。  (2)第一幅图的周长和原正方形的周长相等仍是40厘米;第二幅图的周长比原正方形多了两个4厘米,是48厘米;第三幅图周长比原正方形多了两个6厘米,是52厘米。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图,再计算剩下部分的面积和周长。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下面各题的周长和面积。  (1)长23厘米,宽17厘米,求周长和面积  (2)正方形边长=12分米,求周长和面积。  (3)正方形周长是36米,求边长和面积。  2、张大伯要在一块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菜地的四周围上一圈篱笆,要用多长的篱笆?菜地能种多大面积的菜?  五、思维训练  1、一块长方形绿地,宽24米,长是宽的2倍,这块绿地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种4棵松树,绿化队应该准备多少棵松树就够了?  2、一个长方形,它的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8平方厘米,正好变成一个正方形,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长方形面积教案7  设计说明  1.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龟兔刷墙”而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演变到正方形,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本设计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表格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先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龟兔刷墙”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中的问题(1)。  师: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拿出学具来试一试吧。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1)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  (2)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3)学生直接说出用5×3=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面积的度量。让学生想象将长方形全部铺满,体现出必须用面积单位密铺所测图形,这时通过所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图形的面积。  3.通过追问,突出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部分,通过想象,也可以数出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请结合下图一起数一数。  学生汇报:  一种情况:一个一个的数,大家一起再数一数。  另一种情况:用5×3=15(个),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3)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数出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明确每行个数与行数以及面积单位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为最后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准备。  ⊙自主探究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至少摆3个)。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出示课件)  2.选3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再汇报摆的长方形用了( )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因为( ),所以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  3.(1)若有学生摆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教案8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动画)  (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大象说:“6月1日咱们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森林里的动物这么多,得找一块宽敞的草地当作运动场。你们谁知道哪有这样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说:在森林南面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可大了。咱们就去那儿吧!”  小兔说:“在森林北面有一块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块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争得面红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动物都没了主意。  大象说:“到底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呀!我们该选哪一块草地呀!谁能帮帮我们啊!”  教师:谁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一难题呀?  (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摆,测量、计算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了。)  教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麻烦!)在摆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算法,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题)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活动一: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你动动脑筋,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长边摆满,再沿着宽边摆满,再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演示:长摆5个面积单位,宽摆3个面积单位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观察、计算的结果?(媒体演示)  要求说出: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沿着长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着宽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题卡  每 排 的 个数排 数面积(平方厘米)  图1  图2  图3  汇报结果。  教师:知道每排的个数和排数,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通常我们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用长乘以宽。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活动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有一个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分米,宽不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长再继续减少,减少到6分米,宽不变。这时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6×6=36(平方分米)  *观察这个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边长×边长)  *为什么?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也就是边长×边长。  ④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谁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课堂: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堂练习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面积单位间的换算。2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方法,出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面积问题。  教学过程:  (―)在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从情境图中的挂毯入手,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怎么不相等那?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种题型  1自主练习第五题。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七题。学生弄懂题意,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1)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转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3)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围城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图形有几种围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长(CM)  宽(CM)  面积  此题的设计,即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又可以渗透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引导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填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其中的规律,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他的长越大,宽就越小,长越小,宽就越大。  课堂:  课堂练习设计:长方形面积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激趣,  2. 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 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5.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渗透实验发现验证学习方法的教学,  7. 发挥学生的性,  8. 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9.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设想:通过激趣,诱发学习动机,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突出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教具:长方形、红旗、课件等。  学具:学习纸、直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新居结构图,质疑:  2、出示4dm2dm的正方形,用哪个面积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怎样去量?比较两种摆法。  3、谈话引入课题:我们伟大的祖国幅源辽阔,谁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有多大?武汉市的面积呢?我们关山小学的.面积呢?用面积单位一个个的测量合适吗?  4、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课件提示。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小组使用,共同来解决。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启发学生大胆去猜想。  1、课件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长方形。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课件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  3、质疑: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4、猜一猜: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拨: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的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摆任意长方形找出你们所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面积并记录下来。  3、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各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测量结果后,现场在课件中输入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各小组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开展积极讨论。(观察实验报告单)  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它们有什么关系?  5、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6、引导学生发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激情鼓励。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引导质疑: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讨论验证方法。学生自主验证,交流验证结果。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提问: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2、归纳:实验发现验证。渗透学习科学方法的教育。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播放音乐让学生测量,然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1)回到导入题。课件出示新居的结构图,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新居各部分的面积。  (2)课件出示破镜子的画面,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出长度。  五、深化拓展  学习了这个方法你有什么打算?  六、开放题:课件出示一幅设计图,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请你来当设计师为我们关山小学设计一幅新校规划图。长方形面积教案10  【教学内容】:  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62-63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cm2),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会用厘米方格来表示图形的面积,知道占几格就是几平方厘米。  2、在活动中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和类推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尝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成功的乐趣。  细化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来探究测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激发活动兴趣,培养活动意识。  (2)在测量活动中找寻长方形长、宽厘米数与行数、列数之间的关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倾听、愿意交流的习惯和不怕困难的探究意识,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3)在计算活动中培养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落实教学目标1)  1、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2、认识面积单位cm2  3、揭示课题  二、活动探究  1、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落实细化目标1)  (1)指名汇报  (2)小结并板书:总个数=每行的个数×行数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  A、愿意参加此项活动,能主动完成测量前2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尝试或完成第3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  B、愿意参加此项活动,主动测量完前2个长方形的面积后就停止了活动。  C、意参加此项活动,测量第1个长方形面积后就停止了活动。  教师根据表格的填写情况进行评价。  能根据测量要求有计划地选取、整齐地摆放相应个数的小正方形,并记录测量数据。  选取或摆放小正方形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不强,或没有记录测量数据。  操作小正方形与测量长方形面积的活动要求无关。  教师选取1―2组学生当场评价。  2、再次测量第3个长方形的面积(落实细化目标2)  (1)指名汇报  (2)小结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9×5=45(cm2)  A、愿意参加此项活动,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并表现出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状态。  B、愿意参加此项活动,但是遇到困难就放弃了。  C、不愿意参加此项活动,未见思考和操作的状态。  教师参与其中1组学生的活动,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评价。  能参加小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小组活动中,对于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只能做到其一。  不能参加小组活动,既不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3、小结:我们在测量并计算长方形面积时,先用小正方形铺满整个长方形,接着只把小正方形放满一行和一列,最后还想出了用尺直接量。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感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出下列长方形的面积(落实细化目标3)  (1)交流核对  (2)小结并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选择(机动)  (1)你的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约是()  A、1cm2B、5cm2C、10cm2D、1cm  (2)一张电影票的长是6cm,宽是5cm,面积是()?  A、30cmB、11cmC、30cm2D、11cm2  (3)一条纸带长1dm,宽3cm,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3B、30C、4D、14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对你的帮助最大?  五、面积公式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平方厘米cm2总个数=每行的个数×行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9×5=45(cm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3×3=9(cm2)长方形面积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面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听说过。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物化式”的感性认识。因此,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从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实物――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起“面积”的空间观念,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能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面”,例举我们周围的一些物体的.面;由于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接着让学生举例说明比较生活中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其次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总结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法、重叠法及测量法来比较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最后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幅画,漂亮吗?为了使这幅画长时间保持整洁漂亮,我想给它封上一层塑料膜,那我需要考虑这幅画的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认识面积)  二、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1)摸一摸  我们周围许多的物体都有面,出示一本数学书,这是数学书的封面,你能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吗?指名摸  (师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摸法,张开手掌,认真的慢慢的摸这个面的全部,静静的感受它的大小,自己动手摸摸看。)  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再摸一摸铅笔盒盖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表面)  (2)比一比  那刚才摸的铅笔盒盖的面和课桌面比,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引导学生说完整。  看看前面的黑板,想一想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通过观察、比较物体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那么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师可边指板书边引导学生说)  你还能举例说说吗?同桌互说、指名说。  在我们今天的教室里还有很多物体比如说桌子、凳子、练习本,三角尺等等,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两个物体的面,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面,再说说什么叫他们的面积,(要把它们的面摸完整)最后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三、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1、请小朋友们看这里的一些物体,都认识吧。(红领巾、钟面、小正方体、树叶、直尺)这些物体中,它们的的表面是什么样儿的呢?  2、现在我将这些物体的表面描画下来(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不规则图形、长方形)这些图形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  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那在这些平面图形中,你觉得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2、咱们今天一起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其实面积的用途相当广泛。比如说到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居世界第三位。看!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些什么吗?(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出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师:说的很好。这几个图形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出它们谁大谁小。(板书:观察)  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目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多媒体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  (例2),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生:看出来的。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直接看出了它们的大小,但老师要提醒大家,有时直接观察大小不太可靠,所以老师今天更想知道除了用直接看的方法,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动手操作,几个要求: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等,如果觉得有用就用,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暂时还不会可以看看周围同学的操作,相信你会得到启发。(播放音乐)  生1:重叠  师:同不同意,和他一样的举手。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重叠法,老师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同学使用了老师提供了透明方格纸。……  小结: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是有大小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如:观察、重叠、数格子等。  五、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刚才同学们运用了自己的方法都能比较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老师还想来考一考大家、,看这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想一想:有没有更好办法来比较呢?(数格子,出示方格)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集体交流)这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2、想想做做第4题。  你们今天学习得真棒!咱们的数学课真有意思啊!我们的课本上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图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完成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同学们刚才描出来的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周长)那老师想将它涂成红色,涂色的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呢?(面积)  周长和面积是好朋友,不过好朋友有时也要分清楚。  3、想想做做第4题。  最后咱们一起去一所漂亮的小学去看看,(课件出示)这是这所小学的平面图,你觉得这所小学建的怎么样?你最喜欢这里面的什么地方?你觉得这个地方的面积怎么样了?  对于有些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学生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4、实践运用:选择教材77页的动脑筋作为一个实践活动。  五、总结全课: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长方形面积教案12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电脑、每个学生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2)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3)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  2.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电脑演示)  画面一:  问: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20平方厘米?  生:一排有5个1平方厘米,有4排,一共有20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问: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  (先移动成为长方形再数)  设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答不出?你能想想办法吗?  导语:有些长方形的面积用数方格的办法数不出来,有些面积比较大的,如长方形操场,教室地面,用摆的方法也很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找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计算]  二、探讨新知.  1.理解长宽.(抢答)  问: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问:为什么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  生:因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沿长边依次摆6个小正方形,长是6厘米.  沿宽边依次摆3个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  问: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能知道长、宽与什么有联系吗?  生回答后师总结:一排摆几个,长就是几厘米;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表内板书:[长(cm)宽(cm)]  2.实践感知.  师:请你用6个1平方厘米摆一个长方形.(师巡视)  汇报你是怎样摆的?(生说师板书)  3.观察讨论.  讨论:仔细观察表格内长、宽、面积的数据,2人一组讨论: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初步得出结论:长方形面积=长×宽  4.深入探讨.  师: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以宽吗?我们再来研究一个例子.2人一组用12个1平方厘米摆成长方形,比一比哪组摆的方法多.1个同学做记录.  师巡视,汇报结果如下:(电脑演示,可让学生操作)  问: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你能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字母公式是:  [板书:S=a×b]  5.释疑  师:复习中画面七那个长方形你能准确地求出它的面积了吗?  生:先测量长和宽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列式计算.(口答)  2.判断对错.  (1)5×2=10(dm) ( )  (2)(5+2)×2=14(dm) ( )  (3)5×2=10(dm2) ( )  (4)2×5=10(dm2) ( )  反馈:(1)为什么错?  (2)求的是什么?(周长)你能指一指求的是哪里吗?  (3)求的是什么?请你指出来.  (4)为什么对?  3.动手实践.  师: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请你测量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步骤:(1)各组讨论分工(测量、记录、计算).  (2)汇报分工情况.  (3)分小组进行测量.  (4)反馈交流.  选测量正方形的小组,问:长和宽相等了,是什么形状?你能总结出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S=a×a]  4.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看书、释疑)  5.思考题.  求阴影面积?单位:cm2  (多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长方形面积教案13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习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习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习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4、前两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台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帮长方形面积教案14  设计说明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基于以上几点,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了其他同学的想法,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3.重视知识的探究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一)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  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说一说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平方厘米)。  师: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教案15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图形面积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 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三、教学重点: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说教法:  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改革,本节课采用尝试教法,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具任意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数据填入表里,再量出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出步体会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六、说学法:  1、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 动手操作学习的方法。  七、说教学程序:  1、 首先出示媒体长方形,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长、宽个是几厘米?这样为学生下步的`动手操作创设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导入新课  (1) 面积小的长方形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它的面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想知道大的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揭示课题并板书  3、学习新课:  (2) 手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 直观演示,明确道理  充分发挥媒体教学功能,作到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演示为:A、出示长方形面积24平方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B、出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边角注明边长为1厘米。  C、横着再放5个。D、左起按顺序纵着放其余的。F、实践操作。如:让学生说出长摆几个小正方形是几厘米,宽摆几个是几厘米,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4) 引导质疑,实际测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结论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看书自学的探索中,进而弄清为什么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面积。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会运用的目的。我们让学生去测量,计算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的大小,通过动手学生就已经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  一、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分类:(1)按质地分:纸币和硬币。(2)按单位分:元、角、分。  2.人民币的面值:把人民币上的数和单位合起来读就是人民币的面值。  3.以“元”为单位的面值有7种: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  4.以“角”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5角、2角、1角。  5.以“分”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5分、2分、1分。  6.要点提示: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  7.难点点拨:元是最大的人民币单位,分是最小的人民币单位。  8.重点提示:1元等于10角,几元就等于几十角;几角就等于几十分;1元等于100分。  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2.要点提示:元、角、分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购物付款方法  1.购物付款有多种方法,无论用什么方法付款,付款的总额都是一样的。  2.付款方法:付钱时,先付1张面值与所需钱数较为接近的人民币,再付剩下的钱,这样付钱既简便又不容易出错。  3.要点提示:要结合具体钱数确定付款方法。  四、元、角加减的计算方法  1.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的换算成统一单位后再相加减。如果算得的结果是10角以上,那么应将其转化为几元几角,满10角向元进1。  2.知识巧记:人民币相加减,角加角、元加元;单位不同要互换,统一单位再计算。  3.难点点拨:几十元里面有几个10元,几十元里面就有几十个1元。  4.要点提示: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二年级数学知识点2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 +ac=a(b+c)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  (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二年级数学知识点3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二年级数学验算方法总结  1、让学生“心静”:刚上课的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还处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要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调整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各科老师可以配合好训练学生养成一下课先准备下节课要用的学习用品,然后再去活动的习惯,上课伊始,在学生异常兴奋的状态下,教师说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节奏地拍两下手,学生跟着齐拍三下,然后坐好。  2、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发言,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让学生“会神”:要想回神,就得听懂,学生光是听,不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或者哪儿需要补充。  4、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营造活泼、宽松的倾听氛围:新课程不提倡以往那种非常呆板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要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不必苛求他的坐姿是否端正,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或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角色分配,给每位组员定个岗位,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做,合作之前教师还要讲清楚合作要求,定能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感,从而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乐于倾听。二年级数学知识点4  一、解决问题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加减混合应用题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会用加法、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单位名称。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会用一定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3、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通过对比两种列式形式,进一步理解分步和综合列式的内在联系。  4、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连减应用题(两种方法解决)  1、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会用连减的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正确应用小括号。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单位名称。  3、乘加、乘减应用题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会用乘加、乘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信息中数量关系的把握。确定单位名称。  二、表内除法(一)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平均分  (2)除法  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计算。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创设情境或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2、用2--6口诀求商  1、理解求商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2、正确、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掌握求商方法,正确熟练的用口诀求商。  加强用口诀求商的基本练习。为了使学生用口诀求商的计算能力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应在练习中适当增加形式多样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二年级数学知识点5  统计表  1.读懂信息  2.分析信息、预测信息  条形统计图  1.读懂  纵向: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横向表示类别竖向表示数量)  横向:用直条的长短表示(竖向表示类别横向表示数量)  2.亲自经历收集数据  3.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做出分析  读统计图表(条形统计图)  知识点:  1.能读懂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获得信息。  2.认识条形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3.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讨论(统计图表)  知识点:  1、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初步的分析和预测。  2.通过“泡豆芽”小实验记录的数据,能在方格纸上绘制统计图并作出分析。二年级数学知识点6  竖式除法  1、能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2、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积累正确的试商方法。  4、能用竖式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苹果(竖式除法)  知识点:  1、掌握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一))  知识点: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会用竖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二))  知识点:  1、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派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二))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二年级数学知识点7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二年级数学知识点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概括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二年级数学知识点9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四、表内除法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运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分法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分法2: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  如:有10个苹果,分法1: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2个;分法2:按每2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5份。  五、米和厘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如:  1米-40厘米=60厘米(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的。  6.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  (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  就直接用7-0=7厘米。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括号就填6厘米。  7.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  6-3=3厘米。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8.例题:  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2.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3.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4.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5.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6.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7.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8.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9.用表内乘法求商。  七、观察物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平面图形,根据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0  一. 分式  ※1. 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 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4.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二.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简记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 分式的加减法  ※1. 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3. 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  (1)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 分式方程  ※1.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原方程检验.  ※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2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不能平均分。  有余数除法的写法、读法:  例:写法:9÷4=2……1(知道各部分的名称,9是被除数、4是除数、2是商、1是余数。)  读法:9除以4商2余1.  例:①19÷9=2……1读作:( )  19是( ),9是( ),2是(),1是( )。  ②41÷5=8……1读作:( )  其中,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余数是( )。  ③被除数是73,除数是8,商是(),余数是()。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例:①除数是4,商是8 ,余数是3,则被除数是( )。  ②一道除数是6的有余数除法,余数可能是( )。  3、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一商二乘三减四比较)  例:列竖式计算。  ①21÷5= ②19÷6= ③48÷9=  4、解决问题  例:①17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 )份,还剩( )根。算式为( )。  ②搭一顶帐篷需要9米布,43米布最多可以搭多少顶帐篷?  ③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④有58个茶杯,每7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千”的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例:①( )个10是100;()个100是1000。  ②1000里面有( )个100,( )个10,( )个1。.  ③比299大1的数是()。  2、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800读作:( ),组成( )。  808读作:( ),组成( )。  880读作:( ),组成( )。  3、“万”的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4、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  例:①在2371中,2在( )位上,表示( ),3在( )位上,表示( ),7在( )位上,表示( ),1在()位上,表示( )。  ②4050读作( ),组成( )。  ③6009读作( ),组成( )。  ④二千零六写作( );五千八百七十六写作( )。  ⑤一个数千位上是6,十位上分别是8,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⑥6060中的两个0分别表示( )、( ),两个6分别表示( )( )。  ⑦一个数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数;一个三位数,最高位是( )位。  ⑧用1、2、0、6、8中的4个数,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四位数是( )。  5、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数位不同,数位多的数大。  (2)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高位数字越大则数越大。  6、认识近似数,估计。  895接近900,900就是895的近似数。895≈900  806接近800,800就是806的近似数。806≈800  例:798≈ 2958≈  1178≈ 20xx≈  7、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  三、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例:用竖式计算。  347+281= 720-340= 727-562= 253+364=  2、加减法的验算。  例:笔算并验算。  275+384= 724-562= 827-456=  3、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例:竖式计算。  475-289= 596+87=  例: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  603-375= 305-227=  例:竖式计算并验算(整百数减三位数)。  800-425= 900-592=  4、估算  485-289≈200,因为485≈500,289≈300,500-300=200,所以485-289≈200。  例:208+191≈ 800-205≈  385+421≈ 614-398≈  5、三位数加减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例:①500比436大多少?  ②被减数是301,减数是138,差是多少?  ③297比402小多少?  ④一个数是562,它比另一个数少281,求另一个数。  ⑤750比一个数多205,这个数是多少?  四、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1、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尺子上的1小格的长度时1毫米,毫米用mm表示。  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  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千米=1000米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2、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  例:3分米=( )厘米  7000米=( )千米  2米=( )分米  90毫米=( )厘米  4厘米=( )毫米  5千米=( )米  例:2分米-9厘米=()厘米  24毫米-14毫米=( )毫米=( )厘米  8900米=( )千米( )米  3千米4米=( )  例: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火车每小时约行驶120( )。  小强的身高约为140( )。  球场长约80( )。  例:填“<”“>”或“”  40毫米○4分米 112厘米○20分米  100毫米○1分米 8米○800厘米+20厘米  五、图形与拼组  1、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叫做(边长)。  2、拼组图形(能准确数出拼组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六、时、分、秒的认识  1、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钟面上有12个小格,60个小格。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所以,1时=60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了60个小格,正好是1圈。所以,1分=60秒。  例:3小时=()分钟  5分钟=( )秒  2小时25分钟=()分钟  60分钟=( )小时  120秒=( )分钟  1分钟30秒=()秒  例:在○里填上“<”“>”或“=”。  100秒○1分钟  2小时○120分钟  4分钟○40秒  100秒○2分钟  3分钟45秒○3分钟  1分钟○60秒  2、会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读时刻:判断时针、分针。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例:8时31分(时针过了8是,分针走了31个小格,就是8时31分)。  8时31分也可以写成8:31。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例1:7时30分到10时30分,经过()小时。  时针从7走到11,经过了( )小时。  分针从2走到6,共走了( )分钟。  例2:一列火车早上6时出发,上午9时30分到达终点,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例3:足球比赛分上、下两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长时间?  例4:小丽晚上刷牙3分钟,洗脸4分钟,洗澡25分钟,小丽做完这些事需要多长时间?  七、混合运算  1、加、减、乘、除、小括号运算顺序。(先小括号,后乘除,最后加减)  2、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  300-217+503  720-325-279  3、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带括号)  脱式计算  720-(325-279)  679+(567-389)  4、加、减、乘、除、小括号混合运算  8×8+9=  100-63÷9=  520-(200+320)=  55-5×6=  6×9-35=  72÷8×9=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3  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4.除法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商=被除数  5.被除数  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6.除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例:8÷2=4则2为除数。8为被除数。除数不能为0,否则没有意义。  7.商: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而推导得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8.完全商  当数a除以数b(非0)能除得尽时,这时的商叫完全商。如:9÷3=3,3就是完全商。  9.不完全商  如果数a除以数b(非零)除不尽,得到的商就是不完全商。如:10÷3=3......1,这里的3就是不完全商。  10.被除数和商的关系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11.2―6的乘法口诀  2×2=4  2×3=6  3×3=9  2×4=8  3×4=12  4×4=16  2×5=10  3×5=15  4×5=20  5×5=25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12.直角:几何原本中的定义: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横的直线交成的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被叫做直角,而且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一个直角等于90度,符号:Rt∠  13.几何中的锐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的角。  两个锐角相加不一定大于直角,但一定小于平角。  14.钝角:钝角大于直角(90°)小于平角(180°)的角叫做钝角。  15.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可以不是水平的。  16.旋转: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点O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17.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相等。  18.旋转的三要素  (1)旋转中心;  (2)旋转方向;  (3)旋转角度。  注意:三要素中只要任意改变一个,图形就会不一样。  旋转变换是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过程中,原图上所有的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换同一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  19.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0.7、8、9的乘法口诀  7×7=49  7×8=56  8×8=64  7×9=63  8×9=72  9×9=81  21.万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10个10(10个10相加的结果等于100)  1000=10个100(10个100相加的结果等于1000)  22.克  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相等于千分之一千克。一克的重量大约相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的质量,大约有一个万字夹的质量。  1?吨?=?1,000,000?克?(一百万克)  1?公斤(1千克)?=?1,000?克?(一千克)  1?市斤?=?500克?(1?克?=?0.002市斤?)  1?毫克?=?0.001?克?(1克=1000毫克)  1?微克?=?0.000?001?克?(1克=1000000微克)  1?纳克?=?0.000?000?001?克(1克=1000000000纳克)  23.千克  千克:(符号kg或?)为国际单位制中量度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4  乘除法的意义意义:  乘法: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熟知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是多少、几的几倍是多少。  除法:理解除法的含义(平均分、包含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能看图意列算式,并描述相应的算式的含义。  (图意不够明确时,应该用单位名称表示)  能运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熟知算式中各数名称“因数”和“积”;被除数”、“除数”和“商”等。  乘除法的计算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熟练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  了解乘法口诀的推算方法,知道2、4、8,3、6、9之间的乘法关系。  能发现乘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并填写。  能够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同时要知道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的计算方法。  会用计算关于加减乘除的两步计算式题。(递等式不要求)  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计算。  乘除法的应用(对应意义)能够运用一步计算的乘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较为简单的问题。  求几个几是多少?  求几的几倍是多少?  求平均分的结果。  求包含分的结果。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有余数的除法  (加减法应用题)  角和直角的认识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借助工具判断直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以、顶点及其数量和特征。  能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能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经历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体验“立体”与“平面”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知识点归纳就为大家介绍完了,小朋友们,你们记住多少知识呢?如果忘记了的话,赶快点击浏览本文复习一下吧!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 )=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二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02-22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11-29二年级数学统计知识点10-21二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数学10-18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02-28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12-2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2-13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1-26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1-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