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乘质量等于什么?要用六年级数学体积公式大全的反比例进行计算

六年级上册数学日常考试试卷  现如今,我们都要用到试卷,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卷。你所见过的试卷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日常考试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日常考试试卷 篇1  一、填空。(22分)  l.一个数的亿位上是5、万级和个级的最高位上也是5,其余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2、2小时15分=()小时4.2吨=()千克  3、篮球个数是足球的125%,篮球比足球多()%。  4、6÷15=()45=()%=24÷()=____(填小数)。  5、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6、把218∶123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7、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度、()度。  8、12的因数中可以选出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请你写出比值不同的两组:()。  9、甲乙的比为5:4,甲数比乙数多()%,乙数又比甲数少()%。  10、比a的3倍多1.8的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当a=2.4时,这个式子的值是()。  11、投掷100次硬币,有48次正面向上,那么投掷第101次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  12、一根长2米的直圆柱木料,横着截去2分米,和原来比,剩下的圆柱体木料的'表面积减少12.56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木料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二、判断(7分)  1、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3倍。  2、在比例里,如果两个内项的乘积是1,那么,组成比例外项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  3、有10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1――10这些数。任意摸出一张,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1/5。()  4、、如果4a=3b,那么a:b=4:3。()  5、从学校走到电影院,甲用了10分钟,乙用了12分钟。甲和乙每分钟所走的路程的最简整数比是5∶6。()  6、两个相邻的非零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7、生产的90个零件中,有10个是废品,合格率是90%。()  三、选择。(7分)  1、某班女生人数的47等于男生人数的23,那么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A.小于B.大于C.等于  2、某产品降价前售价是150元,降价后售价是120元,降低了()。  A.20%B.25%C.80%D.75%]  3、下列三句话中,正确的是()  A.一种商品打八折出售正好保本,则不打折时该商品只获20%的利润  B.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不少于60度  C.分母能被2和5整除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4、两根2米长的铁丝,第一根截去它的34,第二根截去34米。余下部分()。  A、长度相等B、第一根长C、第二根长  5、用三根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面积最大的是()。  A、长方形B、正方形C、圆形  6、下列各项中,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A、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B、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  C、4x=5yD、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7、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城到乙城的距离是2厘米,甲城到乙城的实际距离是()。  A.0.4千米B.4千米C.40千米D.400千米  四、计算(26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199+49=10-0.01=5+1.4+1.6=2.5×40=  23×910=24÷67=14+13=13÷2÷13=  2、脱式计算(12分)  38×[(12―13)÷23]511×79+79×611  3、列式计算(6分)  (1)0.6与2.25的积去除3.2与l.85的差,商是多少?  (2)一个数的34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8分)  根据要求操作并填空.(每个方格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  (1)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画一个与梯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3)把平行四边形按2:1的比例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放大后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的比是()  六、解决问题(30分)  1、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49,这时距甲地多少千米?  2、叔叔2008年3月1日把2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为5.22%,到期时应交5%的利息所得税,取款时,叔叔一共可取回多少元?  3、师徒两人共加工零件80个,徒弟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师傅的35。师傅和徒弟各加工零件多少个?  4、建筑工人用的一种圆锥体工具,是用钢材铸造的,它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这个工具重多少千克?  5、修一条路,甲队单独修12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6、农场收割小麦,前3天收割了165公顷。照这样计算,再继续收割了8天,一共可以收割多少公顷?  六年级上册数学日常考试试卷 篇2  一、填空题。20%  1、5.07至少要添上()个0.01,才能得到整数。  2、一个九位数,它的十位、千位、十万位、最高位上都是8,其余各位上的数字都是零,这个数写作(),读作()。  3、A=2×2×3,B=2×C×5,已知A、B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那么C是(),A、B的最小公倍数是()。  4、0.375=()/()=()÷24=()%=1.5:()  5、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4,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3,甲数是(),乙数是()。  6、学校买了a只足球,共用去了168元。每只篮球比足球贵c元,每只篮球()元。  7、甲数的4/5等于乙数的4/7,已知乙数是4.2,甲数是()。  8、我镇的人口以“万”作单位约是4万人,估计实际人口最多是(),最少是()。  9、小丽妈妈把5000元钱存到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25%(税率忽略)。到期时她应得利息是()元。  10、小明去商店购物,如果将身边的钱全部买练习本可买12本,如果全部买钢笔可买3支。现在小明先买8本练习本后,还可买钢笔()支。  11、小明将两根长14厘米的铁丝都按4:3的长度弯折(折角相同),然后摆成一首尾相连的平行四边形。已知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较长边上的高是()厘米。  1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可能是()立方厘米,也可能是()立方厘米。(本题中的Л取近似值3)  二、判断题。7%  1、2000是闰年,有十三个月。()  2、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3个零,这个小数的大小不变。()  3、大于0.5而小于0.7的分数只有1个。()  4、x是一个偶数,3x一定是一个奇数。()  5、把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占这根木料总长的1/4,每段长0.5米,每锯一段用的时间是全部时间的1/3。()  6、地球上曾经生活着40亿种生物,现在只剩下5000万种左右,这表明其中的97.5%已消亡。()  7、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成一个正方体,如果拿去一个小方块,它的表面积不变。()  三、选择题。6%  1、下面各组数,一定不能成为互质数的一组是()。  A.质数与合数B.奇数与偶数C,质数与质数D.偶数与偶数  2、下列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有()  A.7/16B.5/35C.7/8D.3/15  3、如果a是自然数(0和1除外),下列算式最大的是()  A.a+2/3B.a÷2/3C.a×2/3D.2/3÷a  4、一种儿童自行车原价154元,现在降价2/7,现在售价()元。  A.154×(1-2/7)B.154×2/7C.154÷(1-2/7)  5、用一块橡皮泥捏不同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6、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  四、计算题。  1.求未知数X。6%  5x-0.8×10=3.191/2÷3/8=x+1/4x  2.能简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12%  4/9÷(5/6-0.2)19/25×(7.2+4/5)-17/25÷1/8  [2.5-(17/20+0.15)÷0.6]×2/5(5/8+1/27)×8+19/27  3.列综合算式计算。8%  (1)12减去30的1/5,所得的差乘以0.01,积是多少?  (2)一个数的2倍比54的1/6少3,求这个数。  五、操作题。5%  (1)画出小明从A点安全过马路的最短路线。  (2)在对面马路边有一棵柏树,已知柏树与A点的连线正好与马路边成60夹角。请用一个小“×”号标出柏树的大概概位置。  (3)量出图上的距离,求出马路的实际宽度。  六、应用题。36%  1.张明家原每月用水18.2吨,使用节水龙头后,原来一年用的水现在可以多用两个月。现在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2.有一桶油,第一次用去20%,第二次用去2.4千克,还剩1.6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3.做一批零件,甲独做要用10小时,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只能做这批零件的5/6。求两人合作完成这批任务要多少时间?  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马庄车站开往泰州百货大楼,甲车用了20分钟到达,乙车用了30分钟到达。照这样行驶,如果让两车分别从相距220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5.甲、乙两个圆柱形水桶,甲桶的半径是10厘米,乙桶的半径是8厘米,高都是24厘米。如果把乙桶装满水倒入甲桶,那么甲桶中水深多少厘米?  6.星期天,小明的妈妈上街去玩,看到一家商店门口贴着一张广告牌“本店的所有衣服一律打8折出售”。小明的妈妈看中了其中的一件衣服,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店主答应再优惠5%,结果小明的妈妈花了150元钱买成了这件衣服。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六年级上册数学日常考试试卷】相关文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月考试卷09-26初三英语上册期末综合考试卷12-07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精选5篇)11-26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人教版04-12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05-07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1-10考试试卷分析01-21考试卷日记08-13小学六年级数学月考试卷质量分析范文04-22}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推荐度: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 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六年级数学教案2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学习内容:“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复习要点:  (1)、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表示基本数量关系。  (2)、简易方程:①方程概念;②解方程;③列方程解文字题。  (3)、比和比例: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②求比值化简比;③比例尺。  要求:这部分知识学过的时间不长,学生又经常用到,复习时不必过多讲解。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通过具体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解答,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在这部分知识复习时,注意下列知识的区别:  ①a2与2a;②X-2=3、3-X=2;③比和比例;④比与除法、分数;⑤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基本性质;⑥求比值与化简比;⑦正比例与反比例。  由于这部分知识易混的概念较多,建议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复习较好。不要进行纯理性概念上的对比,要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来体验、感悟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求比值:4:2/5=10-----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化简比:4:2/5=10:1---是一个比,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3、应用题  (1)复习要点:  ①、简单应用题:简单应用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复习时从简单应用题开始,通过简单应用题的复习,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常用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②、复合应用题:是复习的一个难点,复习时重点指导学生用分析法分析较为适宜。复合应用题不超过三步。  ③、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比例解应用题(包括一般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复习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或确定比例关系。复习时可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  (2)应用题复习的要求:  ①、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强化基本功训练。  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把生活中的数汇编成应用题。自编自答或自编互答、互编互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枯燥的应用题复习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③、把应用题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加应用题的开放性(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决策略开放),开发学生的智慧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增加思考的深刻性。  4、量的计量  复习要点:  (1)常用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2)常用的质量单位  (3)时间单位  (4)名数改写  复习的难点:建立各个单位的空间观念,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要求:(1)记住计量单位比较简单,但要建立计量单位的概念却是一个难点,复习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独立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尽可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物或教具,比一比、说一说、计量单位的大小。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的表格设计成报告单,让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填写报告单,进行交流,加深理解这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强化学生们已建立起来的这些单位的空间观念,达到能准确应用这些单位的目的。  如: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容积)单位  实 例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 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1. 创设猜谜情境。  师:用以下成语各打一个数。  一分为二(1/2) 百里挑一(1/100)  七上八下(7/8) 十拿九稳(9/10)  [反思:以有趣的猜谜引入,增添了教学情趣,拓宽了学生视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2. 寻找认知起点。  师:(指1/2、1/100、7/8、9/10)这些都是什么数?除了这几个分数,你还知道其他的分数吗?请你在纸上写一个分数,并读给同桌听。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大多数学生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且会读、写分数,有的学生还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反思:通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  二、 合作交流,探究意义  1. 操作。  师:1/2可以表示什么?为了便于大家研究,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一个圆片、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图、8朵花图等)请每人用拿到的材料来表示1/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反思: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做到了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个体参与落到了实处。同时,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教师参与讨论,可以了解小组讨论的真实情况,便于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调控教学进程。]  2. 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表示1/2的?  生:我把这个圆片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运用对折方法表示1/2的?  每组的1号、2号、3号同学都把材料举了起来。  生:3只熊猫是6只熊猫的1/2。  生:4朵花是8朵花的1/2。  师:(指4号同学)你是怎样表示一盒水彩笔的1/2的?  生:一盒水彩笔有12枝,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枝,6枝是这盒水彩笔的1/2。  师:每盒水彩笔的1/2都是6枝吗?为什么?  生:我用9枝表示这盒水彩笔的1/2,因为这盒水彩笔共有18枝。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表示了1/2,现在老师把你们说的用图表示出来(出示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在每份中都写上1/2)。是不是这样?  [反思:面对各个小组众多的合作学习成果,选取一组作中心发言,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把不同材料表示的1/2用直观图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把握1/2的本质。]  3. 归纳。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2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平均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的`材料不同)  师:有的是一个圆片,也就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也有的是一个计量单位,如1米长的绳子,(板书:一个计量单位)还有的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如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8朵花,我们称它们为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吗?  生:一个班级。  生:一摞本子。  ……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上用彩色粉笔覆盖板书:单位“1”)  师:既然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那么我们刚才表示1/2的过程就可以概括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1/2(板书)。1/2还可以表示什么?  ……  师: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反思:对操作过程的回溯、反思、归纳、推演,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分数意义中的两个重要内涵:平均分和单位“1”。]  4. 拓展。  红  黄  蓝  (1) 出示:  师:红色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1/3)黄色部分、蓝色部分呢?  生:都可以用1/3表示。  师:为什么都用1/3表示?  生:因为都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师:黄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共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2/3)  (2) 出示:○○○●●●  师:请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  生:1/2。  生:3/6。  师:为什么同样是3个红色的圆,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2份,3个红色的圆是1份,占1/2。  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6份,3个红色的圆是3份,占3/6。  [反思:从1/2扩展到几分之一,从几分之一扩展到几分之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厚实。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既有利于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又为后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了铺垫。]  5. 概括。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表示了1/2,并且能根据图意说出相应的分数。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他说得完整吗?谁来补充?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打开书第74页,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有什么问题?  [反思:在学生对分数形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教材的逻辑意义成功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  6. 解释。  师:(指1/100、7/8、9/10)根据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几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师:你能结合这几个分数说一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在一个分数中,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1/100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1/100?7/8、9/10呢?  指名回答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写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是什么。  [反思: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由抽象回到具体,结合具体的分数解释意义,能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分子、分母的意义。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写的分数和分数单位,扩大了参与面,增加了练习量。]  三、 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1. 书面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其中阴影部分不能用1/3表示。让学生猜测,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并利用教科书第74页“练一练”第1题的图形,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反思:这样处理,一方面用活教材,使分散的习题成为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有时表面上没有平均分的图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进而用分数表示,深化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 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1) 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 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  (3) 现在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  [反思: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课堂学习状况的调查,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升华。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对部分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进行了恰当的教育和引导。]  四、 课堂总结(略)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六年级数学教案7  学材分析  对于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学情分析  还需加强概念的教学,从而提高上课效率。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测试  2、评析  3、总结  考试  听老师讲解题目。  教学反思  学生的概念不是理解的很透和解题习惯不好是失分的重要原因。  百分数的'应用  一、单元教学的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三、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教学目标:  1、同学们要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我们还要理解观察点、遮挡点、可视区域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谁能说一说。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 ”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 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 观察点)。  4、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 它的最高处在哪里?(墙的右上角 )  5、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  6、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虚线) 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7、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往上画会怎么样?(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往上画会怎么样?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10、汇报  11、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 的变化。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呢?  先看( 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2、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 。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3、联系古诗: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变化的楼房。  (1)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  (2) 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 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 ),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 );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 )比 ( )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 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 )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怎样确定观察范围?六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意识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组织活动的能力。  2、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注意安全,爱护果树等物品。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已把表格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已对果园产生了兴趣,通过已经分好组的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学校到果园实践购物及费用方面,有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卖多少,每种物品的价钱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这些都要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而定。  X月X日:全班师生乘车来到柳埠X果园进行参观,路上,大家兴致勃勃,纷纷询问各自所带的`物品及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  以下为教学片断的梗概: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果园,进了果园之后,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要爱护果树,保护好果园的环境。(在农民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要记录有关的数据这样自然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电脑设计果园,教师在其中)  小A:农民伯伯,您好,我们的果园这么大,它到底大鸡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呢?  农民:果园可大了,长由174米,宽有126米。  教师: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顷?(及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B:大约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师:大家同意吗?  小C:不对,老师问的是多少公顷,而不是多少平方米,应该是2.21公顷。  教师:这次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小D:果园这么大,能栽多少棵树呢?  农民:我们这里有1278棵果树。  小E:这么多,那一棵苹果树能产多少千克苹果呢?  农民:大约一棵树能产50千克。  教师: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丰硕的果实,一千无苹果按市场价能卖多少元?(教师融入其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谁能帮农民伯伯计算一下他一年能挣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在农民伯伯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议论,有的笔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计算器)。  小F:我们知道了,现在市场价每千克苹果1.60元,照这样计算,农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2240元。六年级数学教案10  1、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二、新课教学  1、P1312题口算  2、笔算9/149/10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问: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能算吗?  (2)讨论计算过程  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3)比较不同算法。  问: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归纳方法  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它是怎样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二15、1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  练习二第13、14、17  课后感受  在三个数一起约分的过程中,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约分是分子和分母约。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一、导入  1.口算:  38 3 45 4 95 6 413 2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指名读题,并要求口头列式。  问:为什么用42来计算?  明确:要求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看能分成几份。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指名说说列式的依据。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追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明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12 个分一份,看能分成几份。  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3、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12 ?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12 一份,可分成几份?412 是几?  板书:412 =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4、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23 米剪一段23 ,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23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课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策略:  1.教学例2中(涉及三个数量的乘法应用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的数量关系呢?自己试着画一画,可以提示一下:题里有小亮、小华和小新的储蓄三个量,所以可以三条线段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画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一些问题,使学生明确画线段图的思考方法。  2、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1)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平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教师画并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说明确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并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把上面的分上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该怎样列?  (元)  3、注意引导学生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比较归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明确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答的良好习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中等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仍然要强调把什么看作单位1。如果有必要,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要求学生画图。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3,  )和(,3)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2)经过所有的景点。(3)不走重复路线。  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五、小小设计师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六年级数学教案14  如何突破分数乘分数这个难点?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整个六年级应用题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在人教版第5页的例3中,它是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着手进行理解和分析,在经过繁杂的把单位1按分数意义平分再平分,还要借助画图让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而这个十份就是把分母相乘而得来的。法则的证明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复杂的。纵观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它是按照成人的思维能力从最正统的思路按部就班着手进行分析与解释,它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没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又不难得出分数计算法则的方法?其实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法的过程中,特别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学习,到了后面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记得的只是它的计算法则了,我们大可以撇开分数乘法的意义,换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大家都知道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分数化小数的知识,不妨在这节里拿出来用用,从小数乘法着手进行推导,学生会很快接受和掌握。  可以这样进行,先讲例3,把例3里的分数改成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如  一、列式(要求只列式)  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3/5*3=?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数量关系:  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小时数=一共可耕地的公顷数  列式:3/5*3/4=  二、探讨怎么算,初步感知  1、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自由发言自己的想法  师生齐小结:3/5*3表示有3个3/5相加即  3/5+3/5+3/5=3*3/5=9/5(公顷)  2、而3/5*3/4则可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3/5*3/4=0.6*0.75=0.45即  3/5*3/4==9/20(把小数的结果化成分数)  让学生猜猜,中间的计算过程是可以怎样填写  补充完整:3/5*3/4=3*3/5*4=9/20  三、进行验证:  1、老师出题:1/2*1/5=?5/8*1/4=  学生尝试完成并板书:1/2*1/5=1*1/2*5=1/10  5/8*1/4=5*1/8*4=5/32(这道题稍繁杂)  2、进行总结:你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可以怎样算?  通过对以上式子的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教学如何用以上的法则去学习分数乘整数  如例题中的3/5*3,其实也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如下:3/5*3=3/5*3/1=3*3/5*1=9/5  把整数3化成分数形式3/1就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了  4、出两道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  如:3/9*2/7=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做,  第一种方法: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3/9*2/7=033*0286=009438  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乘法的法则去做  3/9*2/7=3*2/9*7=6/63=00952  四、教学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这样进行教学虽然有其局限性,如分类数的'选择就有讲究,必须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二是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分数这个过程不是每个小数化分数都很容易。故而这样的分数也不是很随意的能找到,而对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就很难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有效的验证,当然这里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举一知十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计算法则。这样做的基础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旧知出发正向迁移至新的知识中去。这是可行的。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教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二)。  (4)制作统计图。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看图和看表分析  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教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如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按现在的身高分成5组,你们会怎么分?每组的统计结果又怎样表示?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小结:可以按从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后统计出每段中的人数。  根据学生的想法完成第三个统计表。  身高(cm)()~() ()~() ()~( )()~() ()~()  人数(人)  教师:对于这一个身高资料你认为还可以选择哪种统计图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在word中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拓展应用,促进发展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9-29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9-17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2-02六年级数学教案12-18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1-25六年级课堂数学教案07-21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8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04六年级数学教案【热】01-04}
首页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检测题全册757KB2023-02-20上传
侵权/举报');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538', container: s, size: '870,95',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0]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2', container: s, size: '890,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1] = 1;
})();
剩余
0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模板内所有元素均可修改,下载资源和展示一致,若部分包含公式及动画文件展示乱码,仍可放心使用,下载后无此问题[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isharekefu@iask.cn。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已收藏至个人中心
点击个人中心可查看
评价有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年级数学体积公式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