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被活活饿死,犹太人可怜还是活该为何把牛奶倒掉也不施舍穷人?

首先,资本家的首要利益是保护自己的财产和资产。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资本家们可能会担心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下跌等问题,导致他们的利润减少或财产资产价值下降。因此,他们倾向于通过减少供应来保持产品价格,从而维护自己的盈利能力。而向穷人免费提供商品或服务,可能会导致价格下跌,减少自己的利润。其次,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资本家们的责任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不是为社会整体服务。因此,经济危机时,资本家有可能选择砍掉成本,包括减少员工数量、降低工资和福利等,以保护自己的利润和资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慈善捐赠可能会被视为不必要的成本,而且不会直接增加资本家的利润。第三,资本家们可能会认为他们不是政府,没有责任提供社会福利。在他们看来,政府应该对经济危机采取措施,而不是他们个人。资本家们可能会主张,政府应该提供援助、刺激经济等方面的支持,而不是期望他们个人来提供慈善捐赠。第四,另一方面,资本家们的资源有限,他们可能会倾向于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在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可能面临着自己的企业和财产资产面临崩溃的风险,或者他们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们可能会把家人和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他人或社会福利上。综上所述,资本家们把牛奶倒掉而不贡献给穷人的行为,是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虽然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利益是资本家们的本能反应。}
因为牛奶的本质还是「商品」——商品的目的是用于交易,而不是赠予。罗斯福之所以被称为拯救美国的「救世主」,与其新政取得的瞩目成就自然有分不开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同样抽到了「干预经济」这张牌,他愣是把前同事留下的烂摊子给收拾利索了。详细说说吧。当时的美国总统叫胡佛,刚上任就赶上了危机,号称史上最悲催的国家男主。好在他当过商务部长,很懂经济,所以大家对他的期待还是相当大的。一开始,胡佛也信奉自由放任主义,觉得政府只要当好保安就行。但后来市场越来越糟,粉丝也越来越失望。胡佛扛不住了,决定插一把手。部分历史书上说胡佛是一个坚定的自由放任主义者,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对,因为他在经济危机之后一直在积极干预经济。干预的内容很多,咱挑重点的来说:干预 1:银行不能倒银行倒闭太多会影响大家贷款,这样下去,企业咋发展?工人咋上班?所以政府拿了很多钱给银行。银行手中有了粮,心中就不会慌,贷款渐渐恢复,经济也开始有所好转。干预 2:工资不要降胡佛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工人缺钱。所以工资要发够……但企业也穷啊,不让降工资,就只能裁员,结果失业率一路飙升。干预 3:关税要提高国内商品太多咋办?卖给「歪果仁」呗!于是胡佛采取了提高关税,减少进口的办法,先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再说。但欧洲立马翻脸:老美你啥意思?于是欧洲开始报复,史称关税大战。这么一波撕下来,美国变得更虚,欧洲经济大扑街,全球经济很亏,而且是往死里亏。看到了吧,胡佛一番折腾,人们生活反而更糟了。支持者立马粉转黑。第一剂总统,没对症下药,就这样被赶下台。二、「救市主」罗斯福新上任的总统就是罗斯福。罗大爷觉得,政府应该对市场插手,不能只当看大门的保安,想解决危机,就要做连你家垃圾都要管的——这套想法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当然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简单理解一下就好。既然胡佛搞砸了,那这一套还好使吗?咱看看罗斯福怎么做的就知道了。措施 1:整顿金融银行是经济恢复正常的关键。所以罗斯福也借钱给银行,恢复贷款,让大家对银行有信心。虽然都是借钱,但内涵不一样,因为罗斯福放了个大招——废除金本位。金本位制度规定美元和黄金挂钩,两者价值要对等,不能瞎印美元。现在脱钩了,政府就能多印点美元给银行,而且美元一多就贬值。对其他国家来讲,美国商品便宜了,秒变抢手货。措施 2:调整工业银行一富裕,企业就能借钱蹦跶。为了防止垄断组织再出现,罗斯福整了个法令,限制大企业的无序发展。这个法令就是《全国工业复兴法》。法令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作时长,从各方面给工人送温暖。总之就是要——措施 3:调节农业当时农产品过多,多到牛奶都要倒掉,该咋办呢?减产啊!当时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让农民少生产。农产品供应稳定了,价格就能稳住。亏的钱,政府会给补贴,这样大家就都能接受。措施 4:加强民生失业问题咋解决?}
图片来自网络微信公共号:shipinanquanwang经济说到底就是供与求的关系,有人需要就会有供给,没有需求就没人去供给。美国大萧条时的本质不是供应不足,而是产能过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生产中去,产生了大量的产能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很高的提升,那么这些超出的产能只能去除。去除产能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停产,可以是销毁。由于牛奶的特殊性,保质期短,只能通过杀牛控制牛奶产量,倾倒牛奶控制市场货物流通量,从而达到供需平衡。本人特意查了下资料,在新浪微博上看到有个人答的挺好。博客名字:流浪的心。以下内容摘自微博。知乎上有人提了一个老问题,朋友邀请我去回答。我的回答如下,因为奶农要还贷款,奶农的牛奶有价值,白送给穷人牛奶,穷人又不帮自己还贷款,所以奶农不能将牛奶送给他们?所谓『牛奶卖不出去,宁可倒掉也不给穷人』这个命题,我们知道最多的例子应当是历史课本上美国大萧条时期牧场主将牛奶倒进河里。历史课本上这样评价『万恶的资本主义』:要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的牛奶行业,只有巴氏杀菌法,却没有无菌包装技术,牛奶最多可以在低温环境储存七天。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大萧条时期并非只有牛奶、橘子这些易腐败的商品被倒掉,奶牛、肥猪、绵羊这些生产资料也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一情况不仅仅在美国出现,而且还席卷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同样,这些材料也都没有送给穷人。我们换一个说法,甚至都没有低价卖给穷人。为什么?难道真的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在作祟?宁可暴殄天物也不『助人为快乐之本』?其实并非如此,被倒掉的那些牛奶一部分是无法卖出的牛奶,另一部分则是意图低价销售的牛奶。而被杀掉的奶牛生前就是生产那部分被倒掉的牛奶的奶牛(有点绕)。之所以被倒掉和被杀掉,是因为供给大于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如果保持这种状态,牛奶收购价势必保持低迷,从而影响奶农利益。当然,在此之前,供大于求的状态在美国持续了很久,只是因为信贷行业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看起来并不严重,until 1929.10.24。萧条(Depression )是一个经济周期的最低谷阶段,是衰退的进一步恶化。在这个时期高失业率、低产出、低投资是主要表现,而促成上世纪初大萧条的逻辑起点很可能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异巨大。  这里有一张表,描述的是1923年~1929年不同阶层之间的净收入水平,以及处在该阶层的收入增长幅度。事实上,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全美有60%以上的家庭收入是低于2000美元的,而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计算过, 维持一个家庭生存的必需品至少需要2000美元。分配不公,收入不足,直接导致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贷消费就应运而火。和现在的信贷服务一样,对此有需求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刚脱离贫困线和中产家庭,因为信贷服务直接解决了前者的一般消费品需求和后者对于更高级的奢侈品的需求;而贫困线之下的家庭银行不会为其提供服务,富豪阶层更不需要这样的服务。美利坚的车轮继续向前开动,股市飞涨,汽车遍布全国,『超前消费』似乎完美地解决了供大于求这一现状。更多的家庭消费了大量的牛奶,这让牧场主笑成了Uncle Sam,大叔们决定继续扩大生产,以实现全国人民的『美国梦』。然而胡佛总统觉得有人在恶意投机股市,决定要打击一下。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下来,股市大跌、银行倒闭。大量银行倒闭直接影响的就是幸存的银行不会轻易把钱借出了,信贷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信贷业务的缩减就会直接导致消费严重不足,有效需求直接打回原形,加上股市大跌让无数家庭资产缩水,实体经济崩溃造成无数工人失业,全国的消费能力大幅度缩减。当时美国的牛奶行业已经出现牛奶分类定价,优质奶源稍微经加工就可饮用的为一级液态奶,差一点的则是二级奶,用来制造奶酪和黄油。大型奶企为了防止秋冬季一级液态奶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便与很多奶农合作社签订协议,保持一个较高的收购价来持续收购其优质奶源,而这个收购价格在『大萧条』事情依然被保持下来了,因此这部分奶农的利益被保护下来了。而对于那些没能与奶企签订协议的奶农来说,他们一般只能提供较差品质的二级奶,而这些奶供应的是小型牛奶收购商,没有固定的收购价格。因此『大萧条』出现之后,这些奶农就惨了。一方面是超额的供给,一方面是严重缩水的有效需求,而这全部的缺口都要出在他们身上。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处理方式有三种:1.留作库存;2.低价出售;3.销毁。1. 对于牛奶这种易腐败的产品,显然留作库存不能保存;肥猪这种吃饲料的东西,留作库存显然会吃死资本家,因此第一条路不合适。2. 低价出售也不可能。首先生产牛奶的一方面是农场主,但更多的则是农民。无论是农场主还是农民,他们都不是住在城里,因此他们要想卖掉牛奶就必须开车把牛奶送到城中收购商那里。但是对很多农场主和农民来说,低价出售牛奶的钱都不够运费,更何况,他们还有大萧条之前从银行拿到的贷款需要偿还,否则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农场,因此他们不能接受低价出售。举个例子,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其次,低价出售牛奶,会使得原本就萎缩的牛奶市场变得更加狭窄。最极端的情况是免费赠送牛奶的时候,牛奶市场则完全消失。3.销毁的是供给过量的牛奶,同时也叫板收购商。随着牛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奶农便打算自己谋求议价权,通过工会谈判来获取一个合适的价格。但在双方价格没有谈拢之前,如果有人低价出售牛奶则是对奶农群体利益的破坏。而事实上,这个价格一直很难谈拢,因此工会便开始组织罢工、倾倒牛奶运动来抵制『低价收购』。在这一过程中,各州不断出现示威活动,甚至造成流血冲突。有些奶农受不了持续的亏损打算低价出售牛奶,工会的人收到消息后便会在公路上拦截运奶车,并将其牛奶全部倒掉。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奶农工会一方面销毁了供给过量的牛奶(这部分包含自己的也包含打算偷偷低价卖掉的),甚至将多余的奶牛杀掉来维持一个均衡的牛奶供给量(毕竟倒掉牛奶也是需要成本的);另一方面向政府和收购商试压,要求其人为地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保证奶农的利益。总结一下,大萧条时期的牛奶被倒掉的原因主要有二:维持牛奶的价格稳定,保证奶农的利益;保护牛奶市场。其次是现代的倒牛奶事件。现代的倒牛奶主要有两种情况:牛奶各项标准存在不达标项甚至被污染,奶企拒绝收购。牛奶行业全面萎缩,提高收奶标准降低收购价格与收购量。对于情况1.来说,穷人要是出运费的话,白送也没有关系,要不然也是倒掉,但是有些穷人就是喜欢趁火打劫。对于情况2.来说,我猜测,每个奶农都是有签约供应厂商的,送给穷人间接地影响了商品牛奶的市场份额,厂商老板是不愿意看到的。而且,送给穷人能带来什么效用呢?还不如倒掉牛奶搞个大新闻来抗议一下牛奶收购价。来源:食经济编辑:刘延正 阮思喻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 质以诚为根长按关注中国食品安全网新媒体投稿:cfsn21@126.com报社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微信合作热线:010-63703066-8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犹太人可怜还是活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