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嵌入式服务在如何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中起到什么作用?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为更好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下基层、进社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
《方案》会给群众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按照精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原则,优先和重点提供急需紧缺服务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当前,我国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居民主要生活在社区。能否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表示。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建什么、怎么建?
刘明介绍,各地要按照精准化服务要求,优先和重点提供当前群众急需紧缺的服务,比如社区助餐、儿童托管等,逐步补齐其他服务,确保便捷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重点推广和优先建设(改造)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可“插花”式分散建设功能相对单一的嵌入式服务设施。
《方案》明确,工程实施范围覆盖各类城市,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推进建设。“我们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思路,选择部分城市和社区先行先试。在总结试点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有效建设模式基础上,向其他各类城市和更多社区稳妥有序推开。”刘明表示,可从3方面把握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定位——
这是推动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居民群众的惠民生工程。将公共服务资源有机嵌入成千上万社区、把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让优质服务步行可及,让群众在家门口、楼底下享受优质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群众接送、跑腿之难,有效降低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成本。
这是将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幸福家园的暖民心工程。让群众急需紧缺的服务走进社区,不断完善社区功能,将使社区成为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这是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民利工程。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科学配置资源,精准满足需求,将社区服务融入万家灯火、送进千家万户。
自然资源部正推动各地深入开展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以加强保障民生和激励公益贡献为导向核定容积率。“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补齐城市短板而实施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类项目,在对周边不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其新增建筑规模可不受规划容积率指标的制约。”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杨浚表示,在此指引基础上,各地可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支持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与土地政策。
开展城市体检,摸清社区设施底数短板,把完整社区建设重点放到社区服务设施上来
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好社区”:2019年以来,指导各地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增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5.6万个,惠及居民3800多万户;2020年以来,积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配建群众急需的“一老一小”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区达标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比例从2020年的46.1%提高到2022年的83.2%。
“完整社区建设与实施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的目标一致。为做好两项工作衔接,我们采取了把完整社区建设重点放到社区服务设施上来、统筹协调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建立高效衔接的工作机制等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做好相关工作。
——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摸清社区设施底数短板。自2024年开始,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将小区、社区、街区列为城市体检的基本单元,查找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配建不达标、功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短板,列出问题台账、录入信息平台并实施动态更新,为社区服务设施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嵌入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因地制宜建设社区设施。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开展“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完善配套设施。在完整社区建设中,聚焦“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短板,实施老年服务站、托儿所、幼儿园等一批建设项目,衔接15分钟生活圈,推进相邻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建设、联动改造,加强设施共建共享。在活力街区打造中,实施老旧商业区、步行街、老旧厂区等更新改造,把腾退出的空间资源优先用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助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贴近居民的优势,发展社区养老、托幼、家政、助餐等生活服务业务,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线上线下生活服务,提高智慧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补齐社区服务短板,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生活需求。
把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多种形式照护服务
《方案》提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这其中,养老托育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
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顺应大多数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愿望、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出台《方案》,对于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把养老服务快捷送到老年人身边周边床边具有重要意义。”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表示,依托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可从4方面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一是有助于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打通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二是增加具有短期托养功能的护理型养老床位,将有效满足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便接受专业照护服务的需求;三是有助于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多点布局、服务下沉、方便可及,让更多老年人吃上家门口的热乎饭;四是有助于养老服务机构等运营主体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日常探访、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居家上门服务,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可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照护服务,是受家庭认可的托育服务形式之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徐拥军表示,依托社区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可以实现就近、就便送托的目标,尤其居住型社区与家庭生活环境同质,便于婴幼儿的发育与成长;二是可以利用社区的配套用房、公共活动场所,盘活闲置资源提供给托育服务机构使用,降低经营成本、降低服务价格;三是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物业、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的优势,丰富服务内容。
“开展试点城市建设,关键在地方。”刘明表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方案》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质量编制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建设和运营制度,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清单,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各地认真做好试点申报和建设工作。”(记者 刘志强)
}

创新社区治理 嵌入式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
原标题:创新社区治理 嵌入式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
本周一,国家发改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前一天发布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将选择50个左右的城市,每个城市试点选择100个左右社区,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向社区的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这些需求都是具体的,甚至是刚性的,但如何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来满足,这是个怎样的概念?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什么是“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本周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给出的定义是,以社区小区为单位,在公共空间中嵌入一种或多种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可以是养老托育、社区助餐;也可以是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要让居民能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生活服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刘悦来:这个“嵌入式”意味着什么,相互之间有兼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说这块地它就是一个居住(功能),这块地就是(提供)公共服务。实际上它是应对了当下社区对公共服务功能的一个很迫切的需求。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在建筑或者在用地方面,在满足居民的高质量生活需求方面,实际上是存在很大的欠缺。实际上(“嵌入式”)这个词其实应对了老百姓更贴近,它也不是硬插,它是一种互嵌,相互融合。
实施方案中提到:落实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均不少于30平方米,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达到不少于80平方米。事实上,对于不少城市来说,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算得上是一项从头开始的新工程。如何在社区既有的一亩三分地上,合理安排好各类刚需服务设施,建设场地的空间从哪儿来,这会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李然是上海一家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五年前,他住进了三林苑社区,也是这个社区的规划师。
正在议事的这间规划师工作室,正是由小区曾被占据的楼栋架空层改建而来的。
三林苑居住小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小区原本为居民停车、交际、休憩设计了400多个“架空层”空间之外,没有预留其他可用公共空间。但由于架空层权属不清晰,这些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利用的公共空间,陆续被占据。直到两年前,在居民,社区街道和规划师多方的努力下,被占据的空间陆续被清退。
有了可以利用的架空层空间后,今年初,小区可以用于居民活动的“林苑小舍”、会客厅、作业吧等9大生活场景相继诞生。多元共治推动下的各种集体活动,不断唤起三林苑居民,对于社区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上海市三林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王敏:前期(治理)架空层,包括综合整新,也是街道、政府部门大力的资金支持。架空层清退完成之后,我们也是根据居民的意见建议,包括我们社区里现在也有社区规划师,最终需求分为停车、居民的活动空间、临时储物空间,架空层还是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既然是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就要全体业主说了算,活动空间是属于公益性的。
除了小区拓展自身可利用的空间外,方案还提到可以积极推进社会存量资源改造利用。加快社区周边闲置厂房、仓库、商业设施等社会存量资源出租转让,以用好城市“金角银边”,来丰富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
这个在去年底,由社区居民商户、政府人员、学者办起的街区发展中心,以租用商铺的形式,为社区居民开辟活动空间。
此次方案还提到,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中,选择50个左右城市,共5000个左右社区作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项目。到2027年,在总结试点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有效建设模式基础上,向其他各类城市和更多社区稳妥有序推开,以期实现居民就近就便享有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白岩松:很多年前,有一本书的名字让我印象非常深,叫《小的是美好的》,可如今的城市个个都在越变越大,但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小需求怎么解决?比如要换拉链,要修鞋,要配钥匙,甚至做菜的时候,突然发现缺葱缺酱油。这一切的小需求,我们能不能出门三五分钟就把它解决了呢?
位于杭州萧山的广德社区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一年前,该社区挖掘出了一批原本闲置的空间,准备嵌入社区服务设施,但什么样的社区服务居民更需要,成了社区首先想到的问题。
该社区在民意收集中发现,在家门口找到实惠的理发店是老居民的一个小愿望,于是,社区用低于市场价的租金吸引理发店入驻,理发店也做到了让利于民。
社区理发店店主:我在外面开店跟这里开店的收费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这里面收费就是80岁的老人是免费的,60岁到80岁他们只拿几块钱而已。
除了平价理发店,社区后续还应居民需求,引入了裁缝铺、社区食堂、托育中心、家政中心等社区服务业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社区小事”。
本周,发改委在介绍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有关情况时指出,要充分考虑居民实际需求,避免出现“建设轰轰烈烈、服务冷冷清清”的情况,可以说,此次社区嵌入式服务,不仅需要面子、更需要里子。而如何真正做到按照居民诉求精准嵌入服务,各地还在不断实践。
这座夹在成都老城区两栋居民楼间的社区菜市场,虽然只有十多个摊位,但已经深深嵌入了该社区二十多年。每天清晨,摊主与居民的准时相遇,让摊主们的生计得到了保障、附近居民的买菜需求得到了满足。
距离近、价格低、食材新鲜,菜市场的存在让居民的社区生活有滋有味,但社区一点点变老,居民又渴望在老社区拥有更为整洁的环境、更为充足的公共空间。为了满足居民的多元诉求,三年前该社区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者何志森,采用建筑工作坊的形式,进驻菜市场进行微改造。
何志森的团队发现,每天中午摊主们结束营业后,菜市场的空间并没有被充分利用,于是,他为摊主提供了收纳建议,说服摊主在离开时腾出空间,让下午的菜市场变成居民的休闲场所。
每天中午的收纳看似不起眼,但却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改变,让下午的菜场重新汇聚起了人气。没有做大拆大建的何志森,决定明年再次为菜市场进行微改造,让摊主的收纳效率进一步提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何志森:我们第二期工作坊希望给他们重新设计一些摊桌,这些桌子是多功能的,可以随时移动。他们不用的时候这个摊桌是不是又可以组合,变成各种各样功能的空间,比如可不可以变成一个乒乓球桌。就是希望去跟摊主一起合作,当然要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我们在思考,这些桌子怎么可以变成一个可以去激发社区居民活动的一个媒介。
居民与摊主在协商解决公共空间不足的过程中,形成了良性互动,交流的增加拉近了社区中人与人的距离。而社区管理者也更加意识到,社区服务地提供,离不开居民的需求表达和亲身参与。
白岩松:经常有人骄傲的称中国为基建狂魔,没错,各种硬件设施,这些年咱们建起来是又快又多,但面对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硬件保障估计没什么问题,但建成之后能够持续运营下去吗?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要确保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不仅建得好,还得用得好,避免出现建设轰轰烈烈,服务冷冷清清,那就必须做到精准化服务,普惠化运营。运营主体要根据服务成本,合理利润等提供价格普惠的社区服务以及其他公益性服务,又方便又好又不贵,这能实现吗?
家里的灯泡坏了,小区物业师傅上门更换,对于成都青羊区清波社区的刘菊香老人来说,如今已是习以为常的社区服务。然而在几年前,由于小区是安置小区,一直没有物业公司,居民们享受不到任何物业服务。
社区居民 蔡莉苹:现在有新物管了,管理得好,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前没有物管,到处好脏,都没人管,喂鸡的都有。
秩序混乱,环境糟糕,社区居民急需物业服务,但市场上的物业企业却不愿意接手。无奈之下,清波社区居委会开始自己筹办物业公司。
成都市青羊区清波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雷霜霜:市场上的物业服务公司就觉得,第一收物业费难,第二可能收的物业费还不高,所以他们就不愿意来承接这样的小区院落管理。在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大力的支持和指导下,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农民,拆迁安置过后他们没有了工作,那么我们何不把他们吸纳进来作为我们的保洁人员和保安人员呢?
由居委会担任法人的物业公司成立起来,公司聘用的保洁员、维修工等全是社区的居民。通过规划停车位收取停车费,开发社区广告资源,物业公司拓展了收入来源,而在物业费方面,只对居民收取低价普惠的物业费。
成都市青羊区清波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雷霜霜:我们小区本来这个物业服务公司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现在的收益能够满足我们基本的管理成本。同时我们每年的收益结余部分,还要用来奖励我们小区里面一些志愿者阿姨们、叔叔们。
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引入和发展各类社区服务的枢纽。在清波社区,物业问题的解决,激发了居委会探索通过社会企业解决服务难题的积极性。两年前,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入驻清波社区,带来了期盼已久的就近养老服务。但是,由于运营成本高,定价也相对较高,这家民营养老院面临困境。
成都市青羊区康养中心院长 简利亭:在市区里租金比较重,我们也是重服务的行业,从业人员比较多,所以说在运营资金这块负担还是挺大的。
成都市青羊区清波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雷霜霜:它的床位应该有150多张,但是现在入住率不到三分之一。主要还是因为价格,普通群众还是不能接受。
如何为社区养老破局,清波社区希望依托社区成立的全资社会企业,筹建社区自己的养老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相对普惠低价的服务,满足更多居民的养老需求。
成都市青羊区清波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雷霜霜:社会企业就是需要以市场化的逻辑来解决我们社会问题,今年4月份以来(社区)也一直在筹备着这个事情,想要以社区级的养老服务中心来引领辖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控制成本的同时又能把我们辖区的养老问题给真正解决。
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这是社会企业的基本特征。而在成都,2021年就曾出台管理办法,支持社区以特别法人身份创办社区社会企业,到如今,全市已培育社区社会企业200多家,涉及养老助老、妇幼成长、物业管理等民生领域。
成都市草堂街道党工委书记 温玉戈:社会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属地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想方设法为他提供什么,第二个方面是市场上缺什么我们就推什么,比如说缺少老年人平时日间料理吃饭的地方,我们就给他提供社区食堂的服务。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 何立军:完全由政府买单,可持续运营的问题往往陷入瓶颈;而由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来提供,往往也缺乏造血机制。所以由社区社会企业来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提供差异化的社区服务,能解决政府兜不了底、市场主体大都不愿意参与、社会力量又没有足够能力去供给的这样一些民生保障社区服务领域。
社区服务的需求广泛而多样,依靠单一模式或一种力量难以满足。《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科学选择合理可持续的服务模式,鼓励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运营,积极探索构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样化建设运营模式。显然,如何找到合适本地区、本社区的运营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多元探索。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 何立军:服务供给模式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应该鼓励多种形式并存。政府最重要的还是制定政策,引导扶持、监管,服务的主体应该交给市场和社会,同时要特别考虑到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服务的好坏、质量高低还是由居民群众说了算,所以应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群众多元共治的这样一种局面。
白岩松:这次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试点将在全国50个左右城市展开,大概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到2027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各类城市有序推开。试点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就要创新,就要允许犯错,就要因地制宜,更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因为归根到底,这事儿好不好,要由住在社区里的居民说了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