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华东一区五世仙界修仙-梦幻之都”梦...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2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梅氏荣脉,辉煌绵长 - 浙闽梅氏网┊
& 梅园文萃 & 信息内容
梅氏荣脉,辉煌绵长
信息目录:梅园文萃 & 添加员:zmmsw & 收录时间: & 已浏览:2149 & 信息出自:打落红尘的金梅
“你裹挟三千年的底蕴,披一身历史的尘埃,穿越商周古道,在秦汉的长河中蹒跚。唱不尽晋隋文化,歌不完唐宋诗篇,书不绝元明清史,子孙代代,瓜瓞绵延,一路豪歌,步入辉煌和谐的新时代!千年梅树,枝枝叶叶,根深花茂,绚丽竞开,博大的梅花园啊处处风光无限!生命的多彩,智慧的火焰,人间的真情,家族的深爱,在和煦的梅花园中谱成一曲迷人的天籁,这昂扬奋进的旋律谁不为她摇旗喝彩!让梅花无以伦比的茂盛,永远拒绝苍老和衰败!”
这首梅花文学社会员“梅亦香”为梅氏西部恳亲会及梅花文学社所作的《千年梅花代代开》把我们的思绪从对源远流长的梅文化的畅想里带入梅氏家族根深叶茂的历史烟云中。
坦率地说,我本人不姓梅,姓周,虽然我很喜欢先辈赋予自己的真正姓氏,但毫无疑问我显然更喜欢百家姓中的梅字,这一切自然与我酷好大美大雅的梅文化有关。多少年来,萦绕在我耳边的时常是李玲玉的《梅花情》和段银莹以及童丽的《梅花雪》,想当初,为了给自己取个好听的文学笔名和网络昵称,我先后给自己取过名博骄梅、瑞雪梅丫、打落红尘的金梅、瑞雪俏金梅……等好几个有趣的马甲。想当年,我因酷爱疑似从天庭上界打落凡间的精灵之花金缕梅而给自己取网名打落红尘的金梅,如今经过数年的耕耘,《打落红尘的金梅》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以专业宣传金缕梅为主题内容的博客,“清香一缕漏红尘,百转千回择睦邻。遭遇知音羞瑟喜,牵缘伯乐抚弦呻。伊人独舞蜗居旧,光影同歌谱曲新。寄语春秋朱阁里,情深意切有原因。”,可以说,对梅字我是始终情有独钟,不离不弃。建造一座我梦中的金缕梅生态观光山庄,曾经是我生命中的梦幻,她就像一位唯美的仙子,戴珠冠披凤袄,仙袂飘飘,星眸含情,极具诱惑力,夜半来天明去,长期萦绕在我梦中的思绪里,可惜光阴荏苒,青春不再,人世的蹉跎坎坷淹没了我梦中的宏图伟业,而今天重谈梅文化的美丽画卷再次打开了我的浪漫的思绪!在花语中,金缕梅应该属于灵感的意思,一看金缕梅三字,你就会觉得诗意十足。那花奇,花簇生,瓣枚枚分明,如带似线,招摇飘逸,就像一群从仙界打落在红尘,飘落在妖娆凡间中带着仙味的花的精灵,如梦如幻,似迷似离,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每当寒冬来临,大地仅有的一些颜色,也将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下,这时候,如果你看到金黄色的花朵在冰雪中飘香,那就是金缕梅的惊艳,你会格外欢喜!也许,这就是我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永远消除不了的心灵上的咀嚼和回味!红尘烟雨,如梦似幻,几多飘零,严酷的生活磨灭不了我对真善美境界的永恒的回味与追求!身为爱梅惜梅一梅痴,虽然命运注定我不可能使用梅姓,也没有福气娶到一个梅姓的女子为妻,更从未见过梅花在冰天雪地里盛开的实景。可是,梅花岁寒的美图,处处皆是,见到这些梅花怒放的图片或者是有关梅花的诗词歌赋,我会不由自主地驻眼欣赏,并着意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和手机上作为屏保,看到那些凌寒吐蕊的精灵,我就想象着自己已闻到了那“暗香浮动”的幽香。虽然我暂时在现实生活中也还真的没有结识过梅姓的朋友,但无时不在的,我总能看到许多并不姓梅的人们和我一样在痴迷地喜欢着梅花、梅景,他们把梅花的图贴在网上或自己的博客里雅赏,或抄些关于咏梅的诗词以为自励,这让我这个乐梅成痴的人脸上很有光彩,所以在新浪博客里我一见到网名带梅字的博友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加为好友的冲动。而一枝独放的梅氏文史园博客,则更细致匠心地展示了梅的源流、梅的宗亲、梅的文化,看到那么多的梅氏子孙,像一簇簇鲜活的梅花儿,在我的银屏上闪耀盛开着,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梅花报春的暖意,那是一股清新的情感暖流,曾经并会永远温润着我的心田。有梅的世界真美好!啊,令我骄傲并喜欢的姓氏,梅!
在我精心整理这篇《中国梅文化概略》的时候,从新华网上看到的一篇发自安徽合肥2010年8月24日的电文吸引了我的眼球,文章说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会日前已经在安徽省宣城市成立,旨在挖掘、整理、研究宣城梅氏文化遗产,传播弘扬梅氏文化。宣城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会经世界梅氏宗亲总会授权,得到中国20多个省份的梅氏宗亲、文化学者的支持。资料显示,梅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云南、浙江、江西、江苏、河南等地较多,上述六省之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的74%。据介绍,宣城梅氏是现今中国历史最长、世系最为清楚、历史名人众多的文化世家之一,其文化始祖是五世孙、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自梅尧臣之后,宣城梅氏名家辈出,尤其是明清以来,涌现出一批文艺和科学名流,形成宣城数学派、宣城画派与宣城诗派。其代表人物有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梅鼎祚,明代文字学家梅膺祚,清代数学家梅文鼎,清代画家、诗人梅清等。宣城市多年前即开始研究梅氏文化,上世纪80年代,该市召开了纪念梅文鼎的国际研讨会,有关梅尧臣等人的研究在当地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中广泛展开。目前,宣城市政府已建成梅文鼎纪念馆,在梅氏千年故居遗址建成以梅氏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并拨专款用于搜集、编撰梅氏家族典籍。
经此信息带来的兴奋感为之一振,不才乃遍搜网络上的梅氏家族渊源和历代名人及当代名企,欣欣然可见其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兹概列于下,聊资分享。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梅姓源出有二:
A、出自子姓,为汤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省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至商纣时,梅国国君梅伯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淫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时有臣劝他,忠言逆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死谏,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依然如故,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忍无可忍,就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姓。他们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
B、出自他族所改。据《魏书》所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据《旧唐书》所载,北狄奚酋长有梅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姓;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姓;今满、土家、彝、蒙古、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梅姓族群迁徙分布:
梅姓发祥于今湖北黄梅一带,后不知为何,大批迁衍于河南汝南。据《姓氏考略》载,早期梅姓,主要是活跃在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先秦之后,才渐有梅姓人散见于史册。秦有丹阳(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汉初有益阳(今属湖南省)人梅,西汉中叶有南阳(今属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时有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梅福。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大多梅姓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姓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魏晋南北朝时,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为昌盛,并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后逐渐发展成为梅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际见诸史册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赜、梅陶父子外,还有吴兴(今属浙江省)人梅虫儿。可见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隋代末年,农民起义军四起,加之杨广穷兵黩武,中原一带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难逃,避居南方势在必行,其中有一支迁居四川。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加藩镇割据,阉宦专权,又加唐朝所请的援兵回鹘烧杀掳掠,黄巢起义又紧随而来,社会激剧动荡,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广,今广东一带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际,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为最,可谓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并且此际梅姓已有人定居于甘肃。明初,梅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云南。清代以后,梅姓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梅姓历史名人:
梅& 询:宣城人,宋代官吏。少好学有词辩,进士及第,官至许州知州。
梅& 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画家、诗人。顺治年间举人。笔法挺秀,墨色苍浑,画松别饶风致。其子蔚,山水得家传,兼工人物。
梅& 庚:梅清从孙,清代画家、诗人。康熙年间举人,官泰顺知县。书善八分,画善山水、花卉,脱略风格,不宗一家,旷逸有雅韵。与梅清、石涛均为黄山派名画家。工诗,有《天逸阁集》。
梅& 成:梅文鼎孙,清代大臣、天文数学家。康熙五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参与修订《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遗珍》等。
梅& 月:明代进士。嘉靖间,人川南道宪副。生平持躬谦让,人称长者。民间有梅月双清之谣。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汉之武昌)人,五代时南唐官吏、画家。曾为翰林待诏,善画人物、牛马。最工写鸡,以此知名,世号梅家鸡,写斗鸡最精。
梅尧臣:宣州宣城(今属安徽省)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北宋文学家。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员外郎,世称梅都官。其诗平淡朴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矫宋初空洞靡丽之诗风。因与苏舜钦齐名,人称“苏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学自任,诗文博雅,王世贞称其诗文为当时之冠。拒绝仕途,著述颇丰。有《才鬼记》、《青泥莲花记》、《历代文纪》、《古乐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孙,清代诗书画家,善书画、兼善诗文,世称三绝。有《书带园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数学家。他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一生著作八十余种,富于科学价值。有《梅氏历算全书》、《古今历法通考》等,后人汇编为《梅氏丛书》。其两位弟弟也长于天文数学。
梅曾亮:江苏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学家。道光进士,官户部郎中。专力古文,有盛名。诗亦清秀。有《柏枧山房文集》。
梅贻奇:天津人,现代著名学者。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赴美。1957年在台湾新竹创办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所。
梅兰芳:江苏泰州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名闻世界之京剧艺人。出身京剧世家,十一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开创了梅派艺术。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解放后,任北京京剧院院长,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场,亦工书法,善画花卉,出笔秀逸。代表戏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1961年逝世,终年67岁。有《梅兰芳文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名人还有:汉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东晋有儒学家梅赜,宋代有三司户部判官梅询,明代有经学家梅鹗、戏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画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两位梅姓开国将军简介
梅盛伟少将(),曾用名梅声为,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人。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宣传员、师文印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股长、科长,天全独立团团长,第80团政治部主任,后方纵队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红4军司令部参谋、政治部保卫部秘书。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文印股股长,129师第1、第2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总务处副处长、直供处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34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24旅71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2团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5支队副政治委员,鹤立独立团团长,兴山警备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1950年组建东北防空部队,任东北防空部队政治部主任,日,高炮17团一举击落4架F-84型敌机。该月高炮部队对敌作战168次,击落敌机11架,击伤69架。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后,任沈阳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军、第2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交通部顾问组组长、党组成员,1995年8月离休。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梅嘉生少将(),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年随生母到上海读书,小学毕业后到一家中药店当学徒,出徒后在父亲的药店当伙计,工余在夜校学校英语,不久考入华夏大学附属中学。日军占领东北后,到南京报考国民党陆军军校,学习装甲兵课程。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嘉生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和邻村的管文蔚取得联系,组织起农民自卫团。陈毅率领新四军第1支队北上时归属新四军。历任丹阳游击纵队3大队大队长,新四军挺进纵队3团团长,苏皖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教导总队中级干部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参谋长,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苏中公学教育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副参谋长,第1军委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1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经历过“紫石英号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中央军委命令:第二、三、四野战军各抽调一个师的全套干部参加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同时由第三野战军调集干部组成顾问团团部班子,由第四野战军抽调一个军事学校的班子担任越军军事学校的顾问。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和粟裕商议,由当时设在南京的华东军政大学第3总队首长组成顾问团团部,由总队队长梅嘉生担任韦国清的主要助手,担任了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参谋长、第一副团长。曾经主持为越军起草了《战斗条令》、《队列条令》和《内务条令》。1952年越南人民军发动西北战役,负责战役计划的准备,帮助越军总部组织了战场侦察,并和武元甲进行了8天沙盘推演作业。西北战役开始时,梅嘉生随越军行动,两次遇险,一次几乎被定时炸弹炸着,一次是法军飞机轰炸,警卫员把他压在自己身子底下。西北战役之后,和武元甲赶到越南和老挝边境,会见了老挝巴特寮战线领导人苏发努冯亲王,商议组织桑怒战役。1953年,韦国清和梅嘉生随越军进入老挝上寮边境地区。参与上寮战役。上寮战役越军全胜,胡志明宴请韦国清、梅嘉生和邓逸凡,胡志明将一个鸡腿夹到梅嘉生碗里说:你为了越南的救国事业染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吃了这个,尽快康复!韦国清、梅嘉生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战计划》。韦国清、梅嘉生还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奠边府战役计划。1954年1月,韦国清、梅嘉生到奠边府前线,梅嘉生还到前沿观察法军阵地。回国后,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军区战史编辑室主任,1964年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197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越南民主共和国二级军功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梅氏当代名人摘要:
梅铁山老师是梅氏文化研究的前辈,是到目前为止梅氏文化研究界泰斗式的人物。梅铁山的父亲出生在青弋江边的东梅村,读过几年私塾,后来考取省立宣城第四师范学校,是一位典型的旧知识分子。在宣城四师的求学过程中,由于他为人正直,勤奋好学,在同学中有影响力而深受章伯钧校长赏识,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抗战胜利后,其父跟随章伯钧到上海参加反独裁的民主运动,并加入农工民主党,因为子女众多被邀请住在位于上海愚园路的章家。铁山老师1946年就出生在这里。后来,政局动荡,铁山老师一家辗转流离,先后到过苏州和南京。1952年其父不幸病逝之后,铁山老师一家回到宣城东梅村,不久又来到城镇生活。由于家境和出身等问题,他初中毕业之后被迫回乡务农,一干就是15年。期间,他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一点也没有放松,一有机会就看书学习,被信奉“抬头求人不如低头求土”的母亲,亲切地称他为“书呆子”,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奠定了基础。在农村结婚之后,铁山老师的爱人也很支持他读。有一次,天下着大雨,生产队里歇工,他认为是读书的好机会,一大早就坐到了书桌前。他爱人忙着为猪仔准备饲料,没来得及烧早饭,就用水瓢舀了一瓢炒熟的饲料玉米放在桌子上,让他暂且充饥,就忙她的事情去了。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当他爱人烧好晚饭推开房门叫他吃饭时,她大吃一惊,满满的一瓢炒玉米,总有二三斤吧,竟让“书呆子”一边看书,一边不知不觉地吃完了。这时,铁山老师才发现天已经黑了,肚子胀得历害。妻子也从此了解了他嗜书如命的秉性,默默地挑起了全部家务的重担。1979年以后,铁山老师通过考试,当上了中学民办教师、中学公办教师,取得了大学专科、本科的学历,评上了一级、高级教师,被聘为研究员、多家报刊的特约通讯员、兼职编辑等。回忆过去,他感慨万千,“在我后来近30年的人生中,我经历的各类考试不下数十次,但每次都能顺利过关,这并不是自已有什么天赋,也不是命运的特别垂青,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痴迷与追求。” 这种忘我的学习精神也被用在以后的教学和研究中。“苦心人,天不负”,他从事的梅氏文化研究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写写文化小品和随笔,以流畅的文字、老到的笔触、高度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宣城梅氏故居位于市区城南梅园新村东南面的柏山,这里是梅氏家族文化始祖梅尧臣的出生地。作为宣城梅氏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拥有双归山、都官墓、会庆堂、宝章阁、景梅亭、尚书府、柏山桥、双羊古道等诸多人文景观。由于地处城郊,溪水环绕,古木参天,环境优美,一直是当地群众探幽访古、游玩踏青、凭吊先贤并接受文化浸染的场所,历代受到官府保护,直到抗战时期被炸毁。解放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梅氏故居文化遗址和残存一直末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修缮。上个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就曾经在这里规划建设梅溪公园,但后来因故搁浅。当时该遗址除部分残存如石犼、石础和荷花石栏断柱散落各处外,其余均被毁尽,大部分地面都建起了民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商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推进,一条城市大道和周边商业住宅区正坐落于柏山梅氏故居文化遗址上,这处千年文化遗址即将面临彻底湮灭的悲惨命运。铁山老师对此忧心如焚。一批有着朴素人文意识的热心人也积极向他反映,希望他能以梅氏后裔的身份出面呼吁。2007年3月份,带着沉重的心情,他和爱人一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拍下了一些照片。那些残碑断碣、破桥断柱等遗址残迹令他伤感。回来后,他立即着手动笔,以《千年文化遗址,何忍毁于一旦》为题强烈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和保护。在这封饱含着文化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人民来信中,他呼吁,“本着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尊重民意,倾听呼声,对盲目开发柏山古文化遗址的事件予以调查、干预,并尽早恢复其原有的人文风貌。” 他的信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市长(现市委书记)的高登榜亲自过问,不仅向铁山老师了解柏山梅氏故居文化遗址和宣城梅氏相关情况,还和他及有关部门同志赶赴现场进行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最终形成抢救保护千年文化遗址,启动修建梅溪公园的意见,力争将梅溪公园建成一个体现梅氏文化,让市民在休闲、游玩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的场所。铁山老师为保护宣城梅氏文化遗址、建设梅溪公园、弘扬梅氏文化等等梅氏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退休后,他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疏影横斜》,为自己的研究构筑了新平台。走进铁山老师那宣传梅氏、展示他梅氏文化研究成果的窗口——《疏影横斜》博客,如临一座梅氏文化的知识宝库。他的博文百分之一百全部都是有关梅氏的,而且图文并茂,老气横秋,言简意赅,文笔老到,功力深厚。铁老那上下求索、锲而不舍、踏雪寻梅的精神,跃然纸上。
梅群,生于1956年7月,1974年4月参加工作,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商业经济专业毕业,现任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常委,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1974年4月至1980年12月在陕西临潼县插队、西安市西北国棉六厂工人、西安市西北国棉六厂中学教师;1980年12月至1992年10月历任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教育科干部、副科长,北京市药材公司工会副主席、主席兼总经理助理;1992年10月至1997年6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党委常委;1997年6月至2001年4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2001年4月至2001年12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01年至今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曾获“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梅群坚持术业有专攻,积极发展中医药主业,在他担任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领导以来,同仁堂集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梅群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改变了过去同仁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经营格局。在国内,同仁堂大力加强终端网络建设,短短几年时间,同仁堂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已发展到300多家。同仁堂从1993年在香港建立第一家分店起,近几年加快了海外建设步伐,目前,同仁堂在海外的合资公司、门店已达18家,遍布12个国家和地区,同仁堂不但在东南亚站稳了脚跟,而且已将分店建在英、美、加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名店、名药和名医有机结合,越来越受到国外患者的欢迎,同仁堂中成药已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仁堂品牌的影响力曰益扩大。目前,同仁堂已在香港注册成立国药公司,将在香港建设中成药、营养保健品等健康产品的生产研发基地,扩大同仁堂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
梅则勇。笔名灵峰,祖籍浙江温州,1954年出生于绍兴市。中国包装装璜设计刊大结业,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国书画名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著名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院授予“中国书画名家”称号。梅则勇少年时期跟随父亲(著名书画家梅尚白)学国画山水、花鸟,开始大量临摹古代国画名家作品和当代国画大的作品,1985年参加上海美院(院长胡振郎教授)举办的山水画函授部结业,学习国画山水理论与创作,并亲临野外山水写生。专学孔仲起,应野平画师的笔法,山水临摹董源、范宽、石涛、齐白石、吴昌硕等的画,得其神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吞吐古今,师法自然,变自己古仆浓重的传统风格。1992年赴奥地利深造。吸取欧洲西方艺术,出销数百幅国画作品,2002年回国在青田创办“梅氏画廊”,作品流传于美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地世界各国。
著名电影演员梅婷从小就喜欢跳舞,考取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后苦练基本功,14岁被南京前线歌舞团选中开始培养。1993年梅婷后毕业后进入南京前线歌舞团,1994年9月被提为正排级干部。1994年,梅婷瞒着家人、团里,偷偷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专业课顺利过关,文化课却吃了闭门羹,原因是还没有转业、部队不给出证明考不了。两年后,最终她还是坚决退了役。这次,她一心一意要考中央戏剧学院。转业当年9月,梅婷兴高采烈地来到北京,与章子怡、袁泉等一起成为中央戏剧学院96级的风景。1994年,梅婷首次出演了电视剧《红樱桃》里的少女楚楚,这部由叶大鹰导演的电视剧在当年引起了极大轰动,梅婷也引起了国人的关注。《红樱桃》之后不断有片约送到部队。但是,一概被拒之门外。因为部队有纪律,现役军人不许私自出外拍戏,《红樱桃》本身就是导演几经软磨硬泡的结果。继《北方故事》之后,1997年,梅婷又跟张国荣合作了著名的《红色恋人》,1998年获第二十二届国际开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随后,她还拍了《家园》《南北一家亲》《让爱重来》《花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绿萝花》等影视剧。虽然,她并没能与她的同学章子怡并称“四小花旦”,但她跟她们一样熠熠生辉。她用事实证明了,念社会大学也一样能成气候。梅婷获奖情况:获第二十二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获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获北京市电视艺术春燕奖第六届评寻最佳女主角奖”;获2002年 第二届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十佳演员奖” ;获2003年第四届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女演员奖” 。
梅帅元,男,1957年12月生,广东台山人,汉族,毕业于武汉大学;国家一级编剧。曾任广西壮剧团团长、广西杂技团团长、广西政协常委。现任广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文华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梅帅元创作了大量戏剧、小说、散文、诗歌及音乐作品,并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金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文化部“文华奖”、文华剧作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曾参与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及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闭幕式晚会《国色天姿》、2002年亚洲博鳌旅游论坛(中国桂林)闭幕式晚会《欢乐漓江》的策划、导演。2002年起,创造了山水实景演出形式,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一起制作并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此外完成制作的实景演出还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井冈山》、《中华史书泰山封禅大典》、《成吉思汗》、《刘海砍樵》、《道解都江堰》等,受到广泛好评。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天津梅氏家族考略
因不才现在中国党建网天津编辑委员会任职,故天津梅氏自当进入我重点研究视野。据《明史》记载:梅氏的宗祖梅殷,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籍贯江苏武进。由于“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明洪武十一年(1378),与朱元璋的二女儿宁国公主结婚,在16位驸马中,最受倚重;朱元璋称赞他“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委其为山东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说明梅殷文武兼备,是明朝的栋梁之才。朱元璋病危时,把秘诏交给梅殷说:“你是忠心诚信之人,幼主托付于你我就放心了。”
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梅殷成为“托孤”重臣。建文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日),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与其侄儿建文皇帝朱允炆争夺皇位,从北京发兵,从直沽渡河南下。建文帝命梅殷为总兵官,镇守都城的东北大门淮安。朱棣大军偷袭沧州,攻下济南,打到淮安城下。朱棣派人去见梅殷,伪称到南京为太祖进香;梅殷早知其诈,坚决拒绝说:“进香皇考有禁,不尊者为不孝!”朱棣大为愤怒,又派使者去下战表,声明要“今兴兵诛君侧恶”;梅殷大怒,“割使者耳鼻”,将其放回说:“留下你的嘴,为殿下讲君臣大义去吧!”朱棣气沮而无奈,只得取道扬州,攻破南京,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登上帝座,翌年改元“永乐”。
朱棣登上帝位后,借机诛杀明朝的开国功臣,梅殷是其心腹大患,当然也在被害之列。朱棣逼迫宁国公主以血书将驻守淮安的梅殷骗回南京。朱棣虚意慰问:“驸马劳苦!”梅殷并不领情,冷言道:“劳而无功耳!”永乐二年,朱棣借口梅殷畜养亡命之徒等欲加之罪,解除了梅殷的兵权,削减了梅殷仪仗队人数,撤走了梅殷的心腹干将。永乐三年(1405)十月的一天上朝,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使赵曦,故意将梅殷挤于笪桥下溺死,年仅42岁;谭、赵反而诬陷梅殷投水自杀。此事很快被都督许成揭发,朱棣只得牺牲谭、赵,这二人却大喊冤枉,供认“此上命也,奈何杀臣!”朱棣气急败坏,不仅杀掉谭、赵,而且查抄其家。
宁国公主心里明白,驸马之死是被朱棣谋害,进宫抓住朱棣的龙袍,哭闹着要人。朱棣只得亲自为梅殷祭丧,隆重安葬;并谥号容国公。宁国公主也进封为宁国长公主,待遇优厚。梅殷的两个儿子也封了官,长子梅顺昌为中军都督府佥事,次子梅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日),明廷在直沽设卫、筑城。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赐名“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卫”是明朝的一种军队设置,它与“所”一起形成明朝军队的基本建制。天津设立天津卫后,接着又设立天津左卫、天津右卫,这就是所说的“天津三卫”。三卫都由后军都督府统辖。每卫足额兵士5600人,三卫足额兵士共16800人,管辖南运河以南至德州以东地区。三卫衙门均设在卫城内:天津卫署坐落在北门内大街大仪门西;天津右卫署坐落在北门西三官庙前(鲍公祠胡同);天津左卫署建于东门里大街北侧,文庙以西,仓廒以东。卫所士兵的职责主要是戍守和屯田,天津三卫共立屯堡143个,分散在静海、兴济、南皮、青县、沧州等州县境内,分派军士耕种闲荒土地。
梅殷的曾孙原名梅满,朱元璋赐名梅满儿,天津设卫建城后来到天津,任天津右卫指挥使(正三品),遂入卫籍。据《天津县新志》等记载:梅满儿为天津梅家的一世;二世梅长茂,字秀山(宣德朝);三世梅宪,字德宣,曾任大同镇总兵官,挂征西前将军印(景泰朝);四世梅瑞符,字伯章(成化朝);五世梅济,字于舟(弘治朝);六世梅定甲,字冠清(嘉靖朝);七世梅鼐,字廷和(嘉靖朝);八世梅嘉实(隆庆朝);九世梅时,字以中(万历朝);十世梅友松(泰昌、天启朝);十一世梅守成(泰昌、天启朝);十二世梅应武(崇祯朝)。十二世皆袭任指挥使。
梅应武,曾以功升河间道旗鼓守备,尊敬庶母,友爱诸弟,整饬兵备孙慎行曾为其在门上挂“孝友克全”之匾,终年68岁。
十二世“应”字辈的梅应卜,字宸扬,好义善施,捐建草厂庵。入清以后,扩建为草厂庵观音大士禅林,成为天津城东南有名的寺院,香火非常旺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时,草厂庵要摆茶棚、放焰火,并举行花会活动,如耍高跷、演花棍、玩鹤龄、唱外台子戏等。光绪年间,草厂庵住持僧广月,是个酒肉和尚,又吸食鸦片;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天,僧广月在吸食鸦片时,烟灯失火造成后殿和观音赤金像被焚,像内的珍宝五脏也被偷盗。进行修复需要5000两银子,为了募化功德布施,僧广月只得将面颊自钉在山门上。后来,由当地混混出面,请出富户,凑足银两,并为僧广月起掉门钉,使草厂庵得到修复。近代以后,草厂庵与天津的许多重大事件都联系在一起:它是北洋实业的策源地,光绪二十九(1903)二月一日,凌福彭创办的北洋工艺学堂,就曾设在草厂庵;光绪三十年(1904),易名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13年又改称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光绪三十四年(1908),迁至新开河。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周学熙创办的直隶工艺总局,最初也设在草厂庵;光绪三十三年(1907),迁至玉皇阁内。辛亥革命时期,草厂庵是“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在这里领导了天津的反清武装起义。五四运动期间,以谌志笃和马骏为正、副会长的“天津学生联合会”会址,设在草厂庵;日,周恩来、邓颖超等20多名青年,在草厂庵成立了“觉悟社”,并邀请李大钊到这里座谈、指导。
十二世梅应文(1601——1644),是梅应卜之弟,以武生官罗文峪守备。崇祯十七年(1644)死于其弟梅应元的济南任所。
十二世梅应元,字君扬,为应武、应文之弟,以副将管山东抚标中军游击署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济南被农民起义军攻破时战死。
清朝初年沿袭了明朝的各项制度,顺治四年(1647),清王朝对天津卫的主要官员取消了世袭制,改由上级委派“守备”担任,但天津左、右卫仍为世袭。到顺治九年(1652),将左、右卫并入天津卫,结束了卫所官员的世袭制。三卫合并后,设立“巡道”、“同知”,负责民政事宜;“户曹”、“盐政”,负责税赋和盐业;“总兵”、“游击”、“参将”,负责军事。此时,屯田已有名无实,卫所虽还存在,但除管理漕运外,没有别的职权了。到了清雍正三年(1725),天津卫改为天津州,但辖境未作调整,仍然只管天津城厢及原属的屯堡。而天津所管的屯庄,却在各州、县境内,远者有三四百里之遥;津城附近的一些地方,反而成为无所统属的“三不管”之地,西门、南门以外,为静海县的地方;北门、东门以外,仅隔一条海河又系武清地方;所以随后皇上又下令,将天津州升为直隶州,划武清、静海、青县三个县归直隶州管辖。天津旧辖很远的屯民,就近分属于各该州、县管理。雍正九年(1731),升直隶州为天津府,另设天津县,并分别设置了州、府及县衙门。揭开了天津开始有地方政府的历史。天津建立地方政府,在明朝中期就有所酝酿;但一直未被朝廷批准,直到200多年后才予实施。
卫署军事体制的变化,卫所官员的世袭制的取消,使梅家世袭武官没有了;天津政治体制的变更,不仅强化了天津地方的行政管理,而且促使天津各业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发展。比如教育,在明代主要是正统元年(1436)设立的、招卫所官员子弟入学“卫学”(在文庙),及万历四十年(1612)设立的“武学”(初在西南城角楼,后移建城内西北角)。其他还有社学、屯学、运学、私塾等,但都是传统的旧学。到了清代,不仅有州学、府学、县学;而且出现书院,在天津的四大书院(“三取书院”、“问津书院”“辅仁书院”“会文书院”)中,有“问津”、“会文”两大书院坐落于老诚;特别是近代以后,西学迅速兴起,天津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多个先河。这就使天津人的谋生手段和成才之路发生变化。梅氏家族也由尚武转变为习文,造就了不少名人。
十三世梅开运,字际公,是梅应卜之子。“贡生”出身,继承祖辈“孝友克全”、“乐善好施”之家风。其侄梅盐落水,自己不会游泳,也毅然跳入水中营救,差点一同遇难;其孀居之嫂刘氏及2个幼侄,生活没有着落,自己捐出几亩田地供养。邻居家有人得病,梅开运为其熬药、供食;发生水灾时,他领着人修堤筑坝,打埝防洪。极受家族、乡亲称颂。虽然只活了48岁,却被人称为“长者”。
十三世梅开杰,字款公,是梅应元之子,“应”字辈的另一支。原为卫学生,清时进入国学,考取县丞。拾重金而不昧,寻还了失者。捐出30亩河北土地,作为公共坟地。
十四世梅盐,是梅开运之兄的儿子。
十四世梅殡,字子玉,是梅开运之兄的儿子。岁贡生,经常在乡里进行义举,调解群众纠纷。传承了家风。
十五世梅履端,字雅村,是梅应卜曾孙,娶客居水西庄的书画名家朱岷之女为妻。朱岷原籍江苏武进人,生女8个,履端之妻为最年幼之女;梅履端善画树石花鸟,特别精于梅兰竹,并成为“绝艺”。梅履端生4子、2女,长子成弟、二子成栋、三子成业、四子成椿,长女适陈、二女适沈。
十六世梅成栋(1776——1844),字树君,幼聪慧,3岁时每日即可识字100个,幼从舅父朱光觐受学,嘉庆五年(1800)中举。
梅成栋19岁时,娶金芥舟族孙女金沅为妻。金沅字芷汀,号问梅女史;性情婉顺,通晓礼仪;自幼喜读文史,博览群书;婚后随成栋学诗,善于吟咏,常常咏出佳句;又与其妹时常互相酬唱,然而诗稿大多焚烧遗弃;金沅病故后,成栋整理其零残诗稿,共70余首,题名《问梅小草》;并画了一幅《问梅图》,题诗其上,一时间和者很多。此后,梅成栋续娶高春潮之妹高梦秋为妻,梦秋也善于做诗。
梅成栋博学多才,工于诗文,熟悉天津掌故,收集乡邦文献,弘扬天津地方文化,所做诗文多写天津人物、风情,并非附庸风雅之作。与庆云诗人崔旭同是著名学着张问陶(船山)的弟子,并称“燕南二俊”。道光六年(1826),与崔旭等人在“问津书院”之双槐书屋,组织诗社,被推为盟主;适时正值梅花盛开,便定为“梅花诗社”;在以后的10余年中,诗社的酬唱活动甚多,从开始集南北诗朋19人,发展到40多人,成为天津早期的“诗歌沙龙”。问津书院,是乾隆十二年(1747),查为义捐出运署旁(即鼓楼南大街)的废宅基地一块,由盐运史卢见曾所建。道光七年(1827),梅成栋又集诗朋同人,于查氏水西庄起梅花诗社,饮酒赋诗。
梅成栋人品优秀,面貌清瘦,待人接物不设城府,外严内慈,见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发展天津的文化教育。乾隆五十二年(1787),在天津城西建文昌宫;到道光六年(1826),文昌宫“墙垣倾圮”,民间发起募捐重修;同年十月,重修完成,立碑纪念。其碑文《文昌帝君宫重修碑记》,就是由当时天津文坛领袖梅成栋所撰写。2003年,在天津地铁一号线工地,发现了这个文昌宫古碑。文昌是中国神话中掌管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曾将同掌功名禄位梓潼帝君封为文昌帝君,于是二者合并,成为旧时读书人崇祀的文化之神。文昌宫重修后,道光七年(1827),梅成栋与进士王天举、乡绅侯肇安等,又谋议在宫内设立免费月课,每月2次,对提高士子们的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又在文昌宫旁海潮庵旧址(今西北角回民小学),创立了辅仁书院。梅成栋在此主讲席十年,不仅不收报酬,而且经常捐钱,奖励士子。
道光十五年(1835),天津大旱,流亡的人们四处聚集,粮食昂贵奇缺。梅成栋上书官府,陈述施舍谷米不如设灶煮饭赈济;主政者接受了他的意见,为此设立4个粥厂,救活了无数百姓。
道光十六年(1836),梅成栋受聘于大名知府陶梁,居住于府署内的晚香堂,助其辑《畿辅诗传》,并主讲当地的天雄书院;不久又选授永平府训导,69岁病死于任上。病中作绝笔四章,有句云:
&&&&&&&&&&&&&&& 朦胧奇想生天上,多少良朋在夜台。
&&&&&&&&&&&&&&& 归去倘逢亲骨肉,何妨一死便长埋。
梅成栋的著述颇丰,有《欲起竹间楼诗集》10卷、《文集》3卷,《吟斋笔存》、《四书讲义》、《管见编》、《津门诗钞》30卷等;与庆云崔旭诗合刻《燕南二俊诗钞》。梅成栋生有4子:宝岩、宝璐、宝熊、宝辰,其中以次子宝璐成就最大。
十七世梅宝璐(1816——1891),字小树,诗文俱佳。其父的挚友石元成在直隶做官时,聘请宝璐为幕僚,此后,相随石元成数十年,走遍畿辅的州县;在正定、巨鹿、枣强时,正值太平天国北伐进入直隶,宝璐协助石元成征调军需,筹备战守,保卫城池。晚年,宝璐回到天津,承继父业,与好友杨光仪酬唱吟咏,续起梅花诗社,诗风雄浑苍厚,曾题写了脍炙人口的天津鼓楼楼阁外檐的抱柱联,著作有《聞妙香馆诗存》。
天津的鼓楼,是旧时天津的标志性建筑。天津有一首民谣说:天津市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传说早在天津建城以前的辽金时代,鼓楼已建,所以又叫“古楼”,“为屯兵了望之所”。永乐二年修筑的天津城是土垣,四面城门没有门楼;到了弘治间,城墙用砖裹砌,并建了城楼。天津兵备副使刘福在修了砖城后,还建了阅武场、修了学宫、展拓了涌泉寺,并重建了鼓楼。鼓楼居于城中央,高三层(约10米),四面穿心,通东、西、南、北4条大街,上悬一口大钟,晨昏各撞一百零八杵。大钟高177厘米,下口经133厘米,厚11厘米,为铁铸。钟身铸有阳文八卦。日,鼓楼被拆除,大钟交由天津大学保管,后收藏于天津市博物馆。城门早晚开启关闭以钟鸣为准,声闻十余里,可预卜晴晦风雨。天津鼓楼外观奇特,下起方城,上建城楼,木瓦结构,四梁八柱,四周有廊,上供大仙。《津门杂记》有诗咏道:“古楼高耸在城中,南北东西四路通;一月两回香火盛,此间供奉是仙翁。”江南三大名楼俱以文传,天津鼓楼却以联妙。北面楼阁外檐梅宝璐的题联为:
&&&&&&&&&&&&&& 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
&&&&&&&&&&&&&& 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天津城4门还题有匾额,东、南、西、北门分别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天津的城门与其他城市不同,其独特之处是,4门中以“北”为正门,最尊贵、最雄伟,凡举行丧仪者,虽然是将相之尊,灵柩也不得入。原因是,北门外有直达京师的京华大道,120公里即可到达京城,所以称“拱北”;北门外里许,就是与北城墙平行流向的南运河,登上北城楼,即见河内繁忙行舟;北门外南运河上的北码头渡一带,是当年朱棣率军渡河南下的地方;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巡视天津,都要进北门;这里不论走水路,还是走陆路,都是北上京师、南下江南的咽喉要道,清代把河西务的钞关,移来北浮桥,又称北大关。所以北城楼是天津旧时《直沽八景》中的一景:“百尺高楼拱帝庭,北山秋望入空冥。”
梅宝璐的抱柱楹联,对仗工整,含意隽永,诗情画意,情景交融。题写在鼓楼北面楼阁外檐的重要位置,十分显赫和亮眼。原来认为,此联是梅小树所撰,华世奎所书。其实不然,原本不仅是梅小树撰联,而且是梅小树书写。光绪二十六年(1900)天津城被八国联军拆毁,梅小树所书柱联,也随之遗失。1921年,时任天津工程处长兼直隶警务处长的杨以德,重建古楼后,才由华世奎以正楷补书其联,但已无梅氏原书之丰韵。遗憾的是,华氏的“补书”也见不到了。1982年,龚望先生重书了此联,苍劲有力,弥足珍贵。
十七世梅宝辰,字鹤仙,诗人,曾主讲会文书院。
十七世还有梅调鼎,字馥廷,是梅开运的玄(元)孙。天津府学生。孝敬长辈,5岁时丧母,侍奉继母如同生母一样,继母去世,冒着风雪在墓前痛苦。家贫好施,曾在严冬路遇饥寒的人,脱掉自己的衣服相赠,急人之急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在文庙倾废时,倡导捐资修葺。终年71岁。
近代以后,天津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方面,近代各业迅速在天津兴起;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天津划定租界,使天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有识之士,深切感到,清醒看到,只有铲除旧制度的革命,才是唯一出路,于是揭开了风云变换的民主革命大潮。1911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结束了近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位于天子脚下的北方重镇天津,不仅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天津人民解放思想、创新理论,起到了重大作用。接踵而来的五四爱国运动,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天津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的建立,划开了天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但是,由于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统治。直、皖、奉等派系军阀的混战,使天津人民陷入战乱和苦难之中。1928年,北伐军击败北京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天津建立了特别市(天津市),进而成为国民政府的直辖市。天津建市前后,也就是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天津城市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比北京政府统治时的形势相对稳定;帝国主义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中复苏,殖民经济有了发展;原在南方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逐渐向北方渗入;天津建市初期,市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办了些实事等;加之天津地位提高,成为国民政府的直辖市等。这些都促进了天津商贸、金融的发展。天津的繁华区进一步扩大、转移,形成了以现滨江道与和平路交叉路口为中心的新的商业区;以现解放北路为中心的金融一条街;市区边缘也兴建了不少工厂企业,使市区也有所扩展。天津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天津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教育、卫生等业,有了快速发展;市政建设、公用各业,也都或多或少有所建树;多元化千姿百态,戏剧舞台繁花似锦。充分显示了在天津江南文化与北国文化融合、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互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的辉煌的特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比较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天津的人才涌现,提供了条件。梅氏家族更是名人辈出。
但是,由于梅氏祖谱的遗失,梅氏支系的连接有的中断了。值得庆幸的是,2002年,我得到了新编的《天津梅氏祖谱》。这个祖谱,从1954年开始,由梅贻琦、梅贻宝、梅贻榖及梅贻琨等,经过40多年编成的,于日打印了初稿。在天津的梅家后人主要由4支。
(1)天津梅家第一支。由“曾”字辈的梅曾源开始,夫人韩氏。长子梅贻诚(夫人葛氏),次子梅贻祥(夫人郭氏),女梅玉兰(丈夫王恩生)。
(2)天津梅家第二支。具体资料不多,知道者有梅熹,是梅宝璐之孙,应该是十九世。他可能是“曾”字辈,或者“贻”字辈,去掉了中间辈分的字。
梅熹(1910——1983),自幼喜好戏剧艺术,1931年投身电影事业,以主演反映农民苦难生活的《丰年》一片,崭露头角,成为田汉领导的新南剧社与金山领导的剧社(40年代)核心演员。在电影《家》、《木兰从军》、《苏武牧羊》、《西施》中担任主要角色,蜚声于影坛;曾在当年最佳男演员的评选中,与金焰二人同时当选;他从影十几年中,共参加拍摄100多部影片,担任过50多个主角;后由影坛转入剧坛,长期从事话剧演出工作。建国后,在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演员,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曾参加《乳燕飞》等影片及《沙恭达罗》等话剧的拍摄与演出。是著名的戏剧、电影导演。
十九世梅阡(1916——2002),是梅成栋四子梅宝辰之孙,其父就读于北京协和医院,后做军医。梅阡是梅熹的堂弟。生于天津河东粮店街。1930年入天津市立师范,在校读书时,酷爱戏剧,组织“孤松剧团”,从事演戏活动;1935年,剧团由曹禺亲自指导在我国第一次演出《雷雨》。1937年在天津当小学教师。1938年任上海艺华电影公司编写,并兼做导演;编导过《满庭芳》、《复活》等影片。后又到苏州东吴大学法律系学习;在苏州读书时,更加积极从事戏剧运动,1942年毕业。建国后,一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从事编导工作,改编和导演过《骆驼祥子》、咸亨酒店》等多部名剧。曾任各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是著名的戏剧电影艺术家。夫人王克英,为天津市立师范同学,1981年病逝;1983年,与天津著名京剧演员丁至云结婚,1989年丁至云病故。晚年,梅阡又开始绘画。日,梅阡在《今晚报》撰文《鼓楼上的楹联》,谈到梅成栋的《欲起竹间楼诗文集》手抄本,在日伪统治逃亡时,埋在地下烂掉了。难得的是,津门收藏大家、著名书法家龚望,也收藏有该诗文集手抄本。梅阡听说后,表示一定前来观看;不幸梅阡老于2002年在北京病逝,终成遗憾。龚望还有自己手抄的梅成栋年谱,弥足珍贵。
(3)天津梅家第三支。从“先”字辈开始。一股是梅振瀛(四爷韵生,夫人华氏),子曾庆(夫人华氏),长孙贻方(原配胡氏,续配刘氏),次孙贻正(原朱氏,续配王氏)。二股是梅环洲,长子曾熙,熙长女贻璝,次女贻璞。梅环洲次子曾照,长子贻康(夫人章氏),次子贻榖(夫人刘静德),长女贻璜,次女贻璟。梅振瀛、梅环洲排在“先”字辈,“振瀛”、“环洲”可能是号。
(4)天津梅家第四支。从“汝” 字辈开始,接着是“先”。此后梅家的排列辈分,按10字延续:曾、贻、祖、宗、德,继、世、以、延、芳。梅汝钰长子茂先、四子法先(夫人高氏)、五子?先、六子效先(夫人王氏)。
A、梅汝钰长子梅茂先有3个儿子:长子曾臣(元配张氏,续配??)、次子曾树、三子曾?。
(1)梅汝钰长子曾臣,有5子5女:长子贻琦(夫人韩咏华),次子贻瑞(夫人刘氏),三子贻琳(夫人汪兰),四子贻潘(“潘”疑为“王”字旁,夫人孙绍管),五子贻宝(夫人倪途吉)。女儿:贻环(丈夫沈苑如)、贻玲(丈夫李韩枰)。
梅曾臣的长子贻琦,有1子4女:儿子祖彦(夫人刘自强),长女祖彬、次女祖彤、三女祖衫、四女祖芬。梅曾臣的次子贻瑞,有2子:长子祖荫(夫人瞳右明)、次子祖培(夫人沈秀环)。梅曾臣的三子贻琳,有1子:祖敬。梅曾臣的四子贻潘,有2子:长子祖成(夫人康峻)、次子祖武(夫人孟景直)。梅曾臣的五子贻宝,有1子:祖麟(夫人业国雄)
(2)梅茂先的次子曾树,有2个儿子:长子贻珩(夫人浦氏)。
次子贻?(夫人吕氏),称为四爷,23岁去世,吕氏守寡到70多岁去世;只有1女,嫁给柴氏为妻,丈夫是共产党员,在张家口附近一个铁路小站当站长。柴家也是天津的大户,故居在鼓楼北。
梅贻珩有1子3女:儿子祖尧(夫人王文俊);长女祖贞(丈夫张少文),次女祖赞(丈夫毛宗奇),三女祖賓(丈夫高允森)。
(3)梅茂先的三子曾?,有1子:贻玺(夫人詹崇春、姨娘宋氏)。梅氏家族是不允许纳妾的。由于梅家的长孙贻玺,没有儿子,只有一女祖懿;经过族人共同商议,对贻玺作为例外,同意纳其丫鬟宋氏为妾;宋氏生子贻庚。但是宋氏依然不被贻玺夫妇尊重,经常被用鸡毛掸子抽打。
B、梅汝钰四子梅法先,有1子:曾寿。梅曾寿有5子2女:长子贻榖(夫人郭淑贞)、次子贻瑗(夫人赵素珍)、三子贻珪、四子贻琨(夫人郭寿吉)、五子贻珸(夫人崔淑云);长女贻琴(丈夫张亦讃)、次女贻瑸(丈夫王思富)。
C、梅汝钰的五子“?先”,有2子:长子曾祥(夫人刘氏)、次子曾熹(夫人郭氏)。梅曾祥有3子2女:长子贻璞、次子贻琪(夫人尹家福)、三子贻璋;长女贻贤、次女贻榕。
D、梅汝钰的六子效先,没有儿子,只有一女,由贻琨继承。
天津梅家第四支,是如何从祖辈传承下来的,新编家谱中并不清楚;时至今日,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确切资料。按照梅熹的辈分,可以大体推算出其先祖。如果十九世的梅熹是“贻”字辈,“贻”上到“汝”是4辈;贻字辈是十九世,曾字辈就是十八世,先字辈是十七世,汝字辈是十六世。那么十五世的梅履端,就是梅汝钰的父辈。传到“祖”字辈,天津梅家就是二十世了。
梅氏汝、先、曾字三辈人的情况,我们知者甚少。1962年梅贻琦逝世前不久,美国一个学术机构,编《当代中国名人传记辞典》,请梅贻琦公示其家世,梅贻琦便手书了两页纸的珍贵内容;此外,笔者也做了一些调查。大体情况是:曾祖父汝钰、祖父茂先,中过举贡;祖父做过清丰县教官(训导),病殁于任所。曾臣在3兄弟、3姊妹中是最长者,二十几岁中秀才,一生职业为盐务,堂名德荫堂。
旧时天津有句俗语称:“寒梅,寿解”,意思是说,天津梅家、解家,都是天津的大家;后来梅家寒酸了,解家贫穷了。所以,梅家人在天津有“穷念书的”雅号,并有“梅先生拔烟袋”的笑话。这个笑话,是戴愚庵在《沽水旧闻》里讲的梅茂才的故事:庚子先,天津吸纸烟者,稀于威风祥麟。而抽旱烟者,则触目皆是。妇女所吸之烟,不外锭子、杂拌二种。男子瘾大者,则吸关东烟叶。斯文人物,则吸兰花。妇女之烟袋,长约五尺,男子烟袋仅尺余,便携带也......与洋烟壶、扇子、搬指有“随身四宝”之雅称也......吸烟者外出,则以烟袋插裤中,图便利也......同治七年(1868)秋,邑绅某,在金声园观戏,来一听衬戏者,拔绅之烟袋,袋固值百金。拔者艺未精,乃被捉。询之,为茂才也。问茂才何以出此?彼乃答以“不得已而为之”。绅良不忍,聘为西席。津中遂留此话柄,凡言事非得已而犹作者,乃曰“梅先生拔烟袋”,听这即知是不得已而为之也。
梅家没有“茂”字辈,梅茂才究竟是梅家的哪一世?从年代说,可能是梅贻琦的曾祖辈;如果随茂先而论,当是梅贻琦的祖父辈。天津梅家第四支的“贻”字辈堂兄弟,是以大排行称呼的。大哥贻玺、二哥为泥娃娃(天津的民俗)、三哥贻珩、四哥(名不详)、五哥贻琦、六哥贻瑞、七哥(名不详)、八哥贻琳、九哥(名不详)、十哥贻潘(应为“王”字旁)、十一哥贻宝、十二哥(名不详)、十三哥贻璞、十四哥贻榖、十五哥贻岐、十六哥贻瑗、十七哥贻璋、十八哥贻珪、十九哥贻琨、二十哥贻珸。
梅贻珩(1875——1966),字楚宝,大排行为三哥,人称梅三爷,是贻琦堂兄。老实忠厚,不爱说话;身材魁梧,1.80个头,写有一手好字,从十几岁就在钱庄学买卖,做记帐员,用毛笔写在宣纸上,每天都要记到深夜;后升为职员。40多岁时,到市民银行(今人民银行)做营业部主任。日本投降后,受浦承寅(贻珩夫人的娘家侄子)之邀,到义胜钱庄当经理。
梅贻瑞(1893——1971),即六哥,贻琦2胞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以优异成绩名列国文系毕业班第一。“五四”运动时,积极拥护新文化运动,身体力行从事白话文写作,中文功底深厚,能写一手遒劲潇洒的毛笔字。毕业后在留校任讲师,此间与鲁迅同在一间国文教员办公室工作,经常互相交流探讨对国文学术的研究。后任师大附中国文教师连续20余年,在师大附中任教时,曾与著名学者石评梅、杨秀峰(后任教育部长)是同事。日本侵华时,留居北京,侍奉母亲,继续在师大附中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伪教育当局强令教师们撰文歌颂“大东亚共荣圈”,梅贻瑞以民族气节为重,拒不从命,为避免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摘掉了“梅寓”铜牌,隐去贻瑞之名,以仲符之字行。学校当权者,因此将其解聘。此后数年一直在私立学校兼课,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受聘于艺文中学(今北京二十八中)。解放后,梅贻瑞继续在二十八中任教;退休后,辅导居民学习文化;期间,曾有单位慕名请其讲授诗词古文,颇受敬佩。
梅贻琳(),即八哥,贻琦3胞弟,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清华学校高等科。然后留学美国芝加哥鲁希大学医学院,以优异的成绩获医学硕士学位;后入美国霍布金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一度赴英国任伦敦、法国巴黎热带病研究所研究员。1927年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校医,担任上海医学院防疫科教授,卫生部高级专员,南京市卫生局局长,军政部军医司司长。抗战期间,任重庆市卫生局局长。抗战胜利后,任中央医院院长,上海医学院教授等职。并曾施医布教工作。后去美国定居;1955年病逝于美国。
梅贻潘(1898——)(“潘”应为“王”字旁),字东华,即十哥,贻琦4胞弟,生于天津。早年就读大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考入邮政局任高级邮务员,20世纪30年代初,任山东周村邮政局长,经常亲自到火车站交接邮件;在成都时,还让儿子梅祖成投寄给自己的邮件,以查看投递时间。1940年前后,不顾身家安危,拒绝特务商借投递员制服去捕人。1949年初,梅贻潘任国民党通邮谈判代表团团长,由上海到北平,进行大江南北通邮谈判。遵照组织的意见,贻潘子女请他回上海后,尽力保护邮政局,迎接上海解放。他果然没有去台湾。解放后,梅贻潘任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并任山东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省民革常委、秘书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梅贻宝(),即十一哥,贻琦5胞弟,生于天津。清华学校毕业后,留美攻读哲学。获欧柏林大学学士学位;1928 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由美赴德,在科隆大学做访问学着。回国后,受聘于燕京大学,历任注册课主任、教务处主任、讲师、教授、文学院院长。1936年11月,日军进攻绥远和察东,当地驻军奋起抗击,一举收复了百灵庙和大庙。消息传到北京,各校师生群情振奋,清华和燕京大学师生组织慰问团。11月18日,朱自清代表清华教职工,会同燕大教职员会代表梅贻宝,以及学生自治会代表王达仁,携带同仁捐款2000元,前往绥远集宁前线及平地泉慰劳前方抗战将士。抗战期间,燕京大学遭日本侵略者封闭,校友一直要求在后方复校,并推荐梅贻宝为筹备处主任。梅贻宝遵循张伯苓校长“我为自己向人求告是无耻,我为南开不肯向人求告是无勇”的训示,团结师生员工发动“求告”,短短半年时间,筹办起文、理、法3个学院14个系的成都燕京大学;日,正式开学上课;3000名学子投考燕京大学,限于条件仅录取100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并坚持到1946年回到北平复校;他受任成都燕京大学代校长,有“小梅校长”之称。梅贻宝中英文极好。1942年10月,美国落选总统威尔基来华,向重庆、成都两市大学师生发表演讲,均由梅贻宝现场翻译。威氏在成都演讲这一天,正是燕京大学成都复校开学第一天,全校师生参加大会,听取威氏演讲及梅贻宝代校长翻译;并以次代替开学典礼。1949年以后,梅贻宝赴美,任爱荷华大学东方学教授兼远东中心主任。1973年在德国柏林州立大学退休,又受聘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台中东海大学教授等职。梅贻宝侨居美国近50年,深知加入美国国籍之种种便利,但他直至1997年10月,在美国依色佳去世时,始终没入美国籍,可见他对祖国眷恋之深。梅贻宝从事大学教育达半个世纪之久,前20年在燕京大学,后30年在国外大学执教。著有《大学教育五十年》等著作。
梅家在天津的宅第,一直没有确切、完整的资料,说法也不一。在撰写这篇文章中,我重新做了调查,访问了梅氏家族和有关人员,基本上搞清了其来龙去脉。
据见过梅氏老家谱的梅贻琨回忆,梅氏来到天津后,居住在老诚东门里。明初,梅满儿来天津任天津右卫指挥使,后代世袭军职,而明、清在天津的军政衙署,主要都集中在老城厢,其家属是由军籍改入卫籍,当居老城。当时卫城的管辖范围,除了屯堡之外,就是老城厢,城厢是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许多大户人家都在城厢选地造宅,梅家居住在老城厢,是顺理成章之事。老城厢紧傍三岔河口,是漕运的转运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天津的新老“八大家”中,至少有6家居住在老城厢:益照临张家,住北门内龙亭街东首;李善人家,住东门内二道街东端;益德王家,在城里户部街;隆顺榕卞家,在城里浙江乡祠;高台阶华家,在东门里大街;名门望族梅家,住东门里,等等。
天津梅家的祖坟在宜兴埠。大约在天津开埠后,梅氏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其东门里的住宅已难于容纳;加之外国租界在天津设立,天津的商业区开始由老城厢向租界区和城外转移,老城厢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加衰退。于是,天津梅氏家族,由城内东门里迁往城外西北角小伙巷东侧。即今红桥区东南部,属于大伙巷街道办事处,是回、满、汉混居地区。这里是个百年老街,光绪六年(1880)前,这一带称肉市口。北起粮店街,南至栅栏口东侧,中与穆米厂胡同、清安胡同、三道街相交;长150米,宽2.4米。后因梅氏定居在这里,而称梅家胡同。胡同的北面,傍临南运河今团结桥;胡同的东面,靠近南运河今爱民桥;胡同的南面,连接天津商业老街针市街;胡同的西面,直通由老城厢至天津火车西站的干道大丰路。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天津地势最高而免遭水患的地区之一,是闹中取静的风水宝地。梅家胡同大体是南北走向,胡同西侧,是回民居住区,东侧是汉民居住区。梅家的宅第位于胡同东侧、今梅家胡同7号、5号院(当年走今7号的一个大门);宅基长约26米、宽约20米;大门有门楼、11层石头台阶、石头蹲子;进了大门是通道,通道上有亭子;通道南侧有房5间,其中1间是门房;通道北面正中,是2层台阶的二道门;进了二道门是大院,青砖漫地;北房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两边另有佛堂和厨房);从大院进屋,又有3层台阶;房屋都是青砖瓦房,江米灌缝,房高4.2米;正房后院(今3号院),是中西结合的二层楼房,一楼有房2.5间,二楼有3间大房。约在清朝末年,由于梅氏家族成员众多,在梅家胡同居住过于拥挤,梅氏从曾字辈兄弟分家,从这里迁出另居。
第三支:曾庆(梅振灜之子)和曾熙、曾照(梅环洲之子)家,继续留在梅家胡同居住。解放后,梅家胡同宅院卖给了师子清,传到其孙师仪成,于2006年1月,梅家胡同拆迁。
第一支:梅曾源家,从梅家胡同迁往河北,居住在河北大街肉架子胡同土地庙前胡同3号。
第二支:梅熹、梅阡的父辈家,迁往河东居住。具体情况尚不清楚。
第四支:分迁3处居住,此3处先后都在“大户人家”的经营地。
第四支的梅曾臣,即子梅贻琦兄弟家,由梅家胡同迁至老城东南角板桥胡同。板桥胡同是南北走向,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南马路,东侧与九曲胡同、林公馆胡同等6条里巷相通;西侧与杨春胡同、明福胡同等6条里巷相通;长530米、宽3米;可通小型机动车;板桥胡同建于清初,此地原有一条污水构,上架木板桥,故以板桥得名;后污水构填平,板桥无存。梅家的住宅为砖木结构平房。1926年,梅贻琦家又从板桥胡同,迁往北京前门外烂漫胡同。这条胡同附近有个尼姑庵。梅家宅院宽大阔气,分为前院、中院、旁院,房屋很多,男士都有书房。这时梅贻琦搬进清华园居住,贻琦的其他几个兄弟住在这里。后来再从烂漫胡同,迁入前门内旗手卫10号定居。梅家北京的祖坟在黄庄。
第四支的梅曾树,即子梅贻珩家,由梅家胡同迁至城内城隍庙街。该街位于城里西北角,北起府署街,南至西门内大街。长291米,宽4米;明永乐四年(1406)在此建城隍庙,香火颇盛,每年举行庙会;庙前成路,清代开始称谓城隍庙街。梅家住宅坐落于城隍庙街前,靠近西门里;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四合院。1933年从城隍庙街迁至老城四条胡同。这里位于南马路北侧,今属南开区东南角街办事处。北起南门东三条,南至南马路,靠近原天津市法院旧址;西侧有一分支转北不通行;长102.14米,宽1.9米;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建房形成胡同;按自西而东顺序排列为第四条,故名四条胡同;1984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而冠以方位,更名南门东四条;梅家的住宅是宽绰的四合套院,房子是起脊砖瓦房。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时,日军轰炸了与梅家一路(南马路)之隔的油坊。1939年,因为在老城居住不安全了,梅家逃难到德租界(今河西区)三义庄,租住了九江路2号、袁世凯三姨太的房子,此房的对过,是马大夫家庭诊所。刚入住一个星期,天津发生大水,家里全被淹了,2箱子字画成了纸片。过了一个月,大水仍然不退,便雇了一条船,到了南门换坐平板车,投靠北门里瑞兴益金宅住下。金家是天津“新八大家”,金老太太浦氏,是贻珩夫人浦氏的婊姑。金老太太的儿媳,是杨柳青石家闺女。金家的住宅很大,前门在金家胡同,后门在北马路上;前后有10多道院子,佛堂就像大庙;金家把前院2间、南房3间,让给梅家10口人居住。在金家客居了三四年,然后迁到城内西南角大水沟居住。大水沟街,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南马路。长500米,宽5米;清光绪年间,这里原为旧城内向城外宣泄污水的城厢4角4个水沟之一;后来以条石盖成暗沟,成街道;1901年旧城城墙拆除后,填平了水沟,以大水沟取名。梅家居住的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宅院。
第四支的梅茂先的3子曾?,即梅贻玺家,由梅家胡同迁至城内东南角弓箭胡同。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小马路,中与骆家胡同、房家胡同相通;长363米,宽1.5米;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已载其名;因巷内有制造弓箭兜囊的作坊,故名;巷内曾是天津名画家兼植物学家陆辛农的故居。梅家住宅是砖木结构平房。
另外,梅家第四支的梅法先之子曾寿,即梅贻琨家,由梅家胡同迁至西头吕祖堂简家胡同(今红桥区);日本投降后又迁至河北关下;后再迁到南开四马路。曾寿因为婚姻问题,跑到台湾;1996年(73岁),又回到天津。
梅氏四支分居后,解放前,每3年一小续、10年一大续家谱;续修家谱时,家族成员聚会一起,把家族成员的变化列入谱中。
梅贻琦(日-日),男,汉族,字月涵。贻琦出生时,其父已是家道中落的旧职员。他熟读史书,喜爱科学。1904年,入敬业中学堂(即后来的南开中学),为第一期学生;1908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被保送到保定直隶高等学堂;1909年,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取首批“庚款”留美学生。1910年,入马萨诸塞州吴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生活十分节俭,把本来就很少的生活费节省下来,寄给家里补贴日用;1914年,获硕士学位。1915年回国后,曾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同年9月,到清华学校任教,初讲授物理和数学;1916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首席教授”; 1926年,任教务长;1928年,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率领中国教育团去美国考察公费留学生;曾任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31年10月,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直至1948年12月。荣任清华校长,是梅贻琦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日,在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自己不是大师,却为清华聘来了许多外国大师,为清华培养了众多大师。 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国内政局变化莫测,国外强敌虎视眈眈,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必然牵扯到教育界,初创的清华大学,也成为国内外各派政治势力竞相角逐和控制拉拢的对象。梅贻琦所以能够顺利地担任校长重任,而且一干就是17年,有其特殊的条件。当时,学生会公布了“清华校长人选五条标准”: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确能发展清华;声望卓著。经过十几人次的反复遴选,梅贻琦除了符合“五条标准”外,还以品质优秀、人格魅力、平易作风、谦逊精神,成为清华校长的最合适人选。在梅贻琦的管理之下,清华大学全面步入了快速、协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任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的学术地位和人才培养,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他任校长之前,清华仅有两年的大学班,两年的留美预备班,每个大学班不到200人;教师人数很少;学术水平不高,从招生也可以看出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清华发展成为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的名牌大学,其学术地位也大大提高。这是全校教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是梅校长的领导,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主要创建人。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37年7月30日,京、津沦陷后,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不设校长,梅贻琦与南开张伯苓、北大蒋梦麟,同为联大三常委,而张、蒋二位长期不在昆明,梅贻琦负校务实际责任。八年抗战期间,在他的主持下,经过惨淡经营,“以集思广益、兼容并包之精神,内创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树民主堡垒之称号”,创造了战时办学的胜绩,引起中外瞩目。使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梅留美时的母校授予其工程学博士荣誉学位,以示嘉许。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40年,清华师生在昆明召开了纪念梅贻琦任教清华25年的公祝大会,会上梅贻琦做答辞,谦虚的讲道,清华这几十年的进展,不是也不能是某个人的缘故;他比喻说:京戏里有一种角色叫“王帽”,每次出场总是王冠整齐,仪仗森严,文武将官,前呼后拥。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个正中端坐的“王帽”,因为好戏通常并不是由他唱的,他只是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亦觉得与己有荣而已。他并深有感慨地表示:“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风明天定,到那时我们把这船好好地的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告无罪’。”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45年日本投降后,梅贻琦飞往北平筹备复校;1948年12月,任教育部长;1949年,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 , , , 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任代表团首席代表;会后赴美;1950年,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翌年,组织清华大学在美的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1955年,由美赴台,用清华基金在新竹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在其身后发展为新竹清华大学),竭尽心血;日,病逝于台湾。
梅贻琦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参加的场合下(梅夫人也在场)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在场的人都很感动。临终前,家人和朋友劝他写遗嘱,他没有写;梅贻琦没有个人财产,无须写什么遗嘱。旅美清华老校友林公侠说:“在贪污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地步,只这一点,已足可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及治校经历,跨越了晚清、民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地区统治,这3个变化剧烈的历史时期。在他73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是和清华大学的成长息息相关的。梅贻琦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对20三四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经验,是及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梅贻琦曾对清华同学说:“我只希望大家能有勇气去做一个最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轰轰烈烈……”。实际上,这也是梅贻琦一生的追求:默默做事,埋头奉献。梅贻琦治理下的校风也是如此。他和清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之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他平凡而又名留青史的人生。
梅祖贞,是梅贻琦的侄女,1909年出生,32岁出嫁,93岁过世。据她回忆:梅贻琦是瘦高个子,少时就沉静稳重,不爱说话,待人谦和诚实,不善张扬;学习特别用功,读书到深夜,为了防睏把辫子拴在绳子上;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与周恩来关系密切,周恩来常到梅家来,用她的话说是“踏破门槛子”,两人经常彻夜读书交谈;考上留学生时,家里人都很高兴,他却像平常一样,看不出特别的不同,不慌不忙收拾着出国的东西;梅贻琦爱喝酒,酒量也大,别人让他喝酒,他没有拒绝过;周恩来也爱喝酒,两人喝起来就没完,但是没有看见他们喝醉过。
即使在情况紧急的关头,梅贻琦依旧谨慎、持重,处事不慌。“一二·九”运动发生后,数千名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学校事前得知了消息,几位领导在梅贻琦家里研究对策。大家七嘴八舌,梅校长却沉默不语;最后等他拍板,他抽着烟不说话。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校长还是沉默;叶公超教授忍不住又问:“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梅校长终于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是不可能的,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后来,学生们怀疑校方向军警特务提供了名单,便把教务长弄到大礼堂前质问,有的学生还说要打。这时,梅校长身穿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用平时讲话时的同样声调,和缓地说:“要打,就打我!”
梅贻琦清廉奉公,朴实无华,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不少这方面的真实资料。他任校长后,住进校长住宅的清华园甲所,但他放弃校长的特权:自己掏钱付家里工人的工资,自己付电话费,不要学校供应的2吨煤。虽然钱数不多,他却认为:“这是观念和制度的问题”。清华的基金雄厚,他又主持清华几十年,却没有苟取分文。
西南联大初办期间,他作为常委,配有专职司机,但他主动要求取消这个待遇。他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就很满意了。他外出办公时遇到空袭警报,也和学生一样跑到后山,趴在坟堆上看着飞机扔炸弹。日的日记,这样记录着其“跑警报”的经历:郑天挺、罗常培、张充和来访,梅校长与他们在防空洞中谈话;“十点十五分起始闻炸声,由远而近,六七声后有大声四五下,紧接至头上最后一下,空气似由顶上打下,感觉颇奇怪,洞内油灯皆为震灭,妇孺有惊叫声,张女士坐予旁,当亦吃惊不小,郑、罗与余互道‘躬于其盛’。”
梅贻琦对待亲友感情真执、纯洁。他和夫人相伴一生,情深义厚。有一次梅太太病了,他在小花园里,摘了一朵紫色的花,送到梅太太的卧室里给她。
梅贻琦一生两袖清风,没有什么积蓄,去世前病危住院,医疗费及去世后的殡葬费等,都是由他的学生和校友捐助的。
唐代刘禹锡曾说:“名高毁所集”。梅贻琦却是个例外,身后赢得了“众口之誉”,而“胥无异词”。有的学者在广泛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梅校长中,抱着“苛求”的心理,去寻觅人们对他的“异词”、“谤语”,结果一无所获。
清华历届毕业学子,凡是请梅校长题写纪念册的,他都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勉。这8个字,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是实践清华校训的典范,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正是这样一位“君子”;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寡言力行的君子。他的人格贵有君子精神,不但是个真君子,而且是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的一切举止态度,具备中西人的优美结合;他的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品德气质及个人修养,都反映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融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统一。
梅贻琦不喜著书立说,身后留下的著述不多。有黄延复所辑《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和整理的《梅贻琦日记》。记录了1941年~1946年,梅贻琦驾驶大船渡过“风雨飘摇之秋”,安然驶回清华园的经历;除1942年、1944年有数月短缺外,记录基本完整,是研究清华和联大校史的珍贵史料;原件现存清华档案馆;1948年以后,梅贻琦离开大陆,此后的日记,现存美国吴斯特理工学院。
梅贻琦《大学一解》一文,是梅贻琦、潘光旦等一批清华领导核心,集体教育理念的系统表述;1941年4月刊于《清华学报》第13卷第1期。
梅贻琦有著名的“大师论”,但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可是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为清华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FONT style="FONT-SIZE: 10.5 COLOR: #05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在接见教师代表时,郑重倡议,教授、名师要上课堂,他还引用了梅贻琦的一句名言:“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可见梅贻琦“大师论”的影响深远。
梅贻琦的夫人是天津人韩咏华。韩咏华(1893——19943),出生于天津韩家。东昌韩家,又称天成号韩家,原是养海船、到东北贩运粮食的,赚了大钱后,又开了很多当铺,发了家,成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天津“八大家”的习称,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时有顺口溜称:“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到20世纪20年代,又有新的顺口溜:“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同时,又有“新八大家”之说。不管怎么说,韩家都是天津“八大家”中的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韩咏华的祖父韩荫棻,做过清朝的京官。韩咏华的父亲韩耀曾,号伯鹏;韩耀曾的儿子韩振华,另一女、也就是韩咏华的妹妹韩权华,是钢琴家,国民党将领卫立煌的继室。韩家的宅第位于三岔河口以南的河边,院落广大,并有一个大的韩家花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天津,占住了韩家花园;庚子事变时,烧杀抢掠了天津城厢,韩家也未幸免,从此家道衰落。
韩家与梅家,都是天津严修家的世交。光绪二十九年(1903),韩咏华10岁那年,以世交的关系,进入严氏家塾(南开中学的前身)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15岁的梅贻琦也以世交关系,进入严氏家塾读书,所以两人从小就相识。光绪三十一年(1905),严修把自己家里开办的严氏女塾,改为严氏小学,设高小(3年)、初小(4年)两级,这是中国开创的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韩升华和韩咏华等,就在严氏女学担任初小教员。
梅贻琦和韩咏华对自己的婚事考虑的却较晚,1918年,由严修及梅、韩的南开同学卞肇新(天津“八大家”隆顺榕家)为介绍人,韩咏华与梅贻琦订了婚;韩咏华的同学陶履新听到后,急忙跑来对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人啊。”韩咏华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就多少吧。”1919年举行了婚礼,那时韩咏华26岁,梅贻琦30岁,这在旧社会是相当的晚婚了。婚礼是在北京东城基督教男青年会进行的,是新式的、洋式的结婚仪式,由牧师证婚;家里人不满意,纷纷提出批评。婚后他们夫妻恩爱生活43年。
他们结婚时,梅贻琦的父母还在天津,他们的小家庭安在北京香炉营头条租的一个小后院;梅贻琦住在清华单身宿舍,只是在周末才回来。婚后,韩咏华在家当家庭妇女,由于孩子多,她带孩子的任务很重。梅贻琦在家里很少说话,对公事,一句也不说,但对孩子们的教育很注意,从小不让孩子们挑吃。吃饭时,一个孩子一个盘,把菜分给他们,让他们把自己盘里的菜都吃完,从小养成不偏食的习惯。1933年,也就是韩咏华40岁的时候,开始在清华大学旁听英文、日文和逻辑,前后共2年。后来到国外,即使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仍在夜校读英文。
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为了补贴家用,韩咏华与潘光旦夫人、袁复礼夫人组织了一个“互助组”,做一些零活。自制“定胜糕”的上海点心,糕是粉红色、形状像银锭,由潘夫人在乡下磨米粉、煮豆沙,准备其它原料;韩咏华和袁夫人负责做成糕,再由韩咏华送到冠生园食品店去寄卖。冠生园离家很远,为了省钱,总是步行,来往路程需要一个半小时。又舍不得穿袜子,光脚穿一双破旧的皮鞋,把脚都磨破了,腿肿得好粗。卖糕时,她穿着蓝布褂子,自称姓韩而不说姓梅,尽管如此,还是谁都知道了梅校长的夫人挎篮卖糕点的事。当教授们到梅校长家议事时,常常受到热情招待。当他们围坐一桌,品尝梅夫人亲手做的糕点时,深为韩女士的坚韧精神所感动,便将这糕点命名为“定胜糕”,即抗战一定胜利的意思。从此,“定胜糕”的名字,便叫响了西南联大和昆明城。
抗战胜利后,在3个学校准备回迁复校时,韩咏华等教授夫人们,又在昆明街头摆起“地摊”,处理用不着的和带不走的东西,有旧衣、椅套、毯子和各种日用品。虽然还是“摆地摊”卖东西,但与当年做糕点时的情景不同,心情是喜悦的。解放前夕,韩咏华担心大女儿祖彬与在国外的丈夫长期分离,就跟梅贻琦商量,决定由她送祖彬出去。1948年11月月28日,韩咏华带祖彬及她的2个小孩,搭亲戚的飞机离开北京,飞往广州,又转到香港,借住在祖彬爱人的兄嫂家里。1951年,韩咏华携带两个外孙,由香港去美国洛杉机,又转往纽约。梅贻琦到台湾时,韩咏华没有跟他去,自己继续留在纽约。62岁时,她开始找工作,在衣帽工厂里做过工,在首饰商店里卖过货,还在医院里做过代班,最后到一个盲童学校,照料盲童,一直工作到66岁。1960年梅贻琦患骨癌病重,韩咏华赶到台湾照料他。梅贻琦住在台大医院,韩咏华白天去病房里陪护,晚上住在设在台北的清华办事处。这样,韩咏华陪了他两年。
梅贻琦病故后,韩咏华没有立家,而是跟着两个女儿过,家事不多,也没有负担。她的儿子梅祖彦,1954年取道巴黎,通过亲友的帮助,在人民政府安排和资助下,辗转回国。其他儿女之,还有在国内工作的。1974年夏,韩咏华回国探亲,见到了很多阔别多年的亲戚朋友,而且有幸得到邓颖超副委员长的会见和宴请。在会见时,韩咏华表示了愿意回国定居的想法,当即得到了邓大姐的支持。返回美国后,她就向驻美联络处提出回国定居的申请。1977年春,韩咏华的申请得到批准,当年夏天,就重新回到了祖国。邓颖超对韩咏华在84岁高龄时,远涉重洋回到祖国定居的爱国行动,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她在首都幸福地安度晚年。会见后,邓颖超特意由天津请来了“狗不理”包子店的名厨,做了一桌正宗的天津菜。韩咏华回国后,政府给了她优厚的生活待遇,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英、美的几个女儿、女婿们,也先后回国探望、团聚。她的晚年生活很美满。
韩咏华在天津有还两个侄女梅祖贞、梅祖娥,她打算到天津探亲。侄女们考虑到婶子年世已高,两个侄女当时居住条件又不太好,就没有让老人家到天津来。梅氏两姐妹就派子女前去北京,看望了韩咏华。日,韩咏华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姓 别:*男性 女性
评论内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论信息列表
※ 梅山茶徒& 发表字里行间,洋溢着爱梅情怀,真是美哟!
浙闽梅氏网& &电话:& &信箱: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浙闽梅氏网本站由设计制作& && &  &
今日文章:0 &文章总数:1792 &梅氏企业:16 &当前在线: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界修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