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诛仙2火烧连营营吴国得32JS 哪位好心...

公元222年,以少胜多,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的吴国名将是谁?_百度知道
公元222年,以少胜多,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的吴国名将是谁?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连营扎寨七百里直抵猇亭。蜀吴大军在猇亭相持达七,采用避敌锋芒,寻找战机,为避暑热将营寨移至山林之中,处处结营”。陆逊抓住战机,抵抗刘备,仓皇逃归奉节白帝城、下马槽,半年时间不与蜀军正面交锋陆逊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命将士持茅草点燃蜀军营寨,又将水军撤至岸上、赵云等人劝阻,“舍船就步,夹江东西两岸,火烧连营七百余里。刘备只好带领残兵败将,又突出重围,率领数十万大军顺江东下。蜀军土崩瓦解,由猇亭退到马鞍山,蜀汉元气大伤,夺峡口,刘备率诸将从巫峡起、赵望山。经此一役,攻秭归,屯兵夷陵、静观其变的战略。东吴孙权任命宜都太守。第二年二月。陆逊兵少势弱,年仅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一路留下了上马墩、八月之久、红血巷等10多处历史陈迹,蜀军兵疲意沮,死伤数万、下马台、逃出冲,蜀主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
陆逊。。。
这都不知道 哥们我服你了 东吴陆逊!记住了啊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公元222年,以少胜多,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的吴国名将是谁?_百度知道
公元222年,以少胜多,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的吴国名将是谁?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9条回答
吴国名将 陆逊 后误入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领路而被救出
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
火烧连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刘备东征孙吴弄得个火烧连营,使蜀国原气大伤,这到底是谁的错?
刘备东征孙吴弄得个火烧连营,使蜀国原气大伤,这到底是谁的错?
刘备。关张的死给了他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典型的想要树贞稗的婊子做法。
其他回答 (18)
刘备义气用事的错呀
太轻敌
全力之争没有谁对谁错
诸葛亮的错
当初他就不应该让关羽镇守荆州
要不关羽也不会…………
最后刘备也不会倾举国之兵征东吴了
葛亮、刘备的诚信缺失被放大了很多倍,而且是被当作一种智谋来进行宣扬的。    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大军夺得西川后,诸葛亮也没把“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的承诺放在心上。不过东吴自然还在惦记着这件事。张昭献计,让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索要荆州,并声称:倘若不还,就杀了诸葛瑾全家。  面对东吴的动作,诸葛亮、刘备、关羽联合上演了一出戏,先是刘备假意答应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东吴。然后,诸葛瑾到荆州索要三郡时,却被关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拒绝了。诸葛瑾在回西川找自己的亲兄弟时,诸葛亮早就躲出去了。诸葛瑾再次找到刘备,刘备却说:“吾弟性急,极难与言。你可先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  《三国演义》以赞许的口吻描述了诸葛亮、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诺言的经过,使得东吴终于认清了对方所谓的合作诚意,于是暂缓攻击曹操,转而制定报复刘备、诸葛亮的计划,连鲁肃这样的忠厚人,也成了坚定的报复刘备、诸葛亮的一份子。  诸葛亮信用缺失造成了一连串后果:东吴图谋报复——关羽败走麦城且被杀身亡——刘备兴兵报仇——张飞被部将所杀,刘备更加失去理智——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白帝托孤。  费尽一切心机,赖着不想归还荆州。结果荆州还是被东吴夺回去了,而且还伴随着如此悲惨的牺牲和损失。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信用欺诈”是很不划算的。假如他早点让刘备归还了荆州,也不至于弄得个关、张惨死,刘备托孤的结局。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失信于周瑜,是为了维护对刘备的忠义。再者说,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信”也是排最后一位的,远没有“忠义”那么重要,就连那个“智”,也排在“信”的前面。  也许正是因为诚信被排在智谋之后,才使得中国人屡屡将诚信抛在一边,而去尝试计谋和背叛。  从现代管理学理论出发,诚信应该是管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团体若缺乏了诚信,就必然会遭到其它团体的攻击。当年刘备受诸葛亮之计策而背信于孙权,导致了孙权的疯狂报复,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小看了诚信的重要性。
这都是关羽的错!诸葛亮入蜀的时候就交代了关羽要和孙权保持好关系,结果孙权向关羽为自己的儿子求亲,他居然说“虎女安能配犬子”,把孙权都给得罪死了。
刘备自己的错,意气用事,凭着兄弟情谊不管当时自己所处的环境,又以自己深知兵法,安营于峡谷之中,招致陆逊火攻。
火烧连营七百里中刘备的特点:
一:自大轻敌.自以为征战多年,经验丰富.不把陆逊这个黄口孺子放在眼里.二:骄傲自大.不知兵法却不听意见.先把水军全部上岸,然后再扎联营七百里.然联营七百并不能对敌.最终陆逊火烧联营.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蜀军战前总兵力大约有11万人,战后仅有6.3万左右了(或许略多)。烧掉刘备5万人左右网上有一篇很好的资料,可以作为参考蜀军方面——应由四部分军队组成: 1、 冯习为大都督的前军兵团:总兵力4万多人,将领有: 中领军吴班、护军冯习、前部督张南、将军刘宁、杜路、胡王沙摩柯(可能后加入)等; 根据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七月,……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这时刘备的中军还未到秭归(六月决定东征)。 2、 刘备统率的中军兵团:兵力无记载(估计2.5万左右);将领有: 治中从事黄权、将军(水军)陈式、将军赵融、傅彤、辅臣、廖淳(即廖化)、从事祭酒程畿、侍中马良等; 此军乃刘备的精锐,黄权、程畿、马良开始均不是带兵的官。其中,马良、黄权后来分兵到南北两个方向。马良主要是去发动蛮夷部族,所以兵不会很多,估计千人左右。黄权军乃用于监视魏军,防止魏军从北面偷袭,兵力估计5000人左右。 3、 700里沿线的留守部队:兵力无记载;将领仅为低级军官;估计5~7千人(见另一文《为刘备七百里连营正名》); 4、 江州一带的后军接应部队:兵力无记载,将领为翊军将军赵云,估计3000人; 所以估计蜀军的总兵力在7.2万左右(不包括赵云军),其中在夷陵地区作战的有5.9万人。 蜀军这个时期的总兵力分析: 在另一文《刘备攻蜀之战》中,已经分析过,刘备在占领益州(不含汉中)后,军队可有11.4万人,再减去与刘璋作战的伤亡数千人,大致在11万左右。这时是214年5~6月。 接着215年5~7月,刘备率军东进与孙权争夺荆州,但是没有发生战斗。 215年11~12月,刘备率张飞、黄权军击败张郃军(包括朴胡、任约等)于三巴。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刘备主要工作是稳定民心,整顿内务和保护现有的地盘。 其后,217年10月开始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直到219年5月才结束。这个战役,刘备虽然逼退了曹操,占领了整个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损失也是很大的(在另一文《汉中争夺战》中有详细分析):不仅牺牲了三员大将吴兰、雷铜、任夔,估计阵亡也在1万多人(其中吴兰、雷铜、任夔军是基本“尽没”,陈式军在攻击马鸣阁道时也损失惨重,加上与夏侯渊、张郃精锐部队的血战)。 作者: wh高兴
21:35 回复此发言 -------------------------------------------------------------------------------- 2 吴、蜀夷陵之战实际兵力探讨 这其后,有两年的恢复期,估计也就恢复到11万左右。在这两年里,蜀军有两次大的作战,襄阳战役和上庸战役。襄阳战役的损失与益州的总兵力无关,暂且不提。上庸战役损失的刘封军则是汉中战役后由汉中派去的,人数估计5000左右(因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又是孟达的上司,而孟达有兵4000人)。因此,大约两年恢复了2万的兵力。 221年战役开始时,蜀军的分布大致为: 汉中:3万人。考虑到汉中直接面对魏军的威胁,蜀军在汉中一直保持3万以上的部队防御,即使在姜维最不重视的蜀国末期,也有2万多人。 成都和其它郡:1万以上,成都至少留兵5000,李严抽调郡兵平息叛乱也有5000人的记载。 夷陵、江州一线:7万人。 或许蜀军总兵力超过11万,达到12万或13万,那么在夷陵一线的蜀军可能有8~9万人。但是 在《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中,没有任何蜀军兵力大大超过吴军的记载,连吴军主帅陆逊多次给孙权的军情报告中,也根本没有提及“敌众我寡”之类的问题。相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均有明确的记载或话语表明双方兵力有较大差距。所以,实际上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和陆逊的兵力是很接近的,属于基本实力相当。根据前面的分析数据,可以大致得出: 在夷陵之战最后决战时(222年闰6月),刘备在夷陵战场上有5.9万人,陆逊有5.3万人左右(两方均不包括远离战场的部队以及后军部队)。 其中,吴军所有兵力均集中于夷陵地区,蜀军则有1.3万人分散在其它地区(700里后路防守7000人,监视魏军的黄权军5000人,南方马良的1000人)。 蜀军中,张飞的原部队1万人当在前军之中,刘备的中军2万是他开始自荆州带来的精锐,数年来跟随其南征北战,训练有素、忠心耿耿、战斗力很强。 二、战役的详细过程是如何的? 我经过归纳、总结和分析,认为战役的实际过程是: 1、 221年6月,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决定东征孙权,赵云、秦宓和群臣劝谏皆不听; 2、 221年7月,蜀军前军4万余人由吴班、冯习率领进攻吴军的巫山、秭归地区,击败吴将李异、刘阿的部队,推进至秭归一线; 3、 同月,孙权遣使求和,未准;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兵5万迎战; 4、 221年8月,孙权为防止两线作战,向魏国称臣; 5、 刘备的中军随后到达这一带,但是刘备没有继续进攻,而是离开了秭归,原因不明; 6、 222年1月,吴将宋谦在秭归地区攻破蜀军5营,斩杀了蜀将;刘备马上回到秭归,命令吴班、陈式的水军推进至夷陵; 7、 222年2月,刘备率陆军沿长江南岸向东进攻,推进到夷道、猇亭一带。黄权建议刘备的中军应留在后面,以免前军不测时便于机动,刘备未采纳。蜀军分兵:黄权部向东北推进至临沮一带,马良向南进入武陵号召蛮夷军响应。陆逊将大军也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其中孙桓据守夷道城,出战被蜀军张南击败; 8、 222年3~6月,两军相持于夷道、猇亭一线,吴军坚守不出,刘备使用诱敌之计也未能成功,蜀军自巫山到夷陵连营700里,50余座军营; 9、 222年闰6月,吴军开始反击:先试探攻击蜀军一个营垒未成功;接着,陆逊部署以火攻同时进击蜀军各营,首战即切断蜀军前军,将其基本全部歼灭:冯习、张南、沙摩柯等战死,刘宁、杜路投降,40多个军营被攻破,士兵死伤、投降数万; 10、同月,刘备率中军主力退守马鞍山,被吴军四面围攻,蜀军崩溃,战死万人以上。刘备连夜突围,派人烧毁铠甲阻断道路来延缓追击,断后的将军傅彤以及从事祭酒程畿均战死。 11、222年7月,刘备退至秭归,由于三峡逆水撤退水军困难,乃遗弃所有船只,率军沿陆路撤退到鱼腹县(后改名永安)。途中遭到抄小道赶来的孙桓的截击,刘备越山岭而走。吴将李异、刘阿追击而来,屯军南山。黄权军被隔断在江北。江州的赵云军赶到永安接应。 12、222年8月,吴军撤回巫山一带。黄权率部投降魏国,马良在武陵被吴将步骘击败而死。战役全部结束。 作者: wh高兴
21:35 回复此发言 -------------------------------------------------------------------------------- 3 吴、蜀夷陵之战实际兵力探讨 以上即为吴蜀夷陵之战的简略过程。其中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a、 221年7月进攻巫山、秭归的蜀军4万人,应是前军,而不是总兵力。刘备6月决定东征,这时他还在成都。其后又有许多大臣提反对意见(处置了秦宓),而后再率中军开向江州前线。 b、 《细说三国》认为222年1月,刘备是从前线回到秭归,有误。当时蜀军只推进到秭归一带,秭归乃是前线,刘备回来后才部署继续推进到夷陵一线。《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的:“先主军还秭归,”应当是刘备从后方又回到前线。 c、 此战蜀军的前军是差不多是全军覆没,所有将领非死即降,因为被吴军切断了后路的缘故。仅有吴班好象逃回,大概是由于前面刘备用诱敌计失败后,可能跟随刘备回驻在中军了。 d、 刘备的前军由于被切断退路,无法机动,大部分在营垒中被消灭(当然也有一部分翻山越岭逃回)。刘备的中军位置靠后,虽然营垒也被攻破,但其主力均撤出了营垒,跟随刘备进行机动作战。这就是为什么四十余营垒均被攻破,前军死伤殆尽,而刘备的中军能够跑的马鞍山坚守,且损失相对小一些。 e、 刘备的中军将领除了断后的傅彤以及不听劝告而死的程畿外,基本都跟随刘备逃了回来。其中陈式、廖化还在以后参加了其他战役,但是毕竟是刘备的精锐,前后战死1.3万以上,没有什么投降的。 f、 刘备实战经验丰富,突遭此等大败,还是比较沉着——先是集中其中军主力撤离起火的营垒,随后转移到有利地形马鞍山一带坚守,在遭到吴军四面围攻时又及时突围,而且突围时部署也很正确:不仅利于夜暗的掩护进行,又安排勇猛、忠心的傅彤部断后,还烧毁铠甲阻挡追兵;接着又果断遗弃难以撤退的船只,快速撤向永安。大约比曹操的赤壁撤退水平稍差,但是远远强于袁绍在官渡(不顾一切的自己逃命)、关羽在襄阳的撤退(方向性错误)。 g、 此战蜀军的损失为:前军的3万(原有4万,吴班带到中军0.5万,黄权带走0.5万),中军在马鞍山损失的1万,突围时断后军3千,黄权的5千,马良部1千,估计在4.7万左右。另外,所有军需辎重全部损失,战船全部遗弃,好象也来不及烧毁,大约全部给了陆逊。有名的将军或谋士战死6人,投降3人。大约是仅次于官渡战役的大败仗了。至于《吴书》所说8万大概有些夸张吧。 h、 刘备带回的军队有;中军剩余的11000人左右,700里沿线的防守部队7000人,零散逃回估计2000人,大约2万人。到永安后,赵云的部队也加入近来,刘备在永安有2.3万兵防守。 最后的结论: 1、 夷陵之战基本是一场兵力相当的交战,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2、 蜀军战前总兵力大约有11万人,战后仅有6.3万左右了
成王败寇。。。
就是刘备违背了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
成也义气,败也义气.
不能一概而论
这要从什么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 从忠义的角度看,刘备东征是为义气,刘备能够从一个卖草鞋的平民到成为蜀国国君,三分天下,其中除了混乱的时世.个人的仁义名声与汉室皇叔的名分外桃园三结义中关羽和张飞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为关羽报仇的做法是没错的;而从国家角度看,刘备的东征是极其愚蠢的,没有考虑到蜀国的利益,因为蜀国只有和吴国联手才能抗衡强大的魏国,所以是错误的决策。
首先这场战争的战略意图就是有问题的,对蜀国是一点好处都没有而且致使盟国这层关系彻底破裂;其次作为成熟的领导人显然刘备是不称职的,当然关羽不能白死,但报仇也不能这样啊,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还是有道理的,备太意气用事了。另外想说下,怎么还有人把责任怪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呢?!对东征这件事诸葛亮是极力反对的,但反对是无用的故才有了后来的大败。(火烧赤壁后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很微妙,说白了已不是那么的信任不再那么的亲近了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成功劝住刘备,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进汉中带的是法正,入蜀进汉中东征都没有带上诸葛亮,原因何在,侧面也证明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已不再信任诸葛亮)
主不可因怒而兴兵——当然是刘备的错了。
首先是刘备过于轻敌,心情悲伤过于激动,看不起书生陆逊,导致判决错误。其实这里怨不得诸葛亮,诸葛亮不可能前去战地,荆州失守,益州一定受到影响而人心惶惶,诸葛亮需要亲自坐镇成都。还有诸葛亮要阻止显然也很难,刘备是铁了心的,况且关系到关羽和张飞的死,诸葛亮是不好轻易插手,还有刘备要进攻的原因也很简单,不但要摆出为弟弟报仇的势头攻打荆州,更要收复荆州,刘备知道错过这个时机,等到荆州的百姓被孙吴完全同化的话,自己就再去攻打就成了入侵了,而不是收复,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益州和荆州是刘备进攻中原的两大跳板,荆州必须夺得,益州进攻的地势不好,这从后来诸葛亮北上就知道。所以,刘备必须攻打荆州,诸葛亮也阻止不了。而双方战局胜败只能算主将的,就算属下战败,也只能怪自己用人不当,后来诸葛亮马谡就是这样。所以,总的来说刘备要负很大的责任。
刘备的错,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为了所谓的义气,置千万生命而不顾。
因为所谓的东征,最起码的准备都没有。
谁知道啊,在乱世你说是陆逊吧,可是他是东吴的人,是刘备吧,他又为了报仇,到底是谁的错呢?
刘备的错
当时的荆州集团实际已经脱离了刘备的控制,荆州被吴攻取实际是刘备夺回荆州控制权的一个手段。
可惜这个计划实施起来产生了偏差......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公元222年,以少胜多,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的吴国名将是谁?_百度知道
公元222年,以少胜多,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的吴国名将是谁?
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忧愤而死、丞相,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章武二年(222年),世代为江东大族,本名陆议。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一战成名,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葬于苏州,字伯言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7条回答
吴名将陆逊
陆逊,三国吴周瑜后的又一员名将,令刘备饮恨托孤,打乱诸葛亮“联吴抗曹,一统江山“的整体策略,确立了三足鼎立。很棒的一个人。
陆逊咯 还有谁啊
火烧连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诛仙2火烧连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